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读史札记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异文选释《秦始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秦始皇本纪》异文选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陆游——宋诗第一人
楚 欣 来源:
沈园里《钗头凤》诗
陆游的一生,辛勤笔耕,写下了许多著作,如《老学庵笔记》、《南唐书》、《渭南文集》。特别是诗,仅现存的就达9300多首。诗的内容丰富,语言精炼,风格豪迈,不仅数量上为中国古代诗坛之最,质量上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认为,陆游的诗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这个见解与周恩来的那段从政治角度出发的话结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评价,说明陆游不愧是“宋诗第一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宋史·陆游传》最后却这样写道,“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这段评语把陆游定为晚节不全,其“根据”是陆游曾为韩侂胄撰写《南园阅古泉记》。那么,这个评语对不对呢?这首先需要看一看韩侂胄是何许人。查一下历史,此人是南宋宁宗时的大臣,长期执政,曾指朱熹等人的理学为“伪学”,大兴“庆元党禁”,迫害了一些人。毫无疑问,这是韩侂胄众多污点中的一个。然而此人坚决抗金,曾起用主战派辛弃疾、叶适等人,并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开禧二年(1206年),他率领宋军伐金,兵败求和,第二年,被投降派矫诏杀死。金人痛恨韩侂胄,要求将其首级函送至金廷,软弱的南宋当局照办了。可见,韩侂胄是个很复杂的人,应该一分为二对待。陆游之所以为其撰《南园阅古泉记》,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冲着他的抗金派身份,何况,陆游并没有因此对韩侂胄阿谀奉承,朱熹怎么能指责他晚节不全呢?尽管人们可以理解朱熹受韩侂胄迫害的愤恨心情,但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应该跳出个人的恩怨,客观公正地评论陆游才对。可惜,他没能这样做,他的那番话,未免意气用事,而《宋史》的编撰者夸他“有先见之明”,更是错误。
“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这是陆游抗金意志的铿锵表白;“苦心虽呕何由出,病骨非谗亦自销”,这是陆游不怕谗言与排挤的良好心态。
陆游一生光明磊落,绝不是什么晚节不全。他的诗是历史的一座高峰,为后人所欣赏,他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评论&&&读史札记——焚书辨(一)
公元前213年,前212年,发生两件大事,秦始皇“焚书”和“坑儒”。很多人一直把这两件事视为秦始皇是暴君的佐证。上面贴的是“文化灭绝”、
“暴政”的标贴。这两件事也往往被引做“暴秦”二世而亡的诱因之一。
关于秦的“暴政”,很多人也说过另一番话。
比如吕思勉,章太炎,梁启超,鲁迅,柏杨等诸先生。都提出了客观的看法。
事情其实不难弄清楚,前提是我们必须回到公元前221年。
那一年,秦始皇花费二十六年时间,横扫六国,以武力实现了天下统一,至少结束了二百余年战国兵革之乱。
大局初定,百废待兴。俗语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始皇君臣要找出一个治国理政的路子。有两个方向,一是效法古人,一是改革创新。
如果是效法古人,那上一个统一王朝是公元前1000余年的西周建国,从其结束起(公元前770年)至秦统一也至少有500多年了。所谓的复古就好比要我们现在21世纪的人去以元明时期政治经济体制为标杆。何况从东周起历经春秋战国这五百年礼乐崩坏,道德沦丧,战乱不休亦是有目共睹。以始皇君臣这开天地的大有为之人当然是不屑于此。
那只有独辟蹊径改革创新一条路可走,选择这条路前途未卜的漫漫艰辛,
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异立于世的滚滚谤骂也只有他们一肩承担。也许,这时,萦绕在始皇脑海中的,是140年前商鞅劝秦先王孝公变法强国的谆谆之声:“……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民不可以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列传》)。
与先王孝公变法时不同的是,始皇君臣还面临着六国遗老遗少们亡国灭族的刻骨仇恨;面临百年来东方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对秦务实功利的蔑视和秦人对东方文化的利用主义和嫉视的短兵相接,“及秦即统一,而天下学人萃于一国,于是相互间冲突之形势遂大显”(钱穆《秦汉史》)。
然而,站在百余年来几代秦人励精图治所夯实的基础上,秉承几代先君两百年的沥血强国的精神,接受了历史选择的始皇迎刃而上,坚定地迈开了统一后的建国步伐,他的一系列施政作为,客观上继续顺应了历史进步的力量,没有犹豫,没有反复。
