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梯田剖面图如何画平立剖

钙华、梯田中国的两种珍稀景观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
面对哈尼梯田,我第一次感到了人文胜过了自然对于梯田,人们不会陌生。都知道人类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把山坡改造成了阶梯式平地,那就叫梯田。梯田之所以很好理解,是因为人们都见过或走过楼梯。凡是山坡地,人类若想耕种,似乎都应该将其变为梯田,因此梯田是很普遍的一种大地上的风景。但梯田有美和不美之分,有壮丽恢宏与稀松平常的差别。在中国有几处梯田很美,可以用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来形容。比如云南哀牢山中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梯田。我去过广西龙胜梯田。山很高,仰头望去,梯田层层叠叠,直与天接。与旱田不同的是,龙胜和哈尼的梯田都是水田,水平似镜,镜映天光;镜从天落,碎成无数;万千明镜,镶嵌大地;田虽多,形不同;绝不整齐划一,却是曲折有致;没有对称重复,但见均衡韵律。虽是随心所造,但梯田每一层都在同一等高线上,眼前的梯田宛如测绘专家画成的等高线地形图。我没去过哀牢山的哈尼梯田,但是从摄影师的大量图片看,显然哀牢山的哈尼梯田就规模和美感方面胜过了龙胜梯田,面对这样的梯田,我第一次感到人造的风景胜过了自然。人造的梯田似乎与上帝造的景观站在同一个层次上了,至少是可以相媲美。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想到了上帝造的与梯田极其相似的一种景观——钙华梯池。说起钙华梯池,需要先把钙华景观这个概念解释一下。因为钙华景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一种风景。我们的古典诗词、山水画、游记都没有描述这种风景,因此我们对这种景观并不知晓。都说喀斯特地貌是出美景的一种地貌,比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及各种溶洞中的钟乳、石笋等。大地上的许多自然景观大多是由于风化和侵蚀等机械作用造成的,这时地表景观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但是喀斯特景观的生成,就不仅仅是风化、侵蚀等机械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而是地表物质的原子、离子进行组合交换,即景观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分子、原子级的变化,因此喀斯特风景既有风化、侵蚀造成的那种魁伟壮丽,也有化学反应新生物质的那种细腻精微。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泉、河、湖、沼泽中的“喀斯特水”,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泉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阶梯状的钙华梯池,如四川松潘县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钙华池;河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堤坝状的钙华堤,钙华堤可以把河水拦截形成一个个湖,如四川九寨沟内的大多数湖泊群:诺日朗群海、树正群海、火花海、卧龙海都是因河道中钙华快速沉积形成堤坝潴水而成的湖,这种湖也称之为喀斯特堰塞湖;湖中或沼泽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各种钙华景观。有专家认为把这种景观称之为“钙华景观”不准确,应该叫“钙化景观”,“钙华池”要叫“钙化池”。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大家知道,在古文中,“华”字通“花”,这两字有时可以互换,“春华秋实”即为“春花秋实”也。我觉得语言这种东西非常神奇,在一个名词被创造、被说出时,它其实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了,只不过在某个时刻被唤出而已。为什么叫“钙华”不叫“钙化”,因为“钙华”景观不仅仅是“钙化”的碳酸钙,钙华还有一种美在其中,人们忍不住要对其中的美表达喜爱之情,因此称之为“钙华”,其实是说这是“钙花”,是自然绽开的花朵。康定有条钙华景观沟——玉龙溪有一次我想去四川康定县贡嘎乡,因为从那里能接近四川第一高山——贡嘎山的西坡,从那里看贡嘎雪峰别有一番滋味。像贡嘎这样一座海拔高达7556米的雪峰,从东西南北360°各个角度看,看到的都不一样,那时我痴迷于这座雪峰,一有机会看到它,就不放过。那次经历了种种艰险(因为那里不通公路),到达了那里,但由于是雨季,总是云雾弥漫,我们与贡嘎雪峰就是隔着一层云雾,却没有照面。