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区全面建成小廉社会中面临哪些资源和环境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党员教育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时间: 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与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联系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今天通过的报告,如果大家能从中更多地了解一些情况,获取一些信息,或者还能受到一点启发,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义,也就是主要内容;二是从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状况和面临的突出矛盾,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三是如何做到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说到“节约”这两个字,大家似乎都很熟悉,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等等这样的口号,大家也并不陌生,从解放初期喊到现在也已经几十年了。正是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国家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逐步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并迅速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按理说,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也代代相传。那么,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又要重新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个命题?这是因为,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广泛,发展层次更高。如果给资源节约型社会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它就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说的再通俗、简单一点,那就是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它的核心是“节约和高效利用”。那么,今天这个节约的概念和过去的“节约”相比,已经由单纯的省吃俭用演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再来说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可能很多人头脑中都会冒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等等这样的字眼,这也正是过去我们长时期对待大自然的态度。现在,我们却要与大自然、与环境成为朋友,和睦相处。其实,环境友好这一理念的提出,也确实来之不易,它是人类社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使环境遭到严重损害付出沉重代价后才逐步形成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大家知道,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遗址在新疆的罗布泊一带),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就拿当代世界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在环境问题上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痛的,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上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雾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非常严重。1952年伦敦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造成了12000人死亡的悲剧,也迫使英国政府启动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无独有偶,美国的洛杉矶也曾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酿成悲剧。这个事件的原因是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引起人眼病、喉炎、头痛。第一次是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就达400多人。第二次是1970年,全市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因此,有人说,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上世纪下半叶,国外有的学者针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实,就曾提出一些与“环境友好”类似的观点。直到1992年,才在全世界达成共识。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文献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可以说,它是国际社会保护环境战略演变的重大科学成果。
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还是个新生事物。2005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它正式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2007年,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在,我们可以给环境友好型社会下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说的再明了一点,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全社会都要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人类必须将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限度之内。那么,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它们两个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节约”搞好了,必将为实现“友好”创造条件。它们两个作为一对“双胞胎”,只有做到完美结合,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精神。
二、从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状况和面临的突出矛盾,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20多年的基础上,还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我国的资源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从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状况来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个方面,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十分尖锐。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能源和矿产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基数本来就很大,加上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始进入大众化消费时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一是能源问题。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
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缺口仍巨大,尚未利用的储量中的80%以上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也超过国内需求量的50%。我国铁、铜、铝的消费量均占世界第一。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加之能源价格的高价位运行,能源特别是石油对外的依存度日益增高,能源安全和风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同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水资源问题。人口的迅速增加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很多河流用水超过常年流量的40%。但同时,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是土地,特别是耕地问题。全球沙漠面积约337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将近1/4,约有5亿人生活在沙漠地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约为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5%,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我国耕地面积目前最新数字为18.2574亿亩,只占国土面积的约10%,人均耕地仅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被突破的危险。
四是粮食安全问题。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570亿斤,能够做到13亿人口粮食需求的基本自给。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攀高,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全球已有1亿人口面临饥荒。我国农业生产特别粮食生产,因耕地不断减少,气侯变化异常,污染日益加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维系未来1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风险将会长期存在。
第二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不断加剧。我
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相对贫乏和人口众多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分布区域广、种类增多、破坏强烈。洪水、地震、台风、干旱、沙尘暴、赤潮、森林火灾和植物病虫害等突发性和日常性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家知道,去年年初发生的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秋季南方大面积柑橘病虫害,损失惨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二是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脆弱状况已近极限。国家生态屏障地区指的是,西边从青藏高原起,中间经过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东边至大小兴安岭的广大区域,这是中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也是中华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安全地区。但目前生态继续恶化并且十分脆弱,森林湿地不断减少,雪际线下降,草原加速退化,这个生态屏障一旦遭到破坏,修复的周期相当漫长。根据2005年在瑞士发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我国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倒数第14位。
三是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而单位污染负荷普遍偏高。据测算,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以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为例,我国单位GDP排放量是美国的8倍、韩国的6.2倍、加拿大的5倍。大家可能都清楚,“十五”期间,我国大多数经济指标都已基本完成,但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这是当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讲的。“十一五”期间,我们定的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完成这个指标,任务十分艰巨。另外,随着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缓全球气侯变暖外交谈判的激烈进行,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前不久,看《新闻联播》,说日本的樱花已连续几年提前开放,这很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从以上例举的种种问题当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状况。可以说,历史和未来给当代和后代的回旋余地狭小,发展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从战略层面、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来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前,我们既要做到发展的快速度,又要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那么,我们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消耗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小的污染,最好是“零排放”,就是要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高度统一。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为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富裕了,而人们却由于喝的是受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这难道不是对所谓的现代化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必须做到齐抓共管。具体地讲,要抓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民参与这三个环节。
1、发挥好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者、组织者和感召者,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如果政府职能出现“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现象,势必造成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不适应性。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国情教育,树立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众所周知,我国在资源问题的教育上,长期以来存在严重失误。我们好几代人从孩时起,在课堂上接受的就是“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造成大家在意识上对节约资源缺乏考虑,更谈不上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当然,课本上介绍我们祖国的广袤和富饶,用意还在树立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自豪往往容易自大。教育和观念上的误区可以说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只最大的“拦路虎”。那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在这方面是如何开展教育的:日本,在教科书里把他们自己描述成为“地域狭小、人口拥挤、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并且严正告诫“如果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要面临民族灭绝的危险。”在新加坡,小学德育目标八条规定中,就有“明确认识勤劳节俭、努力生产,可以促进生活改善和国家繁荣”的条文。在泰国,也把“勤俭节约、勤奋质朴、自我约束”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有许多人建议从编写中、小学课本入手,从娃娃抓起,正本清源,彻底纠正影响几代人的教育失误。资源节约教育,甚至在儿童学龄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可以进行。比如能否征集编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类似“三字经”的儿歌,传递我国资源“物虽有、分母大,物虽广、基础差,物有限、要珍爱,用过度、持续难”等信息,让孩子们十分清
