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蒙古贵族为什么裁判里约格外抢镜重视头上的装饰

09-12-14 &匿名提问
蒙古民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蒙古和俄罗斯。包括中国蒙古族、喀尔喀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等支系。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使用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均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住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纪曾建立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中国。17世纪初一部分卫拉特人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形成今卡尔梅克人。13世纪初创立蒙古文,沿用至今。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使用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喇嘛教或萨满教。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年来工农业都有很大发展。 “蒙古”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编辑本段]【苍狼白鹿】    “蒙兀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韦”为何物。蒙古室韦说解释不了狼图腾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来源,说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实。这样就腰斩了蒙古民族的整个历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认突厥、匈奴,乃至北狄为祖先。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编撰以蒙古族为中心的人类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当之无愧的亚欧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一编《蒙古史》最有价值,第二编《亚欧各国史》、第三编《世系谱》和第四编《地理志》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没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红花,突厥人、中国人、犹太人、富浪人(欧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绿叶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阐明蒙古族在人类史上的合适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撰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给予了蒙古以适当的重视,大体反映了蒙古在中亚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从长时段和世界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其动态和变迁。   在人类起源迁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独特性,而是考证民族与人类的关系。任何民族独立起源的学说都是主观的追求,经不起科学的分析和检验。因此我们不能赞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简单说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环节。鉴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状况,关于蒙古族源我们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梦想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窝阔台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窝阔台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十至十三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草原游牧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森林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也进行采集和捕鱼。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确地归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过渡,而草原部落则又往往继续从事狩猎活动。这种复杂的情况反映了从森林狩猎部落到草原游牧部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畜牧业  这是草原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生活的主要来源。游牧民饲养羊、牛、马,有的部落还养骆驼。牛、羊的肉与牛、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毡毯与绳线,是制作毡帐的主要材料。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来拉车。   逐水草放牧是游牧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季节,为了适应放牧的需要,他们要移换牧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作夏营地,寻找可避风寒的谷地作冬营地。各个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们每年冬夏,沿着习惯形成的路线在牧地间迁移。   2 狩猎业  这是森林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狞猎民居住在用木头和桦树皮搭盖的棚子里。他们穿的是兽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猎时,他们使用一种滑雪板,名为&察纳&,也叫&木马&,在山林中飞快地追逐野兽。猎获物则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装载数千斤,运送很方便。   狩猎在游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狩猎的方式主要是集体围猎,常以部族为单位联合举行。狩猎的季节多在冬季,&凡打猎时,常食所猎之物,则少杀羊&,狩猎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   3手工业  当时已产生为游牧经济服务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车匠、铁匠和弓匠,产品主要是车、马具、弓箭、刀剑、甲胄、毛毡等等。金代铁钱大量流入蒙古后,蒙古人便毁钱铸铁,制造工具。据文献记载,冗良合人善于锻铁。车是游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造车手工业很发达,可以制造载运整个帐幕的大型车辆,由多头牲畜挽曳。一般贫困牧民也拥有车辆。奶制品和皮革加工产品,一般也是个体家庭的牧民自己制造的。   4 交换  游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进步。辽朝时,草原诸部以牛羊马驼和皮毳等物与辽进行交换,换取绢帛、铁器等生产工具和日用品。