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芮任江西鄱阳县县令时间?

当前位置: >
信息来源:温州古道
发布时间:
&&点击数:
【 保护视力色:
】【 文字:
盘山古道,也叫盘山岭,横亘于乐清市大荆镇盘黄村与温岭市大溪镇陈洋村之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岭背海拔450米,全长3300米,其中乐清境内1370米。据《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二》载:“盘山……山势自雁荡东北太安山(今乐清太湖山)奔腾起伏至绣岭(黄岩),南纡北指,曲折盘旋,周围数十里,故名曰‘盘’,瓯人语‘盘山盘半年’,极以状其险远。”当然,这种记载是把位于大溪镇陈洋村至黄岩区秀岭村之间的秀岭,以及周围的支岭也包括在内,真正的盘山古道并没有太平县志中描写的那么险峻,也没有数十里之遥。
盘山古道经考证,在唐宋时期就已贯通,是古代台州、温州之间的门户,也是古代往来闽浙的官道、商道,更是一条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古道。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至今无法详知,盘山古道是民间募建的,还是官方拨款兴建而成的?是诞生于刀光剑影的隋代呢,还是臻缮于贞观之治的盛唐?然而,无论怎样的一种说法,盘山古道留给我们的绝不是一条简单的山道,一条冷寂的古路,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既是今天的,又是历史的。
宋室南迁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盘山古道自然成了浙东南交通的要道,一路上儒士商贾、军队官吏和旅人迁客不绝如缕而来。古道路面由石头铺筑而成,宽约2米,最宽处有3米。纵观整条路况,山脚石路蜿蜒于田野阡陌之中,与山溪相随。山岭石路顺山势倾斜,盘旋而上,道路中的石块被过往行人磨得光滑透亮,多数地段长满苔藓,如果是秋天,石阶中铺满落叶,色彩斑斓,双脚踩上,飒飒作响,如闻琴音。人到此处,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油然而生,一种发古之幽思的情绪会如野草般疯长。
千百年来,盘山古道也和丝绸古道、茶马古道一样,既串起了温台两地民众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也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和苦难。在战争年代,它无疑地就成了军事的要塞,战略的锁钥。虽然,而今的路面已几乎消逝了踏踏的马蹄声和熙熙攘攘的行人,但从古道的基架中,仍可想象当年的繁华和辉煌。所以,在温岭人的心目中,盘山古道是一条通往历史,连接时空的古道,他们膜拜盘山,崇敬盘山。他们宁肯摒弃诡异、壮观的方山,竟然称这座海拔不高,山势也不怎么雄伟的盘山为温岭山脉之祖,并且还在近年把盘山古道温岭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古道是有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
从乐清往温岭方向登盘山古道的起点是大荆镇的盘黄村,在岭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路廊。《说文解字注》释义,路廊即是行人歇脚、躲避风雨的场所,常作驿站使用。如果按现代的说法,这就是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了。不过,使人疑惑的是,按照惯例,路廊多是设置在山岭的险峻处或者山顶,而这座路廊却在山岭刚开始爬山处,这似乎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现在看来,让从平坦乡村道路蜿蜒而来的行人先歇一会儿脚,做一个深呼吸,聚集一下精气神,然后再一鼓作气开始爬山,这也是有道理的。
岭脚路廊紧靠一条通村道路的边上,从旧址上看,它原先应处于古道的中央,实际上是一个两头畅通的门洞。路廊为木、石、砖结构,五架台梁式,青瓦覆盖,看上去陈旧且有破损,让人觉得古意盎然,悠思忽发。但遗憾的是,路廊缺乏铭文碑记,使人不知它漫漶的历史。据当地村民说,路廊梁木上原刻有“温台故道,浙闽通衢”八个大字,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这又让后人扼腕叹息了。因为,谁都能猜想得到,在如此重要的古道上,题写匾额的人肯定会是一位知名人士,也必定有笔走龙蛇的书法艺术。不然,一般的民众是不敢在上面随便涂鸦的。只是,我们再也欣赏不到这种精湛的艺术了。
