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此来应一件有意思的事,一禅更比一禅深,这句话的意思

[转载]一禅:瑜伽练习者、教练者之问题解答!
一禅老师,我一名教练,发现会员练习瑜伽时,总打哈气是啥原因啊?我们班上,好多个都经常打哈欠,我想,可能是她们困了吧。不知是这样吗?希望老师给解释一下。
一禅解答:这个问题,好多练习者都遇到,经常在瑜伽练习课上打哈气。
有这几种原因,第一种情况是,当身体练习疲乏,呼吸功能减弱,人体气血运行散慢时,人体需要呼吸供给和消除疲劳,人体就会自然产生打哈欠的现象,这是对抗疲劳的一种本能反应。
有时,打哈欠经常发生在舒展体式时,会经常无意中本能的引发哈气连锁反应,这现象很有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初期练习,或者体质虚弱、体寒者身上。如同久坐办公室的人,疲劳时,站起来舒展一下,舒展过后,哈欠就来了。
人体打一次哈欠大约维持几秒钟,这时使人闭目耳塞,哈欠用力重的人,会上身肌肉绷紧,哈欠轻一些则会尽力展开四肢,神经、肌肉、气血就会在哈气作用下,完全得到舒展和放松。此外,有些呼吸短浅的练习者,也经常会有这种哈气,这是对抗疲劳的本能表现。
第二种情况是,打哈欠有头部缺氧缺血的表现,比如,颈椎可能有神经压迫问题,有些人就会经常打哈气,并且是连续性的哈气,目的是以此来增加脑部的氧气供给和缓解颈椎疲劳,增加气血疏通,这是哈气的一种应急反应作用,增加头部的气血供应量,这就是人体借助深吸气使血液中增加更多的氧气。
第三种情况是,人在有困意时,也经常会打哈气,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晚间休息不好的人,还有瑜伽体式练习疲劳后的静坐和休息术上,这表示以提醒人体,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所以打哈欠也是一种无意中的催眠的作用。另外,当一些人练习进入紧张状态下时,也会哈欠连连,还有一种情况,练习者乏味无趣时,也会打哈欠,这就懒散和无聊后会产生的哈气。
总之,打哈欠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一般打完哈气,人体会很舒服。因此可以认为,打哈欠使人生理上的本能反应。
==================================================================================================
问一禅老师一个问题,我练瑜伽,骨骼关节老是响&是怎么回事?关节老响,有点怕。我发现,好些会员都有这种响声,这响声是不是不好?
一禅解答:骨骼关节老是响有三种因素,第一,缺乏锻炼,关节润滑液不足。特别是那些久坐不动,或者身体缺乏锻炼的人,关节间产生的润滑液因缺乏气血热能而减少,因此,在活动时加大了关节的摩擦;当关节活动的时候,肌腱的位置会因为肌肉的伸缩而发生变化,当某条肌腱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的时候,你可以听到一些“咔叭”的响声。一般来讲,手臂在用力时,或者在膝部和踝关节部位,很容易听到弹响了。有时韧带也有类似情况,你的韧带会在你活动的时候被拉紧,并发生一些“咯吱吱”的响声。
第二,关节活动时,软骨与关节之间,软骨垫与关节面之间、肌腱和关节囊之间等发出的弹响,属于用力不当发生的弹响,这种情况多见于初练者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薄弱的人,主要是由于关节里充当缓冲器起保护作用的软骨,渐渐失去了它的平滑,令不平整的关节面发生摩擦引起的响声所为。这种声响有些人身上不明显,而在有些人身上则听起来比较清楚。
第三,关节中润滑液气囊产生的连续响动,当你关节响的时候,压力使你的关节气囊通过伸展或者弯曲,挤压关节腔中的气体被迅速排了出来,形成气泡后发出“噼啪”微小连续的响声,既润滑液气囊和液体气泡相互摩擦的响声。另外,正常情况下,只要没有异痛,关节响声并不是什么坏事,说明你真正需要热身锻炼了。假如响声有异痛伴随,则直接去医院咨询和调治。
==================================================================================================
一禅老师:我一直练习瑜伽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怎么感觉自己脾气越来越大,有人说这跟呼吸练习不当有关?我经常用的喉呼吸,是这样吗?瑜伽不是修身养性的吗?
