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嬗在历史的地位与权势他在当时嬗变是什么意思职位

作家――夏目漱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作家――夏目漱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于​夏​目​漱​石​的​论​文​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第司_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71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论第司_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71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KANGDINGNATIONA;第14卷第6期??2005年12月;Vo??l14No??6??Dec??2005;论第司??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康珠才让;摘??要!桑杰嘉措以第司身份代理五世达赖喇嘛总管;不丧长达十五年之久;关键词!第司;桑杰嘉措;秘丧;清朝;中图分类号!K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KANGDINGNATIONALITYTEACHERSCOLLEGE第14卷第6期??2005年12月Vo??l14No??6??Dec??2005论第司??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康珠才让摘??要!桑杰嘉措以第司身份代理五世达赖喇嘛总管全藏政教事务,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秘不丧长达十五年之久。主持藏政二十余年,为西藏社会和平、安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关键词!第司;桑杰嘉措;秘丧;清朝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4????十七世纪后半期,第五辈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圆寂前后,自公元1679年桑杰嘉措以第司身份代理达赖喇嘛主持全藏统一的第司政权至1703年,历时二十五年间,他为西藏的社会和平和安定,繁荣昌盛而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奋斗的一生,在藏族文明进程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是藏族人民深为怀念的一位智勇双全的第司。一、第司时期的西藏政局?整个明代西藏各地方势力之间争夺领导权,进行多次区域性的战争。#[1]?这时,以噶玛噶举和藏巴汗相互结合为一方,和以阐化王支持的格鲁派为一方,形成两军对垒,相互倾轧。他们这两大派又各自攀引奥援,以为后盾,主要争取的对象是蒙古汗王公。#[1]当时的蒙古汗王和西藏喇嘛之间是互相利用、互相攀援的。固始汗的蒙古军队支持的格鲁派政权也不甚巩固,?先是噶尔巴分子起兵于西北,接着工布人又起兵于东南。#[1]公元日,固始汗率军攻取日喀则,把藏巴汗杀死,以绝后患。至此才真正解除藏巴汗对格鲁派的威胁。于是?固始汗驻兵于拉萨北部的达木(今当雄县),掌握西藏政权,将西藏全部赋税和收入奉达赖喇嘛,充宗教活动经费。固始汗和达赖喇嘛共同指派第司索南饶登管理西藏的行政事务。#[1]就是说,当时的固始汗完全掌握实权,利用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共同统治着格鲁派政权下的西藏。公元日,固始汗病死于拉萨,终年73岁。他死后,其子互相争位,结果作出了妥协决定,即?由扎西巴图主事青海和硕特部,达延汗留藏支持藏事。#[1]1668年达延汗病死,又其儿子达赖汗继位(有说固始汗次子),1701年达赖汗死,其子拉藏汗继位。蒙古汗王们代辈继承汗位,从不愿意放弃在西藏的特殊权利和特殊地位。而西藏的僧俗官员们又很不愿意受蒙古汗王们的摆布,于是不可避免地爆发统治阶级内部酝酿已久的争权斗争。蒙藏统治者都力图加强自己势力以削弱对方在西藏的势力,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西藏的政权。二、桑杰嘉措出生及出任第司桑杰嘉措,于藏历十一饶迥阴土蛇年,即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出身于拉萨北郊的大贵族仲麦巴家中,父名阿苏,母亲布赤甲姆,其叔叔是曾任第司政权的第二任第司仲麦巴??陈列嘉措,权势显赫。他自年幼就在叔叔的精心培养下,受到了很好的藏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桑杰嘉措八岁时,被送到了布达拉宫,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亲自培养下,开始了非常严格的、全面的、系统的显密佛经和政治,宗教事务的教育及训练。因被五世达赖喇嘛钟爱,为他聘请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授教,从五世达赖喇嘛的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想把桑杰嘉措培养成为佛教学者,而且想把它训练成一个学作者简介:康珠才让,男,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中国北京,邮编:100081。第14卷第6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识渊博,具有果断的政治魄力和敏锐干练的办事能力的活动家。#[1]说明他在全力以赴地为自己培养接班人。