过路廊后,放眼望去,古道掩映在深山丛林中。经过近几年的生态林培育,古道两旁的植被茂盛、葳蕤,种类繁多。既有常见的松、杉、柏和柳杉等针叶林,也有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如木荷、青冈、香樟、杜英等,但看不到大树与古树,山两面的枫香树既少又小,形不成层林尽染的景致。想想也是的,山乡村民祖祖辈辈以树木为薪柴,启用煤气要迟到二十世纪末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是难以培育出参天大树来的,而过去在这么一条砍树和背树都相当便捷的古道上,就更遑论留存古树了。
古道并不陡峭,比想象中要平缓得多,在石块路面山行走觉得甚是舒缓、惬意。这对久未运动的人来说,就是一次野外锻炼,吸氧活动。尤其在行进中看远处山峦上的红叶、黄叶间或在片片绿树之中,便有一种秋的感觉扑面而来。而头顶上偶尔掉落的树叶,会在眼前翩翩起舞,曼妙飞扬,那圆润的曲线就像一支支乐曲从天地间悠悠传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十分钟后,山顶路廊就出现在眼前了。这是一座修葺一新的路廊,处于古道中央,木质梁柱,外墙基部为块石垒成,上部由红砖砌就,墙面上爬满了藤萝,里面的木板长凳油光发亮,用手抚摸,感知有许多岁月了。看到这些,又使我心生感叹了,我想,山民是淳朴的,也是有善心的。他们守卫着传统的文明,不轻易拿走这些上好的木料,也不会刻意破坏这些公共设施,还肯出资出工整修供陌生人憩息的场所。
过山顶路廊后,便是一段下坡的石路,与乐清这一面的古道相比,它稍稍显得陡峭,但两面空旷,视野开阔,百余米后,有一古井赫然入目。古井紧挨山地高坎,建有扇形石井栏,井口不大,仅容一只小巧的水桶进出,却幽暗深邃。俯身探望,眼光需越过很长一截长着细叶蕨和青苔的井壁,才是照不见人影的深不可测的暗黑色井水。我又想,当初的古井肯定不是这样的,它的水应该是满满的,过路的行人、驿马很容易就能喝到水,这既是古人凿井的愿景,也是千年前原生态的写照。据陪同的老人说,这口古井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这里是温台两市的界址,古井的右侧,原立有温州、台州交界的石碑界牌。因此,当地的村民们至今还称古井为“界牌井”。
快到山脚时,古道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尽管农田已经荒芜,路基两旁灌木、杂草丛生,然一路清幽恬静,虫声鸟语不绝于耳。更有一条连一条的溪流从山涧里迤逦而来,让古道与山溪相随,山溪与古道相依。随着山涧、清泉、流水的出现,石碇步桥、石拱桥、石板桥也接连不断进入视线。最使人动心的是那座小小的石拱桥,拱形的桥身全部由乱石垒砌而成,石与石之间互相衔接着、挤压着,虽然高高拱起,却牢固结实,千百年来不为洪水、台风所毁。更为难得的是,桥身石缝里生长出来的石莲、络石等藤蔓,差不多把整个桥身包裹起来,遥遥望去就像是一座藤桥。
盘山古道由一座路廊作为尾声,这座路廊同时也是温岭那边的入口。这是一座乱石墙体、青瓦屋顶、木头梁柱、白石台柱的路廊,结构看似简单,却是实用又大方的。朝南的一面是只设石柱、不设门的四个大通间,兼具通风和采光的功能,还可以借景,前面的水光山色可尽收眼底。连接石柱的,是简朴的长条木凳及厚重的石凳,可供行人闲坐休息。朝北的一面,砌着乱石墙基和青砖墙体,行人就此可以躲避骄阳,遮挡雨雪。路廊顶部梁椽纵横,其间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等题字,但看不出艺术匠心,似乎是当代人题写上去的。在路廊的石柱和木梁上,捐助兴修路廊人的字迹密密麻麻、依稀可辨,在正上方的大梁上,有“奉钦命福建金门总督府黄岩来喜舍纹银壹佰两正”字样,想必他就是盘山路廊捐资者中最高的长官了。据说,路廊原先两头都有一道精美的石门券,现在就只剩下靠乐清方向这一头的一道门券了。
盘山古道曾迎来古代文化人的精英。
公元1157年,当乐清籍学子王十朋考取状元回老家等待封荫时,就从盘山古道经过,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在岭头的路廊照壁上题《盘山》诗一首:“一岭迢迢十里赊,行人终日踏烟霞。青山遮莫盘千匝,归梦何曾不到家。”在诗中,王十朋表达了成就功名的释怀和感念家人的心绪。据考证,这是写盘山古道最早的一首诗。当然,王十朋一生不只一次从盘山古道行走,他四次北上杭州赶考,走的都是走这条古道。
在民间还流传着王十朋留在陈洋村(该村在明代成化五年前属于黄岩县,成化五年设置太平县纳入温岭县)的一幅对联,说他在一次赶考途径雁荡山白溪时,见到一只白色的雄鸡引颈高亢,于是便有“白溪白鸡啼白昼”的上联,可一整天还是想不出下联。后在翻过盘山岭,抵达黄岩陈洋村时,恰是黄昏时辰,见一黄狗狂叫,才灵机一动,有了“黄岩黄狗吠黄昏”的下联。
