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刀五百近年有出土的唐刀吗情况

[供应] 契刀五百拍卖过多少钱?拍卖价格多少钱
&发布日期:&
&截止日期:&
近期拍卖市场古钱币成交记录(供参考)
袁大头银样币(中华民国三年)
咸丰重宝当十
142万 北京翰海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质样币一枚
188万 中国嘉德
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手雕花钱
168万 中国嘉德
“崇宁通宝”大系
725万 中国嘉德
民国元年北京交通银行大银元券拾圆样票一枚
清代宝济局“咸丰重宝”当十面双星
455万 北京中拍
咸丰 重宝大清宝福一百铜币
光绪年间吉林官钱局银元票龙洋壹圆一枚
清代宝泉局“光绪通宝”小平钱钱树一棵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质样币一枚
188万 中国嘉德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GIORGI”签字版
340万 北京诚轩
光绪三十三年江南裕宁官银钱局银元钞票拾圆
民国八年袁大头银币一枚
725万 北京翰海
袁大头中华民国三年造银币
143.5万 北京大得
清代宝福局“咸丰重宝”当五计重二钱五分一枚
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手雕花钱
168万 中国嘉德
篆书?泰和重宝?四品一套(带盒)
430万 北京翰海
袁大头银样币(中华民国三年)
大清银币壹圆
555万 中国嘉德
清“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雕母一枚
240万 上海崇源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伍角银质样币
315万 中国嘉德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库平一两一枚
345万 北京翰海
篆书?泰和重宝?四品一套(带盒)
430万 北京翰海
大清 镇库祺祥重宝
清“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雕母一枚
240万 上海崇源
大清银币壹圆
555万 中国嘉德
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安徽库平七钱二分(四枚套)
358万 澳门中信
清代李鸿章像北洋天津银号样票各一枚
清 “咸丰重宝”背“宝福当五”,母钱
280万 中国嘉德
袁大头三角圆一枚
长须龙大清银币样币
清 “咸丰重宝”背“宝福当五”,母钱
280万 中国嘉德
1982年“咸丰重宝 镇库”10盎司纪念金币
北宋绍圣重宝隶书折二
清代宝泉局“光绪通宝”小平钱钱树一棵
================================================================
契刀五百这枚钱币由于其存世量稀缺性在市场持续走俏并受到资本的热捧,2003年初价值还是处在一个市场最低位,短短十年间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一百倍以上,收藏市场已近乎疯狂!
目前,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买家客户的委托,我们特定征集契刀五百一枚,要求品相好必须保真,价格决不低于市场价,想出手的藏家尽快联系我!
================================================================
我们能为您的藏品做什么?
1:权威专家免费在线为您鉴定藏品!
2:市场专员免费提供最实时准确的价格评估!
3:九大国际市场为您藏品提供最优越的联动调研!
4:聚焦海内外市场,集鉴宝、拍卖、收购、私下交易,打造综合交易平台!
5:市场部二百多位精英级经纪人倾力奉献,帮您快速出手!
6:积蓄全球购买力,买家客户遍布沙特、迪拜、俄罗斯、瑞士等顶端客户,帮您将藏品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
近年来全国民间收藏的升温和炒作资本的强势介入,古钱币价格快速回升,并屡创新高,成为艺术市场一个新亮点。关的文物法,文物外流存在“谁先到谁就先拿走,谁有钱谁就能拿走”的现象。民国成立之初,北洋政府也曾有过阻止文物外流的计划,1914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就曾在《申报》上刊载大总统令,其中提到禁止古物出口,还命令内务部马上订立一个限制古物出口章程。但显然,这个没有法律支撑的大总统令并没有被好好执行。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盘踞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一旦带回美国,一件青铜器往往能卖出上十万美金的高价。大英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明朝初期的纸币。这张用桑穰制作的纸币高一尺,宽六寸,青色,比A4纸略大,质地柔软,呈现天鹅绒般的================================================================
如果你的藏品想出手,或想鉴定-估价,
――――――――免费鉴定!!!!!
――――――――100%成交!!!!!