金朝与革职诸部继续保协交换关系,在边境指定的地点进行互市。部落首领通过入贡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换关系。与邻境的交换多由西城商人进行,这些商人来往于草原各部,沟通了游牧民和定居农业人民的贸易联系。   5 农业  在蒙古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农业。辽朝在今海拉尔地区、克鲁伦河流域移民屯田,兴修城镇,发展了农业。在邻近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农业地区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农业。   元代蒙古族社会经济   1 畜牧业  畜牧业是蒙古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蒙古建国后,牧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元世祖至元末年,从漠北流亡到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达七十余万。武宗初年,从西北诸王归附的贫民有八十六万八千户。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较大增长。据《史集》记载,到十四世纪初,蒙古大汗属下的蒙古各千户军队,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两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   蒙古建国后,特别重视畜牧业。窝阔台时,指令在各千户内选派嫩秃赤(管理牧场的人)专管牧场的分配和使用。为了扩大牧场,经常派人在漠北打井,开发无水草原。国家为了保护牧场。颁布了严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遗火烧毁牧场,都要受到法律惩处。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业的机构。太仆寺专管牧业,下辖十四个官牧场。&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检查登记,造册备案。   官牧场都设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上都官牧场,规模很大。元政府经常从这里调运大批牲畜,以满足军需和民用。例如,延祐七年二月,调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驱赶到华北的田野上放牧,这些地区要负担饲马的刍粮和饲草。   元政府还将一部分草原分给蒙古诸王、贵族,作为他们的牧地。他们拥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贵族竹温台&善牧养,畜马牛羊累巨万&。博罗欢有&马成群。&仁宗时,北方遭风雪灾,贾昔剌&出私家马二百匹以为助&。   在牧区,&人以孳畜多寡为贫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规定一个区别蒙古牧民穷富的标准:凡有马、骆驼二十匹、羊五十只的牧户,就不算贫困户,如让他们充当站户,政府不再补买牲畜救济。可见,这类牧户属于中等之家,如低于此数就是贫困牧户了。从这条史料,大体上也可以看出个体牧户占有牲畜的数量。   2 狩猎业  狩猎是牧业经济的补充。蒙古贵族把狩猎视为&国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诸王、贵族继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猎的传统,每年率领军队和牧民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东南的柳林,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称作&飞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举行一系列狩猎活动。   除蒙古贵族的狩猎活动外,狩猎在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猎期间,他们多吃猎获的野物,很少杀羊。贝加尔湖等地区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使用驯鹿作交通工具,当地盛产的貂皮、兽皮和鹰鹘,是运往内地的名贵物产。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从事渔猎。贝尔湖、达里诺尔及克鲁伦河、土拉河等,都产鱼,可供牧民猎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边民乏食忽必烈令运去渔网,使取鱼自给。武宗时西北诸王部民来归者百数十万,朝廷教近水者取鱼以食,四年之间,共调去鱼网三千。   3 农业  成吉思汗建国后,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漠北的农业也得到发展。经营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镇海率万余降民在阿鲁欢地区屯田,建立了称海城。忽必烈时期,为解决驻军的粮食需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在漠北地区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开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时,年产粮食九万余石。1295年(元贞元年),成宗调拔军队在称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产粮食二十万斛。多年经营和发展,使和林、称海成为漠北两大屯田中心。同时,元政府在五条河、杭爱山、谦谦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劳力是汉族士兵,农具和耕牛来自中原地区。   少数蒙古族人民也经营农业。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军组成的拔都军在克鲁沦河附近开渠耕田。1319年(延祐六年),元仁宗派蒙古军五千人和晋王部属贫民二千人屯田称海。武宗时,岭北行省左远相哈剌哈孙,曾选择军士中通晓农事者教蒙古各部落从事耕种。   元朝时,漠南地区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现了种田户。从事农业的汪古人,被称为“种田白达达”。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种田的农民。应昌路屯田的规模很大,每年可籴粮近一万石,是北方储粮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扩大耕地达九千余亩。   4 手工业  在漠北地区,官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和林、称海等地。工匠主要来自中原汉地,也有来自中亚、波斯和西欧的匠人。他们为蒙古统治者建造宫室,制造各种奢侈用品。据考古发掘的报道,在和林发现十座冶炼炉和大量金属制造品,当地烧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汉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国后,陆续派汉族工匠到谦谦州生产武器、丝织品,元朝还派人向当地人传授制陶、铁冶和造船等项技术。   漠南地区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营手工业,设置了很多管理机构,分别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辖。上都官手工业的行业很多,主要有制毡业、制革业、制甲业、铁器冶造业、金银制造业等。绝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据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统计,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户,每年需官粮一万五千二百余石。到元朝中期,仅中政院所属的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户。