给盘山古道带来文化荣光的是大旅行家徐霞客,他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农历四月十一日,首次登盘山岭时,在著名的《游雁荡山日记》里写:“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这是《徐霞客游记》的卷首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读课文。这是一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美文,也是不需费用推介雁荡山的巨形广告词。徐霞客三游雁荡山,二写日记,在《游雁荡山后记》里,他再次提到盘山岭:“上盘山岭,西南云雾中,隐隐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徐霞客对盘山岭的情有独钟,使这条古道增添了无限的文化魅力。
明代绍兴籍文人、南京礼部尚书陶望龄在《雁山纪游》开头也说:“甲辰,发黄岩,东渡盘山,于岭头望见有异峰,如数朵花萼。”这说明当时在盘山岭头都是可以看到雁荡山的。不过,而今站在盘山岭头,却怎么也看不到雁荡山的奇秀风光,是地理变迁,是云霭所致,还是雾霾造成?
当然,在盘山古道留有诗文的还有宋代的虞似良,元朝的林天俊,明代的张羽、黄维栋、林温、夏拭、郑善夫,清朝的郑玉揩、王诗、项阳等等,他们都游历过盘山古道,并在这里留下诗作。
在众多的诗篇中,比较出众的是夏拭和郑善夫的两首诗:“千盘石蹬依云斜,六月炎蒸怯路赊。险道有时来虎豹,平原何处问桑麻。望迷闽峤连烽火,愁入江城咽暮茄。漫说将军曾驻马,可怜黎庶已无家。”(台州夏拭);“绣岭行不及,盘山霄汉长。谁将钓渭意,同寄雁湖旁。野宿雀芋饭,岩居木槿墙。晨征莫相失,血雨腥风过。”(福建郑善夫)。不过,温岭人林温的断句“盘山岭头春雨多,天台雁荡云相摩”,也是很有意味的。
盘山古道还有优美神奇的传说。
在台州百姓的心目中,一直把盘山古道称作是“东瓯王国”的国道,并说这一国道的起点就是盘山口的王国遗址,终点在西周国都的陕西沣镐。这样的解读真是让人思接千年万代,梦回八荒六合。
台州考古学者认为,秦朝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这时,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七世孙摇,也统率义军跟从鄱阳县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洪流。秦灭亡后,又帮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一个“东瓯国”(地域相当于今温州、丽水、台州三市的范围),封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攻打东瓯国,汉武帝派中大夫庄助从会稽发兵,浮海救援东瓯国。汉兵还未到达,闽越王便已闻讯撤逃。东瓯王望(摇的子孙)因担心闽越兵再度围攻,请求汉武帝同意,率领族属吏卒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卢江郡(今安微舒城一带)居住。
 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虽然仅有55年,但它充分说明在该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就将温台两地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过去温岭的部分地区就曾纳入乐清县版图,乐清的古代四大名塔,除东塔、西塔、白塔仍在乐清市域内,还有一座叫千佛塔的古塔至今仍屹立在温岭市境内的温峤岭下。
至于东瓯国的国都,温州地方史料称其“建在温州地区(即今瓯海罗浮区域)。”但至今尚未发现遗址。尽管近年温州学者在瓯浦发现了驺摇的墓,然而,东瓯国都遗址仍在争议中。而在温岭,则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古城遗址,考古学家称它为“徐偃王城”。&
相传在周代一个叫徐偃王的王侯家族,曾在温岭市大溪镇大唐岭山麓构筑“徐偃王城。”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故城在黄岩县东南三十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高二尺,厚四丈,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后经有关部门实地调查,外城墙断续可见,东城墙仍保存高2米,长40米;南城阙凸起依稀可见,西城墙尚保存高3米长80米。内城只存痕迹,已很难找到城墙。整个古城面积经实测约100万平方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伯谦先生和浙江博物馆研究员汪济英馆长鉴定,认为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故宫基础。这座故宫遗址虽未经考古发掘,但与徐偃王关系极大,应该先前是徐偃王故宫,到了西汉初期代而换之而成为东海王摇的故宫亦有可能。据说,近年来在大唐岭脚的土坦上,有人拾到了先秦时期的各种硬陶碎片,这样,东瓯王国的谜底将要渐渐浮出水面。