网络在线免费鉴定--------邮箱: mozi21&#
网络在线权威估价--------QQ/微信:
藏品想出手想拍卖--------手机:
鼎俟省蚨辔皇盗Σ丶仪懔-价,帮您将藏品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公司名称:
香港鼎胜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上海直辖市
上海普陀区大渡河路196号长风景畔广场天洁大厦17楼
祁&&先生 ( 市场总监 )
移动电话: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全球机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信息由企业自由发布,全球机械网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了规避交易风险,敬请各位网友在交易前审阅对方相关手续和证件,待认真核实后再做决定。如发现虚假信息,请向全球机械网举报。
技术支持: &
高级会员申请热线: 9 &电子邮件:
本站网址:(全球机械网)全球机械网.com
[在线咨询服务] MSN:&&&&&QQ:1905118(全球机械网客服)[转载]近年来出土竹帛简书举例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竹质墨迹,书体为隶书,完整简1600余枚。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六艺”、“诸子”等六大门类。对于先秦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学史、医学史、书法艺术史、历史文献学、文字学、简牍书籍制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北大汉简共编号3346个,其中包含完整简和残断简。完整简1600余枚(如经进一步拼缀复原,完整简应在2300枚以上)。在可考的西汉时期典籍类简中,是数量较大的一批。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大门类。其中属于“六艺”类的有小学著作《苍颉篇》、古史书《赵政书》;属于“诸子”类的有《老子》、《周训》和古小说《妄稽》;属于“诗赋”类的有《魂魄赋》;属于“兵书”类的有少量“兵阴阳”文献;属于“数术”类的有三种《日书》类选择文献和《堪舆》、《雨书》、《六博》、《荆决》、《节》等数术文献;属于“方技”类的有记录一百八十多个医方的古医书。
根据竹书中的“孝景元年”年号,可推断大部分竹书的抄写年代不早于汉武帝;竹书文字属比较成熟的汉隶,通过一些代表性文字与银雀山汉简和八角廊汉简的比较,可以看出竹书年代介于二者之间,而更接近银雀山汉简;由此推测竹书中的大多数可能抄写于武帝后期。全部竹简中未见其他西汉年号。“孝景元年”年号,《史记·孝文本纪第十》有“孝景皇帝元年十月”、扬雄《法言义疏·重黎卷第十一》有“纪又云:‘孝景元年制诏……’”。“孝景”即“孝景皇帝”,为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41年)谥号。邸永君谓:“西汉惠帝以降,谥一律加“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又说“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
关于北大汉简的来源,如清华大学藏楚竹书的来源一样,均系捐赠。清华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已不得而知。李学勤谓:“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来自谁或哪个单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校友。”同样,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以捐赠方要求为名义,未透露入藏的这批竹简的细节。负责北大汉简整理工作的朱凤瀚认为,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其来源可能是南方的汉代墓葬。”并说:“发现——出境——回流,似乎成为近年来国内简牍命运的普遍缩影。”
该批文物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凤翰主持整理,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教研室胡东波副负责竹简的文物保护。
清华简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包括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收入了一部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简,全篇共分为23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可能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订正作用。
《傅说之命》三篇:简文长约45厘米,有三篇,共24支。《傅说之命》是《尚书》的一部分,然而它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全然不同,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现,和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中刊出的《尹诰》即《咸有一德》一样,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
《周公之琴舞》:简长45厘米,共17支,是一组乐诗,由十篇颂诗构成,这是与《大武》结构相仿的乐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其内容。
《芮良夫毖》:简长44.7厘米,暂定为28支简。儆戒性质的“毖”诗,是刺讥时政的政治诗。
《良臣》:简长约32.8厘米,共11支,简文通篇连贯书写,主要记述黄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
《祝辞》:是一篇巫术色彩浓厚的简文,其中记录了一些古时巫术咒语,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况时,口中念什么咒语。
《赤鹄之集汤之屋》:简长45厘米,共15支,简文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994年春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图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下简称上博)斥资购回。为第一批竹简,残简、完简1200余枚。