不过那次我们有一个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处类似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钙华池的景观,当地人称之为——玉龙溪彩池群。我们沿着一条名为莫日查且的沟谷向上攀登,海拔已经4200多米,如果天晴,我们的东侧就能看到贡嘎雪峰,但是我们已经被眼前的钙华景观吸引,我们仿佛来到了洁白的沙滩。不过这沙滩上的白沙被胶结在一起了,走上去好像走在盐壳上。有潺潺的水流在上面漫流,水浅不过厘米,尚不能没鞋底。这种景观,喀斯特专家称之为钙华滩;继续向上攀登,前面出现了层层水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池中生有绿藻等色泽多样的藻类,池水因此色彩缤纷,当地人称之为翡翠彩池群;过了彩池群,钙华滩上出现了一丛丛灌丛;在灌丛中又有层层钙华池出现了,人们称之为玉树彩池群;继续前行,我们见到了造就这所有景观的最为关键的角色——泉水。这是一处喷泉,泉水汩汩喷涌,水柱高约1米左右。这处喷泉从石灰岩地层的裂隙处喷出,水中饱含碳酸钙,是地地道道的“喀斯特水”。这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压力、温度都变了,水中二氧化碳的压力与水面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压力相比高出许多,因此水中的二氧化碳开始逸出,进入大气;二氧化碳的逸出,打破了原来水中二氧化碳、钙离子、碳酸氢根以及水分子这些要素之间的平衡,使得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或生成层层钙华池,或流成钙华滩……中国有条钙华景观带说也奇怪,本来地表上的喀斯特景观一般在热带或者亚热带这样高温多雨的地方比较发达,因为温度高、降水多可以加快喀斯特反应的速度。比如中国地表喀斯特景观最精彩的地方都集中在中国地处亚热带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但是为什么在这高海拔的川西、滇北的寒冷高原上,却有这样的喀斯特——钙华景观?不仅此处有,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高山地区存在一个钙华风景带,这个区域有着世界罕见的瑰丽奇美的钙华风景。它的范围南至云南香格里拉的白水台,北到四川西北的九寨沟,长达数百公里。从南向北这个钙华风景带依次分布着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四川康定贡嘎玉龙溪,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四川西北岷山一带,如宝兴县赶羊沟、小金县海子沟、黑水县卡龙沟、松潘县牟尼沟、松潘县漳腊、松潘县黄龙、九寨沟县神仙池与九寨沟等地都有这种钙华风景,因此有专家将这种风景称之为“岷山喀斯特”。至于为何这种景观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原因有多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首先这一带有大面积的有厚度的石灰岩分布,再就是这一带构造运动强烈,岩层中有大量断裂、裂隙分布,造成地下热泉活跃,地下热泉随着岩层中的裂隙上升。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有的说泉水中的二氧化碳是从地幔中获得的,有的说是在地表层中获得的。无论哪种,只要泉水钻出地表,温度下降、气压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逸出,就会有碳酸钙析出沉积。但并不是说在中国其他地方就见不到钙华景观了。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是有这种景观的,只不过不如这里这样集中而已。寻找长江源头的一支探险队在长江的一条支流——当曲流经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就发现了如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那样的钙华池与钙华台;一次我们去希夏邦马峰,是从希峰的东面进入的,在接近希峰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处钙华梯池,泉水叮咚,钙白似雪。在云南,珠江的支流南盘江的源头地区有一条瀑布——大叠水,我看到了悬崖上悬挂着大面积的钙华,像瀑布一样。这种从崖壁上跌落的大面积的片状钙华,叫瀑华,也是钙华景观的一种。钙华景观大部分出现在西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大都是平原和盆地,多是第四纪以来由河流搬运来的松散沉积物,少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出露。即使有,其他条件也不具备。但是东部地区也能看到类似钙华的景观,但是在地下的溶洞中。