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甲午战争为何失败中失败的原因

黄小星的空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于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艘重型铁甲舰,10艘巡洋舰舰,鱼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军:8艘巡洋舰,1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2艘,共11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时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
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大清朝一场热热闹闹的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以甲午战争的结果给出了最后结论。2014年,国历又逢甲午,国内不少专家学者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和文章,谈及甲午战争战败原因。反思历史是好事,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真正找到战败根本原因,那么就难以对症下药,如果病根还在,那么未来再次对决,照样还是败!
从过去乃至当代,学者及军政界对甲午战败的反思,基本是集中在封建体制和科技落后上。而当时日本科技与清朝差距不大,武器装备也差距不大,特别是海军当时的清朝北洋舰队属于亚洲第一,整体实力强于日本海军,但却最终全军覆没。陆军当年派驻朝鲜的军队与内地参战主要军队是北洋系军阀,也已经是洋枪洋炮,装备并不落后日本,而军队人数上更是占据优势。甲午战败,明显主要原因不在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差距。因此主流认识集中到中日政治体制差异上,是顺理成章的,也是正确的。
对于甲午战争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这是几乎没有争议的,但中日当时的体制差异到底在哪,是什么样的体制弱点造成清朝战败,这就很值得研究了。很多专家学者带着自身的偏见,认为是中国几千年的中央集权体制造成失败,是一种歪曲,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下面我们就分析下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崛起和清朝的衰落原因,从而找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很有趣,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都有过一段时期的“改革运动”。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清朝经历了“洋务运动”。二者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表面看起来都是很快,而清朝家大业大,似乎实力更加强悍,这也是甲午战争清政府决心一战的心理基础。而战争结果,“明治维新”完胜“洋务运动”,历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找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要从“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实质对国家体制造成的影响结果来研究,才能发现真正的答案!
我们先来回顾造就日本近代崛起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皇权弱化,官僚幕府为代表的官僚与土豪藩镇控制下的政治制度。国家根本不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明治维新,日本建立了不同西方的,而是君主天皇中央集权的立宪制度,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消除了藩镇割据,社会精英进入议会,辅助君主天皇实行集权治国,发展现代工业与教育,国家迅速强大起来。这是真实的明治维新的历史事实。日本的明治维新,才完成在中国秦朝时候就完成的君主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管理的郡县制。对政治制度上并没有特殊的创新,虽然引进了西方议会制度,但这也是完全在天皇控制领导之下,室为天皇集权服务的,并不比中国秦汉以来的皇帝集权,宰相开府主政,朝会议政高级。中国从秦朝就建立起皇权主导下的农业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私有化市场化从商鞅变法就已经开始。日本的明治维新,不过是刚刚完成商鞅变法的强君权,废割据,行郡县的中央大一统制度。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当年秦朝靠他一统中国,日本靠他战败了大清朝。只是秦朝当时处于农业资本主义,日本处在工业资本主义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已!