除了佛学教程所必须学习的以外,他还广泛地涉梵文、诗学、医药、天文、历算、文学、历史等各门学科,由于他的聪颖和刻苦,没有辜负五世达赖喇嘛期望而成为得意门生和接班人。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第司政权第三任第司罗桑嘉措辞职时,五世达赖喇嘛就指定桑杰嘉措担任第司职位。可见,当时桑杰嘉措已经是一名很有能力的精干青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象,达赖喇嘛很希望桑杰嘉措尽快胜任第司职位,成为他得力的政治助手。然而,限于当时政治条件尚未成熟,特别是由于硕和特部的达赖汗方面没有同意他出任第司,聪明的桑杰嘉措就以?自己年纪轻,阅历不够#为理由,明智地推辞了这一使命。于是,一位缓冲人物即寺院总管罗桑金巴担任了第四任第司。公元1679年第四任第司罗桑金巴辞职。此时,五世达赖喇嘛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把握让桑杰嘉措出任第司,为此?五世达赖喇嘛专门颁发一份文告,详细地向三大寺院僧众介绍了桑杰嘉措的虔敬的品质和优异的学识,干练的工作能力,要求僧众支持他继任第司。#[1]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努力和提隽下,年仅二十七岁的桑杰嘉措终于顺利担任了第司政权第五任第司。?在任命书上当众加盖达赖本人的金汁双手掌大印,连同法王大印交给桑杰嘉措以当佛爷的命令手谕,在大会上五世达赖喇嘛明确宣布:我年岁已高,今后一切国事皆由第司主之,全体僧俗官员一律听从第司的命令。#[2]也就是五世达赖喇嘛还?给予他比过去的第司更高的地位。#[1]三、关于?第司#?第司#又称?第悉#、?第巴#、?第斯#等,均为藏语Sdesrid或Sdeba的不同音译。第司是达赖喇嘛和固始汗领导之下的总管全藏行政事务的政府首脑,相当于总理的地位。?公元日,格鲁派首领们把固始汗以持教王的身份被推上藏王的宝座,统摄全藏的政、军大权,共世袭四世,历时75年。五世达赖喇嘛的强佐(即总管)索南群培(又称吉雪八)被任命为第司,总理政务,第司地方政权正式成立。#[2]从此历任第司分别有:第一任索南群培(索南饶登),1642年???1659年在位;第二任陈列嘉措,1658年???1669年在位;第三任罗桑土登,1669年???1675年在位;第四任罗桑金巴,1675年???1678年在位;第五任桑杰嘉措,1679年???1703年在位;第六任阿旺仁钦,1703年???1705年在位;第七任隆素巴,1707年???1717年在位;第八任拉杰饶登(达孜巴),1717年???1720年在位。在当时的西藏,第司的职权实际上是总揽西藏政务和具体执行人,又要辅佐达赖喇嘛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有时就成了达赖喇嘛的全权行使职权代理人。自公元1642年设置第司职位至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之乱后,于1721年废除了第司职位,领设?噶厦#机构和噶伦来代替第司主管藏政。四、第司??桑杰嘉措秘丧及原因公元日,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因病于布达拉宫圆寂,享年66岁。他的逝世在当时的西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首先,?拉萨当局和拉达克之间战争尚未结束,蒙古和硕特达赖汗之弟肝丹才旺正在统帅军旅,督师于外,一旦宣布达赖喇嘛逝世的消息,就会影响战局,且无法控制。#[1]本来第司??桑杰嘉措主要依靠达赖喇嘛的声望和跟清王朝的密切关系来对付蒙古和硕特汗王的,如现在宣布达赖喇嘛逝世的消息,第司??桑杰嘉措肯定会失去统治西藏的实权,使蒙古人有机可乘。当时,准噶尔部噶尔丹汗曾经是第司??桑杰嘉措的同学,第司??桑杰嘉措利用他来钳制和硕特势力,但他们凭恃的却主要是五世达赖喇嘛的号召力,宣布达赖喇嘛逝世则噶尔丹亦可能不再受桑杰嘉措的利用。另外,桑杰嘉措在政治上有敏锐的洞察力,它清楚地看到,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参于1662年圆寂,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还很年轻,?不谙政事。#在这时的西藏,只有他才能担负统治全藏重任,当五世达赖喇嘛圆寂时,实权掌握在第司桑杰嘉措手中时有其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在%五世当达赖喇嘛传&里记载:?达赖将逝世时,也预见他的死将要造成政治上的真空,所以他遗言实行密丧,直到他的转世能够独立掌管政教事务时为止#[3]载明藏统治者间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情况下,达赖喇嘛向第司做这样的遗言是很有可能的。首先,他始终对第司??桑杰嘉措充满着希望,他相信第司??桑杰嘉措完全能够按照他的意图将西藏统治好。其次,当时正在维修布达拉宫,一旦公布达赖喇嘛圆寂,影响工程按期竣工。再次,当时第司的权威全靠五世达赖喇嘛作2005年??第6期????????????????????????????????????????????????????康珠才让:论第司??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靠山,一旦失去权威靠山会引起分裂混乱,大权必将落入他人之手。有人认为:桑杰嘉措为了开脱罪过,蒙骗群众,就在自己著的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加进了为自己树立碑文传,开脱责任之词。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当时实事的,是需值得研究的。在当时的西藏社会,对达赖喇嘛的崇奉是至高无上的,而达赖喇嘛对第司??桑杰嘉措的提携和重任,又使对达赖喇嘛非常感激。所以,他是不至于那样妄为的。因而,我认为桑杰嘉措在传记中的记载是实事的可信的。第司??桑杰嘉措看到形势严重,唯恐宣布达赖喇嘛五世转世,与己不利,会失去统治西藏的地位。这说明他能正确地审视度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权势,为了防止生变,他便做出了?