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的倒塌倒塌25周年纪念会上开场的那首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叫什么曲名

E缪斯音乐社区 - 存档 - Powered by SupeSite / X-Space
E缪斯音乐社区 存档
请选择年份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选择月份
请选择日期
Powered by您(@)目前可用积分:153600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灌水]传说中最难演奏的小提琴曲
11347 次点击
16:31:55 发布在
小提琴变奏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Ernst(恩斯特)根据爱尔兰民歌改编,演奏:Hilary Hahn(希拉里? 哈恩)[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52:42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三角眼V9]
[爱的罗森桥30]
[桃之11mn]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33:34 &&
呵呵,看来俺是学不会贴视频了,只能给地址吧。这首同样也是恩斯特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原为舒伯特的一首歌曲,曲名:魔王(Der Erlk&nig)&&演奏:Hilary Hahn地址:1楼那首的地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2:09 &&
上面的都看不见,这回来首肯尼迪和他的朋友们的查尔达什(变奏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0:10 &&
[MP=500,50,0][/MP]Romeo and Juliet: A Time for Us "Love Theme" by Nino Rota
Performer:&&Andre Rieu (Violin) [MP=500,50,0][/MP]Martha: Letzte Rose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by Friedrich von FlotowPerformer:&&Andre Rieu (Violin) PS:ps:听简单一点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9:0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18:48 &&
Hilary Hahn - Der ErlkoenigThis is a video of a live show where H. Hahn plays "Der Erlkoenig".It's amazing. Actually it's an orchestra score. But she plays all of the voices alone. at once!---Hilary Hahn (born November 27, 1979 in Lexington, Virginia)is an American Grammy Award--winning violinist.希拉里哈恩(生于日在列克星敦,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格林美奖-获奖的小提琴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44:08 &&
[MP=500,50,0][/MP] Salut d'amour op 12 - Elgar [MP=500,50,0] [/MP]Le Capricieuse op 17 - Elgar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16:4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2:09 &&
1楼那曲,旋律有些熟,这可能让六楼听起来显得更厉害,象小龙女的天份,能同时清晰地画出一个圆的、一个方的,或者还有更多。几年前,有人发过一个查什达尔舞曲,贴的是她的照片,非常有激情,但是否是她的版本,就不清楚了,不喜欢古典。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12:23 &&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11:57 &&
出神入化的查尔达什变奏!绝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42:54 &&
音乐是人能创造的最美的东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39:45 &&
不是贴得好好的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9:13 &&
文章提交者:投射 加帖在 音乐之声 【凯迪网络】 不是贴得好好的吗===================发帖时做得不对,视频出不来。后经网友不辞劳苦地为俺做了个解图教程,总算学会了。俺在那边已经隆重谢过,在此再次感谢!现在主帖中的视频时学习后的作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29 &&
听一次三楼的就高兴一次!
共 11347 次点击,22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59406 / 帖子总数:4649628
今日论坛共发帖:1166 / 昨日发帖:3142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灌水]传说中最难演奏的小提琴曲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主题:音乐的风水轮流转
&浏览:23484&& 回帖:389 &&
泡网分: 67.801
精华: 2帖子: 7374
注册: 2003年12月
其实这个问题在巴赫身上最为代表性。看到很多人一题巴赫就宗教的要命,崇高得貌似要早泄,什么宇宙秩序啦(平均律的最恶俗阐释),搞得人很烦。我巴赫我什么也没听出来,就觉得当轻音乐听很好,舒服,这并不妨碍我认为巴赫很伟大。我自认为自己很宗教,喜欢在教堂听管风琴,也为南京的基督教做过些事。但我觉得把巴赫拔高到极端宗教和崇高的位置是对他的亵渎,难道听不出他的宗教音乐里那种温婉而普通的日常性吗?文艺复兴之后,宗教的问题本身早就发生了变化。
泡网分: 37.647
帖子: 1517
注册: 2003年07月
象这样写贝多芬,估计中国人没这胆量和水平,文化也不同。但是国内主流媒体甚至不把这样的贝多芬和他们鼓吹的贝多芬一同发表出来,就是中国爱乐人的悲哀了。
一说到古典音乐,没有不高雅的,一说到作曲家,没有不伟大的,一说到听古典音乐的,没有不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
其实,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中高雅多一点外,古典主义之后的音乐大多是写人的,不是写一种人,而是所有人,那么这当中到底有多少是高雅的呢?更何况即使是宗教音乐都还有《愤怒的日子》嘛,呵呵。
既然写人,你能写他日常起居饮食吗,显然不能,还得写人的不安现状,求真图变的东西,这些东西恐怕又是不怎么高雅的。就算以写景著称的印象派音乐也还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止的。
有的人喜欢古典音乐,无非是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已。是什么样人,还是什么样人,跟听古典音乐没什么关系。还记得《沉默的羔羊》吗?男主角在那个“鸟笼”里残杀了看守以后在干什么?安安静静地沉醉在《哥德堡变奏曲》的AIR里。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听音乐上网都是雅兴。不过意识到没?这时候,你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小心。
虽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一定是坏事。它帮你熬过漫长枯燥的时光,帮你忽略眼前的繁琐和无聊,帮你鼓足“扬帆远航的风”···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living in his's own universe.”别人这么评价,可以理解为褒扬,也可视作怜悯和嘲讽。
听音乐,试图在自己和浊世之间构筑一道无形的围墙,清者自清。上网,试图在虚拟的江湖中快意驰骋。对人说,我在陶冶性情。对己,你心里清楚,软弱的你,是在逃避现实。
所以要小心。小心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分寸。
下面看看怎么说贝多芬的。
---------------------------------------------------------
贝多芬的出名,并不是死后哀荣。虽然活着时动不动发脾气,其实生前一直都是名声赫赫。尤其他的“欢乐颂”,打问世起就广受欢迎。马克思主义者喜欢它, 法国共和党人喜欢它,德国国家主义者也喜欢它。到了20世纪,无论纳粹党徒,还是命丧奥斯威辛的犹太人,都喜欢“欢乐颂”。1956年始,每一届奥运会,大伙儿齐声高歌欢乐颂。伊恩·史密斯的白人至上主义政权在罗得西亚大唱特唱欢乐颂。电影《发条橙子》中,执行私刑的家伙们也唱欢乐颂。伯恩斯坦指挥六个国家的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在柏林墙被推倒之际,演奏欢乐颂。
普天之下,处处欢乐颂。这么深入人心的曲子,世间独一无二,惟有欢乐颂。享此殊荣的作曲家,世间独一无二,惟有贝多芬。
贝多芬的才华无人可及,贝多芬的坎坷令人嗟叹,而陶冶出贝多芬的作品,鬼斧神工。为什么世间惟有贝多芬?其中因果,牵涉到音乐、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可是这些解释,还是无法让人信服。贝多芬音乐中的独特魔力,究竟来自何方?宏观分析不够,我们得深入另一个层面,即心理和精神分析的层面。一言以辟之,贝多芬之所以与常人不同,不是因为愤世,而是因为疯癫!