我们再来回顾下清朝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在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实力派官僚的主导下展开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大的打击了清朝的皇权,造就了李鸿章等官僚势力的膨胀,造成大清朝军事力量被官僚割据,皇权从此衰落。而洋务运动则从经济与军事上,彻底的把清朝体制由皇权集权变成官僚资本割据分权体制,皇权形同虚设。洋务运动虽然造就了大清朝科技经济军事装备等快速提升,但这种发展集中到了各个官僚势力手里,国家并不能统一指挥和运用。当时形成了以李鸿章的北洋军阀为主的各路军阀,掌控了大清朝的主要经济和军事力量。官僚集团分权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官僚军阀的小团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当国家战争开启后,官僚军阀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小团体的实力,避免消耗过大而被其他官僚军阀替代。这在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上,表现最为突出。经过中日黄海海军遭遇战后,李鸿章为了保全自己的海军家底,禁止北洋舰队出港作战,结果被日军围歼于军港,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造成的官僚集团割据分权体制,另一个恶果就是官员军事将领的任用按派系任人唯派,造成将领腐败,战斗力剧减。甲午战争陆地战场上的朝鲜战场,李鸿章的心腹叶志超,腐败无能,临阵脱逃,致使朝鲜战局一溃千里。而英勇奋战牺牲的将领由于不是李鸿章派系,一直得不到重用。官僚派系分权主导了经济与军队,升职就会产生腐败,靠贿赂加入官僚派系阵营获得升迁。官僚派系与国家利益,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甚至相违背的。因为腐败并不影响官僚派系的利益,仅仅影响国家整体利益,而国家并不是官僚派系的。历史上皇帝反腐败那是必定认真的真心的,因为国家是他们家的,而官僚派系反腐则必定是派系争斗的,是派系利益为基础的,是不可能真正反腐败的!官僚派系分权体制,必然会造就官员腐败!历史事实是,清朝的洋务运动,破坏了中央集权,造成皇权旁落,形成官僚派系分权的松散国家体制,因此虽然表面上经济军事科技发展发达,但国家由于没有强大的核心中央集权,国家整体力量并不强大,官僚将领的腐败极其严重!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历史的真相也就明明白白了!确实是体制原因造就了清朝的甲午战败。但是,绝不是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造成,恰恰是日本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官僚派系破坏了中央集权,才造成了这个必然的结果!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利坚,实行的也是帝王般的总统制。民主的真意不是在于分权造成国无首脑,而是用民主制选出集权的那个核心首脑,来带领国家富国强兵!如果看不明白这一点,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那么甲午战败的悲剧就依旧难以避免!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cn 日01:08 宁夏日报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历史形成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导致陆军在牙山大败,仓皇退守平壤。海上运兵也遭到日本海军伏击,运兵船被击沉,近2000名将士葬身海底。紧接着平壤战役也因为漫无准备而惨败,遭受重大损失,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刚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公然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战派也看出了问题,光绪皇帝下谕旨说:“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应预筹战守之计。”朝臣责备李鸿章,“观望迁延,寸筹莫展,一味因循玩误,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外人。”说得当然很对,但也没有什么用处。李鸿章上边还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军机处,还有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是主和派,而主战派光绪皇帝、翁同和等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干着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实际的办法。到了军事上绝望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同意进行投降的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军舰总数 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炮 排水量 中国舰队 14 4 6 0 21 141 3.5万吨 日本舰队
209 4.1万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的战略作用。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黄海战前半个月,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的歼敌机会。  黄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国人确有见地。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楼主发言:5次 发图:
  续上: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们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制海权的争夺上,在设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们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伺机决战,一方消极避战。一旦海上遭遇,后果可想而知。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旅大战役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李鸿章斥责说:“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如成功即可直捣旅顺后路。