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赤壁用火功!尸孩死落大江中!华容狭道遇关羽华容道!文武团圆一点功!打一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掐死在萌芽中的周瑜集团
作者&乌鹊南飞3第一编&盛极而衰的周瑜军团
一、&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要谈&周瑜军团&这个话题必须先谈一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也是一团雾水,关于仗是怎么打的在下不打算详细辨析,南飞只想先明确一下此战的总指挥以及影响。按照《三国志》的记述来看,《先主传》、《武帝纪》和《吴主传》是各说各话。
老曹的传里根本没提到周瑜(注1);刘备的传则自始自终都是周瑜来帮刘备打曹操打南郡(注2);到了孙权传,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似乎又是平行的了,但周瑜的名字又尽量少提,直到建安十四年(209),才终于写了一句:&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注3)相信经过前面众多烟雾,很多人看到这里脑袋已经晕了,到底谁是军团总指挥?单从以上三主传的记叙来看,貌似是刘备挂了总指挥。遗憾的是唯有《山阳公载记》里面记载一段刘备出场的火烧纪录(注4)。
好在《三国志》之后的正史《后汉书》作者范晔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有什么想法通通写出来,不避传主讳(注5)。在他笔下,我们得以一窥赤壁之战的真相:&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确实是简单明了,次要人物通通省略。周瑜是赤壁一战的总指挥,自然也是紧接着追击曹操到南郡的总指挥;而客军作战的刘备,打赤壁的时候是支队,打南郡的时候自然也是。
那么刘备在赤壁一战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南飞以为,他是名义上的统帅。正如其后,刘备南征四郡的时候先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个时候名义上的联军统帅就是刘琦。刘备、刘琦的关系相信大家很容易相通。
由此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三国志》的特点。在魏蜀吴三国集团里只有胜利者的传记,记载的才是真实的事实和真实的逻辑&&当然不排除夸功成分;而在失败者传里面,则是挖空心思掩盖真相。陈寿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面,用的是省略和放大传主的手段;不过事情往往是存在的,不能说没有。再来分析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件事。当我们把这件事放在孙刘联军的基础上考虑,周瑜军团打着助刘琦收复荆州的旗号,是完全合理的政治策略:在大义上,这是帮助盟军收复故土,是报家卫土延续。只有运用这种圆滑的政治策略,才能勉强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打仗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义&字旗是可以与&忠&字旗对垒的。所以说&周瑜助先主云云&,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注6)了解这一个规律之后,只要逆向分析,就可以判断一场战争中谁才是主角;而失败者极力隐瞒的事实,必然是赢家的获胜关键。为什么唐诗咏赤壁者多,却几乎没有一首提到刘备?真相是遮掩不住的,只会被遗忘。这一条规律南飞将在下文的考证中列举更多的史料以佐证。
那么,以南飞的思路推理到这里,有个问题必须回答:为什么《吴主传》要极力淡化周瑜的作用?南飞的回答是:孙权打一开始,就极力限制周瑜的权力,力图避免再次出现他刚即位时被多方钳制、大事做不了主的局面。(注7)虽然孙仲谋最终成功了,但是吴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饱含悲剧色彩的&周瑜军团&之兴衰,是本文讨论的中心。但本文的主题并不在哪一个人,而是解析在下眼中的这一段历史,以及由此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想。说到底,南飞也只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了一下陈寿展示给我们的历史而已。
在此给南飞所谓的&周瑜军团&下一个定义:以周瑜为领袖,经历赤壁、南郡两战自然形成的松散军团,其成员包括后来孙刘两国的精锐(名单见第十一章)。该军团众骨干的最大共同点是有志于争霸天下。其灵魂人物周公瑾在尚未表现出篡权野心时便突然死亡,该军团随之瓦解,分化为吴和蜀两大阵营。其原成员的命运也随之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
Ps: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先放一放,大家先待南飞阐述了赤壁战后的影响,最后再来考虑孙权为什么得到&勾践&的评比。(注8)
注1:《武帝纪》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一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二注2:《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一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二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注3:《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注4:《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注5:《光武帝纪》: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注疏:这种话只有老范说的出来,太史公都没他直接&&可惜他也因此而不得好死。注6:《庞统传》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注7:第二编第二章,在下将进一步诠释程普与周瑜的关系。注8:请见第三编第一章。&二、&赤壁之后的局势
赤壁一役,老曹损失惨重,荆徐两地同时出现兵力空虚,叛者四起。不过江东集团的反扑严重过了头,建安十三年末,孙权、张昭、周瑜三军齐出,总兵力接近二十万(注1)。周瑜军团乘胜追击,进逼南郡,战略目的自然是横切荆州,夺取上游控制权。张昭进击九江当途(注2),孙权围攻合肥,战略构思也很清楚:合、皖是徐州南线战略要冲,而当途在淮河南岸,孙权显然打算先夺淮南,立东吴于不败之地,然后徐图中原;这也是符合&守江必守淮&这条军谚。
然而这个举动无疑又是狂妄的,单凭吴越那点地盘,除非所向皆克,否则粮食根本经不起攻城战消耗。再加上,文聘凭借涢水据守江夏(注3),正如一把尖刀,威胁着东吴两个主攻方向的侧翼。结果可想而知:张昭战败,孙权攻合淝逾月不下,周瑜包围南郡也久攻不下。对于江东集团来说,眼看就到春种时间,再打不下来就会耽误农时。而曹军呢?淮南方面,张喜的援军已经赶来,曹操也已率主力从邺城出发开向樵郡(注4);荆北方向,乐进和文聘已经从各自的防地带兵前来解救南郡(注5),甚至李忠都大老远从汝南带兵赶过来(注6)。显然两路不能并举,形势到了必须下决断的时候。孙权的抉择是:自己撤回去,全力支持周瑜围攻南郡。