秘丧#的决定,将达赖喇嘛去世的重要消息一直扣压十五年。这一事实清楚地记载在桑杰嘉措自己写的%黄疏璃&中。当时,?只有达赖喇嘛的私人侍从纳杰扎仓的僧人和第司才知道达赖喇嘛之死。#[4]其他官员、属民都完全相信第司桑杰嘉措的宣布,即达赖喇嘛在静坐,不能加以干扰。任何人若有特殊、紧急事务要见达赖喇嘛时,只能单独在达赖喇嘛私室拜见。?他们像往常一样去送饭,一切安排得像活着时一模一样。#[4]从房子外面,人们象往常一样继续听到不断的铃鼓声,使人们相信他在念经。而在公开场合,他的衣服放在宝座上,?朝见的人就和他亲临一样地举行仪式。#[4]但是从蒙古来的人要求觐见时第司也不好拒绝,于是他们就被允许到达赖喇嘛的居室去朝见。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位那杰扎仓第巴扎热喇嘛装扮五世达赖喇嘛,按正常礼节举行朝见仪式,任何一个来访者从没有在近处见过达赖喇嘛,对达赖喇嘛的朝见就被这种精心安排蒙过了。而所谓觐见过达赖喇嘛的人们,到处散布说达赖喇嘛在静坐,因为他们还看到达赖喇嘛的?官印仍按法定次序摆着。#[4]自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杰嘉措秘密寻找转世灵童,于1685年在门隅地区找到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并两次派可靠人去秘密认定,他悄悄地把这孩子弄到囊噶孜,由他亲自派去的老师加以精心教导、培养。当时,第司??桑杰嘉措负担着包括达赖喇嘛所管的各种事务,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和超人的精力,他的各项工作做得无懈可击。第司??桑杰嘉措为了与和硕特抗衡,为了稳定局势,保护自己和格鲁派的利益,作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5]1694他又年用五世达赖喇嘛名义致书康熙皇帝,奏称?因已年迈,国事决策第巴主之,乞赐封爵。#[6]康熙帝封桑杰嘉措为土伯特王,并赐金印:?掌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教弘宣佛法王布忒达阿白迪之印。#[7]桑杰嘉措秘不发丧达10数年间,他手中并无兵力,其行政权也置于和硕特部汗的监护之下。所以在政治上主要借助于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来和自己的政敌和硕特布汗王争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外,他联合居住在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汗王噶尔丹,他与第司桑杰嘉措是同学,自年幼起有着很深的友谊。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桑杰嘉措一心想摆脱和硕特部汗王的统治,就联合噶尔丹汗王来钳制打击和硕特的力量,摧毁他们在西藏的势力。公元1696年,清朝便从被俘的噶尔丹随从口中获悉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已十五年的消息,?康熙帝对第司桑杰嘉措隐丧报致书斥责。#[8]在清朝的指责和各方面被迫下,第司??桑杰嘉措宣布五世达赖喇嘛于1682年圆寂的同时,他又宣布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近况及即将?坐床#的情况上报了朝廷,清朝政府认为第司??桑杰嘉措是?代理达赖之理事人,#为了安定西藏和使?蒙古亦自,#?惟以不生视为贵#?宽宥其罪。#[9]所以,当时清朝政府也宽宥了第司??桑杰嘉措隐丧不报和助噶尔丹的过错。但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不良言行,给第司??桑杰嘉措的政敌以可乘之机。他们否认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真正转世,想借此机会废掉仓央嘉措。拉藏汗利用噶尔丹事件和随时给清进言仓央嘉措的放浪行为等,用一切时机对桑杰嘉措采取行动制造舆论,有意给桑杰嘉措制造不良影响,造成皇帝对第司??桑杰嘉措的不信任。第司??桑杰嘉措在任期间完成了一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在吐蕃时期松赞干布在红山上初建了一些建筑物。其后的历代赞普时该建筑遭受雷击,引起火灾。直到五世达赖喇嘛时,达赖喇嘛令第司??索南饶登主持重建工程,历时8年,建成了白宫部分,逐将?甘丹颇章#迁之布达拉宫。此后有第司??桑杰嘉措在此基础上又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动员了全藏的人力物力营修红宫部分,动员各类工匠7千余人,耗银达213??4万余两。经过三年的努力,扩建的红宫部分终于在1693年竣工。高耸巍峨,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颇具独特建筑艺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布达拉宫展现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第14卷第6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慧,而第司??桑杰嘉措作为续建这座宏伟建筑的主持者,是有很大的贡献的。第司??桑杰嘉措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从青年时期,他拜师学医,手不释卷地研读医学典籍。出任?