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岸海滩很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汽艇和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从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陆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这次日军行动的情报,如能派一支劲旅凭险扼守海岸,海军攻袭敌舰,则可对敌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但奇怪的是,岸边小股清军放了几枪便了无踪影,海军根本没有出动。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很快,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日军兽性发作,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顺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荣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辙。山东荣城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仅有30海里,是日军袭击威海的最佳路线。日,日军联合舰队掩护50艘运兵船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登陆和反登陆作战,本是最为惨烈的作战类型,一般来说,反登陆方都会依靠防御体系———包括岸边阵地和海上袭击,使处于不利条件下的登陆方腹背受敌,遭到沉重打击,甚至登陆失败、全军覆没,中外战例中不乏此种情况。但日军在花园口和荣城的登陆都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而在安逸平静的状态下得以完成。除了中国陆军作战不力外,关键是放弃制海权所致。  荣城既失,威海门户洞开,很快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成为瓮中之鳖。军舰大部分被击沉,剩余镇远以下十舰被日军俘获,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自尽捐躯。变节将领率众投降,计5124人。2月17日上午,日军举行受降仪式,旗舰松岛军乐队高奏日本国歌“君之代”,全体官兵齐集甲板,欢呼雀跃。清政府经营20多年的北洋海军,李鸿章钟爱备至的嫡系部队,就这样灰飞烟灭了。面对中国近代海军的覆灭,怎不让人扼腕叹息,沉思不已。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教训十分沉痛。但我们对此不要苛求于古人,因为中国长期形成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树立起海权意识需要漫长的过程,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内涵也扩大了,延伸到制水下权、制空权,甚至制太空权。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作用更加重要,而牢固树立制海权的战略思想仍然是最具决定性的。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举国震惊。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但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宫廷还在内争,朝臣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与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范文澜分析说:“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朝廷如此,地方和军队也是派系林立。
  续上:    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中国军队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慈禧太后在内争中颇有成就,数十年里始终牢牢把握着权力,但在抵御外侮方面,实在是起着很坏的作用。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对此,连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都有意见,上奏说:“方奏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消息顿足叹道:“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削减军费,固然因为国家财政紧张,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用到国计民生上。1894年是太后的60寿辰,她早就打算好好庆贺一番。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于是再没人敢说二话,捧场的倒还不少,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260万两,以“本银专备购各舰,设防一切要务”的各义上解朝廷,实际上这些钱都化为颐和园的山光水色了。资金还有缺口,办法也到了极致,竟用海军名义向外商借款,甚至采用卖官的办法,朝廷出台政策,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台以下均可捐买,已经到了不管不顾、匪夷所思的地步。  大兴土木要花钱,贺寿场面也要花钱。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张灯结彩,景点密布,仅此一项耗银240万两。一方面穷奢极欲地挥霍,一方面国防经费极端拮据。海军申请更新火炮18门需银61万两而不可得。日,是慈禧太后寿诞的正日子,颐和园里大宴群臣,喜庆非凡。也就在这一天,海军基地大连陷于敌手,热闹的庆典和纷飞的战火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同时上演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没带好头,下边更是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军队后勤保障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不熟悉海军业务可以理解,但他领导北洋海军10多年,不下功夫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常以外行自居,这也罢了,关键是丁汝昌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加上大气候的影响,造成北洋舰队管理混乱,军纪涣散。据史料记载,丁汝昌在海军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敛财,因此还与部下发生龃龉;他自蓄优伶演戏,生活骄奢淫逸。  北洋舰队后期,“操练尽弛,自左右总兵以下,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北洋海军还发生过用军舰载货载客挣钱和从朝鲜走私人参牟利的事件。济远管带方伯谦在威海、烟台、福州有5套公馆,娶有两房姨太太,在舰队常去之地金屋藏娇,此人多次临阵脱逃也就不足为怪。