Ps:赤壁之后,老孙的第一次大举北伐&&也是机会最好的一次,就这样无功而返。建安十四年七月(209),老曹来到合肥,尽徙淮南之民,制造军事无人区(注7)。史称此役为曹操&一出濡须不越&(或者叫&一越巢湖不克&)。(注8)注1:《刘馥传》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注疏:张昭的先头部队至少也有上万人吧,如此算来江东需要供给的部队已经超过十五万。注2:《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注3:《文聘传》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注4:《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注5:《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注6:《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注7:《蒋济传》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注8:关于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凌云雕龙与在下的标准不同,她没有将这个战役算入。南飞将在第二编附录考证。这个事件非常之重要,除了本身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是考证&周瑜军团&显赫一时的要点。在下将在第一编第九章详细考证这些。&三、&南郡争夺战之前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周瑜围攻南郡的时机其实并不算很好。错失夺取合肥的最佳时机且不说,赤壁一战虽然打破了&曹公天下无敌&的神话(注1),但是经历累月对战、士卒也已比较疲弊,所谓&赤壁战胜之威&未必能对战事产生多大帮助。曹仁之所以能固守江陵一年之久,正是在战争之初便抓住这点,初战扬威、挫掉了周瑜军团的锐气(注&2);征南将军的神勇表现,势必大大鼓舞了南郡众将士的士气,坚定了曹军守住城池的决心。由于江陵乃荆州军实所在地,南郡一战不克,则注定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但是,由于孙刘联军控制着汉江流域所有水师,所以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曹魏面对关羽水军依然只能干瞪眼。(注3)主动权一直捏在孙刘联军手上,而这一点是后来南郡争夺战联军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不过,就此时来看,围攻江陵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一年春天,孙权便攻入江夏,杀掉黄祖,江东集团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南的江夏郡;而在此之前曹操甫得荆州便大败于赤壁,荆南的防卫根本没有时间重新部署;另外,由于赤壁前期刘璋请服、&始受征役,遣兵给军&,老曹打赤壁的时候自然把西线兵力都抽调过来了(注4)。正是乘虚直入之机。江陵南靠长江、位于荆州心脏地带,江陵一围,再取夷陵,有长江阻隔,则北军无法救援荆南四郡,而且此时还可以调用荆南四郡的钱粮&以充军实&。(注5)只要作战顺利,西线的粮食暂时还不成问题&&以后再打南郡或许就没有这个好处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江东集团倾国出征,军粮问题更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总指挥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一举攻克江陵,先派一员大将拿下江南诸郡作前线基地,无疑是当务之急;同时,无论打不打下江陵,分水军溯汉江而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可以保护主攻南郡部队的侧翼,又可以阻击敌援军。(注6)然后再派一将轻军掩袭夷陵,破曹仁犄角之援,阻江北之兵,成合围之势。从《周瑜传》来看,刘备集团的行动虽然完全没提到,但战事就是这样部署的。(注7)当然,这一切需要考证。
注1:《程昱传》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周瑜鲁肃吕蒙传》: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注2:《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注3:这是老曹赤壁大败,烧船奔命造成的。注4:个人以为这正是西线重镇夷陵兵力匮乏的原因,以致甘宁千人夺城。注5:《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注6:这一点南飞会在第五部分&南郡争夺战&中详加阐述。注7:《周瑜传》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一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四、考证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从《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来看,曹操乌林败后、刘备可能已经出兵南下四郡之际,刘巴才被派去&招纳长沙、零陵、桂阳&(注1)。所以刘巴回不来的原因,跟刘备已得三郡关系不大。南飞以为重要的是甘宁拿下了夷陵,联军进而合围江陵,才是刘子初北归路被截断,只能绕广西入四川的原因(注2)(古代消息传递全靠役马,情报往往会延滞很长时间)。对这一点的战略分析已经可以说明,刘备不是乘周瑜包围南郡无暇南顾的时候去攻占江南四郡的,而是周瑜率主力作为刘备侧翼掩护他南下江陵的(注3)。这个时候周瑜军团虽然先进攻了江陵城一次,但还没开始包围江陵,两军尚在&与仁相对,各隔大江&的对峙过程中。直到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周瑜才派甘宁去&前据夷陵&,这个时候曹仁尚且可以分兵派出数千步骑反包围甘宁,可见合围尚未形成,&兵未交锋&(注4)。这里吴录记载了刘备提议的一个从夏水围攻曹仁后路的作战计划,不过没有写这个计划实行的结果怎样。只有两点可以明确,第一、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回到江陵前线;第二、这个作战计划没有达到&仁闻吾入必走&的效果,不过此举对于掩盖甘宁偷袭计划,麻痹、牵制曹仁起了多大作用,尚待进一步考证。(注5)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吕蒙传》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第一句便是:&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貌似先围南郡然后才有还袭肃、支援甘宁等事件。(注6)然而对比一下《甘宁传》,事情的经过便很清楚了。在那里,陈寿写的是&攻曹仁于南郡,未拔&(注7),正好佐证了《曹仁传》里面曹军初战夺气的记载。南飞以为,《吕蒙传》此言只是总起一句的概述传主经历,因为单就&围曹仁于南郡&这件事来看,吕蒙也参加了援救甘宁的行动,而不是仅仅蹲在那里围城。另外,这里出现一个关于《三国志》写法非常重要的问题:陈寿写传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有时会因为总述将事件提前描述一笔。这一点南飞在第二编第三章论证孙皎接替程普督夏口的时期还要说到,暂不表。
周瑜初战不利,立刻转移到江南与曹仁对峙。等到刘备分队平定荆南之后,先派甘宁偷袭夷陵,然后让刘备带队从夏水潜入江陵后方,分散曹仁的注意力。然而待到曹仁派出五六千人反攻夷陵的时候,拥有&数万众&的周瑜军团却出现了&诸将以兵少不足分&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此南飞简单推算一下:赤壁一战后孙刘联军大约有五万;第一次分兵沿汉水而上的水军部去掉一万人马,而打下的荆南四郡至少又要留下万把人镇守平乱,甘宁、刘备再带个几千人走,周瑜的大本营实际上只剩下两万多点兵。曹仁派出五六千人攻夺夷陵,周瑜亲自救援至少也得带上万人,才可能在一日交锋中便将曹仁援军&所杀过半&、完成速胜。这一点在《吴主传》中亦得到佐证(注8)。另外,长江沿线其他地方应该也要留兵布防。这样算来,大本营里便只剩下一万人左右&&&可能还不到,所以诸将的顾虑也是正常的。但是吕蒙很清楚,曹仁要渡江过来进攻大本营只能临时征集竹筏、船只,所以即使所留兵少,以凌统之才拖延十天也是办得到的。