第司#职务以后,于百忙之中,仍念念不忘发展藏族的医学事业,常常废寝忘食地著书立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整理、校对、修订和注释,编著了%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医学总纲仙家盛宴&和%浦派历算嘉言&(又称%白琉璃&)、%白琉璃释疑问答&、%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法典明鉴&、%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记&(又名%布达拉宫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五世达赖喇嘛诗笺&、%医方明&(又名%仙人喜宴&)、%文化史集&、%藏文字帖&、%塑像量度&等20多部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医学、医药、天文、历算、法律的著作。藏医学教育也是第司??桑杰嘉措注重发展的一个方面,他在拉萨药王山上建立医学利众寺,开设了多门课程,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医药学知识外,要求学生临床实践和外地实习,加强交流学习成果等等,培养了一批藏医学工作者。第司??桑杰嘉措不愧是一位成功的?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继承人#,一位?杰出的天文、历算、医方、工巧学家#,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五、第司??桑杰嘉措之死公元1703年在拉萨一年一度的祈愿大法会期间,双方爆发了军事冲突,拉藏汗手下的人将第司??桑杰嘉措的几个亲信杀死,于是第司??桑杰嘉措立即纠集自己的兵力迫使拉藏汗退出拉萨,拉藏汗退去后,整顿了达木蒙古八旗的兵力进攻拉萨,于是一场震惊全藏的军事冲突然爆发了。为了免遭损失,拉萨三大寺院的代表,特别是拉藏汗的经师嘉木样协巴出面调解,才使双方停火。这些冲突后,拉藏汗取得了有利的地位,而第司??桑杰嘉措被逼退位,由其子阿旺仁钦继任第司,但实权仍在桑杰嘉措手中。没过多久,1705拉藏汗及家人同意离开拉萨回青海。1705年七月,拉藏汗家人果真离开了拉萨。其实拉藏汗并没有退回青海的打算,说他同意离开拉萨回青海是一种对第司??桑杰嘉措进行斗争的策略,其目的为了彻底消灭第司??桑杰嘉措及其势力。退到那曲地区住下来,暗中派人到青海调集3万精锐蒙古骑兵,兵分两路向拉萨进攻。第司??桑杰嘉措的大将多吉拉丹率部抗击,兵败战死。第司??桑杰嘉措率一小部退往山南贡嘎地区被拉藏汗王妃次仁扎西率部捉获,押解到拉萨西部堆龙处死,终年42岁。对于他的遇难藏族人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永久地怀念。六、结语从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到第司??桑杰嘉措执政期间,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藏、蒙统治阶级间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他虽死于政敌之手,可他绝不是个别史学家所谓的分裂主义者。恰恰相反,在他与拉藏汗的斗争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清朝中央政府身上,尤其是1694年以五世达赖喇嘛名义要求康熙皇帝加封自己,说明他是依靠大清政府的威力来跟和硕特汗王争平等的,并没有背叛清朝中央的意图和举动。第司??桑杰嘉措繁忙而充满政治斗争的短暂一生,把西藏地方分散的政治、经济集权于拉萨,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精通五明、博学多才、主持扩建布达拉宫,整理、编纂和修订了医药、天文、历算、文学、历史、传记、宗教等科技经典,在发展藏族科技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系列政治活动中所期望的驱除蒙古汗王,由本民族管理本民族的政务的愿望,最终在他逝世后十五年(1720年),在清朝政府的协助下得以实现,结束了蒙古汗王在西藏的统治权。所以,第司??桑杰嘉措是一位西藏社会中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大学者,对藏族历史,乃至对祖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他的历史地位应是值得肯定的。参考文献[1]王尧.第司??桑杰嘉措[J]:西藏研究,第七期,P14-21[2]得荣??泽仁邓珠.藏族通史??吉祥宝瓶[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P201?213[3]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4]桑杰嘉措.黄琉璃[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5]清实录.圣祖朝卷六一[6]清实录.圣祖朝卷五十四[7]清实录.圣祖朝卷一六一[8]清实录.圣祖朝卷一七四[9]清实录.圣祖朝卷一八?[责任编辑:林俊华]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论第司_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71等内容。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 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 藏医药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 4000 多年历史...二、 树喻图 《四部医典》后来被第司.桑杰嘉措绘制成彩色医学挂图,藏族称“曼...余英时:从中国史的观点看毛泽东的历史位置
转者按:这是个敏感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的是“抛余英时之砖,引科学网之玉”。
