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山”和“海”除了指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山和海,还蕴含着生命意味?诗人要告诉人们什么生

第63585页,共91283页,每页10条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李绪政:诗人与城市
http://www.jiaodong.net
烟台广播电视报
  &&读《集合地&&烟台新诗七家》
  诗人对一个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从波德莱尔与巴黎、博尔赫斯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海子与小城德令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诗人是一个城市的梦与幻想、激情与智慧、爱与希望的表征。一个没有诗人的城市,在广厦林立、灯红酒绿的躯壳中,跳动的是一颗冷漠、刚硬的心;没有柔情,没有浪漫,没有超尘拔俗、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没有深彻肺腑的爱与痛,简言之,仿若没有灵魂。
  在古希腊,诗歌一词的本意是&创造&,诗人也就是&创造者&。诗人们用魂魄深处闪烁的灵光,点燃激情和幻想,用词语照亮蒙昧与暗淡。这是一种最具深度和美感的神圣的精神创造。今天,我们谈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若不深刻地谈及诗歌与诗人,似乎有点隔靴搔痒。不论艺术有多少门类,说到底,所有的创造性、特异性,都植根于创作者的诗性智慧。文学艺术的真正繁荣,从根本上说,是这个城市和市民的诗意的兴盛;与富丽堂皇的文化大厦、霓虹四射明星云集的大型晚会、锣鼓喧天遍布街头的自娱演出,即便有关系也并不很大,娱乐、附庸风雅与精神装潢都不是艺术。艺术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这个城市的诗人和诗歌。
  《集合地&&烟台新诗七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优秀诗人李小蕙、朱相如、勾勾、姜泽林、叶如眉、贾旭磊、杨潜的作品合集。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诗的精灵聚集,穿越尘世与梦幻,穿越历史、现实和未来,在城市的上空像鸽子一样飞翔,幻化出奇异美景。
  海德格尔说,诗就是神思存在,是给存在物命名。当诗人说出本质性的词语时,存在者就被这一命名命名为存在者了。存在物开天辟地第一次亮敞了。在诗人李小蕙的笔下,&无灯的作坊&是这样被词语之光照亮的,&捧起月光/装进母亲提起的水罐/无灯的作坊/今夜出让月光沉默的角落/我看到水罐里的月光/摇曳着母亲缝缀布鞋的身影/月光的声音/让桌上的那尊铜佛/再次闭紧眼睛&。在李小蕙眼中,万物皆有灵气。他与远逝的母亲,没有须臾分离,情到深处,思念无所不在。&母亲的两手/一对来来去去/永生的燕子&、白雪&接走了我的母亲&,&白雪再来/还穿着那套外衣/洗的很干净&。诗人看到大自然中到处有母亲的身影。那记忆深处的老屋,仿佛心上的烙印与他的生命同在,那是母亲的家园,也是诗人灵魂的家、灵魂的来处。
  人的肉体,只是个外壳。诗人的魂魄,美丽聪敏抑或天真清灵?飞翔在诗中。一字一句,品读诗歌,看诗人衣袂飘飘,与月光、与雨,与飞鸟、红叶和大海情意绵绵、翩翩起舞;看诗人脱下在世界中打拼的外壳,柔软到童稚的模样,用纯真的眸子凝视蜘蛛&拆除了/多余的庭院&、&学只青蛙/回到荷塘里&,是的,在诗人灵魂的世界里,连&水土都生动了&。但是,诗人的人生不是童话,&暴风雪/放弃了我/倦鸟/脱下汗湿的鞋/重摆趾印&。在世界的沉重里,灵魂还能轻灵飞翔,这是真的&诗意&。
  朱相如的诗音韵铿锵。他说,&我想给自己的诗歌,钉上一付马掌,让它们在踏过青石山岗的时候,火花四溅&。他的诗里常常阳光朗澈,无可遏制地绽放着希望。他少有灰暗,即使在严冬里,诗人也听得见&雪花回家的脚步&,看得见&春天的笑容就要冒出地面&,还能&坐在一片雪花上重返故里&,&收集七彩的阳光/提升家人亲情的温度&。诗人心中的春节,&不因哪个人的来去和喜怒/就放弃与生俱来的红火&,&让草根世界/在历史绵延的红火里/找到自尊&。
  诗人像词语的魔法师,舞动赤诚而充满激情的心之灵光,笔触指向哪里,就点燃细节、照亮那里。他为&广场之夏&命名,&滨海广场是一部史诗的封面/无穷的韵味都藏在了向往里面/一篮露珠晶莹的山和海/每天都会把一首粉面飘香的新诗/双手捧在世界的眼前&;为&一朵花&命名,&就像吹送和风的红唇/把人们花粉一样沸沸扬扬地从这儿/撒遍世界&;也为&冬天的树&命名,&它把梦都收进了瘦削的枝干/枝桠上那一片炸裂的天空/那一颗颗星星月亮/是它的鸟巢里永远的主人&。虽然也有&秋天累了&的时候,&镰刀很累车轮很累/汗很累梦很累粮仓很累/秋天也很累&,但是&我&要&沉默成一块石头/信守一片河滩/把痛苦和欢乐/藏在青苔里面&。
  勾勾的诗,亦诗亦画,或狂野或静美,或迷离或清晰,远远近近都是人生与梦的镜中光影。诗人意象苍凉、荒远,时时充满艺术的野心,把想象的触须探进幽秘之境,想要言说一切不可言说的人生与世界之奥蕴。有时他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尚显透明的怪诞,但笃定的,一定是爱。他是一个有大痛苦,但更有大爱的人。他深爱每个雪夜、每个雨夜,和每一个黎明。作画的诗人用浓重的色彩来写他的世界。那时,他一定是沉默的&&在他作画或写诗的时候,世界静谧,诗人静静地睁着透视一切的眼睛,耳朵警醒,灵魂翱翔。