注1:《刘巴传》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二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三先主深以为恨。二零陵先贤传曰:曹公败於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注2:《零陵先贤传云》: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注3:注4:此例至少可以说明,刘备南下四郡和周瑜攻江陵这两件事之间的时间差很短,发生在老曹退回襄阳之后不久。从《零陵先贤传》来看,此时曹操尚不知道刘备南下四郡,否则也不用吹&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这种大牛。事实上,此时关中诸将已经成为曹魏不可忽视的后顾之忧,不拔除隐忧无以全力南下。而此时周瑜已经驻扎在长江南岸与曹仁对峙,完全有余力南下和刘备抢夺四郡;因为曹仁的江陵城已经没有什么水军了,有长江天堑在,曹军的步骑优势发挥不出来。注5:《吴录》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注6:《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淩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注7:《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注8:《吴主传》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五、&南郡争夺战
周瑜军团主力追至南郡的同时,有一支部队却沿汉江北上,一直活跃在汉水流域,给增援的曹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关羽水军。(注1)
这一时期,《三国志》乐进、文聘、李通等好几个人的传记里面都提到关羽,甚至有击走关羽的记录(注2),然而就是没有人能消灭这个幽灵一样的关羽水军。《李通传》对此的记载很有意思:&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为什么乐进文聘这些大将都不敢冲得太快,就他一个人敢于&勇冠诸将&&以迎仁军&&&不过最后死在路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乐进文聘进有所忌,而李通则是豁出去了。为什么他们打得这么辛苦?
惧其粮道被断,归路被截也。只要关羽水军还控制着汉江流域,外围援军一旦深入就有被两路夹击包饺子的危险。(注3)
其实对比一下楚汉争霸时彭越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关羽的作用了。彭越也是项羽打过来就跑,等主力走了又上来骚扰&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於梁地&。(注4)荆州水军大都在赤壁给烧了,剩下的全在刘备那里,所以没人能解决关羽水军&&关羽也犯不着吃掉谁。是以江陵虽然粮多,外围诸军还真没办法解围,只能眼看着江陵守军日益疲惫损耗。所以在&相守年余,所杀伤甚众&之后,曹仁最后只能&委城走&(注5)。
此次战役以周瑜军团大获全胜告终,赤壁点将之初孙权制衡周瑜的企图彻底破灭。南郡再挫曹军之威,周郎的个人声望上升到顶点。
注1:有人对此处的&关羽水军&提出质疑。诚然,这个书上没写过。但是,如果&关羽绝北道&的时候率领的不是水军,那么就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诸葛亮结盟孙权时夸耀的&水军精甲万人&,当由何人统帅?难道由东吴托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注2:《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注3:至于关羽有如此战功,本传里面为什么却只有&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这几个莫名其妙的描述,南飞留在下面一章阐释。
注4:《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於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谷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
注5:《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六、&荆南四郡的归属及战果分配
仗虽然打得漂亮,但战果如何划分却是个大问题。刘备打下四郡之后,黄盖直接接手了武陵太守之任&&当然肯定是孙权批准了的,总督四郡军政,诸葛亮负责征调三郡钱粮供给前线。而与此同时,赵云封偏将军,取代赵范做桂林太守(注1);原刘表中郎将、曹操行裨将军黄忠送人质给刘备,从此跟着左将军打天下(注&2)。种种迹象都表明,荆南四郡的人事已经大变样,不可能像老曹刚接手荆州的时候一样大家&仍就故任&。事实上,刘备掌控荆州之后,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太守都不是原投降的那个人。(注3)
为什么周瑜军团要这样分配任务呢?南飞以为,这是总指挥周瑜的意思,黄盖之领武陵,是在为伐蜀做准备。
当然,黄盖是不是在这个时期当的武陵太守,甚至于是不是担任武陵太守,都需要进行考证,这个留在第十章再来。南飞想先讨论一下周瑜军团的部署。如果要讨伐西蜀,周瑜已经据有南郡总部,甘宁驻扎前线据点夷陵;武陵郡作为进攻侧翼和后勤补给中枢,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安定该郡是首要任务,必须派遣一个军政能力甚强的人坐镇后方&足食足兵&,前线胜利才有保证。从本传描述来看,黄盖无疑是最佳人选,军政全能而且办事效率够高。在鲁肃、甘宁这两个力主&西蜀战略&的东吴重臣已经一前一后落到位的情况下,周瑜军团没有理由不提早进行准备工作。从东吴一方来看,表面上已经万事齐备、只待一声令下。
但是,这种局面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却纯是费力不讨好。坚决制止是刘备的唯一选择。(注4)
刘备虽然依附于孙权,但毕竟孙刘是联盟关系而不是东吴的附属,战果分配不能按部下标准处理&&东吴根本没资格给刘备加官进爵,只能分地盘;而整个南郡争夺战刘备集团功劳甚大,周瑜自作主张划给刘备的油江南岸地显然与之不称(注5)。刘备起初兵少无粮还能忍耐,然而立营公安之后,荆楚之士、各路将领纷纷来投,赤壁之后叛曹的庐江雷绪更是一次性带来部曲数万口(注6);这点地盘显然已不够安民了,而周瑜的伐蜀计划更是将刘备一生宣扬的大义旗帜撕个粉碎&&没的忍了。但此时刘备集团已被绑定在周瑜军团之中,只能共进退&&否则断你粮。(注7)周刘两人矛盾激化,除了火并,自然只有各自上京找孙权这一种解决办法。这局面正是孙权最乐于看到的。
注1:《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一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注2:《黄忠传》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注3:分别是零陵太守郝普,长沙太守廖立。赵云之后谁是太守不知,但肯定不会是叛逃的赵范。
注4:《鲁肃传》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
注5:《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鲁肃传》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注疏:封赏盟军这么大的事情孙权竟然没有过问,以致于后来两人都跑到京城来告状,周瑜军团的势力确实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没办法,连老孙预设的牵制力量老程普都被同化了,此时唯有刘备尚能与之抗衡。从以上四处引文可以看出,共同点是&刘备寄寓&,地盘狭小才是&池中物&。所以南飞以为,南郡争夺的战果刘备集团仅得到公安一地,荆南三郡的赵云诸葛亮只是临时负责军政&&一时间抽不出那么多人。至于江表传中&荆州数郡&的说法,南阳等汉江以北荆州本来就不在孙刘手中,自然借不了荆州全境。
注6:《先主传》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注7:很多网友对&周瑜可以断刘备粮&这一点表示反对,南飞在此简单论证一下。首先,从长阪兵败到赤壁相持的几个月里,刘备集团自身的粮草只有关羽水军装载的给养以及刘琦从江夏带出来的粮秣,因为江北江夏早在赤壁之前就被文聘接手了。且不论这点粮够号称两万人马外加江夏百姓的刘备集团吃多久;孙子兵法有云:&一家出战,八家供给&,不管赤壁之后沿汉水北上的关羽部,还是南下四郡的刘备部,没有大片根据地不可能抽得出这么多运输人员。更何况,围攻南郡的东吴集团正横亘在关羽和刘备之间。客军作战的刘备集团不可能拥有完全的自住权。此说可以从《鲁肃传》中得到佐证:
《鲁肃传》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注5:《吕范传》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
注6:《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注7:二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注8:如果孙权同意扣留刘备,玄德没有选择的余地。深入敌后、性命捏在别人手上,不想玩也得玩。
注9:周瑜向来是东吴说一不二的关键先生。孙权掌权之后,主要依重他来对抗张昭、秦松为首鸽派。官渡后送质和赤壁投降这两件大事,孙权都是靠周瑜的有力支持才能抗住压力坚持到底。赤壁、江陵大捷,张昭一党威望大损;而周瑜的声望连上两个台阶,孙权如何能彻底回绝周瑜?
注10:《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先主传》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注11:《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二山阳公载记曰: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注疏:周瑜、刘备闹翻,自然不肯同路。由于伐蜀计划严重损害刘备的利益,所以按常理来看应该是刘备先出发,周瑜紧随其后;注释10《周瑜传》的叙事顺序也是这个意思。结合《江表传》和《山阳公载记》来看,刘备见了孙权一面立刻就溜了,孙权还要乘飞云大船去追他。先发,停留的时间又很短暂,使南飞相信,刘玄德应该是先回去的人。
注12:《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一时年三十六。注疏:周瑜让孙瑜留守蜀地,自己和&孙权&坐镇襄阳,相当于让孙权搬过来给他当副手坐镇后方。也许在周郎眼中,孙权始终只是个小弟吧。&八、&借荆州公案
周瑜死后,&借荆州&在鲁肃的一手策划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第一步,将程普调至&南江夏&当太守(注1)。第二步,将长沙一分为二,划出一个汉昌郡,鲁肃统领原周瑜手下将领屯陆口(注2)。第三步,交割荆州各郡地给刘备,(注3)完成吓呆老曹的&借荆州&壮举。
不过从《江表传》的记录来看,这么个天大的国策,孙刘两巨头大概只用了几个小时不到都谈成了。(ps:果然年少哪知世事艰&&)相比周瑜的吝啬,刘备这次是赚大了;兴奋之余思虑难免不够精密。孙权附加的一系列条件想必老刘都满口答应了。(注4)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还荆州&?
由于刘备和孙权是怎样谈妥的没有任何记录留下,南飞只能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推测。从后来东吴两番讨要荆州、和刘备的无限期拖延来看,刘备当时大概是满口答应孙权有了新地盘就归还全部荆州,但是没有定死具体情况&&比如占领西川后归还荆州。于是,孙刘开始了延续数年之久的扯皮(注5),彼此越来越不信任,最后终于发展到东吴背盟。
南飞以为刘备上京的初衷并没有指望到能挤掉周瑜独领荆州,他还是非常担心有去无回的。结果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他的预料,喜出望外之际本就很难顾及周全,更何况会谈时间还很短。荆楚士民们乡土情固然没有被他们的领袖刘备考虑到,但南飞以为,这只能说明刘玄德在这个方面也只是一个寻常人。样样都超群出众的人几千年都出不了五个,刘备不是其中之一也很正常。
Ps:本文到此暂时告一段落,后面两章是对这个时期的几大事件进行的考证。
注1:《鲁肃传》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程普传》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性好施与,喜士大夫。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
《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Ps:江夏问题我在第九章孙皎部分还要论证。
《吴主传》黄武二年,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会病卒,子综袭侯领兵。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一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注疏:南飞所谓&南江夏&,并不是&长江以南江夏郡&的意思,只是为了区分曹魏控制的&北江夏&方便叙述而已。北江夏自刘琮投降,一直在曹魏手中;孙权多年后还在打的石阳,即是曹魏北江夏郡前线据点。
注2:如今的益阳旅游册说,陆口的意思是陆贾山之口&&光听名字就可以想象此处的地势之险要。陆口横断资水,翼蔽湘水,据此则可虎视长沙余部、桂阳、零陵等荆南三郡地。一旦孙刘翻脸,东吴便可席卷三郡之地,长江以南无可抗拒。(这样上流危胁就大大减小了)此即诸葛亮所谓&东惮孙权之逼&。
注3:这一点可以由后来诸葛亮与东吴复盟签订的盟约之具体来反证孙刘始盟借荆州的模糊&&复盟之始魏国的土地便已经被非常彻底的瓜分了:《吴主传》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睿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睿,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制,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
注4:《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一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注疏:《三国志》及裴注中直言东吴借地给刘备的记述也不是一两处,而且都是以荆州为单位,反倒是只有&专美江东&的《江表传》说的比较客观。毕竟襄阳、南阳以及&北江夏&还在刘备手中,但从鲁肃的话来看,借给刘备的地盘不止三郡是肯定的。
《吕蒙传》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注5:《鲁肃传》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一)  一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注疏:关羽和鲁肃扯皮的话细细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关羽先讲赤壁有功,其实是在强调孙刘本是同盟关系,你们这样无视同盟对等关系&来欲收地&很过分,同时又暗含了刘备集团在南郡争夺战功劳更大的这一下步说辞。不过鲁肃的反驳更高一筹,首先一句话&不然&便否定了关羽的定位,将刘备集团降格为附属&&这大概也是东吴集团的共识。然后直斥刘备不讲信用,最后还夹头夹脑的教训关羽不尽忠义劝诫刘备。关羽在这种情况下再提南郡功大,那也是在东吴周大都督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第一句话双方就无法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且词锋还被压制住,老关自然无以答,没人来搅局还真下不了台。
注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B769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注疏:从引文来看,汉朝对诸南蛮的划分是按各州郡界限为标准,在长沙境内就叫长沙蛮,在武陵境内就叫武陵蛮。
注3:《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肃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其冬,零阳蛮五里精夫为郡击破从,从等皆降。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