不过名称有些变化,洞中的钙华梯池被专家们叫做边石坝水池。我在北京石花洞的第七层的洞穴中,看到了造型精巧奇特、色彩鲜明昳丽的钙华梯池。钙华从一处斜坡上铺陈下来,一道道似精美的蕾丝花边,交织成一个个钙华池,池不大,里面蓄满了珍珠一样颗粒状的钙华,好像是堆满了米粮的粮仓。挑战——应战——成长,钙华和文明生长的共同模式在中国青藏高原东缘的钙华景观带中,我还去过黄龙、九寨沟和牟尼沟。在黄龙,我站在五彩的钙华池边发呆,我看到一道道钙华组成的堤坝,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未必能修造出来这样的景观,尤其神奇的是池中的水刚巧漫过坝顶,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从坝顶流过。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的钙华梯池,都有这个现象:水刚好漫过坝顶,呈薄膜状漫流而过。这一层层阶梯状的堤坝是怎样形成的?我知道所有喀斯特景观的生成都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有关,假如水中二氧化碳的压力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压力小,水就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的酸性增强,水中的碳酸钙就朝着溶蚀的方向进行,这时喀斯特景观的生成就呈现负的、减少的状态,比如溶洞的生成;反之,二氧化碳就从水面逸出,水的酸性减弱,水中的碳酸钙就朝着析出沉积的方向进行,这时喀斯特地貌的生成就是建设性的,加积性的,比如钟乳石、石笋的生成。总之,我们看到的那些钙华景观,大多是碳酸钙沉积造成的,原因都是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那么怎样的情况才能促使和加速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呢?&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大省,贵州师范大学的喀斯特研究因有地利,所以很有特色。他们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结果证实,在这样几种情况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加速逸出,他们将其概括为:薄水效应和掺气效应。一是当泉水或河水遇到障碍,譬如地面的凸起或陡坎、横躺的植物枝干等,水流越过这些凸起的障碍时,水层会变薄,这就大大增加了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这时水中二氧化碳的压力骤然减小,就会脱颖而出进入大气,二氧化碳减少,喀斯特水过饱和,碳酸钙就结晶析出,沉积在水流变薄处,因此这种现象被概括为“薄水效应”。二是当泉水或河水遇到激流、险滩、跌水处,水流越过或冲过这些障碍时,翻滚的急流会将空气带入水中,形成大量气泡,水流掀起层层浪花或溅起一片水雾,这相当于水流化成了无数水珠或水沫,极大地增加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其实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薄水效应。这种情况当然也极有利于水中二氧化碳的逸出,因此这些地方是钙华景观的极佳生成处。这种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将空气带入水中形成大量气泡的现象,被概括成“掺气效应”。现在看来,钙华景观的生长,不论是最初地面的不平和凸起,还是激流险滩的阻挡,总之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水都需要遇到一个陡坎或者是一个障碍,水面、水中的气压等才能发生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才能获得逸出的机会,碳酸钙才能析出沉积,钙华景观才能生成。因此水流遇到的每一个障碍,每一处险滩,都是钙华景观形成的一个快速生长点。挑战——应战——成长,这似乎是钙华景观生长的模式,其实这也是人类文明的生长模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文明成长的著名观点:挑战——应战——成长,就是这样说的。汤因比对于挑战还有量的说明,他说对文明的挑战要不大不小最好。太大了,文明无法应战,或者即使应战,也是毁灭,这样就没有文明的成长了,挑战如果太小了,又不足以激发文明共同体的智慧和灵感。我们看到,钙华景观生成时所遇到的挑战是不大不小的,假如泉水或河水遇到了一块巨石或者一座山的阻挡,这样的挑战太大了,无法应战,也就无钙华景观的产生。同样太小的障碍,又不足以激发水流应战,也无钙华景观的生成。前些时间,我去了南沙,我看到了中国的另一种珍稀的自然景观——环礁,珊瑚礁围成了一个个环形,珊瑚礁的周边总是比中间生长旺盛,因此高出中间,形成环状。