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阅读选文中说正月初一第2节,绿的精神是什么

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广东省电白县岭门镇大榜中学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3单元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广东省电白县岭门镇大榜中学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3单元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等级:书童 |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2015年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四章备考讲义:第2节
日&&&来源:233网校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新中国诞生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干部,提高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保障根据地和解放区广大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教育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大类,把高小以上的教育统归于干部教育,把初小和一般群众教育称群众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制改革坚持了三个原则: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一)1951年的学制改革   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它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学习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以及聋哑、盲人等特殊学校。   新学制具有以下特点:   1.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没服务的方向,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   生产建没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一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在全国统一的学制下,允许地方根据不同特点制定各自的具体的实施计划。   5.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1951年的学制改革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的。从此我国学制逐步走正轨。(二)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党提出了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任务。为加速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中提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善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原则。“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1958年的学制改革,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办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来自“左”的影响,也存在急躁冒进,以至于学校教育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教训也是深刻的。直到1961―l96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才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为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提供了依据,克服了一度出现的社会活动过多,负担过重,随心所欲办教育的现象。   (三)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地发展。但是,教育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此,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对这三类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类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求1990年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二类是中等发达地区,要求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第三类是经济落后地区,要求采取各种形式积极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多种形式,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形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学制形式。   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定,“先培训,后就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4.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5.加强领导,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提到战略重点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上级考查下级要以此作为考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决定》还强调,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的工作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   1.