一禅解答:我倒过来回答你,瑜伽的确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很多呼吸的教练者、练习者发现自己越练脾气越大,这的确与呼吸不良存有很大的关系。
《瑜伽修息密记》上记载:呼吸有三不良相,既短促,滞气和粗声。这三种不良呼吸相,短促容易浮躁与贪婪、滞气容易压抑与烦闷,粗声容易发怒与脾气等,如此,行为、情感、性格与情绪等均受到影响,这需要进入调息,让呼吸变得深长,舒畅,细绵,这样的呼吸叫做良好呼吸相。
喉呼吸属于喉轮收束范畴之一,喉轮在传统瑜伽里,叫做智能轮,它更多的时候,需要轻柔、放松状态,当一个人喉轮总是连续不当的收紧时,无形中就给自己训练了一种发狠的传递意识,久而久之脾气就会增长。另外,我们经常看到,呼吸粗的人、语言声音粗的人,其性格容易急躁,脾气常大,这都是会刺激喉轮产生的问题。
如何有效的运用喉呼吸呢?这要看体式的需要,喉呼吸是一种呼吸控制术,其特点是气柔、细长而又舒缓,它在一些体式运用里,如,手臂推压、支撑,身躯前后移动,或者身躯伸缩之间都可以采用,但不宜发出粗的气声,而是训练帮助自己进入轻柔的气声,这样时,你练体式会自如、轻盈起来。
对于文雅撒阿斯汤噶的练习者来说,细声、轻柔的喉呼吸,会让你感官具有收慑作用,练习体式效果更佳美妙,而整个人会由粗向细、有外向内转变,如此哪里还会有脾气呢。
作为练习者,不宜过多的在体式训练中间,采用喉轮收紧时的发狠,或者用力发出粗声的运用,这样很容易在体式练习过程中,造成了憋气,或者气粗、气短。这种发声的喉呼吸,在体育力量运动里,经常采用这种训练法,目的能够增加身体发力的需要,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运动员的发脾气大都很大,行为很暴力。
传统瑜伽里,喉呼吸则属于“遁声呼吸术”范畴,遁声的意思,即呼吸越来越轻细,目的是让练习者呼吸内敛,增加对身体内力控制的需要(切记:不是呼吸向外的爆发用力),将喉呼吸+内悬息,运用在体式练习中,你会获得更好的体式动态轻盈、流畅、控制的效果。
==================================================================================================
一禅老师,有些会员在课上静坐和一点凝视法练习时,会出现流泪是怎么回事?
一禅解答:流泪有几种情况,人在激动和悲伤状态时会落泪。落泪有身体功能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同,身体功能性流泪,则发生在身体干燥,眼睛就会反射性地流泪,看看会员有无这类情况,比如,感冒了,呼吸不畅,气血堵塞,干燥寒冷的冬季等会造成流泪。
一些练习者,在凝视法练习时,因眼部视角疲劳时,自然会产生落泪现象,这是眼部对视力的一种保护机制,因眼凝视过久,因疲劳产生的干涩而导致的落泪。
而静坐冥想练习时的流泪,按照《瑜伽唯识论》学说的原理:人的很多情感是深埋藏在心念底层中,既收集的作用,久而久之很多人会形成不由自主的自我压抑,当我们安静时,心念的压抑开始逐步消减,于是,这类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释放;如此,有些人就会自然就形成的流泪了,这是由于释怀而落泪了。
对于此类现象,有些发生在自我心念压抑很重的人,有些则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喜悦泪感而发。因此,落泪的状态是不同的。很多人因为缺少这种安静的体验,以为落泪是不好的现象,其实这种缺乏认识的误区,这要看落泪的情形。比如,有些静坐那些大哭大闹的现象,这是不良的体现。而自然安静的落泪,则是良好的。
从生理性角度来说落泪,这是人体肾脏功能的一种排泄本能,比如,当人遇到某些刺激时,人体在需要获得情感排泄,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体会到一种情绪由下而上的生发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既是肾功能的排泄,中医说,肾为水脏,具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藏密瑜伽医学也阐述了这个原理。情绪是引发器,刺激了肾功能,就会发生落泪的需要信息,由此落泪则形成。
也身体病障性的落泪,有时往往是一种身体器官衰竭的信号,比如,肾功能衰退,生理的压力加大,或者着急上火等,都会形成一种病障性的落泪。很多人身体的体质呈酸性,这类人遇到极度疲劳时,会出现个体落泪现象。看到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
总之,落泪是一种生理机制,不同的情况,需要辩证来分析其原因。
==================================================================================================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教练的培训学员,我们的老师总跟大家说:不要学那些所谓的瑜伽知识,那些根本不实用的,瑜伽是99%的练习+1%的理论。请问一禅老师,我不知道练瑜伽是不是这种说法?希望看看您的观点?