原因也与钙华生长的道理相似,珊瑚礁的边缘,总是迎着风浪,海流冲向礁石,化成一片浪花水雾,正是在这水石相激处,水体循环加快,水中各种养料供给源源不断地输送而来,此处的珊瑚生长快速也就不奇怪了。我注意到钙华景观还有一个特点:小水流,大风景。譬如黄龙的钙华景观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闻名,不仅在中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景观一绝,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一应俱全。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l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这些都属中国之最,世界无双。但是这么规模宏大的景观群,仅仅是靠8眼泉水维系,这8眼泉水每秒的流量约80升。溶洞中的一些钙华池,更是靠一丝涓涓细流养育着。由此我又想到了人类的作品——梯田。我看到那些恢宏瑰丽的梯田,无论是广西龙胜的,还是元阳哈尼的,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都是由小民族创造的,都是在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创造的。可以说这些梯田是小民族的大作品。为了生存,人类首先组成了一个个族群。生存首先是寻找最适宜生存的地方,比如平原和盆地,这些富饶之地是有限的,于是就竞争,在竞争中,一些弱小的民族失败了,他们开始逐渐远离了平原和盆地,向大山迁徙。居住的环境越险峻,说明这个民族在政治上越弱小。但大山收留了这些在与人竞争中的失利者,这些远离竞争的民族在大山的怀抱里生存下来,他们在政治上、武力上的弱小,并不等于智慧上的弱小,他们在与大山的相处中,找到了生存的道路,梯田就是其中之一。大山对他们是一个挑战,是一个阻挡,是一个障碍,但是他们就像那塑造钙华景观的“喀斯特水”一样,越是遇到阻挡,越是陡坎,生命越是迸发出活力,越是茁壮成长。他们成功地应对了大山的挑战,他们成功了,他们的文明在崎岖的大山里不仅没有毁灭和停滞,而是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也让我想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些族群,他们面对大山与森林的挑战,只是用刀耕火种来应对。因此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的文明停滞不前,处于消失的状态。钙华景观与人类文明一样脆弱钙化景观虽是地质景观,但与人类文明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极其脆弱。钙华景观是一种很脆弱的风景,外界的诸多条件,只要其中一项发生改变,钙华就要变色、老化,就要变松、变脆,最后坍塌、消失。钙华景观与其他地质景观不同的是:生命短暂。桂林的山水、三峡、黄山等存在上千万年了,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钙华景观,如黄龙、九寨沟、白水台等都是一两万年前才开始生成的,最多不超过5万年,这样的时间寿命对地质地貌景观而言,简直可以说是有如昙花蜉蝣。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的那条钙华景观带中,有许多干的钙华带,它们曾经鲜美异常过。即使这样须臾的自然之花,也比人类的作品生命长久。中国哀牢山、龙胜的梯田存在的时间不过数千年,即已面临着威胁,它们能存在万年之上吗?我们期待着梯田存在得更长久些,因为它们太美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03-03 10:33
生活孬-sina
05-26 18:56
加载更多评论
读者服务站哈尼梯田:第一个以民族名义申遗
&&& 哈尼梯田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经申办成功,将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哈尼梯田究竟有着怎样的奇异之处?没有文字的哈尼族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将面临何种考验?
哈尼族人在耕作
&&& 哀牢山和她坐拥的哈尼梯田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生活在山上的哈尼族人,默默固守着世代孕育他们的梯田和祖先千年的历史。哈尼梯田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经申办成功,将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哈尼梯田究竟有着怎样的奇异之处?没有文字的哈尼族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将面临何种考验?