  诗人勾勾的世界是多层的,最显明的格调是艺术上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执著。在诗的王国里,他像一个手执神杖的先知,他犀利、磅礴,他探寻、发现、质问,&是什么在抽打大地/将风声带出?&&秘密被藏入夜空/在哪一块石头下?&&黎明,除了影子你还看见了什么?&诗人自己,一定是看见了什么的。虽然,&灯笼使一座城市在雪中/学会沉默,学会视而不见&;虽然众人沉睡,他却在雨夜里醒着,在雪夜里醒着,诗人画下一个个黎明,画下那&沉默的&、&负着密命疾速奔赴的夜之鸟&&&那是&脱离众目却始终握住一生信守的原则/以孤独者的身份一意孤行的速者&,是&举着自己小小肝脏一路默行的朝圣者&。当满座高朋,饮酒、欢歌,诗人那作为夜行者的身份,隐匿进黑夜里,那时候,也许&那些在空中照样安睡的/石头,被寂静硌痛&。
  在姜泽林的诗中,我们读到了温雅、纯诚的青春,更读到了&沧海桑田/挽不住时空变幻&,&在月黑风高的深夜/隐隐听到/项庄舞剑的长啸&。这就是时光,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人生吧。俯仰之间,苍黄翻覆,恍若隔世。但对姜泽林而言,他&钦佩苦吟的诗人,那是一种大自得&,诗意&充盈到诗人的毛细血管里,奔腾不息而又纯纯净净。&诗人写下一些辗转往复的词语,在那些重叠里诗意流转盘旋、韵味醇厚。诗中一些句子清丽俊逸,质地清脆,是有痛感的,《阿努古丽》中&我骑那匹老马驰过黄昏/掌纹摊开的山原/没想到那棵山枣树/就是你在仰脸看天/我的头顶蓦然飘下/碎叶般纷飞的蔚蓝&;&烟雾中那句台词潜入地下/老黑葬在滋滋响着的河滩上/河里的流水很轻很浅&。诗人登盘山,过黄河,走西域,山水变换,诗风亦变。在诗的世界里,诗人大睁着眼睛,万物皆可入诗来,却是世人不曾看到的模样。
  叶如眉是七位诗人中唯一的女性,她的诗既有女诗人的婉约、柔美,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俊朗豪情。诗,甚或是单纯的词语,与作为个体的诗人&叶如眉&融为一体。她是词语,是书&&&在乎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本&,他们&靠在一起&,被阳光浏览,那么有幸福感、有归宿感;虽是&清高拔俗&,她看燕子和它的巢,却读出了&古典、朴素、温暖、幸福&,因为她对生命、对世界有着&单纯的、浪漫的热爱&。
  诗人总是忧世伤生。叶如眉&一望无际的忧伤/时时揪紧我的心&,唯有&将忧伤流放/我要写诗&,才能&重返生活的位置&。诗人点亮心中的忧伤和痛苦,燃成一把词语的火炬。她&紧抱诗歌的心&,&忍不住失声痛哭&,为那&博大而空洞的天空&,为&逆风穿行&的&一群不可知的日子&。诗歌是叶如眉纯净而温暖的阳光,也是&众多噪声里/滚烫的分贝&,&击中我最心痛的地方&。&诗歌&与&叶如眉&,不可分离。
  贾旭磊希望他的每首诗都&像一只胳膊,不缺钙,有着力量之美&。《黄鹤楼,一条江的竖影》,《雁门关,张开了飞翔之翅》,《在洛阳诗意地栖居》&&诗人在旅程里看风景,也看历史;在旅程里与诗相遇,也与古诗人相遇;诗人用诗记录他的旅程,落笔处,亦是诗人的心灵之旅。人生之旅漫长,但在风景和历史面前,人生又颇显短暂,然而,一首好诗,会超越生命本身,杨万里的诗句&芳菲一颗颗心&,诗人便觉得&他是一朵鲜艳的木棉花/开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我们看自己,可能什么都是/抑或什么都不是/就像一滴水,卷起便是浪花一朵/升腾后,则是云一片&;也许,多年之后,有人对诗人说,&你曾经像诗一样活着&,那人一定是读懂了贾旭磊、读懂了他的诗。
  诗人杨潜&崇尚一种兴之所至、自由行吟的状态&。他深知&自由的写作必来源于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诗人在《苏州小记》、《苏州纪游》中,自由徜徉、边行边吟,以深具历史穿透力的诗笔,饱蘸着爱与悲悯、饱蘸着人文情怀,关照时代变迁与灵魂家园的失落,关照人世沧桑和现实的迷离、茫然与凌乱。&周庄&&世故成一位老妇人/爱唠叨讥诮,且浓妆艳抹&,&喋喋不休/向我说起烟雨旧江南/绣女织进一匹锦缎/不再那么玉树临风&。&华灯下朦胧的山塘&,&在车水马龙中手足无措&。诗人在&寻欢作乐的城池&和&红男绿女&中,看到&四处漂泊的异乡兄弟&,&满目高楼广厦的奢华/被脚手架上的劳动者/拓印在我这个外乡人的眼里&,&简陋的工棚,卑微的呼吸/都汇入姑苏的古寺钟鸣&,诗人不再执意去寻怀姑苏的血性、吴越的剑客和古典式卧薪尝胆,&即使空手而归/今夜,肯定酣然入眠/我知道了许多渺小的人/是民间的高大&。诗人锋锐的笔触,如针般扎入历史和现实最具痛感的关节。
  在杨潜的诗中,我们也读出一种柔软的坚毅。诗歌是柔软的,生命亦柔软,但人生,须用柔软的生命抵达坚毅,虽然,这代价可能是生命本身。&在我蹈火而行垂死之际/你是安放我魂灵之所的丁香&,&是抗争咆哮冰雹的丁香/是缀满候鸟额头上的丁香/是承受苦难至死不悔的丁香/是归去又来兮的丁香/你行踪未卜,普照温暖的光辉&。这样的光辉,普照人类历史,代代有人追寻。那也是杜若的芬芳,那遥远的有文人气亦有游侠气的芬芳,将《楚辞》的血脉一路相承,行吟歌唱,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七位诗人,七种不同的风格,七彩的锦缎一样摇曳流淌的风。&七&是一个神秘而又幸运的数字,我们这个城市的七位诗人,集结在《集合地》中,把我们身边司空见惯、平凡渺小、暗淡无光的事物,用词语之光一一照亮,让风卷落叶、露珠滴落、一切寂然消失的瞬间,因着诗人而成为闪烁着神圣光泽的永恒存留。作为读者、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我们对诗人们的创造表示敬重和感谢。
