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良好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行象

专家提醒:
据气象预报,17-20日有降雨过程发生,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极为有利,要在停雨间隙期抢晴进行防治,施药后如遇降雨,雨后要进行补防。大力推广氰烯菌酯、戊唑醇与福美双混配使用技术;及多菌灵胶悬剂或使百克与粉锈宁或戊唑醇混配使用技术,做到“一喷多防”;也可单用多o酮喷雾防治。
襄州区农业局
当前位置: -&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发布时间: 17:03:06&&&&浏览:240次
这次培训班暨全国农广校校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指示精神,深入总结交流前期试点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部署和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去年西安会就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省厅科教处负责同志和各省级农广校校长共同参加,我看这种形式很好,领导决策者、执行落实者和任务承担者一起交流、商议,更有利于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更有利于提升效率、推进工作。&
刚才,唐珂同志宣读了韩长赋部长的重要批示,标志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正式启动,这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农民培训工作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希望各地抓好落实。四位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教育部职成司谢俐副巡视员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养的角度谈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大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举措。&
第二,这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解决提高务农农民素质跟不上的问题;应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应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活力,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我们及时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既可破解眼前问题,又能承上启下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既有利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又利于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第三,这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涉及农民终身教育、农村土地、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2012年8月,我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各省区市和试点县紧扣当地实际,立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需求导向调动农民务农创业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路子、找办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体系,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巩固试点工作成果,需要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契机和依托,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持续不断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继往开来,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工作&
今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工程做大做强走得更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影响重大。各地农业部门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同志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坚持抓实抓细抓出效果。&
(一)充分利用试点工作新成果。自去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一是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试点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进一步完善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认定、扶持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阳晨模式”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主要特征的“崇州模式”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二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增强主体培育能力,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制《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年)》,并从今年开始为县级农广校配置“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在谋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如陕西省农业厅就专门安排资金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自觉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民需求等广泛开展调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和规划,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申报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示范市和示范县工作中,各地表现十分踊跃。这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认真做好试点成果总结、提升、推广和应用。&
(二)准确把握工程总体要求。各地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过程中,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总目标,坚持立足产业、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和初、中、高“三级贯通”证书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遴选山西和陕西2个省、河北承德等14个地市以及北京大兴等300个县(市、区)开展示范性培育,其他地区要参照以上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紧紧抓住工程创新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工程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我们就会走偏方向,达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过去我们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也好,实施阳光工程也好,目标虽然都是培养人,但主要是办班完成培训任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要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使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智慧农民云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这项工作与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可以紧密结合起来。&
(四)抓实抓细工程关键环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最紧要的是切实抓好工程关键环节落实。一是遴选培育对象。中央财政补助经费重点支持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适当兼顾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各地要围绕产业开展需求调研,遴选好培育对象,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出来进行培育。二是确定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育任务的需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培训机构。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培训机构要以公益性机构为主,并特别强调长期跟踪服务的组织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各地首先要加强和用好农广校,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主体引领和辐射连接作用。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要区分对象,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训练,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模式。四是规范资金管理。各省农业部门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建立相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方向,同时也要细化支出范围,严禁补助资金直接以现金形式补助给农民。各项目县要建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冒领、多领、套取培育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大力加强培育体系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我发现有些没有专业机构的地方,开始创办农民学校、农民学院,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专业机构来承担,需要有体系作支撑,唯其如此,工程才能稳步推进。农业部正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目的就是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进行科学部署,提升主体培育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吸纳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是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通过不断完善中心建制,加强中心职能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是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农业部门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工程项目的政策措施需要抓紧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示范市和示范省要先行一步,结合今年工程实施的新要求加快培育进度;已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施县市,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扎实推进改革创新,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各地要按照目标、任务、责任、资金、考评“五到位”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落实项目政策寓于加强各项农业工作之中,转变工作作风,相互借鉴学习,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实施不拖延,政策落实不缩水,政策效果不打折。&
三、凝心聚力,切实强化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韩长赋部长去年在西安试点经验交流会上,已经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农广校。关于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我在西安农广校体系建设会议上也讲过,希望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农广校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造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级农广校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切实担负和发挥出主体作用来。&
(一)要在做好对接服务上狠下功夫。一要主动沟通汇报,及时了解和领会农业科教主管部门工作意图,做好调查研究,摸清实情,为科教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落实任务,当好参谋。二要切实做好支撑服务,各级农业科教部门普遍存在工作头绪多、人手少问题,农广校要积极协助科教部门做组织协调、上下衔接、基础服务等具体工作,当好助手。三要主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认定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当好执行者。&
(二)要在抓好教育教学上狠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始终是各级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教育培训始终是农广校办学的中心工作,不能一丝一毫的懈怠,抓好教育教学才是办学的硬道理。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充分发挥行业和体系办学的双重优势,积极探索送教下乡、农教结合、弹性学制的培养新模式,为务农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实用、有效的职业教育。努力争取教育和财政部门支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确保招生规模稳步提升。积极推进举办“现代农业开放大学”,继续开展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以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契机,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由单纯提高技术技能向综合提高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转变;由单项技术技能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配套技术技能转变;由单纯办培训班向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田间课堂立体化培训转变。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尤其是要把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作为主要内容。三要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顺应务农农民学习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一是坚持“就地就近就需”方便农民学习,把教育培训办进村头、办到田头、办在产业链上;二是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确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按照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组织安排内容,实现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坚持现场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积极跟进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学习服务。&
(三)要在提升自身能力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以抓好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工程,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保障条件,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能力,提升全国农广校体系整体实力。要大力抓好办学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从普遍现象来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凡是能发展、而且能够持续有效发展,它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旗手或带头人;从我们农广校的发展历史看,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办学典型,如河北的承德农广校、山东的临沂农广校、河南的夏邑县农广校,都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强有力的校长。有一位好的校长才能有好的领导集体,才能带出一支好的办学队伍。中央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成立,很多省校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无论新人还是老人,都要树立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抓工作带队伍始终作为头等大事。抓工作带队伍首先要从我做起,打铁还要自身硬,我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第一,要有一份自觉作为、尽职尽责的事业心;第二,要有一种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头;第三,要有一把厚积薄发、善作善成的金刚钻;第四,要有一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作风。&
同志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事业的未来。我们是在做一件使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的历史性工作,我们是在做一件推动职业农民在广大农村从事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齐心协力、敢于担当,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广校校长&&& 张桃林&
2014年7月4日武汉教育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09:21 作者: 点击:
页面功能 【字体:
】【】【】【】【】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页面功能 【字体:
】【】【】【】【】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主管:  主办: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职业农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