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鲁迅迅》分成三部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王培元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王培元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 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 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绝少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有的是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④写下这样文字的作者,是由于作者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自然地感染了鲁迅那瘦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鲁迅对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抨击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是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本《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笔者想起了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1.第①段“告别鲁迅”的意思是 (2分)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如果……那么 B.无论……都C.虽然……但是 D.不仅……而且3.第③段划线句引用的作用是 (3分)4.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王富仁、钱理群和汪晖等曾出版过鲁迅研究专著。B. 作者写鲁迅有诗情的原因关键在于作者是位诗人。C. 文化界对鲁迅十分荒谬的议论可能存在一些偏见。D. 鲁迅一生奋斗是为了“立人”,并且建立“人国”。5.分析结尾引用许寿裳诗句的作用。(3分)  6.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人间鲁迅》这本书。(4分)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来源:学优高考网]  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2分)不是拥护、爱戴和崇仰鲁迅,而是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2.(2分)D3.(3分)用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 4. (3分)B5. (3分)赞扬鲁迅的一片丹心,为鲁迅的死而痛惜;更为了肯定鲁迅在新世纪的价值和意义。(每点2分,两点3分)6. (4分)《人间鲁迅》作者林贤治,出版于九十年代,以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理性展示了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6:06: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灯下漫笔.PPT
官方公共微信谜一样的民族--犹太教
世界各地犹太人信奉的宗教。Judaism 源于古希腊Ioudaismos一词,用以概括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及宗教习俗。
  历史 
古代犹太教(公元70年以前)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3世纪末至前12世纪期间,以色列人及其他一些半游牧民族自美索不达米亚跨越沙漠,进入当时已发展农业生产的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公元前12~前11世纪间,以色列人在与外族冲突及内部纷争中,各氏族间先后形成12个部落,共同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约公元前993年,迦南南部犹太部落大卫王统率以色列各部落,战胜迦南西部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及叙利亚、约旦河以东各族,建立统一的以色列人国家,以耶路撒冷为统治中心。其子所罗门继位后在此修建圣殿。公元前 933年,以色列分裂为南部犹大、北部以色列两国,彼此连年争战。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亡于亚述。犹大国臣服苟存。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帝国衰落,埃及、巴比伦相继统治巴勒斯坦。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焚毁圣殿,并将大部居民掳往巴比伦。犹太人认为此乃自身犯罪、背叛雅赫维另拜其他神□所受的惩罚,唯有向雅赫维认罪祈求,方能重返故园;民族与宗教意识由此愈益加深。现代许多学者认为,犹太历史、律法文献就是公元前587~前538年被掳巴比伦期间逐渐定型的。