这说明随着手工业匠局的增设,工匠的户数也不断增多。   在蒙古诸王、贵族的分地内,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别设置了人匠总管府、怯怜口民匠总管府和提领所等机构,属下的各色工匠为他们制作手工业用品。   蒙古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男子制造弓箭、鞍具、车帐、皮革,妇女制作乳酪,缝皮衣、鞋帽,主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5 城市和商业  窝阔台时兴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时,和林城已颇具规模,城内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区,有汉族工匠聚居的汉人区,有若干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庙宇,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分别有粮食、车、牛、羊、马的市场。   称海是漠北另一重镇。这里是屯田和驻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带领诸王、大将在此镇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这里设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在漠南地区,成吉思汗时期破坏的一些辽、金城堡,元朝时逐渐得到恢复,在各投下领地内还出新的城镇。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领主在今达里诺尔附近兴建应昌城。1295年(元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兴建全宁城。   在汪古部领地内,金代在天山县(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宁县(内蒙古集宁市东南)设有同北边互市的榷场,元朝分别为净州路和集宁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作为砂井总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为静安县(今内蒙古达茂旗北鄂伦苏木古城),后升为静安路。1318年(延祐五年)改名为德宁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北岸)东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脑儿城和宫殿。武宗时,在察罕脑儿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刘秉忠的筹划下,选择桓州东、滦水北一块地方修筑城郭宫室。经过三年的营建,建起一个新的城市,定名开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后,改开平为上都,作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皇城分宫成、皇城和外城三重。皇城与外城周长共有十八、九里。宫城内建有大安阁、水晶殿、穆清阁等宫殿楼阁,外城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筑既有中原传统的形制,又有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并广泛吸收了当时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技巧。皇城是市区,设大小官署和手工业管理机构及匠局多所。还有鳞次栉比的商肆、贵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庙、佛寺、道观、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从丰州经宁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亚。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区商业发达的城市。元政府对上都的商业活动采取免税和轻税政策,外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上都有规模颇大的商业区,而且按行业分为各种市。上都、应昌是北方和籴粮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据需要发布收购粮食的命令,商人们自己设法组织运输,将粮食运到指定粮仓交纳,政府支付以现钞或盐引(取盐凭证)。粮食收购价一般较市场价优厚,盐引更是难得之物,所以对商人很有吸引力。从整个蒙古地区来看,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药材等,输入的主要是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编辑本段]【蒙古铁骑】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制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鞨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征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征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编辑本段]【军队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扺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溯到成吉思汗。他们对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记忆。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亚乃至西亚、欧洲均留下了后裔,而大多数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认成吉思汗为先祖或自称为成吉思汗之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民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蒙古和俄罗斯。包括中国蒙古族、喀尔喀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等支系。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使用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均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住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纪曾建立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中国。17世纪初一部分卫拉特人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形成今卡尔梅克人。13世纪初创立蒙古文,沿用至今。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使用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喇嘛教或萨满教。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年来工农业都有很大发展。 “蒙古”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编辑本段]【苍狼白鹿】    “蒙兀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韦”为何物。蒙古室韦说解释不了狼图腾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来源,说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实。