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第二批竹简。这一批竹简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简相同,并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内容总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多为传世本所无。有些虽有传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
由于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已无从确认。虽传闻来自湖北,但无确证。
1995年,上博邀请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作了初步的分类、释文。
1997年,上博完成了全部竹简的脱水和去除污色工整。同年夏,上博召开所藏竹简文字内容整理和注释分工的会议,邀请简牍文字专家参加。参与楚竹书整理注释的专家人员分别来自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分别为马承源、濮茅左、陈佩芬、张光裕、李零、李朝远和曹锦炎。
整理注释过程中,由于竹简文字小,且字形或工整或潦草,字迹识读较困难。为此,上博购置一台高精度的电子数码显微仪,逐字放大百倍进行观察。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九册,列举如下:
1、《孔子诗论》、《缁衣》和《性情论》。
2、《民之父母》、《子羔》、《从政》、《昔者君老》和《容成氏》。
3、《周易》、《中弓》、《恒先》和《彭祖》。
4、《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和《曹沫之陈》。
5、《竞内建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季庚子问于孔子》、《姑成家父》、《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和《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
6、《竞公疟》、《孔子见季桓子》、《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慎子曰恭俭》、《用曰》和《天子建州》甲乙。
7、《武王践阼》、《郑子家丧》、《君人者何必安哉》、《凡物流形》和《吴命》。
8、《子道饿》、《颜渊问于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志书乃言》、《有皇将起》、《李颂》、《兰赋》和《鶹鹂》。
9、《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於夫子》及《卜书》。
东海尹湾汉简
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约
2000米的高岭上,共发掘汉墓6座,出土了大量铜、铁、陶、骨角、漆木、玉、琉璃器和纺织品。二号墓中的缯绣衾被,刺绣大幅图案,纹饰独特。其中在6号墓中出土木牍23枚、竹简133枚。竹简有《神乌傅》、《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木牍有《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示到官者名籍》、《永始四年武库兵器集簿》、《赠钱名籍》、《礼钱簿》、《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元延元年历谱》、《元延三年历谱》、《君兄衣物疏》、《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笥小物疏》以及名谒等等,文字近4万字。这批简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多属首次发现。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其中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五月之历谱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完整的日书。对我国秦汉史、古代文学史、在代术数史、书法艺术史、档案学、简帛学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即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计25000余枚。
敦煌汉简中还有
《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剑刀、相马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
(一)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详见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
(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在敦煌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84枚简牍、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获105枚。详见斯坦因著《亚洲腹地考古记》。
(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简牍。原简现藏敦煌研究院。
(四)1944年春,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汉简49枚。详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原简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
(五)1977年8月,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门市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简牍91枚。原简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六)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当年考察时被遗漏的汉代烽燧遗址,新编号为DZ1,出土简牍1207枚。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七)1981年3月,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原简藏今敦煌市博物馆
(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获得木简137枚。原简藏敦煌市博物馆。
