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一个问题,能难倒所有当我说我是佛教徒徒

佛教难道是让人不知进取 安于现状 什么都不做吗?本人并不是反对佛教 而是搞不清楚佛教要带给人类什么样的思想。。。无论是佛教 还是西方的天主教 目的都是很单纯 很善良的想法 让人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佛教难道是让人不知进取 安于现状 什么都不做吗?本人并不是反对佛教 而是搞不清楚佛教要带给人类什么样的思想。。。无论是佛教 还是西方的天主教 目的都是很单纯 很善良的想法 让人
佛教难道是让人不知进取 安于现状 什么都不做吗?本人并不是反对佛教 而是搞不清楚佛教要带给人类什么样的思想。。。无论是佛教 还是西方的天主教 目的都是很单纯 很善良的想法 让人弃恶从善 让人放下仇恨 学会宽容和理解 这对个人的身心有好的益处 对国家社会也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对民心也有安定作用。 所以从这点来看,宗教的基本意义和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本人对佛教有一点。。。 可以说是,有一点不理解。。佛教所认知的“世界” 和我们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有冲突的 就佛教所理解 我们上班上学坐车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
我们看的到的 吃的喝的 摸的玩的 都是虚幻的 都是一个不存在的看似美丽的泡沫影子。。 佛教对于这个现实世界的态度是非常抗拒和排斥的。佛教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肮脏和罪恶的地方 佛教给予我们的世界的态度是抗拒 劝人离开 消极的这么一种态度。。 佛教把人类的起心动念看成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就是说 你想去干什么 的这个想法 看成是错误的举动 把正常的欲望简直当成罪恶来看待 千百年来就佛教而言 什么才叫善呢?什么才叫正果?人就该像一块石头 一块木头一样 没有任何的欲望 这才是正道什么都不去想 什么都不去做 这才是觉悟 做吃等死 脑袋空空。。佛教总说有极乐世界 劝人离开这个世界 那你们佛教要世人怎么做? 世人有老婆 有工作 有家庭 有孩子 有世俗偏见 要去赡养自己年老的父母 有很多事情要忙 难道你要让他们放弃现实中的一切 然后不顾自己家人的死活 去追寻你们所谓的极乐?况且。有没有极乐世界这还是一说。佛经是人写的吧? 它总不是佛写的吧? 对于家庭和睦生生不息这种世人看来很高兴的景象 佛教给予的却是“冤孽不断 罪恶增长”的这么一种态度。。 总之佛教对现实世界采取的是一种抗拒逃避的心理状态。佛教说宇宙是缘起的。科学已经研究出来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是爆炸开的。自然而然就有生命在上面按扎落户。繁衍生息 转世啦 投胎啦 纯属胡说八道 什么都不能说 什么也不能做压抑人性 否定人性的一切 吃肉是罪恶 男女纯洁的爱情是罪恶 说舒服是一种罪恶的感觉 这不能说 那不能做也不知道佛教是不是就是让人类坐吃等死 安于现状
BUSHIDE!BIRU,POZUYAOQIUXINTU,YINGGAIJNGJIN.JNGJIN,JIUSHINULIXIUXI,YOUSUOXIUWEI.ZAIMIAOLIBIANDE,MEITIANHAIYAODASHUI,PICHAI.ZHEDOUSHISHUYU
你的怀疑是正确的,由于和尚们不干活,历史上曾经有过灭佛灭道的事件。佛教对于人际关系的调节有好处,但是消极大于积极,不应该提倡。神是有的,但人的事还需要人来做,神佛不会给人饭吃。
从正信的角度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佛法不是让人不知进取、安于现状、什么都不做。可能您对佛教的一些认识不太清楚,在您所转述的文字中,其实都是误解佛法或者迷信鬼神的人所宣传的,而不是正确的佛教思想。我想如果逐条分析,恐怕用几百字也很难说清楚。你文中的问题可以总结成下面的几个内容,而后我用以前回答的类似问题进行了链接,供参考。1、世界是虚无泡沫吗?http://z...
建议分清楚:佛教,佛经,佛理,佛陀,佛性.很明显,楼主被这些东西搞混乱了.如果没分清层次,这些观念就会陷入自相矛盾.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只是对治某种情况,是种方便的说法.硬要跟现实生活牵扯上,明显够不上.因为没有那种说法,那种经书能涵盖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不断在变化,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任何宗教组织都在这种变化面前感到吃力.企求老祖宗以前留下的的经验涵盖现在的情况,那是强求...