  城市的诗意,绝不是把汉语的所有好词一网打尽、用到令人瞠目结舌甚至寡廉鲜耻如房地产广告那样策划出来的时尚概念,也不只是花好月圆、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城市的诗意是对城市美感、特质的发现,是对城市细节的擦亮,包括光鲜外表之下那些斑驳渍点与精神灰垢的找寻、放大直至从沉默中唤醒;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困厄、痛苦和绝望的抵抗,更是有限生命对超验彼岸的追问与探寻,是钢筋水泥丛林下,对孤独、易碎的心灵的柔情慰藉。
  诗人的创作与一个城市,是双向激发与成全的过程。德令哈,是青海边陲的一个无名小城。因为海子的一首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德令哈成为饱含诗意和文化内涵的符号性、标志性地点,成为吟游诗人们向往的地方,是中国诗歌记忆里永远无法忘却的&座城市。
  我们这个城市的诗人说,&唤出今夜的星辰/把微暗的世界托付出去/哪怕一点点光亮/也要让这个世界更加明朗&&&叶如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正如诗人所言,&熄灭比坚持更需要勇气&。是的,这不是一个诗歌能得到应有尊重的时代。如此嚣杂的世界,每个诗人的坚守都像一座不灭的灯塔,在欲海横流中,标示一个坚守灵魂的航程。这种坚守,正是对尘俗荡堕诱惑的熄灭,是对诗意的坚守,是一个城市精神纯度与高度的象征。
  叶如眉说,&一点点光亮能挽救什么?&
  阿诺德说,&诗歌拯救世界&。
责任编辑:
】【】【】
?合作单位?
烟台市文联 烟台新华书店 烟台楹联家协会 烟台书法家协会 烟台海关 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烟台胶东文化研究会、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烟台史志办、胶东在线网站联合主办
欢迎批评指正 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孙杰 周霞 郭恩革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在山的那边》教案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3、3、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4、4、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1、&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人们对实现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提问、协作
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那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山里的孩子他们又有怎样的梦想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学生出声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4、学生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学习朗读方法。
5、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6、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7、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8、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和小组同学交流,并选代表发言。
&9、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理解诗的内涵,感悟人生哲理。
1、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2、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对此做评价。
4、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5、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6、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7、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8、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疑难句子分析品味
