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当年东德西德分界线xiee统一后,中国在新闻上有没有报道?!

UID17&帖子734&精华46&积分5611&止戈币1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6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关于东德不如西德,我的几点看法
东德不如西德,东德人老往西德逃跑,乃至苏东集团在冷战中失败被很多人认为是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苏联体制不如美国体制的铁证.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关键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美国\西欧对苏东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人口\工业\科技底子以及人文教育底蕴的差距.
比如历史上的冷战力量对比完全不平衡:3 O7 J, l0 G6 L* ^
1 Z; A2 [+ B" ^
+ ]+ Z; k" T' l" E& R- U&&A
二战刚结束时苏联的工业实力只有美国的1/8,朝鲜战争爆发时差距缩小为1/3,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实力发展到美国的70%左右。美国这边,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都是工业大国而苏联这边工业稍微强点只有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中国面积大,人口多,但1959年就闹翻了。而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国家的工业实力加起来也不如意大利。所以,最后的冷战结局也不奇怪。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仅是互换双方的政治制度,还是硬实力有着很大优势的美国阵营取得冷战的胜利。如果整个德国被纳入社会主义阵营,或者中苏没有分裂,冷战的结局就很难说了。
5 i, E/ ^. L' ^; }6 @
东德人为什么老往西德跑,固然原因复杂,但重要的一条就是:西德方面在出高价,东德人过来吧,哪怕你是东德的普通公民,只要你过来,一次性就给一千万美金.
& `' T+ D1 ~: c
- y& X2 C) \& T; D% ?
东德可以这么干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呢?倒不是东德方面出不起1千万美金,而是因为,东德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除少数高级干部外,不允许&经济收入超出普通民众太多的富翁存在&
" Z4 i' Z! G+ L2 p: p9 N6 f8 k
而且单一民族被人为分裂的两个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流动也会天然的有利于人口多的一方.
3 }( H1 n( Y7 i, ]# r1 a
. _1 {8 e2 q4 t/ m& @) Z5 ?6 H&&K
当然西德比东德富裕也是事实,为什么呢,除了东德战争破坏更严重外,双方的后盾经济实力也是不一样的,西德背后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东德背后只有苏联.这也从侧面说明,美国阵营能赢得冷战靠的是相对华约阵营的硬实力优势(2倍的人口,几倍的工业实力等),而非政治制度优势.恰恰相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在硬实力大大不如对手的情况下靠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和西方阵营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
; x/ u. Z( w, [
即使如此,假如没有中苏分裂,冷战结局未可知也.一个不是太强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苏联的存在,从根本上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长远利益.
8 U( v2 Z% C: C
&&q5 i: z) t) [$ Q1 J
5 O9 i! J- Q/ D6 U( ?: Y- z
更不用说假如没有中苏分裂,毛之后的中国在纠正毛的极左错误的同时不会&顺便&抛弃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今的中国虽然&先富起来的人&会少得多,但总体上普通民众要更富裕,社会贫富差距要小得多,社会矛盾要少得多,社会总体要和谐得多.6 f, ?( {' U) t+ e. R* @
4 o1 N4 m. p5 e9 u. H* D; M# [
" E/ b' r2 s' y2 O: S
; L* r' [3 p5 e( F3 H
所以说,假如没有中苏分裂,不仅从大道理上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个人认为从长远看,真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而美国和俄罗斯很可能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后堡垒),而且整体上也是客观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普通民众的.! c5 e, R6 `5 R2 i& ]5 G# ?
# c# _9 P7 T/ U; P4 a6 W
+ v8 s3 Z# O! B! p. N) {; s" p, a9 k
5 O! p$ t" z( ^% q9 }2 G" w
有人要说了,我不是普通民众,我是&精英&.我的收入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我属于中国大陆逐渐抛弃生产资料公有制后&先富起来的人&.的确,对这样的人来说,中苏不分裂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有钱.但是,你是'先富起来的人&,你能保证你的儿子还是&先富起来的人&吗?你可能要说,我有钱有权,我的儿子在我的照耀下起点就比别人高,我的儿子将来也是&先富起来的人&.那好,你的孙子呢?重孙子呢?你是否还能保证?就算你能保证你的直系后代都是&先富起来的人&,你的亲戚呢?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呢?你能保证他们都是&先富起来的人&吗?毕竟,普通民众总是大多数.
