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的代表作是《一掌溪山行旅图坐标》,是否正确?

西交14秋学期(中国画艺术赏析)模块练习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0.50
&&¥0.50
西交14秋学期(中国画艺术赏析)模块练习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前&&
&&&&我從小喜歡畫畫,信筆塗鴉,沒有老師指點,住在鄉間,也看不到名作。到了十三歲,才見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譜》,如獲至寶。後在中學讀書,圖書館中有一部有正書局印的《中國名畫集》,大開眼界,課餘時間,如饑似渴地臨摹。十八歲才從師專學山水畫,得到老一輩的指點,以及接觸一些古今名畫,探討其傳統技法,心摹手追,努力把它化為自己的東西,創立面目。平生好遊,到過幾處名山大川,經過思考摸索,不斷實踐,也下了些功夫。到今年七十歲,經過了五十多個年頭,中間自己走了些彎路,而且即有所得,也看不透,講不清,有些東西也可能是錯誤的,現在我把它寫成這本小冊子。分為二部分,上部分是泛論,把我自己的想法,以及取得的一些經驗,一條一個問題,不列次序,也沒有系統地寫出來。一些前人講過的,在這裏不再重複多講。下部分是具體畫法,把我一己的創作方法,也沒有系統地寫出來和附圖加以說明。一般人都是這樣畫的,我也不再重複了。中間有些互見的地方,為了行文方便以達到說清楚問題,所以也不再刪去。這些論點,只是我一己的想法,這些方法,只不過是我自己常用的,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一個作者形成他的獨特風格,有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想法也不同,所以風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這些極為膚淺的東西,不希望年輕人來學我象我。從前唐代書法家李邕說過:“學我者病,似我者死。”藝術貴有自己的風格,完全亦步亦趨地學人家是沒有出息的。所以這本小冊子,只供學畫的年輕人參考之用。如果看過之後,有所啟發,得到一些幫助,就算是起了一些作用。我還希望一些老前輩,有真知灼見的作者指點我的錯誤,提出批評,讓我在以後有生之年,得到改進,是莫大的幸福。&
陸儼少一九七八年十月&
一&學畫起手&
二&識辨和吸收&
三&山水畫中三大流派&
四&山水畫派的盛衰&
五&好畫的標準&
六&創作的條件&
七&激情和創新&
八&學習傳統&
九&師法大自然&
一○&創稿&
一一&傳統和創新&
一二&畫中主題&
一三&基本功&
一四&畫的章法&
一五&章法三訣&
一六&畫中重點&
一七&氣勢&
十八&畫忌平&
一九&繁簡虛實輕重&
二○&大塊面&
二一&透視和光暗&
二二&規律&
二三&工與寫&
二四&變化&
二五&筆不虛設&
二六&章法生髮&
二七&虛實&
二八&用筆功夫&
二九&呼應顧盼&
三○&執筆法&
三一&用筆中鋒&
三二&用筆要圓&
三三&線條大小&
三四&用筆提按&
三五&用筆訣竅&
三六&落筆和收拾&
三七&點和線&
三八&皴法&
三九&用筆要毛&
四○&用筆入紙&
四一&用筆為主&
四二&用墨法&
四三&用墨光潤&
四四&由濃入淡&
四五&墨骨&
四六&設色主調&
四七&青綠法&
四八&設色變化&
四九&加得上,放得下&
五○&骯髒和乾淨&
五一&放和收&
五二&沉著和痛快&
五三&畫貴自然&
五四&養氣&
五五&亮和暗&
五六&用虛&
五七&動和靜&
五八&創新一例&
五九&大塊水墨&
六○&畫忌四氣&
六一&創立面目&
六二&畫雪法&
六三&飛雪畫法&
六四&雨景畫法&
六五&畫風法&
六六&畫霧法&
六七&點子畫法&
六八&畫樹幹&
六九&畫枯樹&
七○&留白&
七一&兼善&
七二&學畫時間&
七三&學畫四多&
七四&推陳出新&
七五&學有師承&
七六&題款&
七七&題款的部位和格式&
七八&中國畫幅式&
七九&畫扇面&
八○&筆墨紙硯&
八一&畫絹&
具體畫法插圖&
附圖(作者近作)&
一、學畫起手&
山水畫學習的方法,起手不外臨摹,從中可以得到傳統的技法。臨摹要有好的本子,起步不高,終身受累。因為我們知道臨象一家不容易,臨象之後,再要不象,所謂“入而能出”,更加煩難,所以第一口奶很是要緊。如果起手學習了風格庸俗、筆墨不高、或則壞習氣很多的本子,將來要改掉,那就很不容易,反而不如一張白紙從頭學起為好。即使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於學習。因為每一個名家,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未免各有獨自的習氣。或則雖有長處,但其營養,不為我所吸收,就要揀取能夠吸收的東西為我所用。例如有人說:“石濤不好學,要學出毛病來。”我的看法,有一種石濤極馬虎草率的作品,學了好處不多,反而要中他的病,傳染到自己的身上來。但他也有一些極精到的本子,裏面是有營養的東西,那末何嘗不可學。要看出他的好處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石濤的好處能在四王的仿古畫法籠罩著整個畫壇的情況之下,不隨波逐流,能自出新意二尤其他的小品畫,多有出奇取巧之處,但在大幅,章法多有牽強違背情理的地方,他自己說,“搜盡奇峰打草稿”,未免大言欺人。其實他大幅章法很窘,未能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用筆生拙奇秀,是他所長,信筆不經意病筆太多,是其所短。設色有出新處,用筆用墨變化很多,也是他的長處。知所短長,則何嘗不可學。&
二、識辨和吸收&
學畫的提高,當然需要不斷地畫,在自己的實踐中取得經驗,這是得到提高的一個方面。另外還須多看前人或他人的好作品。一件好作品,在技法上總有他的好處,也一定有不足之處,所以第一必須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處,哪些是它的不足之處。即使是它的好處,有些對我有營養,可以吸收;但也有些雖屬有營養,對我卻是不能吸收。要擇取其可以吸收的東西儘量吸收過來,加以消化,成為我自己的血肉,這其間一定要有選擇。吸收的方法,臨畫是重要的。臨畫不是一樹一石,照抄一遍,這樣的臨,好處不多。必須尋找其規律,以及用筆用墨的方法,問個所以,為什麼要這樣?悉心摹仿,把他的好處,成為我的好處,方見成效。但是好畫不易見到,即使見到,也不一定有對臨的條件和機會,那就必須借助於細看以及默記。看之爛熟,默記在心,把對我有營養而可以吸收的東西拿過來,不一定經過對臨,同樣可以把它的好處和技法,在我的創作上加進去反映出來。雖然臨畫可以一筆一筆臨,放過的地方少,看畫也同樣可以一筆一筆看,使心中有個印象,甚至可以甩指頭比劃它的起筆落筆,頓挫轉折之勢,這樣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馬虎的臨,照抄一遍,反不如認真的看,得到好處。有的人說我有些傳統技法,認為臨的宋元畫一定很多,實則我哪有收藏,有收藏的朋友也不多,哪有條件臨宋元畫。如果真的有些傳統的話,也不過是看得來的。解放以前,我看到一些故宮藏的宋元畫,在上海跑裱畫店,正因為看到一張宋元畫不容易,遇到之後,如饑似渴地看。解放以後,在博物館可以系統地看到宋元畫,即如明清畫,很多也是從宋元的路子上來,有很多借鑒的地方。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所以有人把看畫也叫“讀畫”,畫讀得多了,胸中有數十幅好畫,默記下來,眼睛一閉,如在目前,時時存想,加以訓練,不愁沒有傳統。再來推陳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必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創出時代的新面貌來。&
三、山水畫中三大流派傳統山水畫,到了北宋,形成三個大流派,即董巨、荊關、李郭。三家鼎立,構成中國山水畫的豐富傳統。三家面目,各不相同。董巨寫江南山,巒頭圓渾,無奇峰怪石,上有密點,是樹木叢生的樣子。荊關寫太行山一帶石山,危岩峭壁,堅實厚重,很少林木。李郭寫黃土高原一帶水土沖失之處,內有丘壑,而外輪廓沒有銳角,樹多蟹爪,是棗樹槐樹的一種。三家各因其對象的地域不同,達到真實的表現。因之他們外在風貌各不相同,截然兩樣,但也有相同之處,即是都達到藝術上的高度境界。我們試把董源的《瀟湘圖》(圖一)(見《泛論插圖》,以下略)、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圖二)、荊關一派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圖三)、郭熙的《早春圖》(圖四)、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圖五)(上面所說李郭是指李成、郭熙,不是李唐。李唐後起,上接荊關,下開南宋風格。)互相比較,董源《瀟湘圖》用的短筆披麻皴,巨然《秋山問道圖》用的是長披麻皴,範寬《溪山行旅圖》用的是豆瓣皴,郭熙《早春圖》用的是卷雲皴,李唐《萬壑松風圖》用的是斧劈皴,互相比較,因為他們所寫的對象不同,創造出不同的皴法,風格也迥異。然其一種氣象的高華壯健,筆墨的變化多方,韻味的融液腴美,三者相同,毫無異樣。我們就是要學習這些優點,從傳統技法中得到養分,從而得到啟發,化為己有。所以臨是必要的,看也需要,除此二者,還要加之以“想”。如果有機會能到江南、太行以及黃土高原一帶,看真是的山水,對照古法,猜想他們怎樣經過反復的實踐,而創造出這種風格和皴法來,那末就不會因為臨了古畫而食古不化。而且碰到另外不同的山水,借鑒他們的經驗,也可以創造出新的風格和皴法來,服從對象,為我所用。&
