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神池县虎鼻中心学校”的主张是甚么?

心学是什么? 你知道《西游记》是对心学的艺术解读吗? 孙中山为探索救国之路曾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心学! 一个让蒋介石最崇拜的人:心学大家王阳明,蒋曾三到阳明洞参悟! 少年毛泽东曾服膺王阳明,对《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逐句逐字做批注! 心学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大旗,现在日本的儒学就是阳明心学! 心学在日本的影响力,就像尼采的超人哲学之于德意志!
曾经遍读百书,历史、哲学、名人传记、管理学等等,家里的书塞满几大书柜,每本书都是看时精彩感动,读完却发现没有几个能够真正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直到最近看到明代王阳明心学的一些介绍,兴趣大增,不断深挖,居然挖出一个大宝藏来。
“心学”是明代王阳明继陆九渊创立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想,陆启蒙发端,王发扬光大,合称陆王心学,但是现代人知道或了解的人却太少,心学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的潜在影响之巨大更是很多人所不知。王阳明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的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已的行为实践。何为心学,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就是天理。
王阳明,名守仁(注:以下文中“王阳明、王守仁”皆是此一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明正德三年,王守仁任兵部主事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贵州龙场,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孤独、寂寞、苦闷、悲戚,后看淡尘世,转为淡定寂然,潜心参悟天地心理,心境日益明朗。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明朝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阳明先生从此成为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这个人是谁?心学有啥神奇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心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研究心学的人出过多少伟人:
王阳明:中国三大圣贤之一
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打法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而且甭管敌军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还喜欢使阴招,什么挖坑、造假、虚张声势,到最后,许多人都被他的骗术吓跑了。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优势,把对手围得水泄不通,也从不轻易进攻,而是把敌军困在里面,饿个半死,再诱使敌军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都顶不顺了!先后打败了多处令朝廷头疼的山贼盗匪,22天就平叛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造反,创造了军事奇迹。但这位王兄却并没有师出名门,全是自学成才。可谓是军事天才;
王守仁这个明代的大圣贤创导“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都明白了要对付奸人只有比他更奸才行,而那些仁义礼仪道德是不适合用来对付小人的,这也是周星驰《九品芝麻官》的中心思想出处。
王守仁虽为文武全才(射箭相当准确),先后清理匪寇,平定叛王,但政治手段一点不比那些大臣太监弱。当时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江彬、张永,都斗不过他,死的死、跑得跑、降得降,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斗不过一个王守仁。反倒好多人被王守仁的正直大度而打动,成为他的学生。 王守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才能突出,许多诗句至今流传。&
最重要的是,王守仁一生为官清正,从没有收过礼、也没有送过礼,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尽管他军事才能突出,但他多次希望能不发动战争就不发动战争。
王阳明的哲学贡献很大,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学理论,心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守仁就做到了,这从他的军事才能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他不论门第,广招学生,诸如王艮、李贽、徐阶等。他认为朱熹理学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明朝两位名相徐阶和张居正都是心学传人,王守仁创立心学几年之后,不世奇才张居正更是将心学艺术发挥到极至,他左右逢源,架空皇权,以力挽狂澜的政治改革,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延续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命,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阳明心学其门生后学遍天下,如王艮、徐爱、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李贽等人,也影响了明中后期、清代、民国乃至现代的许多人。王阳明学术及历史地位之崇高,似乎是令人惊讶的。比如,有一个说法,中国有三个人可以称为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一是明代的王阳明,一是清代的曾国藩,一是当代的毛泽东。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但能与孔子、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相提并论,至少说明了王阳明先生声名高隆的历史地位。