UID17&帖子734&精华46&积分5611&止戈币1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6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这样说就客观多了. Q* m1 \0 t: ^' `
1 东德在苏联人来之前就不如西德
2 苏联人快到的时候跑了不少人才去西德" c! x9 w&&G) N" F
3 东德原来农业GDP比例很大,这部分什么制度也不能像工业那样指数涨
4 在人均GDP计算方式不利于东德的情况下 东德和西德的差距最大不过1:2
UID17&帖子734&精华46&积分5611&止戈币1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6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这个说明昂列克已经被资本主义集团给收买了。8 j0 P4 i& J; E4 D3 n& i9 I
否则组织一个师的人民军跑去西德就能拿一千多亿,西德政府直接破产。让后就可以兵不血刃的统一德国了。( b: B8 I$ M! r0 q8 @3 D7 Y&&N
&&V0 c$ l) @9 d&&k( j% Y! E' t/ A
有美帝国主义集团输血?那怕啥,大不了组织10万人过去,美国政府都给你搞破产。一千万人的德国,组织个十万人铲平资本主义世界还不是小意思?5 {5 t' y0 c3 w4 U- s/ g' W9 {5 d3 [
美国打一场越战才多少钱呀。能用几万人就把整个西方世界给灭了,这是何等牛X的买卖呀!
UID969&帖子1&精华0&积分3&止戈币0 &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说几点:2 M) Q/ X7 w) Y7 \
1,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中获胜,其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科技、军事,而是人心向背。诚然,双方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有差距,但双方并没有开战,这种差距并不会导致弱势一方的崩溃。举个例子,中国和印度有矛盾,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强于印度,但印度丝毫没有要崩溃的迹象。/ L% X" f. {* |5 N" B9 E$ h: Q% V
2,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其直接原因,是人民提出改变国家政体的要求,以至于发生动乱。人民提出这种要求,与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印度比苏联、东德穷多了,印度人为什么不要求改变政体?
3,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不尊重民意,导致人民的利益受损,更重要的是,人民丧失尊严,活得憋屈。你想想,有多少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员,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既然人民不能选举他们喜欢的人做领导,领导还有多少动力为人民服务?主帖明显回避了这个事实。
4,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弱者有后来居上的机会。日本从封建国家起步,基础够差吧?花40年时间跃居全球经济第七,不到100年成为全球第二。苏联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沙俄起家,人口是日本的2倍,土地和矿产资源是日本的50倍,哪点比不过日本?为什么经济会一度落后于日本?由此看来,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状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基础,社会体制也脱不了干系。想想看,资本主义阵营有没有“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说法?2 V( ~6 A&&k' K) L9 T
5,主帖显然是偏袒社会主义阵营,连某些低级谣言都采信,可见心眼瞎了:“西德方面在出高价,东德人过来吧,哪怕你是东德的普通公民,只要你过来,一次性就给一千万美金oooooo”只要东德过去几百人,西德一年的教育经费就没了。西德花这么大代价为的是什么?得到了什么好处?难道西德人脑子短路?
UID108&帖子518&精华121&积分7647&止戈币0 &阅读权限110&在线时间3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小鹰 于
09:13 编辑
楼上说的有道理,我也说几点吧。0 e/ ~- r( P! {, Z( q. g5 C! N1 N" ]
% j) \: [8 R- V1 ~* d
其实归根街道,还是经济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注重民生,过多偏重于计划经济,特别是重工业,所以人民普遍不满生活水平之差,这就是是80年代末一切的根源!# t: C2 A. a9 Q! K
* {2 ]' l5 D% G
另外LZ说的确实有点假,过去一个人给1千万,呵呵,这种事情,也只有五毛党造谣才有的事了!