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尚书令虞诩独奏曰:&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是故F155縻而绶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先帝旧典,贡税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帝不从。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
永寿三年十一月,长沙蛮反叛,屯益阳。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众至万余人,杀伤长吏。又零陵蛮入长沙。冬,武陵蛮六千余人寇江陵,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皆奔走。注疏:从前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澧中、溇中就在武陵境内。
《后汉书&孝桓帝纪》秋七月甲申,平陵园寝火。桂阳盗贼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陇西太守孙羌讨滇那羌,破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于是以右校令度尚为荆州刺史,讨长沙贼,平之。又遣车骑将军冯绲讨武陵蛮,并皆降散。军还,贼复寇桂阳,太守瘳析奔走。武陵蛮亦更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降者二千余人。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
《黄盖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注疏:从后三段引文可以看出,武陵太守陈奉击破武陵蛮夷的记载与黄盖平定武陵蛮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只写太守,而不说是哪里的太守。《孝桓帝纪》里那段记载与其后的&陇西太守孙羌讨滇那羌,破之&更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武陵太守平定武陵蛮夷,是约定俗成的事,不用特别指出。
注3:《宗室&孙皎传》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注疏:凌云雕龙曾提出东吴史上有两个&黄盖&这个问题,南飞以为不足以反驳。如果三国时期有孙刘两家都有个关羽,我们是不是也要怀疑&绝北道&和刺颜良的是两个人呢?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三国志》是面向后来没读过三国这段历史的人们看的,而不是写给历史学家们看的。绝大多数读者都不需要知道三国历史上有几个黄盖,只需要记得火烧曹军那个就行了。所以南飞可以说,如果《三国志》里面只写到一个黄盖,那么书中所有与黄盖相关的文字应该是同一个黄盖。
注4:《黄盖传》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一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注疏:巴、醴、由、诞四地查无所指,望高人示之。
注5:《吴主传》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注6:《吴主传》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十、刘备集团&集体无作为&的建安十四年
为啥陈寿的《三国志》本传里对南郡争夺战中打得火热的整个刘备集团,都略而不计呢?偶在第五章简单提了下关羽在南郡争夺战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南飞来解释为什么老关这么重要的功绩陈寿居然一笔也没提到。其实原因南飞在第六章注释6里面已经分析了,刘备集团虽然打得很不错,但是在这个战役中,刘备集团基本上隶属于周瑜军团,功劳越大越丢脸。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不独关羽,连刘先主传记写的都很简单,一句&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然后是&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再后就是&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没了。(注&1)可以说什么都没写。然而最诡异的还是赵云的传记。
张飞传里一笔没写也就算了,赵云传里老陈居然大动剪刀。《云别传》中赵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这么重要的升职履历居然整个被删除了,而且还一删就是俩个(注2),可以说这是《三国志》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为何老陈宁可给后人留下平定荆州之后赵云&一夜飞升&的印象,也不愿添上完整的一笔呢?南飞以为,只有一个可能:周瑜打下南郡后,直接将赵云撤换了。也就是说,刘备封的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还顶不住周瑜一个委任(也有可能是孙权的,但决不会是刘备的)。从赵云日后兼领&留营司马&来看,刘备入蜀之前,子龙已经不在桂阳。如果是刘备将他从桂阳调回来监视公安夫人城了。以老陈的习惯,势必会如张飞传一样写几个诸如:&后转在南郡&之类的字(注3),然而《赵云传》里没有。同理,老陈既然没有把孙夫人列入《二主妃子传》,自然也不会提&留营司马&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督三郡粮草又保留着呢?南飞以为,诸葛亮作为结盟使者,而且身份特殊(注4),从建安十四年直到他入蜀都是后方&足食足兵&的总负责人。除了张飞传比较含糊,其他人的传都是将诸葛亮和关羽相提并论,孔明地位超然可见一斑。(注5)
最惨的还是老关,一生最出彩的两次战役,一次最后以失败告终,另一次说到底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注6)本传里最大的亮点反倒成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除了显示出武勇天下一绝,首功还得算到荀公达头上,郁闷啊~!以至于现在怀疑老关&徒有虚名&之说甚嚣尘上。但历史是公正的,数百年后的晋书依然对&万人敌智勇&津津乐道,事实总还是事实。(注7)
随着周瑜辞世,彻底独立的刘备集团迅速绽放夺目光芒。十年间三分天下,魏、蜀、吴鼎足而立。然而原属吴国的周瑜军团成员,却滑向另一种命运。
注1:《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注2:《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十一、&周瑜军团&成员
&周瑜军团&里精英荟萃,名将云集。先列出如下简表,然后南飞将在下一编按照自己对于这个军团演变的理解依次介绍。
领袖:周瑜
骨干:程普、孙瑜、黄盖、吕蒙、庞统、甘宁
部将:韩当、凌统
绑定的刘备集团主要成员: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魏延
Ps:大家玩过游戏都知道,这是绝对的豪华阵容。曹军不过曹仁、陈矫、牛金、乐进、文聘、李忠几个,怎么可能守得住南郡?建议擅长做剧本的筒子尝试一下。第二章、程普之死
与庞统相反,程普是骨干们中最显赫的人物,这源于他在孙氏集团里独一无二的资历与地位。东汉以右为尊,孙权让他和周瑜各领万人前赴赤壁之时,程德谋还是右都督(注1)。不过乱世唯才,虽然程普看不起后辈周瑜,但&事决于瑜&的格局还是就这样定下来了(注2)。随着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到来,以及周瑜的折节忍让,程普最终也被感化了,对周瑜亲赖有加(注3)。
只可惜这份友谊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当事人便相继先后离世。以至于陈寿直接对此写下&(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的结论。那么程普又是怎样死亡的呢?