(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2万余枚汉简。上述敦煌汉简中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放马滩秦简
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国竹简。
放马滩又名牧马滩,地处秦岭山脉中部,属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据介绍,这里的100多座秦汉墓葬,均集中在秦岭山脉的四道岭山坡上,呈扇形分布,墓群保存较好。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放马滩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简,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竹简大多数保存完整,出土时置于棺内头骨右侧。经整理,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
甲种《日书》,共73枚,出土时卷在最中间,简长27.5厘米,宽 0.7厘米,厚
0.2厘米。内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亡盗》、《入月吉凶》、《男女日》、《生子》、《禹须臾行》、《忌》。
乙种《日书》,共379枚,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厚
0.2厘米。内容有20余章,前七章与甲种同,其他另有:《门忌》、《日忌》、《月忌》、《五种忌》、《入官忌》、《天官书》、《五行书》、《律书》、《巫医》、《占卦》、
《牝牡月》、《昼夜长短表》、《四时啻》等。
《墓主记》,共 8 枚,简长 23厘米,宽 0.6厘米,厚
0.2厘米。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记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复生之事和简历。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墓主记》,有的学者(比如李学勤教授)认为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相类,应是志怪小说之滥觞。
在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日书》是主要部分。这部《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天水《日书》与云梦《日书》的内容有同有异,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同异,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民俗以及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墓主记》在这批简中所占数量虽少,对研究秦国官制、行政建置以及县机构的设置却有着重要价值。
郭店楚墓竹简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两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包山楚简总字数为12626字,其中竹简12472字,竹牍154字。单字达1605个,合文31个。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它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由此可见由篆变隶的轨迹。
阜阳双古堆汉简
阜阳汉简,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地区双古堆汉墓中挖掘出土,其中一号汉墓随葬漆器耳杯有刻铭:“女阴侯杯,容一升半,十年库已工延造”等字。又同时出土“女阴家垂”封泥,因而推知墓主是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的第三代汝阴侯夏侯。一号汉墓出土的简犊均为书籍,可分为:(1)苍领篇,(2)诗经,(3)周易,(4)大事记年表,(西周至西汉),(5)杂方,(6)作务员程,(7)行气,(8)相狗经,(9)辞赋,(10)刑德日书(附干支表)等。
《卓阳汉简》同样展示了与《马王堆帛书》风格近似的古隶特征,在还存有明显篆书遗意的形构中,使人感受到秦汉之际隶变大潮中的书法面貌,其中有的作品较为开张,有纵横跌宕之气,有的则温文清雅、端庄稳重。这些典籍的成书年代虽不能一一确认,但从其文字所具的时代特征分析,既有可能成书于汉代之前,也有可能成书于汉代初期,因为其书手本身有可能就是从战国跨秦而人汉者。这种推测还可从墓中出土的漆器《二十八宿回盘》《六壬拭盘》《太乙九宫占盘》上的针刻填朱文字得以证明,其中既有类似战国文字者,也有精美的小篆。
马王堆帛书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2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
,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后附佚书4种)、《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前附佚书4种);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
(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
这批帛书,目前基本已被整理出来,并装订成各种版本印行。《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法经》均已有平装本问世,极便于使用。
银雀山汉墓竹简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有传本的书籍包括:
《孙子兵法》(即《孙子》十三篇)及其佚篇。简本除《地形》篇外,其余12篇文字均有发现。但与简同出的篇题木牍残片上,在《九地》篇题前书有《口形》。传本《孙子·九地》前一篇为《地形》,木牍的《口形》当即《地形》,由此看来,简本《孙子兵法》应是十三篇足本。佚篇共4篇,《吴问》篇记吴王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政治制度的问答。《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3篇是分别对《行军》、《九变》和《九地》部分内容的解释与发挥。
《尉缭子》共5篇。简本与传本《尉缭子》相合的原共6篇,其中《兵令》一篇收入《守法守令十三篇》。简本与传本《尉缭子》的《兵谈》、《政权》、《守权》、《将理》、《原官》5篇文字相合。