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纲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确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日标是:到20世纪末,垒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卜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在尚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一时难以普及的地区,进行小学后的分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   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日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财会、税务、金融等各类人才。对所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应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大力开腠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国中心城市和每个县首先重点建设一两所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综合性的中等骨干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教育的网络。全圈逐步建成约20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   3.改革办学体制   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氽业举办的中小学继续办好,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统筹下也可以逐步交给社会来办。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政府通过专项补助和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必要的扶持。职业学校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更多地利用贷款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身发展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通过立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以及对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某些科类的高等学校可以试行以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主,国家财政补助为辅的办学模式。社会各界办学应以职业学校为主。   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机构和人士按照我国法律和教育法规,来华捐资办学或合作办学。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   改革招生计划体制。在现阶段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体制。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后,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自行调整招生规模。国家通过制订学校设置及学位和学历证书的基本标准、审核办学条件、教学评估、拨款以及有关部门发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人才供求信息等手段,调控招生总规模和专业结构。   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原则上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不应收取高额学费而降低录取标准。国家建立各种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报考国家重点保证的某些学科、师范院校及特殊的、条件艰苦的专业和志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急需毕业生的部门、地区或企事业单位也可设立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贷学金。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改革尚在试行阶段,只适用于新入学的学生,原来已在校的学生仍实行老办法。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近期内除委托、定向培养生和自费生外,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之后,除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按合同就业外,其余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为保证艰苦地区和行业、国家重点单位的人才需求,除实行上述专项或定向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外,国家还要通过工资政策、规定服务期限等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各地区和学校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密制订实施这项改革的方案,要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   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1)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各级政府要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在安排财政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的需求并切实做到《纲要》提出的“三个增长”。   (2)适应财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改革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城乡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征收。农村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农民按人均纯收入的1.5%~2%征收(包括在农民负担的5%之内)教育费附加,具体比例由各地方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出规定,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补贴农村民办教师和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能扣减,更不得挪用甚至取消。各地对此都要建立严格而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除足额征收国家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外,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实际需要与可能,决定开征其他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必须专用。   (3)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国家支持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对包括各类职业学校在内的校办产业仍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国家对校办产业的政策性低息贷款将逐年增加;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继续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和农村集资办学。对教育事业的捐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应纳税的所得中予以扣除。农村集资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修缮和新建校舍以及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除此之外的教育乱集资现象必须严格禁止。农村教育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各类学校不得以任何名目乱收费,社会也不得向学校乱摊派。   (五)教育部《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其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部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本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做出贡献。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结合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进~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网上远程录取系统和网上阅卷系统,建设招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6.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大对农村高中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快基础薄弱校的建设,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蘑要力量。要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势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   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及积累制度。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8.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实施对不同类型地Ⅸ教育的分类督导评估,全面推动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绩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加强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   9.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令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巾小学要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六)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必须按时向社会各部门输送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为此,改革学制首先要使教育内部各级各类学校结构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如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招生人数、学校数量之问的比例;中等教育内部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比例等等;这个比例必须具有科学性。其次,要使教育同外部的比例关系合理,把整个学校系统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使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作出科学的宏观预测。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统一性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应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作出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统一性就会偏离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导致各行其是,教育整体结构混乱。   