可怜可怜 未清真相 妄自发言 佛法非法 是名佛法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佛法的皮毛您要是理解您也不会这么说的。南无阿弥托福
那个混蛋的言论然你误解的如此之深佛法,是世间的法门。你讲的这些只是一些人的偏见,导致的人云亦云。佛陀,这位伟大的导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条发现自我的道路。不被烦恼逼迫,活的逍遥自在。。做自己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大彻大悟的人生,只是让你活的更好...
这是误会。净土宗是其中一种修行方式。其修行的原理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离苦得乐必须以自净其意为基础的。所谓心净则见净土。根据楼主这些叙述可知楼主对佛法误会极深。所谓宇宙是爆炸开的也是一种设想而已,学佛者必须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也必须孝顺父母,这在《地藏经》有很多叙述。佛学并不是教导人什么都不能说,不能做,只是教导人们不要说是非,不要说谎,不能...
佛法不是什么都不想脑子空空的,佛法不是不顾家庭事业的,楼主恰恰理解反了~~佛法所为的“空”不是字面意义的空~如果真的学了佛会明白,就是学了佛事业会更成功,家庭会更美满,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每天都可以很开心的活着。佛教一点都不排斥爱情,除非是出家,如果在家修行的话,佛法鼓励那亘古不变的爱情。不过楼主既然开始思考了佛教,证明楼主有一定佛缘,建议楼主去看一些书籍或者听一听大...
做出世的事业,救度众生。
你所了解的佛法通通是邪知邪见,以点带面,以偏盖全。是个人都会想,怎么可能不想呢?问题是应该想啥!佛教不但发挥人性,而且发挥到极致了,讲的是活在当下,用在当下,知在当下。三藏十二部就讲了一个《用》字,交给了人类如何用,怎样用,才能发挥人性人格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要真正了解在开口讲话,否则是要为自己的话付出代价的。...
相是幻象,事要真做,放下是修不执著的心。即所谓借假修真。佛法是一乘法。我们常把事物一分为二,所以不了解佛法本意。其实不止佛法,我想你对孔子的言论也一定不屑吧。否则不会对佛法有这么大的误解,佛法讲万法归一,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你现在接受不了佛法,就找一些能接受的善书看看,认识是要慢慢转变的。阿弥陀佛...
我个人的体会,与楼主分享:人生有涯,学而无涯。。。。真的要把有限的人生,用来学最值得学的东西。出世间的大智慧当然值得学,决定你死后的,下一生的走向问题;今生做好人的智慧道理技巧,当然也值得学,毕竟还没死,要考虑这活着的几十年怎么度过的问题;专业知识,社会常识,生活技能,理财,营养,保健,心理调适,小孩教育……也值得学,是能切切实实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一切...
还是先去了解一下佛教吧你说的这些完全不是佛教是你自己从听来的佛教然后经过自己再加工后面目全非的你以为的“佛教”你在世间也喜欢和宇宙物理学家探讨宇宙物理吗?也喜欢探讨你还没有了解学科吗?先去了解一点你要谈论的学科 然后再去加入讨论吧...
这个世界只分两种人第一就是我们这样的基督徒信上帝信耶稣基督的人。其二就是那些无神论者.所谓佛教他们信什么,不明白。他们不信上帝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那他们是相信人类是从袁进化而来的吗?进化论者可不相信有灵体。他们也不是无神论者,你说所谓佛教不矛盾吗? 他们是盲目的信仰。...
有人间佛教啊。您去亲近星云大师吧。老人家最近出了本书《不碍事》,生活处处是道场啊。
那是你误会了,并不是佛教讲的"罪过""因果"啊,在佛教出来以前的各种宗教中就有讲过"因果""六道轮回".证明什么呢,世间本来就存在因果,恶业,善业,并不是佛教制造出的一套理论.佛教是在帮人们从因果恶业中解脱出来,得到身心的真正的安乐.而佛教也是因人而异教化的,如"家庭和陆生生不息"佛教绝不说"冤孽不断"受苦的人佛让他们开心,贪心的人佛让他...