本传里对此写得非常简单:&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而裴松之添加的一段《吴书》却让事情变得诡异起来:&普杀叛者数百人,皆使投火,即日病疠,百余日卒。&且不说这个&即日病疠&来的这么巧,按照吴书的说法程普死于疾病,陈寿为何不如黄盖、凌统一样写上&病卒&呢?
姑且不去讨论这些疑点,且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在下一章:东吴宗室。
Ps:关于黄盖前述已备,从略。
注1:《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注2:《孙皎传》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注疏:此处即是吕蒙为&右部大督&。
注3:《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第三章、东吴宗室
孙权对宗室相当倚重,尤以孙静一族历任要职,其中孙瑜、孙皎两人更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先说孙瑜,此人是什么时候加入&周瑜军团&的于史无载,不过早在建安十一年他就有与周瑜联手的纪录。而早在建安九年,孙仲异更已经是&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的绥远将军,位居宗室第一人(ps:他老爸不出山)。从周瑜的伐蜀计划以及《献帝春秋》里面孙权派其入蜀的旁证来看(注1),此人在&周瑜军团&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为伐蜀计划的中坚。这其实也是孙权全力支持周瑜南郡战略的一个旁证。
可惜如此重要一个人史上仅留下寥寥数段文字,后代子孙也不见多大作为。倒是他弟弟孙皎成了陈寿笔下见证&周瑜军团&主要成员消亡始末的人。
孙皎的传记与本文所牵涉极大,前文便已多次引用。其人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跟曹操的&四越巢湖&同步(考证详见附录),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程普不是在曹操四出濡须之后才死于军中的,否则孙瑜死于建安二十年,两年后曹操才最后一次&出濡须&(注2)。南飞以为如陈寿惯例,关于这几事的记叙不过是孙皎官运亨通的一个总述,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
随着程黄两位宿将的相继辞世,孙皎接手了程普的职位与封地,接受了黄盖的兵,成为与吕蒙比肩的江东南北两大都督。这个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孙权已经在江东完成集权控制。
注1:《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献帝春秋》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注疏:孙瑜当时还不是奋威将军,周瑜的计划显然出自后来吴国史官整理的资料。
注2:《孙皎传》是时曹公数出濡须,皎每赴拒,号为精锐。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第三章、东吴宗室
孙权对宗室相当倚重,尤以孙静一族历任要职,其中孙瑜、孙皎两人更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先说孙瑜,此人是什么时候加入&周瑜军团&的于史无载,不过早在建安十一年他就有与周瑜联手的纪录。而早在建安九年,孙仲异更已经是&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的绥远将军,位居宗室第一人(ps:他老爸不出山)。从周瑜的伐蜀计划以及《献帝春秋》里面孙权派其入蜀的旁证来看(注1),此人在&周瑜军团&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为伐蜀计划的中坚。这其实也是孙权全力支持周瑜南郡战略的一个旁证。
可惜如此重要一个人史上仅留下寥寥数段文字,后代子孙也不见多大作为。倒是他弟弟孙皎成了陈寿笔下见证&周瑜军团&主要成员消亡始末的人。
孙皎的传记与本文所牵涉极大,前文便已多次引用。其人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跟曹操的&四越巢湖&同步(考证详见附录),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程普不是在曹操四出濡须之后才死于军中的,否则孙瑜死于建安二十年,两年后曹操才最后一次&出濡须&(注2)。南飞以为如陈寿惯例,关于这几事的记叙不过是孙皎官运亨通的一个总述,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
随着程黄两位宿将的相继辞世,孙皎接手了程普的职位与封地,接受了黄盖的兵,成为与吕蒙比肩的江东南北两大都督。这个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孙权已经在江东完成集权控制。
注1:《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献帝春秋》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注疏:孙瑜当时还不是奋威将军,周瑜的计划显然出自后来吴国史官整理的资料。
注2:《孙皎传》是时曹公数出濡须,皎每赴拒,号为精锐。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
第四章、吕蒙