他从小就是乖戾的孩子,习惯于在幻想世界中逃避真实世界的困苦。邻居们曾看到他在父亲的严酷管教中抽噎着练琴。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他的母亲患了忧郁症,在他16岁上死了。后来他被迫寄居在叔伯门下。
随着年岁增长,贝多芬开始坚信自己是个私生子。和萨尔瓦多·达利一样,他生活在一个同名同姓的早夭的哥哥的阴影之下。贝多芬相信,他的出生证其实属于另一个路德维格。早在12岁时,贝多芬写了第一首歌曲,歌词有一句:“你仍不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即便人到中年,贝多芬依然声称,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他总是怀抱一个幻觉,并希望他人相信,他出身于贵族。于是他以贵族自居,并对父亲满怀轻蔑。一味生活在虚妄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就是,中年开始,他基本成了个疯子。
疯病的主要例证,就是贝多芬与他弟弟的遗孀大打官司,试图夺得侄子卡尔的监护权。整个过程假关爱之名,行性虐狂之实。最初,关于这场官非的心理学研究,结论是,贝多芬向有虐待狂倾向,并把对弟弟卡斯帕的同性恋情结转移到了侄子卡尔身上。贝多芬号称要从弟媳的魔爪中解救侄子。卡尔在贝多芬的家里度过了不屈不挠的十年,最后决定自杀。
进一步的研究则比较令人信服。那位死去的路德维格是贝多芬幻想中的孪生兄弟。贝多芬竭力想把幻想变成现实,之所以想占有侄子卡尔,正是企图让死去的孪生兄弟在卡尔身上复活。
直到卡尔以死相逼,才令得贝多芬放弃非分之想。
贝多芬某些最生猛的曲子,其实就是写给这位“孪生子”的。他的力量借此得到神奇的体现,并传递给听众。他的下意识,借着音乐的法力,让我们心弦触动。
然而,贝多芬旺盛的创作,却戛然而止。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再也无法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他是一个地道的废物男人。更有甚者,他成了聋子。这似乎是音乐家最大的悲剧了罢。
在《海利根遗书》中,贝多芬写道,“你以为我厌世,···其实你是不知道隐情。”耳聋其实并不是阻碍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元凶。
贝多芬借着耳聋,想要逃避现实,就像他孩提时一样。贝多芬的世界里早已充满了他自己的强大声音。
终于,冥冥之力让贝多芬再次发飚,化作了他晚期音乐作品中超乎人类的强悍的威力。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colorado 发表
1991年应该是莫扎特去世200周年,而不是诞辰200周年。 谢谢关注。35年的误差。
泡网分: 25.091
注册: 2001年01月
1991年应该是莫扎特去世200周年,而不是诞辰200周年。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古典音乐是定了型的古董,一成不变,僵化保守,堆积了200年的风尘,粗看起来死水一潭,其实也有风水轮流转。今年流行张三,明年流行李四。
美国著名的andante 网站大概因为资金不灵,两年前就停止了更新。现在进去,只能看看旧文。旧文没读过,也还算是新文。譬如一篇谈贝多芬为什么一直在流行着的文章。
事缘两年前,BBC第三台做出惊人之举,在一个星期内,把贝多芬的大小作品一网打尽,从头到尾播放一遍。2005年并不是贝多芬重大的生卒纪念日,为什么这么做呢?不为什么,喜欢而已。
古往今来这么多大腕儿作曲家,为什么独挑了贝多芬享此殊荣呢?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宠儿。20世纪初,先锋派音乐盛极一时。到二战时期,瓦格纳音乐借光纳粹,独霸乐坛,其他古典音乐统统相形见拙。
50和60年代,巴赫音乐突然大行其道。这固然得益于雅克·鲁西埃的爵士乐改编本,但主要归因于巴赫音乐本身的沉静理性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平权主义思潮。
前些年,莫扎特一下子热门起来,成为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彼得·谢弗弄了一部电影《莫扎特传》,恰巧1991年是莫扎特诞辰200周年。另一方面,莫扎特音乐的优雅简洁、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不可思议的天才灵气,颇对90年代的大众心态和胃口。
至于贝多芬音乐,历来成为欧洲各个政治派别的手中利器。自从伯恩斯坦在柏林墙推翻之后的庆祝音乐会上指挥演奏“欢乐颂”,这首曲子几乎成了欧盟的国歌。想当初,1945年苏联攻克柏林,也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庆祝音乐会,台上演奏着贝多芬《英雄》,台下大群的纳粹军官们,手中攥着氰化钾药片准备自杀。
政客们把贝多芬变成宣传工具,而我们老百姓,却从另外的角度欣赏他。贝多芬的大赋格曲和钢琴奏鸣曲中撼人心魄的爆发气势,英雄交响乐中因偶像幻灭而呈现的愤慨,始终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教益。
贝多芬音乐中充满冲突和矛盾,各种思绪的交战,像极了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当庄严弥撒末乐章中传来遥远的战火,不但象征滑铁卢,也象征伊拉克。
