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最欣赏自己的事例芙蓉的办法为什么

当前位置: &
求翻译:兰迪,你爱看电影吗?如果有时间我很爱看电影,我最喜欢的美国电影是“出水芙蓉”,“泰坦尼克号”,“诺丁山”还有卓别林的“舞台生涯”。卓别林一生拍了很多的喜剧电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舞台生涯”, 我还喜欢美国拍摄的影片《功夫熊猫》,它让我很感动,因为整个影片充满了中国元素,这部影片拍摄的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蓝迪,你喜欢熊猫吗?是什么意思?
兰迪,你爱看电影吗?如果有时间我很爱看电影,我最喜欢的美国电影是“出水芙蓉”,“泰坦尼克号”,“诺丁山”还有卓别林的“舞台生涯”。卓别林一生拍了很多的喜剧电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舞台生涯”, 我还喜欢美国拍摄的影片《功夫熊猫》,它让我很感动,因为整个影片充满了中国元素,这部影片拍摄的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蓝迪,你喜欢熊猫吗?
问题补充:
Randy, you like to watch a movie? If you have time, I love watching movies, my favorite movie is "Waterlilies", "Titanic", "Notting Hill," There Chaplin's "Limelight". Chaplin lifetime shot a lot of comedy movies, but my favorite is his last film "Limelight", I also like shooting a movie in the Unit
Randy, do you love going to the movies? If you have time I love going to the movies, my favorite American movies is "the lotus" and the "Titanic" and the "Notting Hill." There was Charlie Chaplin's "stage career. A Chaplin took a lot of the comedy of the year, but I like the most is his last movie "
The orchid enlightens, you like watching the movie? If has the time I to like watching the movie very much, I most like the American movie is “fre
Randy, you love to watch movies? If you have time I loved the movies, my favorit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lm is "bathing beauty, the", "in its Titanic", "Notting Hill" there is Charlie Chaplin's "stage career". Charlie Chaplin's life took a lot of comedy films, but my favorite is the last movie "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您的位置:
“芙蓉姐姐”为什么走红
“芙蓉姐姐”为什么走红
米& 丰/摘编
专家分析“芙蓉姐姐”
《辽沈晚报》 日,乔睿《芙蓉姐姐蹿红网络的背后 &她何以红到如此地步?》一文中说:(1)心理学家:“芙蓉姐姐”有轻度自恋。就“芙蓉”现象,心理医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应该是有轻微的自恋倾向。不过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恋情结,只不过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2)社会学家:对网络做秀行为感到堪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德育心理学老师吕澜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强调张扬个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等原因导致他们做出一些反叛、出格的行为。一些人急于成名,而在正常途径没办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出格的,甚至是背离社会道德的事情来吸引人,以奇制胜。但是一些社会学家对网络做秀现象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今天有“芙蓉姐姐”,以后难说会有人选择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引人注意,比如说,在短时间内已有“芙蓉哥哥”出现,如果社会只是对此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鼓励,就会造成社会道德边缘化。当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变得模糊,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华西都市报》日,李姝等《另类芙蓉姐姐搅乱互联网 &受到网友疯狂追捧》一文中说:专家剖析――这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现。对“芙蓉姐姐”的这种超级自恋,川内高级心理咨询师刘老师说:“‘芙蓉姐姐’是典型的心理发育不健全,或许是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关怀和爱,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载体来表现自己以博得众人注目。”他对“芙蓉姐姐”提出中肯的建议:“回到现实,认清自己。外表不重要,你总有长处,在现实中也会有人爱你。”
《华商报》日,刘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芙蓉姐姐好一点》一文中报道:就“芙蓉”现象,心理医生刘临玲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文字和照片看来她很自我,但也说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人,现在的社会‘裸照’和‘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刘医生说,从“芙蓉姐姐”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受过打击――没有通过考试,出过车祸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但是往往生活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她选择了暴露自己来获取大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但芙蓉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大家可以对她宽容一些。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庞晓虹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最吸引人关注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失落感。而女性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出现后,给大众一个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去表现自己,其实“芙蓉姐姐”的这种行为也就是这样的目的。庞晓虹说,“芙蓉姐姐”的自恋倾向出发点是很精明的,现在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性格张扬的人,她的出现满足了某些人的需求,她也得到了自我满足。然而追捧“芙蓉姐姐”的人,也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她成了英雄,理应得到“膜拜”,而且“芙蓉姐姐”是很真诚的。但是“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只会有一个,毕竟社会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一浪盖过一浪,“芙蓉姐姐”也会很快地被淹没在这个潮流之中,正如她自己说的,“大家压力大,叫着好玩而已。”其实大家对此并不要认真,本着娱乐的精神来看待她,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时代信报》日,宋尾《木子美否认给芙蓉姐姐写信:她是超极猛女》中说到: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红大紫,芙蓉的心理会否承受?记者就此请教了知名文化学专家蓝怀恩。“我想,芙蓉姐姐事件,不过就像10多年前意大利脱星小白菜出来竞选国会议员一样,就是社会新闻一桩嘛!”蓝怀恩认为,“中国13亿人口中,有1个甚至10个芙蓉姐姐出现,就概率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台湾岛内不过2300万人而已,就有个名叫许纯美的癫狂女子还没有脱,便已经红遍天!青年学生拿这个乐此不疲的说事儿。这一现象的产生,大半是我们的性教育匮乏所致。这一代年轻人一边自己实行男女同居制,但同时又充满刺激地窥视他人。难道芙蓉姐姐伤了谁还是害了谁吗?可能暗爽的倒有一大堆呢!”
