现在立冬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图能种什么菜?

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_百度知道
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
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坦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袁苗苗&教师
来自晋州七中
答案D水稻不仅喜欢水湿的环境,而且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因此,长江中下游平原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水系稠密的水乡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而人口迁移增加的丰富劳动力又为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袁苗苗&&教师
孟宪芝&&教师
王德伟&&学生
熊先云&&学生
李家成&&学生惊蛰:日 (农历02月09日) 星期四
图:全国初雷平均日期分布图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便进入了“惊蛰”节气。惊蛰名称表示的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的意思。
“惊蛰”节气的雷鸣最引人注意,此时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气象科学研究,“惊蛰”前后,之所以会闻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冷空气活动频繁交汇所致。
从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每年初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我国各地常年平均初雷日期分布如上图所示(采用年各地初雷日期进行统计),云南中南部以及湖南西北部1月份即可闻雷,是我国平均初雷日期最早的地区;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南部平均初雷日期出现在2月份;在惊蛰月份(3月)出现初雷的地区则集中在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大部;而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的平均初雷日却在4月份,如北京的平均初雷日期为4月23日。初雷日最晚的新疆东部以及甘肃西北部到6月才会出现雷的踪迹,这是因为这里空气干燥,水份缺乏,云都很少,更难得有积雨云形成而响雷了。
上图中闪电符号所在的区域为截止日已经出现初雷的区域,可见大部分集中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由于前期有段时间暖湿空气比较活跃,导致江淮地区、淮河流域、辽宁东部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部份地区早已出现初雷,较常年平均日期明显提前。
春分:日 (农历02月24日) 星期五
图:当前季节分布及主要城市入春日期
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春分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2009年的3月20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春分。
虽然按我国农历季节的划分,“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春分”则为春季的一半,代表着全国上下应该是一篇春意盎然,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30多个纬度,每年的天气气候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在春分节气到来之际,全国从南到北实际上仍存在着三个气候学意义上的季节:东北、西北、华北北部以及西藏地区和四川西部还在冬季,有些地方还依然飘着雪花;华北南部、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以及西南大部已开始春暖花开,进入春季,而华南大部以及云南南部部分地区已经处在炎炎夏日之中了(图1所示)。
在已进入春季的地区里,春分时节雨水开始增多,树木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枝丫,是移花接木的好时期,嫁接成活率也比较高。这时,很多花卉都竞相盛开,如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油菜花、桃花、樱花等,也正是市民踏青赏花的最好时节。
清明:日 (农历03月09日) 星期六
图:清明节气总雨量分布图
清明节源于商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气候回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故名清明。
根据天文学推算,2009年清明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4月4日23时33分-4月20日06时44分。
唐代诗人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在清明节气期间,全国雨水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根据1971年-2000年气象数据统计得出:清明节气期间(为统计方便,统一取4月4日至4月20日的总降水量)全国30年平均总雨量呈现不同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大部总雨量在1-10mm之间,其中新疆和青海的沙漠地区总雨量&1mm,由此可见,清明节气期间北方地区不仅不是“雨纷纷”,而是“春雨贵如油”了;而江南和华南北部是全国清明节气期间降水最多的地区,总降雨量达到100mm以上,充分印证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谷雨:日 (农历03月25日) 星期一
图:谷雨节气总雨量分布图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2009年谷雨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4月20日06时44分-5月5日16时50分。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从谷雨节气总雨量分布图(4月20日至5月5日总降水量的30年平均值)可以看出,江南和华南大部是全国谷雨节气期间降水最多的地区,总降雨量达到100mm以上,其中粤北一带达到150mm以上,此时南方正处早稻插秧季节,丰沛的雨水对早稻插秧很有利;北方谷雨节气期间雨水较清明节气有所增多,西北、内蒙、西藏大部总雨量在1-10mm之间,东北东部及华北大部地区雨量可以达10-25mm,对于正处返青拔节期间的冬小麦以及大田春播是十分有利的。
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立夏:日 (农历04月11日) 星期二
图:常年夏季开始日期分布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立夏节气的到来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而在气候学中,夏季是指春季过后气温上升到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段。
日我们迎来2009年农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农历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那么在这“立夏”节气来临之际,全国不同地域什么时候能迎接万紫千红的夏季呢?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的始日划分为夏季开始,由常年(指多年平均)夏季开始日期分布图(图1:参考林之光著《中国气候》)可以看出:我国的西沙、中沙、南沙诸岛四季皆夏。4月上旬夏季漫步来到雷州半岛。“五一”节,暑夏进入江西,湖南南部。“六一”前首都北京也已入夏。6月底,夏天才姗姗来到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区,再向北去,天气过凉,按照22℃指标就没有夏天了。因此,这里也就是夏季脚步的终点,有夏区的尽头。