现在看来,无论是失落的故国还是残存的古道,都在试图展示一种亘古不灭的人文精神,仿若一部史书,永远读不尽,又非得引着后人用心去慢慢地品读。
在盘山古道,还流传着朱元璋倒马退敌的故事。
盘山古道所在山的山顶叫洪武尖,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传,元代末年,朱元璋前往温州府青田县,邀请集政治、军事、文学等多种才能于一身的刘基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不想走漏了风声,被元军一路追杀。朱元璋当时人困马乏,再往前走,元兵肯定赶上,而自己又非元军对手。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元璋心生一计,让随从用黑布蒙着马眼,倒退着往岔路上走。元军追至山下田垄,见马蹄印与自己追来的方向相反,就折转人马向着台州方向追了过去。而朱元璋却仍然在大雾弥漫的盘山古道的分岔路上,继续向温州进发。后来,人们就将朱元璋遁入躲避的盘山的山尖,称之为洪武尖。
洪武尖在乐清往温岭方向的古道的左边,它与太湖尖对峙而立,海拔高478米,是盘山古道的主峰。在这一山道上,危崖耸立,奇峰峥嵘,秀石迭出,一路上有供人憩息的歇脚石,光滑平整的磨刀石,寒气逼人的岩板洞……终点是一座黄墙碧瓦的洪武庙。站在庙前,大溪古镇历历在目,台州市区高楼遥遥可及,乐清湾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人在此处,便有一股豪情充盈胸间,一腔诗意涌上心头,一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永远无解的宇宙哲理在脑海升腾。
(文/李振南 & 图/叶傲蕾)&|&&|&&|&&|&&|&&|&&|&&|&&|&&|&&|&
吴芮:江西第一人杰
&&发布时间: 16:23&&文章来源:上饶日报
导读: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鄱阳县人吴芮居第一。 吴芮,生于约公元前241年,卒于公元......
  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鄱阳县人吴芮居第一。
  吴芮,生于约公元前241年,卒于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
  功盛德厚的县令和番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鄱阳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第一任县令是吴芮。
  秦朝以刑罚天下,焚书坑儒,&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为秦王朝孝敬犬马之劳的功臣良将没有一个得到善终,商鞅车裂,白起赐死,蒙恬被诛,李斯受戮,吕不韦自尽,韩非子囚杀。同时,各级掌政者贪慕荣华,实行暴政,强征暴敛,滥用民力,轻视民生,野蛮开发,民怨载道。然而,独鄱阳县令吴芮,却不随大流,仁爱施政,轻徭薄赋,注重恤民,深得民心,被百越(以鄱阳为中心东,至浙西、西至广西、南至越南、北至长江南岸)人民尊为&番君&。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各地纷纷响应。吴芮也组织武装起义响应(这在秦朝封疆吏中,是第一人),配合项羽、刘邦反秦。项羽攻入咸阳,封吴芮为衡山王。汉朝建立,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吴芮功高不骄,保境安民,其子孙秉承厚德。所以,刘邦共封的八位异姓王皆被废或诛,惟有长沙王吴氏独免,共历五代,无嗣而止。
  清才子蒋士铨在鄱阳十八坊毛家巷凭吊&番君庙&(吴芮庙),写了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叙述吴芮的一生:&汉定天下封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称忠只一长沙王,生都临湘死庙食。暴虐当时苦秦政,独有番君重民命。抚字能仁杀贱勇,汉家名将秦时令。婚姻早识骊山徒,择婿忍教孙贤&&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阳后来者。&
  &秦吏方摇毒,君王独得名。国虽为地小,忠亦自天成。秘殿似容悴,立堂草木荣。兴亡何足道,青竹有嘉声。&是宋人华镇路经鄱阳,特地到&番君庙&缅怀吴芮的吟咏。
  吴王夫差的第五世孙
  吴芮是春秋时期吴国吴王夫差的第五世孙。