南郡之战,吕蒙当机立断、积极组织策划援救甘宁的战役,一举跃身为周瑜军团的核心人物。这个在孙策时代登场的半大野孩子,他的飞黄腾达与孙权的栽培息息相关,是孙权名副其实的嫡系。吕子明的过人才华与双重身份,成为孙权从内部分化、吸纳原周瑜军团的关键。孙权对他的信任,更甚于对自家兄弟孙皎。不过,这件事本身就是《三国志》中很值得玩味的一个地方。从《孙皎传》的纪事顺序来看,陈寿非常巧妙地左右了后世读者的思维。文虽不改一字,但史家自己的理解已经深深刻入历史的轨迹之中。下面南飞将就此展开具体分析。
皎传先写孙皎与甘宁的酒后冲突以及孙权由此而来的切责,孙皎留给读者的印象无疑是一个知过则改、以大局为重的人物。然后吕蒙力争独揽袭南郡的指挥大权,孙皎甘为后继任劳任怨,进一步加深了他这个特点。但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与如此一个谦逊恭让的人合作,吕蒙为啥坚决不干,定要提及周瑜与程普那段不愉快的磨合呢?南飞以为,吕蒙争的不单是独立指挥权,更重要的是孙权的绝对信任。而如果这件事录于吕蒙本传,读者看到的只是不识大局的&吴下阿蒙&。
吕蒙的独任与孙皎的后继,标志着继孙策之后江东集团再一次凝聚在孙权旗下,指哪儿打哪儿,再也没有敢于独断专行的手下了。孙仲谋为这一天奋斗了将近二十年。
Ps:凌统的境遇与吕蒙非常相似,可以称之为&小吕蒙&,略不赘言。
注1:《孙皎传》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
第六章、周瑜家后人
要谈周瑜家后人自然要先谈周瑜的遗嘱。遗嘱有两份:
《鲁肃传》: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种记载最大的区别在于陈寿所录没有周瑜伐蜀计划!在陈寿的删节下,铁杆鹰派的遗书流露出了哀求。这大概就是裴松之所谓的&其辞乖异&(注1)。
现在我们来看周瑜子侄辈。对于周循的死,三国志对此用的是&早卒&,不到三十岁都可以用这个词。而从他老婆孙鲁班改嫁的年龄来看(20余岁),周循死亡年龄应该不会超过二十五岁,而他老婆恰恰是酿造东吴最大规模流血案的三国第一毒妇人。言及于此,南飞已经有充足理由怀疑这个少年英俊、&有瑜风&的周循是正常死亡。(注2)
周胤的才华不如他大哥,孙权依然坚持将他远徙。这个处决引起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这些重臣的联名抗议。虽然不排除他们私底下可能存在的荣辱牵扯,但周胤有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在乱世,人才不可或缺。只可惜多方说项的结果还是没能让周胤活过赦免的前夕(注3)。
周瑜的侄子周峻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死后全琮想表他的儿子为将,孙权批示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以周瑜始,以周瑜终。看来&周瑜&才是用与不用的关键因素。
惜墨如金如陈寿,居然连篇累幅介绍周郎这几个不成器的子侄命运,相比之下夏侯渊那两个才华横溢的小孩,可没受到这么好的待遇。那么,周瑜子侄辈的死是一个特例吗?与甘宁之子的死又没有关系呢?
注1: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注2:考证如下。为了求证长子周循的死亡时年龄,南飞搜查了一下资料。周瑜的小儿子死于AD239,有史记载死时三十四岁。而周瑜死于AD210年,而当时小乔24岁(被周瑜迎娶于198年至200年);这既是说,乃父去世的时候周胤大约四五岁。由此可以推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大儿子周循大概是七八岁,不会超过十岁。诸葛赡尚公主的年龄是十七岁,与他身份相当的周循迎娶孙鲁班的时间,大概在217至220年。这一点可以用孙鲁班的年龄作为佐证。三国时期女子出嫁很早,通常十四五岁就嫁了。而孙鲁班在AD249年的时候不过四十余岁,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正好在这一个时间段。
公元229年,我们的孙权大帝将寡居的鲁班郡主嫁给全综。虽然229年同时也是孙权称帝的黄龙元年,但要淫乱如孙鲁班寡居很长时间,是不大可能的&&或者说,老孙要称帝,这国之公主也不能太不像话吧。所以南飞大胆猜测,老孙做了票一石二鸟的买卖&&全综领重任了。如果这个结论成立,在此基础上反推回去,周循死亡的年龄正是二十四五岁,大概在AD227至228年&&这正是做为女人孙鲁班的思想开始成熟起来的年龄。
注3:有一种人的才华正是孙权所不容的,一如&从容闾巷,养老而已&另一大辅臣张昭。说到子布,南飞突然想起了田丰临终前的遗言,真的如老易所说。
第七章、韩综叛逃
韩综的老爸韩当,是江东硕果仅存的三世老臣,一直活到黄武六年孙权征石阳。他的特点是&在外为帅,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望督司,奉遵法令,权善之。&可谓江东难得一见的低调老臣,孙权也因此对他信赖有加。
然而不幸的是,韩当之死把他儿子韩综吓坏了,老子尸骨未寒不及入土,便匆匆密谋携众叛国了。《三国志》对此事记载寥寥,一句&淫乱不轨&就打发了(注1),然而《吴书》的记载却将这四个字所概括的韩综叛逃计划详细叙述了出来:
第一步:暗中放纵左右部下劫掠行旅,捏把柄在手。由于在韩当时期这些兵都还是&奉遵法令&的典型,孙权大概以为他甫领部众还不善控制这群脱缰野马,便很简单的&以父故不问&。第二步:诈言孙权要清理他这些&短时间不遵法令&的手下们,然后又假意说自己恐怕也要受牵连,博得手下主动劝其叛逃。第三步:以埋葬父亲为名,将亲戚家眷骗来,尽数嫁给部下,网络人心。最后歃血为盟,举族叛逃。(注2)
这个计划不能说不周密,显然蓄谋已久。然而南飞以为最重要的是执行时间之短,从韩当去世到入土顶多半年功夫,这个阴谋就很完美的实现了。由此可见,韩综的担心绝不是一天两天,显然他认为:只要父亲一死,就该轮到他倒霉了。一贯低调奉公的韩当之子尚且有此忧虑,曾经在周瑜军团中飞扬跋扈的将佐之子,能有好果子吃吗?