《六韬》共14组,可分3类。1~7组为第1类,见于传本《六韬》者,《文韬》4组,《武韬》3组。8~13组为第2类,均为《群书治要》、《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曾加称引而为传本所无的佚文。14组为第3类,是一些零散残简,其简式、字体与第1、第2类相似,简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据此当属简本《六韬》。
《晏子》共16章,散见于传本8篇之中。其中第10、第11两章传本都分别析为两章。
佚书类包括:
《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简本共16篇。第1至第4篇记孙子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确定是孙膑书。第16《强兵》篇也记孙膑与齐威王的问答,但可能不是孙膑书的本文,故暂附在书末。第5至第15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但其文体、风格与《孙子兵法》及其佚篇不相类。这些篇中的“孙子”以指孙膑的可能性为大,因此,亦定为孙膑书。
《守法守令十三篇》。共10篇,是以篇题木牍为线索整理出来的。其中《守法》、《守令》两篇不易划分,暂合为一篇。《上篇》、《下篇》疑即简本《六韬》,因无直接证据,这两篇暂缺。《守法》篇的内容与《墨子》论守城之法的《备城门》及《号令》等篇相似。《要言》篇文字多韵语,为格言之汇集。《库法》、《市法》、《田法》、《委积》等篇记述土地、市廛、库藏、赋税的法制。《王兵》篇内容散见于《管子》的《参患》、《七法》、《兵法》、《地图》等篇。《李法》记处罚官吏之事。《王法》记王者之道。《兵令》篇简式与《守法》篇同,与《尉缭子》各篇简式不合,其内容与传本《尉缭子》之《兵令》篇合。
此外还有:《地典》,《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下著录。《唐勒》,为唐勒、宋玉论驭赋。《相狗》、《作酱》等杂书。论政和论兵的文章。如《十官》、《五议》、《务过》、《为国之过》、《起师》等40余篇。阴阳、时令、占候之书,如《曹氏阴阳》等10余篇,等。
银雀山2号墓边箱南端底部出土竹简32枚,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简册基本完整,每简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历谱》以十月为岁首,是迄至二十世纪发现的中国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历谱。所记的晦朔干支,订正了自宋代《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
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六韬》、《尉缭子》、《晏子》等书,自唐宋以来就被疑为后人假托的伪书。此次发掘证实了以上书籍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并非后人假托的伪书。《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孙子》(即《孙膑兵法》)。《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已不见于著录。唐宋以来认为《孙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而成书的,或以为是后人伪托的,或以为世无孙武其人,兵法为孙膑所著。《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被发掘出来,使这个长期存在的疑问得到解决。
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载史实与传世史籍有不同之处,如《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十三年之后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简本《孙膑兵法·禽庞涓》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若了解居延汉简的各方面状况,必须首先了解汉代长城居延要塞的情况。“居延”古称“流沙泽”,《尚书·禹贡》“西”、“余波入于流沙”之句,说明曾有河流名“弱水”,王国维、罗振玉合著研究居延汉简的名著《流沙坠简》,即由此得名。
张家山汉简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文物》1985年第1期登载了荆州地区博物馆的《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以及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对该批汉简进行了简要介绍。汉墓中的二四七号汉墓随葬品中有竹简计一千二百三十六枚(不含残片)。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二年律令》为出土简文原有标题,单独写在一枚简上。由于这部分竹简简册同墓中《历谱》共存一处,《历谱》所记的最早年号为汉高祖五年、最后年代为吕后二年,因此学界认为《二年律令》的“二年”应为吕后二年。亦即律令应是从汉高祖五年到吕后二年时施行的律令。
整理出律二十七种(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亡律、收律、补律、钱律、置吏律、均输律、传食律、田律、□市律、行书律、复律、赐律、户律、效律、傅律、置后律、爵律、兴律、徭律、金布律、秩律、史律)和令一种(津关令)。汉代律令散失严重,这次汉初多种律令的出土,对于汉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张家山汉简《庄子.盗跖》
1988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张家山136号汉墓。共存44枚竹简,原有篇名作“盗貊
”。据介绍,其“内容为孔子见盗跖,此篇即为《庄子.盗跖》。内容完整,与现存版本文字内容基本一致”。(17)以简文与传世本相比较,似简文内容仅为传世本《盗跖》篇的第一章。廖名春先生认为:“简本《盗跖》篇字数约1692,距今本第一章的1748字尚差几十字。简本《盗跖》篇只有今本《盗跖》第一章的事实,与郭象注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相互印证说明,今本《盗跖》篇并非《盗跖》篇的原貌,《盗跖》篇原本与简本《盗跖》篇相似,只有今本《盗跖》篇的第一章。”(18)张家山136号汉墓的年代在汉文帝时,《盗跖》篇的出现,说明庄子一系的道家在那时也有相当广泛的传播。
云梦秦简即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律十八种: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
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