UID4&帖子1104&精华5&积分4086&止戈币0 &阅读权限110&性别男&在线时间17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中获胜,其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科技、军事,而是人心向背。诚然,双方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有差距,但双方并没有开战,这种差距并不会导致弱势一方的崩溃。举个例子,中国和印度有矛 ...! o" ]7 R: W! D; K
cfcfcf 发表于
22:14 8 M# B$ k/ S: }* y0 H&&H
! @* }2 f3 ?' q
我严重赞同你的观点。我觉得是体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年最成功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向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他的体制和制度,其余的国家多多少少都是在走苏联的路子。苏联是走歪了,也不许别人走正,加之苏联又太强大,当时的冷战国际状况又只能迫使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一起。所以,这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f4 X1 K2 Y, r3 g
当然,西德那边因为是相当于冷战第一站场了,西方世界给予的帮助也会大一些。也有点点原因在里面。但我觉得资本主义已经发展那么多年了,已经逐步在完善自身了。毕竟有些优势在里面。
===============
该用户头像已被绿坝屏蔽
===============
UID9&帖子727&精华0&积分4550&止戈币0 &阅读权限110&性别男&来自止戈网&在线时间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曼昆 于
09:22 编辑 ( M* b2 |4 t/ L&&t7 O
; |, \$ t1 D0 `' h( c
  头条没出来前,我先回这个帖子。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强帖了。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两种制度、体制的比较,这个帖子涉及的问题好像太大了。其实到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等基本概念上,中国包括世界的人民都还不是完全清楚,众说纷纭。9 \2 M) r9 ^" Z+ e
  东德与西德确实是常常被用来比较两种制度,两德统一纪念时和纪念柏林墙倒掉20周年时,许多名家都有相关评论。这里引用知名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秦晖纪念柏林墙倒掉20周年时的文章来回答:
0 }9 \# O" ^# Z* W
  “根据东德法律也是犯罪”
  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在墙的西边没有任何防御措施,老百姓可以一直走到墙根。而在东边,沿墙一线(包括途经原来柏林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和斯普雷河边的景观地带)宽一百多到数百米的建筑全部被推平铲光,形成一条严禁民众接近的无人区(人称“死亡区”),其间有铁丝网栅栏、军车巡逻道、望塔、钢筋水泥碉堡、自动信号报警和机枪自动射击装置、警犬巡逻线、探照灯和高杆式强光照明灯、车辆陷坑、松土地带、哨卡岗楼密布,完全是一个恐怖地带。面对西方的指责,东德政府最有力的辩护就是:这一切并不具有对西边的进攻性,它只是“防卫墙”,是防御性的。东德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拥有防卫的权利。&&w2 F8 d# t&&|- N: W/ J
  没错,柏林墙的确是“防御性”的,从来没有人指责这道墙具有军事进攻的功能。问题是它要“防御”谁?柏林墙存在的28年记录铁证如山地表明,它从未对任何一个西边的人进行过火力拦截,因为根本没人试图闯入。但是,它却以火力射杀了有名有姓的201名东德公民,而除了想“出去”,他们并无任何过错,至于在火力拦截中被打残打伤、生擒活捉的东德人就不知多少了。显然,柏林墙并不是用来进攻西边的,但它也不是用来“防御”西边的。它就是一道拦截“自己人”外逃的天堑,一道为东德公民设下的天罗地网。- g3 G6 @' F+ |* {6 w1 }- z. R/ G
  关于柏林墙的评价,我以为如下一段话堪称经典:/ `5 k- O/ m&&Q8 D+ k&&[# @&&q$ A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在这样的墙里面是什么地方?那不就是监狱吗?”