韩琮叛国事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东吴人心浮动,一年之内叛者不断(注3)。不过一旦面临逆境,我们的孙权大帝还是清醒的时候居多。在与陆逊的精密筹划下,周鲂的诈降计反钓到&曹家千里驹&的大队人马,挫掉魏明帝的首次南伐,又稳定住人心。
携此一战之威,孙仲谋登基称帝。而雪藏多年的程普、黄盖辈子孙(当然,周瑜家是不可能的),终于也领到了先人遗爵。不知韩综得知此事之时,又有没有后悔呢?不过,与周瑜军团相随的所有都随此划上一个句号,却是可以肯定的。
注1: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一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数犯边境,杀害人民,权常切齿。
注2:综欲叛,恐左右不从,因讽使劫略,示欲饶之,转相放效,为行旅大患。后因诈言被诏,以部曲为寇盗见诘让,云&将吏以下,当并收治&,又言恐罪自及。左右因曰:&惟当去耳。&遂共图计,以当葬父,尽呼亲戚姑姊,悉以嫁将吏,所幸婢妾,皆赐与亲近,杀牛饮酒歃血,与共盟誓。
注3:《江表传》: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附录考证:&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的时间
第一次魏方: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主要战略目标:平定庐江等地叛乱,制造淮南无人区。
吴方: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主要战略目标:夺取淮河以南地。
第二次魏方: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夏四月,至邺。
战略目标:乘刘备入蜀之机下江南。
吴方: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战略目标:防御反击。
第三次魏方:
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公自合肥还。
战略目标:防御反击。
吴方: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战略目标:拔掉皖城以进逼合肥。
第四次魏方:冬十月,治兵,一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敦、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战略目标:两路出击,将刘备牵制在汉中的同时下江南。
吴方: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战略目标:防御反击。
Ps:以上魏方资料均引自《武帝纪》,吴方资料均引自《吴主传》。显然,曹军每次从邺城出发需三个月行军才能到达吴魏前线,这个时间是要扣除的。所以不存在几乎每年都打这种事情。曹操蓄意进攻也就两次而已。第三编:尾声及感想
第一章、勾践孙权
陈寿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一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是陈寿对孙权的总结。以前对于孙仲谋嗜杀仅仅停留在由太子之争引发的大清洗,如今再读陈寿这段话,才知道&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以前的碧眼儿,便是一&果於杀戮&的主了。对于其人屡次&北伐&都没有结果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层,仅剩下绵羊如何能与虎狼斗勇呢?与未能北图中原的勾践相比,孙仲谋的手段更干净,也更彻底。
然而平心而论,国小民稀而累年与强敌为邻,一招不慎就有灭顶之危。孙权本人虽不惧以身犯险,但他从来没有把国家置于危险的境地。后人对&稳定压倒一切&的国策也不能太过于苛责。然而当这个国策与以图天下为志的周瑜军团相冲突时,在下很遗憾的看到,杀戮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也许,这也是两千年来帝制的局限吧。
第二章、从陈寿的手法观正史创作
国外的学者曾在感慨中国古代史料浩若烟海的同时,批评中国史学家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记录。以前在下多是肚里暗笑,如今却有些感概。直笔如董狐,也会在所录历史上留下个人因素。而从&知丘罪丘&的《春秋》开始,孔子为中国史学开创了一种将个人观念融入历史流传后世的&春秋手法&。以太史公为首&前四史&作者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地发展与改革,使纪传体发展为一种易于自由发挥的载史体裁,而且这个痕迹不容易为读者察觉。可惜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同时又太容易为统治者利用。后人只知有众手修史之误,而不知有诸传互证之妙,大概也是源于此。陈寿的《三国志》,正是通过留白而达到众传互证的精典。
《三国志》里面各传相互矛盾的例子太多,随手一例:《鲁肃传注》一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这两处矛盾还算是比较简单的。纵观《鲁肃传》可知,鲁肃出使荆州之初的目的是联合刘备与曹操争荆州。但鲁肃找到刘备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刘琮投降,刘备兵败,荆州已为曹操所得。这个时候东吴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与曹操争荆州,而是投降还是抵抗。如易中天所言,鲁肃这个时候要避嫌,所以这个时候推动孙刘结盟的旗手换成了诸葛亮。由于这些曲折,&孙刘同盟&这个事件本就要分两个阶段,分成两个人的功劳,不能一言以蔽之。只要理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事件的真相便更加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推而广之,任一事件都需要从所涉及的所有传记,进行多角度互证,尤其是赤壁、官渡这类重大事件。南飞大胆预言:这样梳理下来的《三国志》,其实是没有矛盾的,也是没有疑云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连重大事件都没写清楚,有如何使同时代&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那么,陈寿为何要采取这样一种繁复且残缺的方式记叙历史呢?南飞以为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简洁,后人易于阅读。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将历史了解清楚,绝大多人只关心历史的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将所有当事人的作用交待清楚,则既复杂又难免重复,无法在本传中突出表现传主。其次,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陈寿采用这种写法:英雄众多,但中国却没有在这些精英手上完成统一。人总是先入为主有偏见的,再加上人们关心总是部分。在陈寿推行为传主讳的《三国志》里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英雄,被放大了的英雄。如果陈寿如《晋书》一样秉笔直书其过,三国的英雄们又会退色多少呢?尽量少加入个人想象,省略相互冲突便是必由之路。第三,很多事件在战术层面上是成功的,在战略层面上却是得不偿失的,这其中涉及到的无数英雄,又该如何书写?最典型的就是周瑜军团打南郡,仗虽是打赢了,但在战略层面上却陷入很大的被动。这样的例子太多,只有通过多传互证,才能折射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千秋功过,仁者得仁,智者得智吧。
再完美的一己之见也是偏见,陈寿深知才华毕露可能遭致的灾祸,不仅仅在生活中有意&求田问舍&以自污,更是将这种做法带入《三国志》这本千古奇书之中。当每一个忠实读者自以为发现陈寿的&错误&而更加坚定自己看法的时候,陈寿正在抿着嘴偷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这段历史深深烙印在后世读者脑海中,让魏蜀吴三国的饭丝们继续为各自心目中英雄们的理念而对抗,让&三国时代&的精神继续活在后代人们的心中。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无寸铁打一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