多样性是指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应具有多层次,多规格的具体培养日标及各种类型的办学形式和管理体制,改变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单一化、课程单一化的倾向;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要求。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首先,要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普及教育。在学制系统中,一部分学校主要承担普及的任务。   其次,要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在学制系统中,一部分学校主要承担提高的任务:一方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各级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稳定性是指在相当长时期内,教育体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相对不变;灵活性是指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的出现和要求,可对学制的某些方面适当作些调整。学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信互动:QQ交流:
责编:cll&&&第2节 细菌感染(二)
二、败血症&&& (一)概述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或sepsis)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占活产婴的1‰~1‰。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极低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者可更高达300‰。&
&&& 在国外败血症与菌血症(bacteriemia)两个名词常混用,但两者之间应有区别。菌血症应指细菌短暂侵入血循环。并无毒血症(toxemia)等任何临床表现。如抽吸气管内分泌物有时可造成粘膜损伤而导致菌血症,若机体免疫功能强于细菌的致病力,则可将其迅速清除,但若机体的免疫功能弱于细菌的致病力,则可发展为败血症。&
&&& 【病原学】&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在最近几十年改变虽不明显,但病原菌有很大的改变。30~40年代的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有了青霉素等抗菌药后50~60年代大肠埃希菌取而代之:1957~1962年全世界很多新生儿室暴发了耐青霉素的金葡菌败血症,尤其是80/81型,GBs仅为散发性;但70年代以来GBs成为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两者约占60%~70%,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也较重要,其他不太少见的还有李斯特菌(Listermonocytogenes)、金葡菌及表葡菌。表葡菌败血症目前在美国很多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1988年全美儿科学会资料);D组链球菌(包括肠球菌及非肠球菌)也有所增埘。在有的中心甚至超过了大肠埃希菌。此外,异型枸橼酸杆菌(zitrobacter-diversus)和板崎肠杆菌(enteobacter sakazaki)也引起人注意;不能分型的流感杆菌及肺炎链球菌只偶见到。至于厌氧菌曾一度非常被人重视,但多为菌血症或系污染,一般多为自限性,以穿透芽胞梭菌、脆弱类杆菌较常见。&
&&& 在国内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与国外报道的并不一致,多年来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机会菌感染有所增加,链球菌一直很少见,只有北京1993年报告用掷同凝集细菌抗原检测53例新生儿败血症中GBS高达10例,大肠埃希菌K仅7例,其他败血症36例。有的医院金葡菌多于表葡菌,如浙医大儿童医院、北京隆福医院。有的医院正相反,如江门中心医院、深圳人民医院。表葡菌败血症近年来虽有增加,但该菌广泛存在于皮肤,新生儿抽血不太容易,故最易污染血培养。枯草杆菌广泛存在于尘埃及水中也常污染血培养。L型细菌以金葡菌为主。&
&&& 【流行病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对传染源的追踪较以往更加快速和精确,利用质粒、限制酶分析及外膜蛋白电泳可确定该菌系流行株或非流行株。国外各种成人医学微生物杂志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但遗憾的是各种儿科杂志报道的很少。吴仕孝等在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将在后面专门讨论。美国新生儿贼血症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GBS上,其次是大肠埃希菌K1。由于提纯了二种的多糖荚膜抗原,因而对这种细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更加了解,这将在以后的GBS及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中加以讨论。&
&&& 【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一般表现如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常出现较早,且发展较快、较重,不需很长时间即可进入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神萎、嗜睡。体壮儿常发热,体弱儿、早产儿常体温不升。如出现以下较特殊的表现时,常提示败血症可能。&
&&& 1.黄疸& 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1周后开始出现黄疸;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与无法解释的黄疸,均应怀疑本症。&
&&& 2.肝脾大& 出现较晚。&
&&& 3.出血倾向& 可有瘀点、瘀斑,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抽血针于L处渗血,呕血、便血、血尿或肺出血等)。贫血迅速加重提示有溶血或出血。&