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聚居的犹太地区中心城市,政治上受波斯统治。直至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焚毁圣殿为止,在犹太教历史上称第二圣殿时期。在公元前2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末的300年间,地中海东岸各种新宗教、新宗派不断出现。犹太教内部也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支持祭司的上层分子撒都该人;与撒都该人分庭抗礼,主张除“律法书”外,尚有口述传统法的法利赛人;主张远离世俗,实行共同生产,共享财物的社团艾赛尼派(或称敬虔派)。
拉比犹太教(70~630)&&&&&
这一时期,西亚地区犹太人以巴勒斯坦及巴比伦为聚居中心,分别处于罗马帝国及波斯帝国统治下,罗马及波斯均通过扶植犹太教上层分子,对犹太人实行间接统治。在犹太教内部,自古流传的经典律法书需要不断重新解释,以适应政治与宗教的现实需要。因此,精通律法的法利赛人,逐渐取得领导权,被称为拉比(希伯来语,意为师傅)。这一时期的犹太教称为拉比犹太教。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侧重祭司献祭仪式,自耶路撒冷圣殿第二次被毁后,到圣殿献祭已不可能。因此,拉比犹太教强调社会个人伦理、祈祷及研习律法,这对后世犹太教思想、礼仪、制度有巨大影响。犹太教公会成为犹太人最高立法、司法机构。3世纪初,罗马塞佛鲁斯王朝时期,授权公会主持人(纳西)收税,向各地犹太人法庭委派法官,派遣特使到帝国各地巡视犹太人聚居地区,并赠与公会主持人大量产业。自2世纪上半叶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起,罗马法学家开始编纂法典,在其影响下,2世纪末犹大·哈·纳西执掌巴勒斯坦公会时期,将以前历代口传律法汇编成书,称“密西拿”,约于3世纪初开始流传,此后便成为犹太教尊崇的经典《塔木德》的一部分。
拉比犹太教与同时期西亚其他宗教相比,出世色彩最少;与当时的基督教比较,它并未力图用希腊哲学解释教义,以对外族传教,而专重宗教律法。在宗教律法与世俗法律的关系上,承认世俗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统治地位。但根据考古发现,遗留在叙利亚沙漠中的3世纪罗马、波斯边境城市中的犹太人会堂墙壁上,有圣经故事题材的宗教画;6世纪加利利犹太教会堂的细石镶嵌地板图案有星象、人形、鱼兽等,都与摩西十诫中不可制作偶像的诫条相悖,为拉比文献所未提及;这表明当时犹太民间宗教曾受其他民族宗教的渗透影响。另一批宫廷文献描述魂游天庭景象,反映当时犹太民间宗教相信靠法术能魂游象外,与拉比谴责法术大相径庭。此类民间犹太教信仰成为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潮来源之一。
中世纪犹太教(630~17世纪中叶) 630~644年,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巴比伦及波斯先后被阿拉伯军队征服。711~715年间,形成跨越西亚、北非、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犹太人虽被列为次等居民,但其地位尚受法律保护。帝国辽阔的幅员,使商品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犹太族的下层居民由农村流入城市,成为各种手工艺工人。中上层犹太人从事商业、银钱业,或成为宫廷官吏。原在西亚的犹太人大量移居欧洲,由于采用阿拉伯语,使犹太人得以接触并推动阿拉伯天文、数学、医学、哲学、文学的发展;犹太教律法的诠释、应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8世纪,巴比伦犹太教教长与拉比学院共同将巴比伦派律法诠释传播到各国犹太教社团。拉比学院不仅培训拉比,并成为立法机构,实际控制各国犹太社团,使中世纪欧洲各国犹太人具有共同律法传统及生活方式。7~11世纪,巴格达拉比学院拥有权势、财富,且其领导权落入少数人之手,因此引起部分犹太人的不满。他们否认拉比口传律法的权威性,主张按圣经训诲,过禁欲生活,被称为卡拉派(经典派)。10世纪初,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相继出现反对拉比派的犹太社团,各自制订律法条例。这些派别一度活跃于西亚,11世纪后逐渐衰落。10世纪末,随着阿拉伯大帝国的分裂,拉比派犹太教权威亦趋没落。欧洲犹太社团中形成反对拉比派律法的潮流,一部分人诉诸理性,发展了中世纪欧洲犹太教神学和哲学;一部分犹太教信徒则直接寻求神秘宗教经验,形成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潮,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上半叶,一度盛行于西班牙、法国与德国。
