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 西周的中国政治制度度的目的是

地区:全国
上传人:TFkv****@
版本:人教版
上传时间:
已有5128人下载该资源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下载文档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014年高一历史真题课时汇编: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2.(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D.②④宗法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3··2)(  ).(2013··5)(  )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2012年题组
1.()(  )()(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B.领主C.盟主
D.君主.(广东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C
3.()(  )A
4.((  )C
5.()(  )C
6.()(  )A
7.()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2008年题组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
()(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素。(6分)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测试(有答案)_新东方网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3:28&&作者:新东方网整理&&来源:互联网资源&&字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对图一和图二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①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王位世袭制取代 了禅让制 ③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 ④从此以后,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从“大禹治水”到“大禹戴冠冕”,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传位方式并不是兄终弟及,③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 C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幽王正是利用这一点而“烽火戏诸侯”。
  答案: B
  3.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广建封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 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和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能力。“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实质也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削弱功臣、排斥异姓诸侯显然与分封制的内容不符,因为当时受封的诸侯不仅有同姓的王族,还有异姓的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答案: D
  4.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周天子分封到卫国任国君,康叔(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在卫国领地内征派赋役
  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 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封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义务。同时,他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可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答案: B
  5.下列对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受封诸侯无独立性 ③分封使周的势力范围扩大 ④通过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②不正确。
  答案: A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 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 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成为大宗的条件必须是嫡长子。①中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长子,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C
  7.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
  妻( 正配)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D.二哥(22岁)
  解析: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嫡长子的确定是由其母亲的身份和其出生的先后决定的。只有正室所生的长子才被视为嫡长子。&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学而时习之1
奇奇怪怪很古怪
简单生活123
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嬉皮光头仔
Oo槑小雅oO
briarglacier
briarglacier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习题&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书利华教育网]&&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导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网络纲要三、重点拓展■全面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全面认识分封制,应该从分封制的目的、特点、实质、作用、弊端等方面来把握。(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2)主要特点:分封对象的广泛性;周天子处于宝塔顶端;“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层层封授:诸侯和卿大夫都可以进行再分封。(3)实质: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4)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各级贵族内部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疆域。更重要的是周初大分封,对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多少含有统一天下于一尊的意义,显然是一种进步,并且为未来成熟的地缘国家(秦以后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弊端: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一旦周王室实力削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6)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但分封制对中国历史的长期影响不容忽略,比如在西汉初年就出现了封国和郡县并存的局面,西晋和明朝也有过短暂的分封,不过这些分封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诸侯割据,威胁国家统一和王朝的统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在封建社会中,分封皇室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但这种分封只是体现为身份和爵位(“虚封”),并无实质意义。2.准确认识宗法制过去人们常常把中国社会叫做宗法社会。“宗”是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义为“尊祖庙也”。宗法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族组织制度,它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初期的作用是为了规范氏族或宗族内部的权益分配关系。后来演变为以区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形成宗法制度。史学界认为宗法制萌芽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西周。宗法制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的网络神经,是周代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依据和出发点。周朝的分封制是靠宗法制来维持的。宗法制一方面确立权力的纵向传递――君统,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它的精髓是“立子以贵不以贤,立嫡以长不以贤”。宗法的另一方面是权力的横向扩张――宗统,也就是说诸侯奉天子是宗主,所以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诸侯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也是这样。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在各级贵族的宗庙内,大宗的灵位,是永远受祭享的,小宗则仅限五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的亲疏来维系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在以实力说话的残酷法则面前,以往各级贵族头上被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装饰起来的光环很快黯然失色,“天下无道”,亲戚之国相互攻战,骨肉相残成为常态。春秋战国以后,原创意义上的宗法制虽已瓦解,但是它的某些原则如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制,父权家长制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宗法制的影响长期笼罩中国社会,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3)“家国同构”精神始终贯彻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礼坏乐崩是指支撑贵族社会的规矩全都垮了。■士:或叫士族。是最低一等的贵族,或是贵族后裔之疏远者,或是贵族之破落者,与夫平民中之俊秀子弟,因其学习当时贵族阶级“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得进身于贵族阶层中当差服务,受禄养为生。士的特点有四条:一是不能再封建的贵族。二是没有不动产的贵族。三是有参政权、参军权、祭祀权,但没有统治权的贵族。四是有文化、有教养、有本事,而且必须出来工作的贵族。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社会剧变,士最有用,诸侯大夫请士帮忙,战国末年,养士最多的有四个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同步训练1.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3.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6.《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诸侯国类别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族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料四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对象。(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3)材料三中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五、默写反馈关于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分封制的作用:宗法制的目的特点作用。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网络纲要:2070、禹、早期国家政治、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相、卿士、侯、伯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有效巩固西周统治(10)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1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12)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于严密(13)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14)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15)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同步训练:1-6:BABBBA7.答案:(1)分封制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3)王权衰弱,诸候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②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4)宗法制。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创新方案】学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高考一搏.doc1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创新方案】学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政治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①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 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 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对象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等