所以贝多芬音乐与我们的时代不谋而合。他的音乐让人惊骇,让人心领神会,让人深思。他的晚期作品永远晦涩难懂,宛如当今的斯托克豪森,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揣摩。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罗德琴科这两张碟真不错。国外买的吧?这两家小公司现在好像都不再做新唱片了。
昨天说到我买的小双张,记错了。不是飞利浦,是decca。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67.801
精华: 2帖子: 7374
注册: 2003年12月
交响乐则听得不多,还没有感觉。也许需要时间。
泡网分: 67.801
精华: 2帖子: 7374
注册: 2003年12月
最早是听他的《音诗》认识了肖松,那首小提琴悠缓,起伏不大,却有很深的抒情深度,就像法国的乡村地景,掺杂了愉悦和忧伤,更多的是变迁时代的怀乡病式的忧伤,在肖松那儿,变得比较非表现性。后来听到了他的小提琴、钢琴和四重奏组的音乐会21号,篇幅有交响乐那么长了,也是那种并不很大的起伏中蕴藏很多细微变化的音乐,甚是喜欢。想起中国一个前卫建筑师说,当前我们的美学教育使很多人只习惯于体验巨大反差,却很难去感受具体的细微的不同,由此想到肖松。
HM的这张廉价版音乐会21号录音精良,音色表现细腻,演奏也投入,我很喜欢。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大时代造就天才。但也容纳不了太多。有些人得天独厚,另一些人只好屈居。《三国演义》大概最早总结出这个无情的宿命:既生瑜,何生亮!
多数情形下,法国音乐不是我们关注的第一焦点。德奥,意大利,俄国甚至中欧小国的民族乐派,占据了大多数话题。常常为了平衡瓦格纳,我们才想到德彪西。从这一角度看,法国无疑将长期居于德奥和苏俄巨大成就的阴影之下。
即便把目光聚焦到法国,圣桑、德彪西、拉威尔、比才、柏辽兹的光芒也把大多数法国同侪置于阴影之下。且不说了解奥芬巴赫、马斯涅、德里布的人一下子减少许多,而福烈、弗兰克、普朗克、萨蒂、米约的知音少之又少,至于肖松,这几年,我从未在中文媒体上看到任何关于他的品评。
若不是前一阵偶然买了一套菲利浦小双张,我所知道的肖松,也仅限于他的小提琴曲《音诗》。那首曲子意境虽胜过圣桑的《哈瓦涅拉》,初听起来却不如后者旋律悦耳。
有了这套小双张,然后就开始听肖松。开头没怎么当回事儿,片刻才意识到,他的室内乐真是了不得!语言难以形容。法国人不象德国人喜欢铺排的英雄主义,法国人喜欢搞小情小调,用不多的元素弄出精巧的作品。肖松的曲子不象奥芬巴赫或者比才,追逐旋律旖旎和舞曲风格。到了肖松这时候,已经开始向飘忽和梦游转移。的确,肖松和德彪西是同代人,而且二人也曾交往密切,德彪西是小弟,肖松算是大哥。
但是德彪西的光芒,让人忽略了阴影里的肖松。同样都是天才,连德彪西也忍不住为肖松抱屈。德彪西虽然年幼几岁,也不如肖松家境富裕,但却是鼓励肖松珍惜自身天赋的教练和导师。
肖松确是个有天赋的人,但也有宿命感,更糟的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极度缺乏自信。迟疑和怯懦,是他的作品留传后世不多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的确是应验了他的宿命论。肖松只活到了四十四岁。1899年,在法国乡间,与他的四个孩子们骑自行车时,他一头撞到了墙上,撒手人寰。寿命不长,作品不多,这大概是肖松名气不太大的第二个原因。
无论如何,肖松快活地过了一生。他几乎拥有常人梦想的一切。他继承了家族的大笔财富,生活优裕,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才华横溢,而且家庭幸福,而且老婆为他生了一群孩子···。
当年肖松的家成日价高朋满座。肖松本人博览群书,收集名画,极受朋友们拥戴。肖松家的沙龙常年吸引了诸如德加、雷诺阿、福烈、伊萨伊等美术界和音乐界的名人。
德彪西也是其中一员。不过那时候德彪西日子过得并不好,一方面缺钱花,另一方面与一位地道销金窟的交际花同居。老大哥肖松自然成了德彪西的靠山,他一方面接济德彪西,另一方面给德彪西介绍认识上层社会女人,希望德彪西把那交际花甩掉。
缺钱花的人总是愤世嫉俗,难得听人一句劝告。德彪西就此与肖松闹翻。二人自此形同陌路。
这也许是肖松后来不怎么出名的第三个原因吧。因为德彪西后来变得非常非常出名。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28.024
注册: 2004年01月
我前面的表述错了
功课做得不好
团伊玖磨的创作范围极为广泛
包括了歌剧、戏剧、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电影音乐、合唱曲等等
不过我只喜欢他创作的歌曲
其他的都没怎么接触过
桥本国彦和山田耕筰也都涉略很广
只有弘田龙太郎相对比较专一于声乐创作
其实他们好多曲子都既用于歌曲也用于管弦乐的
philips出过一张唱片《日本四季》
挑选了十几首日本著名的曲子
由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演奏
里头有好几首上述几个人的作品
武满彻这几年在日本也很有人气
去年他逝世十周年
一下子出了十来本研究他的书
不过我至今没有听过他的音乐
以后也要关注一下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popipig 发表
建议不妨听听日本的民歌
我也对日本的古典曲目不感兴趣
但是非常喜欢他们的民歌
我觉得民歌才是这个国家音乐的精髓
有好几位专门创作民歌的音乐大师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
像山田耕筰,桥本国彦,弘田龙太郎,团伊玖磨这几位作曲家
还有土井晚翠,三木露风,北原白秋这几位作词家们的作品 多谢推荐。团伊玖磨是管弦乐作曲家吧?