&&& 4.休克表现& 面色苍白,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脉细而速,肌张力低下,尿少、尿闭。指压皮肤发自后恢复原有肤色需时越长表明周围循环越差。血压降低<2000g者<4kPa(30mmHg),>3000g者<6kPa(45mmHg)。&
&&& 5.其他& 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腹胀、肠呜音消失)、脓尿、深部脓肿、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发病前可有脓皮病、甲沟炎、脐炎或眼部炎症等。&
&&& 此外,可有呼吸增快、暂停、青紫(产时感染由于吸入,常肺部受累),也可有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心律异常、浮肿、硬肿等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1.培养& 应在用抗生素前取周围血做培养,从任何血管内保留导管取血易有假阳性,除非是首次插入的无菌导管。用2%碘酒消毒穿刺处应从中心一点开始,以同心圆方向逐渐向外消毒。必须待干后取血0.5~1ml立即注入去掉外盖后无菌的橡皮内盖盛有10ml培养渡的瓶内。取血后再用75%酒精将碘酒清除。也可采用刺破足跟几滴血或毛细玻管法作血培养,关键是均需严格无菌。采血时间越长,污染机会越多。股静脉取血最好不用,因易被会阴部肠道菌污染,也有穿过髋关节囊的危险。怀疑瓶内已有生长时,应即作革兰染色镜检,将初步结果立即电告医生,随即转种作药敏试验。尚未发酵等最后鉴定前,让医生已知该菌之药敏结果。如培养液内含有14C标记的底物,细菌发酵底物产生14CO2可通过放射测定仪(Bactec)测出,比常规培养法快12~24小时报告。如患儿用过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中华传染病杂志1987;5:129),但需7~14天。河南报告酶联免疫法快速诊断金葡菌L型败血症仅需48小时,准确度96.9%。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消化道穿孔、出生时羊水发臭、感染性头皮血肿),可作厌氧菌培养。&
&&& 2.外周血像& 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正常波动范围太大,尤其是48小时内可高达38×109/L,一周后5~21×109/L。白细胞数<5×109/L或100个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包括晚幼粒细胞等)≥20是辅助诊断本症最简便的方法。有人报道63%患儿的白细胞有中毒颗粒,正常者只11%。&
&&& 3.C反应蛋白(cRP)≥15μg/ml、微量法++~+++或乳胶CRP>8μg/ml提示败血症。毛细血管沉淀法不如免疫化学法敏感、特异。炎症、组织损伤肘CRP迅速增高,故有助于感染的早期诊断,一旦炎症控制,其血中水平即迅速下降,故在治疗过程中降低提示治疗有效。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超过讪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纤维蛋白原、铜蓝蛋白等急相蛋白,但在非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均可增高,正常新生儿有报告平均8%增高。&
&&& 4.白细胞层涂片检查& 抽血离心吸掉上面血浆后,用红细胞上白细胞层作涂片美蓝或草兰染色后耐心镜检。用吖啶松荧光染色更好。可用高倍镜检查,发现细菌越多。提示预后越差。但在白细胞减少患儿,其结果常不满意。&
&&& 5.其他培养及涂片镜检& 暴露感染灶或脐部涂片、培养出的细菌与血培养的结果常不一致,深部脓液、穿刺液涂片和培养更加可靠。最好能从耻骨上穿刺做碌液涂片及培养,因非穿刺尿白细胞需>0.2×109/L,细菌数>108/L才能诊断尿路感染。怀疑波及脑膜时,应立即作脑脊液检查。国外多赞成常规作腰穿,因15%患儿有脑膜炎而血培养阴性。疑为产时感染者,出生后即抽胃液作涂片镜检,发现细菌或中性粒细胞≥4/高倍视野应严密观察,一有败血症可疑即作血培养。外耳道拭子检查也有同样价值,但以上检查在生后12小时后则意义不大,此时查出的细菌一般来自出生以后。&
&&& 6.其他检查& 用血浆、浓缩尿作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来诊断GBS、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很敏感,可即报告。16SrDNAPCR可快速诊断败血症。微量血沉≥15mm/小时提示败血症,但不如CRP敏感,而且任何贫血时血沉都可增快,并发DIC时则可减慢。&
&&& 【诊断】& 对7天以内发病者应详细询问有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发臭、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是否难产、生产时消毒不严、母有发热等病史。对所有患儿应仔细检查全身尤其是非暴露部位有无局部感染表现,有无臀红、脐炎,有无皮肤或牯膜损伤史。有上述病史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一旦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或体温异常无法解释时,均应立即作血培养和周围白细胞检查,如出现黄疸、瘀点或黄疸迅速加深、肝脾大。则败血症更有可能。&
&&& 【治疗】&
&&& 1.抗菌疗法& 可先用两种抗生素,常用一青霉素族和一氨基糖苷类。美国因GBS最常见,故常用青霉素G,国内因葡萄球菌最常见,故用耐酶青霉素为宜。由于氨基糖苷类对耳肾有毒性,不易进入脑脊液,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半衰期很长且差别又大,故趋向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病原不明的一般患儿可用氨苄青霉索加第3代头孢菌素,对重症患儿尤其是医院出生或院内感染者宜用耐酶青霉素代替氨苄青霉索,加第3代头孢菌素。明确病原菌、药敏试验后可停用一种。如临床疗效满意,药敏虽不敏感,亦可不必换药。一般疗程7~14天,应静脉用药。最好用杀菌性、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按国内,摄好是本地、本院的药敏试验及经验。&
&&& 2.支持疗法& 非常重要,一般需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调。生后头几天常有低血钙,如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应限制液量。休克患者应用血浆或白蛋白(1g/kg)扩容,纠酸扩容后无改善可静滴多巴胺(5~20μg/kg?min)。&