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gongchandang领导人陈独秀,革命先驱孙中山,以及毛泽东,他们对王阳明先生,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启超先生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 “知行合一”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先生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另据王元化先生的说法,早年毛泽东的很多思想本来就同王阳明比较接近。他年轻时曾服膺王阳明,“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阳明。后来毛泽东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发明的游击战打法,貌似和王阳明神出鬼没的军事打法如出一辙。八路军纪律严明,要求干部清正,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人民服务”“精神文明”等思想和心学致良知的精神不谋而合。可是,1949年建国以后,王阳明的光环,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或许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王守仁为何人、王阳明有何思想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也是崇拜王阳明的超级粉丝,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介石最敬佩王守仁(王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蒋介石甚至改名蒋中正,中正的名讳出处来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蒋经国学后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蒋介石和蒋经国用心学的道理治理台湾,几十年下来台湾经济获得高速发展。
心学不但在中国发扬光大,还飘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一位八十三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小日本奉心学为圭臬,心学在日本的地位,几乎相当于文艺复兴之于中世纪,尼采超人哲学之于德意志。日本用心学理念教化日本国民,去除私欲讲究团队精神,改造国民素质,短短几百年从中国一个属国发展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一直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据称王阳明纪念馆的雕像,在兰亭的墓地都是日本人捐赠修建。足见日本人对阳明先生的崇敬之情。
总结下来,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隐形的大牛人,集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目前被公认“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明朝第一牛人”, 他创立的“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哲学思想发展史基本概况为:孔子的儒学淘汰了百家学说,朱熹的理学淘汰了儒学,王守仁的心学淘汰了理学!这就是为什么阳明先生能够位列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而且被当代很多人评为明朝第一牛人的获奖理由了。
心学起点:良知是心之本体
大致介绍了阳明心学的牛人牛事,接下来估计很多人又和我一样开始迷茫了,心学看起来似乎真的很牛,“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有点玄奥,很难理解心学的奥义。
我也一样曾经迷茫过,反复琢磨心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却一直不得要领,仅仅只能认知这些话的字面意思,以为“心即理”就是我心即世界;“知行合一”就是理论结合实践,认真研究事物的原理,并认真的实践,不要做好高骛远的理论家;“致良知”就是做人要讲良心,不害人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其实假明白真糊涂,直到有一天,梦见几幅情景,朦胧中看到几句诗,突然惊醒过来,恍然大悟,起来搜集了一些资料印证,终于明白了日思夜想的心学的一点点皮毛。
首先明白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是心之本体”的真正涵义,良知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就是说,人类自生下来就具有良知,而且“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