&&& 一路温风湿露,经过14个小时的车程,遭遇一场不大不小的降雨后,哀牢山终于横亘在眼前。她宁静温柔、丰盈明丽,又不乏丰腴。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她被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孟加拉湾的暖流滋养着,当我置身其中时,感觉疲累顿消,身心俱安。
&&& 从海拔100多米的山脚,到2900多米的山顶,是总面积约17万亩的哈尼梯田。我从山脚爬到山顶,中间小憩了几次,大概因为年龄已高,我还是有些气喘,观察那些在田里耕种的哈尼人,却个个气定神闲。
&&& 终于爬到山顶时,山风坦荡、宏阔,回头俯瞰,一幅壮阔的马赛克豁然展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再仔细寻找那些上山时曾经路过的农人时,竟然遍寻不见。记得我在箐口寨遇到的村民就牵着两头牛在一块呈月牙形、汪满积水的田地里耕地,不过现在我发现整片梯田里竟然有无数的“月牙”,究竟哪一块才属于牛后,已经分辨不清,他和其他人一样,作为小小的个体,已经完全融入毛茸茸的马赛克中。
&&& 像梯田一样分布的7个民族
&&&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经过数千年时间方耕耘出的成果。时至今日,多数哈尼人依然过着原始、单纯、周而复始的农耕生活。其实,哈尼族生活的村寨离繁华热闹的县城并不遥远,我在来时曾经感受过县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喧嚣的红尘并没有使这些哈尼人放弃传统,而是一代代固守着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
&&&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0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最后在哀牢山脉定居下来,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一个依靠梯田生存的农耕民族。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 哈尼人崇尚和平与自然,他们与7个不同民族生活在哀牢山这片乐土上。令我惊异的是,各个民族竟然循着大山海拔的高低,按照层次划分了居住区域,海拔100米~600多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区;之上的峡谷区,是壮族居住区;1000米~1400米的下半山区,是彝族居住区;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是哈尼族和他们的梯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是苗族、瑶族居住区;汉族则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
&&& 连居住区域竟然也仿佛梯田一样呈立体结构分布,使我不禁对这片土地加深了奇异之感。当我得知这几个民族都坚守着适合自己的生态文化传统时,这种感觉更加浓烈了。
&&& 箐口村的村民卢朝贵对祖先的历史比较熟悉,他很肯定地告诉我,哈尼族的祖先从公元6世纪开始南渡恒河进入哀牢山,当时,整个哀牢山区都是茫茫的林海,水源丰富,土质肥沃,于是他们选择了海拔1400米~1800米这段山势作为生存空间。
&&& 我们俩蹲在田埂上历数这段历史时,有一人戴着斗笠,骑在牛背上,从梯田对面的土路上经过,温顺的牛偶尔哞哞两声,使绵绵青山显得愈加辽远、苍茫。很快,这幅人牛田园图便消隐在弥漫的云雾中。
&&& 从远处收回目光,我问卢朝贵,孕育了诸多民族的哀牢山上有3000多级网格状梯田,它们依山盘绕,层层叠叠,那么,1000多年前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基本水利设施的哈尼人,是如何灌溉梯田的呢?
&&& “我们就是利用哀牢山这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卢朝贵把手指向山体,并大大地环绕了一圈。
&&& 哈尼人知道,只有完整的森林才会孕育足够的水源,以供他们耕种梯田,所以他们从不乱砍滥伐树木。卢朝贵说他父辈就是这样教育他的,他现在也这样教育小孩子。“我们哈尼族上千年都是靠天吃饭的。”卢朝贵笑了起来。
&&& 关于这一点,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给我的分析也大体如是,“哈尼族深深知道树和水的关系。没有茂密的森林,就不可能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挖不出梯田,没有梯田,人就没法生存”。