9、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1.达成使能目标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 达成使能目标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突破难重点
3达成使能目标3: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4小组合作,突破难重点。&
&达成使能目标4: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1.达成终点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 海---------------理想
&&&&&&&&&&&& 山---------------重重艰难险阻&
&&&&&&&&&&&&& 爬山-------------艰苦奋斗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学习,课堂气氛很好,但是时间把握不好。
《在山的那边》《》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瞬间()
  扰()小()庸()负()天()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⑴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4分)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体会诗句的意义,回答问题:(4分)
  ⑴"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⑵"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一文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4分)
  6.瓜苗一例,从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2分)
  7.《》中作者的三点思考是什么?有什么联系?(4分)
  8.细读《》,第一段都是围绕""一语展开的,第二段都是围绕""一词展开的。(4分)
  9.朗读《在山的那边》一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4分)
  10.填入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会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A、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藻上飘荡着。
  B、冬天更好,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藻上飘荡着。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
  C、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D、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在深绿的长藻上飘荡着。
  第二部分:
  (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4分)
  1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2分)
  13."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4分)
  14."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15.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4分)
  (二)
  抬起头来做人
  梁文福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6.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17.文章第八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18.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4分)
  19.文章第八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4分)
  20.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4分)
  (三)
  五十法郎奖金
  刘志侠
  每年进入十月,随着诺文学奖的颁发,法国出版界便热闹非凡,人人翘首以待,等候各种各样土产文学奖宣布。
  文学奖花样百出,名称动听,其实很多评奖机构简陋得很,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评判要在咖啡馆或餐厅开会,就地宣布,看似浪漫,实有苦衷。奖金最低的是最著名的龚古尔奖,50法郎,不够十块美金。
  这个奖有93年历史了,和奖不相上下,早期奖金不低,只是瑞典人精于投资,把钱买了物业股票,法国人则不善理财,拿了钞票不放,光是1962年旧法郎换新法郎,一下子就跌去一百倍,此消彼长,到了现在,拿到两个龚古尔奖奖金还不够买一本获得龚古尔奖的小说。
  奖金虽少,却是作家最渴望赢得的荣誉。首先,这个奖被公认为法国最好的文学奖,历史悠久,口碑载道。虽然不是每部都是传世之作,但有不少成为经典;新发掘出来的作者,有些后来成为大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人熟悉的马尔罗()是其中一位,他以《人类的境况》在1933年夺魁,戴高乐将军任内,他官至文化部长。
  还有杜拉斯,1984年70岁时以《情人》获桂冠。中国人对她不会陌生,这本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越南为背景,男主角是一个中国华侨阔少,邂逅了一个法国少女,萍水相逢,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式的疯狂爱情。《情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拍成电影,上映时轰动一时。其次作品一旦获奖,立即"红腰带"加身,出版商在书本上加一条红纸,上书"龚古尔奖",家家书店都把它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好像体育冠军站在领奖台,好不威风。读者蜂拥而至,销路猛升,连续几个月占据畅销书榜首。普通小说如果能够卖过一万册,可算畅销,其他文学奖作品,销量在3万左右徘徊,惟独龚古尔奖小说一枝独秀,多数超过20万册,还不算外国翻译本。这个数字带给作者数百万法郎稿费,名副其实的名利双收。
  至于那张50法郎奖金的支票,或者镶在相框里,挂到墙上;或者锁在箱底,作为永远的纪念。相信没有作家会拿去银行兑现。
  21.文章第一段与龚古尔奖有何关系?(3分)
  22.在第二段中找出表现龚古尔奖的特点词句。(3分)
  23.龚古尔奖和诺贝尔奖不相上下,为什么奖金却这么少?(4分)
  24.为什么说"龚古尔奖是作家最渴望获得的荣誉"?(3分)
  25."拿到两个龚古尔奖奖金还不够买一本获得龚古尔奖的小说。"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4分)
  26.马尔罗和杜拉斯的事例有何特点?作者写这两个事例有何作用?(4分)
  27.文章最后一段说"至于那张50法郎奖金的支票,或者镶在相框里,挂在墙上;或者锁在箱底,作为永远的纪念。相信没有作家会拿去银行兑现。"这段话有何作用?(4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赏析陈敬容《山和海》
山和海  陈敬容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
——李白    
  没有翅膀
  没有帆
  小院外
  一棵古槐
  做了日夕相对的
  敬亭山
  但却有海水
  日日夜夜
  在心头翻起
  汹涌的波澜
  无形的海啊
  它没有边岸
  不论清晨或黄昏
  一样的深
  一样的蓝
  一样的海啊
  一样的山
  你有你的孤傲
  我有我的深蓝
山和海的情怀,风雨岁月中的坚守&
——陈敬容《山和海》赏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富有浪漫情感特质的诗人而言,一首成功的诗就是一个充满了灵动思维的小世界,是诗人高贵的灵魂在瞬间的电光火石般的灵感照亮之时所作出的回应,更是诗人自身性情的完美写照。陈敬容在《山和海》中就构筑了这样一个既扑朔迷离而又意味深远的诗意世界。
看到诗歌的标题,我们会很自然地就想起诗人早年的另一首《水和海》:“带着神圣的喜悦,/永远向那块墓地行进,/温柔地、甜蜜地感伤,/你们将自己委弃给爱/或幸福的别一些美名。//苦难是骄矜者的王国,/那里日夜枯萎着生命的花朵,/当月色清冷或灯火青苍,/曾经燃烧的梦魂/僵化于绝望的土壤。//不息的流泉啊,可怜的心/你寻找什么样的依归?/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在这首诗里面,她把流泉作为思想情感的对应物。它带着神圣的喜悦,带着温柔和甜蜜的感伤,向大海流去,最终归依于大海,丧失了自我。而作者认为,汹涌的大海是水,汇入大海的流泉也是水,因此流泉既属于大海,也属于自己。诗篇在辩证的思考中,写出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如果说《水和海》是诗人在青年时期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山和海》应该是诗人历经人生的动荡岁月后对其加以完成。贯穿二者的是,诗人对于独立人格始终如一的追求。