3 结果: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②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封建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 1. 商周青铜器的种类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最能折射出&&&&&&& (&&& )A.青铜器是当时最好的兵器B.青铜器中无青铜农具的存在 C.青铜器是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相沟通的媒体D.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2.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B.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D.对同姓诸侯的犒赏3.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社会转型&&&&& 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特权&&&&& D、增强本国实力4.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5. 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6.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w.w.w.k.s.5.u.c.o.m&&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 《春秋》载:“(二十有八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对文中记述的历史事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事件发生在东周某国君二十八年&&&& B.该事件发生的地点在今天山东省境内&&& C.该事件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基础&&&&&& D.该事件是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9.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10.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1.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12. 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 B.西周&&&&&&&&&&&&& C.秦朝&&&&&&&&&& D.西汉13.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 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 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 近年来,在国内外掀起一股寻根热,原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根据族谱知道祖籍是广东人;前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根据族谱,得知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女儿;根据族谱,证明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是绍兴同宗。这种寻根问祖的文化情节源自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15.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胜、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胜),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 ) A.用于处理阶段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16. 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全貌的是(&& )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 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④被称为“青铜时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7. 下图为灵寿农民王三妮2006年自铸的一尊“告别田赋鼎”,以纪念中国废止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上的“皇粮国税”始于(&& )&&&&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8.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19. 奠定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事件(&&& )A.尊王攘夷、城濮之战&&&&&& B.三家分晋、田氏代齐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D.问鼎中原、长平之战20. 《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下列对这一史实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 A.周天子与鲁国国君没有血缘关系 &&&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同 &&& D.当时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二、主观题 21. 简要概括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22. 阅读下列回答问题(14分)一:&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二:贾宜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 ,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 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图(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二)到图(三)变化的?(2分)(2)根据材料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3分)(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什么?(3分)(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6分)2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实践,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摘自傅筑夫《殷代的游农及殷人的迁居》材料二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性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摘自孙淼《夏商史稿》材料三 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史记•殷本纪》材料四国王名号&都城所在地&定都于该地的延续时间汤至大戊&毫&约150年仲丁(即中丁)外壬&敖&19年河澶& 甲&邢&9年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相&46年南庚 阳甲&奄&10年盘庚至纣&殷&约250年以上请回答:(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2分)你认为这种分析有什么缺陷?(2分)(2)在材料三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2分)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4分)
24. 试比较春秋时期的诸侯改革和战国时各国变法在目的、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点。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16分)
25. 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图一:图二:图三:②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分)&&& &答案一、1. D 2. C 3. D 4. C 5. C 6. A 7. D 8. A 9. B 10. A11. A 12. B 13. C 14. B 15. D 16. C17. B18. B解析:解答本题主要从“社稷”的内涵来理解,土地生产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用其来代指国家,可以看出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 B 20. B 二、主观题21. 答案:(1)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历史经历划时代的变革。(2)表现: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化(表现)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变法封建制确立。& 文化上,百家争鸣。22. 答案:(1)分封制和郡县制(1分);分封制瓦解,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弱兼并的局面(1分);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2) 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3)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等。(4)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等消极: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③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23. 答案:(1)在一个地方定居生产一段时间以后,会造成土地和生产力的衰退,必须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土地。(2分)因为地力衰退造成的迁移应该是全体居民的迁移,并且在时间上是有规律性的。从材料四可见,商前期的迁都在时间上没有规律。(2分)(2)提出了商朝迁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内乱的可能性。(2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2分)对照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内乱历时九代国王,恰好是迁都频繁的九代国王。(2分)24. 答案:不同点:& ①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奴隶主贵族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 ②内容:前者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后者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③特点:前者改革维护的仍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作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来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根本原因:两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1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时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随之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1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5. 答案要点:(12分)①&&&& 春秋.战国,秦朝。&&& ② 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③ 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