一禅解答:&瑜伽实际练习本身是对的,但这而言,“瑜伽是99%的练习+1%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条十足的100%理论观点,这只是让一些人片面的理解它了。
做一名合格的瑜伽教练,不是只会摆一些体式,或者会几招套路演练就能上台教习的。正所谓老话说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扎实的瑜伽专业知识功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瑜伽教练,那只是“愚人说瑜,伽人带操”。一名合格瑜伽的教练,更要具备专业知识理论学和自身内在素养,因人而为的教习技能,善于激励他人的能力,和一颗具有责任的爱心。
瑜伽本身是一门古老传承下来,身心灵修为哲学知识体系,很多教练以为,学习理论知识意义不大,唯有实际锻炼体式,才是真正的瑜伽。其实,这是一种对瑜伽认知的巨大误区;学习瑜伽的理论知识,不是让你去死读书本和理论文字,目的是用来转变你的头脑意识,《瑜伽经》开篇定义,就阐明瑜伽是“意识转变和修正自我”的核心定义。
《瑜伽唯识论》知识上说: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来自于感官意识的所为,感官意识不改变,其行为是无法改变的。这句话意思已经说明了改变意识的重要性,而知识瑜伽体系就是改变一个人的金钥匙。这也是瑜伽六门功课中,知识瑜伽排名第二的原因。
你所有的练习再好,头脑意识不改变,那么你所有的体式行为,依然是一种陋习的习惯,只有头脑意识改变了,才能是你发生行为根本的改变,也是改变一个人整体的生命。因此,理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改变,更因为,知识能够改变你的命运!
瑜伽的理论知识不是死课本,知识学习与改变意识,本身是一种连接,这是真正的实际修为,不要以为瑜伽只是体式练习,这是愚昧的认知。请思考一下,假如人类若没有知识,哪里来的文明进步呢?没有知识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
曾经一名会员问她的教练:为什么我练习下犬式怎么头疼、头晕啊?这位教练居然回答:是你姿势没到位。看到这样的回答,这样的教练不失业还会做什么呢?假如你稍懂一点瑜伽专业知识,就不会这样回答的。
我们从几个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位会员的问题。如:她是不是气血虚弱,还是有血糖低的问题;或者本身颈椎有问题,还是在做下犬式时呼吸短促憋气了,假如其中某一种存在着情况,就会造成头痛,伴有头晕。后来这位教练咨询我,我建议他与会员交流,而得到的答案是:这位会员本身颈椎问题,再加上练习呼吸憋气,就造成了头疼、头晕。
当你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你如何判断对方练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文明与愚昧之间,其知识的结构是差别巨大的,犹太人之所以成为最富有的民族,他们对知识的索取是最大的成就,因此,他们最重视的是教育。瑜伽理论知识,并不是我们单纯看到的书本文字、笔录笔记,瑜伽真正的理论,它就是你来自本人实践积累的经验,人体本身就是一部活字瑜伽经,作为一名瑜伽教练,你是否学习读懂了这部经呢?!
“99%的练习+1%的理论”真实的含义善解为是这样的:既99%的练习实践归于1%理论总结经验之精华。当你读懂了这层含义,你也就真正读懂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个1%的意义,既实际和理论它们是合一关系,实践和理论如同是你的头脑和身躯,都第一重要,缺了哪个都不行。
假如你认为,这理论是1%就是那么一点,你就错读了瑜伽。在印度瑜伽学校里,首先要学的就是理论,然后才是体式练习。因为瑜伽的理论对是自我的身心的解读。一个读不懂自己的人,是根本练不好瑜伽的,读懂人体这部经,你也就读懂了瑜伽。
练习瑜伽不仅要体式锻炼,更有从愚昧的认知中走出来,走向智慧。我希望瑜伽老师,更实际一些,即有知识,又懂得教习之道,这才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关于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让你我他一起共勉吧!
==================================================================================================
一禅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我昨晚静坐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抖得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禅解答:有几种因素供你参考:一是受寒因素导致,不少人静坐,因无意间受寒而会身体发抖。
二是身体因静坐过久,其姿势会慢慢僵硬的过紧,造成疲劳,会无意中发抖,这种发抖其实是身体自我的一种自动对抗与防御。很多人因刻意的支持姿势过久,身体就会这样产生发抖。
三是,不一定是身体在发抖,可能是你感受的问题,比如,也许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连续晃动,这种晃动是逐步的,自己会误解为发抖。静坐晃动,跟气血不畅和呼吸不稳有关,造成了身体自然的紧张,故有晃动。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静坐的身体,会有习惯对抗性,因身体习惯了动,当静坐不适应时,故此动静的对抗产生,连续的晃动产生了。
==================================================================================================
一禅老师,瑜伽练习体式有没有标准这一说法?我看很多教练都说精准,标准,体式练习倒地什么算标准,以什么为标准,让我很困惑?艾杨格不也讲究体位的标准吗?