泡网分: 28.024
注册: 2004年01月
建议不妨听听日本的民歌
我也对日本的古典曲目不感兴趣
但是非常喜欢他们的民歌
我觉得民歌才是这个国家音乐的精髓
有好几位专门创作民歌的音乐大师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
像山田耕筰,桥本国彦,弘田龙太郎,团伊玖磨这几位作曲家
还有土井晚翠,三木露风,北原白秋这几位作词家们的作品
泡网分: -0.001
注册: 2007年09月
您尽管放马过来,把好文章都放上来吧。
俺 不怕”眼镜跌满地“。
因为俺穷得连眼镜也买不起,只能拿玻璃杯底凑合凑合了。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c0in0c 发表
好音乐何其多也。听不完。连读读介绍都读不完。唉。 是啊,生命短暂,做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
原文由 zhp62 发表
JDAI辛苦啦,为大家翻译了这么大段的文字,而且是免费的。
关于小号来描写“寂静”,我在克伦佩了的马勒《复活》里体会过,在众多《复活》版本里,也只有佩老才做到了天地遥远的感觉,其它指挥只是把音量调小了一点,就像我们发烧友经常做的那样,他们似乎不知道马勒这样写到底要想说什么,,,,,几只小号在天际互相呼 ......&&我还是蛮喜欢翻译东西的。现在练得速度比较快,并不太累。一边翻译,一边让思路跟着文章走,常有惊心动魄之感。所以,翻译东西,其实我比你们还兴奋。也就谈不上什么感谢了。因为我是自己找乐子。若不是时间不允许,以及担心版权纠纷,我愿意把勒布莱希特的每一篇文章免费翻译出来,看你们眼镜跌满地。
泡网分: -0.001
注册: 2007年09月
好音乐何其多也。听不完。连读读介绍都读不完。唉。
泡网分: 37.647
帖子: 1517
注册: 2003年07月
JDAI辛苦啦,为大家翻译了这么大段的文字,而且是免费的。
关于小号来描写“寂静”,我在克伦佩了的马勒《复活》里体会过,在众多《复活》版本里,也只有佩老才做到了天地遥远的感觉,其它指挥只是把音量调小了一点,就像我们发烧友经常做的那样,他们似乎不知道马勒这样写到底要想说什么,,,,,几只小号在天际互相呼应着,有一句没一句,近处一直长笛在小声自言自语,最后引出“复活”的****,而一发不可收拾冲到结尾。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好文。jdai兄辛苦了。
现在社会真的是开放,这类话题不再是禁区。就艺术讨论而言,这又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题材。性取向显然会影响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会很微妙。反之能不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作曲家的性取向?至少我没这个本事。说实话,没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柯普兰原来有同性恋倾向,看来得去把赫布斯的这本书买来好 ......&&别管评论如何,音乐好听才是最重要的。我贴这篇文章,颇有八卦的意思,给大家增加点好奇心。也作为《远离家园》的补充资料。前天一边翻译,一边特地把柯普兰和巴伯的唱片翻出来听,不可否认,柯普兰的曲子的确不错,阳光健康励志感恩···,所有正当的人类情绪都全了。以前很有点看不起美国作曲家,觉得他们太浅显,所以很少听。现在仔细听听,也难怪柯普兰成为庆典音乐和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材。伊夫斯第二第三交响乐我也有,也不错,不过不太像美国音乐,感觉个性不突出。但是若论技巧,伊夫斯还是比柯普兰强些。柯普兰喜欢搞优美旋律。尽管他在自己写的书中非常看不起这个。
尤其值得一提,柯普兰有一首曲子《宁静的城市》,用嘹亮的小号来刻画城市的静谧,真是绝了。静谧的气氛,怎么用声音表达?中国人用编钟,古琴,但没有用唢呐的吧?