&&&&一开始,诗人就向读者展现出一种困境:“高飞/没有翅膀/远航/没有帆”。这是诗人理想自我与现实生活矛盾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必强求文字背后隐藏的历史真实事件,诗歌本身已经说明了,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而这种差距,却是诗人自身无力去弥合的。“翅膀”和“帆”是主体在历史时空中实现理想自我所必需的,它应该是使诗人的活动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特征的必要条件。然而,诗人却无可奈何的自我否定,“没有翅膀”“没有帆”。这是极富典型性的、极具传统意味的文人生存困境。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文人们制定了一条重视社会生命而忽视个体生命、重视群体人格而忽视个体人格的生活道路,从而导致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悲剧性命运:主体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悖,从而产生不可消解的痛苦。这似乎成为了中国文人的宿命。
诗歌开头即引用李白的诗歌是很好的印证。“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十年时间。长期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在干谒、游仙、赏识与弃用之间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增添了生命无常之感慨。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消解。陈敬容在病中作诗,将其引用为诗歌的引子,这本身就是很有意味的。二者虽然有不同的经历,写作诗歌的自然环境也不同,但他们的心境是相通的。当然,陈敬容的目的不在于象李白那样借此来抒发人生不得志的悒郁,并将山水作为消解因素。陈敬容重在突出人与自然物的两两相对,以及人在此时体现出来的主体独立性。她此刻无法象李白那样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一棵古槐正好成就了诗人。对于病中的诗人而言,寂寥与惆怅之时,古槐就是诗人唯一的安慰,是诗人可以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客体。虽然古槐岑寂而不能言语,但它却可以让诗人暂时卸下孤独,让思维在这种静默的相对中飞扬。
但是,这种静默的交流却无法实现主体精神的自足。于是,思想中泛起了更为汹涌的波涛,这种愁绪,“无论清晨或黄昏/一样的深,一样的蓝”。这是诗人对主体自觉的一种隐秘的表达。诗人在病中对人世进行思索,从而对自身生命存在状况获得一种真实的、清醒的感悟与理解。这种感悟与理解,不仅是诗人在忧思之中对生命的感性感知,更是一种冷峻的理性认识。它不仅有情绪的震颤,不仅包含着激情、痛苦、失望,也包含着顿悟之后的清醒和理智。顿悟所解决的是时短暂时间与世界、人生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是直觉的,体验领悟性的,而非逻辑性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某特定的情境下,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在。然而,主体的自觉,其目标乃是要穿透人的自我意识的迷茫,通由丰富的感性领悟来达到对主体生命存在的实际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理解。因此,尽管诗人的思维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超越了物我界限,却并未与自己的“敬亭山”——古槐合为一体。诗人始终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观察“我”,无论是古槐,还是山,或者海,都不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始终独立于自然之外而存在,所以,才会看出“你有你的孤傲/有我的深蓝”。
为何会出现这种在顿悟之后的物我分离的情况呢?这是因为诗人在经历人生的坎坷之后,形成了对自身真实存在状况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诗人不仅认识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力量,也认识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限制。先秦的思想家们早已极大地弘扬了个体的人格理想与自足意志。《周易·大传》就以“人”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在庄子的“至人”“神人”的人格理想中,我们亦同样看到对于人的浪漫的无限期待———这就是儒道两家对“天人合一”的共同追求。但是,浪漫的期待不等于就是真实,它极可能导致人陷入自我的幻觉之中。因此,对个体生命的理性认识,首要的就在于自觉到人的有限性,尤其是人类的终极有限性。