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梦想是什么先生灵柩安碧云山处有一首塔诗是什么?

孙中山安葬之迷_山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3,944贴子:
孙中山安葬之迷收藏
公元日,是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南京中山陵奠基60周年也是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推翻封建王朝75周年又在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何没用水晶棺?为啥建陵紫金山?遗体为何移南京?谁人抬奉紫铜棺?腹中内脏存何处?墓内有无随葬品,葬后密封谁督看?大量礼品是否在?遗体到底在何方?抗战时,蒋介石移灵重庆之事为何落空?几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带着这一连串问号,特地采访了孙中山生前贴身卫士范良。
范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孙中山唯一的贴身卫士,又是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孙中山葬事的历史见证人。 周:孙先生日与世长辞后,他的遗体一度安放在北京,为什么后来在南京建造陵园? 范:这是孙先生的生前遗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解放后,孙先生辛亥**时的卫队长郭汉章来找我,谈起孙先生在南京选墓址的事情。那还是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次他带郭汉章骑马去紫金山郊游,路过明孝陵时赞叹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风水也好,北有横卧的大山,南濒明湖暗溪,可谓“山高水长”,便对郭说:“我身后能够在此向人民讨一块地作墓,死也足矣”。这就是建陵南京的来历。
周:据说孙中山先生死后内脏全被取出了,确有此事吗?内脏被人盗走之说怎么回事? 范:前者是事实,被盗属谣传。当时先生曾有嘱咐,要求死后将五脏作病理解剖,因为他是医生出身,知道解剖的价值。后来解剖时医生发现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后内脏单独进行了火化,现存放在紫铜棺内。抗战期间,南京中山陵卧像前出现一桩怪事:汪精卫从北平协和医院迎来“先生内脏”,当时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郑介民中将来中山陵调查此事,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写份详细报告报蒋介石。我下墓穴揭开玻璃罩,打开红布挡着的五只玻璃瓶,上面写着孙中山先生五脏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无人敢下去看个究竟。事后蒋介石召见,我向他汇报了此事,并向当时《中央日报》提出了抗议,不找当事人就发失实新闻。最后,经过奉安委员会各委员签字,此桩奇案方告结束。
周:有消息说,孙先生的遗体原来准备永远供后人瞻仰。最后为什么密封了? 范:本来是有这个考虑,苏联政府还专门送来了水晶棺。所以,开始,孙先生的遗体存放在装满福尔马林的楠木棺材里,当时他只穿麻织的短袖衬衣和短裤。遗憾的是后来遗体接触了空气,发现局部变质已无法完好保存,苏联的水晶棺也没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纪念馆供人参观。遗体南移时,又将楠木棺换成意大利进口的紫铜棺。不过,也有一种传闻,而且也登了报,说是张作霖的部下被北伐军逼到香山,他们扬言再进攻就焚毁孙中山的遗体。守灵者于深夜偷偷地将遗体从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里,以使遗体变质,这不过是传闻,我没有亲眼看到。 周:你刚才说的那具楠木棺还在吗? 范:楠木棺材连同那套麻织衣裤都封存在北京碧云寺孙先生的衣冠冢内。
周: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灵寝竣工,定于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灵的有哪些人? 范: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卫士前去北平移灵。这里还有个巧合,孙先生在世时,贴身卫士8人,这次移灵又是8人,后来我们在南京接灵正好也是8人,其中的奥秘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 周:或许是八大金刚吧? 范:(笑)也许是吧。斯大林元帅和铁托元帅等伟人的灵柩都是高级将帅亲自护送,而我们最高的只是校官,我当时是上尉,我们8名卫士是从先生80名生前卫士中挑选出来的。先生逝世后,80名卫士一度成为蒋介石卫队的一部分,中山陵成立拱卫处之后,又担负拱卫陵墓的任务。
周:孙先生的紫铜灵柩用什么方法运到南京的?除了8名卫士,还有什么人抬灵? 范:先生的遗体是用火车运来的,抬棺材的是清朝抬过皇帝和皇亲国戚的后代,总共128人,棺材前后各64人,从香山到北平车站和陵前广场到灵寝前平台,都由他们抬。这些人抬棺水平很高,不论是平地还是上下坡,前进中棺材始终是水平的,一点也看不出颠动。从北平运到浦口后,就送上一艘军舰横渡长江,到中山码头后,用一辆特制的灵车运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现湖南路江苏省军区)大礼堂。 周: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奉安大典和下葬密封时的情况。 范:遗体运到湖南路中央党部大礼堂后,接着是三天公祭。6月1日,灵车从湖南路开出,缓缓地驶向中山陵,参加送葬的人民群众、外国使节达20万之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孙先生的日本友人。数十里长的马路两边也都挤满了群众。
周:中山码头和中山路都是为移灵赶修的对吗? 范:不错,从下关中山码头到紫金山南麓这条马路都是当时修建、命名的,中山门也是由原来的朝阳门而改的…… 6月1日那天,宋庆龄和宋氏全家,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所有要员参加了奉安大典。 大典后,随着阵阵军乐,我与另外7名卫士,缓缓地走近灵柩,抬起棺体两边的铜环,慢慢地进入灵寝,然后用绳子将灵柩吊入圆形墓穴,通过铜梯来到墓穴底部,再将灵柩移正。原来有一个特制的铜梯,长5米,也就是圆形墓穴的高度,制作铜梯本来是供人瞻仰遗容上下用的,可惜遗体没保存好,铜梯也就失去了作用。 周:紫铜棺的形状大小您还记得吗?墓内有没有珍宝之类随葬品?
范:印象很深,大小与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透过水晶玻璃,只见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绵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一只约33厘米高、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间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用一块红色绸布扎口。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棺盖上面刻有梅花图案,很精致。6月2日上午开始密封,前后5天。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密封位置在墓圹的中部略*上,先用钢筋条,钢筋条上面是钢丝网,箍紧后又铺一层油毛毡,最后用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密封工作非常细致,我始终在现场。墓内、棺材里没有随葬品。