&&& 3.其他治疗& 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及时光疗以预防核黄疸。肾上腺皮质激素只用于有感染性休克者,能停早停。&
&&& (1)输中性粒细胞:适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骨髓中中性粒细胞贮存库衰竭患儿。每次给1×109粒细胞/kg,应经3000拉德照射灭括有免疫力的淋巴细胞,以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正在研究之中。&
&&& (2)交换输血:用新鲜肝素化全血(150~180ml/kg)可供给上述量的粒细胞,还可供给特异性抗体、补体、调理素等;可去除感染的细菌、毒索和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凝血过程,消除DIC潜在危险。&
&&& (3)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可提高IgG水平,尤适用于早产儿。200~600mg/kgo必要时可再用。&
&&& (4)纤维结合蛋白(Fn)已用于治疗败血症,血浆冷沉淀物中主要是血浆Fn,抗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金葡菌三种免疫核糖核酸正试用于临床,除疗效明显外,尚具有无抗原性,不产生变态反应等优点。合成细胞活素(RC)可增强T细胞或B细胞对特异性感染因子的反应已试用于临床。&
&&&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葡萄球菌按色素分类法早已不用,因常导致错误结论。现将凝固酶阳性的称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凝固酶阴性的至少可分为15种,最常见的有表皮葡萄球菌(多产生白色色索)、腐生葡萄球菌(多产生柠檬色色素),较少见的有溶血葡萄球菌(S.haemolicus)、人型葡萄球菌(S.hominis)、模仿葡萄球菌(S.simulans)、头状葡萄球菌(s.capitis)、华纳葡萄球菌(S.warnen)、孔氏葡萄球菌(S.cohnii)、木糖葡萄球菌(S.xylosus)等。&
&&& 金葡菌的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医护人员鼻腔带菌率约40%~44%,腋下、会阴部、皮肤均可带菌。新生几被感染及定植的金葡菌主要由于医护人员的触摸。重庆医科大学吴仕孝等140例产婴资料表明,生后12小时内金葡菌就可定植于鼻腔(34.3%)及脐部(17.9%),第4日起定植率均达100%。医院内耐药性金葡菌的存在,常成为院内交叉感染及暴发流行的原因。山东报告0.5%杆菌肽滴鼻可控制金葡菌带菌。&
&&& 拟诊败血症时,如有以下情况应怀疑病原为金葡菌:①皮肤粘膜有化脓性感染,如脓疱、疮、疖、甲周炎、化脓性结膜炎尤其是涂片镜检发现球菌呈葡萄状;②新生儿皮下坏疽或深部脓肿;③有猩红热样皮疹或皮肤普遍发红或Nikolsky氏征(稍用力擦皮肤表皮即大片剥脱)阳性,脱皮后如烫伤;④肺炎并发肺大泡或脓气胸;⑤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⑥于医院出生且住院较久者,应怀疑为耐药性金葡菌感染。&
&&& 如对青霉素敏感仍应首选青霉素G,但金葡菌大多对青霉素耐药,故常用耐酶青霉索(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由于耐甲氧苯青霉素(国内已不生产)菌株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故对重症患儿,国外多主张同时用万古霉隶及耐酶青霉索,待药敏试验报告后再决定取舍。万古霉素对肾有毒性,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合用。第3代头孢菌素对金葡菌的疗效,反不如第1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啶(头孢菌素Ⅱ)、头孢唑啉(先锋V号),但第1代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第2代的头孢呋辛(西力欣)对金葡菌较敏感。且易透过发炎的脑膜,故也可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257株金葡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索、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的敏感率从1986年的100%分别降至1988~1989年的48.1%、46.9%、18.6%、13.9%,对丁胺卡那霉素一直>95%敏感,但对新生儿已限用。&
&&& 有局限性化脓病灶时,必须手术排脓引流,脓气胸时应闭合引流,骨髓炎患肢应予固定。&
&&& (三)大肠埃希菌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中大肠埃希菌在国内仅次于葡萄球菌,在美国仅次于GBS。一般认为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时感染、生后三天内发病者在国内以G-杆菌尤其是大脑埃希菌常见。大肠埃希菌的荚膜(K)抗原已知有99种,K抗原包绕于0抗原周围,此多糖荚膜抗原K有抗吞噬、抵抗抗体与补体的作用。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约40%具有K1抗原。大肠埃希菌K1对小鼠毒力特强,如先用小量的K1抗体可完全预防其对小鼠的致死作用。&
&&& 约45%~50%美国孕妇的直肠拭子培养有大肠埃希菌K1,其婴儿生后2天约70%咽部或直肠带有K1菌株,不带K1菌株孕妇的婴儿生后3~4天也有10%~15%为菌株带菌者。因此大肠埃希菌K,可由母亲垂直传播于婴儿,也可来自产婴室工作人员水平传播。但带有K1菌株的新生儿仅1/100~1/300发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
&&& 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相似,有时患儿一般情况尚可,可黄疸为唯一表现。新生儿大肠埃希菌K1败血症容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引起脑膜炎70%~80%为K1菌株。大肠埃希菌也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脓胸、肺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尿路感染、上行性胆囊炎、中耳炎、乳房脓肿、蜂窝织炎等。&
&&& 治疗轻症可用氨苄青霉素,但耐药的菌株日新增多,故重症应用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由于大肠埃希菌各菌株的药敏差别较大,最好以药敏试验结合临床疗效来选用药物。&