因为只有在自觉到人类是个有限的存在之后,人类才会真正产生对于“无限”、对于力量的祈求与渴望,以超越这个有限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陈敬容的这首病中诗作就不能简单地视为感时伤世之作,因为它恰好表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有限性。并且,在对这种有限——“高飞/没有翅膀/远航/没有帆”——的理性认识后,陈敬容实现了对这种有限性的超越,“一样的深,一样的蓝”,她通过这样的自我肯定,来表达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信。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如何在遥远的历史中找到了前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在现实中找到了敬亭山的替代物——一棵古槐。李白诗歌中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天生我材必有用”,积极的自我信任“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这些对自我独立人格的自觉意识,都与陈敬容不谋而合。于是,两位诗人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就在一瞬间完成。促成交流的中介就是两人共同的追求,对主体在历史活动中独立人格的坚守。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依附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尤其是依附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当这种传统模式被打破,人的自我独立人格意识获得觉醒,它就必然会在文学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芒。陈敬容的这首诗歌,正是这些明珠当中的一粒。
整个诗篇运用了隐喻与象征。山和海是生活的态度,是信念的守望。它们在文人的笔下一向是歌咏的对象。山是博大的胸怀、坚贞的操守;海是力量与生命的象征。这首诗里同样如此,尤其是海,它是豪情,是愿望,是新生活,是诗人自己。
  现实常常与理想疏离,让人多少在渴盼中带着几分怅惘与遗憾。诗人借助象征、隐喻通过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相对应的形象张扬内在的生命激情。诗中的山和海与诗人心中的情感自然的相遇,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倔强、不愿向命运妥协,不愿放弃追求的写照。
  生命的最后十年是新生,是憧憬,是守望,是翱翔。老去的是时间,诗人的心永远不会老。就像《山和海》第四节中的描写:
  “无形的海啊/它没有边岸/无论清晨或黄昏/一样的深,一样的蓝”。
  你很难想象一个六十二岁老人拥有这样的情怀,那是生命一度停滞后的奋进,几经摧残后重新绽放的绚丽,黄昏里夕阳温和悦目的开放,风雨中摇曳生姿的优雅。怎样的人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才会拥有这样的自信。时间洗刷不去老人对诗歌、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尽管生活曾经让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
  老人拥有海的情怀,永远那样深那样蓝,那样豁达那样澄澈。
  “一样的海啊/一样的山/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以后所写,十年漂泊是怎样的孤寂与凄凉,在这十年里李白固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远离尘世喧嚣与繁华的敬亭山,孤傲、高洁而又宁静。那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乐观情怀,对现实的放逐、对理想的坚持。
  《山和海》中的诗人更愿做那深蓝的大海,因为它永远比静态的山更具活力。海底积蓄着无穷的能量,平静的表面下汹涌着波澜。那是持久的动力,火山般爆发的激情。它总是带给人活力与感动。
  晚年的陈敬容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她渴望着事业的春天,诗意的春天,生活的春天。
  赵丽宏曾经说过:“也许很多人已经不熟悉这个名字,如果能读到她的诗文,一定也会被她的热情和幻想感动的。”赵丽宏对陈敬容的评价是很到位的。每一次读陈敬容的诗我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经意的被诗人感动,你感激她唤醒了你沉睡的,抑或早已丢失的那份对生活的渴盼与激情。这么多年以来读过她的诗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些,永远怀念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自然的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