历史人物的评价本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而论断一个刚刚走进历史的人物则尤为不易。中国人所常说的“盖棺论定”其实大有斟酌的余地。这句话的本意不过是说人的言行表现至死而告终结,不再能有反复而已。但对于死者的看法则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定论”,而且既“定”之后,仍难保不再发生反案的情况。我首先声明这点意思,以表示本文关于毛泽东的评论只是个人的一种偏见,绝不敢自视为“定论”。
毛泽东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之大已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这种影响的性质究竟如何则迄今尚在讨论的阶段。回顾自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来的舆论变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显著的客观趋势,即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包括中共官方在内)是愈来愈低;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里便透露出一个极值得注意的消息:毛泽东和其他二十世纪的大独裁者如希特勒、斯大林一样,其生前那种使人不可逼视的“伟大”,完全是由现实的权势所烘托出来的。权势随生命以俱去,剩下来的只是一片空虚。不但如此,毛泽东的死后命运较之希特勒、斯大林尚还有不如。
此中关键即在于他是中国人而不是西方人。西方有英雄崇拜的传统,希、史两人虽各在人间留下不少罪孽,而依西方的标准言,终不失为“英雄”,因此自有其可资后市欣赏之风姿。中国的传统则不重视英雄,对死者的情感端视其人是否留有足够的德业可供人去后之思。这恰好是毛泽东生命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思念他的人当然也是有的,像江青、姚文元以至汪东兴、陈永贵之流,凡是在他生前得过好处的人现在自然会对他倍加怀想。但是这些“攀龙附凤”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以中国十亿人口而言,毛泽东最后二十年中对他们所留下的记忆除了灾害与苦难之外实在别无他物。如果我们承认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和绝大多数人心分不开的话,那么毛泽东的终极的历史命运是不能乐观的。
在这篇短论中,我不准备、也不能全面地评论毛泽东的功过问题。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只想是从中国史的观点来估定毛泽东的历史位置。毛泽东在生前一直以“革命”为标榜;通过他的一些极左的言论,他更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个最彻底的革命领袖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稍稍留心这四年来中国大陆所不断暴露出来的有关毛泽东晚年的言行,我们便不能不承认毛泽东最后并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的限制。而且更不幸地,限制着他的正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那一部分——君主专制。所以他晚年依仗的不再是正式的官僚系统而是相当于传统的宦官、外戚之流的势力:如康生正是魏忠贤型的人物,而江青和她的党羽自然是诸吕、诸武一流的势力了。以行为而论,中国历史上的昏暴之君的特征如远贤臣、亲小人、拒谏饰非之类,毛泽东实无一不备,而且其程度则远过之。因为他所掌握的集权主义的权力结构是传统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我并不是说,毛泽东一切的思想与行为都在中国传统的笼罩之中。他确有其革命性的一面,而且是一个最彻底否定传统的革命者。但这只限于他在自觉的思想状态之下为然。在潜意识里他则不折不扣地是传统的俘虏。传统的一面在他早年的诗词中已有清楚痕迹,不过一直要到一九四九以后才全面地爆发出来。阿克顿(Lord
Acton)的名言:“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则绝对腐蚀人”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有效的政治原理。一九四九以后,在绝对权力的腐蚀之下,革命的毛泽东逐渐让位于传统的毛泽东了。这绝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事实上环绕在他周边的几乎没有人不把他当作开国皇帝那样奉承。不说别人,当我们读到许多有关周恩来如何“忠于毛主席”的小故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们之间只有传统的君臣关系,而不是革命同志的关系。中国大陆上这几年来才开始反省中国“封建”传统何以如此根深蒂固的问题,实在未免迟了一步了。
目前中共官方对毛泽东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为了应付党内的困难不得不推崇他,但另一方面为了重新建立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信又不得不批判他晚年的一切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于是大体上把毛泽东的政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国有功、建国有错、文革有罪。