这样就腰斩了蒙古民族的整个历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认突厥、匈奴,乃至北狄为祖先。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编撰以蒙古族为中心的人类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当之无愧的亚欧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一编《蒙古史》最有价值,第二编《亚欧各国史》、第三编《世系谱》和第四编《地理志》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没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红花,突厥人、中国人、犹太人、富浪人(欧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绿叶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阐明蒙古族在人类史上的合适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撰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给予了蒙古以适当的重视,大体反映了蒙古在中亚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从长时段和世界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其动态和变迁。   在人类起源迁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独特性,而是考证民族与人类的关系。任何民族独立起源的学说都是主观的追求,经不起科学的分析和检验。因此我们不能赞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简单说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环节。鉴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状况,关于蒙古族源我们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梦想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窝阔台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窝阔台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十至十三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草原游牧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森林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也进行采集和捕鱼。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确地归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过渡,而草原部落则又往往继续从事狩猎活动。这种复杂的情况反映了从森林狩猎部落到草原游牧部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畜牧业  这是草原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生活的主要来源。游牧民饲养羊、牛、马,有的部落还养骆驼。牛、羊的肉与牛、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毡毯与绳线,是制作毡帐的主要材料。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来拉车。   逐水草放牧是游牧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季节,为了适应放牧的需要,他们要移换牧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作夏营地,寻找可避风寒的谷地作冬营地。各个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们每年冬夏,沿着习惯形成的路线在牧地间迁移。   2 狩猎业  这是森林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狞猎民居住在用木头和桦树皮搭盖的棚子里。他们穿的是兽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猎时,他们使用一种滑雪板,名为&察纳&,也叫&木马&,在山林中飞快地追逐野兽。猎获物则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装载数千斤,运送很方便。   狩猎在游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狩猎的方式主要是集体围猎,常以部族为单位联合举行。狩猎的季节多在冬季,&凡打猎时,常食所猎之物,则少杀羊&,狩猎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   3手工业  当时已产生为游牧经济服务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车匠、铁匠和弓匠,产品主要是车、马具、弓箭、刀剑、甲胄、毛毡等等。金代铁钱大量流入蒙古后,蒙古人便毁钱铸铁,制造工具。据文献记载,冗良合人善于锻铁。车是游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造车手工业很发达,可以制造载运整个帐幕的大型车辆,由多头牲畜挽曳。一般贫困牧民也拥有车辆。奶制品和皮革加工产品,一般也是个体家庭的牧民自己制造的。   4 交换  游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进步。辽朝时,草原诸部以牛羊马驼和皮毳等物与辽进行交换,换取绢帛、铁器等生产工具和日用品。金朝与革职诸部继续保协交换关系,在边境指定的地点进行互市。部落首领通过入贡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换关系。与邻境的交换多由西城商人进行,这些商人来往于草原各部,沟通了游牧民和定居农业人民的贸易联系。   5 农业  在蒙古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农业。辽朝在今海拉尔地区、克鲁伦河流域移民屯田,兴修城镇,发展了农业。在邻近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农业地区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农业。   元代蒙古族社会经济   1 畜牧业  畜牧业是蒙古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蒙古建国后,牧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元世祖至元末年,从漠北流亡到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达七十余万。武宗初年,从西北诸王归附的贫民有八十六万八千户。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较大增长。据《史集》记载,到十四世纪初,蒙古大汗属下的蒙古各千户军队,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两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   蒙古建国后,特别重视畜牧业。窝阔台时,指令在各千户内选派嫩秃赤(管理牧场的人)专管牧场的分配和使用。为了扩大牧场,经常派人在漠北打井,开发无水草原。国家为了保护牧场。颁布了严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遗火烧毁牧场,都要受到法律惩处。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业的机构。太仆寺专管牧业,下辖十四个官牧场。