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一家亲主题墙作文

蒙汉一家亲主题作文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蒙汉一家亲主题作文
蒙汉一家亲主题作文
生活中的美 美,往往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表达方式.真美其实就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在乎你是否仔细体会.美,就在身边.东边的天空漂浮着层层霞光,一轮红日徐徐升起.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朝霞照耀下的马路,披着一层金色纱衣,这还不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吗?一...日期: 16:28:37| 来源:百胜通
近日,由靖边县文工团改编打造而成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蒙汉游击队》在靖边影剧院上演。该剧以“人情”冲散烽火硝烟,以“人性”解除刀枪对峙,用真情大爱化解民族纠纷,再现了蒙汉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感人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蒙汉儿女组成蒙汉游击队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近年来,靖边县致力于弘扬地域文化,先后推出《统万风》《杨门女将》《陕北婆姨》《王贵与李香香》《蒙汉游击队》等历史和现代剧目,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以上是本站为您介绍靖边县大型秦腔现代剧《蒙汉游击队》上演_0,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发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一方面不会加速病情滋长,另一方面,早发现早治疗,节约费用。您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期待!相关文章:文化互融蒙汉情
文化互融蒙汉情
      
15:30       来源: 新华网准格尔旗频道  
字体 [   ]  [
  ——来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系列报道之二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它流进蒙汉人民的心里头。天又长来地又久,蒙汉人民的情谊万辈辈留……”一曲漫瀚调唱尽了蒙汉人民之间的团结、理解、包容,也道出了准格尔大地上蒙汉民族的文化交融、渗透和传承。
  早在数百年前,准格尔大地就以她宽广的怀抱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汉族人民,蒙汉人民的友谊就此建立,文化融合就此萌芽。近年来,为继续守护全旗各族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传承蒙汉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准旗积极组建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演唱团、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组织整理了蒙古族原生态民歌123首,并将其中80首制作成音像制品。为弘扬漫瀚调艺术,准旗先后举办了6届漫瀚调艺术节,2013年,成立了漫瀚调艺术展演中心。
  随着蒙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漫瀚调也作为独特的荧幕形象呈现在了影视作品中。今年7月,由内蒙古电影集团摄制的电影《漫瀚调》在准旗开机,该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并将蒙汉民族真情交融作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蒙汉人民团结、互助、进步的历程。说起这部影片,编剧张秉毅老师说道:“写这种民族题材的剧本是我作为一个准旗人,一个准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义务。”柔和的回答背后是张秉毅多年来对漫瀚调等民族文化遗产深沉的爱和难以割舍的感情。
  “漫瀚调调抖起来”——准格尔人最开怀的时刻莫过于一阵凉风伴随着漫瀚调的豪放悠扬,度过整个夏天的每一个傍晚。开展“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成了准旗近年来夏日傍晚的风景线,也成了老百姓一个夏天最凉爽的消遣。想起今年夏天广场上的热闹劲儿,家住湖东小区的高大妈至今都回味无穷:“外孙女特别喜欢去广场看演出,我就领着她去。二人台、漫瀚调是我们这代人的最爱,偶尔还能边听边跟着唱唱,一个傍晚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近年来,准旗在文化传承和组织漫瀚调培训的同时也将漫瀚调这一特定的文化形式作为了宣传民族政策、惠民政策的工具,让全旗各族人民能在欢笑娱乐中了解政策实质。暖水乡村民贾三女是个实实在在的漫瀚调爱好者。“我唱的不好,但真的爱唱。想想那几年,我们想什么唱什么,只知道站着唱,也没个表演的样子,更不知道这也是个艺术。近几年,政府重视漫瀚调,好几次来我们这儿组织漫瀚调培训。那些年轻女娃娃真是惹人爱,她们耐心地教我们唱法、动作、礼仪,我们不识字,人家就一句一句教……”贾三女边说边露出幸福的笑容,“如今日子好过了,老百姓也能享受艺术了。我们还把惠民政策编成漫瀚调,老百姓很快就都记住了,也理解了!”
