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菲艺术字怎样写艺术字

《中国高端访问》火爆书市的背后
&&&&&&&&&&&&&&&&&&&《中国高端访问》火爆书市的背后
&&&&&&&&&&&&&&&&&&&&&&
吴志菲(应约为《北京日报》撰写)
  “做新时代的忠实记录者!”“生也有涯,学无止境。”“看深、看远、看全景。”……韩启德、马万祺、龚育之、李君如、伍绍祖、叶笃正、贺敬之、余秋雨、邓友梅、高洪波等30多位中央领导或各界名流为我们的拙著《中国高端访问》丛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经济日报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分别题词,或勉励,或寄语,或点评,给我们的采写工作以动力。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全书文笔很棒,极流畅!”“以前,他们(高端人士)在我的眼中是可敬不可亲的人物,但是自从阅读过这套书后,我觉得我离他们并不远,因为他们的情感触动了我的神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们有了心灵的碰撞。”……一位位读者,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老干部,有的是著名作家,有的是高层领导,有的是平常百姓,一封封来信、一个个“伊妹儿”、一次次电话,或“盛赞”,或斧正,或期待,给我们的采写工作以压力。这是我们难能可贵的诤友!
  这些年来,我们合作采访了近600位政界要人、两院院士、铁血将军、经济学人、理论大家、驻外大使、法学巨擘、医学泰斗、文艺名流、奥运冠军、名企领袖、焦点人物等,主人公都是各领域响当当的人物,成为各行业的一个个符号性或标志性的人物。无疑,这些人物是难以走出中国百姓的视野,如果能通过一本本书记录他们的成功与辛酸,细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困境,袒露他们所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枝节细末,想必有看点与卖点。
  近年来,人物访谈和传记类图书一直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励志类书籍。成功人士的传奇经历,往往对每一位普通的读者有非常强烈的激励和鼓舞作用。然而,纵观目前的传记图书市场,很多作品片面地为名人树碑立传、唱赞歌,一味挖掘他作为个人的成功,而忽略了他身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实,很多社会名流在历史关键点上的所作所为,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在采写中总是尽可能把这些高端精英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中,在述说他个人的小历史的同时,不忘展现中国社会的大历史。毕竟,一部成熟的、负责任的传记作品,不仅可以让读者真切领悟名人的人生哲学,探寻他们的成功轨迹,还可以看到当代社会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窥探今日中国的发展行踪。在与出版者策划这套《中国高端访谈》系列丛书时,我们就紧紧把握到这一点。比较火爆的书市更让我们认准了这一点,并执著地走下去。
  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省部长们的个性言行,已然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道新风景。他们对民生问题的忧心忡忡和仗义执言,不仅关乎百姓福祉,也使他们自己成了公众关注的明星。在首部《中国高端访问》里,我们第一次联手走近这些出入红墙的省部高官,共同解密这些影响中国未来决策的省部高官之执政为民的背后。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自《中国高端访问(之一)——影响中国决策的18人》问世来,各在媒体转载连篇累赘,各方读者“好评如潮”。有关图书专家认为,这是建国来第一部反映当今中国重量级的、有着很高美誉度的省部高官的全纪录,其执政理念、人生际遇、仕途甘苦、铁腕柔情、生活情趣在《中国高端访问》一书中一一凸显。自此,新闻出版界给了我们一个一个美称:“高层人物的解密者”、“智囊传记专业户”。
  开门红,给了我们信心与动力。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21人》、《推动中国科技进程的21人》、《五星级巨商的创富秘笈》、《解密18位文化名流的本色人生》、《关注和谐中国的15双眼》、《站在世界体坛巅峰的21人》、《中国与世界握手背后的16人》、《19位健康卫士的红十字传奇》……接踵而至,一时间引起图书出版界的质疑:这两位作者怎么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推出了10多本、三四百万字的作品,而且格调较高、文笔不差、书市较好,是他们采写的还是有人捉刀代笔?作者是两个人,还是一个群体的笔名?