  吴国原是周朝一个诸侯国,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国都初期在无锡,后来迁到苏州。吴王夫差连年征战争霸,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公元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及王后连同几乎所有大臣入吴为奴。夫差让勾践给他喂马,他每次坐车出去,勾践扶他上马。两年后,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励志图强,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并选拔了西施、郑旦等一批越国美女献给吴王,迷惑夫差。
  当吴国行将被越国灭亡时,夫差的子女纷纷开始出逃避难。据余干《吴氏宗谱》载,吴王夫差被越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命人斩草除根追杀夫差后人,太子吴友和王子吴鸿等带着家人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分别隐匿到鄱阳、余干和婺源一带。
  吴芮的祖父吴厥是吴友的长子,擅长医术,乐于治病救人。吴芮的父亲吴申在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曾任楚国大司马,见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遂急流勇退,回乡隐居。他也擅长医术,还擅长种稻做酒技术,回乡后广为施医授技。他的祖父和父亲在鄱阳、余干一带很受尊重。
  从小受到重振祖业的教育
  祖父吴厥很器重吴芮,经常对他讲述吴氏祖先泰伯建立吴国、爱民如子的创业故事,忆述吴国曾经的辉煌;分析夫差亡国的教训,要求吴芮铭记在心;从医学角度对他讲解易学的辩证关系,教他棋艺时讲解吴起和孙子兵法;教会他懂得农业技术和六艺(织、畜、陶、医、渔、械),并教会他健身强体的武艺。
  吴芮牢记家中长辈嘱咐,很想像他的祖先一样,在这个如太湖一样富庶的鄱阳湖平原发展一番事业,再创辉煌。作为一个流浪异地的没落王族后裔,又生活在一群天天谈论吴国败落教训的族人中,要重振家业,这迫使他要学会各方面的知识。
  从小,吴芮跟随祖父登山采药、下地耕种、打猎捕鱼、饲养家禽等劳动;在祖父的指导下,研读诸子百家经书。他经常把《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放在一起研读,取其精华合成《孙吴兵法》。少年时,他就带着吴氏宗族子弟和当年跟随一起南下的世交后代,仿效孙吴兵法演练军事。
  秦初,包括鄱阳在内的百越一带还是一个没有地方官管理的地方。当时有很多逃兵流落到鄱阳一带,杀人越货,弄得民不聊生。为了保护地方平安,吴芮18岁就组建了一支1万7千人的武装,与流寇作战,清除兵匪势力。对被抓获的流寇,只要保证不袭扰百姓,他便一律给予他们出路遣返;愿意留下的,就把他们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中。
  他的母亲梅氏是个女中豪杰,教育吴芮要藏兵于民,军队要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吴芮按照母亲的指导,把自己的军队分成若干个小部队到四乡开荒屯垦,自给自足。  梅氏还亲自组织了一支女兵武装。这支女兵既能生产能织布护理病伤员,又能上阵打仗。后来,这支女兵,由吴芮的女儿带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娘子军。  吴芮带领的军队,亦农亦兵。他的部队无论吃的穿的都不缺,而且主要力量都是吴国流亡贵族的后代,个个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兵精将强。他派出得力骨干带着武装到周边各地发展。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百越百姓拥护。
  公元前214年,他见到了徐福(约生于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10年开始为秦始皇寻访&不老仙丹&,后奉命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农艺、医药、制陶、纺织、建筑等)。徐福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精通儒墨道兵医各家之术的传奇人物。他祖上曾是吴国的御医,当年随太子吴友一起出走。这年,徐福从黄山来到鄱阳、余干一带,找到了吴芮的父亲吴申。吴芮与这位年长、走南闯北的吴氏世交后人纵谈旬余,纵论天下事。徐福鼓励吴芮重振家业,表示要助吴芮安民一方,只是后来这位走南闯北的忘年交奉旨东渡日本了。
  吴芮一生还有几位朋友,对他也影响很大,如被称为&谋圣&的张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做过沙王太傅)。吴芮做了长沙王,张良向他指出:要淡薄功利。贾谊曾写过《长沙王群臣赋》,讲述了吴芮为民谋利的事迹。
  武装保民被尊为百越首领
