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简介是怎么死的

关夫是怎么死的_百度知道
关夫是怎么死的
提问者采纳
在都城长安建立了严密的特务网,负责刑讯之事。张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不把田蚡放在眼里,朝廷内分为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两派,同时将生杀大权收入自己手中、灌夫。在当时。灌夫是汉武帝时有名的地方豪杰。由于张汤十分残酷,电视剧中的张固,有一定的地方实力,都城里人心惶惶,将张汤赐死。灌夫与窦婴要好、关夫在历史中分别叫做张汤,很多史书和古代文学作品在提到酷吏时都会说张汤,将灌夫诬陷杀害,历史上并无此人,郭得仁是杜撰出来的艺术人物。张汤在汉武帝时官至廷尉,田蚡便利用当时汉武帝要削减地方豪强实力的机会,汉武帝为了稳定都城的社会安定,彼此相互倾轧首先要纠正的是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武安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武安侯
武安侯在历史上有名的有三位:一是的孙子、的儿子,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将赵兴迁徙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二是时期,封为武安侯。三是汉代侯(?---公元前131年)人(今陕西咸阳),汉景帝皇后同母弟。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崩,汉武帝即位。田蚡因为是的弟弟,就被封为武安侯。民&&&&族汉族出生地长陵人(今陕西咸阳)性&&&&别男封&&&&地邯郸武安
因武安侯的封地在邯郸而得名,历史上还有个武安君白起。
现在的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1988年撤县建市。现辖22个乡镇,502个行政村,面积1806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素有“太行明珠”之称。战国时的儿子,亦为赵将,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赵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为纪念祖父之战功以赵奢的封号为姓氏“”,后改为。兴也被奉为马氏改姓祖。三年(前207年),封为长,封为武安侯,仍号,领砀郡兵,随后派其进攻(指以西地区),分楚地义军两路攻秦,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
汉元年(前207年,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十月,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秦王投降,秦朝灭亡。汉元年(前206年)四月,自立为,封刘邦为。
“武安侯”是刘邦在反秦阶段时期的爵位,“沛公”则是刘邦起兵响应楚王时被拥立的称号,楚怀王亦承认并封其号沛公。[1]魏其侯掌权时,还是个,往来于窦婴家,陪窦婴饮酒,时跪时起,对窦婴的恭敬就好象是窦婴家的晚辈一样。 孝景帝晚年时,田蚡渐渐贵幸,为。田蚡口才很好,学过之类的古书,(他姐姐)认为他很有才能。
田蚡相貌丑陋,生性却异常尊贵。他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比较年长,汉武帝刚刚即位,年纪很小,自己以皇帝的至亲身份为丞相,独断专行。当时,他所提的意见皇上一概接受,他所推举的人,有的一起家就到两千石的职位。权力几乎超过了皇上。汉武帝有时就很生气的说:“你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我也想委任几个!”有一次,他向皇上请求拨划考工室的官地供他扩建私宅之用,汉武帝大怒,说道:“你何不也把我的的武库一齐取走呢?”从此以后,他才收敛了一点。他所修建的住宅极华丽壮伟,超过了所有贵族的府邸。田地庄园都是非常肥沃的。他派到郡县去收买名贵器物的人,在道路上络绎不绝。后房的妇女多至百数。诸侯奉送的珍宝,狗马,古玩数都数不清。
被皇帝疏远后,对他态度傲慢,和以前完全是两个样子。后来,发生了田蚡向窦婴和征地和窦婴,灌夫在田蚡的婚礼上闹事的事件,使得田蚡非常怨恨这两个人,最后终于找到借口将2人诬陷致死。
公元前132年,南流,16郡遭遇严重水灾,他因自己的封地在旧河道以北,不受水灾,力阻治理。以至治河工作停止达20年之久。 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元前131年的春天,田蚡经常看见和灌夫的鬼魂围绕在自己的身边,说要杀死他。他恐慌至极,不停的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谢罪不止。最终在惊惧和恐慌中暴毙于床榻之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侯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后,方盛。蚡为,未贵,往来魏其,如。及孝景,蚡益,为。蚡辩有口,学诸书,贤之。孝景崩,太子立,,所镇抚多有田蚡计筴。蚡、弟,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2]
《汉书新注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田蚡,孝景同母弟也,生长陵(1)。为大将军,方盛,蚡为诸(2),未贵,往来侍酒婴所,如(3)。及孝景晚节(4),蚡益贵幸,为。辩有口(5),学《》诸书(6),王皇后贤之。
(1):县名。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2)诸曹郎:疑“曹”字讹。诸郎:属下的、、。郎中等类。(3)子姓:子孙。(4)晚节:晚年。(5)辩有口:能说会道。(6)《盘盂》诸书:盘盂等器物上的铭文。
孝景崩,初即位,蚡以舅封为武安侯(1),弟胜为周阳侯。
(1)舅:这里是指武帝之舅。
蚡新,宾客,进家居者贵之,欲以倾诸将相(1)。上所填(镇)抚,多蚡宾客。会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藉福说蚡曰(2):“贵久矣,素天下士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魏其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3),有让。”蚡乃太后风(讽)上(4),于是乃以婴为丞相,蚡为太尉。藉福贺婴,因吊曰(5):“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恶人众,毁君侯。君侯能,则幸久(6);不能,今以毁去矣。”婴不听。
(1)倾:谓超过。(2)藉福:《》作“”。汉有藉、籍,不知孰是。(3)尊等:言地位相同。(4)微言:宛转的言词。讽上:向皇上暗示。(5)因吊:谓有意警告。(6)幸久:言庶几可久。