  入秋的布尔陶亥苏木景色宜人,街巷整洁,道路两旁的树木洒下一片片金色,衬托着秋日魅力,王爷府的游客也在这秋色中探索着历史沉淀后的蛛丝马迹。此时,准格尔召——宝堂寺也正在接待着前来朝拜的游客。“最近前来拜祭的大多是周边的村民,宝堂寺游客最多的时候当属农历4月份的玛尼会和7月份的雅尼会,那时来自周边旗县、省市的游客络绎不绝,多者一天可接待上万人。”准格尔召镇文化站负责人贺蕾告诉记者。2010年起,准旗组织地方和驻地企业共同投资1120万元对王爷府和宝堂寺进行修缮。如今,两处景点作为准旗民族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建筑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待能力,对发扬民族特色,繁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礼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0年以来,准旗更加注重民族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全旗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的暑期民族语言培训班每年约有1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培训。“作为一个蒙古人,我觉得学习蒙语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直接途径,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一些民族礼仪和饮食文化,都是我们以前不曾重视和没有接触过的传统,这样的蒙古语言文化课堂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正在读大三的蒙古族学生王强说。
  在准格尔旗,民族文化融合的脚步正在蒙汉人民相亲相爱、你来我往中踏实迈进;在准格尔人民的心里,蒙汉人民一家亲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他们携手互助,从生活到艺术、从思想到文化、从道德到礼仪,处处都有着两族人民一脉相承、相互渗透的烙印;在准格尔大地上,蒙汉人民正共同跃马扬鞭,歌唱着蒙汉两族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新序曲。
  (鲁宁)大爱连南北
蒙汉一家亲通辽日报数字报
第5版:晨刊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副刊
大爱连南北
蒙汉一家亲
——记广东王志玲女士爱心捐助库伦旗学生阿永嘎 □鲁雅君
阿永嘎是出生在库伦旗一个沙漠小村的苦孩子。在他一岁、姐姐四岁的时候,父亲患病卧床。由于无钱好好就医,父亲长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全靠母亲一人操持。阿永嘎的家在大漠深处,耕地少、土质差,完全靠天吃饭,就算是大男人种地,也只能糊口。阿永嘎和姐姐渐渐长大,要吃饭、要上学。十几年下来,家里债台高筑。2006年,阿永嘎不幸得了过敏性紫癜,更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迈向灾难深处。2007年秋,正当阿永嘎面临辍学的紧要关头,一个好心人——广东中山市的王志玲女士,闻讯后当即给阿永嘎汇来1500元钱。此后,王志玲每学期都给阿永嘎汇款,时时关注着阿永嘎的成长,使阿永嘎从初中顺利读到了高中。而王志玲的资助至今未断。 阿永嘎的母亲不会用汉语表达她的感激之情。她求人给恩人王志玲写信:“在我家遭遇灾难的时候,是您这位素不相识的汉族人帮助了我们,您的恩德像阿其玛山一样久远。蒙族人、汉族人,语言不通,心是相通的……” 阿永嘎一家和王志玲女士,一个生活在北疆草原,一个生活在南国都市,他们也许语言不同,习惯不同,但心是相通的。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根相连、情相牵。这正是:大爱连南北,蒙汉一家亲!
通辽日报社版权所有新疆“最美尼勒克人”谱写蒙汉一家亲
更改文字大小:
朱心德和鲁日甫·乔吉里加甫一家。
天山网讯(通讯员马忠义摄影报道)在新疆尼勒克县胡吉台儿乡哈特乌孜尔村,有个人让村庄因他而充满温暖。鲁日甫·乔吉里加甫是一名63岁的蒙古族退休教师,他15年如一日地赡养75岁高龄的汉族孤寡老人。他和家人用爱心和民族团结之情,感动了大山深处的这片土地,赢得了人们的好评,被称为最美的尼勒克人。
离鲁日甫·乔吉里加甫家不远处,住着汉族孤寡老人朱心德。朱心德在该村生活了快50年,以前以替人放牧为生。1992年起,他因年迈多病,无法继续放牧。1996年冬天,朱心德煤烟中毒在床上躺了3天,生命垂危。鲁日甫·乔吉里加甫得知后,连夜将睡梦中的老人送进了医院,送饭送水,直至老人康复。
199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一阵敲门声将朱心德从睡梦中惊醒。鲁日甫·乔吉里加甫进门后,什么也没说,背起老人就回家了,并让妻子赶紧烧茶做饭。这天起,老人就在鲁日甫·乔吉里加甫家住下了。鲁日甫·乔吉里加甫说:“你以后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听到这话,老人含着泪说:“你们是蒙古族,我是汉族,我住在这里不合适呀!”鲁日甫·乔吉里加甫说:“没啥,你搬来和我们一起住,我来照顾你,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
从此以后,鲁日甫·乔吉里加甫一家对待老人如同亲人,生活上的事一点也不让老人操心受累。鲁日甫·乔吉里加甫的妻子每次给丈夫买衣服时,总不忘给老人也买一套。老人的五保金全由老人自己支配,鲁日甫·乔吉里加甫每个月还给老人100元的零花钱。在鲁日甫·乔吉里加甫一家的精心照顾下,朱心德衣服干净了,身体逐渐好转了,精神好了,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朱心德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在鲁日甫·乔吉里加甫的影响下,他的4个儿女对待老人也十分孝敬。如今,朱心德和鲁日甫·乔吉里加甫一家的感情已经是血溶于水,谁也离不开谁了。鲁日甫·乔吉里加甫一家用照顾老人晚年生活的事迹,在尼勒克县成了一段佳话,他们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官方微信(微信扫描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汉姑娘广场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