始皇君臣政治改革核心内容是全面实行郡县制,废除有周以来的分封制。既然决心做了,始皇、李斯诸君臣表现出了让人感佩的魄力,这场空前的政治革命在这一代明君良臣的铁腕推动下,稳步推进。这一伟大政治变革在中国大地上涉及的广度与深度史无前例,却进行得波澜不惊,遍览古籍文献,仅有的一些浪花也不过是几场口舌之辩论,充其量算个浪头的也就是这被后世千夫所指的——“焚书”了……
不好理解么?那就想想两千年后的康梁维新变法导致的戊戌政变——那是一场什么样的血雨腥风……
初破六国,天下一统时,丞相王绾进言,建议采用分封诸子为王的办法,以镇燕齐荆等远地。有这个想法进而提出这个建议很正常。其时国家刚归一统,分封同姓子弟置于偏远之地,有利于迅速稳定当时政治秩序,以较低成本加强中央政府对偏远地区的控制。王绾是这样说的:“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本纪》)。王绾其人,即时为始皇之丞相,应具备识时务之才干,当不是东方倡法先王之诸儒,由他所说可见他是主张在偏远荒蛮之地分封诸子,而非全国采用周朝之封建制度,如果实行,那将是封建各邦与郡县杂处之局面。
“不为置王,无以填之”——王绾既非不识时务之愚儒,说这样的话就值得分析一下。他用了两个否定来强调燕齐荆立王是唯一选择,他不会不清楚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废除贵族世袭、废井田、行县制,历经百余年给贫瘠荒蛮的秦国带来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大一统后,反而郡县制不可行了么?只能说明他的出发点应该是综合当时大战之后秦现实之国力及各地之形势的综合考虑,当时虽然武力上统一六国,但六国人心思旧,人力亦未转化为秦之力,旧贵族势力暗流涌动。王绾希望能集中有限的精力稳定时局恢复建设,他可能自身也就意识到这个建议只是一个过渡方案,至少几世之内不用顾虑会形成前周那种诸侯自重的局面,况且大部分中原富庶之地都在中央政府手中。作为秦国之丞相,不会不了解始皇的宏伟远志,不会不清楚始皇对封建制将来造成的诸侯分据自立,皇室衰微的深深忌惮。他不惜拂逆始皇的理想,提出这个折中提案,不能不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内阁重臣的谨慎、退缩,从侧面也可以说明在当时荡涤旧制面临的是多大的现实困难。而且,这种退缩,代表了朝廷中主流意见——“群臣皆以为便”
(《秦始皇本纪》)。这里的群臣,可不仅是山东六国诸子百家汇聚之博士,而是囊括开国之宗室功臣。这些人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昧于时变,而欲恢复古代封建之旧制者”(钱穆《秦汉史》),却也不尽然,如上王绾等,当应另属于务于实干而缺乏战略眼光之干臣。当然不能排除,还有相当一部分掌有权势的封建制的实际受益者。
只有廷尉李斯提出了不同建议。李斯历数周代封建所造成后世诸侯子弟势同水火以相侵阀,周天子弗能禁,以致国家分崩离析的恶果,并进一步指出可以用财富对诸子功臣进行重赏表彰。李斯一面用周朝前车之鉴廓清了混乱于朝廷群臣之中的各种思潮,从而确立国体之大方向,尽力解除务实派的顾虑;一面提出实际奖励措施以瓦解原指望分封获益的诸子及功臣的对立立场。唯独剩下“昧于时变”之守旧派,在这片被商君之血浸透的土地上,其势还不足虑,只需一纸上谕即可解决。
有了李斯这般铺垫,到始皇这就好办了,他直接给封建一事定了性质——“是树兵也”!言简意赅:朕是不会给自己树兵的,那哪位皇子功臣想成为朕之兵敌呢?随即又语重心长的劝慰臣子们,不要图一时之便,有朝一日“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本段引句均自《秦始皇本纪》)。
仅此一语,即完全体现了始皇之远见卓识,不愧为雄才伟略一代雄主。始皇其时,亦当深刻领悟了“成大功者不谋与众”之深意。后世之有大量关于秦灭六国之分析研究,多以历史客观之必然,各国治政之得失为论,殊不知若所托非人,即便水到亦不会渠成。
经历这样一番貌似普通的廷议,一种在中国大地上延续数千年,至今仍发挥重大作用的政治管理模式就此正式确立。即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监守尉三职。
当然,郡县制顺利正式取代封建制,除了始皇君臣的胆识外,还有很多因袭数百年的有利因素。应该说他们也确实是顺时顺势而为之,所以事半功倍。对此钱穆先生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在肯定始皇功绩后,钱先生亦明确指出:“始皇李斯,则循时势之推迁,因现状而为政,……非能以一时一手一足之烈,毁天下之封建以为郡县也”
(钱穆《秦汉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
(货号:132)
开&&&&&&本:16开
页&&&&&&数:289页
字&&&&&&数:
I&&S&&B&&N:1
售&&&&&&价:20.00元
原书售价:33.00元
品&&&&&&相:
运&&&&&&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挂号印刷品:5.00元
上书时间: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暂无详细描述。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