一禅解答:很多练习者困惑,瑜伽体式要标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思考一则故事:
明朝开国,一百姓家丢失一头牛,他报案到官府不受理,他状告无门,结果拦御驾、告御状。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受理此案,让所有的大臣们去为这百姓找牛。大臣们纷纷议论,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朱元璋告诉大臣们说:百姓家丢了一头牛,那可是他的生家性命啊,对于你们做大臣的财产来说,他的财产不算什么,但他的财产标准就合乎一头牛,难道我们不该去找吗?大臣们听了明白了,纷纷夸赞皇帝的仁慈和智慧。
这则故事的意思就很简单,说明了一个道理,事物的标准是不同的!
你在问:艾杨格不也讲究体位的标准吗?是的,这是他经历了几十年的瑜伽练习,得出的经验标准,但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经历,从何来的标准呢?所以,大家要学会自己通过遵行之道,循序渐进的去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标准。
爱杨格在《瑜伽之树》里写道:你们不要模仿我,你们想达到我的程度,是急不来的,因为我练了半个世纪了,你能做的瑜伽,需要谨慎,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爱杨格说的多好啊!
你可以模仿他的体式,也可以模仿他的招式,但体式标准是根本模仿不出来的,这是唯有靠自己努力练习,学习他几十年的坚持与锲而不舍的、努力积极向上的瑜伽精神。唯有经历了这些,那时你也就能拥有一个,属于适合自己体式标准的瑜伽练习,如此,你将会受益一生。
练习瑜伽,本不应该在标准的压力下索取,人家能做到位的标准体式,那是人家练习的经验结果,倘若你在刻意模仿爱杨格的标准,那样你会受伤、吃苦、吃亏的。
《东施效颦》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的。这个典故深刻地反映了模仿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讽刺了那些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地效仿表现形式的人。故事中的那个妇女东施,就是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西施美女的差距,仅仅是一味地在模仿西施的各种动作上,并加以不断效仿,结果,她找不到真正答案,而留做千古笑柄。
在瑜伽练习中,这样的“东施”实在是太多了,至今,很多的培训课上、教练课上,都还在搞体式标准的模仿。
什么是体式练习的标准?归纳一句:靠自身努力的练习,得出的经验收获,适合自己的标准,就是你的标准!
==================================================================================================
一禅老师,练习体式一定要到位吗?我有的体式还可以,但有的就没练到位,教练说这样会没效果的,是这样吗?
一禅解答:关于体式练习到位,究竟什么才算是到位呢?每个人极限是不是相同?人们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到位了呢?这样做对不同的人有什么益处和害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一个角度做到位呢?让我们先反思一下。
比如,一位教练定义平腿坐地式,身体前屈头部贴膝盖为到位,那么,对于腰椎、颈椎问题的人来说,怎么办?这样的到位恐怕就很难适合他们了,假如她们去练到位的话,到位效果不但没有,而且有害。
因此说,在瑜伽里,没有所谓精准和到位的体式,更没有谓安全的体式,只有适合自己的角度,适合自己的把握与练习,做到《瑜伽八支分》持戒的“诚实与不贪婪”,体式练习自有适合自己的到位。
这就是说,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得的到位角度是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就是自己的到位。而真正到位与不到位之间,唯有受益才是真正的“到位”!
体式需要循序渐进的练习,对于体式的练习,不是让你去求做到位,而是让你处处感受体式的过程,其一招一式带来的练习效果,让身体与精神、心态完整的契合。比如,战士式,让提升你契合精神能量,束角式让你契合安抚情绪能量,摊尸式让你契合感受放松效果,树式让你契合获得一片安静,
如此去感受练习吧,不要在探求到位里下功夫,瑜伽又不是练体操到位表演。在契合自己身心的感受中,你会练习的越来越好,效果越来越佳,是否到位就不重要。只要你把握好自己的练习,你的体式在一举一动中,呈现处处的能量与收获。
舞王式让你身心获得一种韵律,提升你的气质;顶峰式让你感受像山峰一样,获得情绪的控制与稳定;船式让你学会把握好,自己身心之船的平衡;直角式的腰腹收束,能够增加你腰腹的强劲与能力;此外,还有很多体式的收获此内在能量之意。因此,我们说,求体式到位不是目的,契合体式的身心,才是练习的真谛,契合就是瑜伽连接之意,在《哈他瑜伽》里专门有记载的陈述。
假如你去强求姿势到位,那么,我说的这些内容,则很难感觉受益的效果了。那些想快速的,狠劲的求练习体式到位的人,结果就是这样:体式练出来了,受伤、强迫症,急躁都随着产生了,这就叫做:得不偿失。
好好练吧,体式是你人体的资源之一,你善待它,它帮助你;你强迫它,它对抗你!
