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心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新课程“以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如何体现?
09-03-23 &匿名提问 发布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 表现 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 3~6年级 7~9年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是指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 & &)是指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 &A.心态文化 & &B.物态文化 & &C.设计文化 & &D.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以审美为核心了吗?―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讨论
【字体: 】
以审美为核心了吗?―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讨论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摘 要:“以审美为核心”的在中国已经被倡导多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并增加了对其的陈述。那么,这些陈述是否全面和恰当呢?笔者对此提出疑义。本篇探讨了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以审美为核心”诠释中存在的问题及参考解决方式,期望切实能做到有的放矢,引起更多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审美为核心
  2001年,中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审美为核心”,预示着中国改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教育部又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那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实做到“以审美为核心”了吗?
  一、“新课标”对“以审美为核心”的诠释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再次强调音乐教学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并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做出了综合性的诠释,但是否代表着就是“以审美为核心”了呢?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我以为其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陈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 对“以审美为核心”应涉及的音乐审美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义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定下了基调。但这种陈述过于宏观,“以审美为核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新课标”中并没有做出范围上的界定。对于具有指导性的文件而言,这是一种缺失。
  虽然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对音乐审美教育都十分重视,但中小学中有关“审美”的范畴始终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翻开众多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对“音乐审美教育”如下的定义:
  “从美育的角度洞察、研究行为的理论,就是音乐审美教育。”①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②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③
  在这些定义之中,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审美教育”的范畴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中“以审美为核心”呢?也包括“新课标”在内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2.“以审美为核心”的陈述在课程内容中没有进行展开,未体现课程目标的分阶段性
  通读“新课标”可以发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陈述主要出现在前言和课程目标中,在课程内容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陈述,在实施建议中也未进行深入的展开。在“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陈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以1―2年级的课程内容中感受与欣赏为例:
  1)音乐表现要素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模仿喜欢的音响。
  能够听辨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④
  2)音乐情绪与情感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⑤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童歌曲,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能够通过模唱、打击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⑥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⑦
  以上的陈述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程对于感受与欣赏教学内容的界定
文章录入:romanzj&&&&责任编辑:romanzj&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联系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如何体现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核心_百度知道
如何体现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核心
提问者采纳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异于扑面而来订窢斥喝俪估筹台船郡的春风。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作简要分析:l.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2. 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参与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2)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3)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心地体会: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其他类似问题
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自考美学重点识记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识记)审美形态、审美情趣的定义。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                             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2、(识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领会)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
  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识记)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
  审美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形成的。
  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因此也必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4、(识记)崇高、优美的概念及特点。
  优美:优美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是美最一般的形态。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在优美这种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驰快适、心灵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优美的特点:
  ①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②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③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④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崇高: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在威力上,崇高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的特点:
  ①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②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③再次,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④最后,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5、(识记)悲剧、喜剧的概念及特点。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悲剧的特点:
  ①首先,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②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③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喜剧:喜剧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实质,使对象变得更加渺小空虚、可怜可鄙、毫无价值,这就使人们不可能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所以喜剧感必定反映为笑。这里的笑包含的是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在笑声中激起人们最后埋葬旧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喜剧的特点:
  ①首先,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②其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③其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6、(识记)丑、荒诞的概念及特点。
  丑: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丑的特点:
  ①首先,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②其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特点:
  ①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②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③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7、(领会)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各有不同。如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而古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最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
  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决定了语言文学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比如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就东西方文化来看,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区别和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比如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中国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8、(领会)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美学史上的优美:
  ①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
  ②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优美的探讨基本上是零碎而不成体系,优美甚至被看作是美的本质,与美划上等号;
  ③近代以后,博克仍然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但他在与崇高的比较中总结了优美的几个特点。
  ④康德的优美论主要是从一种审美效应角度讲的。他对优美的看法基本上还局限于认识论的范围,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已接近把优美看作一种审美形态。
  ⑤席勒与康德思路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优美是人处于相对自由和谐的状态之中,即人与物质世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谐统一为一个动态的精神与物质相互包容的存在。
  美学史上的崇高:
  ①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②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并举。
  ③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④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
  ⑥席勒使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崇高的含义在席勒那里变得更狭隘了。
  ⑦黑格尔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⑧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视野,他的崇高理论,不但发掘和恢复了康德、博克的崇高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重新审视了崇高这一范畴,使其呈现出与此之前的崇高理论的迥异之处。他颠覆了传统的崇高理论。崇高在利奥塔德的美学中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而是一个核心范畴,具有基础作用。
  9、(领会)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①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
  ③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④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了悲剧的&罪孽说&和悲剧情绪的&焦虑说&。
  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①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他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混合。
  ②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他的喜剧发生论着重探讨的是喜剧对于人的心理效应。
  ③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
  ④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喜剧问题,将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之上。
  ⑤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如苏珊?朗格、巴赫金。
  10、(领会)丑和荒诞的产生。(应用)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丑的产生:
  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
  荒诞的产生:
  荒诞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审美情感的产生,其实是与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的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的。荒诞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①首先,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裂的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
  ②其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如前所说,人生境界也分层次,也有高低,其中也包含丑的因素,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第三,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的劳动具有了很大的异化性,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的关系。
  ④第四,在这一百多年间,西方哲学、美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如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哲学、美学思潮,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最后,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①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②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③第三,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11、(应用)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
  崇高与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
  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在状态。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则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
  12、(应用)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同时,更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它们应该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的丰富复杂性。人生的丰富决定了悲剧和喜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产生原因的各不相同。
  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在悲剧和喜剧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也就源于人与世界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富于挑战性,这种挑战可以是挑战自然、向社会挑战或者挑战自我。
  13、(应用)论述荒诞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关系。
  荒诞审美情感的产生,其实是与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的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加剧,在理性化的存在感之中,人被彻底工具化、物品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分裂进一步加剧。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发展的现实粉碎了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以&物的统治&的形式加速人在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全面异化,使人们时刻感受到存在不再是人的存在,而是物的存在。荒诞正是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14、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
  第一,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
  第二,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本,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e书题库免费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