假设有一个人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遇见一箱价值上百万的“黄金”,很显然,黄金肯定是有主人的,不是天然的,也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此人此时大多会进行复杂的思想斗争,内心潜在的良知告诉他不要贪财,要把黄金还给主人,但内心潜在的贪欲却又时不时产生趁无人知晓而独吞的念头。如果此人真的拿走黄金,以后的日子往往会面临良知的自我谴责,精神紧张而内心歉疚。如果没有拿,以后的日子里又有可能后悔,觉得自己有点傻。
这就是心学所说的:“心中贼”。 以此类推,人一辈子会遇到无数“良知”和“欲念”做复杂思想斗争的过程,无数的恩怨是非故事都由此而来,由此产生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因为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存在“良知”,所以人们大多会由衷赞赏拾金不昧的人,而鄙视独吞金砖的人,极少有独吞了金砖而到处宣扬的人。因此,良知是隐藏于每个人心中的神灵,如果一个人多做善事,人们会发自内心的支持他喜欢他,而若缺少良知,大多会人神共愤之。
当然,这不是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而是侧面说明“良知”对人类的潜在影响力远超我们想象。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心学希望人们要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最近看央视一套的一个采访节目,说有一个山东奶农收留了十几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智障孩子,感动了一个无意路过村子的乳业公司老板,大为感动,赠送奶农价值500万的生产设备,几乎捐出老板的全部固定资产。连我这个观众都被奶农和老板的善举感动而落泪。这或许就是人对良知的一种天性反应。
再比如汶川地震之后,人们对踊跃捐款的个人和企业都致以崇高的敬意,捐款一亿的王永庆去世,大陆民众给予极高的关注和评价,捐款一亿的王老吉销量大增。从古到今,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发展,人们内心向善的天性未变。如果一个人倒行逆驰,作恶多端,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迟早必被唾弃。
因此,认知和证明为什么心学认为“良知”是人之本体,这一点非常重要,“良知”是心学的出发点,心学之一大特点即是“扩充法”:找到善根良心,然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所以阳明先生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建议人们“致良知”,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才能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旦通晓了这个道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因曾在故乡余姚越城南二十里筑阳明洞,自号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他的一生,有着独特的经历,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后世学者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明朝成化七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孕了。俗话说: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然而过了十月,却毫无动静,直到十四个月后,王阳明才出世,另外,他的祖母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把孩子给了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在梦里一惊,就醒过来了,王阳明便在这个时候出生了。王阳明的祖父竹轩公对此也感奇特,便给他取名为“云”。而王阳明出生的那个小楼随之就被称为“瑞云楼”。王阳明出生的这一年是明朝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 &&&&明朝成化十二年,王阳明5岁。但他却一直没有说过话,不是不肯说,而是不会说话。那年的王阳明遇到了一个僧人,僧人见了王阳明,说了句:“好个孩子,可惜破道。”古人讲究个“天机不可泄漏”,僧人的这话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祖父赶紧给他改了名字,叫王守仁。于是,已经五年没有说话的他终于会说话了。 &&&&明朝成化十七年,王阳明十岁,他的父亲王华中了状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82年,王阳明随祖父到了北京,与父亲同住。在京城里,王阳明上了私塾。直到王阳明十三岁那一年,是他悲伤的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到了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仍然住在京城。除了读书之外,他还喜欢活动拳脚,练习骑射,年龄虽小,但心中已经有了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愿望。 &&&&公元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在农历七月,他亲自到江西洪都迎娶新娘。新娘诸氏乃王阳明外舅之女,是王阳明的表妹。但是在婚礼当天,王阳明出去闲逛,偶入铁柱宫,遇到一个道士,便和他行礼交谈起来,王阳明对道士的养生之道很感兴趣,两人交谈甚欢,就聊了一夜,把婚礼抛在了脑后,至到第二天别人找到他把他带回来,结婚后王阳明暂住在江西,他在那里既然无法读书,就开始练习书法,等他离开的时候,他的书法也有了很大的长进。第二年农历十二月,王阳明和夫人回余姚老家,乘船到广信的时候,他去拜见了娄谅,娄老先生对王阳明说了些宋儒格物之学。