万恶的佛教,吃人害人,封建统治者的走狗。
没有深入了解佛教,请不要妄加批判。
我想说说我的看法,佛教说我们现在的世界是虚幻的,是不实的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是没有保障的我们所拥有的随时都会消失,你想想看有很多东西你是永远得不到道的,而且所的事务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失坏掉对吗!!!佛教没用强求你一定要跟着他做,如果他这么做那就不是佛教了啊!这点你要明白,佛度有缘人!!...
楼主对佛教的思想完全是断章取义了,正是由于我们生在这个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所以有很多的妄想,烦恼,所以我们不停地追求这个,追求那个,忙忙碌碌,佛教育我们要提早觉悟,我们太苦了,我们本不该这么苦,就是因为在过去世造了很多的罪业,所以必须根据业力的安排,要在这个世界受业,消业,要想彻底的不再受苦,所以要修行,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一切的无奈都是自己业障的表现,但是我们并不由于这些业障的干扰就随业受报,...
佛教要净化众生的心灵达到清净平等正觉,让我们众生不要自相残杀互相伤害要互敬互爱成就人间净土极乐世界。不是说世界不存在事物不存在,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与相。比喻说甲乙二人吵架,甲说乙不对乙说甲不对。把他们的位置对换他们又如何。这是因为境界不同位置不同执着自身利益的分别,佛教教我们放下分别的烦恼,一切色相分别皆是虚妄。佛教说起心动念要清净,恶心不起恶事不为,佛与你有家庭有爱人有小孩有工作赡养父母没有冲突,...
本人对佛教了解不多,同意楼主大多数说法。但是我知道佛教有个什么六度的说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精进的意思就是要人进取,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另外,佛教好象从不诽谤其他教派或人或事,也不希望人们诽谤佛教。希望能多读一些相关书籍,也许能解开心中疑问。...
佛没有叫你怎样。只是告诉你流转轮回的苦处,佛只是教导解脱之道。不是教你安于现状,而是认识现状,体悟当下。不是抗拒起心动念、欲望等等,而是去认识这些东西的实质,不要被欲望牵引沉沦。极乐世界更不是什么“劝人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人命终的时候可以选择停止受生的中转站。...
您好,我是一名初入佛门的学子,愿意把我所了解到的一点知识与您分享。
1、关于老师:在这个世界,佛教的根本老师是2000多年前生活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悉达多王子。他放弃自己的权位、亲眷,离开皇宫,走上独自修行的道路,是因为这一颗不安的心。经历对外道的追随、极致的苦行后,佛陀自己仍然无法达到心灵的真正解脱,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了少女的供饭,然后恢复了体力。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49天的天后于一...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佛教的四大转换和心识轮回
“儒雅绅士197382”博友留言:
您好:大德!!!!!问你两个问题,第一:四大元素从来不死,人的四大转化为什么?是怎样转的?第二,心是不死的,但心是精神的产物,人死就感觉不到精神,何来心不死?多谢了!
在回答这位博友的问题之前,末学想先跟大家“规范”一下对末学的称谓。很多网友在和末学交流时,会用“师父”、“大师”、“大德”、“老师”这样一些称谓。这些称谓用在末学身上,非常不妥,末学听了很不自在。末学才疏学浅,仅凭累世积累的一点福报幸遇恩师嘎玛仁波切等大德高僧,于佛学只是皮毛水平,不足挂齿。大家能以“师兄”、“居士”相称,末学更自在一些。因此拜托大家只以这两种称谓称呼末学。谢谢!
现在回答这位博友的问题: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18px" COLOR="#、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成语“四大皆空”就是指这四大。我们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的名词来解释这四大:地代表固体,因为地最坚硬,能承载万物;水代表液体;火代表温度;风代表气体。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固体、气体和液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新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人体也是由四大构成,骨骼、牙齿是固体;血液、汗液、体液是液体;体温是温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气体,我们的体表无时无刻不以气体的方式向外挥发热量,每一个毛孔在和空气的接触中都在呼吸。借由这四大,我们和合成这样一个身体。我们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这四大的转化工作,为身体这架机器的运转提供动力和能量。这些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上就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18px" COLOR="#、心脏是人体的器官之一,遵循成住坏空的自然法则,终有其不工作的一天。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不止的是我们的心识。关于心识,星云大师总结出四点佛教的看法:
一、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 
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快?当然大家知道“光”最快,“光”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在佛教里,最快的不是光,而是人的心念,心的速度是一秒的几百分之一,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你一瞬间可以想到唐朝的李白,一刹那可以念及美国洛杉矶的风光,一念升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心的速度最快速。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报的起源。所谓“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一切诸法,都从尘心与妄想生来。六祖惠能大师得道以后,在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开始行脚弘化。
有一次他来到广州,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盖指指点点,争论不休。一个说是风吹动了旗幡,幡未曾动,是风吹动;一个说哪里是风动,是幡动!