按照圆教授的理论,孙中山也差点被别人瞻仰了,可惜想被瞻仰而不可得。不晓得孙中山可不可以挖出来鞭尸?
当时设计兴建中山陵全部造价为白银400万两。在日正式奠基以前的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各族人民特别是海外华侨捐献的款项共有460万两,超过了全部造价,华侨还在中山陵周围兴建了光华亭、流徽水榭等纪念建筑,在紫金山紫霞洞前建造了大水塔,利用山水灌溉花木,以点缀风景。
回复楼上这才是民心
中山陵建的很雄伟、壮观!!!!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孙中山先生埋葬在哪里??_百度知道
孙中山先生埋葬在哪里??
提问者采纳
/view/9667?fr=ala0_1_1" target="_blank">/view/9667.baidu://baike.htm://baike南京中山陵 <a href="http
其他类似问题
孙中山先生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中山陵
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1926年1月动工兴建,日举行奉安大典。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山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灵谷塔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这里集中了28处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陵墓入口处的花岗石牌坊”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根据胡汉民的说法,孙中山还曾说过“他日我辞世后,愿向国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后吕彦直去世。[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中山陵综述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意大利定购的紫铜棺。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建筑介绍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
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再进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汉民和吴稚晖 )。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孙中山当年以袁世凯保证清帝退位为条件,答应荐袁以自代,辞去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所以是以国民党总理的名义下葬)的鎏金大字。字为颜体。1928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 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日本雕刻家高崎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
音乐台在中山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流徽榭,又名水榭,流徽榭位于中山陵至灵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修建。流徽榭三面临水,一面傍陆,流徽榭以石阶与岸相连。亭长14米,宽10米,四周围有1米高的水泥栏杆顶为卷棚式,铺乳白色琉璃瓦,红色立柱,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
流徽榭建于1932年冬,它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建造,造价1.1万元,由陵园工程师顾文钰设计。流徽榭的所有屋架、地面、梁、柱、栏杆等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平面呈长方形,长13米,宽9米,四周围有约一米高的蓝色栏杆;卷棚顶,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为蓝色;檐椽施以白漆蓝纹;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绘;地面镶嵌红色八角形小瓷砖。
“流徽榭”三个楷书大字,是由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
藏经楼又名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十六讲,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美龄宫系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下榻的别墅,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1984年起,这座富丽堂皇,典雅秀美的别墅正式对外开放,并称为“美龄宫”,成为中山陵附近的一处著名景点。安葬
1949年之后,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总理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奉安日,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5月26日,灵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达南京。停灵公祭至5月31日。日举行奉安大典。
为迎孙先生灵柩,从南京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灵柩所过之处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纪念。(中山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逸仙桥,中山门,陵园路)墓区形制建筑风格
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放有各种铜鼎,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编辑本段]历史沿革葬事筹备处
(日——日)
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奉安委员会
日奉安委员会成立,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中山陵园管理处
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七、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中山陵园管理处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中山陵园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编辑本段]旅游景点综述
中山陵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纪念馆,革命历史图书馆,林荫大道,光华亭,祭堂 ,陵门 ,流徽榭 ,美龄宫 ,行健亭 ,仰止亭 ,议政亭 ,音乐台 ,永丰社 ,永慕庐。祭堂