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二舰的管带邱宝仁、林颖启还在岸上嫖妓未回,二舰无人指挥,都被日军击沉,数百官兵殉难时二人尚在灯红酒绿中。  北洋舰队的几十名管带中较好的如致远管带邓士昌,经远管带林永生,在黄海之战中英勇就义。但这样的将领毕竟太少,而且还不被相容,因邓士昌“不饮赌、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皆嫉视之。”  近代战争,要求将领和士兵熟知军事技术,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能征惯战之师。但北洋海军后期军事训练形同虚设,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视察弄虚作假。打靶演习时“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驰。码数已知,放固易中。”来远大副张哲荣在战后反思:“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兵兴,同无把握。虽职事所司,未谙款窍,临敌贻误自多。”这个分析符合北洋海军后期的实际情况。  除了军事技术之外,在部队中还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培养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但这正是北洋舰队所缺乏的。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注重武器装备,开设新式学校,甚至把一些将领送到国外深造,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李鸿章对整体训练却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1886年,北洋舰队应邀到日本长崎访问,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只要彼等追求功名,自可就我绳尺。”此事典型地反映了李鸿章的治军思想,但实践证明仅用功名利禄来调动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北洋海军的待遇本不算低,将领们大多数很有钱,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面前,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近年来研究近代海军史卓有成效的姜鸣感叹地说:这样一支缺乏精神支柱的军队,在和平年代还可算是一种摆设,而当风云突变,强敌压境时,他们能克敌制胜,保卫国家吗?  陆军的总体情况还不如海军,连黄海之战这样能够拼一下的仗也没有打过,大多是不堪一击,望风披靡。战死的将领只有左宝贵、马玉昆等几位,逃跑将军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朝廷又命他统帅平壤诸军,简直如同儿戏,叶志超故伎重演,狂奔500余里退过鸭绿江。梁启超评论平壤战役说:“是役也,李鸿章20多年所练之兵以劲旅自夸者,略尽矣。中国军纪之弛,广为外国所熟知。”鸭绿江防线清军4万余人,兵力多于日军,但不到3天就全线溃败。敌人进攻义州,只放了一排枪,义州守军便弃城逃跑。日军转攻大连,守将赵怀业毫无抵抗之心,高竖降旗逃跑,其私产提前装船运走,但大批军械,计有大炮130多门,步枪600余支,炮弹、子弹240万发,以及各种军用物资全部被敌缴获。  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远东第一大军港,是渤海的钥匙,北京的门户,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只要守城官兵士气旺盛,指挥得当,坚守数月是不成问题的。但守将龚照“贪鄙庸劣”,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  敌军又攻辽东,清军有7万多人,日军只有2万人,而且供应线拉长,后路也有被切断的危险。如果清军能以优势兵力凭险扼守,与敌相持,日军无援兵、缺粮饷,很难坚持,是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但清军毫无斗志,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不到10天就从辽河东岸全线溃败。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描述这一段战况时说:“倭人常谓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战局到了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说明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能一提。
  续上: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介绍了战争全貌,分析了中国战败的各种原因之后,感觉到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般来说,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关头,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内部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统治集团也会把反侵略战争作为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但清末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特定原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买办化了。封建性加买办化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性。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是过去历朝历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过的。封建政权买办化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半殖民地化。  一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英德法俄美意等国的驻华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英国人赫德长期占据海关总税务司长的职位,不但把持海关行政,而且插手许多政治事务。通商口岸的外国领事对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稍有不从便以派遣兵舰进行恫吓。列强还通过派到中国军队的顾问(有的还在军队任职)控制中国的军事。  二是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航运、商贸、进出口、金融、财政都很大程度上被列强控制。中国迅速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与政治上、经济上半殖民地化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买办化。一批为外国侵略者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化官僚集团产生了。