柯普兰的《林肯肖像》,以前一直没去听它,这次听了一遍,竟然是配了朗诵的。不知是否各个版本都如此?这朗诵真动情,相信美国人听了一定“泪流满面”,语言补充了音乐的崇高感。有不少人会因为流行歌曲的歌词而感动,经常在网上把大段歌词贴出来。其实,音乐是靠音符而不是靠语言而存在的。但是,真把语言弄进来,确有火上浇油的效果。林肯说,我不做奴隶,所以我也不是主人。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33.877
精华: 1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09月
好文。jdai兄辛苦了。
现在社会真的是开放,这类话题不再是禁区。就艺术讨论而言,这又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题材。性取向显然会影响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会很微妙。反之能不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作曲家的性取向?至少我没这个本事。说实话,没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柯普兰原来有同性恋倾向,看来得去把赫布斯的这本书买来好好读一遍。柯普兰的音乐我只听过几部,很直接很健康。他本人似乎最推崇德奥古典浪漫,但他自己的风格却另成一派,这应该不矛盾,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明白一味追随传统终究成不了大器。
借着这话题再说两句。
最近我买了一张小提琴协奏曲的CD,同时收有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约希姆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者为年轻美貌的美国小提琴家Rachel Barton,由一家位于芝加哥的小唱片社Cedille Records出品。由此我第一次了解到这家唱片社。我接着从Cedille免费索取到一张他们出的15周年集锦(Sampler)CD,一听发现他们出的许多唱片不但有强烈的美国味乃至芝加哥本土风味,而且颇有当年水星(Mercury Records)遗风。虽然CD中每个集锦片段很短,但已能感到音乐和录音都有可选之处。顺藤摸瓜,我打算先去买下面几张CD:
American Works for Organ and Orchestra,其中收有Barber的管风琴作品Toccata Festiva for Organ and Orchestra, Op. 36,有美国大片的气势。 &&
American Works for Piano Duo,其中收有Barber的四手联弹纲琴作品Souvenirs, Op. 28。
Twentieth Century Oboe Concertos,其中收有当代巴西作曲家Marco Aurelio Yano的双簧管协奏曲,虽然只听到短短几分钟,但感觉非常棒。
African Heritage Symphonic Series, Volume I,其中收有黑人作曲家William Grant Still的第一交响曲,初听之下,美国味十足,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开头说起的柯普兰。可这张CD主题明明有非洲寻根的意味,再一想,有些明白了,大概所谓的美国本土音乐,不仅布鲁斯,甚至正宗白人乡村音乐,哪怕已尊为国粹如柯普兰,或多或少都早已沾上了黑非洲的味道。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这是我最近在网站上看到的一篇奇文。辛苦一下,把它翻译了过来,相信会令你大跌眼镜。(请勿转载)
------------------------------------------
《同志们共创美国音乐》
By Scott Cantrell
Dallas Morning News - 10 July 2005
七月四日是美国国庆。礼花爆竹,鼓乐喧天,到处播放着艾伦·柯普兰的著名乐曲,《平民号角》、《林肯肖像》以及《小伙子比利》。
半个世纪过去了,柯普兰也逝世十五年了,如今这些曲子已经成为美国的象征。
《牧场大会》甚至让人联想起詹姆斯·加纳的著名台词:“又是牛肉。晚餐总吃这个。”西部片如果不配上风格豪放的柯普兰音乐,简直不算西部片。
柯普兰音乐已经成为美国国粹。气派宽广,曲调动听,既代表劳工阶层的朴实无华,也象征传统的家庭观念。
颇具嘲讽的是,这类歌颂大自然的壮阔优美、代表美国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正统价值观的音乐,却是一位出身布鲁克林的犹太人作曲家之手笔。当年,捷克人德沃夏克从美国民歌中获得灵感。如今,终于有人把美国大地的山川风物真正化为了美国人的音乐标签。
柯普兰是美国三十年代一个音乐群体的成员,他们崇尚一种新式的民族主义,或者说是一种通俗的现代派风格。这个群体的作曲家大多是同性恋者,包括维吉尔·汤姆森,塞缪尔·巴伯,伦纳德·伯恩斯坦,大卫·戴蒙德,罗·哈里森,保罗·波尔雷斯,马克·布里茨坦,还有奈德·洛雷姆(尽管伯恩斯坦也曾结婚生子,但他在妻子过世后公开了自己真正的性取向。虽然波尔雷斯与简·奥尔结了婚,但二人的私生活其实是各找各的精彩)。
另一方面,当时美国的多数先锋派作曲家们,譬如查尔斯·伊夫斯,艾略特·卡特以及罗杰·塞森斯,却都是直男。
同志作曲家们彼此知根知底,结为紧密的阵营。从1930年代到50年代初,他们的势力相当强盛,创作了不少电影配乐和芭蕾音乐,并共同探讨如何塑造真正的美国音乐风格。
“美国音乐一直并没有形成确定的风格,直到30年代柯普兰音乐创作横空出世。”密执安大学女教授娜迪妮·赫布斯写了一本书,名叫《同志作曲家的美国之声:同志现代派、美国音乐以及民族风格》(加州大学出版社)。该书探讨了这类作曲家的创作活动和当时的文化趋向 ,如何孕育出了风格鲜明的美国音乐。