  其实,连我们自己也吃惊:没想到读者反响不错,没想到一连能接下来出这么多本。当然,期间的酸甜苦乐只有我们知晓,毕竟写作是一种特别的精神劳动,所有“爬格子”的都有体会。
  在这里,我们除了感谢我们这个所处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最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感谢我们的家人与朋友及有关领导一贯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记者”这个职业成就了我们。
  有人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只有24
小时的生命。对此,我们不完全赞同,的确新闻有易碎的一面,可能绝大多数新闻都会被快速地一次性消费,但是易碎的东西一定有永恒的一面,关键是你如何去挖掘一个个的新闻背后发现一些永恒的东西。走近名流人生,胜读十年厚卷。我们骄傲,作为新闻记者能有机会走近高端、倾听高端、同高端对话,让我们成倍地增加人生体验,也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当然,要真正做好这个职业很不容易,但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不断前行,前行……&
高端人物有着广泛的社会知名度,有独特的新闻看点和图书价值,社会的关注度比较高,我们一直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的采访,当然在访问时我们尽可能以平等的心态走近他们,尽管我们很敬重他们,从来没有“见官矮三分”意识,也没有以“无冕之王”自居。
  记得当年采访问鼎“中国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院士之前,很多人向我们发出善意的“警告”——“莫去讨没趣,人家没功夫,也不好宣扬。”
当真正走近这位物理学大家时,只见黄昆拿着采访提纲,仿佛学生接受面试一样,在访谈中他是那么的配合,我们暗暗庆贺自己走运,面对面感受了大师风范。这位功勋卓著的大腕级科学家,在我们眼里又是一位普普通通、十分平易近人的慈祥老人。
  采访中,我们一次次被黄老特有的人格魅力所感憾。当我们提到获奖的感受时,他这么回答:“这次获奖,当然高兴,毕竟是国家最高奖,但获奖给我麻烦不少,要占用我好多时间与精力,比如像你们记者访问,我无可奈何。”话语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平实而不失诚恳的老人那直言不讳、纯朴务实的学者风范。谈起获奖,黄昆那平静的口气中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然而他认为在这些年里获过的许多荣誉中,最令他引为自豪的并不是这次最高科技奖,“屡次获奖,在我心目中,1995年获的陈嘉庚物理奖在我思想上特别看重。因为这个奖的评选委员会是学部常委,是同行给的,为此,我特别看重,别的奖我不太了解。”听到这里,我们无不意外——竟质疑个人的成就,我们同时也感动不已。
  曾有人说,“中国科学家不愿接受媒体采访,面对记者,科学家很少谈个人爱好、个人喜怒。因此,对科学家,大多数人敬而远之,崇敬大于热爱。”其实,中国科学家也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和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科研之外,他们或神游空中电波世界,或收藏自己喜爱的宝贝,或弄墨于丹青之间……这些业余爱好非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反而与科研相得益彰,因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是一种精神陶冶,一种文化积淀,更是一种智慧能量的释放。谈起个人业余兴趣与爱好,黄昆兴致高昂:“如果说有什么兴趣,那就是散步,或者说是走路,还有爬山。在(上世纪)60年代,每个礼拜天我跟夫人、孩子去登妙峰山,后来年纪大了,体力差了一点,便到香山爬山。”从聊侃中,了解到运动是黄老的第一雅兴,曾经一家人多次到鬼见愁(香山最高峰)比赛,看谁最先到达顶峰——“那时候,我大孩子登山比赛时,跟我旗鼓相当,获第一名次数差不多。”看来,征服科学顶峰的黄昆院士在攀登现实世界中的山峰也并不示弱,“再到后来,发现很难想像的是连鬼见愁登上去也有点勉强,更不谈比赛了,逐渐只能走到半山腰。”
黄老最后说:如今,身体已经大不如昨的他连香山也爬不上去了,只是每个双休日随夫人到颐和园去爬“一个说不上山的山”。
采访归来,已是华灯初上。我们陶醉在与黄昆院士的“对话”之中,毫无倦色,返回后即展纸运笔,不两天便写就1.5万字许的长篇专访《黄昆:在固体物理学巅峰上“散步”》。发表后,20多家报刊转发或译用。
  其实,我们最早关注的是一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就是一些弱势群体,后来开始关注那些平民英雄或草根英雄。早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憾人肺腑、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激人义愤、启人反思的题材,内容涉及怪人怪事、真情隐情、秘闻趣闻、热点冰点等内容,也有一些地方的名人名流。当年,不在记者岗位上时我们给自己制作的名片就旗帜鲜明地写的是“自由撰稿人——
欢迎大特写大纪实非常新闻线索”,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那时在名片如此打的可能很少见。
今天,尽管我们更多的是在关注精英,但从来没有忘记以平民的视角去与他们对话,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同样是人,也有一般人的困惑与挫折,在写作中如何能刻画好他们作为一个常人应对有关窘境的内心矛盾,就会赢得更多的普通读者。在我们眼里,精英和草根是相对的,精英是一业之精者,草根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最后汇千百种养分成一果,有条件、有好的环境与机遇,加上自身的努力也会成为精英。
  这些年来,我们还一直笔涉红色题材作品,注重发掘、创作党史、军史、共和国史有关少为人知或者尘封已久的内容,追寻历史伟人的传奇足迹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鲜活细节。多年前,曾出版过《世纪小平》、《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和《触摸红墙》等一些书。欣慰的是,其中《敦厚朱德》一书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荣归——解密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被中国作协立项为2007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随着《中国高端访问》丛书的火爆,但在我们心底里有一个梦,想在此基础上出一部《中国底层生活实录》与《乡村传奇》,展示多年来特别是早年有关基层采风的一些作品,尽管反映的是社会底层的特殊群体,但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字影像,作为记者、作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命运特别是苦难,能给他们做一点什么,给这个特殊的群体贡献一点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心愿。