翦伯赞认为:“洋务派地方上以湘、淮军阀为首,以主持北洋集团的李鸿章为代表;在朝廷里以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为代表,而他们的总后台是慈禧太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军阀,认识到封建末世的内忧外患是“中国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掀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以举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组建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从60年代到甲午战前进行了30多年。洋务运动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提升了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买办性。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除了封建性之外,无一不具买办性的特点。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外国资本;技术上雇洋人、购洋器、用洋法;业务上是外国企业的附属;创办者大部分是官僚、买办。经济上的买办化决定了政治上的买办化。郭沫若认为:“有些买办凭籍外国侵略势力与洋务派官僚建立了联系,参加洋务派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买办阶级在政治上越来越有影响,经济上有雄厚的实力,形成一种重要的反动社会力量。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官僚集团日益明显地成为买办势力在政治上的代表。”经济上、政治上的买办化决定了军事、军队的买办化,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改组中国军队主权必须掌握在一个国家手中,而我们如果不是这个国家就将有损于我们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清朝统治者担负起领导反侵略战争的重任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买办性比封建性就反侵略而言更加反动。封建政权从维护统治出发,还可能全力投入反侵略战争,如清朝初期抵御沙俄的战争,收复台湾的战争等,但买办化的封建政权与帝国主义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沦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代理人,他们既有矛盾的一面,更有相容的一面。列强既要侵略和掠夺中国,同时又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不使其垮台,其原因就在于此。  洋务派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联系与交易,在北洋军阀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梁启超揭露李鸿章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业。”黄海战后,翰林院联名奏参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问题可能没有说的这么严重,但参照各种资料,此类情况也还确实存在。翰林院还奏参李鸿章:“米、煤资敌,释放日本奸细。”所谓“米、煤资敌”是指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大米和煤炭,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认为“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于是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常运送日本,这个做法确实令人费解。开平煤矿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煤矿,煤炭应视为战略物资(军舰的燃料),但李鸿章却同意由英国的怡和洋行控股该矿,连外国人都认为“李的立场值得深思”。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助手盛怀宣、唐廷枢、徐润等都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关系很深的大买办,深受李的重用,都先后担任过轮船招商局的会办、总办。唐廷枢在任职期间还兼任英国在华最大企业怡和洋行的总买办。盛怀宣是公认的一个“挟诈渔利,为利孽孽”的人物,盛在给李鸿章的密信中说:“师如需附股若干,乞密示。批令招商局及小人、仲舫为之,候示。”这件事很现实地暴露了李盛之间摆不上桌面的关系与这种关系的利益基础。  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批官僚,这样一支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从其买办立场找到答案。  甲午战后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甲午战争至今110年了。祖国走上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当今世界很不平静,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坚持与我为敌的立场,利用台湾、人权、西藏、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发难,最近某超级大国还在叫嚣“武力协防台湾”。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甲午战争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末思想家黄遵宪赋诗言志:“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如其偷生为降虏,不如战死为义民。”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霸占台湾的悲愤心和反抗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在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也决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众志成城,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白皋
  那个得了梅毒死的列宁不值得我敬仰