《国际先驱导报》日,《芙蓉姐姐成网际热门人物 &女色消费进入新时代》一文中说到:为什么这几位女性,能够在网络间掀起如此巨浪?众所周知,美是稀罕的,美女是稀缺资源。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美女无疑可以吸引众多人的眼球,于是有了美女经济的提法,但现在在网络上最具人气、吸引了无数人关注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而是大众眼中的怪女、刻薄网友口中的“丑女”。网民们关注“丑女”“怪女”远远比关注美女更有热情。
人民网日,《芙蓉姐姐现象与网络传播的原罪》一文中报道:网络的出现,为凡人的“蹿红”提供了难得的舞台。“登台演出”的低门槛、低成本和高传播率,让成功的红苹果变得触手可及。而“芙蓉姐姐”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于网络、出现于公众的视野,实在是她个人的事和正当的权利。这种权利之存在和张扬,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侵害,就有其合法性;这种权利的存在并不以别人的宽容为前提,别人宽容,她会存在得更好;别人不宽容,也并不必然预示着她要丧失这样的权利。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换成网络语言就是“论坛大了,什么花都有”,芙蓉、菊花层出不穷。在一片大众的欢呼雀跃和讥笑怒骂中,芙蓉姐姐成长起来了。网络论坛简直就是一颗救星,让唠叨的人可以找到听他唠叨的人,让掌握有第一手信息的人把信息广而告知,让自恋癖的人能够尽情地搔首弄姿,让想偷窥的满足一己私欲。芙蓉姐姐做到了,木子美做到了,竹影青瞳做到了,流氓燕也做到了,然后千千万万个菊花姐姐、芙蓉哥哥也站起来了。
《新京报》日,刘擎《刘擎:让芙蓉姐姐的狂欢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文中谈到: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芙蓉姐姐”成为这场庆典的主角?彻头彻尾的平庸如何可能成为大红大紫的焦点?一个猜想性的解释是,“芙蓉姐姐”正是我们大众的化身。我们都有一点“平淡的姿色”,多多少少都想用自己有限的魅力来引人瞩目。只是我们大多都有点明哲保身或者自知之明,缺乏她那种勇敢到近乎无耻的无所畏惧。是的,只有平庸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无耻而无畏。“芙蓉姐姐”只是做了我们大家都能做、却又不敢或不愿做的事情。因此,对她的激赏和谩骂其实都是“大众自我”的投射效应――我和你差不多,只是不如你那么勇敢,所以我欣赏你!或者,我和你一样,只是不像你那么无耻,所以你让我感到恶心!但无畏与无耻在这里的区别又在哪里?不过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等级的抗拒或服膺的不同态度而已。
《外滩画报》日,刘牧洋《试问新生代博客芙蓉姐姐:为什么这么红?》一文中报道:对芙蓉姐姐迅速蹿红大惑难解,甚至骂她有病的人,却也被什么附了身般去网络上找寻她的照片,并在论坛上愤愤地丢下几个大骂的匿名帖子,这样的人与这样的行径,恰恰构成了“芙蓉事件”中最有趣味的一幕。这些漫骂或是另一种兴趣,那些拿她用于取乐解闷的心态或是另一种共鸣。BBSTAR与传统意义上的STAR完全不同,前者不需要成本,不需签约,甚至不需任何演艺才能,并可以避开诸多传统审美、传统价值的壁垒,于是论坛明星的成就方式与魅力所在可以更加自由而公平地来反映民间好恶,从这个视角来看,芙蓉姐姐们反而是最真实的明星。曾一手在天涯炒做出“流氓燕事件”的天涯摄影版版主陈墨总结网络成名规律说:“要在网络上成名,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好的题材,二是要有好的平台炒作。芙蓉姐姐本身具备超强的娱乐性,而天涯作为国内知名口水论坛,本身受媒体关注比较大,流传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比起校园论坛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芙蓉姐姐”所引发的另类思考
<FONT color=#.鄙俗文化――贱行为表演学
《新周刊》日,胡赳赳《新周刊:芙蓉姐姐网络“女体盛”》一文中谈到:早在香港电影《阿呆拜寿》中,刘青云就以“下贱下贱下贱下贱下贱”的连声指责,博得了一个好口碑;而专栏作家沈宏非更是以“人若犯贱,我必更贱”的妙语使一个群体浮现出来。贱显然成为我们时代一个最具贱民色彩、草根气质以及恶俗主义的表征。当贱成为一个姿态性符号向大众传染时,芙蓉姐姐显然走得好远好远哦。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给出了终极答案:“一切公众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娱乐成为我们的文化精神。”娱乐就是成功的表演学,贱就是最有效的娱乐。芙蓉姐姐酝酿出的这个局面,已经不是她所能控制得了的。大众的还是要还给大众。她最后一定会被大众抛弃,正如现在被大众所蛊惑一样。由贱到“溅”。贱客感染了旁人,贱的行为表演由围观发展到群High。这就像看戏一样,先是围观,再是吆喝,最后是自己手舞足蹈。旁观者、订制者、消费者最后又成为发动者、策划者和投资者。贱客们将贱的行为表演“溅”到众人身上了。芙蓉姐姐所制造的“网络红人”的错觉,令无数追随者如法炮制,只能说,她具有超高的网络曝光率和见报率,至于是否真是“名人”或“红人”,那要看她自己是否知足,或者,她的自信与底气能坚持多久。贱的行为艺术的确令人抓狂,芙蓉姐姐也许已经卷入这场身不由己的巨大漩涡中了,她只得走下去,前面是个无底洞,天知道她会不会从此永远高潮,或者渐渐平静下来。