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正中立高达9米的丰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出自谭延闓手笔。1928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主楼高 20.8米,顶上盖绿色琉璃瓦,屋脊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有 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楼内珍藏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楼前广场正中的花台上竖有一尊高2.6米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楼后有长达125米的碑廊,上刻孙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义”全文。中山书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书院是二层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飞角,红柱白墙绿瓦。一楼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厅分类陈列各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孙中山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山陵文史书刊等,壁上悬有孙中山各个时代的大型照片;东厅陈列中山陵园收藏的书画精品。二楼为会议接待厅,并播放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讲录音。
书院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四周辅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龙柏、广玉兰和雪松等各类植物,环境清静、幽雅。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于中山陵至灵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修建。它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岸相连。亭长14米,宽10米,四周围有1米高的水泥栏杆,顶为卷棚式,铺乳白色琉璃瓦,红色立柱,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解放军保护中山陵
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当时,南京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解放军先头部队入城后,向前追击,他们发现陵园内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但这支部队不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而是守卫孙中山陵陵寝的卫队。解放军上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对这支守卫中山陵的拱卫部队,应该区别于参加内战的国民党军队。随即,第二野战军第105师派某团政委刘志诚率领一批战士进入陵园,到达陵园之后,他们与范良等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一致决定:人民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从此,中山陵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天上午,该团政委刘志诚召集拱卫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是一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严格保护中山先生的陵墓,嘱咐拱卫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中山先生陵园的正常秩序。然后,刘志诚等解放军负责人由范良引导登上中山陵,检查了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门等处的情况,发现没有什么损坏。当时,拱卫大队的菜金已经无法维持,还缺少粮食,当刘志诚听说了这一情况后,立即与上级联系,帮他们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25日又召集全体留守人员讲话。4月27日,再召开拱卫处全体班长以上干部开会,说明怎样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并嘱咐将所有武器弹药即日起造册送刘政委转呈上级,决定各队暂时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交存处部。与此同时,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书写了一条“保护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陈毅的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放置在陵堂里。
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以为解放了就可以将国家财产随意占有,一些人聚众公开盗伐森林,特别是山后的情形更为严重。部分群众不但不听劝阻说服教育,反而竟敢围殴拱卫队队员,班长张文生、队员翟文炜均被殴伤。夜间盗伐尤为猖獗,队员戴元振在巡查时竟被歹徒用手榴弹炸伤。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军管会决定派出解放军协同陵园拱卫队加强巡护。 8月1日起,姚尔觉和李务本率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后,与原拱卫队队员共同守护森林,并抓获为首盗伐林木的冯启宝等 11名罪犯,押送十区人民政府处理,使盗伐陵园森林的坏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打击,至9月以后,盗伐林木之风才渐渐平息。
日是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市军管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谒陵仪式。参加谒陵的有市军管会、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 500多人。军管会主任粟裕、副市长柯庆施、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唐亮和各民主党派代表、文化界代表李方训、吴贻芳、徐养秋、陈中凡以及人民解放军代表、工人代表、学生代表等,于 1邮寸30分到达灵堂,整齐地站立在孙中山坐像前。谒陵典礼在新中国国歌声中开始,粟裕主任向孙中山遗像献花后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随后,谒陵人员进入墓室,绕孙中山墓圹一圈,谒陵仪式在 12时结束。
以后,每年3月12 El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和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来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从未间断。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孙中山先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