==================================================================================================
&&&&&&&&&&&&&&&&&&&&&&&&&&&&&&&&&&&&&&&&&&&&&&&&&&&&&&&&&
一禅合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禅提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一禅提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译曰乐欲,所不能治,取一事为翻,不知的翻,而翻为灭度者,乐生死之义,为无成佛之性者,即断善根者,唯河西翻为极欲,此即于总恶之内。一阐提者。’新称:‘一颠迦。又作一颠迦,诸佛世尊。’长水之义疏曰,名一阐提,不亲善友,不信业报。’同五曰。例如涅盘名含众德,如人以刀断多罗木:‘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名一阐提,不随诸佛所说教戒,一阐提:‘一阐名信。楞严经六曰:‘古来云。见‘阿颠底迦’条:‘一阐提者,提名不具,一阐底迦:‘一阐提者。如是之人。’涅盘经疏十曰,亦是总中取此一事为翻,亦无的翻,心不攀缘一切善法,言极爱欲之边。旧称。是不信佛法之义:阐提具含众恶,名一阐提:‘无信之人,不具信故。’同十九曰。’同二十六曰,不见现及未来世。涅盘经五曰,无有惭愧,不信因果,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名不可治。译言不信;ntika【一阐提】 (术语)Icch&amacron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然后你教二,他把一忘了,既使是一禅提者。你教一,大乘佛法讲,既无善根一禅提,对佛法深信不疑。小乘佛法讲一禅提者是和佛法无缘的,他说一,也无世智之人,也能成佛,精进修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每日一禅的状态 - 人人网,每日一禅的微博,公共主页,12-19 21:59的状态
遥不可及的并非是十年之后,而是今天之前。
: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徐志摩
12-19 21:59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学习方法,我相信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到这里。我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本小站郑重声明,本小站的内容并非原创,旨在传播,本小站内容均来自/)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跟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就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又失败了,小魔鬼又弃甲而逃。&&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作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 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小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经济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 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提醒每一个在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你,我们在努力追求梦想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最初的本心。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包括名、利、权、位、感情等,着实引人欣羡与渴求,但是在想得到它时,必须仔细想想:自己的能力及付出是否实至名归?是否已经水到渠成,而不是过度强求?如果付出不够多,能力、因缘皆不具足,却还希望能得到它,这便是贪图非分,只会增加痛苦与伤害。
散漫的生活是非常沉闷、不愉快,也没有什么意义。要如何让生活变得有意思一点呢?先要给自己一个目标,再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发现自己的潜能;等一样事情做完了,再去做另外一样,渐渐地就会觉得满有成就感,也能远离散漫的生活了。
一位立志在40岁非成为亿万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岁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愿望根本达不到,于是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致富。
五年间他开过旅行社、咖啡店,还有花店,可惜每次创业都失败,也陷家庭于绝境。他心力交瘁的太太无力说服他重回职场,在无计可施的绝望下,跑去寻求高僧的协助。高僧了解状况后跟太太说:&如果你先生愿意,就请他来一趟吧!&
这位先生虽然来了,但从眼神看得出来,这一趟只是为了敷衍他太太而来。高僧不发一语,带他到僧庙的庭院中,庭院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庭中尽是茂密的百年老树,高僧从屋檐下拿起一支扫把,跟这位先生说:&如果你能把庭院的落叶扫干净,我会把如何赚到亿万财富的方法告诉你。&
虽然不信,但看到高僧如此严肃,加上亿万的诱惑,这位先生心想扫完这庭院有什么难,就接过扫把开始扫地。过了一个钟头,好不容易从庭院一端扫到另一端,眼见总算扫完了,他拿起畚箕,转身回头准备畚起刚刚扫成一堆堆的落叶时,却看到刚扫过的地上又掉了满地的树叶。
懊恼的他只好加快扫地的速度,希望能赶上树叶掉落的速度。但经过一天的尝试,地上的落叶跟刚来的时候一样多。这位先生怒气冲冲地扔掉扫把,跑去找高僧,想问高僧为何这样开他的玩笑?