《北京青年报》日,蔡方华《评论:芙蓉姐姐走红是鄙俗文化的一个符号》一文中说到:没有任何文化现象是纯粹偶然的,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以搞笑的后现代影像著称的周星驰最早也是从高校开始走红的。从周星驰到“芙蓉姐姐”,我们隐约能看到一个脉络,那就是雅文化在年轻人,尤其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开始失去影响力,鄙俗文化渐渐成为现代人的圭臬。我们不应该把这样的倾向归咎于年轻人丧失了信仰,丧失了对美好和崇高事物的热爱,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时代在高雅文化的建设方面是不是缺失了什么。2005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推出了一个名为“中国世纪”的大型专题,封面上的中国人物是著名影星章子怡。从文化影响力来看,漂亮优雅的章子怡无疑远远超越了“芙蓉姐姐”,可以成为中国女性的“形象代言人”,但是,仔细想来,章子怡这位赫赫有名的影星在近年来又塑造过什么有力的电影形象呢?我们无意苛责章子怡甚至包括她背后的著名导演张艺谋,但不能否认,当代电影缺少为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提供什么精神财富。再看一看荧屏,虽然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视剧集,但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往往是表现远离当代精神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文学领域里,严肃作家们仍然勤奋创作,但近年来最畅销的作家竟是涉嫌抄袭的郭敬明。如果有人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是谁?我们正统文化的偶像又是谁?我们有什么伟大的作家、音乐家和画家?相信大多数人都很难说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雅文化甚至流行文化与当代精神的疏离,形成了一个空洞,也正是由于这一空洞的显然存在,才给“芙蓉姐姐”这样的亚文化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不重视雅文化的“抓地性”,如果不创造出符合文化规律的精神偶像,我们就很难引导年轻人的心灵朝向崇高与美,而类似“芙蓉姐姐”这样的偶像也难免会一再出现。
<FONT color=#.社会心理传播研究
博客中国日,顺风《芙蓉姐姐对社会心理传播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文中说到: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无论谁是终点谁是起点,我们从中看见的是社会的普遍狂热和巨大分歧。现在,芙蓉姐姐现象的热度未见丝毫减弱,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思考在社会发展的波动律作用之下,下一个网络和社会认识的热点将轮回何处?为此,首先必须认识到芙蓉姐姐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价值。从社会意识的审美焦点,发展到社会意识的无审美焦点,芙蓉姐姐的鲜活案例,昭示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拜金、重商、多样、适度自由等变化轨迹,正从一种失去社会甚至政府的文化引导强音导致的无主题变迁中解放,一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一种社会潜意识体现为显意识的自我超越和自我释放,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芙蓉姐姐现象,“审美”还是“审丑”之辨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认识和重视,我们社会确实以这样的声势证实了一种社会自我“审视”能力,共同聚焦于芙蓉姐姐现象,是全社会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继续“关照”,只是关照的角度、尺度、方式显得有点突兀、另类,给很多还沉浸在传统社会心理认识中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已。但是,芙蓉姐姐现象,甚至再荒诞、再怪异、再不可理解、不符逻辑的“后芙蓉姐姐”现象,往往在很多人呼号和担心着“网络妖怪横行”、“社会人伦缺失”、“要为下一代留一片净天”、“恶俗的东西必不长久”等同时,他们却忽视或者不愿意正视,任何激烈而广泛的社会存在、社会现象,于形式上的所谓“无逻辑”背后,自有真逻辑。