我国西部地区,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都在5月份始有夏热,但拔海接近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4月份就早早进入夏天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广大地区,由于海拔很高,夏季特别凉爽,例如西宁、拉萨、昆明等都已达不到夏天的温度了。
小满:日 (农历04月27日) 星期四
图:小满节气总雨量分布图
2009年小满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5月21日05时51分-6月5日20时59分。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实,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麦灌浆期是大量需水的时期,此时降水量的多少对小麦的丰产丰收有重要的意义。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可见小满节气间,雨水是非常重要的气象要素。
从小满节气总雨量分布图(5月21日至6月5日总降水量的30年平均值)可以看出,全国降水量较前几个节气明显增多,江南和华南大部是全国小满节气期间降水最多的地区,总降雨量达到100mm以上,其中广东大部达到150mm以上,此时南方正处水稻栽插的季节,丰沛的雨水对水稻栽插很有利;但雨水过多也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洪涝灾害。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雨水明显增多,西北、内蒙、西藏大部总雨量在1-10mm之间,东北东部及华北大部地区雨量可以达10-25mm,对于正处灌浆期的冬小麦是十分有利的。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确实关注气象问题,它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芒种:日 (农历05月13日) 星期五
图:芒种节气总雨量分布图
2009年芒种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6月5日20时59分-6月21日13时45分。
“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节。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从芒种节气总雨量分布图(6月5日至6月21日总降水量的30年平均值)可以看出,全国降水量较前几个节气明显增多。从气候上看,芒种节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梅雨季节,此时一般天气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旺盛,需水较多的季节。丰沛的雨水对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雨水过多也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洪涝灾害。江南和华南大部是全国芒种节气期间降水最多的地区,总降雨量达到100mm以上,其中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大部在150mm以上。
芒种节气是北方的“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由芒种节气总雨量分布图可见,北方芒种节气期间雨水将较前期明显增多,新疆北疆地区雨水达到10-25mm,南疆及西北中部、内蒙西部、西藏大部总雨量仍在1-10mm之间,东北及华北大部地区雨量可以达25-50mm,其中东北东部可达到50-100mm。农民朋友一方面要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等夏收作物,另一方面,又要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做好夏种和夏管等农事活动。
夏至:日 (农历05月29日) 星期天
图:夏至节气期间全国日照总时数分布图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相应的,南半球在夏至日时,白昼全年最短。由此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会关注夏至节气期间普照在大地上的阳光究竟会有多长时间。
根据天文学推算,今年(2009年)夏至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6月21日13时45分-7月7日7时13分。
在我国,由于各地地理位置和天气气候条件的不同,夏至节气期间全国各地实际日照时数是有明显差别的。根据1971年-日至7月6日的平均日照时数统计数据得到的常年夏至日照总时数分布图(如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地区由于已经进入雨季,故一般太阳普照时间较短,常年夏至期间日照总时数在60-90小时之间,这意味着这里每日的平均日照时间仅有4-6个小时;华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大部地区的日照时数在90-120小时之间,平均每日能享受到6-8个小时的阳光;再看我国夏至期间日照120-150小时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西藏大部,每日大地沐浴在阳光中的时间可达8-10个小时;而在新疆大部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和西藏北部日照在夏至期间超过了150小时,平均每日大于10个小时的日照时间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小暑:日 (农历闰05月15日)星期二
图:小暑节气期间35℃以上高温日数分布图
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便进入了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程度。
2009年小暑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7月7日7时13分-7月23日00时35分。
根据1971年-日至7月22日35℃以上高温日数分布图(如图)中可以看出:小暑节气期间(按16天计算)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西北东部由于纬度偏北,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以及西南地区大部已经进入雨季等原因,这些地区高温日数不多,35℃以上高温只有不到1.5天(图中蓝色区域);与此同时江南大部地区多雨季节已基本结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较为突出,大部地区小暑节期内高温日数在5.5天以上,其中江西、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北部的高温日数更达到7.5天以上;小暑节气内另一个高温区出现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内,高温日数在5.5天以上,其中,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部高温日数可达7.5天以上。
小暑节气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大暑:日 (农历06月02日) 星期四
图:大暑节气期间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图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便进入了“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2009年大暑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7月23日00时35分-8月7日17时01分。