&& “没有风,幡怎么动呢?是风动!”
“不不,风的本身就是动,风吹吹扬扬,其实未动;如同流水的本质就是流,它是流而不流的,又像你坐在车中看窗外风景飞逝,只是车动,风景其实未动。眼前当为幡动,不是风动!”
  六祖见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笑着走上前排解:
“两位仁者呵,何必执着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  
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原不必执象以求,使心为物役。心为物役,就是心动;心一动,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心的一刻。如果风动由它动,幡动由它动;风不动,幡不动,在心上没有东西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完全安住在平等自性上,不起差别妄想,不堕无明烦恼,这种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永恒。
唐朝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在北方研究《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注解出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很不以为然,就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破除六祖顿悟的禅法。德山一路晓行夜宿,辛苦跋涉,一日在路上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个卖饼的小店,他腹中饥饿,想买几块饼充饥。店里的老婆婆看见德山进来,就笑着迎接:
“禅师你肩上挑的是什么呀?”
   “这个,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哦,你背它去哪?”
   “去南方呵!”
   “去做什么?”
   “想破解南方顿悟的禅法呵!”
   老婆婆点点头,想了一想,说:“我读《金刚经》,正有一句不懂,想请师父为我解答,师父如答得上来,我就烙饼供养您!”
   德山大笑:“请说来听听!”
  老婆婆就问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您现在要吃点心,您点的是哪种心啊?”
   “这个……”德山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虽然是通达《金刚经》的德山禅师,却也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难倒了,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一句《金刚经》是讲心的生灭不定,我们这个身体,自幼至老,都在新陈代谢,它时时变迁,刻刻不停,完全虚假,根本没有可以把握的真实自我;而我们的心呢?又念念迁流,在刹那刹那中生灭不已,过去的念已逝,在一刻生灭中消失了;现在的心念不停的生出,又不停的灭去;未来的心还没有到;那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生灭不停,究竟可以把握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
&&&&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
   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
   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
   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就说了:“咦,不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去,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是一颗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听到人家批评:“那套衣服早就过时了,亏她还穿得出来!”心里就会难过。这样的心,活着岂不太苦?衣服的好坏美丑,和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说句好,就欢喜,人家说句不好,就难过,心里的欢喜不欢喜都被别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么能活得开心自在?《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颗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时空影响的,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是非都不能难倒我,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永远不能折损光和水,也永远不能污染我们的永恒心。
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虚空 
我们的心在哪里?有人说:心不是在方寸之间吗?但是,这个“方寸之间”,并不是囿限在身体里面。有人以为过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却不知修道者成道后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放在心里。《西游记》里,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来佛代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不管虚妄的俗心怎样翻跳,当然跳不出真心之外。我们的生命,今生张三,来生李四,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鬼畜生,无论怎样轮回转世,变来变去,不变的就是一个真心--就像用黄金做项炼、戒指、手环……,不管造型如何改变,黄金的本性是不会变化的。佛经里有句形容心的话:“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就是说悟道的心,经过古今多少年代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经历万劫千生也不会变。这样,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虚空之中吗?
元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许恒,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跟着群众逃避战祸,在逃难途中,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忽然看到一个水果园,园中的果树上,累累的结着水果,群众们饥渴交迫,纷纷跑进果园,摘果子充饥,许恒却端坐在树下瞑目休息,动都不动。吃了水果的人劝他:
&& “为什么你不去摘果子吃呢?”
  许恒睁开疲倦的眼睛说:“不行啊!果园是别人种的,主人不在,怎么可以偷摘呢?”
  听的人笑他傻:“唉呀!这种乱世,果园主人早就逃难去了,这些水果哪有主人?”
  许恒脸色一正:“果园没有主人,难道我们自己的心就没有主人吗?”  