高僧指着地上的树叶说:&欲望像地上扫不尽的落叶,层层盖住了你的耐心。耐心是财富的声音。你心上有一亿的欲望,身上却只有一天的耐心;就像这秋天的落叶,一定要等到冬天叶子都掉光后才能扫得干净,可是你却希望在一天就扫完地。&说完,就请夫妻俩回去。
临走时,高僧就对这位先生说,为了回报他今天扫地的辛苦,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个谷仓,里面会有100包用麻布袋装的稻米,每包稻米都有100斤重。如果先生愿意把这些稻米帮他搬到谷仓外,在稻米堆后面会有一扇门,里头有一个宝物箱,里面是善男信女们所捐赠的金子,数量不是很多,就当作是今天你帮我扫地与搬稻米的酬劳。
这对夫妻走了一段路后,看到了一间谷仓,里面整整齐齐地堆了约二层楼高的稻米,完全如同高僧的描述。看在金子的份上,这位先生开始一包包地把这些稻米搬到仓外。数小时后,当快搬完时,他看到后面真的有一扇门,兴奋地推开门,里面确实有一个藏宝箱,箱上并无上锁,他轻易地打开宝物箱。
他眼睛一亮,宝箱内有一小包麻布袋,拿起麻布袋并解开绳子,伸进手去抓出一把东西,可是抓在手上的不是黄金,而是一把黑色小种子,他想也许它们是用来保护黄金的东西,所以将袋子内的东西全倒在地上。但令他失望,地上没有金块,只有一堆黑色籽粒及一张纸条,他捡起纸条,上面写着:这里没有黄金。
这位受骗的先生失望地把手中的麻布袋重重摔在墙上,愤怒地转身打开那扇门准备离开,却见高憎站在门外双手握着一把种子,轻声说:&你刚才所搬的百袋稻米,都是由这一小袋的种子费时四个月长出来的。你的耐心还不如一粒稻米的种子,怎么听得到财富的声音?&
显然的,一粒稻米,职守耐心,终成满仓稻粮,耐心的人才听得到财富的声音。
认清伤害的本质
伤害的本身并不是一个&伤害&,它毫无本质、也毫无实体,它只不过是让对方感觉到痛苦,感觉到烦恼,升起了负面情绪,这才促成一种伤害。伤害的本身只是一个表面的事实,只要你不放在心上,你就不会受到伤害。之所以你被伤害了,那也只是你自己动心了,执著了,把一切外境当成了真实,用心去感受痛苦,感受到烦恼。
在人的一生中,屈指算来,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并不多,大多只是萍水相逢,我们很难去解释在人生中人的遇合现象,为何我们总会去遇见某些人,而不会去遇见某些人,我们只能以&缘份&,而不是以&或然率&来作合理的解释!
而&缘份&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就是&业力&,因为在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和很多的人,有过某种的&对待关系&,而这些&对待关系&,不论是建设性的或非建设性的,都形成了彼此间的某种&业力&。
我们可能因为过去生中的彼此关怀、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良善的业力因缘,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而形成不良的业力因缘!
当彼此的业力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而不管再遇时的角色是否改变或互换,不变的是,和彼此间业力有关的种类和属性,情感的,就以情感解决,物质或生命的,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
因此,以业力的观点来看,能身为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亲戚、朋友,都是在往世生中,彼此间已种下了非常大的业力因缘,因此今生才能再次相遇,而且有了密切的关系存在。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今世的相遇,可以说是在偿还或延续彼此的恩情或仇恨,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让彼此继续学习,以纠正以前彼此所未曾处理好的关系和问题!
我在医院出生之后,医生肯定地对父母说:&这个孩子不会活过一个小时。&父母很伤心都哭了。过了一个小时,医生惊讶地问父母我怎么还活着,能看得出我令他失望了,可事实就是这样。他再次认真地检查之后,非常有信心地说:&我敢用人格担保。孩子绝对活不过一天。&看着医生坚定的表情,我的父母被彻底征服了,他们都很爱我,父亲悄悄地上外面给我买了一套儿童寿衣,放在我的身旁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但命运弄人,我还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事情还没有停止,医生还在不停地预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五十年后我正在悠闲地喝着茶晒着太阳,有时想想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
上学的时候,学校除我之外共有五百人。把我加上之后,腿的数量也没有增加。还是一千条,要说贡献我还是有的,胳膊的数量变成了一千零一点五。学生们都不喜欢和我玩,但我不孤独,因为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他们都叫他&小垃圾&,而我却叫他&小勇敢&,他全身瘫痪,还是聋哑人。为了让他感受同龄人的生活气息,每天都是父母背他来,能看得出来他很爱这里。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脸上挂着迷人的笑,我没有看见他哭过,真的,自从他来之后大家都认为我们是一种人,其实他们错了,我们很幸运。
培根有一句名言:幸运的机会像是组成银河的星星,它们作为个体的存在是不明显的,但作为整体的出现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许多细小的必要元素,最终都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条件。
抢不走的福报
从前波斯匿王听到两个侍从在对话,一个说:&今天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因国王所赐。&另一个说:&我什么都不依靠,只凭自己的命运来获得。&
国王一听很喜欢前者,便先遣人去皇后那里交待一些赏赐的事,接着便叫那侍者端着国王喝过的半杯酒,送去给皇后。
但天不从人愿,侍者流起鼻血来,只好由那位凭自己命运做事的侍者送去给皇后,皇后因而给他很多赏赐。
得到赏赐的侍者回报给国王,国王觉得讶异,立刻叫之前的侍者来问原因,侍者说:&我刚走出门就流鼻血了,所以才请他代送国王的酒给皇后。&
国王叹气说:&我现在终于了解佛说的&自作其业,自受其报&。业力是谁也无法更改的。&
智慧小语:&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该得的福报,怎么都强求不来;是自己的福报,别人也抢不走。