她的这本书开篇就提到一个滑稽的例子。美国军方最近推荐了一张柯普兰名曲的唱片。而柯普兰,当年假如让别人知道了他的性取向,压根儿就会被军队拒之门外,绝无资格参军服役。
(柯普兰在私生活方面一直谨言慎行。虽然与一些年轻人有所来往,但从不行苟且之事。)
然而,正如赫布斯所言,美国这片自由乐土和勇士家园,历来与文化艺术有点儿疏离。
这一点要归因于我们的清教徒传统,以及对阳刚之气的膜拜。——艺术和艺术家,总给人怪僻和阴柔女气的感觉。真正的男子汉是不屑去听那些劳什子,比如弦乐四重奏之类的。
而作曲家伊夫斯则是强烈的反同性恋者,他的创作风格与柯普兰针锋相对,故意用刺耳的不谐和音让听众坐立不安,他觉得这才“象个爷们儿”。
显然,伊夫斯挑起了一场美国社会文化之战。一方是主要由“刚烈的”直男们组成的前卫派作曲家阵营,另一方则是主要由“优柔的”同性恋者组成的现代派作曲家阵营(以柯普兰为首领)。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绝对。不过确实能基本说明问题。
从伊夫斯开始,前卫作曲家们刻意追求赫布斯博士称之为“继承德奥伟大音乐传统的大男人音乐风格”。而20年代,德奥音乐的理念,已经发展出对调性音乐技巧的全盘唾弃。
阿诺德·勋伯格及其追随者们,按照数学公式而非钢琴乐音来作曲,旋律以及谐和音程的规范被突兀刺耳的不谐和音彻底取代。
到了20年代中期,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成为异性恋作曲家们的康庄大道。用数学计算来作曲被奉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前卫性探索,用不谐和音创作的乐曲,听起来不太舒服,有点儿像一帖苦药,但这种风格代表了男人的阳刚和不羁。”赫布斯说道。“相比之下,调性音乐代表着阴柔和女人味。”
与此对应,柯普兰和托马森的音乐风格,体现着某种法国式的优雅和时髦传统。“即便现在,”赫布斯说,“法国风格依然是脂粉气和娘娘腔的代名词。”原因或许在于,柯普兰和托马森的音乐导师不是男子,而是著名的法国女音乐教育家娜迪雅·布朗热。
于是乎,他们在将美国本土音乐素材融入音乐创作时,依然吸取了法国古典音乐传统中的清澈和典雅特点。他们从不排斥优美华丽的东西。
如果说,激进的前卫作曲家譬如卡特以及米尔顿·巴比特是音乐界的猎人,那么柯普兰及其阵营就是音乐界的饲养员。如果说前一个阵营是理性的,那么后一个阵营就是感性的。前一个阵营追求的是抽象的国际化的风格,而后一个阵营则追求独特的民族风格。前一个阵营好像科学家,而后一个阵营好像诗人。
虽然赫布斯力图用性欲和政治学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诠释,但她同时也指出,有些特例并不完全吻合上述理论。譬如,前卫派阵营中的亨利·考威尔,曾经因为鸡奸罪被判入狱,而约翰凯奇,曾经长时间追求男舞蹈家梅尔斯·康宁汗。而在与之对立的通俗现代派阵营中,作曲家罗伊·哈里斯、瓦尔特·皮斯顿以及威廉·舒曼都是异性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如果美国人想要学作曲,非去德国留学不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反德情绪高涨,连贝多芬作品都被禁止在美国的音乐厅里演奏。到了1920年代,巴黎成了新的世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反传统运动的发祥地。
大萧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柯普兰开始作曲生涯时,思想一度也比较前卫。后来在30年代,他敏锐嗅到了社会对于励志音乐的需求。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好的赚钱机会。
电影配乐也是美国音乐的一个崭新的市场。另外还有当时方兴未艾的现代舞新潮。柯普兰很多最出名的通俗管弦乐曲,都是专为玛莎·格雷厄姆、阿格妮斯·德米勒以及威廉·洛林的芭蕾舞剧所作。
古典音乐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其实远高于大伙儿的意料。
在此之后,美国终于步出大萧条的阴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柯普兰的音乐开始体现真正的美国精神:《小伙子比利》(做于1938年),《平民号角》,《林肯肖像》以及《牧场竞技大会》(均做于1942年),以及《阿帕拉契亚山区的春天》(1944年)。
其实汤姆森比柯普兰更早地开始写作典型的美国音乐。他的代表作有芭蕾舞《加油站》,电影配乐《耕耘田野与河川》。柯普兰名气大,但是汤姆森资格更老。另一方面,伊夫斯虽然也很早就开始将美国本土音乐素材用于自己的“十二音体系”作品中,但是他的作品在60年代之前一直乏人问津。
在管弦乐作品方面,柯普兰那些三四十年代刻意彰显美国精神的曲子很快不胫而走,甚至滥用在电影电视的西部片中。后来,大批欧洲音乐家也掺合进了美国古典音乐界中。包括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亨德米特以及巴托克。这些人的到来,都是为了逃离法西斯,战争以及共产主义的缘由。后来,到了50年代初,麦卡锡听证会引发了一场对同性恋者的打压运动,以柯普兰为首的音乐家阵营只好变得低调起来。
“冷战期间,也是一个阳刚气十足的年代。”赫布斯说道。“大家对苏联的威胁感到非常恐惧,所以全身的肌肉都绷紧了。我们的音乐文化也开始再度回归到阳刚气十足的德国式理念,这些理念与柯普兰和汤姆森他们的风格截然相反。”
然而,阴柔的现代派风格还是从50年代起,在美国的歌剧领域站稳了脚跟。同志作曲家包括巴伯及其情人吉安·卡洛·梅诺第,异性恋作曲家则有罗伯特·沃德以及卡里斯尔·弗洛伊德。
直到今天,美国歌剧依然对通俗风格的作曲家敞开大门。赫布斯没有对近年的情况详加调查,不过可以肯定,那些最著名的作曲家多半都是男同志或者女同志。包括约翰·科里格利亚诺, 罗威尔·列伯尔曼以及女作曲家詹尼弗·西格顿。