现在我们先谈谈应该怎样估价他的“开国之功”。今天中共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在内都强调“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正确与否是要看我们如何理解“新中国”这个名词。如果说“新中国”是指中共政权统治下的中国,那么这句话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所谓“新中国”涵蕴着一种价值判断,以为没有毛泽东则中国今天将仍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那么这个论断则是很成问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旧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迅速的衰落之中,代之而起的是苏俄的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所以,亚非地区大大小小无数的旧殖民地或被压迫的民族都一个个地获得了解放、并建立了新的国家。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一直在寻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之道,毛泽东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人。但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中国事实上已摆脱了旧帝国主义的直接压迫,而且至少在名义上已成为联合国的“五强”之一。毛泽东所建立的“新中国”只有对中国共产党才是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则不过是一个新的政权而已。这个新政权的成立颇藉助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可是中国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却并不是从一九四九年才开始的。从建立现代国家这一方面说,毛泽东的业绩不但没有超越过孙中山,而且也比不上甘地、尼赫鲁在印度独立运动上的贡献。客观地分析,毛泽东的“新中国”在社会革命方面所表现的意义是远大于民族革命的。
毛泽东接受了“五四”以来反传统的思想洗礼;在自觉的层面,他是和传统全面决裂了的。但是,我在前文已指出,毛泽东并没有真的跳出传统的藩篱。以思想的内容而言,他是反“封建”的。但以思想的方式而言,他却把“封建”发展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他所运用的建筑材料全是新颖的,而他所想建造的地上天国则依然是陈旧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新中国”竟成为“封建主义”无限泛滥的重灾区。这样的国家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是没有“新”的意义可言的。
由此可见,就毛泽东的所谓“开国之功”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评价和一般人民的评价是大有距离的。这和汉代朝廷与民间对汉武帝的评价之截然异致,先后如出一辙。汉宣帝要颂扬汉武帝开边的功德,特别下诏为武帝立庙作乐。但是当时有一位儒生夏侯胜竟持异议,他认为武帝虽有广土斥境之实,其代价则是“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总结一句话,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立庙乐”。(见《汉书&夏侯胜传》)中国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向来只注重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对人民有没有“功德”、是不是“遗爱在民”。让我们再举秦始皇为例。《三国志&王朗传》注引“朗家传”云:“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
经过两汉三四百年之久,何以会稽独祀秦始皇?这当然是因为始皇曾于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一一)上会稽、祭大禹,又在会稽山上留下了著名的石刻文字。始皇和会稽有此一段香火之缘,因此后世民间对他还有所纪念。不过对整个中国而言,始皇毕竟是“无德之君”。王朗为会稽太守而禁民祭祀,其实也还反映了多数中国人的想法。秦皇、汉武诚然“略输文采”,但这两个人在毛泽东的心中仍然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从对人民有“功德”的观点看,毛泽东显然并不能胜过这两人。尤其是汉武帝,晚年曾下轮台诏,自悔其好大喜功、残民以逞的种种作为,这更是我们在毛泽东身上找不到的质量了。
最后我也想略说几句关于毛泽东的“错误”与“罪恶”的问题。这一方面,许多人都已说过了,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深入地发掘。我只想把他和另一个历史人物作一对比,这就是他生前曾欣赏过的曹操。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曹操绝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毛泽东一度表现过向曹操认同的意味,这大概是因为曹操不但有武功,而且还有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缘故。毛泽东的文学修养自然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他确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性格和才力而言,这两人都有不同。曹操毕竟生在汉末,虽然不信“天命之事”,尚非肆无忌惮之人。他至少还相信历史上尚有周公这种伟大的人格存在(见他的《述志令》)。毛泽东在极端过激思潮的激荡之下,则早已流入虚无主义一路。
据服侍他的人所写的一篇文字,他熟读历史,但是完全不相信历史上有什么光明磊落的一面。他留心的大概都是权谋机诈一类的东西。他以自己的心度古人之腹,因此认为历史记载都是假的,都不足信。史书中当然有虚饰,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可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发展虚无史观,满眼看去只见到“脏唐臭汉”,那么他便不可能对人性有任何信心,也不可能对人类未来抱什么理想。而毛泽东便恰好是这样一个人。