根据1971年-2000年大暑节气期间(7月23日至8月7日)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图(如图)中可以看出:大暑节气期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以及西北大部分地区,其中江南、华南、江淮、江汉、黄淮中东部、河北南部、新疆大部等地的日最高气温平均在32℃以上;浙江中部、江西中部、重庆以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日平均最高气温竟超过了35℃,其炎热程度可见一斑。而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西北东部由于纬度偏北,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以及西南地区大部已经进入雨季等原因,这些地区大暑节气期间日平均最高温度在30℃以下, 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青海大部、西藏、四川西部以及云南北部等地区的大暑期间日平均最高温度则在25℃以下。
大暑节气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了全年雨水最多的时段,因此 “七下八上”被称为北方的主汛期。“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如华北黄淮地区、东北南部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部分地区在此期间的暴雨天气往往相对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为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了。而江南和华南地区在这段时间一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常常出现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立秋:日 (农历06月17日) 星期五
图:常年秋季开始日期分布图(取自林之光著《中国气候》)
日我们迎来了2009年农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农历把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适用全国各地。尤其在“立秋”节气来临之际,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的始日划分为秋季开始,由秋季平均开始日期分布图(图:取自林之光著《中国气候》)可以看出:东北是我国东部地区秋来得最早的地方,8月底以前就已全境入秋。华北平原9月上半月金风送爽。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要到9月下半月方感秋凉。国庆节前后,凉秋已南下到达长沙、南昌、杭州一线。秋风吹到岭南两广,则要到10月下半月。两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北部则更要到11月上半月才分别感到秋凉,海南岛南部12月份方夏去秋来,那时东北大兴安岭入冬都已经三个多月了。
西部地区中,纬度较高的准噶尔盆地8月份已进入秋季,南疆塔里木盆地则要晚到9月。青藏高原上除了藏北高原全年气温都在10℃以下的地区外,大都是春秋相连,因此7月中下旬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便可以认为进入秋季了。
因考虑因子不同,季节划分有以下两种:
天文季节: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我国民间多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候季节:以气候要素的分布状况作为划分季节的依据。当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作为冬季;高于22℃作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
处暑:日 (农历07月04日) 星期天
图:处暑与前一节气平均温度差值分布图
公立8月23日或24日,进入处暑节令。“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了。
2009年处暑节气时段的准确时间为8月23日07时38分-9月7日19时57分。
处暑是个反映热量变化的节气,处暑之前气温虽有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处暑之后降温明显。从1971年-2000年处暑节气期间(8月23日至9月7日)平均温度与1971年-2000年立秋节气期间(8月7日至8月22日)平均温度的差值分布图可以看出:全国华南及西南南部“处暑”平均气温较“立秋”降低1℃左右;长江以南及华北大部较“立秋”下降1-2℃;西北及东北大部则较“立秋”下降了2-3℃,其中新疆北部及黑龙江北部温度下降幅度最大,达3℃以上。
处暑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象征,是热节之尾,凉节前哨。这时三伏天已经过去,秋老虎不再威风,天气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凉热交替的季节最容易生病,这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外,还有注意不要过早穿上厚厚的衣服。“春捂秋冻”,秋天让身体冻一冻,可以增加肌体的耐寒能力,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防止感冒是很有好处的。
白露:日 (农历07月19日) 星期一
图:白露节气期间平均日较差分布图
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便进入了“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白露节气的到来预示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日便迎来了今年的“白露”节气。白露节气期间往往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意味着白天日照充足,气温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这样便可以制造、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越低,作物的呼吸作用越弱,能量消耗就越少,有利于糖分储存,因而昼夜温差大对作物干物质的积累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公众而言,公众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调整穿衣的厚薄,特别是早晨、夜间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体质过敏者要积极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在白露节气到来之际,推出了白露节气期间平均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分布图(如上图)。
根据1971年-2000年白露节气期间(9月7日至9月23日)平均日较差分布图(如图)中可以看出:白露节气期间平均日较差在14℃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新疆大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到16℃以上,可见昼夜温差之大;而在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白露节气期间平均日较差在12~14℃,而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中部、华南南部等地区,昼夜温差则在8℃以下。
秋分:日 (农历08月05日) 星期三
图:当前季节分布及主要城市入秋日期
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便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从气候上看,“秋分”时节,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大多都降到了22℃以下,进入到气候学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生动描述。