关于1930年代,赫布斯说,调性作曲家和无调性作曲家各有不同的性取向,尽管他们并不公开表露。同志作曲家本身已经不能见容主流文化,所以对更为边缘和前卫的东西也就不再感兴趣。正因为自身阳刚之气不多,所以这些同志作曲家在营造音乐的温馨和细腻风格方面,能够发挥得更为得心应手。
他们旨在创造独特新颖的美国音乐风格,使其既扎根历史渊源,同时也有创新和带来震撼。如果你将这种风格称之为“阴柔”,那么,它在一大群热心听众当中所能造成的感染力,绝非艾略特·卡特所能媲美。
英雄不问出处。汤姆森、柯普兰及其追随者毕竟打造了全新的美国音乐风格。其中还不乏绝代佳作。单以柯普兰而言,他的音乐中那种开扬、豁达、包容的精神,绝非泛泛之辈可以企及。他的音乐强调的是融合,而不是分裂。
简言之,他本质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正如波茨坦所说:“柯普兰的音乐,是美国国旗的回声。”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21.54
注册: 2005年09月
原文由 Cheval 发表
是后者, at least to me。Please continue. 野蜂飞舞和绿袖的旋律、卡门的故事情节、什么什么童声合唱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如何难抽到签等等故事,会更容易吸引打算入门的朋友,不过这些成精的家伙,开始着魔于比较版本的不同了,入魔咯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呵呵呵呵,五慢车可是我的强项呢。整理一下慢慢贴上来。 赶快整理吧。我正想听人介绍一下。最好贴上唱片照片,我可以按图索骥。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比如布列兹的东西,什么记谱法之类的,在他自己看来是很美的,很和谐的,但是对我来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当看到他自己指挥时津津有味,态度诚恳又端正的影像时,我就只能假定我欣赏能力有限了。布列兹的曲子我也听不进去。此前听过一些,感觉麻木,不来电。并不是每样东西经过讲解分析之后就会喜欢。好听与否还是第一位的。但是布列兹指挥录制的曲子真不错。前一阵我的重大收获,就是买到了布列兹80年代在拜鲁伊特指挥《指环》演出的录音。哪怕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的《指环》,都不如这个布列兹版本对我吸引力大。
原因,我看过三个版本的《指环》录像,莱文的大都会歌剧院,萨瓦利施的巴伐利亚歌剧院,以及布列兹的拜鲁伊特节日剧院。属布列兹的最好。演唱阵容强,乐队处理相当干净。这大概和布列兹的作曲理念有关。
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重大区别,类似于绘画中伦勃朗与雷诺阿的区别。前者厚重深沉,后者透明光亮。西蒙拉特尔说,德彪西把管弦乐从油画变成了水彩画。布列兹也是一样,把管弦乐队弄得更为透明。透明的东西才会产生更丰富的细节变化。在布列兹等人看来,100个人的交响乐团,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乐队,而是100位独奏家的总合(西蒙拉特尔语)。
既然要让乐团中每件乐器单独凸现,势必要控制管弦乐队中那些音量和音色过于强势的乐器,于是,铜管乐就必须受到抑制和约束。德彪西通过作曲配器实现这一目标,而布列兹等人则通过指挥风格来实现暗度陈仓。所以我一直坚持说,听交响乐,千万不能忽视近二十年来、卡拉扬时代之后的新录音。从管弦乐来说,新录音往往比老录音更出色。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东西,绝对是演奏水平越来越高的。
瓦格纳作品中太多霸道的铜管乐,如何实现音色上的平衡,我觉得布列兹的手法相当高明。我特意把索尔蒂《指环》与布列兹《指环》略作对比,索尔蒂这个录音的质量可说空前绝后,总分数肯定高于布列兹,但是鉴于索尔蒂录制这个版本是动员了DECCA公司的全部资源,而且是在录音棚分段进行,音乐厅残响作得相当精致。布列兹完全是在剧场现场,一气呵成,因此,虽然音效不那么完美,但活生生的感觉胜过前者。
泡网分: 67.801
精华: 2帖子: 7374
注册: 2003年12月
呵呵呵呵,五慢车可是我的强项呢。整理一下慢慢贴上来。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同感,这也是我喜欢斯拉夫音乐的地方。西蒙拉特尔在影碟结束时承认自己挂一漏万,无法在一个系列纪录片中完整展示所有现代音乐精华。而且挑选作曲家时难免带有个人偏好。
——拉特尔也算实事求是,没有借机会大力宣扬他们英国人对现代音乐的贡献。其实,布里顿和沃尔顿也可以拿出来挤进名人堂为国争光的。只是拉特尔说,英国作曲家们身处岛国一隅,未能直接领受欧洲前卫文化的冲击,所以未能作出前瞻性的贡献。至于布里顿嘛,是很优秀,他把斯特拉文斯基融汇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拉特尔拐着弯儿挖苦人,技巧并不亚于中国人。
连拉特尔这样的大家都无法面面俱到,平常爱好者更难窥见全豹。譬如我,全靠这部《远离家园》,才第一次听到施托克豪森的曲子。这个名字如雷灌耳,却遥不可及。曾有某古典乐论坛上,两个网友互相看不起,掐起架来,一个说:“你水平高?你听过施托克豪森吗”?
施托克豪森我很想听,但一直没找到他的唱片。实在太冷门了。
还有武满彻,也是第一次在《远离家园》中听到。还有约翰·凯奇。这个人的唱片曾经与我两次擦肩而过,我思量再三,终于决定不买。赶时髦都轮不上他。凯奇的音乐绝对属于哗众取宠之列,肆意玩弄概念,能想出《4分33秒》这样的东西的人,写的音乐能听吗?所以坚决不买他的唱片。还好,《远离家园》支持了我的偏见。勋伯格断言,凯奇与其说是作曲家,不如说是发明家,是理念超前于作品的范例。——这又是拐着弯儿挖苦人呢。
不过武满彻却让我大跌眼镜。日本作曲家和演奏家从来令我不屑。韩国人虽然也没出什么大作曲家,不过论指挥家,我觉得郑明勋胜过小泽征尔;论小提琴家,郑京和也比西崎崇子或者美岛莉强多了吧?