所谓宋儒就是指宋朝的理学家。所谓格物就是指寻求理的方法,因为宋儒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想要知道这个理就得通过“格”,也就是要探究的意思。最后娄老先生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话说到王阳明心里去了。从此,王阳明信心十足地踏上了成圣的道路。王阳明渐渐的收敛了顽皮的性情。 &&&&明朝弘治三年,即公元1490年,王阳明的父亲吩咐弟弟王冕,王阶,王宫和妹夫给王阳明讲课,分析经书,探讨义理,准备让他走上科举之路。王阳明白天上课,到了夜里,其他人都休息了,他却刻苦学习先儒的著作。 &&&&明朝弘治五年,王阳明二十一岁,浙江乡试很顺利地中了举,成为举人。取得了继续参加考试的资格。回到京城后,王四处寻考亭先生〈朱熹〉的书来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忽然有一天,他对着竹子思考,甚至废寝忘食,只为能够“格”出一个“理”,他“格”了七天七夜,使得精力消耗,最终病倒。这便有了著名的“阳明格竹”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含义,就像松树和梅树一样,是精神品格的象征和代表。 &&&&明朝弘治六年,春季,王阳明或许是因为病体初愈的原因,他没能顺利的通过会试。三年后,又到了会试的时候,这次他又没有通过。可他并没有灰心意冷,王阳明回到了家乡余姚,他在当地结了诗社。 &&&&1497年,弘治十年,二十六岁,王阳明回到京城后,他苦学诸家兵法,经过一番用功,什么兵法,阵局,军事案例,都不在话下。两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会试通过,殿试也接连顺利通过,二甲第七,观政工部作为他踏入官场的第一份工作。工部是古代中央官署的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工程营造事宜。王阳明就是到工部观摩学习的实习生。一年后,王阳明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是一个正六品的官,可以说是小小地升了一级。刑部则是掌管刑律司法的一个部门。 &&&&1501年,弘治十四年,王阳明三十岁,依旧在京城刑部,仕途平顺,日子安稳。因为工作的关系路经九华山,王阳明顺便去九华山游览,九华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然后便有了《九华山赋》等文章。 &&&&1502年,三十一岁的王阳明因病归余姚,多年来王阳明和道士始终都有一来往,也从他们那听说了些养生之道,所以这次他没有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反而去山洞里筑了一室,称为阳明洞,并在洞中练习导引术。这个导引术也就是一种道家养生的办法,讲究导气养性,从求长生。后来王阳明终究觉悟道“此簸弄精神,非道也。”然后便离洞而去。第二年,王阳明到了杭州西湖继续疗养身体。 &&&&1504年,三十三岁的王阳明回到京城继续工作。同年秋天,他被派去山东负责那里的乡试。回京后任兵部主事。 &&&&1505年,三十四岁的王阳明在北京以立志成圣为宗旨公开讲学。顿时引来标异好名的责难只之声,但知音不久就出现了,这个人就的当时的新科进士谌若水。殿试一完,谌若水就去拜访王阳明,二人一见定交,共以昌明圣学为勉。5月,孝宗死,年仅十五岁的武宗即位。宦官刘瑾引诱武宗玩乐受宠,专权害政,实行残酷的特务统治,大批忠臣直臣被捕捉被杀。1506年,朝中老臣刘健,谢迁等联合言官交章论奏,请诛刘瑾,却被刘瑾诬为奸党。朝中刚正的大臣戴饶和薄彦徽等上书给皇帝,揭发刘瑾忤旨罪行。也都得罪了刘瑾,为救戴饶等人,王阳明毅然上书。但却也触犯了权倾一时的刘瑾,结果王阳明被廷杖四十,然后给关到牢里去了,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作驿丞。 &&&&第二年,三十六岁的王阳明在去龙场的途中经过钱塘,王阳明发现有人暗中跟随,于是伪装投江自杀。接着他就附商船到舟山,遇台风至福建武夷山,王阳明因担心已经被自己连累逐出北京的父亲,便由武夷山至南京探望父亲。后又归余姚探祖母。于1508年春才到达龙场。 &&&&在古代,驿站是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过往官吏换马和住宿的处所。龙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地处万山丛林之中,瘴疠盅毒弥漫,环境险恶,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不通。唯一能通话的只是从中土逃亡来的亡命之徒。王阳明到任后竟无居住的地方,只能在驿站南二里的龙岗山搭一茅屋。因为水土不服,随从都病了,王阳明便亲自劈柴,取水,做饭给他们吃,又怕他们在这穷乡僻壤思念家乡而抑郁,则给他们背背诗,或是唱些家乡小曲,还讲笑话给他们听,当作消遣。后来,他在附近的龙岗山上发现一个天然洞穴,他就在洞中居住,终日默坐洞中研读《易经》,并名此洞为玩易窝,并写有《玩易窝记》述其在洞中悟道之事。之后,他又在附近发现一的山洞,时称东洞,移入洞中居住后,他称其为阳明小洞天。在洞中,他静思默想,研读经书,写出《五经臆税》,使他得以顿悟成道,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了“心即理”说,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针对当时上至位列朝班的重臣,下至各地朝廷命官,普遍严重存在知行脱节,言行相背,及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逐使知行分离等弊端,提出“知行和一”说。由于他万事和善处之,时间一长,他与当地人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王阳明构建了两间小屋和一座亭子。分别命名为“何陋轩”,“宾阳堂”和“君子亭”。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他认为,当地苗夷虽然没有读过书,学习过礼仪,但生性纯朴,只要施以教育,同样能够成才。因为他在东洞给苗夷儿童讲学之事传开后,周围方圆百里的诸生纷纷前来求师学艺。