犹太教神秘主义由来已久,宣传靠一些神秘图像、数字及希伯来文字母的排列,能释放神力,解救犹太人的苦难。这些神秘观念经历口传之后,自9世纪起形成著述,总称喀巴拉(希伯来语,意为传统)。主要为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创世之书》、《光华》及约13世纪初开始形成的《荣光》,用神秘观念解释律法书,神不是直接创造世上万物,而是以其光照,经过十个层次,造成世上万物。除反映了新柏拉图派哲学影响外,并杂以星象学、天使、魔鬼、魂游象外等描述,以至民间犹太教仪式如星期五晚礼拜、为死者周年忌日背诵密西拿、守夜祷告等。它强调犹太教仪式习俗的神秘含义,使狂热信徒相信自身是神所安排的宇宙中心,应与不洁的俗世完全隔绝,期待末世来到、弥赛亚自天降临。犹太哲学家强调犹太教与其他一神教的共同点,喀巴拉则强调犹太教的独特性,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广大民众隔绝。15世纪,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犹太人到处被驱逐。喀巴拉派鼓吹犹太人虽在地上受迫害、被仇视,在天上将获得胜利,从而使传统犹太教在犹太人中更加巩固。
16世纪欧洲犹太人主要分布于德国、波兰、立陶宛地区及土耳其部分地区。18世纪以后,各国犹太人在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社会中,成为城市中等阶层,但仍保持中世纪惯例,遵守犹太法律与风俗习惯,犹太教神学仍在喀巴拉影响之下。欧洲人文主义思想、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对多数犹太人聚居的波兰、立陶宛地区影响极微。与古希腊文明时期、早期伊斯兰教时期相比,近代前期西方犹太人处于孤立的精神状态之中。
1492年,西班牙驱逐犹太人。大批犹太人移居奥托曼帝国,随之传入制造武器、火药以及织布、医药的精良技术,并继续发展与西欧的贸易。来自西班牙的拉比,在奥托曼帝国各地设立拉比学院,重新阐述犹太律法。约瑟·本·艾弗莱姆·凯罗所著的《约瑟之家》,在注释14世纪犹太律法著作时,概述了16世纪全部犹太律法。1564年,凯罗又编纂一部名为《备妥的餐桌》的律法概要,成为传统犹太律法范本,沿用至今。在西班牙、葡萄牙被逐而移居西亚的犹太人中,期待弥赛亚降临的思想十分普遍,宗教生活强调禁欲主义。
在东欧,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波兰是世界犹太人最主要的聚居国。18世纪,波兰立陶宛帝国北部维尔纳城成为犹太学术中心,被称为立陶宛的耶路撒冷;在其东南部西乌克兰农村,犹太下层民众中敬虔派兴起,称为哈西迪运动。依据“喀巴拉”文献,强调内心神秘经验,置律法于次要地位,仅承认拉比为群众灵性指导,对犹太教神秘的敬虔主义产生深远影响。原来,东欧犹太教敬虔主义强调犹太人有罪,须靠长时间悔罪方能自我完善。哈西迪运动不强调犹太人有罪,反对过分注重忏悔,认为精神悲伤将造成人神隔绝。其信仰特点为完全信赖神的纯善旨意,主张在祈祷中消灭自我,灵魂向神光飞升,在礼拜中强调谦卑、感恩、喜乐。它还批评传统宗教领袖与信众隔绝,反对少数有权势家族控制会堂事务;主张信众互助,由有灵性修养者领导。参加哈西迪运动的信徒结成互助组织,拥戴一些“神师”,致使波兰犹太教濒于分裂。
在西欧,犹太人长期处于被歧视状态。15~16世纪之交,意大利上层犹太人曾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致使少数犹太学者对传统犹太教持批判考察态度。其中突出者为阿札利亚·迪·罗西。他晚年发表《耀眼的亮光》一书,总结其对犹太有关文献的研究,并运用非犹太人资料考证《塔木德》中各项传说的真伪。宗教信仰上,他仍笃守中世纪犹太教信仰,但并不回避犹太教经典中的矛盾;认为《塔木德》中的传说具有道德训诲价值,而非历史事实。他以历史观点校订犹太文献中的人和事,由此论证从创世纪算起的犹太纪年是拉比犹太教后期才开始推行的。其著作激起意大利、中欧、西亚各地拉比的愤怒,规定非经特别批准,禁止阅读。其思想为19世纪后犹太历史考据学之先河。
16世纪末,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取得实际独立地位。被逐出西班牙、葡萄牙的犹太人,一部分移居荷兰。17世纪中叶,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商业金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宗教上享有自由,出版了各种希伯来文神学及神秘主义教义著作。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团在宗教信仰上原属保守派,但在近代科学、哲学的影响下,出现分化。