四、山水畫派的盛衰&斧劈皴和披麻皴,是在中國山水畫中的兩大流派,一盛一衰,互相替代,也好象有些規律可尋。往往這一畫派成為此一時期的主流之後,由盛而衰,另一個畫派應運而起,改革上一個時期的弊病,從而得到新生。唐代的山水畫派,尚屬草創時期,後來荊關出來,斧劈畫派,遂趨成熟。以至五代後期,董巨畫派,以披麻為主,創為新調,於是畫法大備,到達了中國山水畫的全盛時期。各家各派,自立面目,爭妍競豔,百花齊放。但到後來,董巨畫派,由盛而衰,直到南宋初年,江貫道可稱董巨畫派的末流,於是劉&李馬夏,代之而興,以蒼勁見長,斧劈為主(圖六、圖七、圖八)。這樣延續了一百餘年,亦已到達了衰敗階段,所以元代趙松雪一變南宋畫派,遠宗董巨,有所發展(圖九)。黃王倪吳號稱元四大家,於是水墨畫派,獨盛畫壇(圖十、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下至明初,亦已逐漸失去活力,無甚創新。浙派繼起,戴進、吳小仙、藍瑛等只不過襲用南宋畫法,建樹極少,直到沈文唐仇出來,才算是代表這一時期的作者(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圖十七)。唐仇是明顯地運用斧劈皴,沈文亦多短筆勾斫,上加圓點,其用筆也近於斧劈。沿襲到明末,這一畫派只有老框框,乾巴巴,毫無生氣。已近於衰亡了。於是董其昌創為“南北宗”之說,而褒南貶北,實則主張恢復董巨披麻畫法,&下開四王惲吳,號為清六家,他們類多模擬古法,無甚生氣。同時石濤(圖十八)、石豁(圖十九),能於四王風氣中間,掙紮出來,賦予新意,但不過是在主流中間的一個回波,還不能取而代之,一直到達解放之前,中國山水畫是處在低潮時期。現當我們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相信一定能在山水畫壇,融會眾長,從而開創出前所未有興旺局面。&
五、好畫的標準&每有人問:這畫好在哪里?一時很難對答。然而歸納起來,所可看者,不外三點:即看它的氣象、筆墨、韻味,這三點如果達到標準,即是好畫,否則就不算好畫。我們看一幅畫,拿一個標準去衡量,看它的構圖皴法是否壯健,氣像是否高華,有沒有矯揉造作之處,來龍去脈,是否交代清楚,健壯而不粗獷,細密而不纖弱,做到這些,第一個標準就差不離了。接下來第二個標準看它的筆墨風格既不同於古人或並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塑獨特風格中,多有變異,摒去陳規舊套,自創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卻又筆筆有來歷,千變萬化,使人猜測不到,捉摸不清,尋不到規律,但自有規律在。做到這些,第二個標準也就通過了。第三個標準要有韻味。一幅畫打開來,第一眼就有一種藝術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無窮。看過之後,印入腦海,不能即忘,而且還想看第二遍。氣韻裏面,還包括氣息。氣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調和一致。所以古人說:“人品既高,畫品不得不高。”一種純正不凡的氣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畫,能陶情悅性,變化氣質,深深地把人吸引過去,這樣第三個標準也就通過了。我第三節談到的氣象高華壯健,筆墨變化多方,韻味融液腴美,就是這些。所引的董巨範郭幾幅名畫,是一個例子,做到示範作用。我們看到其他的畫,應以此來衡量,在自己的創作中,也要努力追求,達到這個高度。所謂“與古人血戰”應該和比我高的來衡量,那末永遠不會滿足,也就永遠在向上。不能和低的比,沾沾自足,早年結殼,要引以為戒。&
六、創作的條件&
稱讚一幅好畫,往往有這樣的評語,叫做“神完氣足"。就是說這幅畫筆墨精湛,章法嚴密,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不造作,不疲遝,精神飽滿,氣勢旺盛,面面俱到,無懈可擊。要做到這點,首先畫的人也要神完氣足。如得到好好休息之後,早上起來,腦子清醒,思路開通,對紙凝想,有得於心,於是全神貫注,目無旁騖,解衣盤礴,旁若無人,全部思想,進入畫裏,再有平日基本功的扎實,加上明窗淨几,紙筆稱手,創作的條件齊備,然後可以達到這個境地,所以絕對不是偶然的。否則筆欲下而又止,劃未到而已斷,心中無數,疑慮重重,色厲內荏,冒充雄強,或則病體奄奄,昏昏欲睡,頭重腳輕,失去重心,得過且過,懶於動彈,如果象這樣的情況,且宜停畫幾天,等精神恢復,有所振作之時,心中好象有一幅畫等著要畫,醞釀成熟,然後動筆為好。
七、激情和創新&
從前人談到書法,有“偶然欲書,一合也”的說法。這個“偶然欲書”就是說胸中有一股衝動的力量,要借筆墨發洩出來。那末寫出的字,也合乎要求。畫亦同然。所以下筆之際,要有激情。我們對新時代,是有熱愛的激情,看到新的事物,新的山川風貌,發生熱愛,要借筆墨以發之,有一股激情不自禁地要求把它描寫出來。但是新事物、新山川,不同於舊事物、舊山川,客觀的對象不同,在主觀的描繪上,一定是老技法不夠用,需要創立新技法。技法有了創新,才能情調合拍,互相統一。我們如果把新事物如新式樓房、拖拉機、高壓電線等,置之於四王山水畫中,一定感到彆扭。因為這種山川,是舊的情調,何能與新事物相調和,發生血肉相聯的關係。所以如果僅僅只在把具體的事物,生搬硬套,而沒有一股對新時代熱愛的激情,即使寫上新的題材,畫上新的具體事物,也決不能反映出新的時代氣息來。因之畫要新,首先要有熱愛新時代的激情,在這個基礎上,創立新技法,創立前人所沒有過的新技法,才能體現出新的時代精神。自古作者,能自名家,代表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者,都有所創新,創新越突出,家數也越大,也越能和時代精神共脈搏、同呼吸。&
八、學習傳統&
山水畫傳統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提煉而成。不是靠某一個人而是積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創造實踐,才有今天這樣豐富的傳統技法。我們不能靠一個人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須學習傳統。但傳統不能死學,必須化,也即是運用前人已有的技法,加進一己的感情、修養,以及技術訓練,把傳統技法化得更接近於對象,更能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學到一點傳統,到大自然中,描寫各地的山川,要抓住各地山川的典型特點,有了舊的,再加上新的,從古法中乘除變化,以達到較為正確地反映對象的效果。天下的山,其石骨皴法,各各不同。就是同樣的松樹,也各不相同。黃山有黃山的石骨皴法,松樹也有它特異的姿態。在泰山上,石法不同,松樹也異樣。其他土山石山,以及叢樹覆蓋,不見土石的山——如井岡山等,更加不同。所以我們如果只掌握一種技法,要把這唯一的技法來套天下變化無窮、形質萬狀的山川,怎能頂事?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貌寫各地山川對象,不能只靠一己的創造,必須借鑒古法,在古法的基礎上予以加減變化,融會貫通。一眼看上去是他新的獨特面目,細看卻都有來歷,或是融合多家的筆法,或在某一家的筆法上有所更改變異,便成自己的東西。如果能夠這樣,不論碰到任何山川,都有可能得到解決的辦法。&
