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自遣李商隐马嵬赏析赏析诗句

李商隐的诗词全集_李商隐诗集词集(557首)赏析 - 汉辞网
李商隐的诗词全集、李商隐诗集、李商隐词集(557首)赏析★★
前一篇: 后一篇:
李商隐的诗词:
详见《汉语大辞典》中华诗词(界面见下图),提供9万多首古诗词,可按标题、内容、条件等多种方法查询。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古诗词大全。关于李商隐的诗词有哪些,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C)2005 汉辞软件工作室&张新主 版权所有 电话: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当前位置:>> >> >>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夜雨寄北》的作者是,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39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夜雨寄北①
  作者: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
  ③【却】再。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1、《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霍松林)。
  4、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人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
  5、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39【夜雨寄北】李商[
君w期未有期,巴山夜雨q秋池。
何共剪西窗T,s巴山夜雨r。
------分隔线----------------------------
李商隐相关文章
李商隐的《春宵自遣》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石乱知泉咽,...
李商隐的《汉南书事》西师万众几时回,哀痛天书近已裁。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
李商隐的《偶题二首?其一》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春宵自遣翻译赏析_春宵自遣阅读答案_作者李商隐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春宵自遣》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 />
  《春宵自遣》作者为文学家。其全文如下: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本文列举了与春宵自遣翻译赏析_春宵自遣阅读答案_作者李商隐较为相关的各类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春宵自遣翻译赏析_春宵自遣阅读答案_作者李商隐唯美主义视野下的李贺和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5;3.00
&&&#165;2.00
&&&#165;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唯美主义视野下的李贺和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比较
唯&#8203;美&#8203;主&#8203;义&#8203;视&#8203;野&#8203;下&#8203;的&#8203;李&#8203;贺&#8203;和&#8203;李&#8203;商&#8203;隐&#8203;诗&#8203;歌&#8203;艺&#8203;术&#8203;的&#8203;比&#8203;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落花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