  身为流浪的没落王族后裔,吴芮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他在扩张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反对强权和恶势力,要求军队&以战止战&,帮助人民安居乐业。他在军队里培养的大批懂得各种生产技术的人才,每到一处,就帮助当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派出大批&军地两用人才&到落后地区做顾问,帮助当地人发展经济。至今,在越南、桂林、柳州等地还有吴芮庙。
  面临各地民心不定、国家即将分裂,公元前210年农历二月,秦朝廷采纳左相李斯谏言,为稳定南方形势,阻止百越地区反秦,设鄱阳县,封吴芮为县令,管理百越地区(辖区最南端已经到越南),朝廷不给任何财政支持,他也无需向朝廷纳贡。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八月,吴芮在鄱阳起兵,百越民众群起响应,淮南的义军首领英布也率军归附。《史记》记载:&番阳令吴芮,甚得江湖间心,号曰番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英布长得很难看,黥面刑徒,但吴芮并不藐视,亲自主婚,将女儿嫁给英布,婚后,派英布在鄱阳湖操练水军。次年,闽越王无诸、东海王摇都等纷纷领兵归附。南海(今广东)的梅m得到消息,也率众投奔吴芮。一时江南豪杰都纷纷投到吴芮的麾下。吴芮声势大振,成为南方地区百越首领。
  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但他的第五世孙吴芮却是个以民为本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主要体现在吴芮&重民命&的作为上。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他在辖区各地实行轻徭薄赋,推广水稻良种,普及耕作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兴修水利和鼓励耕种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商贸,发展经济,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稳定地方。
  他要求人民向政府如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开垦荒地,与百姓约法三章,凡新开垦的田地一律归开垦者所用,五年以内不缴纳赋税。外地流亡到他辖区内的人,由政府按口授地,派人教会他们生产技能,帮助他们安居乐业。
  在吴芮的治下,各地的地方官不是吴芮委派,而是启用当地的能人。在稳定小农经济方面,他要求地方官在保护地主私有制的同时,也实行&取有余补不足&的方法,要求地主出余粮的三分之一存于公仓以赈济贫困。
  在当鄱阳县令时,吴芮就组织了民力疏通鄱阳湖各支流河道,开发航运,发展渔业等农业副业;他还在鄱阳田畈街修建通湖口的大路,以便商贸。
  他发兵到万年、贵溪、弋阳等驻军,要求军队上山抓乌鸡送给百姓饲养,帮助发展生产,不得扰民。他发兵到铅山,打通到福建的通道,平定福建的匪乱,并从鄱阳湖平原调集粮食和种子到福建帮助百姓度饥荒、发展生产。他的军队从赣州进入广东,过韶关经衡阳、浏阳到长沙,打通商路,保护商贾南下北上。
  一些史书上说,吴芮从不建牢房,从不花闲粮去养犯人。有人犯了不可饶恕的重罪,就杀头。犯了可饶恕的轻罪,就在犯人身上刺印,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去改正错误。如,少了手指头的,一定是小偷。喉结一个刺圈的,一定是强行过良家妇女。他让这些犯人活着,一是罪不当死,二是作反面教材。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是《史记》中描写吴芮统治的地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景象。  吴芮把民生问题,当作第一要件来决定政治军事活动决策。他在战争年代提出军队屯垦,亦兵亦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只要吴芮的军队打到哪里,哪里的生产就上一个台阶。在军队屯垦休战时,他还鼓励士兵&倒插门&去做上门女婿。
  吴芮还是个极大度的人,从不计较个人恩怨。驺摇,是越王勾践的五世孙。吴芮在反秦时,广泛建立统一战线,驺摇率领瓯越子弟兵要求参加吴芮的队伍,被授以都尉之职而成为吴芮的主将之一。后来,驺摇的队伍驰骋千里,转战关中,首入函谷关,为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立下首功。
  他兵发南越,把敌方重重围住,却久围而不歼,派人在南越推广栽种&芮&稻,还接济敌方粮草,获取敌方民心,迫使对方求和,达到&不战屈人之兵&之效。
  吴芮深得兵法,这就是除精兵粮草足外,还要民心稳固。
  汉初八异姓王为何长沙王独存?
