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怎么结束的?马蓉怎么会喜欢王宝强开始有国民党的?

中国历史有几个朝代?有几个皇帝?每朝的皇帝是谁?_百度知道
中国历史有几个朝代?有几个皇帝?每朝的皇帝是谁?
顺便问下每朝皇帝的封号是什么?真实姓名叫什么?每朝皇帝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下?越详细越好。谢谢。。。。。。。。。。
提问者采纳
  1. 上古时代 前30世纪 - 前21世纪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太宗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朱元璋(公元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死于南京西宫。  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因其文治武功卓著,故与唐太宗各称千年一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终身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此战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国东北与远离后方的俄罗斯数百流浪者作战,然而久战不下,最后以围困战术迫使沙皇同意和谈,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了清朝在军事科技上与西方的差距),收复了雅克萨城(现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但是也为清朝大规模的修建皇家园林开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在名义上开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有继续,后来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利用“文字狱”这种残酷的方式打击了江南一带的文化学者, 例如康熙五十年发生过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狱事件。  乾隆 清高宗弘历(日子时—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即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
秦、西汉(除开七王之乱等)、东汉(除开三国)、西晋(司马炎死之前)、隋、唐(除开安史之乱)、两宋(含辽、金)、蒙元、明、清。
帝王谱 开国皇帝 详细介绍
周文王姬发
前770-256年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476年
前475-221年
前221-207年
始皇帝嬴政汉
前206-公元8年
汉高祖刘邦
第一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作为杰出封建政治家,在贞观(627年~649年)年间,由于比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与民休息,留心治道。这个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被赞誉为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开创了繁华的唐朝盛世。
第二位: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绩卓著。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暴君,实行暴政,秦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西汉王朝的第六代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汉武帝雄才大略,颇有建树,他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
看大本的新华词典后面都有,很详细
找中国通史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多没有超过 300 年这个瓶颈?
按投票排序
实际上气候的变化也是周期性的。王朝灭亡不只是人口数量太多、土地兼并、官逼民反这样的原因,也有气候变迁的原因。通过研究历史上气候变迁和王朝兴衰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每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其后总是偏暖;而当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弱的时候,也真是气候逐渐变冷的时候。气候变暖的话,东亚的季风区的范围就会扩大,相对来讲,冬天就会更加暖和,雨区的范围会扩大,粮食的产量也会增加,养活的人更加多,王朝也就处于上升期;反之,气候会变得更加寒冷,雨区的范围会缩小,而粮食的产量就会降低,养活的人更加少,王朝也逐渐开始走向衰弱。
这个问题我要是不答,简直辜负了恩师两年的教导!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恩怎么啦老师?啊我就是写个答案,不是开小差 .. 诶不是,您别 ... 不是,我真没 .. 诶您别打 ...)
-------------------------------------------先给结论:历史是周期性演进的,一直在按照周期性的规律变化着。三十年是一小变,一百年年是一中变,五百年是一大变。一千五百年是一纪,三纪过后才看得出历史的脉络。吴军博士说:有幸见证历史。能够活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远比前人多。为什么三十年一小变?因为三十年就是一代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心性,子女在父辈改造过的世界里生活,心性又会与父辈不同。为什么一百年一中变?因为三代出贵族。工农优秀者成为中产,中产优秀者成为贵族,贵族优秀者成为领袖,反之亦然。每次跨越都要用上一代人。三代以后,整个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什么五百年一大变?因为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夏商各是五百年,秦汉是五百年,隋唐又是五百年。当然五百年是概数,这个时间段就是受到一些更大因素的影响了。而这也正是题主要问的问题,为什么朝代的寿命会有一个瓶颈?