从芙蓉姐姐现象,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形成几点启示:一是芙蓉现象肇始网端所反映的网络新力量对于传播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机制?方兴东在《大教堂里的章子怡和大集市中的芙蓉姐姐》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力量已经超越社会精英的把握,义无反顾地走向大众主导阶段,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也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博客的力量也在转移,从精英转向普通大众,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变革。”确实,从精英向大众的真正转变,将为互联网增加新的力量,并且必然将作用于传播、时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方兴东在《谁捧红了芙蓉姐姐:我们大家一个也逃不掉!》文中指出,“咒骂也好,吹捧也好。其实本质上,芙蓉姐姐的走红的根源不是因为芙蓉姐姐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我们变了,社会变了,互联网变了。”这样一种变化,是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尝试对此进行一种定性和定量的深度分析?三是以“审视”代替“审美”和“审丑”在本质上意味着对于传统价值观的革命性颠覆,传播如何把握此点?四是传播在社会认识的挖掘中如何自我定位,究竟是第一方还是第二方?或者是第三方?五是传播在芙蓉姐姐现象所体现出的社会潜意识的自我发现功能面前,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参与态度,还是采取自我流放的边缘化态度?在被动跟进的事实面前,是否传播在未来甘于现状?对芙蓉姐姐采取欣赏态度,这样一种“审美”观,代表一种发自内心的“草根”做主、群众做主和“我做主”的新价值观,同时也是超越对于芙蓉姐姐个体思考的带有社会认识的更高的价值观。无论芙蓉姐姐个人存在什么样的缺陷和不足,都不能抹杀她所掀起的肇始于互联网的社会热潮,所代表的个性自由诉求和个体力量释放的积极意义,都不能抹杀芙蓉现象激发人们来思考、把握社会心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启示意义。综上所述,芙蓉姐姐现象对于揭示社会心理自发现的事实和推动社会心理的再发现,对于揭示网络所代表的新社会力量和打破网络与现实的封闭和壁垒,对于揭示新形势下的传播发展方向和创新任务,对于启发社会对于价值观和美丑观的再思考,都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希望更多的朋友从社会观察的视角出发,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芙蓉姐姐现象。
太平洋电脑网日,TUL《当心芙蓉姐姐有毒》一文中谈到:从网络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会有人在这个谁都会有机会的网络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可以这么说,网络上从来就不缺乏明星,也从不缺乏制造明星的各种必备资源。如果说早在前几年,网络上造出来的大都以耍笔杆见长的真材实料的明星,塑造了一批诸如痞子蔡、宁财神之类的网络写手明星,也由此开创了一派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潇洒不羁的新汉语写作风格。那么在近两年,网络上造出来的明星们相比之下,就大都显得水分含量偏高,出名路线也纷纷剑走偏锋,围绕敏感话题为一个中心,以大胆的讲述勇敢的脱、怪异的豪放自恋行为为两个基本点,骚首弄姿,顾盼回眸,倒也在一片或起哄或批评的声音中博得了一个名利双收的满堂彩,这其中又以曾经分别因人气高涨,追捧者甚众而挤爆了相关网站服务器的木子美、芙蓉姐姐为走两大成名路线的代表人物。从早已上岸,现在某网络公司任要职的木子美到现已走上影视歌三栖道路的芙蓉姐姐,按照常理分析,两人无论是相貌还是实力,都不像是明星的料。走生理卫生路线的木子美除了敢于下手写之外,写作水准也就那么回事,网络上优秀于她的大有人在,但是结果却是她红了,而且还红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倘若说木子美尚有吸引眼球的写作题材做后盾,红起来也有几分道理。