&&& 为更好地保护森林,每个村寨中都有护林员。在宝华寨,我曾与老护林员李合法打过交道。李合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做出一个哈尼山寨专用的警示牌,插到靠近路旁的森林中,提醒人们不要砍伐水源之地的任何树木。我问他,如果人们无视警示牌的存在怎么办?他回答:“警示牌上都说清楚了,谁要是砍了,就要被罚款。”
&&& 他向我列举了罚款金额,有罚100元人民币的,有罚60元的,有罚30元的。“条件不一样,看你砍了什么树。”李合法解释道。
&&& 据李合法介绍,巡林制度非常严格,一般来说,大的村寨有2个以上的护林员,不论刮风下雨,护林员每天都必须去森林里巡视一圈,这种制度保证了哈尼子孙能世世代代依靠着梯田生存下去。
&&& 保护森林与哈尼人的自然崇拜也有一定关系。哈尼人崇拜森林,认为森林是生命之神,他们在建立村寨之初,总要选定一棵高大笔直的树作为寨子的寨神。&&& &&& 水从“口”出
&&&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从第一台阶设置的水碾,到第二台阶的水碓子,再到第三台阶的水磨,水在哈尼族的历史中发挥了巨大力量。
&&& 虽然哈尼人以严格的方式确保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但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块梯田,对于今天的水利学、工程学、管理学来说,都是一项难题。那么,1000多年前的哈尼人祖先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 通过哈尼梯田,我了解了灌溉的秘密―自然分水法。这种方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避免了因为水的利用而产生的纠纷。哈尼人根据具体情况,还制定了20多条规则,这种关于合理管理水资源的准则,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够及时、适量、均等地得到滋养。
&&& 箐口寨村民卢朝贵说要带我见识一下哈尼人的智慧。很快我便看到了一个见证了古老文明的木壳。这是分水的木壳,卢朝贵指着一道壳子和另一道壳子,问我:“你看,为什么在这里有30厘米,那里却只有25厘米左右呢?你看,它们为什么不是等量的呢?”&&&& “为什么?”我茫然地看着他。
&&& “因为我们分水是有方法的。”卢朝贵说,分水多少要根据自己开梯田的面积和挖水沟的投工投劳,还有个人的劳动投入量,即开工时所出力的多少,来决定分水情况。
&&& 与箐口寨不同,宝华寨的分水办法是采用“口”的方式。通过对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所长李期博的采访,我了解到,一“口”就是4指宽,高度是4指的距离,宽度也是4指的距离,如果某户的梯田较多,需要两“口”的话,那么就根据基础宽度酌情扩大。而随便增加或减少水口则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大家共同规定的水口,谁也无权擅自改动,否则将处以罚款,罚款是次要的,主要是动了水口的人会背负着道德的阴影。
&&& 村寨中有管水员负责分水情况,为确保公平、合理,这个职位必须由秉性正直的人担任。管水员的报酬按照分水比例获取,即每分出去一个“口”,所灌溉的秧田,按收成稻谷的3%给予回报。至于这样的规则究竟已使用了多少年,我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
&&& 李期博带我去见寨子里“最严格最有威信”的管水员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口”呢?李期博笑起来,说:“我们哈尼族有个说法,就是一个人4个指头,可以平平地伸进嘴巴,再多则伸不进去,因此,一‘口’就是4个指头。”地处边疆、没有文字的哈尼族,在哀牢山上默默耕耘,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这一人类最原始的智慧,让他们创造出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 牛后的故事
&&& 老一代哈尼人极其重视传统生活,他们对祖先遗留的人文遗产的尊重时常令我心生感动,不过,虽然多数哈尼人仍在固守传统,但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哈尼人却向往现代文明。我在箐口寨接触的村民牛后就一心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远离梯田,进入城市生活。
&&& 牛后家有4口人,父亲、自己和妻子以及一个3岁大的儿子。因妻子已有近10个月的身孕,牛后和父亲就承担起了喂养牲口等家务。第一次碰见牛后时,他正带着儿子喂牛,当时正值4月底,各家秧田里的秧苗都已长好,马上就要移插到梯田里,哈尼族保持着互相协作的传统,因此不论哪家拔秧或插秧,亲友和邻居都会主动来帮忙,当天,牛后家父子3代牵着牛到亲戚家帮忙,我也一路随着去了。