-------------------------------------------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小农经济的周期性瓦解,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周期性权利转移,三是皇权与大族(门阀)的斗争。这与
先生的观点比较相似,大家可以对照参考。事实上,三者是无法分割的。每一次皇朝更替都是至少两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先谈小农经济。 先生已经提到了人口的周期增长与消亡,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因素,即小农经济会周期性逐渐崩溃。其表现为:地主壮大,政府衰弱,流民增多,社会不稳定。每次王朝更替后,统治者都会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让人们安居乐业,从事农耕生产。然而小农经济很脆弱,因为农民基本上是没有本钱的。一旦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就会破产。这时,小农的产业就会落入地主手中,而小农则成为流民。在土地不再被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流民会一直增加下去。当流民超过人口的20%时,社会将极度不稳定,王朝因此陷入危机。(现在城市侵占耕地,农民工入城,恩 ... 现代文明也许有更多的办法吧)同时,由于地主的壮大,政府的力量会渐渐受到削弱。这时即使政府试图重新分配土地,往往也会因为地主乡绅的阻挠而作罢。所以当社会动荡时,政府往往已经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崛起,天下群雄逐鹿,其中最强者夺得天下。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之行,周而复始。事实上,每个王朝都在尽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均田制、府兵制、烟酒盐铁矾国家专卖,都是为此做出的努力。然而却少有能逃出这个规律的王朝。得基层社会者得天下。即使将地主势力全部打倒(如我党),只要一段时间,小农里依然会发展出乡绅阶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也许可以解决
先生的争论。再谈中央与地方。为了避免与前面重复,这里只谈一下藩镇和外族入侵的问题。夏商的灭亡基本上是因为农民起义。而周朝实行分封制,就把主要矛盾变成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直接看最后的结果:王室衰微,天下几分。最后还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商鞅实行核心家庭制度,打破宗族力量,使中央高度集权,就是因为吃了这个经验。之后的皇帝都懂得削藩,打压世家大族,所以可以避免地方强势。但是,地方的成长一旦和小农崩溃迭加在一起,那就势不可当了。原理不必多说,秦朝就是这么完蛋的。而隋唐开始,中国的历史在更大范围内演进。这时基本上是属于南方汉族、西北游牧民族(匈奴/蒙古)、东北游牧民族(鲜卑/女真/满族)三家轮流发力了。唐朝王室一定意义上是鲜卑人与汉人在陕西一带的融合;宋朝王室是纯汉人。元朝是铁木真大爆发 ... 卧槽都快灭了欧洲了,然后明朝王室是汉人。清朝是满族入关,然后民国再恢复汉族统治。(这里的各民族历史我不太熟,有错误请批评指正)所以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至少历史上的“中国”二字没有国家的概念。现在我们所讲的国家,多是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虽然元和清都属于汉人被征服,但是必须承认最终的结果是同化吸收。汉族的文明远较北方各族要强势,最终各族也基本上被纳入了汉族的文化。最后是皇权与门阀大族。我们不妨把门阀大族看作地主阶级的上层建筑。与藩镇不同,门阀与皇权的斗争就发生在中央,而权力争夺也基本上在朝廷内部解决。与小农破产相同,治世下门阀的壮大同样是不可逆的。曹操一生都在打击门阀,最后也一样栽倒了门阀手里。对于新生的王朝而言,整个政府机制由开国皇帝一手建立。所以,皇权在此时是绝对的,兔死狗烹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但随着政府的运作,行政机构渐渐强大,权力会不可避免地逐渐转移到大臣们手中。皇帝处处受到掣肘,于是开始反击。皇帝会设立新的机构、任用亲信,将原有机构架空。三省六部、上书房、军机处等等都是这么出现的。然而,从新的机构创立开始,它又不可避免地渐渐被大族的代表所控制。在这个循环里,门阀通过提拔、社交与裙带关系,逐渐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另外,顾命大臣(比如姑父 ..)和皇帝的斗争也是其中一种。当门阀势力空前强大时,就会有权臣或是宦官出现,把持朝政,将皇帝架空。这虽然不会引起王朝颠覆(但有时也会,比如王莽),却会造成政府效率的空前底下。这里的原因不妨参考一下《万历十五年》。另一个例子是宋朝:宋朝的第一个权相是王安石。虽然历史上评价偏负面,但可以肯定王安石是一心为国的。然而他也因此架空了王权,把权利握在自己手里。这恰恰造成了自他之后,权臣的不断出现。宋朝的最后一个权臣叫秦桧。这时,王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活力。一旦面临强敌(如蒙古对于宋,满族对于明),必定一击即溃。总结一下,每个朝代创立时,皇权都空前强大;政府重新分配土地、改革制度、打击豪强,统治因此而重新变得稳定。而在之后的时间里,一切又会重新发生:小农破产,地主壮大,门阀并起。这种局面会一直持续,是统治者无法改变的。直到再次进入乱世,新的统治者将一切重新洗牌。