近现代犹太教(17世纪中叶以后) 17世纪西欧思想界在近代科学影响下,对古代传统权威、中世纪经院哲学思维方法提出疑问。17世纪上半叶,阿姆斯特丹犹太思想家尤里·阿科斯塔公开否认拉比权威及个人灵魂不灭,认为律法书不可能出于神授,因其中包含许多违反自然律的事件;神既创造了自然与自然律,便不可能自相矛盾。
18世纪,以法国、英国为中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兴起,提倡思想、经济、政治自由和人道主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比英、法小,政治上也不如法国激进;因此,在反对传统束缚的同时,仍保持对宗教哲学的兴趣。德国犹太思想家摩西·孟德尔逊主张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认为万有系神意所造,神乃最完全的存在,理性能发现神的实在性、神的旨意与灵魂不朽,否则生命便无价值可言。他在晚年所著《耶路撒冷》一书中,认为犹太教仅为犹太人的特殊律法,并无独特的信仰体系或世界观;主张犹太人谨守犹太教礼仪,放弃文化孤立的传统,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在他的推动下,形成犹太人思想启蒙运动,吸收欧洲世俗文化,被称为“哈斯喀拉”。它并不反对犹太教,但反对犹太传统生活方式及拉比权威,主张改革专重讲授《塔木德》的传统教育制度,提倡尊崇科学,吸收新知识,生活方式现代化。这些主张得到欧洲犹太商人的支持并获得发展。
  派别 
进入19世纪后,犹太教形成三派。
正统派 以犹太教拉比参孙·拉菲尔·赫尔许及以色列·希尔德夏默为代表,主张容纳现代科学文化,但坚持犹太教信仰与传统,认为传统犹太教教义、条例、613条诫命不能更改,否则即为异端;要求谨守安息日及犹太教历规定的一切圣日、各种饮食戒律及个人、家庭道德戒律;遵从拉比法庭依据犹太律法所作的裁决;按犹太教规定自办学校;安息日及一切圣日不乘车,在会堂中男女分坐,男戴黑帽。其中最极端的恰西迪派坚持信仰救主弥赛亚自天降临乃犹太人唯一希望,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不与其他犹太人交往;男子多蓄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
改革派 继承犹太思想启蒙运动,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之处。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民族,不应有其国家或独特文化;犹太教仅为一种宗教,犹太人之间关系仅限于共同信奉犹太教。东欧、德国的犹太人对此表示反对,在美国则较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欧洲犹太人,使美国的改革派转变态度,支持成立以色列国。
保守派 介于改革派、正统派之间,除割礼及饮食禁忌外,原则上接受律法、传统礼仪,并灵活应用。主张犹太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融为一体,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犹太教神学家莫迪凯·卡普兰鼓吹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文化,并非犹太人生活中一个孤立部分,既是宗教,又是文化,是犹太民族主要标志。他的主张被称为重建主义。在其影响下,保守派逐渐向改革派靠近,人数也有所发展。
  经典与信条 
经典内容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后由基督教继承并称之为《旧约》(见《圣经》)。另有公元2~6世纪编纂的口传律法典《塔木德》。
犹太教原无公认的成文信条。12世纪迈门尼德认为犹太人受基督教、伊斯兰教影响,信仰发生动摇,因著《困惑导引》。其中列举犹太教信仰13条款:①创造主创造并管理自然界及一切受造之物;②创造主乃独一无二真神;③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④创造主乃最先的,亦是最后的;⑤创造主系唯一值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⑥先知一切话语皆真实无误;⑦摩西预言是真实的,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位,在其前或其后,无一人胜过他;⑧犹太教传统律法系最初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⑨律法永不改变,亦不会被取代;⑩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11)创造主向遵守律法的人赐与奖赏,向践踏律法之人降罚;(12)教世主弥赛亚必将再来,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最终,死人将复活。