&&& (四)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近年来由于NiCU的建立,暖箱、呼吸机的广泛应用。医源性感染所致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日渐增多。在国内据南京儿童医院报道其发生率仅次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而占第三位。铜绿假单胞菌存在于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及呼吸道,其侵袭力不强,潮湿环境中有少量有机物即可繁殖,如蒸馏水、某些防腐液、雾化器、吸痰器、呼吸机等,尤其在用过大量广谱抗生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常造成流行,病死率高。上海某院新生儿室曾暴发铜绿假单胞苗感染,感染来自暖箱内水箱之水,取消水箱后流行很快终止。即使使用蒸馏水,几日后也有细菌生长,应在1600ml蒸馏水中加1:10000Ag-NO32ml则可3~5天无菌。也可由于复苏器或淋浴水被污染引起发病。如有以下情况应怀疑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①经一般抗生素治疗病情恶化,气管插管或睡在暖箱内较久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营养不良或腹泻较久者,如治疗效果差,虽无明显中毒症状,也应考虑本症;②任何部位发现有绿色(蓝绿或黄绿)脓液,口腔粘膜溃烂,流血水样分泌物;③眼睑溃疡处流血水样分秘物或脓液发绿,结膜炎发展迅速,很快波及角膜,导致混浊、发白、穿孔,整个过程可发生于2天内;④皮肤出现水疱性或出血斑样皮疹,很快化脓且迅速变为坏死性溃疡,常流血性或绿色脓液,病灶周围皮肤发紫,以肛门、会阴处多见,四肢、鼻耳等处亦可发生。&
&&& 过去常用庆大霉索加羧苄青霉素或羧噻吩青霉素,如单用后二者任何一种均很快产生耐药性。耐庆大霉素的菌株在国内日渐增多,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59株铜绿假单胞菌仅23.3%对庆大霉素敏感,但对丁胺卡那霉素与头孢他啶(复达欣)均94.3%敏感,头孢哌酮(先锋必)64.6%敏感,头孢他啶最容易进入脑脊液,故最适用于治疗铜绿假单孢菌脑膜炎。丁胺卡那已限用。多粘菌素因对肾毒性较大,对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较多,现仅用于口服治疗胃肠炎或局部用药。由于患儿一般免疫功能很差,故应加强免疫及支持疗法。&
&&& (五)沙门菌败血症& 新生儿伤寒、副伤寒少见,晟常见的是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常引起新生儿室暴发流行。虽然主要表现为腹泻,但也常发展为败血症。&
&&& 沙门菌感染更易传播给早产儿,除免疫功能较差外,可能也与住院较久接触到抄门菌机会较多有关。宫内血行感染胎儿非常罕见,产时通过产道而被感染也较少见。引起新生儿室流行的沙门菌常来自带菌者、有轻度腹泻的产妇或漏诊的新病人。80年代起国内不少新生儿室都发生过鼠伤寒流行。沙门菌主要从口进入,也可通过产道进入,一般先引起腹泻,然后侵入肠壁淋巴组织进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四川南充一次鼠伤寒流行,12例新生儿腹泻。10例血培养7倒阳性。沙门菌所致腹泻可轻可重,常为绿色稀便,含粘液,臭味明显,可含血或仅便血而无腹泻(如S.oranienburg,S.newport感染)。约1/3有低热,病程约1~3周。症状较重、历时较久者应怀疑发生败血症,如有玫瑰疹、瘀点则更可能,血培养阳性方能诊断。新生儿患者约5%~25%发展为败血症,但可高达70%。猪霍乱沙门菌群由肠粘膜溃疡处侵入。腹泻过程中还可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沙门菌肠炎轻症在年长儿及成人多不主张用抗菌药治疗,周不能缩短病程,反使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株及延长带菌时间,因正常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抑制其生长。但在3个月以下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因易并发败血症,故应静脉给予羟氨苄青霉素。由于沙门菌种类繁多。耐药情况很不相同,应按药敏试验及当地的经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药物。重症宜用头孢噻肟、头孢三嗪。&
&&& (六)B族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 GBS败血症在美国是最常见的新生儿败血症(61%),但我国少见,这与我国孕妇阴道的GBS带菌率低(1%~6.9%),而美国孕妇阴道直肠的带菌率高达4%~40%,医护人员鼻咽带菌率高选11%~45%(Ⅲ型为主)有关。产时带GBS母亲的婴儿生后72小时40%~70%带有同型的GBs,但仅0.5%~2%发生败血症。GBS定植于婴儿鼻咽、直肠及皮肤,在前两处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后一处只几周。可分为早发及晚发两种类型,现病&
&&& 死率已降至<15%,其临床特点见表10-3。&
表10-3& 新生儿GBS败血症早发型及晚发型的特点&
早发型<7天&
晚发型≥7天&
常见<60%~65%)&
产科并发症&
常有(如胎膜早破)&
平均发病日龄&
20小时(一般<3天)&
24天(7~28天)&
链球菌血清型&
Ia、Ib、Ia/c、Ⅱ、Ⅲ、Ⅳ、V、Ⅵ、VI、VIII&
常呈暴发型&
常进展缓慢&
肾盂肾炎,骨髓炎、关节炎、蜂窝组织炎&
&&& 早发型败血症有时亦可发生于D群、G群链球菌。GBS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如肺透明膜病,60%患儿的胸片也与后者无法区别。因GBS毒素可引起富有蛋白质的渗出物进入肺抱内形成肺透明膜。故有人认为过去尸解认为肺透明膜病患儿中有不少实系GBS感染。早发型患儿尸检脑脊液培养常阳性,但常无脑膜炎组织改变,因患儿死亡太快,故在美国对不能除外GBS感染的肺透明膜病患儿,现多主张用大剂量青霉索治疗。晓发型GBS感染的细菌主要来自医护人员。&
&&& 治疗:大多数A组链球菌可被0.01μg/ml青霉素所抑制,但GBS的最低抑菌浓度约0.1μg/ml,且GBs感染易并发脑膜炎,故每日青霉素剂量应30万u/kg,或氨苄青霉索300mg/kg。D组链球菌至少包括4种肠球菌(粪肠球菌等)及两种非肠球菌,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由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引起。腑球菌耐头孢菌素,。对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也非十分敏感,对前者的药敏常>1μg/ml,对后者平均药敏也为1μg/ml左右,有些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高度耐药,应用万古霉素,耐后者的菌株1998年也有报道。&