这就是为什么,王朝是有寿命的。少有人能活过一百岁,也少有朝代能活过三百年。-------------------------------------------补充一:在西方的观点下,统治方式被分为民主统治、寡头统治与独裁统治三种。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民主统治稳定,但难以避免暴民政治;寡头统治平衡,但会催生垄断;独裁统治高效,但十分脆弱而不理智。我的观点是,在现在的文化背景下,民主和独裁都会不可避免地向寡头统治演变。以中美为例,一个从集权起步,一个从民主起步,但都逐渐向寡头统治的状态发展。现代文明里,政府大多数是由大势力各自选出代表人物,共同组成的。补充二:历史的一千五百年周期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技术革新,二是主流文化的转变。技术革新的例子讨论的比较多,从金属工具使用一直到工业革命,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讨论一下文化的转变:中国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基本上在儒、道、法三者中转换。基本原理是治世儒法,乱世黄老。这三者恰恰代表了统治者的尚德、尚智或尚力。可以看到,秦汉信奉法家(汉是外儒内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推崇黄老之学,隋唐再遵儒术,宋元倾向于玄学,明清则研究理学(儒)。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官僚制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远远优于当下。文人们都愿意做官,把做官当做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追名逐利的方式。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
-------------------------------------------历史的逻辑是很清楚的,但历史是很复杂的。
(前面写的这些规律,都是有文化根基的,不要用来套用与其他国家)赞曰: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千千万万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尽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不变规律,再往细一点说就是中国古代一直处于“新王朝建立—变革兴盛—腐败动乱—农民起义”这样盛极而衰的六道轮回之中。只不过这些轮子有的滚得远一些有的滚得近一点而已,长则如两周800年商汤600年两汉400年,短命如大秦历二世而亡王莽新朝才十几年。傅斯年就曾说过,中国若无战乱,10年可恢复,30年可振兴,50年到70年必成盛世。但盛世过后呢?我想题主的问题不如改为中国古代王朝为何不能跳出盛极而衰这一规律更为恰当。这个问题前面几位都从经济、制度等方面写得很详细了,我本不应该再画蛇添足,不过作为历史爱好者还是忍不住出来再啰嗦几句。首先,王朝更替永远绕不过的话题之一就是土地,从商鞅开阡陌废井田后一直走在土地私有制的道路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虽然在当时土地的流通极大的解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带动了新一轮的社会变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不断显现,最致命的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分化。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是处于重农抑商(这个商更多的指商人阶层)的农业社会,无论当官的还是商人,都会把闲钱投入到土地的重复购买中。古代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一直都没有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观念,君天下下皇帝可以通过算缗令、抄家等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剥夺私有财产,因此相对于其他的财富,土地财富更加的稳定,同时也是一种面子地位的象征。土地无非就是皇帝封赏或兼并而来,那么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导致佃农乞丐的急剧膨胀,这样不知哪天一遇天灾人祸就炸锅。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能忍的民族,只要能吃饱饭就不会乱来,但如果哪天连饭都吃不上了,就极易骚动,这也是为什么朝代更替时大多会伴随干旱饥荒,而且是农民起义,最典型的就是李自成起义。当然历代(想)有作为的开国君主或者数得上号的改革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但始终没有成功者,土地问题可谓历代更替的最大顽疾。其次,中国虽然一直奉行中央集权,但中央权力并不是始终居高临下的,这里的中央集权可以分为经济领域和政治军事领域两方面。政治军事方面,中国最早实行的封建制,即分封建国,周武王立国后一口气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刘邦立国后最初采取的是郡县分封相结合的制度(只不过后者立国没多久改为非同姓不得封王),但无论是同姓异姓诸侯都不会乖乖听话拱卫京畿,做大后势必挑战中央权力,或主动或被动形成内乱,皇帝轮流做的年代,凭什么总是你?