我们方寸之间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自己的方寸。
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虚空的真心呢?佛经上有句话:“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假如你能以慧解开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见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虚空一样放大,生死便能自如。
过去有一位镜清禅师,喜欢问人“门外什么声”,例如他问一僧人:
&& “门外是什么声?”
&& “雨滴声。”那僧人答。
&& 镜清禅师便叹息:“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又有一次他问人“门外什么声”,人家说是蛇咬蛤蟆声,镜清就说:
&& “将谓众生苦,更有苦众生。”
雨滴声中,众生颠倒,只知注意关心人情世故,患得患失,全然不知生命的真谛;蛇咬蛤蟆声中,透出了人间的杀伐残酷,相争相食,全然不见宇宙的浩瀚。无论是雨滴声、蛇咬声,都在凸显人间的迷离声,这个“门外什么声”,就是“心外什么声”,门,就是心。宇宙坦坦荡荡,如果把心化成宇宙,用宇宙一样的心来听,听啊!人间处处是一片颠倒声、杀伐声、愚昧声、迷离声……,所以镜清禅师要感叹众生颠倒,感叹众生苦了。
我们把贪欲心放下,进入虚空无住的真心里,进入法身真理的慧命之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众苦烦恼,又能奈我们何?
三、心的地狱和心的天堂 
常有人问: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天堂地狱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天堂地狱不必向外寻找,天堂地狱就在我们的心里。举个例子:我们吃一顿早饭,这颗心就时而天堂,时而地狱,甚至十法界中的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会在一天之内周游很多次。为什么呢?我们早上起床,本来无忧无虑,无愁无恼,打打坐,念念佛,心境就像佛一样清凉;刷牙洗脸时,想想今天要替什么人解决困难,把什么事摆平……这时为人服务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坐在餐桌上了,一看早饭还没端来,就“快点呀!快点呀!”的催,肚子饿,这饿鬼的心就生起来了;等到早饭端来了,一看只有两样菜,每天都是花生、豆腐这两样菜,简直不能入口!这样计较分别,阿修罗的心也生起来了;甚至筷子一摔,桌子一拍,大骂几句,怒从心上起,不在家吃饭了,地狱畜生的心就随着怒火炽烧而出现了;坐车上班的路上,听见身旁乘客说起非洲饥荒,看报纸大火凄惨报导,悲悯的心一生起,人天菩萨的种种心也随之出现了。你们看:一顿饭里,时而佛菩萨,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交缠;半天工夫,时而人天交战,时而声闻缘觉交感。我们天天在这样的心里活来死去,忽而欢喜,忽而愁苦,一时是痴迷贪恋,一时又淡泊自在,或升华于清凉法界,或辗转于名缰利场,这不就是天堂与地狱吗?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最好的艺术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想像什么东西,就成为什么东西。
过去有个人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模拟夜叉罗刹的表情,想呀想的,想久了,不知不觉一脸横肉,变成很凶恶的样子;后来遇见一位法师,法师看到他一付恶鬼形相,觉得奇怪,就问他:
“咦,您的脸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个雕刻家很苦恼的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刻夜叉罗刹,刻着刻着就变成这样了。”
  法师想了想,微微一笑:“原来如此,阿弥陀佛!施主,我看您换个方式,改雕刻佛菩萨的像吧,说不定另有造化呢!”  
这个雕刻家别无他法,姑且一试,于是天天观想菩萨的庄严,模拟菩萨的容貌,说也奇怪,日子一久,他的面相慢慢变得慈祥了,端庄了,比本来的面目还要善良多了,他这才知道心能转相,心里种什么因,心外就结什么果。
我们有些人生得庄严美丽,就很矜持得意;长得难看,就怨怪父母把自己生得丑陋,这是不对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美貌,有尊贵的气质,那么,你应该先净化自己的心;如果能净化,天堂都能上去,何况区区的气质、美貌,要变善变美,何难之有?
过去有一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他疑惑地问:
  “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
  “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付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哈哈!笑死人了!笑死人了!”
  这个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的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
  “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这个将军一听,心念电转,立刻懂了,刹那间对自己的暴虐觉得惭愧,赶忙放下利剑,恭恭敬敬的向禅师道歉说:
  “末将愚痴,多有冒犯,尚望禅师鉴谅!”
  白隐禅师呵呵笑了起来,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开启了吗?”