楚和明白我国资源匮乏、人口分母大的基本国情和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现状,从小就确立节约资源的正确理念和忧患意识。
与此同时,要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伦理和环境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使大家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进一步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二是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过去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不等于自由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能动作用,做好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工作。但在规划和调控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一定要注意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取舍、科学务实,坚决避免盲目决策、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否则,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当然,一个规划是否可行,一项政策是否合理,一个决策是否科学,有时很难把握和界定,有的还需要实践的长时间检验,这就考验的是我们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国家三峡水利工程上马,起初争论非常激烈,专家们意见也很不一致,但中央非常慎重,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把这件事暂时搁置起来,在经过10多年的充分论证之后,才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开工建设。再比如,对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发展,就有一些专家提出,需要重新进行科学论证。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限制家用轿车,大力发展公交车生产,以我国对公交车的需求,完全有条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交车生产国。这样,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又能使我国汽车工业得到大的发展,并在公交车市场独霸全球,拉动我国工业生产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三是加快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当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建议全国人大在统筹考虑建立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为环境基本法,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统一。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制度的缺失和偏差,往往比某几个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具体行为更可怕。要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整套财政、税收、价格和金融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部分代表和委员提出,征收环境税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要尽快进入操作程序,再不能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出现。另外,各级政府还应该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更加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问题,不少人也喊了不少年,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付诸实施。这不是学生和家长自愿、自觉与否的问题,关键是缺乏政府组织和相应的机制。
2、发挥好企业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资源最大的消耗者和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理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应抓好的两个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循环经济是20世纪后期由德国和日本最早提出并加以实践的。上世纪90年代,这个概念被介绍到中国。近几年来,在环保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循环经济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且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大发展。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和资源,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就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在他们的工业生态园区内,能够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链,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余热、废水、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最终实现园区内工业废弃物的污染“零排放”。运城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市,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重视抓好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流程,走出一条循环经济示范推广的路子来。
3、发挥好全民参与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保证作用
做好节能和环保工作,除了政府做出决策部署、进行制度安排,企业积极投入、主动作为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全民、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习惯的养成。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法学先驱,也是我们新绛县人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在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对资源与人类生存关系作出过深刻论述,他讲“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更应该明白“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和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障”的道理。在目前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爱国行为和社会责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个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皆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因此,我们每一位公民都要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前途,真的将中华民族的安危系于一身?你是否真的爱这个国家以至于愿意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上和消费细节上都自觉地约束自己,为这个国家的整体,为子孙后代多留一些资源,多做一份贡献?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到实处,我认为,应注重抓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我们强调节约资源、节能降耗,并不是说要限制消费、制止消费。如果为了节约资源而限制人民群众扩大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影响到生活质量,那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违背了以人为本。但现在问题是,有一种鼓励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倾向值得注意。近几年理论界和一些管理部门在研究消费时过多地强调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较少强调消费本身的意义,似乎消费的目的完全就是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那我们就以餐饮消费为例,看这个道理能不能讲得通。餐饮消费的目的应当是健康、方便、美味,如果单纯为了促进生产,那就必然是消费越多越好,一天三顿饭变成五顿,每顿由半斤增加到8两,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肥胖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再进一步讲,疾病增加有利于带动药品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发展,那就鼓励大家多得病,病越多越好,我看大家都不愿意。因为这种带动是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根本不是我们需要的。当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这是鼓励超前消费,只有大家尽可能多地消费,经济才能走出低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殊不知,金融危机就是美国人超前消费和次贷危机引发的。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节俭的习惯,要用消费的本来面目认识消费,指导消费,减少无效消费、负效消费和各种非理性消费,减少消费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健康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需要。
二是从我做起,身体力行。由于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浪费资源和损害环境行为熟视无睹,长明灯、长流水、夏天开空调盖被子、电视待机、滥用塑料袋、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乱扔垃圾、剩饭剩菜、食用国家禁止的野生动植物,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不一而足。一次性筷子本来是日本人发明的,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其加工成纸浆出口中国换取外汇。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大概只有18%,大家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在韩国,他们连一次性木制牙签也不用,用的是用土豆淀粉或糯米淀粉做成的牙签,简直节约到了牙齿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学习借鉴的。其实,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首皆是。我们不能因恶小而为之,因善小而不为。每个人都应从使用布袋购物、随手关灯、空调设定在适当温度、生活用水一水多用,垃圾分类等具体小事做起,少用一次车,多走几步路;少开一盏灯,多省几度电;少用几张纸,多给后人留点绿,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一份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引用德国诗人、思想家歌德的两句名言作为今天报告的结束语:“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吗?要做到这一点,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作者简介】
刘东吉,男,夏县瑶峰镇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运城市政协副秘书长。参加工作后历任夏县县委农工部干事,夏县水头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夏县胡张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运城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1989年10月至1991年10月曾在山西省委党校脱产学习。工作期间,先后撰写发表各类调研报告、理论文章50余篇。
【】【】【】【】【】
下一篇文章:
我也说两句
Powered by
运城机关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运城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地址:运城市河东街248号,市委大院
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 技术QQ:当前位置: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战略是..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战略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可持续发展战略&&&&&& C、科教兴国战略&&&&&& D、计划生育战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月考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战略是..”主要考查你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从国家的角度: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举例说明: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一.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2.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3.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2.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四.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1.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2.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发现相似题
与“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战略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5436728816811241502244571737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灵江流市西部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