东周诸侯乱战西汉七国之乱以及唐朝安史之乱(当然安史之乱的主角虽然不是诸侯但节度史的权利胜似诸侯)都是如此,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有所改善但还是有明成祖的篡位。虽然有些动乱并没有直接改朝换代,但也使得当局元气大伤再也不能有所作为,等待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被推翻。经济方面,虽然中国一直重农抑商,但并不意味着商业的没落,重农抑商的另一面其实是国营经济的高度繁荣,盐铁酒矿产等领域先后收归国有(当然过程比较反复复杂,一会私营一会国营,大势是国营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或者动乱时期,这是中央财政最有力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49年开国前后党这么轻易就能稳定经济形势并开展国有化,他们可多是些土包子,而毕业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国民党诸君在后期可是束手无策的,因为有几千年可借鉴的国营历史)。国营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官商一体的结构,地方官商阶层的壮大也意味着中央权力的旁落,魏晋南北朝的氏族力量足可与官方相抗衡(当然私营经济下也会造就一批不怎么听话地方势力)。所以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清洗地方豪强并没收财产,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的算缗令和高缗令(即告密)。最后,像吏治腐败、宦官外戚斗权、末代皇帝的无能以及科举的固步自封,都是历朝历代无法克服的危机。最后的最后,想推荐几本书和一部纪录片(非学术的入门级的),一是吴晓波最近几本企业经济史系列,关于中国历史,无论教科书还是其他什么书籍影视,政治方面的内容特别多,而涉及经济领域的较少或者不主流,吴的书就是从国营经济史角度入手结构历代更替的密码。二是央视的纪录片帝国的兴衰,看到央视很多人会笑甚至嗤之以鼻,但如果我说这部纪录片最初传言有6集,但最后只播出了3集,我想大家就都懂了的,帝国的兴衰也是从经济角度重新演绎了西汉的历史。当然那个6集很可能真的只是传说而已,因为网上找不到关于后3集的一丁半点的影子,而纪录片本身在王莽新朝处非自然的戛然而止,让人不禁联想。
哈哈哈哈。我们学校的陈强老师刚写了一个搞笑的实证文章。(见《经济学季刊》15年第一期)简单的说,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周期性的外生冲击;一个是朝代自身的生命周期。先说周期性的外生冲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中原很多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其中非常著名的理论是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放牧。当气候适宜北方放牧的时候,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是掠夺性的,hit and run,并不像占领你;但当气候不适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少数民族被一个中央势力统一,然后一起南下,干掉中原王朝,在这里定居。再说朝代自身的生命周期。 的回答比较全面。简单说就是有各种因素使得新生的王朝更加蓬勃向上,而老王朝则更加衰落,很多在新生王朝时期的正能量,最后越来越少,王朝就像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慢慢变老,然后死掉。文献给出很多王朝衰老的解释,例如:1、王室由于长在深宫,其后代的质量不断下降。2、贵族绅士避税,矛盾越来越严重。3、行政管理周期。4、精神因素。5、帝国的产生来自于集体行动,然而随着贫富分化,冲突取代合作。6、社会越复杂,越容易产生自毁的力量。7、当然,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也能解释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人口较少,人均生产力水平很强,但随着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力增长,人均生产力就会陷入停滞然后衰竭,庞大的人口成为负担,陷入贫困之中,于是战乱随之而来。陈强(2015)认为,如果气候和王朝的生命周期都能够影响一个王朝的寿命,那么气候越是干旱,中原王朝被干掉的可能性越高,中原王朝建立的时间越早于少数民族内部统一的时间(中原王朝越老),抵御入侵的能力越低,被干掉的可能性就越高。陈强用logit王朝配对法估计了二者对中原王朝被干掉与否的影响系数,结果支撑了上述结论。用计量模型估计的参数去预测真实事件,发现只有两次没有预测成功,一次是蒙古入侵南宋,模型预测不会成功(概率为0.12),但是成功了;一次是准格尔对大清,模型预测会成功(概率为0.73),然而没有。作者认为前者或许因为蒙古征服南宋包含了很多特殊原因,而后者或许因为清朝皇帝质量高以及热兵器的引入。最后陈强还用时间序列以及以北方边界维度作为另一个被解释变量来进行稳健性检验。
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个人欲望的膨胀
造反者的野心和实力
还有受压迫者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至于时间问题嘛
我觉得“本杰明” 回答到点上了
LZ 建议你将每个王朝后期发生的大事件整理一下 也许就有答案了
游戏有时间限制。