九、師法大自然從前人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這樣看上去好象師古人和師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實則兩者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關了門憑空想出,也都是從造化中不斷實踐提煉而來。師古人可以省去很多氣力,這個借鑒的有無,差異極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對,必須有所發展創新,這就需要師造化。因為我們畢竟要描繪今天祖國的大好河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人們的審美要求在發展,而且自然界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畫山水,必須到名山大川中,看到新建設以及山川變異,隨著這個發展,來創作我們的畫幅。一般到大自然中去,都要做些記錄,就是勾些稿子,把山川大勢勾下來,或者更仔細一點,帶了筆硯,坐下來對景寫生。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但我覺得兩者的要求不一,必須分別對待。如果只記錄山川的起伏曲折,輪廓位置,以及它的來龍去脈,用鉛筆或鋼筆勾出,也就可以了。但必須把對象結構細細勾出,交代清楚,假如草草勾記,日子久了,記憶淡薄,這種勾稿,就沒有用處。如果這樣結構清楚,交待分明,勾稿精細,習之既久,在創作時,就可運用,有所依賴,就是自己創稿,也可以得心應手,不致勾搭不起來。所以出去勾稿,是有好處,有6必要的。對景寫生,要求不同,不必記錄整個景物的位置結構,其著眼點在探索反映對象的技法。即看到一叢樹,甚至一棵樹的節疤,一個山的面,土山或是石山,怎樣去表現,才能得到它的質感,空間感,以及它的精神,怎樣用有限的筆墨,去抓住無窮的形象,在實踐中如果得到一些收穫,也就是在技法上的創新。所以對景寫生,不必選擇很好的景,只要在局部或細部的某一方面有所可取之處,這個對象古人很少反映,或者不易反映,事過境遷,要想第二回碰到,極不容易,後來記憶也一定不全,所以必須借重於對景寫生。把以前沒有人畫過的,就要依靠後來一輩人把空白補上。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對景寫生來鍛煉、提高、創新。但是,對景寫生費時多,鋼筆勾稿費時少,出外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二者必須有的放矢,相輔相成。
十、創&稿&
單獨一塊石頭,有些是有方圓規則的,也有些是不規則的。不論規則或不規則的石頭,必須四面都能畫得出,即所謂“兜得轉”。如是之後,疊石以成峰巒岩嶂,也容易能夠兜得轉,而且形象很美,不致象饅頭山。山水畫的創稿,峰巒岩嶂是關鍵性的。因為樹木是依附岩嶂而生的,道路、泉脈亦因岩嶂而曲折隱現,所以一幅山水畫的章法,也就是處理好峰巒岩嶂的過程。在這裏也須懂些透視,與理不相違背,才不致彆扭。要常常下生活,多看真山水,記下山勢部位和數木、道路、泉脈等關係,回想看過的前人畫稿,與之相印證,加之多想、多畫。所以開手不要全臨稿子,抽一個時間可以試作起稿,以免到老離不開稿子。&
十一、傳統和創新&
有些人的想法,認為有了傳統,就是老,就要妨礙創新。把學習傳統和創新對立起來,是不對的。如果學習傳統而墨守成規,絲毫不化,不加發展,這樣誠然有礙於創新。但如果不在傳統的基礎上紮下結實的功夫,來談創新,這個創新,也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站不住腳的。文化是積累而成,不能中間割斷,好比科學技術,一定要在前人的創造發明,對大自然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進一層,得到新的發明創造,決不能只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在蒙昧的基礎上,好象石器時代就一步跨進原子時代,是決不可能的。所以學習傳統,就是為了創新,兩者是統一的。不過在實際情況下,是有些人學了傳統,而不再創新,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只能模仿,自己無所作為;一是鑽進故紙堆中,覺得滿好,不再想到創新。這後一種人歸根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如果他熱愛新的事物,嚮往於新的時代,熱烈地要求去表現它,就一定不甘心於被古人所牢籠而不再想跨出一步,他就要在他所學到的前人傳統基礎上不斷改進,熱情地記下新時代的風貌。繪畫是形象思維的產物,要靠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觀改造過來了,和時代的脈搏相諧和了,就自然而然地主觀地要求創造新的形式來適應新的內容。到這時,扎實的傳統功夫,會幫助他創新,起到積極的作用。畫要新,這個口號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自古大家,無有不創新者。創新愈多,後人對他的評價愈高。有了創新的主觀願望,那末學了傳統,從傳統中可以得到許多借鑒的東西。山水畫法在唐以前,山石是沒有皴的,所謂“空勾無皴”(圖二十)。到後來慢慢用上皴法,是在山水畫上前進了一大步,再加上後人無數修改補充,形成畫山石的豐富傳統技法。但是祖國河山,在廣大的幅員上各具特點,不相雷同。尤其當今交通便利,畫家走的路多了,看的山和水也多了,所要表現的也多了,因此老方法決不能滿足需要。以前一個畫家不可能到青藏高原上去,對亙古不化的雪山,不可能留下表現的方法,就需要現代人去創造。再如五代以前的畫家,大都生長北方,很少是南方人,所以畫的都是北方的山水。直到董源生長南方,創造出一套表現南方山水的技法,米芾給他“唐無此品,格高無與比”的極高評價。但我總覺得他畫的江南山,用的小點子,是表現山上長的成片樹林,他這種創新精神是可貴的,不過還在草創階段,技法上還未成熟,留待後人去發展完善它,我們不能盲目崇拜古人,以為十全十美,不可逾越。如今我國各地都在封山育林,山上一片青蔥,層層林木,把山頭都覆蓋住了,不見一點土石,這樣的山隨處都有。記得十餘年前我到新安江水庫上,山上還是一些稀疏的松樹,十餘年後我再去,都長滿了樹木,蔥蘢鬱茂一片林海。井岡山也是這樣滿山是樹,我相信不要很久時間,全國各地也會如此。這種滿山是樹,不見土石,但因樹海的高下蔽虧,可以看出高低起伏的崇岩深谷、岡嶺崖嶂。要描繪它,但是前人遺留下來的方法很不夠,留待我們去刨造。看到新中國的大好山河,誰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呢?這是創新的動力。&
十二、畫中主題&
一幅畫要有一個主題,即重點所在。在構圖上即使是一幅純山水畫,也要有個主題,突出它的重點所在。或則一個城鎮,有條公路縈迂出入;或則林海無垠,綿延不斷,通幅上下,連成一片;或則瀑流傾瀉,水口分明,氣勢磅礴,如聞水聲;或則江水滔滔,風帆點點,岸柳汀蒲,鳧鷺翔集;或則崇山峻嶺,高岩巨穀,雲霧繚繞,草木榮滋,如此等等,必須突出一個主題。切忌散漫零碎,平均對待,樣樣有一點,而卻沒有一個主要之點。在設色上也要有個基本色調,切忌紅一塊,綠一塊,花搭瑣碎,毫不集中,主要有個傾向性,有了傾向性,主題就突出。
十三、基本功&
學畫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應酬多了,妨礙基本功的鍛煉,也沒沒有工夫去寫字讀書,有礙於提高。所以學畫切忌名利心太多。年紀輕。扎扎實實做些基本的功去,博收眾長,冶爐自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也不宜凝固不變。三十歲定了型,到六十歲還是這樣,說明不再探索,坐吃老本。所以必須變,不斷的變。一個成名的畫家,有早年、中年、晚年之分,各個階段,雖然可以看到有一條線掛下來,其個性筆性是有蹤跡可尋。而其風貌,每個時期,各不相同。因之可貴者老年變法。黃賓虹早、中年畫,在七十歲以前,無甚可觀,及其晚年,當八九十歲時,突然一變,墨法神奇,開了面目,這點精神,我們應該學習(圖二十一)。&
十四、畫的章法&
經營位置,即是構圖,要跳出陳套,自出新意。但也不能違背自然界的規律。所謂“在乎情理之中,而出於想像之外”,其中不外一個“變”字。高手作畫,每每使人不能預測。前一筆,後一筆;先前一個章法,接下去怎樣?令人捉摸不透。從前有人說:一句七言詩,寫出上面五個字,下麵二個字,讓人猜得出,不算高手。作畫同樣這個情況,善變多方,但其中自有規律,而這個規律,不易讓人尋到。當然一幅大構圖,要突出那些主題,有幾個大段落,心中要有個底。而在細部,不能前定,往往隨時生髮,自出奇趣。也有這種情況,每因一筆而生髮出一個章法來,逐段生髮,奇趣無窮。這其間主要規律只須注意虛實輕重的關係。其訣竅只是一個“間”字。即虛實相間,輕重相間,繁簡相間,一層隔一層,大層隔大層,小層隔小層,或則大層隔小層,層層相隔,章法自出。&
十五、章法三訣&