已投稿到:三国赤壁采风
&&&&&&&&&&&&&&&&&&&&&&&
余玮等在三国赤壁采风
&&&&&&&&&&&&&&&&&&&&&&
(转自赤壁网与“楚风”的博客)
5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5月的赤壁华丽而辉煌。5月是歌与舞蹁跹的日子,5月是诗与画交融的季节。5月21日--22日,这两天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有幸陪同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团来赤壁采风。近距离与心目中仰慕的名家大家相聚一起,探幽寻访、畅所欲言。梁衡、毕淑敏、李炳银、王宏甲、时延春、孔晓宁、余玮、洪烛、梁必文、刘醒龙、刘益善、徐鲁、马竹、任蒙等一个个名字辉映了赤壁灿烂的殿堂。
5月20日至22日,2012&三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著名作家写赤壁活动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梁衡,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等十六位中国著名作家齐聚赤壁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咸宁市委副书记、赤壁市委书记丁小强,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斌,市委副书记盛文军,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满林,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杨龙文,副市长杨志文陪同作家们采风或参加座谈。
在赤壁采风活动中,作家们先后深入赤壁市博物馆、陆水湖风景区,柳山湖镇腊里山村、三国赤壁古战场、羊楼洞茶马古道,以“游、访、听”相结合的形式,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民间,亲历、亲见、亲闻,切实感受赤壁文化魅力。
在5月22日举行的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斌向作家们介绍了赤壁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他希望作家们能运用强大的影响力和卓越的创作力,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宣传推介赤壁独具魅力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民俗民风,深入挖掘赤壁文化,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提出一些有利于赤壁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赤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家们在座谈会上也纷纷发言,他们首先感谢赤壁组织这样一次写作采风的机会,赤壁山美、水美,茶美、人更美!此次采风活动让他们真正领略了江南赤壁的秀美!赤壁的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赤壁市要加大对三国文化、茶马文化、三峡试验坝等旅游资源的包装宣传力度,从而让更多的人来到赤壁、认识赤壁、了解赤壁。
据了解,此次中国著名作家写赤壁采风活动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赤壁本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关于描写赤壁人文、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文学作品还将汇编成书,出版发行。
梁衡(当代作家,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省文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处女作(《阿里》)长篇小说《》《》等,中短篇小说集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当毕淑敏老师知道我在沿海工作了多年,又回到了家乡时,挺感兴趣。她说赤壁是个好地方,是不是感觉生活特别的舒适,是不是回来的感觉很好。我说是的,回到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她聊到了生存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她说活得越简单越轻松越自然越好。听她一席话,整个人仿佛轻松了很多。
作家们兴致参观了赤壁古战场风景区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共党员。1969年(17岁)入伍,在马拉雅山、、交汇的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等。1980年(28岁)转业回。国家一级,北京铜厂、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3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35岁)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37岁)年加入。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今天上午,中国著名作家赤壁采访团一行,来到湖北南大门的的赤壁市赵李桥镇,寻访茶马古道的历史印迹。走在羊楼洞明清古街,仿佛进了历史的繁华。拉货的鸡公车是古老石板街的见证。
著名作家王宏甲(1953年6月生,福建建阳人。先后毕业于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国家一级作家,解放军总后勤部专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后历任建阳县冷冻厂工人、县商业局干部。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90年代开始致力于纪实性文学的创作,十分注重纪实作品的艺术表达,作品兼有哲人的思辩、诗人的激情、散文的优美和小说塑人物的功力。主要作品有《洗冤》、《中国教育新风暴》、《贫穷致富与执政》等,作品多次获奖。)与长江商报美女记者黄敏在羊楼洞古街合影留念。