&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检查登记,造册备案。   官牧场都设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上都官牧场,规模很大。元政府经常从这里调运大批牲畜,以满足军需和民用。例如,延祐七年二月,调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驱赶到华北的田野上放牧,这些地区要负担饲马的刍粮和饲草。   元政府还将一部分草原分给蒙古诸王、贵族,作为他们的牧地。他们拥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贵族竹温台&善牧养,畜马牛羊累巨万&。博罗欢有&马成群。&仁宗时,北方遭风雪灾,贾昔剌&出私家马二百匹以为助&。   在牧区,&人以孳畜多寡为贫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规定一个区别蒙古牧民穷富的标准:凡有马、骆驼二十匹、羊五十只的牧户,就不算贫困户,如让他们充当站户,政府不再补买牲畜救济。可见,这类牧户属于中等之家,如低于此数就是贫困牧户了。从这条史料,大体上也可以看出个体牧户占有牲畜的数量。   2 狩猎业  狩猎是牧业经济的补充。蒙古贵族把狩猎视为&国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诸王、贵族继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猎的传统,每年率领军队和牧民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东南的柳林,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称作&飞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举行一系列狩猎活动。   除蒙古贵族的狩猎活动外,狩猎在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猎期间,他们多吃猎获的野物,很少杀羊。贝加尔湖等地区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使用驯鹿作交通工具,当地盛产的貂皮、兽皮和鹰鹘,是运往内地的名贵物产。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从事渔猎。贝尔湖、达里诺尔及克鲁伦河、土拉河等,都产鱼,可供牧民猎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边民乏食忽必烈令运去渔网,使取鱼自给。武宗时西北诸王部民来归者百数十万,朝廷教近水者取鱼以食,四年之间,共调去鱼网三千。   3 农业  成吉思汗建国后,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漠北的农业也得到发展。经营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镇海率万余降民在阿鲁欢地区屯田,建立了称海城。忽必烈时期,为解决驻军的粮食需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在漠北地区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开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时,年产粮食九万余石。1295年(元贞元年),成宗调拔军队在称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产粮食二十万斛。多年经营和发展,使和林、称海成为漠北两大屯田中心。同时,元政府在五条河、杭爱山、谦谦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劳力是汉族士兵,农具和耕牛来自中原地区。   少数蒙古族人民也经营农业。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军组成的拔都军在克鲁沦河附近开渠耕田。1319年(延祐六年),元仁宗派蒙古军五千人和晋王部属贫民二千人屯田称海。武宗时,岭北行省左远相哈剌哈孙,曾选择军士中通晓农事者教蒙古各部落从事耕种。   元朝时,漠南地区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现了种田户。从事农业的汪古人,被称为“种田白达达”。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种田的农民。应昌路屯田的规模很大,每年可籴粮近一万石,是北方储粮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扩大耕地达九千余亩。   4 手工业  在漠北地区,官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和林、称海等地。工匠主要来自中原汉地,也有来自中亚、波斯和西欧的匠人。他们为蒙古统治者建造宫室,制造各种奢侈用品。据考古发掘的报道,在和林发现十座冶炼炉和大量金属制造品,当地烧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汉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国后,陆续派汉族工匠到谦谦州生产武器、丝织品,元朝还派人向当地人传授制陶、铁冶和造船等项技术。   漠南地区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营手工业,设置了很多管理机构,分别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辖。上都官手工业的行业很多,主要有制毡业、制革业、制甲业、铁器冶造业、金银制造业等。绝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据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统计,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户,每年需官粮一万五千二百余石。到元朝中期,仅中政院所属的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户。这说明随着手工业匠局的增设,工匠的户数也不断增多。   在蒙古诸王、贵族的分地内,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别设置了人匠总管府、怯怜口民匠总管府和提领所等机构,属下的各色工匠为他们制作手工业用品。   蒙古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男子制造弓箭、鞍具、车帐、皮革,妇女制作乳酪,缝皮衣、鞋帽,主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5 城市和商业  窝阔台时兴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时,和林城已颇具规模,城内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区,有汉族工匠聚居的汉人区,有若干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庙宇,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分别有粮食、车、牛、羊、马的市场。   称海是漠北另一重镇。这里是屯田和驻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带领诸王、大将在此镇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这里设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在漠南地区,成吉思汗时期破坏的一些辽、金城堡,元朝时逐渐得到恢复,在各投下领地内还出新的城镇。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领主在今达里诺尔附近兴建应昌城。1295年(元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兴建全宁城。   