當定下題材,大構圖也已胸有成竹,而在章法上,有三個訣竅:就是相避,相犯,相疊。怎樣叫做“相避”?畫有主題,其週邊就須避開,讓主題突出,避開之法,或是週邊空白,不讓筆墨擾亂主題;或是主題用重墨,週邊就輕些。也有用輕淡的筆墨畫主題,而外圍反用濃重的筆墨以避開之,總之不要互相接近。一幅畫中有大主題,但在局部,也要有小主題,這種小主題,同樣要避開,如畫上一株樹,這是在局部中的小主題,後面山石等必須避開,否則筆墨就要打架。一般避開之法,主要善於用虛。用虛之法,最方便是用煙雲,當然也不是全部如此。二曰相犯,就是兩種東西分明是互相衝突的,不宜放在一起,但有時也可明知故犯,放在一起。兵法中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是筆法中所稱“平正之極,須追險絕”。但這個險絕,應當有個限度,就是處在危險的邊緣,稍過一點,就要跌下去,所以是不容易的。不過做到了,就能出奇制勝,使覽者有新鮮感,是藝術性的高度發展。三曰相疊,一般講兩塊石頭,兩棵樹,或兩個山頭,形狀相同,是犯忌的,應該避開。但有時存心層層重疊,甚至接連疊幾重,這樣做畫面可以結實,同時也積蓄力量以取氣勢。只不過在重疊之間,也要有些變化,否則容易板。上述三者之中,以相避為主,是常用的規律,相犯相疊是不常用的。用來出奇制勝,可以偶一為之,但不宜常用。&
十六、畫中重點&
山水畫章法,首先要取勢。取勢之法,先要抓住重點,不外五個章法,形象化一點,可用五個“字"來說明,即“之”字、“甲”字、“由”字、“則”字、“須”字。重點在紙幅中間,可用“之”字來取勢,即下方開頭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象“之”字形。如果重點在上面,可用“甲”字來說明,景物在紙幅上面,是其重點,下麵輕虛,好象“甲”字。如果重點在下面,可用“由”字來說明,景物在紙幅下麵,是其重點,上面輕虛,好象“由”字。如果景物偏在左面,是其重點,右面輕虛,可用“則”字來說明。如果景物偏在右面,是其重點,左面輕虛可用“須”字來說明。也可用幾個“字”穿插合用,以達到變化多端的效果。
十七、氣勢&
通幅看氣勢。四平八穩,則不見氣勢。破平之法,是在險絕,險絕一定要有傾向性,即倒向一面。如下方坡腳重在右面,則上面峰頭倒向左面。反之亦如是。但總要有個重心,要把重心放到邊緣的線上,過了這根線,失其重心就要跌下去。這樣越是險,越是有氣勢,這是一種取勢的方法。又有一種是欲擒故縱的方法,即勢欲向左倒,而下麵的東西先向右倒,以蓄其勢。下麵的勢蓄得越厚,則上面的勢越足,這是第二種取勢的方法。又有平正取勢的方法,雖然左右平均,沒有輕重欹倒,但上下卻有虛實輕重的不同以取勢,這是第三種取勢的方法。總之切忌平,勢是從不平中而來。取勢既定,大處有了著落,但在小處,還不能放過。小之一個局部,都要有輕重,再小一點一線,都要為這個勢服務,每下一筆,都要增益其勢,而不減損其勢,要做到筆筆有著落,筆筆都能看,筆筆都起作用,經得起推敲。&
十八、畫忌平(細膩用筆)&
畫忌平,怎樣才能不平,全在虛實輕重的對比上。虛實輕重兩者互相關聯,實在是一事。要突出重和實,必須有輕和虛相陪襯。重實處一般用焦墨濃墨,而用筆必須堅實沉著,繁複密緻,使有厚的感覺。在一幅畫中必須有一點或幾點重實之處,其他就要虛要輕。沒有重見不到輕,沒有虛也見不到實,有虛有實,有輕有重,畫才不平。虛的辦法,不外用淡墨或者用乾枯的濃墨,用筆或細或簡,要做到寥寥幾筆便意足。不要多加,看看不足,多加即平。要做到多一筆覺太多,少一筆覺不夠,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必須筆頭上有功夫,不論一點一線,下筆把得穩,提得起,放得下。所以畫要加得上,放得下,層層加上,而用筆不結,用&
墨不膩。實處雖然有厚重的感覺,卻又要做到透明潔淨,清靈無滓。重點抓住,其餘便可放過,略拖幾筆,甚至只有框框而不加皴擦,便覺已經完足,不令覽者有殘缺或還沒完工的感覺。怎樣才能加得上而不膩,關係到用筆用墨。用筆之法,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之間,必須條理相同,相順相讓,相輔相成。一經錯亂,便要結,一結就膩。所以膩的病,看上去好象在墨上,實則關鍵在於筆。當然用墨不得法,也要膩。用墨之法,第二層次加上之墨,必須和第一層次墨色濃淡不同。濃墨加淡墨,淡墨加濃墨,或先枯後濕,或先濕後枯,這樣層次雖多,而不覺其多,每加一層次,筆筆都能拆開看,既融洽,又分明,這樣才能不膩。怎樣才能放得下?首先是用筆,要筆筆站得住,派用場,所謂“筆無虛設”。轉折起倒,萬毫齊力,不是浮在紙面,而是透入紙背。疏疏幾筆,中有繁簡搭配,感情相通。因之筆雖少而表現的物體很豐富。必須不斷地在指腕肌肉上有長期地訓練,久而久之,能使全身的力量聚到筆尖上,得心應手,使筆而不為筆使,做到這點是很難的,所以學畫必須寫字,是一個訓練指腕的很好辦法。以上所談畫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
十九、繁簡虛實輕重&
所謂繁簡虛實,就表現的對象而言,一般樹木是繁處,山石是簡處。樹石是實處,雲水是虛處。但也有例外,如寫一座黑山頭,十分厚重堅實,而旁邊的樹木,卻畫得簡淡,同樣是不平。或一塊大石頭,筆簡墨淡,而石下水紋,洶湧澎湃,要突出水,畫得繁複,甚至可用焦墨畫,這樣輕重倒置,同樣不平。所以粗筆細筆相間,潑墨惜墨互用,也可得到不平的效果。&
一幅畫要有重處輕處,就是一個細部,雖然它處在整幅畫面之中是重處,但是在這細部之中,也要有輕重,不過這個輕重,差異不大,所以雖有輕重,仍不害其為這一重點的整體。輕處同樣情況,可以類推。總之要時時刻刻想到不平,要製造矛盾,統一矛盾。
二十、大塊面&
畫要有大塊面。一大叢樹或一大塊山石,是一個大塊面,間以細碎的東西,如房屋、橋樑、瀑流、水口之類。這除虛實繁簡相間之外,又須有大小相間。有了大塊面,畫就渾淪,也有氣勢。可以在大塊面上突出主題,然亦可以在小塊面上突出主題。總之章法千變萬化,每因局部而牽動大局,決定在一個勢上。要有傾向性,山水才有氣勢。一開引起一合,開合之間,要有一定的傾向。開是製造矛盾,合是統一矛盾。小開合包括在大開合之間,也即是次要矛盾包括在主要矛盾之中。矛盾製造得越尖銳,統一得好,也就越有氣勢,藝術性越強,越有藝術感染力。&
二十一、透視和光暗&作畫不能離開透視,古法石分三面,樹分四歧,遠水無波,遠人無目,又仰畫飛簷等等,即是透視。所以國畫山水,不是不講透視,就是不講到底,也不強調透視。象投影法用焦點透視那樣,幾根線拉到一個焦點上,中國的長條立幅畫怎樣拉法,至於長卷更難拉了,這樣講透視,就講死了。但也不能違背焦點透視的規律,一根線應該向上的,反而向下了;近距離應該大的,反而小了,就不對。一根線在傾斜的程度上可以變動,在規律上卻不能違背,違背了這些規律,看上去就不舒服,就彆扭。&
西畫強調光,其光源是從單一的方向來的,所以是統一的。中國畫不是不要光,但一般不強調光,而且其光源不一定要求其統一,可以從多方面來。同樣情形,中國畫的透視,不是焦點透視,而是採取散點透視的規律,其消失點不一定要求在同一根視平線上。而且一般消失點的部位很高,往往在畫幅的頂端,甚至超出頂端之上,就是採取俯視的角度。所以中國畫的光照,也採取自上而下。所說石分上左右三面,上面是受光處,其光源就是自上而下,或偏於上,很少是偏於下或絕對的左或右。&
二十二、規&律&
一幅畫看上去很繁複,但其用筆用墨,章法位置,一定有個規律。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則百病叢生,眾乖俱至。然而有些畫法,規律容易尋到,有些畫的規律就不那麼容易尋到。大凡藝術性越高,則規律越不容易尋到。因其變化多,看似無法,實則處處是法。掌握幾個原則,如取勢是避免平,突出重點;章法上不外繁簡輕重虛實相間;用筆用墨則幹濕濃淡互用,起倒徐疾並行,這些就是規律。用得巧妙,變化多端,出人意外,而盡合法度,乃是高手。看名作,就是要注意這些,尋到它的規律所在,銘記在心,融會貫通,自然能用到自己的創作上去。&
二十三、工與寫&
作畫要求做到能工能寫,能粗能細,能大能小。如果只能工不能寫,能寫而不能工,能粗而不能細,能細而不能粗,能大而不能小,能小而不能大,這都叫作未盡能事。心有定力,筆有定法,以我為主,不為外物猶豫傍徨,如是則粗細,工寫,大小,皆能心手相應,惟所命之。自來大家,往往能在粗中帶細,細中帶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寫意用工筆打底,看似粗服亂頭,其勢似急風驟雨,而在關鍵之處,交代清楚,一絲不苟。工筆間寫意,看似精工細琢,而下筆揮灑自如,毫不經意,方見功夫。&
二十四、變&化&
一個畫家,總是要求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方面甚廣,風格可以相同,而面目必須時常變異。我聽到老輩人說:卷子易好,冊頁難工。因為卷子可以用同一個筆墨面目畫下去,冊頁必須每頁各具面目,切忌雷同。通常一本冊頁一共十二開,如果同一面目,多看使人意倦,看了二、三幅,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所以必須面目不同,讓人看了上幅,還想看下幅,幅幅有新鮮的感覺,才算是達到藝術的目的。如果只在章法上動腦筋,求變異,這也是必要的,不過僅僅是這樣,技法不變,看上去難免有差不多、老一套的感覺。所以必須技法變,才能有出新的面目。而且描寫的對象不同,如黃山、雁蕩山、井岡山、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山各異,加之風霧雨雪,朝暮陰晴之變,四時之景千變萬狀,表現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了創新,才有變異。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者,主張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總要先有一個對象,然後決定創作的意圖,也總要有一種特殊的技法來迎合這個意圖。每個時代各有它的時代氣息。在同一個時代中,儘管各人的風格不同,氣息總是相近的。我們要表達時代精神,但表達的方法甚多,所以面目也各異。讓我們在這滿園春色中,百花齊放吧!&