王朝的更替不外乎三条:地理——气候,封建——豪强,人口——生产力———————————————————履霜坚冰至—————————————————————中国的地理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1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中国相对于世界中心(伊拉克地区)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由此产生了#华夏—夷狄五方#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结果是虽然中国的王朝更替有其内在因素,但是中国所在的这个(青藏高原以东/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世界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大文明兴衰都会汇入中国,从而影响中国历史。2 中国是东亚大陆性气候,存在一条“瑷珲腾冲线”也就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将中国划分为农业区和牧业区两部分,而在古代农业和牧业分属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从而使得中国的历史具有二元性。中国的气候参考#竺可桢#著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以发现,自#大暖期#结束以后中国经历了多次的“小冰河期”,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这些降温期包括:西周末年、三国两晋、唐末、晚明。可以发现这些天气趋冷的时代也是王朝倾覆甚至天下#丧乱#的时代。这绝对不是偶然的!btw:大暖期的结束时间是商代末年——武王革命的时候。
不知道朝鲜能持续多久
富不过三代
农业社会,朝代的更替多是内患所致,几乎全部都是农民填不饱肚子而引发起义,造成朝代更替。很久之前在《大科技》看过一篇文章,
这和土地的肥力周期(土地肥力的流失和恢复)有莫大关系。参见:
谢邀!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我也想过很久。没想出来,等我有心得了再来答。
中原王朝的平均寿命约为162年, 欧亚大陆帝国的平均寿命在250-300年之间 [1]。古代传统王朝可以用指数分布拟合[2],以此计帝国熬过300年的概率约为1/3。指数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不吸取教训?不可抗拒?),换句话说,帝国的失败率近似恒定。这似乎表明,古代王朝衰落有个普适的、非人力可决定的内在因素(经济学因素?气候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政治体制因素?红桃皇后效应?随机现象?)。---[1]:John Bagot Glubb,“The Fate Of Empires and Search for Survival”(1976),“In a surprising manner, 250 years emerges as the average length of national greatness.”[2]:Samuel Arbesman,“The Life-Spans of Empires”(2011),“... the imperial lifetimes can be fit to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with expected mean imperial lifetime of approximately 220 years.”
极少被人提及的地方政权 吐谷浑王朝从313年持续到663年 一共350年它在 西晋时期建国 经历了东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四个时期 直到唐朝时被另一个地方政权吐蕃所灭
新找到的耕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马尔萨斯定律神奇上演
中国历史都存在一个规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即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兴亡规律”。中国王朝的兴替与其本身的建立过程、制度设计、世袭制和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有莫大的关系。首先中国王朝的建立有三种模式:第一是农民起义推翻暴政,比如西汉的建立;第二是本身的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分化一派打倒皇帝一派逼迫其“禅让”,比如魏国的建立;第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推翻中原证权,比如元朝的建立。由于当初得天下的不容易,开国者更能懂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将大力发展经济、劝课农桑,经过朝代初期几代君主的通力贯彻,王朝一般都会在几十年内出现“盛世“局面。
但是盛世局面得在前几代君主都不怎么昏庸或者具有一定的治国本领的前提下方可,这就涉及到世袭制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做皇帝不是一个好差事,所谓”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但是无奈权力的诱惑太大,皇帝的儿子们都处心积虑的希望得到老皇帝的垂青然后传位于他,不管他是否有那个政治才能,而皇帝到了晚年大多有些判断力不够,不能在本来就有限的选项(质量可能还不高)里面选择真正的适合传位的人,所以这就导致了昏君、暴君的出现。再加上一些权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扶持一些自己以便以后控制的皇子夺位,更加导致了传位时候的不明智甚至荒唐。所以一般到了朝代后期昏君、暴君越来越多,而且把持朝政的权臣也随着增多。