  的确,被这样的墙“保护”起来的东德不像一所巨大的监狱吗?但即便是监狱,对试图“越狱”者不加警告就射杀也被认为是残忍,而沿柏林墙的许多机枪自动射击装置就具有这个功能。因此统一以后这种“对试图越墙者格杀勿论”之举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审判的罪行。但是两德统一是协议实现的,对前政府的政治行为似乎也不应追究个人责任。当然,舆论的谴责是没法禁止的。而面对舆论谴责,一位前东德领导人辩解说,柏林墙下的死亡只是执勤军人的随机应变造成的,东德官方并没有下达“越墙者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因为“我们东德的法律也不允许”这样草菅人命。如果真有这样的命令,“我们当政时也是要追究的。”+ r' i) N' ~) T7 Q
  然而他不说还好,不久,人们在东德档案中果真就发现了这样一份“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政治局委员的签字。这下坏了:按东德领导人自己的说法,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这样的“格杀勿论”也是犯罪,下令者要承担责任。统一后的德国如果根据那时在东德并不生效的西德法律给他们治罪,那就有政治报复之嫌。但是如果统一前在东德境内杀人放火的刑事犯在统一后就没事了,恐怕也不符合常情。所以许多人认为,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属犯罪的行为,统一后并无免受追究之理,这被认为是纯粹的法律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而且人命关天的案件时效也长,现在时效并没有过去。于是法庭“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进行了审判,一些人为此受到了惩罚。笔者不想评价这种追究是不是合适,但“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是罪行”的说法,无疑已足以把柏林墙及其策划者钉在了耻辱柱上。3 e4 u) C; n% L- J6 y5 h% ]
8 A7 I, M7 K) R
  建墙之前:两种占领政策5 H0 U, w" b$ S$ g6 i
  1945年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英、美、法、苏之间的联盟关系因为对手的消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分割德国是它们共同的想法,在《波茨坦协定》中几国首脑就军事占领柏林进行协商。戴高乐说,各占领区“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办法,管理自己的占领区”.斯大林也说,谁攻占的地方,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于它。两个德国就此产生。' z% h" Y+ f+ T& B; |( N& E
6 M* C* x5 y&&D. B' y" ~2 i9 R
  1949年民主德国在苏占区成立,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东西占区成为两种制度较量的场所。苏联要把东德变成自己的卫星国,控制与汲取是主要思路。首先在战后赔偿问题上,各占领区实行完全不同的政策。苏联的策略是“榨取德国赔偿本国”,它向德国方面提出100亿美元的赔偿。战后的德国没有能力偿还这样巨额的战争赔款,苏联便拆除德国的工厂设备,利用德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战俘无偿进行实物赔偿。为此苏联从它的占领区拆走了80%的重工业设备。到1948年,苏占区的1900家工厂被拆除,其中1700家是整体拆迁,由于大规模的拆除,东德的生产能力下降了50%.此后很长时期,东德的每七个工人当中就有一个为苏联人干活。此外苏联还把大量的农产品运回本国,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苏联大约从东德索取了价值150亿美元的赔偿,使东德如牛负重,长期无法重振经济。另外苏联把法本、克虏伯等大型企业没收后改造为苏联股份公司。本来战后的生活就十分艰难,还必须向苏联提供大量赔偿,使东德不堪重负。' a& y3 `( r2 `, S
* Y0 I6 k/ n. [1 O
  而西德是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在冷战加剧的情况下,为了抵制苏联的势力,英、美、法与苏联的思路完全不同,开始实行经济扶植政策。西德只向西方战胜国提供了原定数额2%的赔款。1948年6月英美为成立联邦政府、起草德国宪法和占领法,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为了反击,于6月24日全面中断通往西部的水陆运输,对西柏林进行封锁。美、英、法不计代价,耗巨资通过空中走廊飞行运输,给西柏林居民供应各种物资,前后持续达324天。在这将近一年封锁期内共空运140万吨物资,近20万航次,仅空运费就达2.5亿美元。在密集的运输中飞机失事24架,机组人员死亡48人。这一切如今都记载在了原柏林滕佩尔霍夫机场楼前竖立的“柏林大空运”纪念碑上。在那些日子里,柏林人看到的是这样对比鲜明的图景:苏联人从地面上把德国的东西用列车一列车地拉走,而英美则从空中一架接一架地用飞机把来自西方的东西源源不断送进德国。& G! @1 E( y7 ~! s
  与此同时,美国从年在西占区共发放16.202亿美元的救济款。1948年根据“马歇尔计划”,联邦德国获得近16亿美元援助。美国还在德国开设“特殊账目”用于国内的财政补贴,截止到1975年为该账目提供了大约110亿美元的贷款,这被称作是西德经济起飞的“第一推动力”.1 M8 [$ r8 H/ i' ^&&I; b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赔偿之后在重建经济时,东德不能不完全照搬苏联体制,以强制性的国家计划调节扼杀了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大搞集体化和重工业化。从1945年到1948年,东德把3000多家私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从1950年起推行农业集体化,虽因农民抵制一度放松,但从1958年起集体化步伐又重新加快,一年中集体化的比例就从25%上升到58%,1960年一下子达到86%,这种集体化完全是强制性的。与此同时,由于大量没收没有按时交税的手工业者的资产,各种商品供应立即紧张起来,这在德国人中引起极大的反感。尽管计划经济可以让老百姓勒紧裤带尽量投资,使工业较快得到重建,但人民生活艰难。从苏东阵营内部看,应该说东德的经济是成功的。到20世纪70年代,东德已成为苏东阵营中经济最发达者,但即便如此它的绩效仍无法与西德相比。而且再“科学”的计划也无法解决人们的消费偏好和自由发展的诉求,20世纪80年代后,东德的“科学计划”潜力近于枯竭,经济出现停滞。1989年东德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昂纳克下台以后承认,苏联推行的计划经济“是一种最糟糕的计划,它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的”.