二十五、筆不虛設&
高手作畫,能做到著紙疏疏幾筆,不見繁冗,筆雖少,而表現的東西卻很多。我們臨摹名畫,原本三筆五筆,筆不多而能表現出不少東西,及至臨本,七筆八筆甚至更多筆,而所反映的東西反而少於原本。或則同樣三筆五筆,原本已夠,而臨本總覺不夠,不夠再加,筆又多了。其原因是原本筆無虛設,各盡其用,故雖少見多。臨本筆不管用,濫竽充數,甚至互相打架,作用抵消,故雖多見少。&
二十六、章法生髮&畫到順手時,先前畫了一筆,接下來急忙畫第二筆,如波連潮湧,筆筆緊跟,下筆不能自止。而在章法之間,續續生髮,虛實得當,筆暢神怡,如是血脈相通,精氣相貫。但也有時畫不下去,則凝神貯思,以蓄其勢,及至絕處逢生,反得奇景。所以我的經驗,作畫不打草稿,雖巨幅經營,也只打一個小稿,安排大體位置,然後下筆,偶然得意,自覺官止神行,奇思壯采,合遝而來。如果一樹一石,都極精到地勾出,這樣草稿打死,下筆反受拘束,既無得心之意,何來應手之樂。所以我的體會:所謂良工苦心,慘澹經營,也只是創造意境,部署位置,決不在樹石向背、大小、方圓之間預先勾定。以上只不過是我的個人經驗,各人習慣不同,無意強人於同,只不過供大家參考。&
二十七、虛&實(細膩用筆)&
畫貴虛靈,不宜刻實,所以用筆要多用虛筆,少用實筆。用虛使人聯想起輕和白,但善用虛者,看似輕而實重,看似直而不空。雖然筆毫在紙上輕輕拂過,或細如發絲,勢若飄揚,但這僅僅是虛而不是輕。用筆要有內勁,則雖輕實重;畫面虛,就要多留白多。這些白處,一種是山石的受光處,或則天、水、雲氣。不管什麼,在畫時要注意白處,而不要只看到黑處,古人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白也是一種色,也是代表一種實體,想到這樣,雖白不空。但在一幅畫中,不能通體虛靈,只因有了重實,才能襯出虛靈。有虛必須有實,有實而後見虛,虛而後靈,靈而後變。
二十八、用筆功夫(細膩用筆)&
用筆柔毫宜剛用,健毫宜柔用。尖筆不尖,禿筆不禿,做到如此,才見功力。第一靠不斷的肌肉訓練,要做到把力用到筆尖上。第二要熟知筆性,深體細察,因勢利用。筆毫是柔物,但下筆要如刀切,筆的邊緣要有“口子”。所謂“口子”,就是墨痕不是到邊漸淡,而是到邊反濃,積墨凝聚在邊緣好象刀切,所以也叫“殺”。用筆能“殺”,才能沉著痛快,才能免去甜、賴、疲、瘟諸病。能“殺”之法,首先用筆要重,重要有內勁,不是用蠻力。所以有功力的老年畫家,手無縛雞之力,而下筆如金剛杵,如斬釘截鐵,此是能用內勁的緣故。能用內勁,即使僅有半斤氣力,用到筆尖,已綽綽有餘,安用其多。但是做到這點,不是想做就做,想能就能。全要靠平日不斷的訓練,而寫字是量好的訓練辦法,我們不能毫無目的地憑空圈圈劃劃,總要有個依附,否則日久必致生厭,而且也不全面,所以學畫宜兼學書,練習寫字。字寫好了,不僅題款可以增加畫面的美觀,而在畫時,對於點線用筆,幫助實多。為什麼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畫的人,初學時畫還可觀,到後來進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看缺少寫字功夫,或多寫而訓練不得其法,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二十九、呼應顧盼&在章法上,不論實處或虛處,各個部位都要有呼應顧盼。因為國畫山水採取散點透視,在章法上內容比較豐富又有變化。一般虛處,大多採取畫雲的辦法,不論烘雲或勾雲,道理都是一樣,形成一幅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雲氣,往來繚繞,更增加其複雜性。一般畫雲氣大致是在虛的部位,散落在畫面的上下左右,這其間就要有呼應,達到顧盼生姿的效果。雲氣不能只畫一塊,孤立地存在,有了上面一塊,靠近左右也要有幾塊小的,大小錯落,互相呼應。有時虛的部位不一定是雲氣,也可能是一塊大石頭,裏面沒有什麼皴擦,筆墨簡單,也達到虛的作用,這叫做以實為虛。這種虛也可以和雲氣的虛互相呼應。一塊虛的雲氣,其形狀也要有變化,當在畫時,不要只顧到外面的筆墨實處,更要注意到內部雲氣的形態,大小相間,或聚或散,以與實處,互相搭配。至於實處,也要有呼應。一幅山水畫,不能只畫一塊石頭,或一棵樹,重點與重點,實與實之間,也要互相有呼應。虛實相生,輕重相間,聚散錯落,搖曳生姿,總之以得勢最為重要。
三十、執筆法(細膩用筆)&
六法中骨法用筆,把用筆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用筆首先執筆,執筆無定法,作畫不比寫字,寫字雖有八法,但可以用同一的執筆方法。作畫的要求不同,大大超過寫字,其大要指實掌虛,四面出鋒,迴旋的餘地要大,這是總的方法(圖二十二)。但指實不是執死不動,尤其中指必須微微撥動,因為五個指頭,大指、食指、中指緊緊執住筆桿,其餘無名指和小指只不過起到輔助的作用,而上面三個指頭,中指最靠近筆尖,稍動一下,點劃之間,便起微妙的變化。從前有人說:作畫有關筆性,有的人筆性不好,有細弱、尖薄、僵硬、粗爛、甜俗等弊病。筆性關係到一個人的氣質個性。但也有可移改處,如果執筆得法,也可使筆性從不好到好。我的體會:如果在運筆時用中指撥動筆桿,運送筆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使線條拉得長,中間有變化。而這樣筆鋒永遠在墨痕中間,取得中鋒的作用。而在運筆之間,中指微微撥動,線條便有頓挫轉折,波磔相生,可以避免尖薄、細弱、僵硬之病。筆性之所以尖薄、細弱、僵硬,問題在於筆劃線條之間沒有東西。所以線條之間有了東西,多少可以減輕這些弊病。線條好了,一則可以加強物體的質感,再則有了變化,也經得起看,不是一覽無餘,讓觀者玩味無窮。&
三十一、用筆中鋒用筆不是筆桿垂直豎起,就是中鋒。中鋒的好處,在於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所以不論寫字作畫,都貴中鋒。寫字可以用同一個執筆姿勢,只要中間能換筆,就可以達到中鋒的效果。作畫要求不同,它橫拖豎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遠豎起筆桿,有時把筆臥倒,也可取得中鋒的效果。我們所謂中鋒,要求筆尖永遠在這一筆的墨痕中間,而不是偏出墨痕的邊緣,做到萬毫齊力,這樣不論豎筆臥筆,拖筆逆筆,都是中鋒。
三十二、用筆要圓所說執筆無定法,歸根到底只是用筆無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點,就是用筆要圓。圓的對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斷續無氣,妄生圭角。要做到圓,第一筆鋒必須永遠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鋒。筆平劃是中鋒,但轉了一個彎,筆鋒偏出墨痕邊緣,就不圓,就不是中鋒,這樣必須換筆,那末筆鋒又回到墨痕中心來,還是中鋒。不論豎筆,臥筆,都是一樣。前面講到的執筆法,三指緊執筆杆,二指輔助,指實掌虛,是豎筆的執筆法,講到拖筆,尤其向下拖,執筆的方法就要改變,好象單勾法,大指、食指二個指頭在上面從相對的方向執住筆桿,其餘中指、無名指、小指三個指頭在下面托住筆桿,近於執鋼筆或鉛筆的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指頭要伸直一些,又不要執得太緊,筆鋒同樣要藏在墨痕中心,這樣也可達到圓的效果,叫做臥筆中鋒(圖二十三)。拖筆是臥筆中鋒的一種,偶然用上,可以取得用筆變化的效果。但切忌通幅皆拖,處處拖,就少變化。用筆要豎得起,臥得下。有些人拖慣了,只能拖,不能豎,那不好。所以豎筆拖筆,必須穿插交叉互用,因勢而行,切忌做作,以達到運轉自然,圓渾無礙,才是佳制。&
三十三、線條大小(細膩用筆)&
上面所說豎筆臥筆之外,又須儘量運用筆的工具特點。國畫用柔毫尖鋒。一枝筆頭有筆尖、筆腹、筆根三個部分。運用筆尖時,要提得起,留得住。畫一根線條,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送的時候中指向下按,同時臂腕向裏拖,中指微微撥動,搖曳生姿,不是平劃過去。這樣線內就有東西,有了東西,就留得住。如我們時常聽到說:某人筆頭大,某人筆頭小。不是線條粗了就筆頭大,線條細了就筆頭小,要知道筆頭大的人,即使畫了一根線條細如發絲,它還是大的。筆頭小的人,即使畫一根粗線條,它還是小的。筆頭的大小,要看它筆毛鋪得開,線條裏也有東西,筆頭就能留得住,也就大了。
二十四、變&化&