上图为我国当前的季节分布图及主要城市的入秋日期。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气候学标准的秋季;在内蒙古的东北部、黑龙江的北部、西藏北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都已经跨过秋季,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相反在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东部仍处在炎炎夏季之中。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内蒙和东北地区大部是较早进入秋季的地区,这些地区8月份就已经迈入了秋季的门槛。
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因此北方地区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 和“寒露风”天气,是双季晚稻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寒露:日 (农历08月20日) 星期四
图:寒露节气期间平均日最低气温分布图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寒露”节气的开始。寒露节气期间,太阳的直射点已经移到赤道以南,位于南纬5°57′至南纬11°32′,这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已明显减小,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减少很多,导致气温显著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华南都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人们已经开始用“寒冷”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从字面上看,寒露的“寒”就是寒冷的意思,“露”则表示近地面层水汽凝结成露水的现象。从气象角度来看,寒露节气和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一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气温转变所反映出的季节转换的进程。因此“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节气期间,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常是晴空万里,昼暖夜凉,一派深秋景象。从寒露节气期间平均日最低气温分布图(为统计方便,我们取年10月8日~22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新疆北部、西藏、青海大部,内蒙中东部、东北部分地区的平均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的北部、内蒙的东北部,西藏大部和青海的西部此时的平均日最低气温已经降到了-5℃以下。而在黄河以北大部份地区,平均最低温度在0~10℃;在长江流域,最低温度仍在10~15摄氏度,而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台湾等地区,最低温度仍处在20℃以上。可见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之大。
“寒露”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地区天气凉爽,雨水减少,秋熟作物将先后成熟登场。在此期间,我国西南地区常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华西秋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同时寒露风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秋季“寒露”节气前后,是华南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这时如遇低温危害,就会造成空壳、瘪粒,导致减产,通常称为“寒露风”。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景色迥然不同。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将会造成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等问题,应注意预防。
霜降:日 (农历09月06日) 星期五
图:2009年当前全国初霜冻分布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常年十月下旬初霜的南界到达西藏东部、川西高原、甘肃陇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与河南省的交界处、河北省南部、山东省的北部一带,如图中棕线所示。今年霜降节气到来时(10月23日)已经出现初霜的区域跟往年同期差别不大,黄河以北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出现了初霜,见图中蓝线阴影所包围的区域。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今年全国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是最早出现初霜的地方,在这里9月20日就已经出现了初霜。
气象学上,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霜降始霜”一般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从不见霜的地方。
在人们心目中,霜更多的是意味着肃杀。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因此,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
初霜越早,对不耐寒的作物后期生长和成熟的影响越大,霜冻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如尚未吐絮的棉桃受冻后会使棉绒发黄,产量和质量下降,烟草叶片受冻品质下降,生姜受冻会变质、无法储存,等等。霜降节气后秋霜冻发生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逐渐加大。
专家提醒说,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是防御霜冻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对于尚未成熟的作物应进行催熟、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避开霜冻。在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防霜。年全国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是最早出现初霜的地方,在这里9月20日就已经出现了初霜。
立冬:日 (农历09月21日) 星期六
图:2009年全国入冬日期及当前季节分布图
日9时11分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农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30多个纬度,每年的天气气候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在立冬节气到来之际,全国从南到北实际上存在着三个气候学意义上的季节:东北、西北、华北北部以及西藏地区和四川西部已经进入冬季;华北南部、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以及西南大部为秋季,而华南大部以及云南南部部分地区还处在炎炎夏日之中。
正属立冬节气,更多的人们在关注着全国各地区入冬的时间,根据我国中央气象台使用的四季划分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10℃时,首日为冬季的开始日。由此到11月7日,我国主要省会城市入冬日期如图1和表1中所示:
温馨提示:立冬后天气逐渐变冷,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注意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此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要时刻注意。
小雪:日 (农历10月06日) 星期天
图:2009年全国初雪分布图