&&& 牛后的父亲拔秧的速度很快,累了的时候,就到田边歇上一会儿,抽上一口云南特有的水烟,逗弄孙子玩耍。牛后趁父亲休息的工夫,又跑去自家的田里,我问他做什么,他说拔些蔬菜,晚上给妻子熬汤。
&&& 牛后还有一个弟弟,在昆明工作,弟弟和弟媳没有生育能力,一直想把牛后即将出生的孩子过继过去。他弟弟认为,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很重要。牛后自然愿意过继,但父亲不同意,老人担心孩子进城后,哈尼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会在后代身上断送。他悄悄对我说,他刚才插秧时已经打定了主意,准备在哈尼人每年一度的节日上跟牛后彻底谈一次。
&&& 为什么要选在节日谈话,老人也有考虑。在他的设想里,哈尼人节日里特有的文化气息,也许会留住儿子向往城市的脚步。
&&& 哈尼族有许多节日,2月份祭寨神,3月份开秧门,6月份是苦扎扎节,7月份是撵鬼节(把寨子中的瘟神撵出去),8月份是祭梯田神的节日(与农业稻作文化有关),这个月份还有一个家庭的祭祀,叫吃新米饭节,9月份是祭仓神,10月份后就是十月年。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昂玛突节,昂玛就是寨神的意思,这个节日是祭寨神、与寨神同乐的日子,祈求村寨在寨神的保佑下获得发展。
&&&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告诉我,节日开始时,硭鼓手会在村中打锣,催各家各户生火做饭,每户要准备12道以上的菜品。之后,他们要端着饭菜来到寨子正街,那里已设好龙头,头领也已端坐在头一张桌子上。头领在节日里是神的代言人,饭菜摆放好之后,先由家庭主妇排队依次向他的桌子上献菜,由他的副手一个接一个象征性地收一些,然后,再从他的桌子上给女人拿回来一点,意味着向寨神敬献。最后,头领示意,长街宴可以开始了,大家便欢声笑语地边吃边叙家常。
&&& 在节日上,人们总要邀请洞蒲寨古歌传唱者(贝玛)朱小和来到现场为大家唱歌。在牛后老父亲的眼里,这种古歌简直就是难得的爱祖先、爱哈尼的思想教育课。
&&& 哈尼族的古歌,实际上是整个哈尼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史军超向我讲述它时,把它形容成一条船,这条船把哈尼族所有的东西装到里面去,然后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向我们走来。而朱小和这样的贝玛则被认为是哈尼人的知识分子,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哈尼民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依靠各个村寨的贝玛通过父子或者师徒传承,一代代说唱延续下来的。
&&& 为什么要一代代说唱,史军超在介绍古歌的缘起时,说到一个传说,以前掌管书籍的被称为摩批,即祭师,他是文化的传承人,一次在过河时,河水越来越深,他走在河中只好用嘴巴叼着书,结果一个波浪扑过来,他不小心把书吃到肚子中去,因而整个民族的文字,也就保存在摩批的肚子中。为了不成为历史的罪人,他开始唱歌,通过说唱,把历史面貌展现出来。
&&& 古歌传唱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多,其中3大部分较为清晰,即哈尼人的起源、哈尼族的迁徙,以及定居哀牢山。对于生活在梯田上的哈尼人来说,这些古歌是他们了解祖先最主要的途径。
&&& 但迁徙史诗一般是不唱的。除非有老人死亡,说唱者才唱迁徙史诗,他从寨子里,走一程唱一程,引导亡者的灵魂返回诺马阿美(四川雅砻江、安宁河一带)的祖先所在地。
&&& 牛后的父亲有一首最喜欢的古歌,里面传唱的是哈尼人的祖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搬迁,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边缘的虎尼虎那,一直搬到西南的哀牢山的过程。“走吧兄弟姐妹,这里不再有我们的家园;走吧兄弟姐妹,舍不得也要舍得了,要走多少步,才有我们的家园。”从这首歌里,老人总能切身地体会到祖先寻找家园的艰辛和磨难。
&&& 在箐口村哈尼族博物馆中,还保存着古代哈尼人过河时使用的独木舟、作战时使用的弓弩。这些文物仿佛会说话,它们告诉每一个注视者,哈尼人的历史,就是流浪和迁徙的历史。但幸运的是,哈尼人最终找到了乐土,“瞧那寨子脚边开出层层梯田,层层稻秧比罗比草兴旺,哈尼寨子布满哀牢山”。
&&& 这些让人沉痛又让人振奋的歌曲,是牛后的父亲最看重的东西。他想通过传统的节日活动,让牛后在聆听祖先历史的时候,慎重思考后代的未来,增强他对土地、水和梯田的深刻感情。他在插秧结束后曾告诉我,他不过就是想让牛后明白一件事,哈尼人不应该离开梯田。对于父亲坚守梯田的心情,牛后心里很清楚,但清楚是否就意味着认同呢?