此13条被后世犹太教广泛接受,具有信条性质。
教规 除十诫外,拉比时代逐步发展并被确认的诫命、律例、规条共613条,分为两类,以“你当”字句开始者248条,以“不得”字句开始者365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神学、仪礼以至起居饮食等方面,涉及犹太人全部生活。其中来自《圣经》的必须严格遵守,来自拉比时代的可以变通实行。犹太历法与西方通行的格列高利历法不同,为太阴历,以公历9月为新年开始,以日落为每天的开始。凡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 8日受割礼。在饮食方面,视分蹄反刍的牲畜如牛、羊、鹿肉为洁净,其他如猪、兔、马肉等为不洁净;禽类中只有家禽可供食用;水生动物中无鳞、无骨、有壳类不得食用,尤忌带血食物。每天祈祷三次;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为安息日,不做工;进会堂礼拜时,戴小帽遮盖头发。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安息日不乘车、不接电话、不看电视、不吸烟。在东欧,犹太妇女每月到会堂浴池净身。由于信仰死者身体复活,正统犹太教徒不实行火葬,葬礼隆重,特别重视墓地。古代犹太教传统以七臂烛台为唯一标志,自中世纪后期起,以大卫之星(六角星)为标志,沿用至今。
正统犹太教思想以男性为中心,男子每晨祈祷中要感谢神未使他生为妇女。按犹太教习俗,妇女应由父亲、丈夫或儿子陪同进会堂,多数会堂不欢迎妇女单身进堂。在会堂内,妇女只能为安息日礼拜点燃蜡烛、准备节期菜肴,礼拜时须静坐在不为男子所见之处。每年只有狂欢节才宣读圣经的《以斯帖记》,纪念犹太女子以斯帖拯救本国人民脱离仇敌,此时,妇女在会堂内可以出声。在会堂内主持礼拜,或到读经堂内研读《圣经》、《塔木德》等都只限于男子。
《塔木德》
犹太教认为仅次于《圣经》的经籍。为公元前
2世纪至公元 5世纪间犹太教关于律法、条例、传统、风俗、祭典、礼仪的论著和注疏的汇编。从整体看,它反映了7世纪前犹太教信仰、教规、礼仪、伦理等发展的历史。内容分三部分:①口传律法典,即“密西拿”,意为复述;②口传律法典注释,即“革玛拉”,意为完成;③圣经经文注释,即“密德拉西”,意为讲解。
犹太教律法书约在公元前5世纪形成,此后数百年间,由于社会变迁,原有律法书已不敷应用。犹太教祭司(皆属撒都该人)坚持传统律法。开明文士和律法师(多为法利赛人)则对圣经作出新的解释,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为避免新的解释与圣经的律法相矛盾,故不形成文字,只凭口授心传。公元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罗马军队焚毁,犹太人流散各地后,口传律法歧异日多,2世纪下半叶,巴勒斯坦及巴比伦的律法师着手编纂《口传律法典》,分为6卷。第1卷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法律及祭典;第2卷为安息日、节期、斋戒日条例;第3卷为婚姻法;第4卷为法律;第5卷为祭祀、奉献、仪礼条例;第6卷为饮食及生活禁忌事项。它与现代法典不同,行文松散,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则各种观点并列。
《口传律法典》成书后,历代律法书为适应情况的变化,又以注释形式对《口传律法典》作问答式的阐述。由巴勒斯坦各地律法师编纂的《口传律法注释》约于
5世纪初定型,由巴比伦律法师编纂的《口传律法典注释》约于6世纪初定型,其篇幅远大于《口传律法典》,后者对散居各地犹太人的影响大于前者。
在《口传律法典》及其注释形成的同时,犹太教会堂、读经堂、律法师学院在讲解口传律法及其注释时为避免枯燥乏味,则经常以圣经中英雄人物如摩西、亚伦、大卫、所罗门等的传说事迹为中心,杂以民间故事、谚语、格言、寓言、诗歌、轶事等,教导、劝勉并鼓舞信徒,以“爱神”、“爱人”作为律法的总纲。自6世纪起汇集成书,至11世纪中叶集其大成,构成《圣经经文注释》。
根据内容性质,全部《塔木德》通常分作两类:①律法类,即“哈拉卡”,意为行义路;②叙事类,即“阿嘎达”,意为描述。两者主题思想并不严格划一,反映各个时期不同的宗教观及正统派、怀疑派的各种思潮。有些作家受当时埃及、波斯天文学、医学及罗马数学的影响,表现出对研究自然的浓厚兴趣。