每年11月22日左右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太阳黄经达240度时,小雪节气开始。此时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一般雪量不大。“小雪”是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的节气,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且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
日是今年“小雪”节气的开始。一般小雪节气的前后,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可见降雪,南方偏北地区也开始进入初冬。图1中的棕线告诉我们,常年11月22日初雪区南界在华北中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西北部一带。然而今年受11月份以来的几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雪天气,使不少地区的初雪日期明显提前(如图1所示)。
截止11月21日,全国省会城市已有22个城市已经出现过初雪,除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呼和浩特4个城市比常年初雪日期晚,哈尔滨与常年持平以外,其余城市均比常年偏早,可见今年雪来的比较早!今年最早出现初雪的省会城市是哈尔滨,10月19日便出现了初雪,与常年平均值持平。受11月初冷空气的影响,京津冀等地出现了罕见的暴雪强度初雪,让很多人难以忘怀。
小雪时节以后,冰雪封地天气寒,此时农事仍不能懈怠,利用冬闲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因地制宜进行冬季积肥、造肥、柳编和草编,从多种渠道开展致富门路。为迅速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安排好充分的时间,搞好农业技术的宣讲和培训,把科技兴农工作落到实处。在此期间还要做好鱼塘越冬的准备和管理,管好越冬鱼种池,是提高鱼越冬成活率的关键。提前做好大型牲畜越冬饲料的准备工作,保证牲畜越冬的存活量。
下雪天的美景固然好看,但也有专家提出在雪天应尤其注意预防紫外线伤害,因为雪天的紫外线看似不强,其实它会通过雪地的反射大大增强其“威力”,对皮肤造成伤害,因此在雪天尤其是出太阳时更要重视防晒。
大雪:日 (农历10月21日) 星期一
图:日全国积雪分布图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大雪”节气的开始。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顾名思义是“雪量大”的意思。因为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出现大雪,甚至暴雪,同时范围也很广,故名大雪。
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大雪节气,“大雪”节气人们尤其关注雪。今年的11月份受几股冷空气的影响,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好几场范围较大的降雪,有些地区甚至下起了暴雪,雪量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在近年来同期是比较少见的。在即将到来的“大雪”节气,为了让大家全面的了解全国的积雪情况,以便于开展冰雪活动,我们专门为大家制做了当前全国积雪分布图。
从当前全国积雪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地区以及北疆地区已经银装素裹,普遍积雪深度都已大于1cm,其中黑龙江,吉林北部、内蒙东北部、新疆北部不少地区有大于5cm的积雪,这对于冰雪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样的积雪非常有利于开展滑雪等雪上运动。11月份虽然在华北、西北东部、黄淮、江淮等地出现了比较大的降雪,但由于后期温度回暖,这些地区最高温度大都回升到0℃以上,因此,积雪很快就融化了,目前华北平原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已经看不到积雪的迹象。
在大雪节气期间,我国往往还会出现几次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降雪,会对交通、电力、农业、牧业会产生影响。因此大家在开展冰雪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御降雪、冰冻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冬至:日 (农历11月07日) 星期二
图:冬至节气期间全国日照总时数分布图
2009年冬至准确时间为12月22日1时47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由此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会关注冬至节气期间普照在大地上的阳光究竟会有多长时间?
在我国,由于各地地理位置和天气气候条件的不同,冬至节气期间全国各地实际日照时数是有明显差别的。
根据年12月22日至1月5日的平均日照时数统计数据得到的常年冬至日照总时数分布图(如上图),从中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冬至节气期间日照总数小于50小时,这意味着冬至期间这里的每日的平均日照时间仅有3-4个小时;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和东部、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大部的日照时数在50-75个小时之间,平均每日能享受到4-5个小时的阳光;再看我国冬至期间日照75-100小时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东北西部、华北大部、黄淮大部、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每日的平均日照在5-7个小时;大于100小时小于125小时的日照在冬至节气期间出现在西北中部和东部、内蒙大部、西藏北部、云南大部地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享受着每日平均7-9个小时的阳光;而我国西藏南部和云南南部的日照在冬至期间超过了125个小时,平均每日多于9个小时的阳光普照着这片大地。
中医专家:冬至注意养生“冬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我国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
人体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疾患史也错综复杂,因此进补方案需因体质制宜、因病制宜,在吃补药前先要调理好脾胃,或先吃一些“开路方”,才补得进去。
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她认为,老年人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在服用进补的膏方时,应对膏方辅料的性能、饮食禁忌等有所了解,以防止引起不良反应。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应忌食生萝卜;服用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水冲饮;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也应暂停服用膏方。
中医学还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天气寒冷,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几率。
医学专家提醒,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来说,冬至以后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衣,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于血液的流畅。此外,还应该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郁。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