&&& 静注IgG应选择含GBS型特异IgG抗体高的制剂,由于特异性抗体的质量在现有12种制剂中差别很大,一般含量偏低。静注IgG改良制剂可提高GBS等抗体水平,对GBS败血症有一定疗效。也有报道给0.5%~lg/红,虽然IgG水平升高,但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故有人转向研究GRSIgM的单克隆抗体。Harris等从鼠杂交瘤中已获得对5种血清型GBS均有效的单克隆抗体,并可降低成年鼠GBS燎染的病死率。&
&&& (七)厌氧菌败血症& 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囡美国各地70年代报道其血培养阳性率在新生儿阳性血培养中可达7.5%、8.7%、23%、26%。但目前认为多数为菌血症或系污染,一般多为自限性,致命的不多。如仅血培养分离出厌氧菌而毫无任何临床表现者只能称菌血症,而不是败血症。1974年Chow等复习1965年至1974年文献59例围产儿厌氧菌菌血症后,将其分为4类:①胎膜早破及羊膜炎后引起的短暂菌血症;②手术后并发的败血症;③暴发性败血症(梭状芽胞杆菌感染);④宫内死亡而流产。Feder复习脆弱类杆菌脑膜炎9例,7例为新生儿。现用气液相色谱法(GIC)来分析厌氧菌的终末代谢产物,已成为鉴定厌氧菌较可靠方法,甚至可直接分析临床标本中的厌氧菌,数小时内即可作出诊断。&
&&& 青霉素虽对不少厌氧菌有效,但对常见的脆弱类杆菌不敏感;林可霉索虽有效,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不如用氧霉素。困脆弱类杆菌易并发脑膜炎且病死率商。但对新生儿慎用。目前认为甲硝唑(灭滴灵)为治疗厌氧菌首选药,因该药不但对一般厌氧菌均有效,且极易透过血脑屏障。&
&&& (八)机会菌败血症& 机体被原来常定植在体内的或常在周围环境内找到的“非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称为机会菌败血症。最常见于新生儿,凡有以下情况均有利于机会苗败血症的产生:①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②有先天畸形或免疫缺陷者;③皮肤粘膜完整性被破坏者,如导管插入动、静脉、气管、尿道,尤其是保留导管;④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澈索等免疫抑制药物者;⑤脑室腹腔分流术或外科手术后,尤其是心腹手术;⑥烧伤患儿;⑦胎膜早破或产程延长者;⑧医疗器械或各种液体被污染,尤其是呼吸机、雾化器、吸痰器常被铜绿假单胞苗污染。&
&&& 诊断机会菌败血症,首先是患儿必须具有感染中毒的临床表现,取血培养每个环节必须严格无菌;血培养2次阳性或1次阳性,但其他体藏培养出相同细菌。如能用生化分型、噬菌体分型或质粒分析、外膜蛋白分型证明二者确系相同菌株则更理想。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皮肤表面。皮肤完整性被破坏的机会叉最多,故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最常见的机会菌败血症的病原,但同时也是血培养最常见的污染菌。上述保留导管等诊疗操作经常应用于美国NICU中的患儿,因此,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现已成为该国很多NICU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国内应用上述诊疗操作的机会很少,故不少报告的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污染的可能很大,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双份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葡菌为主)均阳性31例中,其质粒谱不同提示污染者高达67.7%(21/31)。第二常见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婴儿清洁用水、暧箱水箱中水、雾化器、复苏器等被污染,常引起新生儿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流行。国内外报道的还有以下病原菌:不动杆菌【现分为硝阴生物型(曾称硝酸盐阴性杆菌)、溶血生物型、产碱生物型或洛菲氏生物型(曾称洛菲氏模仿杆菌),枸橼酸杆菌(包括异型枸橼酸杆菌、费氏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枸橼酸杆菌,过去曾称中间型的类大肠埃希菌或副大肠埃希菌),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坂崎肠杆菌、产气肠杆菌、聚团肠杆菌等)】、沙雷氏菌(粘质沙雷氏菌为主)。变形杆菌、脑膜败血性黄杆菌、无色杆菌、粪产碱杆菌、莫拉菌、多杀巴斯德菌、类鼻疽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阴道嗜血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枯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包括过去的四联球菌)、非致病性奈瑟菌、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穿透芽胞梭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八叠球菌)等。此外,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也不少见,国内外均有人将白色念珠菌放在广义的败血症病原菌中。应指出的是:上述各菌也常为污染菌。机会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败血症无法区别。&
&&& 由于机会菌细菌繁多,同一细菌的耐药谱也不相同,宜按药敏结果选药。大多数表葡菌产生青霉素酶(一种β内酰胺酶),可破坏青霉素。此耐药基因一般由质粒控制;不少菌株也耐甲氧苯青霉素等耐酶青霉索及头孢菌素类,此耐药基因一般由染色体控制,但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利福平仍敏感,故撮好用万古霉素加三代头孢菌素。前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很敏感,后者对葡萄球菌、铜绿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也相当有效。所置血管内导管或脑室内引流管的功能异物常需撤出才能痊愈。机会菌败血症患儿大多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支持疗法、免疫疗法特别重要。暴发流行时应用噬菌体分型、质粒及限制酶分析或外膜蛋白电泳等找出感染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文描写丑小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