于是他就在何陋轩创办了龙岗书院,条件非常简陋,缺少桌凳,诸生只能席地而坐听他讲课。王阳明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或采取学生问他解答的方式,或采取互相讨论的方式,有时采用娱乐的方式学习,教学生弹琴,骑射,有时又采取带领学生参加劳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取知识,他亲自带领学生修造房屋,修整书院,采集野菜,种植谷物和蔬菜,挑水煮饭等。王阳明在龙岗的讲学,引起了当地官吏的关注。时任贵州提学副使的毛科,仰慕王阳明的人品和学识,逐致函邀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毛科重修文明书院初成,尤需一位学识人品俱佳者。王阳明因病没有去。第二年,1509年,毛科离任,席书继任提学副使,再次邀请王阳明到文明书院。席书此前与王阳明多次接触,推崇他的心学主张,谈话也较为投契。王阳明接受了他的邀请,在文明书院,他首次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开修文教育先河,使龙场成为当时的教育圣地;他到贵阳文明书院,则提高了贵州的教育水平,活跃了贵州学术研究之风。 &&&&王阳明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作范文的有三篇,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这个“象”就是舜的那个弟弟),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正德四年末,也就是公元1509年,王阳明升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三十九岁的王阳明于次年1510年三月到任,他在庐陵短短七个月的时间,把庐陵治理得井井有条。十一月,王阳明进京朝。十二月,朝廷任王阳明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六年十月,1511年,王阳明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次年三月,王阳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扑寺少卿。正德八年二月便归绍兴山阴之新家省亲。五月王阳明大弟子徐爱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与王阳明同舟归越,还游了四明山。由此,王阳明结束了在京两年的官宦生涯。十月,到安徽赴任,因地僻官闲,讲学活动始盛。正德九年,既1514年,四月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到南京。此时王阳明的讲学规模又有发展。四十三岁的王阳明在南京讲学,主要以存天理去人欲为主。其外,他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表明他传播心学,已发展到自觉。 &&&&正德十年,1515年,赣,闽,粤,湘四省之界发生民乱。 &&&&次年,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开始处理军务。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到赣州,改变以往分省调兵的方法,注重训练当地民兵,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三大战役,便平定了平和县〈福建〉,崇义县〈江西〉,和平县〈广东〉,促进了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长期的稳定。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六月,王阳明以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至此,南赣义军被全部**。王阳明在紧张的军事行动中,依然没有停止讲学活动。 &&&&正德十四年正月,1519年,他以祖母病上疏请求归家,但没有被批准。到了六月,福建三卫军进贵协众谋叛,王阳明受命前往处理。途中闻知封在南昌的皇室宁王朱宸濠反叛,冒着弄不好会被灭门的风险,王阳明各地会征兵,最后将朱宸濠活捉,为国家立下大功。但功赶遭忌妒,受到百般非难,于是揭示出“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致良知”学说。 &&&&正德十六年三月,1521年,皇帝武宗死,无嗣,立从弟为帝,是为世宗。新皇帝召王阳明入京任用,被与王琼有矛盾的宰相杨廷和所阻。新朝廷追录平叛之功,升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赴,告假省亲。后封“新建伯”,赐建“新建伯府第”。 &&&&明嘉靖元年二月,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死,他回老家服丧。三年期满,仍为权臣所阻,没有被起用,在家待了六年之久。期间,讲学绍兴,余姚两地门徒大盛。 &&&&嘉靖六年,1527年,五十六岁的王阳明,依旧在绍兴讲学。九月,朝廷不得不又用王阳明去平定广西思田地区少数民族土官**,奉命以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军务出征。十一月到广西,用招抚的办法,于次年二月平定了思田之乱。七月,又用计扫除了断藤峡与八寨匪巢。 &&&&嘉靖七年十月,王阳明的肺病和足疮加剧。本来,他是带病出征的。繁重的军务和政事,使他日夜操劳不止。上疏请辞,推荐人代理。同时踏上了归途,但是在他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辅码头〈今大余县〉,病情恶化,于十一月二十九辰时,即公元日8时许,王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而逝。时年57岁。葬于浙江余姚越城城外30里的洪溪,乃王阳明生前亲点之地。 &&&&&&
王阳明心学 &&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学四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