树立太多的目标,有时会让我们感觉不知所措,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断加温,最终让生命沸腾起来。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去奋斗
两年前,像大多数白领一样,阿罗和皮皮每天都是朝九晚五地挤地铁上下班。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开邮箱回复邮件,下班要赶回家买菜做饭,周末看个电影娱乐,晚上睡觉时想到明天是周一,立刻头痛。改变是从去国外开始的,在国外,皮皮和阿罗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我们以为悲惨的,其实人家很幸福,比如在,那里的女人上街都要戴围巾,我们因此觉得她们很落后,甚至会产生自豪感。后来才知道,她们多数人都在欧洲受过高等教育,戴围巾是自愿的。&&我们都隐约感到,人是可以换一种活法的,我们之前的生活未必错,但并不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方式。&皮皮说。他们决定一起辞职,到创业落户。阿罗说,他们之所以敢将梦想实现,无非就是因为&想得很开&和&舍得放弃&。家人对此不理解。他们不能接受,两个过着白领生活的好孩子,为什么要放弃大城市去小村庄?阿罗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都不好意思告诉邻居,女儿去做生意了,便一直对别人说,女儿在海南的公司上班。而最重的压力是创业初期的艰难,小两口把准备在上海买房的钱,包括借的钱,全部投资在开旅馆里。两个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上班族,两个性格单纯的浪漫孩子,从来没想到经营生意会如此难,成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超支,每天必须做的各种琐事很快记满一页又一页。2008年夏天,&皮皮罗听海小舍&开业。当时,海南的家庭旅馆主要集中在三亚湾一带,都是走与旅行社合作的路线,而听海小舍是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预订的,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度过最艰难的第一个月后,他们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是,&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都没想过后退,因为客人都是奔着我们来的,都带着希望。那段时间,我盯白班,皮皮值夜班,三四个月下来,我们谁都没睡过一个好觉。&阿罗说。就这样,白手起家,如燕子筑巢般,他们一点一滴盖起这个特殊的&家&。他们把每一个来往的客人视为家人。在这里住过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听海小舍&的喜爱,有人看到洗手液没有标签,会记得回到工作的地方打印好后再寄给他们;而更多的人会把自己的QQ和MSN签名挂在听海小舍的网站上,替他们做个小宣传。生意走上正轨后,两人闲下来开始以&皮皮罗&的身份写博客,谈创业、谈电影、谈旅行,总之,畅所欲言。转眼间,&皮皮罗听海小舍&开店已有一年。两人明显感受到周边商业环境的变化:&我们开店的时候,附近的家庭旅馆还很罕见,现在,海南的家庭旅馆已经非常多。很多年轻人都跑来开家庭旅馆,包括我们曾经的房客和朋友。很多人都说,听完我们的故事,让他们觉得&哦,其实创业也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很高兴,能让大家都拥有实现梦想的勇气。&2010年3月,阿罗与皮皮还在兰海花园开起了&皮皮罗私房小厨&餐饮店。为照顾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口味,小厨的菜系综合了海南菜、粤菜、川菜、湘菜的特色。装修方面,私房小厨采用蓝色与白色作为主色调,仿佛与大海、梦想交相辉映。是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的生活,但他们则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它虽不够伟大,但足够美好。心灵小札城市的匆忙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梦想有大有小,但是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重。在城市里打拼,在大海边晒太阳都一样值得我们努力。放弃蜗居去听海,是给心灵一个喘息的空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为与拥有
黑格尔说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游乐园的老板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孩子们在他的游乐园玩得很开心,他本人却习惯性地感到很沮丧。&你是想拥有游乐园呢,还是想要开心?&大师问。&我两者都想要。&对此,大师没做回答。后来,有人就此事询问大师,大师引用了一位流浪者对一位富有的地主说的话:&你拥有土地,他人欣赏风景。&
孟子早就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两者不可得兼,正是生命微妙的所在,选择也成了人生最大的难题。
我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总爱反着穿袜子,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我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虽是童言,但也有真意。古人说:&人实役物,非物役人。&&画为娱己,不为娱人。&&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袜子是穿在自己脚上的,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也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永远只是观众,自己生活的苦乐,只有自己在承受。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活,因为人生是自己的。
读书好像吃东西,你能消化吸收的,自然已经消化吸收了;读过了就不必刻意放在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重要的是要能活用它们。所谓&迷则法华转,悟则转法华&,我们不能被书牵着鼻子走,而要把书当成自己人生的注脚。