  汉初帝业一确定,刘邦和吕后,就用种种方法消灭异姓王。当轮到要削吴芮时,萧何就对刘邦说,吴芮得人心,树大根深,要灭他,须倾全汉之兵再战六十年。
  刘邦也是深有体会。刘邦和萧何到长沙视察,一路上吴芮只让军士列队行礼,而没有组织老百姓夹道迎送。刘邦大骂吴芮无礼。相萧何赶紧说,长沙王视老百姓为爹娘,听说谁骂了吴芮,老百姓就不会让他走出长沙。
  吴芮在反秦起义中&有大功&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在反秦起义中直接帮助过刘邦。在四年楚汉战争中,吴芮坚决站在刘邦一边,派出主力部队协同刘邦作战,并资助刘邦大量粮草。
  吴芮对封王并不感兴趣,也不主张汉分封诸王。吴芮的女婿英布野心勃勃,不听他劝导蓄意谋划造反。刘贾在鄱阳被英布鸠杀,吴芮闻讯,派二子吴元领精兵保护刘贾的妻儿老小突出重围,并将女婿英布处死。吴芮不想因此而重蹈夫差之辙。因此,&高祖(刘邦)贤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汉书》)
  因为吴芮在南方具有坚实的民心,汉王朝要稳定对南方的统治,就必须依靠吴芮及其后代。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留在长沙,世袭长沙王位。其余四子,则被他分散各地安身立命。
  身后英名谱丹青
  公元前201年中秋,吴芮与妻子毛氏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的生日。吴芮望远山,思念家乡鄱阳湖,回忆青年时代鄱阳湖畔闻鸡起舞的岁月,感慨世事和人生。毛氏(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其部分诗歌被《诗经》收集)即景吟咏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年冬,夫妇双双无疾而终,合葬长沙城西,汉朝廷赐谥号文王。四百年后,吴芮第十六世孙吴纲迁冢婺源县镇头镇鸡山。
  在婺源县镇头镇鸡山上,吴芮墓冢有三座,并列在山顶数百亩的范围内,间距百余米。
  历朝历代,鄱阳县都为吴芮修建了番君庙。据《江西通志》卷一○九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
  在国家文物局珍藏一幅赵孟\《汉番君庙碑》的帖册。1913年,元代朝廷感吴芮功德,为番君庙立碑,由翰林学士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赵孟\书帖册。
  1084年6月,苏轼任黄州(今湖北黄岗)团练副使移官汝州(今河南临汝)时,送他在黄州共度四年谪居生活的长子苏迈赴德兴(今德兴市银城)任县尉,过江西湖口,写下《石钟山记》;经饶州(鄱阳)凭吊&番君庙&,写下一首《吊番君》诗。
  绍兴六年(1136年)夏天,岳飞奉诏去杭州临安,从九江过鄱阳,特地到鄱阳毛家巷番君庙凭吊吴芮。岳飞在这位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遐月在天。&
  据余干《吴氏宗谱》记载,吴芮的父亲吴申卸任楚国大司马回到鄱阳不久,迁居余干县社庚乡邓墩村五彩山麓,吴芮在此出生。南宋学者王十朋曾到余干县社庚乡邓墩村五彩山吴芮故居凭吊,写了一首《游五彩山》的诗,被收录在余干《吴氏宗谱》里。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记者 郑大中)
[ 责任编辑:大树 ]
相关阅读:
沪昆高速上饶往鹰潭方向弋阳县境内两车追尾 大江网讯 管小勇、 记者 朱超 ...
万年讯 8月2日,陈荷枝女士在万年会展中心兴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此次展...
日前,市民金先生致电反映,称自己在前不久购了一箱娃哈哈营养快线给儿子喝...
8月1日下午,农业部资源环境总站的群众路线教育组朱平国处长一行在齐埠乡调...
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 上饶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服务热线 传真: 广告热线: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分辨率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鄱阳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