我们人生一世,究竟要上天堂,还是要下地狱,别人都不能替我们作主,能作主的,是自己的心!
四、心的净化与心的解脱 
心一变,大地山河都会为我们的心而改变,《维摩经》云:“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心的净化。《维摩经》上又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心不攀缘,不起妄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脱。有时候常听人说:某人我不喜欢,某人真讨厌;这时不妨往好处想:某人对小孩子倒很慈爱,某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这样,原本你不喜欢的人,换个角度来欣赏他,说不定反而顺眼多了。佛教的教理,主要的就是将贪、嗔、痴三毒去除,转恶为善,化苦为乐,把地狱变成天堂,将怨仇变作亲谊,所以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梦窗国师也有一首偈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我们的眼里如果有尘沙,这世界就会变色、变小,就看不清真相;假如我们心中磊磊落落,清净无事,即使睡在一张床上,都会感觉到法界之宽广无边。
如何净化身心才能解脱呢?我现在举出较具体的四种心识来说明:
(1)以平常心获得解脱
平常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厌,布衣粗服常穿不恶的心,是嗔恚惊怖常受不苦、世乐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当吃饭时,就吃饭;当睡觉时,就睡觉;当欢喜时,就随喜;应该说话时,就直言无讳;应该做的事,就圆满达成;应该听话时,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实的、平等的、平常的心来待人,应该怎样的心,就表现怎样的心。
我看现在有些人,应该听话时,他自命不凡说个不停;真正请他表示意见时,他又不说了。平常心,既不虚矫作态,又不虚伪欺世,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能解脱自在了。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煮饭、烧菜),从二十岁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岁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之久。有一次,道源禅师到寺里参访,问他:
&& “您在寺里做什么工作?”
&& “我是典座,煮饭炒菜呀!”
&& “哦,做多久了?”
&& “三十年了!”
“啊,三十年都做典座,没有参禅打坐,没有看经念佛吗?”
&& “是喽!”
“怎么三十年只做典座,不做别的呢?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禅师!您有所不知,这典座也不容易,里面的道理很多的!”
“哦?典座就典座,不过烧饭做菜罢了,这里面还能有多少道理?”
“唉,说给您听吗?这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去,这道理我说不完,您也听不懂啊!”
&& 道源禅师执意问到底:“为什么呢?”
  那位老师父只是笑着答:“三十年的心得,一粥一饭,一花一叶都在日用平常中领略,在升火洗菜间受用了。您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说都没有用呀!您怎么能说得出水的冷暖?您如何能了解火的寒炽呢?”
这位出家人,烧饭煮菜三十年,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他能在净水洗、烈火烧中安然自在度过了三十年,就是因为有一片平常心,不争名利,不贪有无,像慈航法师说的:“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还有一个“财主送烦恼”的寓言,也可以借来说明“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有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豪华高楼上,每天想这样想那样的,为成败得失烦恼不断。楼下有间违章建筑的矮屋,住着一对年轻穷夫妇,每天出去上工,回来就弹琴、唱歌,倒是十分惬意快活。富翁天天看他们在楼下弹弹唱唱,心里很奇怪,就叹道:“咳!这穷人家连饭都吃不好,有什么好快乐的呢?我天天山珍海味,富甲一方,却烦恼不断,真是说不通!”他的管家听到了,就对富翁说:“老爷呀,你要他们痛苦烦恼吗?很简单,只要送他们二十万元就可以了!”
  富翁还是想不通:“二十万送他们,他们不就享福了?怎么会烦恼痛苦呢?”
  管家答说:“哎呀!你送了就知道了!”
  二十万,对富翁来说只是小数目,不算什么,于是把这对穷夫妻叫来,送了二十万给他们。这对穷苦夫妇忽然得了二十万元,一下子摆脱了苦难的生活,高兴得寝食不安,到了晚上,想把钱藏起来,藏到枕头下不安全,床铺下不放心,梁上怕被偷,柜里会被咬,两个人这样那样的放,放到哪里都不好,漫长一夜过去了,连觉都没能睡。天亮时,夫妻俩个你看着我的倦容,我看着你的红眼,这才发现上了富翁的当,就把钱原封不动的退回,说:“把你的烦恼还给你,我们不要了!”&所以说:平常心,是我们走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2)以惭愧心获得解脱
惭愧心,就是时时生起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心;做人常常觉得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他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曾经有个画家,想画一套罗刹像,想找一个面貌凶恶的人做模特儿,有人建议他,要找这种人,最好到监狱里面找,因为监狱中多的是江洋大盗和凶残歹徒,那些人的样子很残暴,做为画罗刹的模特儿最适合了。这个画家到了监狱,先看到狱里有一个佛堂,一问之下,知道是犯人的布教所,就打消了来意,不找了。管理员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有佛法的地方,被佛教法水沾沐的人,再怎么凶狠,都会有惭愧心,这里不会找到面貌暴戾的人了!”