武满彻却是个异数。在《远离家园》中,他的音乐之美,简直是德彪西美学的延伸和发展,绝不像出自日本人之手。他描写微风吹动的窗帘,海浪轻抚沙滩,拉特尔调侃说,真奇怪,一个房子里向来不用窗帘的国家,却出了一位作曲家,能把窗帘的动态写得这么美。
武满彻的唱片将是我下一步寻找的目标。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37.647
帖子: 1517
注册: 2003年0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远离家园》用七张影碟涵盖现代音乐的一百年。每张影碟五十分钟长度,总共约六个小时。用六个小时浓缩一百年历史,这么快就讲完了?好像一只藏宝的匣子,打开盖子,里面缤纷耀眼,但把它哗啦啦倒出来,好东西却屈指可数。这一百年与上一百年,几乎不能相提并论。十九世纪我们有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威尔第肖邦帕 ......&&这套影碟很值得看一看,至少,我们可以看看一个当代主流指挥眼中的近代音乐是怎么样的。比单纯的一场音乐会的信息量还是大很多。
20世纪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比较晦涩,单从内容上说,总的来说真是反应时代变迁的特征,多样化,混乱,非理性等等,从形式上说,每个作曲家的主观意图就很难猜测,到底是真的需要这么写呢,还是作秀,只想标新立异?比如布列兹的东西,什么记谱法之类的,在他自己看来是很美的,很和谐的,但是对我来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当看到他自己指挥时津津有味,态度诚恳又端正的影像时,我就只能假定我欣赏能力有限了。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乐队协奏曲还是很好滴,前不久才买来,觉得还是天才之作,可能需要听多几遍才能充分领会。
泡网分: 67.801
精华: 2帖子: 7374
注册: 2003年12月
斯拉夫民族在十九世纪为世人贡献了最优美的旋律,到了二十世纪,则颠倒过来,贡献了最难听的旋律。这可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民族的坚强。他们宁愿不写伤感优美的旋律来博得全世界一洒同情之泪。他们写扭曲狰狞的东西,让你坐立不安毛骨悚然。他们誓要你们直面一切他们所受过的苦。
--------------------------------------------------------------------
同感,这也是我喜欢斯拉夫音乐的地方。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远离家园》用七张影碟涵盖现代音乐的一百年。每张影碟五十分钟长度,总共约六个小时。用六个小时浓缩一百年历史,这么快就讲完了?好像一只藏宝的匣子,打开盖子,里面缤纷耀眼,但把它哗啦啦倒出来,好东西却屈指可数。这一百年与上一百年,几乎不能相提并论。十九世纪我们有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威尔第肖邦帕格尼尼···一长串巨人的名字用一口气都数不过来。
进入二十世纪,工业起飞,科学昌明,生活方式变得比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小说还要神奇,古典巨人的肩膀却不能承受现代音乐之轻。《远离家园》热热闹闹地演奏了几十位作曲家的几十首曲子,能找得到的、响当当的名字、能够代表二十世纪历史的名字却只有三个:巴托克、萧斯塔科维奇、卢托斯拉夫斯基。当然,按说勋伯格、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也应该进入一线人物的行列,更何况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作为“跨世纪人才”也为现代音乐立下汗马功劳。尤为奇怪的是,连知名度小很多的女作曲家古柏杜莉娜,西蒙·拉特尔都花了相当篇幅,却从头到尾并未提到雅纳切克和亨德米特甚或施尼特凯。
西蒙·拉特尔自有其道理。我们不能指望他的一套影碟具备历史教科书的完善。无论如何,巴托克、老萧、卢托斯拉夫斯基作为二十世纪音乐的“三个代表”,也算是个比较公允的结论。
让人比较难受的是,这三个人本身的悲剧。瞧瞧他们生前所过的是什么日子。匈牙利、俄罗斯、波兰,这三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从那里走出来的音乐家怎么可能写出光明的东西?所以这张介绍现代音乐三剑客的影碟叫做《黑暗旅程》。巴托克和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我都勉强能听。卢托斯拉夫斯基的音乐简直难听到极点。他的音乐之难听程度,与施尼特凯、古柏杜莉娜实在有得一拼。斯拉夫民族在十九世纪为世人贡献了最优美的旋律,到了二十世纪,则颠倒过来,贡献了最难听的旋律。这可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民族的坚强。他们宁愿不写伤感优美的旋律来博得全世界一洒同情之泪。他们写扭曲狰狞的东西,让你坐立不安毛骨悚然。他们誓要你们直面一切他们所受过的苦。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61.843
精华: 1帖子: 9659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Cheval 发表
是后者, at least to me。Please continue. 谢谢你的鼓励。有时间我会接着写。自娱自乐,或者说自我总结。这个帖子就算是我的博客。
楼下那篇转自天涯的文章,我真担心无忌管理员会删掉它,因为内容比较敏感。所以今晚我特地上来看一下。有这样可爱的左派爱乐者“斯大林主义者”关注萧斯塔科维奇,而且从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仰慕他,我真为老萧高兴。这位网友的坚定信念或许不合潮流,甚至可能让他今后变得更痛苦,但是,他对老萧以及苏俄文化的研究和熟悉之深度,超过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在我看来,他的结论和观点当然偏执甚至虚妄,到了无法理喻的荒谬,但无论如何,一个人信仰哪怕是错误的宗教,也比毫无信仰好些,因为他至少有追求、不虚无。
当然,明显好笑的是,“斯大林主义者”称赞老萧音乐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特色,却故意略过了苏联真理报曾经大举批判老萧音乐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历史。斯大林主义者只字不提老萧第四交响乐和《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被苏联政府长期禁演的事实。唉。
[jdai 编辑于
泡网分: 45.713
帖子: 3894
注册: 2002年01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这篇帖子一直不太热闹,推波助澜不够,不知道是写得太差了还是写得太好了?但愿是后者。
是后者, at least to me。Please continue.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柏林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