著名作家李炳银(1950年农历6月25日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铁炉乡住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9年始,曾在空军服役3年。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国家出版局、《文艺报》从事出版行政和文学记者、编辑工作。1983年1月调入中国作家协会研究部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务副秘书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很多次出任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学奖等许多部委、省市和报刊的文学评奖委员。
对两天的赤壁之行感触良多,挥毫泼墨,为赤壁市题写诗篇。
在明清古街上探寻茶马古道的足迹,来自湖北阳新的徐鲁和赤壁的余玮感触良多,曾经有过很多深深的记忆。
毕淑敏对赤壁的川字茶砖有很深的情感,她说在西藏十多年,喝川字茶是很开心的事情,因为这个茶叶很珍贵,每次只能分一点点,那是高原最珍贵的生活品。多年来,她一直以为川字牌砖茶是产自四川,没想到是在湖北的赤壁,说到动情处,她说有想掉眼泪的感觉。毕淑敏老师兴致勃勃参观了万亩茶园。
著名作家刘醒龙(日生于黄州,著名作家。曾任英山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和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六、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和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等。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政治课》《弥天》《天行者》。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及《当代作家选集从书—刘醒龙卷》《中国经典乡土小说六家从书—大树还小》等。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
对茶乡有着深深的情节,在仔细的品尝川茶的味道。
作家们在赤壁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先后在赤壁市柳山湖镇的腊里山村和易家堤村参观访问,看到新村别墅、农家书屋、社区广场,园林绿化,一派城市气象,认真听取社区的介绍。那位笔直站着、一脸认真的就是任蒙老师。
毕淑敏的丈夫芦书坤也一同来到了赤壁。他的谦虚、和蔼,每当有镜头对准他的时候,他总是说,你们拍老毕吧。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也同样伟大。
(说到丈夫芦书坤,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五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说我是‘清政府’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
毕淑敏笑言,换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个“剩女”。“我年轻时是个特别迟钝的人,讲话少,很沉默,觉得那些事情都不是一个女战士该想的事。当时,很多战友都在偷偷地谈恋爱,忙着给心仪的男生织毛衣。我当时是班长,真的是严格执行部队不许谈恋爱的纪律。”战友们谈情说爱、物色如意郎君的时间,毕淑敏常常在雪域高原仰望星空,想人为什么活着?我这一生该如何度过?如果明天死了,我要交代些什么事情……
芦书坤回忆说:“我对毕淑敏的第一印象,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气,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样一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镇定和平静。我后来问过她,你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她说,可能是在西藏太寂寞了太枯燥了,天天看着单调的雪山和一动也不动的云,人就呆若木鸡了。”)
来到赤壁最兴奋的作家莫过于余玮。这位土生土长的赤壁人,还是我车埠中学校友师弟。他既是客人又是主人,一边帮我们招呼北京、武汉来的作家,一边协助地方搞好接待和宣传。(余玮,曾用名新伟,笔名愚公、太阳仔、赤子,中共党员,红色纪实作家、诗人、党史研究专家、资深媒体人,在新闻出版界有“余高端”或“为红色中华立传”、“中国红笔杆”之誉。现为中华儿女报刊社执行主编、主笔兼首席记者,湖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向阳湖书画院名誉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并兼任湖北理工学院校友会副会长、湖北理工学院北京校友会会长、湖北省赤壁市曲艺家协会顾问、《中国知青纪念文集》丛书总顾问、《中华书画报》总编辑等。先后毕业于湖北理工学院与湖北大学,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工作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文摘》、《读者》等600余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过其大量通讯、纪实、文艺、学术作品,计1800余万字。)见到家乡的文化局美女局长何洁,笑得合不拢嘴哦。
同门师兄弟也得合影啊!人家有遮阳伞,当然笑容如菊,咱也沾沾仙气。
赤壁走出去的作家梁必文,那就太熟悉了,那还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刚省商校毕业分配到赤壁市旅游局工作,他那时才26岁,就已经是文化局的副局长了,加之是老乡,自然非常尊敬和仰慕,常常去拜访,向他学习求教,印象非常深刻。刘益善老师的诗歌也是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批热血青年常常捧读的籍典,几十年后才得以相遇,非常开心。
我们在农家新村里合影(左二为梁必文,左三为刘益善,右一为余玮)
眼带墨镜、肩挎背包、脖子上挂着相机、一身休闲,在广电工作的多年,一眼就能看出其职业精神。他就是来自武汉的湖北作家马竹。&
七十高龄的著名老作家、外交家时延春(右)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著名作家毕淑敏一同品尝赤壁古老的川字砖茶时延春
(1942~)笔名时涧。山东章丘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阿拉伯语译员,驻民主也门大使馆随员,外交部二等秘书,驻埃及和约旦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外交部亚非司处长,驻利比亚大使馆参赞,驻亚丁总领事,驻也门、大使,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2000年成为作家协会名誉会员。著有散文纪实及游记作品《阿拉伯风情录》、《中东热点地区的秘闻轶事》、《红海浪涛三千年——也门沧桑》、《漫话红海》、《泛舟尼罗河上》、《难忘的岁月》(中文和阿拉伯文)、《撤离科威特纪事》、《侯赛因国王趣谈》、《阿拉法特遇险记》、《也门部落的风俗习惯》、《索科特拉岛探奇》、《斋月史话》、《朝觐仪式》,编撰《二十世纪世界大事典》(合作)、《世界笑语集锦》(合作)。自2000年以来又连续发表作品《环球采风诗词选》、《世纪情怀》诗词选。也门总统授予“统一”勋章,叙利亚总统授予“优等荣誉”勋章。