  世界上都高度评价中国的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唯独都认为中国的满清王朝是最腐败反动的没有人性的朝代,恰恰只有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连洪承畴等等汉奸都得到高度评价。而对满清和满清皇帝歌功颂德的辫子戏更加是满天飞!  明朝在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和狼烟四起的时候,都能够以几万明朝军队把侵略朝鲜的十几万日本侵略军打得落花流水,赶下大海。吓得日本人以后三百年不敢有侵略中国的念头。   一个统一的满清,拥有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海军和强大的陆军,竟然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屈膝签订《马关条约》,割让琉球群岛和朝鲜、台湾等等领土,赔偿数万万银子作为战争赔款。  而且中国的所有卖国条约都是满清政府签订的!被高度评价的康熙皇帝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两个福建省大小的领土给沙俄,开创了满清不断割地赔款的卖国贼行径!作出了满清对外国屈膝投降、卖国求荣、“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楷模榜样。让子子孙孙不断向沙俄和平割让领土,尊称沙俄为慈父和导师。  从此完全承认了沙俄对整个西伯利亚占据的合法化。也导致沙俄有了根据地从此可以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迫使以后的满清政府对沙俄要求的领土有求必应。完全以和平手段割让。  满清签订的卖国条约签订了无数个,远远超过五千年历史上卖国条约的总和。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而这个满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甚至在9·18以后从国民政府的北京和天津乐颠颠跑去日本军占领的东北投靠日本人,做日本儿皇帝来帮助日本屠杀中国人和抗联,而溥仪1962年春节被毛请进中南海颐年堂设宴盛情款待。  如果满清能够像国民政府一样,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不屈服,继续和日本战争到底!以准备赔偿日本战争赔款的二万万银子购买军火和制造军火、军舰和日本坚持打下去;在甲午战争中被打得精疲力尽的日本能够获得最后胜利?  根据那时候满清一统天下的实力和财力,以及日本还没有以中国给予的战争赔款完成工业化,恐怕日本用不着到‘二战’来让美国占领了。满清自己就可以为之了!  国民政府能够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满清为什么不能?美国不是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节节败退的吗?甚至几乎败退到澳洲了。然而财力雄厚和资源充足的美国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获得了胜利。  如果满清像国民政府和美国一样,日本就根本不可能利用朝鲜人、琉球人、台湾人来做炮灰在二战侵略中国和屠杀几千万中国人了,也轮不到文革元首喋喋不休的来感谢日本侵略了。  如果满清能够像明朝一样坚持不懈打败日本,而不是割地赔款帮助日本发展军国主义发动二战残害全世界,何来二战?中国自然像历来的朝代一样是亚洲的第一强国。  满清自己屠杀一亿多中国人不算,在长江三角洲屠杀了扬州、江阴、嘉定等等江南几百万父老乡亲不算,还以马关条约资助日本发展军国主义来屠杀中国人!所作所为为什么被御用专家阎崇年歌颂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  难道这样颠倒黑白的胡言乱语还要继续蒙骗老百姓多少年?难道这不充分证明了满清意识形态是和全世界主流意识是格格不入的?  中国历史上都一直遵循“两国交战,不杀来使”。  可是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时期竟然把英国和法国的39人使团抓起来惨无人道虐待捕杀,其中只有18人在鸦片战争以后存活,而且是奄奄一息。而21人被整死,他们竟然连尸体都不全。  慈禧太后就更加牛逼了,她命令义和团和满清军队炮轰外国大使馆,屠杀外国大使,她创造了全世界第一的牛逼。慈禧而且是首先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因为她的满清政府屠杀中国人腻了,需要开开洋荤解馋了!  而接到求救的各国政府匆匆忙忙组织了仅仅只有两万人的八国联军。而几十万满清军队和义和团竟然在满清政府逃亡西安以后马上做鸟兽散。慈禧和满清政府在八国联军影子都没有看见的时候,就匆匆忙忙逃出北京了。  而明朝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军队攻打北京的时候,一直坚守在北京,甚至都没有把对付满清军队的最精锐的关宁铁骑调回解救北京。因为崇祯皇帝认为满清对待国家和老百姓方面远远比李自成凶恶危险。却没有料到李自成竟然纵容部下霸占关宁铁骑首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抄了关宁铁骑军官的家产,逼关宁铁骑和满清强强联合来入关问鼎中原。  维护野蛮落后,而抹黑中国辉煌的历史,怎么能够和世界现代文明意识接轨?
  你是否已经怀疑了专家的分析?  你是否已经厌恶 了愤青的谩骂?  是谁误导着我们的舆论?   是谁在无限放大我们国家的缺点?  是谁在热炒我们的社会问题?  是谁在教唆我们的人民去冲击我们的政府。。。。  位卑不忘忧国。年少亦可立志,  爱国军事集团52军,,欢迎你的加入。验证:青山  
    作者:@睿兄   年,营口,中国守军。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晚,战火烧到田庄台。据史料记载,田庄台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最大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陆战。为攻打田庄台,日军共投入三个师团,两万余人。3月9日,以清军溃败结束。日军在血腥屠城后,纵火民宅,日本官方供称“大火熊熊、火焰冲天、昼夜不息”。     田庄台陷落不久,李鸿章慌然赴日,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八集电视剧《甲午陆战》就是这段历史的再现。     现在位于田庄台镇政府西南0.5公里的甲午抗日将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那样一段历史而修建的,是盘锦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94年,营口,为保护欧美人员的美英军舰的官兵。    1895年,(营口),三个日本兵。    1895年,牛庄,卫队。    1895年,牛庄,日军在俱乐部外集合。    1894年,牛庄(或营口),拆毁船坞。    1895年,田庄台,战火破坏的遗迹和遗体。    1895年,田庄台,战火损坏的寺庙。    1895年,田庄台,战后从战场上收集的枪支。    1895年,田庄台附近,送往红十字医院的伤员。    1895年,甲午战争,离开牛庄的行李车。    1895年,牛庄,英国商人招待受伤的中国人。    年,营口,为保护欧美人员的美英军舰被冰封在船坞里。    年,牛庄,冰冻的河流。
    @刘植荣:【邪教都是自以为是,号称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可邪教做的任何事情都见不得人,不允许别人评说,更容不得批评和不同见解。邪教的本质就是反人类,反民主,反公民社会,反人类一切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潮。凡事统一思想,不允许教民有不同思想,对教民进行洗脑教育,阉割教民的创新思维。】  ————————这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XXX思想的特色!