那芙蓉姐姐的走红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觉得红的接近于霸道。应该说芙蓉姐姐的走红充分代表了最新一代网络明星的特性,不需要过人的才能,甚至都不需要出众的外表,只要你想,你就能出名。因为芙蓉姐姐除了在网络上张贴了自己的一系列举止夸张怪异却无半点明星像的照片,外加一些疑似头脑发热不着边际的自我评价外,根本无任何吸引人的理由。对此怪异行为反感的人甚至会冷冰冰的抛下一句:病的不轻。而且在某媒体举办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接近7成的被访群众明确表示不接受芙蓉姐姐的此种成名方式,更有人表示,如果这样也能成名的话,那名誉是不是来的也太唾手可得了一些?这对于名誉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轻蔑和亵渎。但不管怎样,实际结果是芙蓉姐姐也红了,而且来势比木子美更加的汹涌澎湃,泛滥无涯,大有席卷祖国大江南北之势。
《经济观察报》日,方军《评论:网络世界我们这样参与潮流》一文中说到: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陷入理智上极度反感的现象之中,这种现象的共同点是流行到让人无处可逃的程度,同时,它们落后于通常人们公认标准的程度与它们流行的程度常常不相上下。这样的现象在大众媒体和相对而言受众受教育水平高一些的网络上都存在,前者比如时下电视中充斥怪声怪调的超级女声和一年多之前流行一时的歌手刀郎,在网络上摆出奇特造型的芙蓉姐姐和之前因在网络上公布个人性行为而闻名的木子美。我们现在讨论大众心理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说“关联”的概念呢?这是因为,它可能是阻止“芙蓉姐姐”这种恶俗流行潮的最佳方式。在我的朋友中,芙蓉姐姐是这样传播的,人们捏着鼻子、摇着头、面带厌恶的表情说,“知道芙蓉姐姐吗?竟然会有这种人……”大概许多人的经历和我相似。某一天晚上一位出租车司机也以同样的方式和我说起了芙蓉姐姐。但另一方面,所有这样做的人却进一步传播这个事件,尽管不情愿,但正是大家一起掀起了这个潮流。如果读到文章的最后,你就会知道,只要一句话就可能让所有这样无意识地传播潮流的人闭上嘴巴,潮流因而就可以突然停止了。许多人把网络主要看成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让潮流能够快速和广泛传播。但换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让过去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更容易发挥作用,这是更为根本的东西。杰弗里?摩尔用来解释大部分高科技产品为什么无法进入大众市场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状况。摩尔认为,率先接受某种创新产品的人和产品成为大众产品才购买的人,他们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前者乐于冒险,喜欢新奇事物,接受不完美,后者则差不多完全相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不喜欢芙蓉姐姐现象的人,如果有耐心的话,可以让时间慢慢地消磨一切。如果预言正确,摩尔所说的鸿沟在这里也就是小众的网络与大众的媒体之间的差异马上就要发挥效力。但对于那些不喜欢这一现象,却因为不由自主地告诉朋友很讨厌这一现象,从而推动传播的人,一个信息就可以带来改变。芙蓉姐姐现象的附着力不是人们非常喜欢那些照片,而是非常不喜欢那些照片。能带来改变的秘密就在于上文说的“关联”:当你一再说起芙蓉姐姐时,人们自然地把你和芙蓉姐姐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只要人们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愿意有这种关联,那种口头传播可能立刻就会停止。
<FONT color=#.注意力营销
《China Byte》日,方家平《向芙蓉姐姐学注意力营销》一文中谈到:芙蓉姐姐,一个近来在网络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蹿红”的女孩,一个貌不惊人、文不惊人却吸引着大众眼球的女孩。她为何能够成名?背后自然有着诸多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然而,从营销角度来看,她的成名与其有意识抑或无意识地娴熟运用各种“注意力营销”策略有关。精准把握消费者注意力:
(1)靠特色激发消费者注意。芙蓉姐姐在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产品生命周期”出现下降拐点之时,适时切入网络红人这个市场,时机恰到好处,有利于其走红。而其运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则更体现了芙蓉姐姐的经营智慧。一是追求独特的风格。二是欲擒故纵地含羞。三是展示身体的特色。特色就是卖点,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注意力。要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必须给出一定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就是企业的特色。在竞争与日俱增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同质化、营销手段同质化的趋势明显,企业要想制胜市场,就得实施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从而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善借势扩散消费者注意。芙蓉姐姐在精确把握消费者的关键注意力之后,选择在北大、清华BBS这样有影响力的论坛上不遗余力地贴图、写文,当小有名气之后,她便不局限于仅仅吸引北大、清华BBS里的网民注意了,而是有策划地把自己图文并茂的帖子发到中国富有影响的文学网站天涯论坛上,以期吸引更大范围的普通网民关注。而当她成为“网络红人”之后,经报刊、广播电视的广为报道,她的影响力实现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渗透。聪明的芙蓉姐姐乘势而上,通过出席各种记者招呼会,并进入电影行业的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扩散消费者注意力。
(3)以激情征服消费者注意。芙蓉姐姐的激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信。芙蓉姐姐的自信,已经无人质疑,她的长相并不美,但她却有着对自己身体的自信;她的舞跳得不好,但她却敢在众人面前翩翩起舞;她的文章写得一般,她却敢在北大、清华BBS、天涯社区这样知名的论坛上倾诉;她从未拍过电影,却敢于面对镜头……这一切都缘于她的自信,在这个自信心普遍不足或者有所缺失的年代,她的自信就这样征服了网民。二是执着。据说芙蓉姐姐是游荡在清华、北大的边缘人,考研三次失败,她说,“时候未到,蛹还未能变成蝴蝶”。这话里面有自信,更有对于目标的执着。芙蓉身上超出常人、屡受打击却执迷不悔、越挫越勇的精神征服网民。做企业也一样,没有执着的追求,难有辉煌的成功。三是忍耐。“不管别人(尤其是网络里的人物)怎么误解我、辱骂我,我都会平静地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这是顾影自怜的芙蓉姐姐面对口水压力时的态度,真可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是一种坚持,一种洒脱,更是一种忍耐精神。自信、执着、忍耐是芙蓉姐姐的魅力,散发着她的激情。做企业也要这样,没有对自己企业的自信,没有做大做强的执着目标,没有承受危机与失败的痛苦,要想成就大事业何其难。在企业营销中,如果没有自信、执着、忍耐,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每日经济新闻》日,《网络强力助推眼球经济 &芙蓉姐姐的经济价值》 一文中说到:而芙蓉姐姐的发迹迎合了社会一部分人的某种文化需要。曹景行对港台媒体的解释可以作一个注脚,即我们正处于一个“反智”时代,人们需要这一行为的代表人物,而芙蓉姐姐的种种言行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需要。她成为“反智”时代的大众文化符号并非偶然。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狗仔麇集的《苹果日报》会对香港严肃报纸产生巨大冲击。芙蓉姐姐有两大成功秘诀,一是坚韧地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玉照与语录,二是“反智”。这恰好反映了眼球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的一些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与接收方式的盛行以及社会文化的“反智”现象。一些出乎寻常的方式能够获得眼球,而眼球的多少就决定了商业价值的大小。芙蓉姐姐在成为红人后,就有商人开发其眼球资源,芙蓉姐姐的首部博客电视已经开拍,如果她能继续走红,在电视、电影、出版、广告等市场的掘金相信指日可待。当然,身处信息爆炸与眼球经济的时代,传播方式注定了任何一个大众文化符号都是短命的,能够“各争眼球三五天”,就已是极大的成功。芙蓉姐姐可能很快会消逝,菊花姐姐、桃花姐姐将接手下一棒。
<FONT color=#.女色消费时代