再以才力言,两人也迥不侔。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大约可算得确评。但毛泽东则只是乱世奸雄而非治世能臣。以奸雄言,曹操远不是毛泽东的敌手;以能臣言,毛泽东却是连影子也没有。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根本不曾为能臣,他终其一生只欣赏“人与人斗,其乐融融”的奸雄境界。
但是毛泽东和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所造下的最主要的罪恶则属于同一性质的。顾炎武评曹操说:“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观其下令在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道萌生。……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日知录&两汉风俗》条)毛泽东由于无知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炼钢”都还是有形的、也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他为了遂一己夺权之私,不惜玩弄纯洁的孩子们,搞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绝大的骗局,使大多数中国人今天都对中共政权基本上失去了信心,更使青年们对一切理想主义都不再发生兴趣,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无可救治的精神崩溃症。
一九四九年的时候,中国人因为望治心切,曾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寄过深望,尤以知识分子为然。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惜牺牲个人的利害、抛弃个人的尊严,以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在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之前,中国社会上的一般风气确是比较淳厚质朴的。但是毛泽东却一再地欺骗他们、整治他们,并以搞“阳谋”而沾沾自喜,终于把这样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完全糟蹋掉了。根据我个人这几年来的体察,现在中国老一代的人大多是以平静的心情等待生命的终结,中年一代是有的彷徨苦闷,有的随世浮沉,年轻的一代则或者腐化颓废、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各谋一己的前程。总之,大陆上的中国人显然已失去了中共建国初期的那种共同的热情和理想。不但一般人民如此,中共的干部也不例外。三十年前“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者今天已多堕落成保权保位、有家无国的官僚了。追源溯始,造成这一弥漫在全中国的精神崩溃症,毛泽东是不能辞其咎的。
借用顾炎武的话说,“毁方败常之俗,毛泽东一人变之而有余”。这当然并不是我故意夸大毛泽东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问题:单从权力的性格来说,毛泽东生前所拥有的威势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凭借上面,一是明、清以来恶化了的皇权传统,一是近代西方传来的极权的政党组织。前者构成其权力的实质,后者提供了权力的结构。毛泽东既是中共领导阶层中传统观念最浓厚的一个人,又恰好占据了这一权力结构的枢纽位置,他之所以能把中国弄得天翻地覆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以上我从中国史的观点对毛泽东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略作说明。我所引的秦始皇、汉武帝和曹操三位都是毛泽东生前曾在不同阶段与不同情况中发展了自我认同的历史人物。他与这三人都各有异同,未可一概而论。但大体言之,所同者在过失方面,所异者则在功德方面。从文化精神言,前三人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毛泽东却代表了一种纯否定的精神。这大部分是时代的悲剧造成的,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了。在结束本文之前,我还要补充一笔,中国史上和毛泽东的形象最相近者则是明太祖。我在七年多以前已一再指出毛泽东曾有意模仿朱元璋。就性格言,两人尤为肖似,都是阴狠、猜忌、残暴兼而有之。除了语录、红卫兵、整肃干部,以及因自卑感而迫害知识分子等仿制品之外,毛泽东师法朱元璋有时甚至到了亦步亦趋的境地。例如他所提出而在大陆上一度广为宣传的口号:“挖深洞、广积粮、不称霸”便完全是抄袭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按:这是朱元璋克徽州后,由儒生朱升向他提出的。见高岱《鸿猷录》卷二“延揽群英”条)这样明显的模仿颇足说明毛泽东向朱元璋认同的深度远在前三人之上。这为心理史家(Psycho-historian)分析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提供了极有意义的线索。
我很盼望将来有专治心理史学的人在这一方面作深入的探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客信条 权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