如果说世袭制在当时无法改变的话,那么可以在制度上做出一些补益也就会将前一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谁料大多数君主,为了集权于个人,满足于自己的权力欲望,将大把大把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且取消以前本来就弱小的可以对皇帝进行监督制约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所以一个昏君、暴君在没有任何制约的情况下,国家不灭亡才怪。这个以明朝的历史为例最能证明。
再次,中国特殊的地主小农经济模式,决定了它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中国古代总体来说什么都会走向集中,就比如说土地,可能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旧的地主阶级实力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大力的压制,而新的地主阶级尚在形成阶段,所以农民在这个空档还能得到一定的土地,至少可以勉强的糊口,但是时间的推移,新的地主阶级慢慢的羽翼渐丰,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土地兼并,再加之朝廷的苛捐杂税,百姓会再次失去土地,所以就会导致矛盾激化,最终王朝在各方面的因素下灭亡。
说了这么多,由于知识不足,胡说八道不要怪怨就是。
如果超过了300年,你会问:”为何没有超过400年这个瓶颈?“。如果超过400年,你会问:”为何没超过500年这个瓶颈?“。周朝享国800年,还有人问:“为何没到一千年呢?”但总的有个瓶颈,上帝扔了个随机数,落在了300以内。ps:我是这么理解的(瞎说的,仅供娱乐)。考虑过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因素,一个王朝每十年都会发生变乱,被推翻的概率是10%。那么这个王朝延续十年以上的概率是0.9。延续100年的概率是0.9^10=0.34。延续200年的概率就是0.9^20=0.12。延续300年的概率就是0.04。(当然,这些数字是我瞎编的)。伟大的心理史学家谢顿如果在 ,他会说:王朝延续多久本身也是概率问题,时间越长概率越低。张居正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骡”类型人物属于干扰项。
一大堆归结于这个那个。从未想过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朝代,是和外国的封建社会朝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为什么非要拿梨子和苹果比?中国的皇帝是绝对权力的,外国的皇帝是没有绝对权力的。你推翻了中国的皇帝,你就有了权力,你推翻外国的皇帝,你没权力啊,权力都在什么公爵啊,什么幕府啊手里。谈论什么这个经济哪个外交,这个欲望哪个欲望,有任何意义吗?欧洲的那帮掌握权力的公爵,换的很快嘛。日本的幕府:镰仓()、室町()和德川()哪一个超过300年了?
历史盲乱入…没人从气候变迁等客观因素来考量么……?五胡乱华、金人犯宋、蒙古南下、满人入关等等……究其背后原因,一定与原生存地的生存环境变化有关。都是吃不上饭了才揭竿而起的吧……
这个问题问的很没有质量。300是一个特殊数字吗?正如上面说的,享年800年还有人问为什么没到一千年呢?其实也许你问的是,评价中国历史朝代更替频繁的原因?或者是对历史朝代更迭有什么看法。
用简单而不太专业的说法来说明一下吧。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和经济学基本规律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勤劳的人和懒惰的人,在古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每个朝代开始国家都会重新分配土地,为农民分配能够供他们生存的土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勤劳的人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懒惰或不善于管理财物的人可能会慢慢失去自己的土地。资本就慢慢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三百年基本是一个周期,在这段时间里勤劳或者善于管理的家庭慢慢越来越富裕,慢慢成为地主,而不太善于经营,或者比较懒惰的人慢慢会失去土地沦为佣人,甚至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就需要重新分配了。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比较有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其实本质上都是通过一系列规定来改变优化资本分配格局,变法的作用是能够鼓励普通民众更加积极的劳动,用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财富。张居正的变法也成功使明朝又延续了几十年。在古代,弄明生活富足,国家统治就会安定,农民如果过不下去,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这也是英明君主都体恤民力的原因,也是毛爷爷和我党目光长远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会爱上你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