# [/ F) r8 t8 j4 g- g' |
  在西德则是另一番图景。美国人把西德的管理权很快移交给了德国人,1947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大量资金注入西德。1949年6月《联邦德国宪法》通过,西德建立了既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注意社会平等、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制。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从1950年到1965年联邦德国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促成经济高速增长,从此开始了15年的“莱茵奇迹”.年,西德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20世纪80年代西德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经济大国。而早在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便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战后两个德国各自形成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加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圈。1950年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70%的出口面向“经互会”国家进行“账面卢布结算”的“内部交流”,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走上封闭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西德在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而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人民实际生活。战后东西两边都为应付时艰一度实行过配给制,但西德1950年就取消了配给制,很快自选超级商场满街,市面繁荣,消费旺盛。而东德到1958年才取消配给,但商品的匮乏和单一依旧。在生活、住房、就业、医疗各方面都是西强东弱。东德为此提出“先生产好,后生活好”的口号,让人寄希望于缥缈的未来,而西德无需口号,明摆着的“生活好”已经有力地证明它的生产也绝不差。为了抵制西柏林繁华的选帝侯大街上高档商品和花花世界的诱惑,东柏林大搞形象工程,建立了引以为豪的东欧最高的电视塔。但却立即传开了有关此塔的两个政治寓言:一是“圣徒十字”传说,电视塔上部观光大圆球的玻璃在阳光下反射出醒目的十字光,被认为是对无神论的东德统治者不满;二是“斜塔”传说,据说由于人们在观光球上都挤在西边看那被大墙阻隔的西柏林,塔都被压得向西倾斜了。
  “6·17事件”与逃亡潮7 m! O( B/ `8 U. F7 I3 \6 [4 b
5 i5 n# _7 |9 D6 V$ j6 V6 ]/ Z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东欧各国都长出了一口气,人们认为压在头上的“紧箍咒”应该松动了。但1953年5月,东德政府却以行政命令把各企业的劳动定额一律提高10%,并且不增加工资,还威胁要开除那些以罢工示威来反对提高定额的工人,要“把一小撮隐藏在工人队伍中的特务揪出来”.6月16日东德《论坛报》发表社论说,提高劳动定额是“工人阶级义不容辞的责任”,激起众怒。当天建筑工人率先罢工,6月17日东柏林大批工人在斯特劳斯广场举行罢工集会,工人们提出了罢工的九点要求:不能降低单位定额工资的数量;降低生活费用;举行秘密和自由选举;禁止迫害罢工工人;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撤走苏联占领军;释放全部政治犯;遣返所有战俘;取消对人民的监视。6月17日罢工席卷了整个东部德国,除柏林外,腾费尔德、哈雷、莱比锡、梅塞堡、勃兰登堡、德累斯顿、格尔利茨等地纷纷加入,总共有近272个区30万人参加罢工,一些知识分子、复员军人和警察也加入罢工队伍,甚至西柏林的部分工厂也冲破警察防线前来声援东部的工人。有几个人登上勃兰登堡门把红旗换成了联邦德国的旗帜。结果苏军宣布戒严令,不允许三人以上在街头聚会,违者按占领国战时法论处,并先期出动了一个装甲师来驱散游行,在冲突中军警开枪,造成流血事件。“6·17事件”是东欧第一次表现出反对斯大林模式的工人起义,为了纪念此事,西柏林把通往勃兰登堡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6·17大道”./ n+ n& Z' o, e9 S