一個畫家,總是要求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方面甚廣,風格可以相同,而面目必須時常變異。我聽到老輩人說:卷子易好,冊頁難工。因為卷子可以用同一個筆墨面目畫下去,冊頁必須每頁各具面目,切忌雷同。通常一本冊頁一共十二開,如果同一面目,多看使人意倦,看了二、三幅,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所以必須面目不同,讓人看了上幅,還想看下幅,幅幅有新鮮的感覺,才算是達到藝術的目的。如果只在章法上動腦筋,求變異,這也是必要的,不過僅僅是這樣,技法不變,看上去難免有差不多、老一套的感覺。所以必須技法變,才能有出新的面目。而且描寫的對象不同,如黃山、雁蕩山、井岡山、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山各異,加之風霧雨雪,朝暮陰晴之變,四時之景千變萬狀,表現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了創新,才有變異。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者,主張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總要先有一個對象,然後決定創作的意圖,也總要有一種特殊的技法來迎合這個意圖。每個時代各有它的時代氣息。在同一個時代中,儘管各人的風格不同,氣息總是相近的。我們要表達時代精神,但表達的方法甚多,所以面目也各異。讓我們在這滿園春色中,百花齊放吧!&
二十五、筆不虛設&
高手作畫,能做到著紙疏疏幾筆,不見繁冗,筆雖少,而表現的東西卻很多。我們臨摹名畫,原本三筆五筆,筆不多而能表現出不少東西,及至臨本,七筆八筆甚至更多筆,而所反映的東西反而少於原本。或則同樣三筆五筆,原本已夠,而臨本總覺不夠,不夠再加,筆又多了。其原因是原本筆無虛設,各盡其用,故雖少見多。臨本筆不管用,濫竽充數,甚至互相打架,作用抵消,故雖多見少。
二十六、章法生髮&畫到順手時,先前畫了一筆,接下來急忙畫第二筆,如波連潮湧,筆筆緊跟,下筆不能自止。而在章法之間,續續生髮,虛實得當,筆暢神怡,如是血脈相通,精氣相貫。但也有時畫不下去,則凝神貯思,以蓄其勢,及至絕處逢生,反得奇景。所以我的經驗,作畫不打草稿,雖巨幅經營,也只打一個小稿,安排大體位置,然後下筆,偶然得意,自覺官止神行,奇思壯采,合遝而來。如果一樹一石,都極精到地勾出,這樣草稿打死,下筆反受拘束,既無得心之意,何來應手之樂。所以我的體會:所謂良工苦心,慘澹經營,也只是創造意境,部署位置,決不在樹石向背、大小、方圓之間預先勾定。以上只不過是我的個人經驗,各人習慣不同,無意強人於同,只不過供大家參考。&
二十七、虛&實(細膩用筆)&
畫貴虛靈,不宜刻實,所以用筆要多用虛筆,少用實筆。用虛使人聯想起輕和白,但善用虛者,看似輕而實重,看似直而不空。雖然筆毫在紙上輕輕拂過,或細如發絲,勢若飄揚,但這僅僅是虛而不是輕。用筆要有內勁,則雖輕實重;畫面虛,就要多留白多。這些白處,一種是山石的受光處,或則天、水、雲氣。不管什麼,在畫時要注意白處,而不要只看到黑處,古人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白也是一種色,也是代表一種實體,想到這樣,雖白不空。但在一幅畫中,不能通體虛靈,只因有了重實,才能襯出虛靈。有虛必須有實,有實而後見虛,虛而後靈,靈而後變。
二十八、用筆功夫(細膩用筆)&
用筆柔毫宜剛用,健毫宜柔用。尖筆不尖,禿筆不禿,做到如此,才見功力。第一靠不斷的肌肉訓練,要做到把力用到筆尖上。第二要熟知筆性,深體細察,因勢利用。筆毫是柔物,但下筆要如刀切,筆的邊緣要有“口子”。所謂“口子”,就是墨痕不是到邊漸淡,而是到邊反濃,積墨凝聚在邊緣好象刀切,所以也叫“殺”。用筆能“殺”,才能沉著痛快,才能免去甜、賴、疲、瘟諸病。能“殺”之法,首先用筆要重,重要有內勁,不是用蠻力。所以有功力的老年畫家,手無縛雞之力,而下筆如金剛杵,如斬釘截鐵,此是能用內勁的緣故。能用內勁,即使僅有半斤氣力,用到筆尖,已綽綽有餘,安用其多。但是做到這點,不是想做就做,想能就能。全要靠平日不斷的訓練,而寫字是量好的訓練辦法,我們不能毫無目的地憑空圈圈劃劃,總要有個依附,否則日久必致生厭,而且也不全面,所以學畫宜兼學書,練習寫字。字寫好了,不僅題款可以增加畫面的美觀,而在畫時,對於點線用筆,幫助實多。為什麼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畫的人,初學時畫還可觀,到後來進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看缺少寫字功夫,或多寫而訓練不得其法,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二十九、呼應顧盼&在章法上,不論實處或虛處,各個部位都要有呼應顧盼。因為國畫山水採取散點透視,在章法上內容比較豐富又有變化。一般虛處,大多採取畫雲的辦法,不論烘雲或勾雲,道理都是一樣,形成一幅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雲氣,往來繚繞,更增加其複雜性。一般畫雲氣大致是在虛的部位,散落在畫面的上下左右,這其間就要有呼應,達到顧盼生姿的效果。雲氣不能只畫一塊,孤立地存在,有了上面一塊,靠近左右也要有幾塊小的,大小錯落,互相呼應。有時虛的部位不一定是雲氣,也可能是一塊大石頭,裏面沒有什麼皴擦,筆墨簡單,也達到虛的作用,這叫做以實為虛。這種虛也可以和雲氣的虛互相呼應。一塊虛的雲氣,其形狀也要有變化,當在畫時,不要只顧到外面的筆墨實處,更要注意到內部雲氣的形態,大小相間,或聚或散,以與實處,互相搭配。至於實處,也要有呼應。一幅山水畫,不能只畫一塊石頭,或一棵樹,重點與重點,實與實之間,也要互相有呼應。虛實相生,輕重相間,聚散錯落,搖曳生姿,總之以得勢最為重要。
三十、執筆法(細膩用筆)&
六法中骨法用筆,把用筆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用筆首先執筆,執筆無定法,作畫不比寫字,寫字雖有八法,但可以用同一的執筆方法。作畫的要求不同,大大超過寫字,其大要指實掌虛,四面出鋒,迴旋的餘地要大,這是總的方法(圖二十二)。但指實不是執死不動,尤其中指必須微微撥動,因為五個指頭,大指、食指、中指緊緊執住筆桿,其餘無名指和小指只不過起到輔助的作用,而上面三個指頭,中指最靠近筆尖,稍動一下,點劃之間,便起微妙的變化。從前有人說:作畫有關筆性,有的人筆性不好,有細弱、尖薄、僵硬、粗爛、甜俗等弊病。筆性關係到一個人的氣質個性。但也有可移改處,如果執筆得法,也可使筆性從不好到好。我的體會:如果在運筆時用中指撥動筆桿,運送筆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使線條拉得長,中間有變化。而這樣筆鋒永遠在墨痕中間,取得中鋒的作用。而在運筆之間,中指微微撥動,線條便有頓挫轉折,波磔相生,可以避免尖薄、細弱、僵硬之病。筆性之所以尖薄、細弱、僵硬,問題在於筆劃線條之間沒有東西。所以線條之間有了東西,多少可以減輕這些弊病。線條好了,一則可以加強物體的質感,再則有了變化,也經得起看,不是一覽無餘,讓觀者玩味無窮。&
三十一、用筆中鋒用筆不是筆桿垂直豎起,就是中鋒。中鋒的好處,在於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所以不論寫字作畫,都貴中鋒。寫字可以用同一個執筆姿勢,只要中間能換筆,就可以達到中鋒的效果。作畫要求不同,它橫拖豎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遠豎起筆桿,有時把筆臥倒,也可取得中鋒的效果。我們所謂中鋒,要求筆尖永遠在這一筆的墨痕中間,而不是偏出墨痕的邊緣,做到萬毫齊力,這樣不論豎筆臥筆,拖筆逆筆,都是中鋒。
三十二、用筆要圓所說執筆無定法,歸根到底只是用筆無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點,就是用筆要圓。圓的對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斷續無氣,妄生圭角。要做到圓,第一筆鋒必須永遠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鋒。筆平劃是中鋒,但轉了一個彎,筆鋒偏出墨痕邊緣,就不圓,就不是中鋒,這樣必須換筆,那末筆鋒又回到墨痕中心來,還是中鋒。不論豎筆,臥筆,都是一樣。前面講到的執筆法,三指緊執筆杆,二指輔助,指實掌虛,是豎筆的執筆法,講到拖筆,尤其向下拖,執筆的方法就要改變,好象單勾法,大指、食指二個指頭在上面從相對的方向執住筆桿,其餘中指、無名指、小指三個指頭在下面托住筆桿,近於執鋼筆或鉛筆的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指頭要伸直一些,又不要執得太緊,筆鋒同樣要藏在墨痕中心,這樣也可達到圓的效果,叫做臥筆中鋒(圖二十三)。拖筆是臥筆中鋒的一種,偶然用上,可以取得用筆變化的效果。但切忌通幅皆拖,處處拖,就少變化。用筆要豎得起,臥得下。有些人拖慣了,只能拖,不能豎,那不好。所以豎筆拖筆,必須穿插交叉互用,因勢而行,切忌做作,以達到運轉自然,圓渾無礙,才是佳制。&