在汪古部领地内,金代在天山县(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宁县(内蒙古集宁市东南)设有同北边互市的榷场,元朝分别为净州路和集宁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作为砂井总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为静安县(今内蒙古达茂旗北鄂伦苏木古城),后升为静安路。1318年(延祐五年)改名为德宁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北岸)东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脑儿城和宫殿。武宗时,在察罕脑儿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刘秉忠的筹划下,选择桓州东、滦水北一块地方修筑城郭宫室。经过三年的营建,建起一个新的城市,定名开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后,改开平为上都,作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皇城分宫成、皇城和外城三重。皇城与外城周长共有十八、九里。宫城内建有大安阁、水晶殿、穆清阁等宫殿楼阁,外城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筑既有中原传统的形制,又有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并广泛吸收了当时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技巧。皇城是市区,设大小官署和手工业管理机构及匠局多所。还有鳞次栉比的商肆、贵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庙、佛寺、道观、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从丰州经宁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亚。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区商业发达的城市。元政府对上都的商业活动采取免税和轻税政策,外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上都有规模颇大的商业区,而且按行业分为各种市。上都、应昌是北方和籴粮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据需要发布收购粮食的命令,商人们自己设法组织运输,将粮食运到指定粮仓交纳,政府支付以现钞或盐引(取盐凭证)。粮食收购价一般较市场价优厚,盐引更是难得之物,所以对商人很有吸引力。从整个蒙古地区来看,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药材等,输入的主要是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编辑本段]【蒙古铁骑】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制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鞨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征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征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编辑本段]【军队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扺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份的越南。[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溯到成吉思汗。他们对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记忆。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亚乃至西亚、欧洲均留下了后裔,而大多数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认成吉思汗为先祖或自称为成吉思汗之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族对火格外崇拜,认为火神可以赐给他们幸福和财富。他们把三天叫做“日火”,三十天叫做“月火”,三百六十天叫做“年火”。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 三,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这一天特别热闹,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奶油、奶皮、奶饼、糖块之类的食品,名曰“祭灶”。同时全家都要吃团 圆饭、喝团圆酒。 过完“小年”之后,要对蒙古包的里外做倾底的清扫,并开始做新蒙古袍、马靴,购置毡子、奶桶、锅盆等。从三十到正月初五,最快乐的几天,年三十晚上为 “守岁”,全家老少席地围坐在矮桌旁,桌上摆满了一盘盘香喷喷的肉食品,奶食品和糖、酒等,手扒肉在锅里冒着热气。矮桌上还供着一大张纸,上面用蒙文整整 齐齐地写着祖先的名字,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深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依次给老人敬酒,向长辈祝愿。这顿饭要多吃多喝,而酒肉一般都要剩下许多,他们认为剩下酒肉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剩得 多就象征着新的一年富富有余。只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成的大圆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远团圆,生活甜蜜幸福。这一夜,蒙古包内灯火辉煌, 悠扬的马头琴声和歌声不断。 过了大年,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一次,这是为了辞旧岁,初一再拜一次,这是为了迎新春。大年初一,天还不亮,蒙古包内,男女老少都已换好了节日服 装,晚辈给双亲和长辈叩头,献哈达,敬酒,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则慈爱地拥抱着孩子,斟上满满一碗鲜奶,祝愿他们幸福,祝愿孩子们永远象 奶一样纯洁。初一这一天还要请喇嘛到家中念经,以求一年顺利、平安。有些人家还要不辞辛苦地到寺庙去祈求吉祥。叩拜者先要在寺庙的周围绕行几圈,有疾病的 人还要以身仆地绕一两圈,以表虔诚之意,之后,再进寺向喇嘛叩头。从初一到初五,天天如此,以求活佛保佑,免灾去难。通常,初五以前不到亲友家拜年。初五 到初十,青年男女纷纷跨上自己心爱的白马,带上漂亮的哈达、香甜的美酒等礼物,给亲朋好友拜年。拜年时,主人要用酒招待来者,而来拜年的人,对主人敬的酒 不能推辞,如果不喝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所以他们是有敬必喝。一般不留下吃饭,但可以包一小包茶带回来,意思是“带喜回家”,因为茶叶在牧民心目中是上等 物品。青年人还常常利用拜年的机会赛马,他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相互追逐,互不相让,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正月十五,寺庙最为活跃,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有的地区,大喇嘛还身穿彩色服装,头戴假面具,由32人分别扮成天王菩萨、牛头、马面等,在寺庙 坛上跳舞。开始,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的菩萨都来一起跳舞,用鼓乐、喇叭号伴奏,场面颇为热闹。这天一大早人们就来到寺庙,排成长队,等待大喇嘛摸顶。 大喇嘛吃饱了饭,慢慢悠悠地坐在台上闭目诵经之后,用缠着红布的木棒向等待在那里的人们的头顶轻轻地击打,被击中者大为高兴,而没有被击中者,则要求重新 击打。这一天小商贩们也特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裁判里约格外抢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