    @人间青史梦里红楼:无论怎么赞美朝鲜,无论你怎么批判美国,你最终也会把孩子送去美国,而不是送去朝鲜,美国建国区区两百多年,上帝没有给它地底下铺满黄金,人家的强大终归有人家的制度上的道理,落后不可怕,知耻而后勇,如果喊口号能喊出民族复兴,那还要辛亥革命干什么?  ——————————赞美朝鲜是为了维护斯大林奴隶制,让奴隶“斗私批修”和“狠斗私心一闪念”来忠心为斯大林八旗子弟无私奉献。朝鲜老百姓就是这样为金家王朝无私奉献的。  @千古正气文天祥:@假装吹壳子 毫无疑问4平方公里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60万平方公里的外兴安岭地区,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40万平方公里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海参崴),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它们统统属于俄罗斯。每念及此,一万头草泥马立刻奔腾不止。  —————————因为日本是亲美的,而不是亲俄罗斯和苏联的。越南亲苏联的时候,就获得了白龙尾岛!朝鲜亲苏联,获得了长白山白头峰和天池的一半;如果日本亲俄罗斯,钓鱼岛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隔_山_望_海:@LifeTime :迄今为止,11位知名人士将普京比作希特勒: 除了查尔斯王子,希拉里和美国几位参议员外, 德国财长,加拿大总理,俄罗斯社会活动家前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也持相同观点。  ————————斯大林武力侵略并吞波罗的海三国,以百万大军侵略芬兰屠杀芬兰人,和希特勒瓜分波兰,屠杀两万波兰军官,制造卡廷惨案;为了和日本侵略者狼狈勾结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屠杀了远东的几十万中国人,承认日本侵略者炮制的溥仪伪满洲国为合法政府。而如此家伙竟然被他干儿子称为和平使者。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XXX思想教育培养的斯大林八旗子弟的牛逼!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员因为没有经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XXX思想的教育,断然不敢这样牛逼的!|| @元二儿:你们忘记了打手是谁。  @心凝30:P民评说 : 共产党天下都打的下来,要你们农民这块地方还要不到?”——镇江市润州区拆迁干部。    因为美国、日本、德国都没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XXX思想教育培养的贪得无厌骄奢淫逸的斯大林八旗子弟的疯狂掠夺!|| @捍卫正义2014:|| @只悄悄的告诉你:转发  @只悄悄的告诉你:【中国贷款利率7%全球最高 是日本7倍美国3倍】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加强亚洲信用体系建设是全球金融稳定客观需要,他指出,目前中国的银行贷款利率,即资金的价格是全球最高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7%,而美国一年期是2.25%,德是3.5%,日本只有1% http://t.cn/RvYhoQc    打击维护正义的人就是为了维护斯大林八旗子弟欺凌老百姓的伟光正!|| @青峰212:|| @万千百度2009:转发  @严少雄:11年前的今天,即日, 大学生孙志刚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被殴打致死案一审宣判,凶手被判死刑。南都让该事件大白于天下,罪恶的收容遣送制度因此废止。在全国人民不用再担心被查暂住证的某个凌晨,大批警察破门而入,逮捕了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就是这个不听话的人决定报道真相,他叫程益中。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