5 Q! s& ]9 {+ d
  “6·17事件”后东德的逃亡潮愈演愈烈。1945年东德有人口1664万,年间就有350万人逃离东德,也就是1/5的人口跑掉了。而这时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东德还算是最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958年达到8%,被赫鲁晓夫称作“社会主义的橱窗”.苏联不能容忍东德成为“逃亡的橱窗”.1958年11月赫鲁晓夫发出“最后通牒”,要接管前往西德的通道,结果导致“柏林危机”,反而更加剧了逃亡潮。1959年逃亡14.4万人,1960年20万人,1961年建墙前每月就逃亡10万人,而建墙前的两个星期就有4.7万人逃走。据说由于技术人员和劳动力流失,东德的损失大约达到1200亿马克。在这种窘境中,1961年华沙条约组织开会批准建墙的决定,“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高墙终于竖立。& E6 L, M$ d/ @! g
  “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高墙倒了
4 G8 E+ }% l, [8 l/ O+ v8 V& e
  1961年8月东德的特种兵以“玫瑰行动”的代号迅速在东西德之间架起了一道铁丝网,后来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从日建成,到日拆除,柏林墙一共存在了28年。在纪念柏林墙建立20周年的时候昂纳克说:“由于构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我们才扞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但是靠高墙和火力拦截把人圈禁起来才能“扞卫”的“主义”,还是人们当年梦想的那种人类理想吗?
' L8 B0 |/ |1 t3 M5 [! ]6 y
  柏林墙建成后人们的逃亡史变得更加血泪斑斑。游泳、挖地道、跳高楼、用重型汽车硬撞、自造潜水艇、热气球、滑翔机、弹射器……,许多逃亡故事都已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笔者也就无庸赘述了。只就柏林墙的隔离功效而言,从建墙前每年十几万、几十万人逃亡,到建墙后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0 N' R! @' Y, F. M. d
8 l) ]5 D) p/ G+ u
  1987年苏联对东欧的政策改变,严格控制东欧的传统被放弃。1987年《苏联外交通讯》刊登戈尔巴乔夫的一篇讲话。他说:“我们无权教导别人,苏联对盟国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切事情必须由苏共盖章批准的做法已经结束”.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8大和第19次代表会议上明确否定了苏联控制东欧集团的原则,他表态说,“以任何方式、甚至军事方式从外部将一种社会制度强加于人”都应该受到谴责。' f+ S8 ~; e8 H( ?/ M2 L, c9 u' ~
, I$ J1 G! e, p1 @&&[
  在变革潮流冲击下,1989年5月率先实行多党制和民主化的匈牙利宣布匈奥边界自由通行,大批的东德居民前往匈牙利旅游,然后取道奥地利进入西德。在10月初就有近4万人以这种方式逃离东德。10月7日是东德40周年国庆,第一个反对党东德社会民主党此时成立,他们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要求新闻自由和出境自由,第一次有人公开提出拆除柏林墙。10月9日,统一社会党的中央委员、民主德国作协主席赫·康德在《世界青年报》发表的公开信中说:“我们必须承认现实,失败就是失败”,“大批公民出走的原因,我们必须从自身寻求解答。”迫于四周近邻的民主化浪潮,“禁锢政策”已失去意义。10月23日,政治局委员库·哈格在国家电视台宣布,所有东德居民均可获得申请护照出境,政府予以批准。11月1日开放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大批东德人借道捷克前往西德,一周内出走的人数多达50万,“出走潮”已成为无法阻挡的滚滚浪潮。9日晚,两德将过境站全部开放,人们从广播和电视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潮水般地涌向柏林墙,涌向西柏林、涌向西德,人们骑在墙上狂欢,手持各种工具奔向柏林墙,柏林墙坍塌了!