犹太传统中有一系列独特的圣日、节期、仪礼和宗教习俗。它们制约、规定着犹太人的日常行为,造就了这个民族的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安息日(Shabbat)对犹太人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圣日。安息日是一个星期的第七天,是休息日。但它不是一般的休息日,毋宁说它是犹太教的最主要的表征。安息日根源于《圣经》中上帝的教诲:“你们要守安息日,把它看做神圣的一天。六天之内,你们要工作谋生,但到了第七天,你们就什么也不可做,唯独要向上帝守安息日。至于你的亲人、奴仆婢女、牲畜和一切在你们当中侨居的外族人,都要同样遵守。你们要遵守安息日是因为耶和华在六天之内造了天、地、海和其中所有的东西,第七天便安息了,所以,主赐福这一天,把它们定位安息日。”安息日既是工作后体力上的休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陶冶。犹太人的安息日不是星期天,而是从每个星期五的太阳落山开始,到次日的同一时刻截止。在这一天,犹太人不允许做任何工作,专心休息和学习经文。一般地,星期五傍晚,家庭主妇点燃蜡烛,颂读燃灯祷文,这标志着安息日的开始。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愉快地享用丰盛的晚餐。星期六上午多数教徒自己所属的会堂做礼拜。这一天也是13岁的男孩或12岁的女孩举行成年礼的日子。守安息日是犹太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犹太人作为一个神圣民族而和别的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著名犹太思想家阿哈德·哈阿姆才说:“与其说犹太人遵守安息日,不如说安息日维系了犹太人。”
犹太教的另外两个主要圣日是新年(RoshHashanah)和赎罪日(YomKippur)。犹太新年指的是犹太历七月的第一、二两天(古代为七月一日)。在《圣经》中,它被规定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不是个欢快的日子,人们只是默默地休息,并吹羊角号以示纪念。后来,经师(Rabbi)在《米市纳》中又称之为“审判日”和“纪念日”,认为在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在上帝面前经过,并接受圣地的审判。《塔耳慕得》把这种审判分成三种情况:最好的人当即被判决并被记入《生簿》,最坏的人则被载入《死簿》。其余的常人不定,而等到“赎罪日”时再做判决。这样,新年就成了犹太人根据犹太教的标准进行自我省察的日子。
赎罪日(YomKippur)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在新年过后的第10天,犹太人彻底斋戒,停止所有工作,聚集在会堂内祈祷上帝赦免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犯的罪过。在圣经时代,犹太人这一天在圣殿举行献祭仪式,将一头公山羊杀死祭奠上帝,把另一头山羊放逐旷野,让它带走犹太人的一切罪孽。这就是所谓“替罪羊”的来历。
逾越节(Pesach)是犹太人为纪念历史上犹太人在摩西的领导下成功地逃离埃及节日,所以又叫做自由节。据《圣经》(《出埃及记》第12章)记载,当年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前夕,上帝命他们在正月14日晚家家杀羊食肉,把羊血涂在门框上作为以色列家庭的标记。晚上,上帝越过了以色列家庭而把埃及人家中头生的孩子和牲畜全部杀死。上帝吩咐犹太人:“这一天将是你们的纪念日,要当做上主的节日来庆祝;你们要世世代代过这日子,作为永久的法规。”逾越节之夜是犹太家庭把盏欢宴的时刻。在宴会中,犹太人讲述出埃及、获自由的故事,孩子提问一些有关逾越节缘由的问题。宴会上备有嫩芫荽,象征春天万物成长的希望;烤鸡蛋表示古代圣殿中的祭品,硬鸡蛋人们提醒超越死亡的人生,咸水象征犹太人为奴时的泪水,苦菜代表受奴役的苦楚,无酵饼则是当年犹太人在走向自由的路途中的食品。现在,正统派过两夜,改革派只庆祝一夜,第二天到会堂参加集体庆祝活动。
七七节(Shvuot),因是逾越节过后七周的那天(正统派过两天),故名。本来这是一个农业收获节,以色列人在这一天把新收的小麦献给上帝。后来成了犹太人用以纪念上帝在西乃山授予十诫的日子。人们通常在这一天阅读包含十诫的《出埃及记》,举行成年礼或毕业典礼。
帐棚节(Sukkot)开始于赎罪日后第五天,即犹太历提市黎月十五日,整个节期持续7天(正统派过8天)。其原初意义是纪念农民在秋收时节住在野外的帐篷内以便及时收获成熟的庄稼,后来用以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40年中所住的帐篷。这是一个喜庆欢乐节日。节日期间,有的犹太人吃住都在郊外的帐篷内,有的只是象征性地每天在其中住留一会儿,念诵有关的经文和祷文。犹太教的会堂也建起帐篷,供会众使用。现今,这个节期具有依赖自然、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义。
犹太教还有其它一些节日,例如痛悼节(TishahB'ab),普陵节(Purim),敬祝节(Channukah)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鲁迅阅读题及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