《国际先驱导报》日,方禾《芙蓉姐姐成网际热门人物 &女色消费进入新时代》一文中说到:6月8日晚,因《超级女声》海选而声名大噪的“红衣教主”黄薪,在“百度贴吧”留言,声称要退出《超级女声》比赛。超级女声成都赛区20进10的比赛,黄薪没有现身。自此,因在超女比赛中表演夸张大胆的、被誉为女版孔庆翔(华裔美国人,在热门节目“美国偶像”中虽表演拙劣但自然率性,并因此成名)的红衣教主淡出人们视野。电视观众和网民对红衣教主的热情又将转移到下一个成为话题的女性身上。在5、6月两个月份,从天涯社区的流氓燕到水木社区的芙蓉姐姐再到超级女生的红衣教主,这些迥异于传统女人形象的女性在网上网下不断给人们制造话题,在网际掀起各种言论的口水巨浪。她们秀出真我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刺激和欢乐,同时也被无数网民和观众关注。人们像谈论热门电视剧和谐星一样谈论她们,无论漫骂和赞许。不容否认的是,她们已经成为注意力经济时代中的一种新型大众消费品,成为热门人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无数双猎奇的眼睛赏玩。红衣主教、芙蓉姐姐等人因为独特的个性被注意,同时因为网络的放大效应把她们捧为“偶像”。当卫慧、木子美的印象在人们头脑中渐渐淡出时,时代又批量生产出新的个性独特张扬、不合传统规范的人物――这个人是竹影青瞳、流氓燕还是红衣教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热衷于寻找、制造和传扬她们。诗人胡续冬撰文指出:(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们)再次验证了男权社会的“鉴赏法则”,她们都是女性。可以说,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对女色的消费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但需要美女滋润眼球、刺激肾上腺,而且需要“丑女”“怪女”们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或激赏羡慕一番,或是把她们当作小丑。在评论台湾的“许纯美现象”时,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执行长顾玉珍曾说,“电子媒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嘲弄某个女人,来供人们集体消费。现在则是轮到许纯美,社会集体消费与践踏某位‘话题女王’,乐此不疲。”没有人知道这些话题女性还会热多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有了新的替代品,她们将迅速被喜新厌旧的民众和媒体抛弃。
<FONT color=#.反封建勇气
新浪-伊人风采日,《芙蓉姐姐现象的反封建意义》中谈到:封建意识和封闭现状同时存在于网络和现实的社会心理中,压抑个性和自由的舒张。芙蓉姐姐横空出世,换来无数网骂,引出了我们社会潜意识中封闭和封建的巨大阴影。“芙蓉姐姐”的清楚喷薄而发,却遭遇披头盖脸的卫道士的舆论围剿,她所面对的,是我们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封建潜意识。一种封建的、封闭的价值观念,往往需要外表的美丽来掩饰心灵的虚伪和丑恶,往往先天性的对于自然的、青春的、个性的、自由的力量具有仇视和抵制的本能。
在很多人责备芙蓉姐姐“不够美丽”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我们应该如何塑造一种真实的、自然的和个性解放的美丽价值观?社会的“审美意义”和“审丑意义”难道不是一种建立在对于存在价值的普遍认识基础上的一致性意义吗?“芙蓉现象”已经成为一块中国社会现状的试金石,从芙蓉现象的社会反应中,我们忧虑于中国反封建和反封闭的社会任务还很艰巨,但是我们更相信,无穷无尽的“芙蓉姐姐”的大潮流,必然推动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科学时报》日,阿呆《科学时报:芙蓉姐姐是勇敢者》一文中说到:芙蓉姐姐则是近日网络流行的新宠,其人以自己的身体、外貌为主题,将可能的几分真实夸张成了百分百的风华绝代,并将某种猜测描绘成了追求者云集的梦幻事件,她或真或假的“5000男子在线等待其玉照”云云,都在网络上引发一阵又一阵的芙蓉风潮。看着超女海选,可能很多观众会发现,原来上电视的人也并不都是那么西施玉环,那一刻,哪怕是唱歌绝对跑调的人也会嘲笑那些海选选手:瞧这调跑的。可以说,超女海选突然让大众心理有了一个安全的底限:至少还有比我更差,或者我再差也没到电视上去丢人现眼。于是,大家心安了,高兴了,接着更努力地在这个节目中寻找乐子。而看着芙蓉姐姐的人们,可能会有一种看孩子模仿大人谈恋爱的兴致盎然,对于芙蓉过度的自我肯定与勇敢的展现,大伙儿多少也会有点罗马人看戏幸福过演戏的自我肯定。审美可以带来情趣愉悦,同样,审丑的时候,也可以保护现代人日益脆弱的自信与神经,在这个意义上讲,超女也好,芙蓉姐姐也罢,都是勇敢者――以小丑的心态娱乐大众,是一种真勇敢。