  转型20年众说纷纭
+ `& ~8 |$ Q2 x1 `% i
  星移斗转,转眼柏林墙倒塌20年了。我们来到柏林,这里是一派庆祝气氛。勃兰登堡门东边,着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上装设了覆盖整栋大楼的节庆彩画。而在西边,勃兰登堡门前原来柏林墙的基址处竖立起一个由十余条游艇倒扣叠成的大型纪念装置,周围有许多讲述柏林墙历史的看板。出售“柏林墙纪念品”的摊贩生意兴隆,扮演当年边界检查站东、西双方军人的模特忙着与游客照相赚钱,一队孩子在墙址标志线旁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历史……
&&k# {# c: `9 v' x1 H& f&&J8 {( V
  但是关于柏林墙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尤其是柏林墙倒塌后20年前东德地区的发展,还是众说纷纭。! m9 F$ D) ^0 B0 C4 c( C9 L
  10月23日我在德国统一后新修的柏林中央火车站--一座极其现代派的玻璃大厦--等车去慕尼黑,广播说列车因故晚点,而且要调换站台。在号称国民严谨守时的德国也有这种事,令我感到意外。这时一个站台值班的老职员莱因哈德先生看出我的焦躁,上前解释事故缘由。于是通过送行友人的翻译我们聊了起来。聊得高兴了,他还解下DB(“德国铁路”公司)的胸牌,抽出名卡后送给了我。他说他在铁路工作已经30多年,统一前在东柏林的车站,统一后到了这个新的中央站。
  据他所说,统一前他在东德的工资只有西德的一半,统一后已经与西德工资持平。但实际上,统一前东西德的铁路运营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两边的铁路都是国营的,工作都是“铁饭碗”.统一以后前东德地区搞私有化,连西德原来的国营部门也波及了。现在德国铁路公司虽然还是国家控股,但股份已经多元化,私人股已经有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公司进行了分拆,以便引入竞争机制。莱因哈德对这种转制似乎颇有微词,说是现在铁路的运行波动大,也不如原来守时。因为职工流动多了,业务素质不如从前。像他本人这样的几十年老职工还能拿到终身合同,但年轻人的合同年限就比较短,工作不稳定,也不如过去安心。由于失业率高,前途不确定,不少年轻人都不愿意成家。他的女儿27岁了,也还是单身,工作不断在换(说到这,他摇头叹息着)。他还认为,过去人们互相关心,交往密切;现在则是各顾各,关系淡漠多告。最后我问他,总的来说你觉得统一前好呢,还是统一后的情形好?他肯定的说,那当然还是统一以后好,否则我们不愿意,怎么统一得起来?
  这位老职工的话很有代表性。事实上德国统一后,通过西部向东部的大量“输血”,东西马克1:1兑换,全盘引进西部的社会福利与劳工权益保障机制,东西德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了。就像那位铁路职工莱因哈德,统一后的工资就涨了一倍。但也恰恰因为东德没有了廉价劳动力和其他廉价要素的“优势”,西部制造业资本宁可远赴中国,也不大愿意来东部投资。原来东德的制造业企业垮掉了,新的制造业却没能发展起来。而仅靠服务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虽然可以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却无法解决制造业衰落后留下的失业问题。这使许多东德人不满。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共服务。德国的个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联邦财政支持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障都有全德统一的制度安排。但教育虽然也如欧洲福利国家的传统,是由政府来办(这与拥有发达私立教育体系的美国完全不同),然而却不是联邦,而是州政府负责。由于东部“新联邦州”财政普遍比西部老州拮据,教育也就很不景气。像位于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冷战”时是西方的学术橱窗,为了抗衡东柏林的洪堡大学,西德不吝拨款。统一后东西柏林合并成新的柏林州,大学就归州财政管了。偏偏柏林州财政如今很困难,自由大学也不得不裁员缩编,很多机构被撤销,不复往日盛况了。基层学校也受财政困境影响,据说许多地方由于教师工资不如西部,好教师都“走西口”去了。幸亏如今欧洲一体化,波兰等收入更低的转轨国家来了不少外籍教师,于是那里波兰老师教德国孩子就成了学校的常见景观,有人抱怨道:“我们孩子讲的德语怎么有波兰口音?”