我们在佛法的薰陶下,一定会有谦虚、高贵的惭愧心,只要时时抱著「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的宽大心,我们佛教徒的心地一定会芳香美丽!
(3)以无住心获得解脱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道理很深,不是现在的短时间可以解说的,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过去有一位俱胝和尚,因天龙禅师竖一指而开悟,凡是遇到有人向他问法,不管问什么问题,俱胝都缄口不答,只竖一指。俱胝座下有一位童子,有一次俱胝出外办事,有信徒来寺问佛法,他也依样画葫芦的竖起一指。这人向俱胝说起此事:“和尚,你这童子不愧是名师高徒,我问他佛法,他也能像和尚一样,竖起一根指头。”
俱胝当下并不答话,等客人走了,便传唤这童子来,问他:“听说你也懂得佛法了,是吗?”
这童子看俱胝和颜悦色,以为师父要考试自己,赶忙回答:“是呀!我也懂!”
&& 俱胝问他:“那么,如何是佛?”
童子立即洋洋得意竖起一指,俱胝二话不说,一刀砍断了童子的指头。童子大惊之下,痛得哭喊起来,转身逃了出去,俱胝大叫一声“站住!”,童子停步,回头来看,只听俱胝又问:
&& “如何是佛?”
  童子下意识习惯地举起手来,不见指头,忽然就明白了。
这个公案是在告诉我们:自性与万法如同天风横空,又如夕阳照地,是遍满一切处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世间万象,不过妄有而已;诸行无常,不过幻化而已;一切归一,一即一切。所以俱胝不管问什么,都以一指示人,“寒则普天普地寒,热则普天普地热”,是将一切简单化了。而童子有样学样,执着表相而不悟,所以俱胝一刀切断了去,就在启示童子禅法里“不住中间及内外”的无住境界。
另外还有一位无业和尚,不管人家问他什么,他都一律回答:“莫妄想!”
这也是一种“无来无去,无成无坏”的无住境界。如果我们的心里也能有这种境界,不贪不着,无沾无滞,“虚空生万有,万有归虚空”,那么,有什么不能解脱的呢?
(4)以菩提心获得解脱
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智慧心。
  唐朝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法,有一次向惟宽禅师问:
&& “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说:“佛法是面面要修,处处要到的。用身修持的,是戒律;用口宣讲的,是法义;用心践履的,是禅意。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应该合一而修,怎么能分开呢?”
白居易辩说:“既然身口意没有分别,那为什么要讲修心呢?”
惟宽答:“心本无损伤,原不必修;说修,只是要人无论垢净,都不起念头而已。”
白居易又辩道:“垢念,可以拂拭,说不起垢念是对的,怎么连净心都不能起呢?”
惟宽开示说:“这就像人的眼睛,不能有沙尘,金屑虽然是珍宝,落到眼珠里,一样会致病。你没有看到天空的云吗?乌云能遮蔽青天,白云一样也是遮蔽青天呀!”
白居易仍不甘心:“如果心中不起垢也不起净,无修无念,和俗人又有什么不同?”
惟宽笑着分解:“俗人是无明的心,禅者是离弃无明和执着二病的心;俗人是不知修行或妄修,禅者是真修啊!”
佛陀在过去生中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连生命都布施给人,是真正的修菩提心。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那里说信奉佛法、实践佛法,实际上身、口、意不能清净,“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婪于财色”,没有一点菩提心,外表挂着佛弟子的招牌,内心还是愚痴的人性,这真是很可惜的事!
上面这些就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希望我们都能做心的主人。洒脱自在,毫无牵挂。多看佛书、学佛法,在佛陀的慈光里净化自己,在佛法的甘露里解脱自己,使我们的人间更光明、更美丽!祝福大家心中法喜充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