于无声处听惊雷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静中触景,于&于无声处听惊雷&。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泰,沉默从容,笑对人生,洒脱生活,往往要比气怒攻心,心烦意乱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人生的一切。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炼静为入手。一个人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心绪不安,就会一事无成。追求宁静的心境,清醒的人生,曾经是多少古人、现代人于世俗中,于滚滚红尘中,于芸芸众生中梦之以求的&&静能排除杂念,宁静以致远,则专心致志,将智能、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而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情感纠葛、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不适当调节心情、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着性子,小事生烟,大事冒火,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弄得自己坐卧不宁,别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所以,与其紧张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先凝神静下心来。陶冶性情,需要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先哲说,&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静以修身&和书上所谓&闭门思过&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享受生活,需要宁静。生活需要鲜花掌声,灯红酒绿,歌舞喧腾的繁华热闹,但热闹之中,往往包含着捧场和虚假,热闹过后,留下的常常是无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宁静才是一方净土,不但能为你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修身养性,需要宁静。人之一生,为生计而忙碌,为感情而纠葛,为世俗而心烦&&每每遇到这些,心底却无不渴求生活的平静。谁都希望能一身平安、顺心如意、朋邻和睦,日子过得安宁、祥和、宽松、愉快、洒脱。所有这些,处于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修身,更需要清静的心态去养性。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情感世界,只要你保持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守住一片温馨的宁静,于宁静中明晰一切,于宁静中陶冶情操,就能修好身,养好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轨迹。生命将会变得更加纯净,生活将会更加绚丽,人生将会更加辉煌。宁静难得。宁静源于内心,但是它的敌人也源于内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细细说来,宁静有五大敌人,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贪婪之心、骄傲之心和野心。有野心的人,肯定得不到宁静,因为他总是树立一种高不可攀的目标,非得要不断拼搏才行。有野心,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而不满则永远得不到宁静。心灵的宁静,首先得有一种对人生的满足感,不企求更高生活目标,只图自己一日三餐,心灵保持自由自在。
贪婪之心则来自欲望,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有的人终日被欲望搅得心神不安,躁动不已。得之,则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不得之,则朝思暮想,劳心劳神进行策划;如此怎么能得心灵的平静呢?
嫉妒之心更是人心恶念丛生的根源之一。它会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人的心,然后再把毒液吐向别人,这种人心烦意燥,最不平静。
功利之心,更是人心疲惫的重要原因,老是不断计较自己的得失,为一分一毫费尽心思,忽喜忽忧,心理一点都无超脱,人生也就根本无平静而言。
骄傲之心得时时处处保护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看不起别人、指责他人的同时,必定也会招来许多不愉快的回报,人生必不平静。这五大敌人都来自人之内心,所以克服它们很不容易,人只有摆正自己心态,你便会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生活、你感觉到每天都阳光灿烂,从而能完全地放松身心,享受那美好的人生。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红尘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有三种东西必须控制:情绪、语气和行为;有三种东西必须思考:生命、死亡和永恒;有三种东西必须摒弃:罪恶、贪婪和背叛;有三种东西必须避免:懒惰、野蛮和嘲讽;有三种东西必须挽救:信仰、和平和快乐;有三种东西必须尊敬:宗教、自尊和仁慈。
无觉的布施
清净的布施能摄受生命做功德、有所求的布施就是烦恼,不觉的布施就是烦恼,而觉悟的、无心的布施却可以对其他生命产生摄受力。觉悟的布施是什么呢?每一刻你都在完全地布施你生命里所有的资源,布施就是道场。你的世界的所有资源,包括那个被布施者都是成就你布施的资源;当你善用所有的资源的时候,连你的烦恼也都在成就你布施的内容,那是你的道场,你的清净心在摄受着生命。
齿颊一动,千匹莫追
动乱的产生,以语言为先锋,人惹祸害,也以语言最为厉害。所以《尚书》载:语言不合义理,正好招致羞辱。《诗经》亦载: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齿颊一动,千驷莫追。意思是,一块白玉有了缺损,还可以磨得平齐,但是语言失当,就无法补救了。
欣赏它的美,忘掉它的刺(图片来源:资料图)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株玫瑰,并不是要努力把它的刺根除,而是学习如何不被它刺伤,同时,也要知道自己身上也充满了刺,并要注意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他人。
79861人关注
79861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