1 n% q, c8 b3 M
  这种情况能否避免?前东德的转轨过程是否犯了什么大的错误?20年后人们仍然有不少争论。由前东德执政党改组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党(如今已与西德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拉方丹派”合并为“左翼党”,但三方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这一过程批评甚烈,他们认为统一过于急躁,由于实际上是西德接管,东德经济丧失了自我改造的机会,造成如今的制造业衰落。东德前执政党最后一任总理、现在也是左翼党元老的汉斯·莫德罗先生对我说:就是要私有化,也不能像托管局那样破罐子破摔,而应该像匈牙利人那样,先投资把企业改造得有个样子,再卖个好价钱。
2 w6 C5 S% h( x8 H( @7 ]
  牢骚归牢骚,厌恶就是厌恶
+ w9 r6 m, S0 g/ V3 l
  但是即便在前东德,很多人也不认为上述说法是可行的。如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转型研究所的威尔·戈斯教授就对笔者说:现在的问题的确很多,但他认为,柏林墙一倒,如果统一拖延,东德人出走西德的大潮就会不可收拾。而要很快统一,不搞统一货币和东西马克一比一兑换就无法安定东德民心。而搞了这个,东德也就基本没有了廉价劳动力优势,很难像中国那样吸引投资。所以他认为,现在的一些问题其实难以避免,而比实际做法更好的转轨方式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很难行得通。
  但无论如何,如今前东德人对于统一20周年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欢迎和庆祝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一方面对20年来的经历有很多牢骚。这后一方面最明显的证据莫过于“左翼党”在最近这次选举中的成绩。有朋友说,由于“左翼党”在柏林州是执政联盟成员,所以20周年庆祝活动还比较低调,否则就更热闹了。
7 \1 g2 V* n4 J) M' X, }
  不过正如那位铁路公司职工莱因哈德所言,牢骚归牢骚,他们对统一前后的变化总的来说心里是有杆秤的。对现状的牢骚和对柏林墙的厌恶并不矛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前东德民社党、西德社民党“拉方丹派”和西德共产党三方组成的“左翼党”主要的选民基础都在东部,但这个党内最“左”的言论,包括怀念柏林墙的言论却全都来自西部。西德共产党是1968年学生运动极左派建立的小党,在人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东德体制的西德,这些人的言论经常口无遮拦。如原德共成员韦格纳在州议会上就为前东德秘密警察和柏林墙辩护。但她的话立即在东部“同志们”中引起强烈反感,导致她被左翼党开除。如今的左翼党大部分成员来自前东德,却奉来自西德社民党的拉方丹为党首。(可堪对比的是德国“右派”却选了个来自前东德的默克尔当一把手。)该党议会党团领袖居西不久前声明,任何关于“专政”的思想都与我们党不相容,这显然也是针对一些西德极左派的言论。
# S4 x( r/ Q&&g6 j) l1 d
  前东德老百姓,包括左翼党的选民对现状再不满,他们毕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没有谁比他们更明白柏林墙意味着什么。今天在柏林墙保留下来的最着名的一段“涂鸦墙”(正式名称是“东边画廊”)上,有一幅很大的墙画最引人注目,它画的是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正在兴高采烈地拆墙,标题是“还有许多墙需要拆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在此留影,自然,我也在其中。
UID5&帖子736&精华1&积分3597&止戈币0 &阅读权限110&性别男&来自东京都八王子市&在线时间8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这不就是体制的不同吗?一个人一个看法。资本主义是有贫富悬殊,社会主义就很和谐。贫富产生距离。
くさのこう&&がんばります!
UID9&帖子727&精华0&积分4550&止戈币0 &阅读权限110&性别男&来自止戈网&在线时间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最生动、最真实的是历史,当然,前提是有人告诉你真实的,感谢国家。我不认为东德就一定不如西德,东德军是冷战期间华约军队中仅次于苏军的武装力量。而从经济史来看,在苏联的剥削与占领下,东德仍然在经济与军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发展能力,别忘了,东德是冷战的最前线。当然,东德的发展代价也很沉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德和西德的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