<FONT color=#.媒体的抉择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日,黄笑宇《华西都市报:芙蓉姐姐称走红不由自己》一文中报道:在芙蓉姐姐、木子美充斥荧屏、网络的同时,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宣传推动主流健康文化。可是,很多媒体在相互竞争的压力下,没有正确认识到芙蓉姐姐是网络个人化的自然产物,而是过度地将芙蓉的影响扩张,这将严重误导年轻人价值倾向,进而影响健康成长的心态,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趋势。如果肆无忌惮地展示下去,会有更多的木子美以及荷花姐姐、桃花姐姐、杏花姐姐接踵而至。而且,过于宣扬芙蓉姐姐现象,并把它作为主流和趋势来推动,甚至趁机将它商业化大捞一把,更是太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太平洋电脑网日,天马《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 &互联网为何频出另类》一文中提到:媒体炒作通常分三类,一为名,二为利,三为眼球,这三类在互联网上体现得尤为深刻。这些另类的人物无法带来名和利,相反还有可能落下个“跟风炒作、不负责任”的罪名,因此,跟风炒作者,多为眼球。无论是美国的孔庆祥还是芙蓉姐姐,媒体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没有成批的媒体跟进炒作,当事者的知名度是不可能如此快地提升。六月初,“芙蓉姐姐”在清华伴舞的视频在一些网友中流传,短短半个月时间,国内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没有对芙蓉姐姐报道之外,全国各地的知名报纸报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或褒或贬或旁观;作为网站来说,炒作更甚。然而,似乎真正获利的却恰恰是Blog运营商们。昔日的“扫木”行动为Blog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所谓的影响力,乃至后来把木子美“招安”,并且出任Blog网站的项目代言人。更有甚者扬言已成功服让芙蓉姐姐、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济济一堂,出任Blog论坛版主。
《中国青年报》日,端木《“后芙蓉时代”的传媒抉择》一文中说到:当前媒体已面临这样一种态势:“芙蓉姐姐”的全民恶搞狂欢之后,是继续将恶搞进行到底,还是冷静下来开始反思。选择前者,媒体将把自己卷入一个充满恶性循环的娱乐怪圈,可能被层出不穷的“芙蓉战车”们拖死,至少是拖伤。而选择后者,将有可能跳出这种循环,在地动山摇的信息爆炸中站稳脚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芙蓉姐姐”带来的涟漪效应已经迅速显现。“芙蓉姐姐”的炒作成功,使得人们惊讶地发现了网络炒作的骇人力量,加上“菊花妹妹”、“红衣教主”等带来的印证,诸多匪夷所思的成功,无不指向同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实――这个年头,越丑越怪越能成名。这对无数具有成名欲望的普通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芙蓉姐姐”等成名后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拍片、专访、出场费、片酬等),更会坚定他们跟风的信心和决心。由于网络炒作的门槛极低,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炒作付诸实施,就在“芙蓉姐姐”红得发紫的这段日子里,“于窜红”、“石榴哥哥”等明显模仿“芙蓉姐姐”的网络恶搞已经粉墨登场。这些“后芙蓉时代”的炒家,已经进一步将“芙蓉姐姐”所蕴含的劣质放大。如果说芙蓉姐姐仅仅是让人感到怪异和可笑的话,那么急于复制芙蓉姐姐成功路径的人给公众带来的感受只能说是恶心了。集体的哄闹之后需要冷静的反思,《中国新闻周刊》一篇评论文章在万众喧嚣中严肃地指出,自BBS成为中国最大的言论平台以来,仇恨话语就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它像飓风一样吞噬着文化残片。我们已经看到,仇恨在叫骂声中茁壮成长,粉碎了人性之爱,而且正在戕害整个民族的心灵。毋庸讳言,传统媒体在这场文化劣质化的演变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高调介入,芙蓉姐姐不可能这样红。虽然在强大的传媒市场压力下媒体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媒体不自觉地摆脱这种异化新闻的可怖循环的话,将会成为这种全民恶搞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越来越感到厌倦的读者极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抵制。
责任编辑:木新月、路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欣赏自己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