孔晓宁笔名尧丁、啸林。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1974年赴湖北省钟祥县东桥公社插队。198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83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随后历任《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编辑)、主任记者(编辑)、高级记者(编辑),旅游新闻部副主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走进北极》、《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个中国人》,报告文学集《走进名人世界》,散文集《寰球履迹》,共出版文学作品十余部。长篇报告文学《南极漠野探秘》获199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获环境文学创作与环境新闻报道方面的全国最高奖——地球奖。
中午午餐的时候,我和孔老师坐在一起,我向孔老师打听《人民日报》的一位老前辈,也是我以前在旅游局工作时的局长吴纯法(也是我高中的老师)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同班同学舒瑜德主任,正好孔老师和舒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80级的研究生同学,我随即拨通了吴局长的电话,孔老师和吴局长愉快的交流,随后他也向舒老师转达了吴局长的问候!记得那还是1994年,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第一篇关于赤壁大战陈列馆建成的消息。当时我去北京将稿子送到舒老师家,随后就见报了。陈列馆建设正是我在旅游局工作期间,动工于1990年,先后有北京军事博物馆设计处长夏书绅做过全景画设计,后采用了中南设计院设计师乔士和十三易其稿的方案。我在1991年10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中发表的《谈兴建中的赤壁大战陈列馆》一文中对陈列馆的设计构想、寓意作了全面的阐述。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出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逍遥》《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中国人的吃》《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永远的北京》《晚上8点的阅读》《闲说中国美食》《拆散的笔记本》《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北京没有风花雪月》等数十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分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长篇小说《两栖人》。
梁必文,男,汉族,湖北赤壁人 ,1958 年 3 月生 , 大学, 1990 年 7
月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7 年 9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会员。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诗歌数百首,并发表中短篇小说、评论若干,出版诗集有《杨梅雨》、《燃烧的灵魂》、《梁必文诗选》等,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刘益善,男,著名诗人,作家,笔名易山。汉族,祖籍,出生于。197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即入《长江文艺》杂志社当编辑。系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长江文艺》杂志社编审,社长,主编。1973年加入,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日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农村,1967年初中毕业,先后在乡下当农民和民办教师。1971年2月被推荐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197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0月毕业后,分配到《长江文艺》编辑部作编辑。担任过诗歌散文组长、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5月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1996年、2001年、2006年参加全国五、六、七次作家代表大会。2001年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再次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并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学创作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巡视员、《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
徐鲁,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海豚传媒副总经理。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心奖”评选委员会副主席。已先后出版诗集、散文集60余部,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天长地久》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徐鲁青春文学精选》(6卷)、《金蔷薇·徐鲁美文系列》(6卷)等选集。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四届)、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省青年文艺奖、湖北省文学奖等。
以上转自赤壁网与“楚风”的博客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怎么写艺术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