厩苑律: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
仓律: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
金布律: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
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
工律: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均工: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工人程: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
徭律:徭役征发的法律。
司空: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
军爵律:军功爵的法律。
置吏律: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
效: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
传食律: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
行:公文传递的法律。
内史: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
尉杂:廷尉职责的法律。
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
效律:共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
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
秦律杂抄:
共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
法律答问:共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封诊式: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括:《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煳无法辨认。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桉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桉例。
编年纪:共53简,位于墓主头下,简长23.2厘米,宽
0.6厘米。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逐年记载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灭六国之战大事及墓主的生平经历等。
语书:共14简,位于墓主腹下部,简长27.8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
为吏之道:共51简,位于墓主腹下,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内容主要是关于处世做官的规矩,供官吏学习。
日书:甲种《日书》共166简,位于墓主头部的右侧,简长25厘米,宽0.5厘米,两面书字。乙种《日书》共257简,位于墓主的足部,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最后一简简背有“日书”标题。甲种《日书》载有秦、楚纪月对照。[1-2]
信阳楚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20千米的长台关西北小刘庄后的土岗上。淮河从岗南绕过向东北流去,传岗的东北有战国时代的楚王城和太子城。1956年春,长台关农民在小刘岗上打井,发现了一号楚墓,并掘出椁板。竹简发现于战国墓的前室和后左室。后左室还有书写工具箱,箱内装有铜质的削、锛、锯、锥、刻刀、夹刻刀和毛笔等12件修治竹简的工具和书写工具。
竹简共二组,分别出自前室和左后室,共计148根。其中一组均为断简,共119根,二组简多完整,计29根。
一组出土于前室东部。由于农民打井时践踏,竹简已全部残损,残存470余字。每简宽0.7-0.8厘米,厚0.1-0.15厘米。残简最长者为33厘米,据编简带痕推算,原简长约45厘米,约书30余字。三道编,以黄色丝线编联。文字用墨书写在竹黄的一面,属典籍。
二组出土于左后室,共29根,竹简较完整。文字较模糊。简长68.5-68.9厘米,最长达69.5厘米。简宽0.5-0.9厘米、厚0.1-0.15厘米。两道编,以黑色丝质单带捆编。部分竹简编联是每四根为一束,两两相对,字面朝里。先编联,后书写,每简均为单行墨书,顶格书写,不留空白。各简文字多者达48字,少者16字。残存957字,属遣策。
年出土于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东周墓597座中19座墓显系姬周文化系统,称为甲组;另500余墓当属楚文化系统,称为乙组。竹简出于M56、411、621三墓。均属乙组楚文化系统墓葬。残、整简共计334枚。简经破竹修削而成,黑褐色。字用墨书写于竹黄。
M56,简205枚。出于侧龛内。系成卷入葬,内裹墨盒,盒内盛墨、削刀。其中完整和较完整的35枚,余均残断。上有编联线痕三道。字数约2700个。简文的书写从头端开始,不留天头。一简中字数最多的57字。整简长46.6至48.2厘米;宽0.6至0.8厘米;厚0.1至0.12厘米。可辨字2332字。
M621,均为残简,共127枚。其中有字简89枚,字迹清晰的32枚。长22.2厘米、宽0.6至0.7厘米、厚0.1至0.13厘米。可辨字92字。此部分竹简残断过甚,已不能缀连成文。
M411,简2枚。字迹不清。一简完整,一简残缺。简长68.8厘米、宽0.6厘米、厚0.11厘米。
竹简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称量农作物有关,包括衡制和量制的换算。
二是与数术有关,相当于云梦秦简中的《日书》。大致有十类:
(1)建除(简13-26),上栏书日辰,下栏书宜忌。这种楚国的建除,可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除》篇对应。
(2)丛辰(简25-36)。
(3)四时吉凶(简37-42)。
(4)祷武夷君祝辞(简43-44)。
(5)相宅(简45-49)。
(6)朝夕启闭(简60-86)。
(7)岁(简84-108)。
(8)行(简87-97、111、125-127)。
(9)裁衣(简109-110、112、113)。
(10)死生阴阳(简114-118)。
三是与典籍有关,621号墓竹简文字多有残泐,只言片语难以卒读。如:“自出福是从内悲……”621号墓竹简可辨认的残文谈到烹饪等内容,当是古佚书;据34号简,当名为《季子女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土的唐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