三十三、線條大小(細膩用筆)&
上面所說豎筆臥筆之外,又須儘量運用筆的工具特點。國畫用柔毫尖鋒。一枝筆頭有筆尖、筆腹、筆根三個部分。運用筆尖時,要提得起,留得住。畫一根線條,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送的時候中指向下按,同時臂腕向裏拖,中指微微撥動,搖曳生姿,不是平劃過去。這樣線內就有東西,有了東西,就留得住。如我們時常聽到說:某人筆頭大,某人筆頭小。不是線條粗了就筆頭大,線條細了就筆頭小,要知道筆頭大的人,即使畫了一根線條細如發絲,它還是大的。筆頭小的人,即使畫一根粗線條,它還是小的。筆頭的大小,要看它筆毛鋪得開,線條裏也有東西,筆頭就能留得住,也就大了。
三十四、用筆提按(細膩用筆)&
筆既要提得起,還要撳得下。執筆法中所說起倒提按,就是這兩個方面。提得起,用筆尖,撳得下,就要用筆腹、筆根。小撳用筆腹,大撳用筆根。要一撳到底,撳得重,撳得殺,不管筆頭上水多水少,或濕或幹,要有決斷,無所疑忌。切不要欲撳又止,不重不透,觀望不前,猶豫不決。這樣才能達到沉著痛快的效果。尤其提撳二者穿插互用,抑揚收放,產生節奏感,畫面就不平,有韻味。&
三十五、用筆訣竅(細膩用筆)&
中指撥動,是用筆的訣竅。但要用到創作中,必須經常訓練。其法把注意點時刻放到中指上,使中指覺到有重量,而且好象有長一節的感覺。無事時,空手撥動中指,讓它本能地自會撥動,積久之後,對用筆大有幫助。此外還須訓練運腕,要求腕的運使圈得轉。就靠平時不斷地訓練畫圓圈、打圈子。把指腕運活,配搭緊密,以達到圓轉無礙的境界。訓練打圈子之外,還須洲練拉長線條。長線條有直線和波浪紋曲線多種,都要中鋒一筆到底,那就不止運腕,同時還要運臂,拉時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氣,目光盯住筆尖,執筆要較高,筆桿垂直豎起,中指微微撥動,徐徐劃過去,這樣不論橫線直線,都能出於中鋒,而且能拉得長,雖到末杪而氣不竭。有的人不能拉長線條,不到二、三寸就氣斷,就是不知道這個方法的緣故。要知道線要拉得長,圈子要圈得圓,在山水畫技法上,是基本功訓練的兩個重要方面。
三十六、落筆和收拾&
古話“大膽落筆,細心收拾”。初落筆時,膽子要大,著重筆的運用,就是用筆要有變化。當落筆之前,大體心中要有個底稿,至於細部,往往畫了一筆,從這一筆的筆勢,生髮出下一筆,也就生髮出一個局部的章法來,預先想是想不出來的。所以稿子不能打得太細,老輩畫家,作畫每多不打稿子。所謂“九朽一罷”,我的猜想,是用在人物或花鳥畫上,要求形象極端正確,所以必定要經過多次的修改,方才定下來。至於山水畫,在大體結構上,是要用腦子經過反復推敲,至於細部,不必預先稿子打得很明確。我的經驗,每畫一圖,先看幅式橫直闊狹,要畫什麼,大體怎樣章法,怎樣取勢,既定之後,至多畫一個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記住,也不必在紙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筆。這樣做,畫出來就活,變化就多。而給看的人探索不盡,挹趣無窮。大膽落筆,不能筆筆好,不好的筆,要隨畫隨改,以達到筆筆能看。粗筆細筆,按筆提筆,濃墨淡墨,枯墨濕墨,大體已定,細心收拾,不到之處,隨手勾搭,修補填空,這樣墨稿畫好,必須設色的,就可以設色。第一次色上去之後,等幹後,把一些脫落的地方,榫頭碰得緊些,因為著了色,有些墨筆不到之處,就顯露出來,所以還須收拾一遍。如是筆墨已足,看塊面的顏色是否已夠,不夠再加染,也不要通體染。再等幹,然後在樹葉,以及山石凹處再點色,要看出筆觸,順了墨筆的勢道罩上去,這樣可以不膩,而得到豐富的效果。&
三十七、點和線點、線、塊是山水畫的基本功力表現的形式。它是依附物體的形象而存在,所以離開了物象,就失掉它的作用。我們不能孤立起來講點、線、塊,要求做到運用適當的點、線、塊,恰如其分地把物象表達出來。三者之中,尤以線最為重要。實則皴也是線的一種形式。唐代以前,山水畫不用皴,主要用幾根外輪廓線來表達山石,如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它是標誌著山水畫逐漸進入成熟階段的里程碑,雖然也用些點來描寫林木,而其主要山石部分是“空勾無皴",也就是說用單調一律的線條來表達山石的層層轉折。這樣的描寫,往往只能抓住物體的外形。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畫完全達到成熟的階段。山石上既有線的鉤勒,也有皴擦,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山石有了立體感。到了元代,創為水墨畫,其中幾個高手,都能運用水墨畫在麻紙上的效果,恰好地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和空間感。但也漸漸地著重筆墨趣味,有把點線孤立起來的趨向。明清一些所謂“正統”畫家,大多數不從自然界中吸取養料,僅僅在故紙堆中討生活,模擬前人的筆墨,而不去研究前人為什麼用這樣的筆墨來表達物體,及其末流,筆墨僵死,毫無生氣。自清代中葉以後,達於極點。解放以來,山水畫家深入生活,多到名山大川風景優美之處,以大自然為藍本,使山水畫有中興的趨勢。但是沒有一定的基本訓練,不能很好地掌握筆墨的運用,也很難達到得心應手,把對象在寫實的基礎上提高一步描繪出來。一幅畫是聚集無數的線和點組織而成,既要點線之間映帶顧盼,打成一片,又要求經得起細細推敲,一點一線都能清楚地說明問題,看似融洽,卻又分明,這樣就耐看。
三十六、落筆和收拾&
古話“大膽落筆,細心收拾”。初落筆時,膽子要大,著重筆的運用,就是用筆要有變化。當落筆之前,大體心中要有個底稿,至於細部,往往畫了一筆,從這一筆的筆勢,生髮出下一筆,也就生髮出一個局部的章法來,預先想是想不出來的。所以稿子不能打得太細,老輩畫家,作畫每多不打稿子。所謂“九朽一罷”,我的猜想,是用在人物或花鳥畫上,要求形象極端正確,所以必定要經過多次的修改,方才定下來。至於山水畫,在大體結構上,是要用腦子經過反復推敲,至於細部,不必預先稿子打得很明確。我的經驗,每畫一圖,先看幅式橫直闊狹,要畫什麼,大體怎樣章法,怎樣取勢,既定之後,至多畫一個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記住,也不必在紙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筆。這樣做,畫出來就活,變化就多。而給看的人探索不盡,挹趣無窮。大膽落筆,不能筆筆好,不好的筆,要隨畫隨改,以達到筆筆能看。粗筆細筆,按筆提筆,濃墨淡墨,枯墨濕墨,大體已定,細心收拾,不到之處,隨手勾搭,修補填空,這樣墨稿畫好,必須設色的,就可以設色。第一次色上去之後,等幹後,把一些脫落的地方,榫頭碰得緊些,因為著了色,有些墨筆不到之處,就顯露出來,所以還須收拾一遍。如是筆墨已足,看塊面的顏色是否已夠,不夠再加染,也不要通體染。再等幹,然後在樹葉,以及山石凹處再點色,要看出筆觸,順了墨筆的勢道罩上去,這樣可以不膩,而得到豐富的效果。&
三十七、點和線點、線、塊是山水畫的基本功力表現的形式。它是依附物體的形象而存在,所以離開了物象,就失掉它的作用。我們不能孤立起來講點、線、塊,要求做到運用適當的點、線、塊,恰如其分地把物象表達出來。三者之中,尤以線最為重要。實則皴也是線的一種形式。唐代以前,山水畫不用皴,主要用幾根外輪廓線來表達山石,如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它是標誌著山水畫逐漸進入成熟階段的里程碑,雖然也用些點來描寫林木,而其主要山石部分是“空勾無皴",也就是說用單調一律的線條來表達山石的層層轉折。這樣的描寫,往往只能抓住物體的外形。下至五代北宋,山水畫完全達到成熟的階段。山石上既有線的鉤勒,也有皴擦,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山石有了立體感。到了元代,創為水墨畫,其中幾個高手,都能運用水墨畫在麻紙上的效果,恰好地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和空間感。但也漸漸地著重筆墨趣味,有把點線孤立起來的趨向。明清一些所謂“正統”畫家,大多數不從自然界中吸取養料,僅僅在故紙堆中討生活,模擬前人的筆墨,而不去研究前人為什麼用這樣的筆墨來表達物體,及其末流,筆墨僵死,毫無生氣。自清代中葉以後,達於極點。解放以來,山水畫家深入生活,多到名山大川風景優美之處,以大自然為藍本,使山水畫有中興的趨勢。但是沒有一定的基本訓練,不能很好地掌握筆墨的運用,也很難達到得心應手,把對象在寫實的基礎上提高一步描繪出來。一幅畫是聚集無數的線和點組織而成,既要點線之間映帶顧盼,打成一片,又要求經得起細細推敲,一點一線都能清楚地說明問題,看似融洽,卻又分明,這樣就耐看。