&&& 牛后的父亲满怀期盼地等待着节日的到来,不过,节日还没莅临,牛后的娃娃突然提早降临了。
&&& 呱呱坠地的孙子,使牛后的父亲顾不上盘算节日谈话的内容了,他计划着什么时候带孙子到梯田里举行哈尼人传统的出生仪式。每个哈尼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跟梯田有着看不见的联系。一个哈尼族婴儿出生13天后,需要举行一个新生婴儿的出门礼,具体仪式是:哈尼人身着盛装,在梯田里跳起舞蹈,一边为增添新生命而庆祝,一边祈祷村寨香火更加旺盛。然后,新生的婴儿就要被母亲背出家门,来到梯田里。有时还要邀请寨子里的小男孩,携带小锄头,象征性地在梯田里挖一下。
&&& 儿子的诞生也让牛后十分欣喜,他在市场里为妻儿采购时,再次认真地思考了儿子的未来,并决定在晚饭后与父亲好好谈一次。他有些问题要问问父亲,恪守哈尼人的传统固然重要,但拒绝文明和科技就是最好的选择吗?把儿子留在哈尼梯田,还是送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对孩子、对民族、对国家的将来又会有怎样的不同?难道儿子与父亲与爷爷,都应该拥有一模一样的未来吗?
&&&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不禁陷入沉思,牛后的父亲还未来得及找儿子谈话,面对儿子的发问,他会作何感想?
&&& 车窗外掠过成片的梯田,因暮色渐沉而呈现出黑幽幽的颜色。我想,无论牛后新添的儿子去留如何,哀牢山的哈尼梯田都是亘古不变的,日出日落,春华秋实,生生世世。
栏目最新动态&()
中华工艺品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书友会
手术刀,一个盗墓者,一个手眼通天的人,具有巨大的能量。他富甲天下,交游广泛……他在盗墓界排名第七! 盗墓之王,名叫杨天,此人于十五年前神秘失踪。杨风,盗墓之王的兄弟,初出茅庐,却智勇非凡,而且天赋异禀,能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交流而不受其伤害。经历了无数匪夷所思、九死一生的劫难后,他终于知道,大哥杨天是为了寻找一系列古代神器而被困异界,而这一系列神器竟然关系到整个地球的安危……
江京第二医科大学的两名大学生被以解剖的手法残酷杀害,受害者之一黄诗怡的男友关键成为警方的重点怀疑人。有异能的关键预见了两起凶杀案的受害者,却因为时空阻隔,无法阻止死亡的发生,同时,他能感受到被害者承受的肉体疼痛。一个日本医学科学交流小组找到关键,希望对关键的特异功能进行研究,同时提出愿意帮助关键调查黄诗怡被害的真相。
马萨诸塞州东南部半岛,人迹罕至的普洛林酿造厂旧址,凶案接踵而至,城市陷入惊恐之中…… 是报复还是谋杀? 警方一筹莫展,案件扑朔迷离。浑浑噩噩之间,全部疑点指向文森特。形势刻不容缓。拥有非凡分析能力的菜鸟侦探杨克?拉尔夫察觉其中疑点,然而获得美丽女法医青睐的他,惹来侦探长的浓浓醋意,并遭蓄意陷害。无意间得知文森特将被定罪的赛斯,决定出手相助。此次他所面对的,将是森严的美国司法制度,他有胜算吗?
23岁的心理学者赛斯-沃勒刚刚赴美学习,便遭遇第一个迷案:好友洛依丝莫名失踪,房门上留下的巨大蜘蛛“留言”令整个案件扑朔迷离。 老派警官帕特罗负责调查此案,他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事有蹊跷,与此同时,也将注意力悄悄地转到与众不同的赛斯身上。鉴于警方调查缓慢,赛斯只好召集文森特协助搜寻,并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 在调查中,赛斯遭遇一连串打击:在卡纳斯维尔角(肯尼迪宇航中心),与黑帮交手遭袭;哈佛大学内离奇的失踪迷案;老年公寓里“自由女神”的指引……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本期主打系列《狄小杰侦探社》是O的《面具》,狄小杰和艾嘉莎又将遭遇什么神秘事件?你能否把悬疑侦探故事,与超能力魔法融为一体?我们自本期始推出最新系列:君天的《异现场调查科》,第一篇《隐形与魔法师》带你进入“魔幻悬疑”的世界。记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高考作文特别征稿吗?我们从大量来稿中挑选了一篇范文,希望得到你的参与,写一篇让人目瞪口呆的高考作文吧。本期最大牌作者终于登场――《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如果你看过《武林外传》,一定会喜欢他的专栏《阿珍物语》,看看宁财神怎样做梦看看什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立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