四十、用筆入紙&
(細膩用筆)&
下筆時把精神的注意點,直灌注到筆尖上,全身之力隨著也到筆尖之上,如是筆象刀刻下去那樣能入紙內,而不是漂在紙面。同時筆尖所蘸之墨徐徐從筆尖滲入紙內,這樣筆既勁健有力,墨也飽滿厚重有光。積點成面,畫就有精神。&
四十一、用筆為主&
墨從筆出,下筆之際,筆鋒轉動,發生起倒、頓挫、粗細、徐疾等變化,其變化是利用墨來記錄下來,如果無墨,空筆轉動,不留痕跡,何以見用筆之妙,所以墨為筆服務的。至於墨的濃淡、幹濕,也是在筆頭上出效果。如濕墨(水份較多的墨)行筆要較快,用濕墨筆多提起,用幹筆筆多撳下,因勢利用,功夫還在筆頭上。所以一般說用筆用墨,好象兩者是並行的。實則以用筆為主,用墨為輔,有主次輕重之別。至於用水墨烘托雲氣等等,雖曰用墨,但非用墨主要之點。所以初學作畫,必須訓練用筆方法,要全身運氣把力量用到筆尖上,基本功夫打得扎實,用筆既好,用墨自來。所稱“墨分五彩”,筆不好,決無五彩之妙,關鍵還在用筆上。國畫傳統技法,用筆最重要,其次用墨。自從元人創為水墨畫,以用水墨為主,問以敷彩為輔,墨質輕,加上滲水的紙,其變化之多,為其他畫種所不及。但是用筆用墨,不是孤立的,首先為表現對象服務,忘記對象,玩弄技巧,也辜負了筆墨妙用。&
四十二、用墨法&
用墨之法,要想到潑、惜兩字。不幹不濕,濃淡適中,當然也是用墨之一法。然而通幅如此,那就平了。潑墨法是用極濕墨,即筆頭蘸上飽和之水墨,下筆要快,慢則下筆墨水滲開,不見點劃。等幹或將幹之後,再用濃墨破。即在較淡墨之上,加上較濃之筆,使這一塊淡墨之中,增加層次。也有乘淡墨未千之時,即用濃墨破,如是濃墨隨水滲開,可見韻致。或則筆頭蘸了淡墨之後,再在筆尖稍蘸一點濃墨,錯落點去,一氣呵成,即見濃淡墨痕,不必再破。但一幅之中,都用潑墨,也見其平。所以在適當的地方,間以惜墨法。就是幹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潑墨得法,淋漓爛漫,有骨有肉,不得其法,則物體不分,模糊臃腫,所以潑墨之中,還須見筆。如果通幅用的純是惜墨方法,筆頭水分極少,有人形容每筆全從口吮而出,幹筆淡墨,所謂“惜墨如金”,畫好之後,有氤氳明淨之感。但也可以在適當的地方,一處或幾處用上潑墨法,在幹筆淡墨之中,鑲上幾塊墨氣淋漓的潑墨,可以使通幅神氣更加飽滿。或者覺到在這一部分全用幹筆淡墨,精神不夠,可用濃濕墨順著幹筆的勢道,略略加上幾筆點或短劃,以提神貫氣。這也叫“破”,破者破其平,所以淡墨用濃墨破,幹墨用濕墨破,一個目的就是讓畫面不平有層次。因之潑墨惜墨可以穿插互用。古人所說“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相合,乃成畫訣。”就是這個道理。&
四十三、用墨光潤&
用墨要光,光者潤也,亦即一片精光的意思。所謂“墨分五彩”,乃是一片墨色之中,濃淡幹濕、厚薄,層層映帶,既分明見層次,而又融洽打成一片。瑩然光潔,不膩不燥,乃見墨法。&
墨潤非濕之謂,幹筆也要見潤。要於枯淡中見豐腴。墨由筆生,筆不偏枯,墨自豐腴。筆毛鋪開而不散,下筆平均著力,如是墨雖幹亦潤而不見燥。必須筆頭點布功夫,心中要有一種定力,不管筆頭上有墨無墨,我還是我行我素,不為所動。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必須經過不斷的鍛煉,而後達到這個境界。每有初學的人,畫了一二筆,就要去蘸墨,弄到不幹不濕,那就平了。
四十四、由濃入淡&元黃子久《寫山水訣》稱“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又稱“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這段話對惜墨如金的畫法是不錯的。但是一般人誤解作畫都要由淡入濃,那就錯了。惜墨如金僅僅是畫法中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是潑墨,那就不能由淡入濃,必須由濃入淡。即如一般畫法,在局部必須露出生辣的幾筆,這幾筆也不能由淡入濃,而必須由濃入淡。因為先畫淡,後加濃,模糊了筆墨痕跡,也就不生辣,而這生辣的幾筆,卻是全畫的提精神處,沒有了,棱角一去,也就失去了精神。所以這濃濃的生辣幾筆上面,一點也不能再加淡墨。只有在它旁邊漸淡處,層層加深,既見生辣,又見渾厚。而上面所引黃公望說的“用墨最難”,我以為最難還是用筆,這濃濃的生辣幾筆,雖是用墨,但主要還是用筆,必須見筆跡,做到沉著痛快,用筆不好,效果全失。&
四十五、墨骨&作山水畫,墨骨最重要,墨骨好了,可設色,亦可不設色。如果筆筆見筆,有很優美的線條和點子,恰當地表現了物象,在這種情況下,宜施淡色,不讓它掩蓋墨筆。如果用了重色,如石青、石綠、朱砂、石黃之類遮蓋力很強的礦質顏料,把墨骨掩蓋了,就很可惜。所以當下筆之前,設色與否,要心中有數,如果用石青、石綠等重色,墨骨宜簡少,如是既不遮蓋墨筆的好處,又不因下麵有層墨骨,而有損於顏色的鮮明。墨與色要起相輔的作用,做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四十六、設色主調&設色要有個主調,或偏重熱色,或偏重冷色,在下筆劃墨稿之前,要預先有個底,然後哪些地方應該留白以備上色。逐層照顧,不致讓墨與色互相打架,引起“膩”、“髒”、“結”、“亂”等弊病。設色要單純,要偏重一個調子,不要紅一塊,綠一塊,沒有一個主調。但在單純之中要見豐富,有時在幾種熱色之中,加上少許冷色。冷色亦然,層層襯發,以達到既單純又豐富。也有在一幅畫之中,分成幾個段落,大致分成二個段落,上段主調用冷色,下麵一段可以考慮用熱色,但是主調雖然不同,也要得到統一。兩者之間,可用一些中間色作媒介。傳統用掩蓋性的礦質顏料,每多在設冷色之前,用熱色打底,如上石綠用赭石打底等等。再有在絹素或薄的紙上作畫,每用石青、石綠、鉛粉、朱砂、石黃等重色塗在反面,襯出正面的顏色,使其明淨。當今,錫管顏料多種多樣,盡可試用,以補救傳統用幾種原色不免單調的弊病。但國畫終究以筆墨取勝,如果一味追求逼真,而欲和彩色照相相比並,則也失去了國畫的本質。而且目前用生紙,著筆有痕,又容易滲開,不易補救,恐怕不易討好。不過國畫設色,在傳統經驗上盡可發展,我們不妨嘗試,摸索出一條路來,打破陳規,自創新貌,是完全應該的。&
四十七、青綠法&如畫青綠山水,必須預先作好準備,不是畫好墨骨,而且已經渲染水墨,成為一幅水墨山水,在此基礎上,再加石青石綠,成為一幅青綠山水的。這樣青綠上色,一定弄得很髒,不能明淨。但也不一定要象唐代大小李將軍那樣的大青綠法,空勾無皴,上了青綠再勾金。這種金碧山水富麗堂皇,我們並不摒棄,而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改進發展。但除此之外,盡可利用國畫顏料石青石綠的特殊色彩,並結合宋元的皴擦,和淺絳的設色,取精用宏,既有傳統,又有新意。我的經驗,在畫墨骨時,必須有意留出一些空白之處,以備上石青石綠。未上之前,先用赭石或汁綠等作襯色,於此上面,通體上石綠,不宜一次上足,必須分幾次逐層罩上,然後再於全畫中間重點的凸出陽面上,加以石青,也不宜一次上足,須分幾次罩上,這樣才能取得清而厚的效果。畫青綠山水一定要做到清而厚,如果清而單薄,或厚而膩濁,都未達到理想的效果。設色大體完成,最後用墨或汁綠於石青石綠之處,加以皴擦或點苔點;或則在青綠之間,鑲嵌幾塊墨色山頭或石塊,或則只在山石上設青綠,而叢樹墨畫不設色,僅用赭石或墨青染樹幹;或則僅在一幅畫重點之處,設青綠,餘部純屬淺絳設色,或則大片叢樹,秋來丹翠爛然,其樹葉設以朱砂、胭脂、赭黃、石青、石綠等,而山石墨畫不設色,甚至留白也不用水墨渲染。總之法無定法,是在善變。
四十八、設色變化我畫山水,一般設色常以淺淡為主,不讓顏色掩蓋墨筆線條,但這僅僅是設色的一種,我們也決不能排除重設色。古代畫用色簡單,只不過赭石、花青、藤黃、石青、石綠等幾種,而且多用原色,很少調合應用。主要靠墨骨的枯濕、濃淡、繁簡等變化,顏色僅是起到襯托和輔助的作用。所以設色雖是淺淡或簡單,而不覺其單調,仍是收到色調豐富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古法,古代沒有的顏料,現在有了;古人沒有的設色方法,盡可創新自運。大自然提供我們絢爛多麗的源泉,而西畫和彩色照片也都可以用作借鑒,在設色上,我們要創造出一代新風來。&
四十九、加得上,放得下設色不是蘸了顏色平塗上去,尤其在第一遍顏色幹了之後,必須重加點染,做到色彩豐富而有厚重感。但加第二遍顏色,不能平塗,也要見到筆跡。必須順著墨色的筆路,層層加上,中間石骨陰凹處,用短劃或點子加上,不可交錯乖亂,否則就要膩。也不可依著墨筆路子一絲也不移動地加上,這樣就要結。畫山水不能一遍即了,必須一遍二遍地加,才能厚,才能使人有完工的感覺。但是“加得上”是一道關,初學每每加不上,第一遍畫好之後,再要加,就無從下手。或則一加就膩、就結,或則不敢加,看上去就不完工。何處應加,何處不應加,心中要有個數。大致實處重處要加,甚至有的地方要加得結實,一遍二遍地加,不讓它透一點風。有些地方少加,或者乾脆不加,即所謂“放得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