婴、蚡俱好,为御史大夫(1),为。迎鲁(2),欲设,令就国,(3),以礼为服制(4),以兴太平。举谪诸窦宗室无行者(5),除其属藉(籍)(6)。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7)。太后好言,而婴、蚡、赵绾等务隆推儒术,贬言(8),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悦)(9)。二年(10),御史大夫赵绾请毋东宫(11)。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邪(12)!”乃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蚡,以柏至侯为丞相,侯为御史大夫。婴、蚡以侯家居。
(1)推毂:推车。这里指推荐。(2)鲁申公:申公,名培,鲁人,西汉大儒。(3)除关:废除检查诸侯出入的关禁制度。(4)以礼为服制:以礼定被服之制,以限制时俗奢靡之风。(5)谪:检举揭发。(6)除其属籍:谓从簿上除去其名,即取消其贵族身份。(7)毁日至窦太后:谓日至窦太后前毁之。(8)道家言:即黄老言。(9)滋:益也。(10)二年:建元二年(前139)。(11)请毋奏事东宫:请求不要让裁断政事。东宫:指窦太后。(12):其事见本书《》与《郊祀志》。
蚡虽不,以故亲幸,数言事,多效(1),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蚡日益横(2)。六年(3),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上以蚡为丞相,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蚡(4)。
(1)效:谓生效,即被采用。(2)日益横:一天比一天骄横。(3)六年:六年(前135)。(4)士郡诸侯:仕于郡国的士大夫。
蚡为人貌侵(寝)(1),生贵甚(2)。又以为诸侯王多长(3),上初即位,富于春秋(4),蚡以肺附为相(5),非痛折(6)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事,语移日(7),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权移主上(8)。上乃曰:“君除吏尽未(9)?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10),上怒曰:“遂取武库(11)!”是后乃退(12)。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北乡(向)(13),自坐东乡(向)(14),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15)。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16),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17);后房妇女以百数。诸奏珍物狗马玩好(18),不可胜数。
(1)貌侵:容貌短小丑陋。侵,同“寝”。(2)生贵甚:言出生很高贵。(3)长:言长年,即年龄大。(4)富于春秋:犹言年岁方长,即年纪尚轻。(5)肺附:《史记》作“肺腑”,犹言心腹。比喻近亲。(6)痛:犹甚。(7)移日:日影移动,言时间长久。(8)权移主上:谓侵夺了君主的权力。(9)除吏:任命官吏。尽未:完了没有。(10)考工地:考工官署之地。益宅:扩大私宅。(11)“遂取武库”:陈直云:考工署所造兵器,既成传入武库,故有此语。(12)退:收敛之意。(13)盖侯:王信,田蚡的同母异父兄。北向:此坐向为次。(14)东向:当时一般宴会之坐,以东向为尊。(15)私桡(náo):谓私下降低身份。(16)甲诸第:谓胜过一切府第。(17):帛制的曲柄长幡。(18)奏:进也。
而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公稍自引而怠骜(傲),唯独否。故婴墨墨(默默)不得意(1),而厚遇夫也。
(1)默默:不得意貌。
灌夫字仲孺,人也(1)。父张孟,尝为颍阴侯舍人(2),得幸,因进之(3),至,故蒙灌为(4)。吴楚反时,颍阴侯灌婴为将军(5),属,请孟为(6)。夫以千人与父俱(7)。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8),遂死吴军中。汉法,父子俱,有死事(9),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10)。”于是夫被(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数十人(11)。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12),适有万金良药(13),故得无死。创少瘳(14),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曲折(15),请复往。”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吴军破,夫以此名闻天下。
(1):县名。在今河南许昌。(2)舍人:门客。(3)进:荐也。进之:言推荐张孟。(4)蒙:冒也。(5)灌婴:当作“灌何”。灌何,灌婴之子,袭父爵为颍阴侯。(6):武职。位次干将军。(7)千人:将军、校尉以下部曲之千人。(8)陷坚:冲击敌方坚阵。(9)俱:谓俱从军。(10)若:或者。(11)所善:言素与己友善。(12)大创:大的伤口。(13)万金良药:价值万金的良药。(14)创少瘳(chōu):创伤稍稍好些。(15)曲折:犹言委曲。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1)。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2)。
(1)郎中将:官名。秩比千石。(2)代相:代王国之相。
即位,以为淮阳天下郊(交)(1),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入为太仆(2)。二年,夫与窦甫饮,轻重不得(3),夫醉,搏甫(4)。甫,窦太后昆弟。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5)。数岁,坐法免,家居。
(1):郡名。治(今河南)。交:谓四交辐凑,交通要地之意。(2)太仆:官名。掌管皇帝的车马。(3)轻重不得:言礼数上轻重不得其平。(4)搏:以手击之。(5)燕相:燕王国之相。
夫为人刚直,使酒(1),不好面谀。贵戚诸势在己之右(2),欲必陵之(3);士在己左,愈贫贱,尤益礼敬,与钧(均)(4)。稠人广众,下辈(5)。士亦以此多之(6)。
(1)使酒:俗谓耍酒疯。(2)右:尊也。当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3)陵:欺侮。(4)与均:平等相待。(5)下辈:小辈,晚辈。(6)多:犹重。
夫不好文学,喜任侠,已然诺(1)。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波(陂)池田园,宾客为权利(2),横(3)。颍川儿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浊,灌氏族。”
(1)已然诺:履行诺言。(2)为权利:争权夺利。(3)横:谓横行。颍川:郡名。治(今河南)。
夫家居,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1)。夫亦得婴通宗室为名高(2)。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1)引绳排根:犹言打击。生平慕之后弃者:平素趋附自己后又叛离而去的人。(2)为名高:为了抬高身价。
夫尝有服(1),过丞相蚡。蚡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2),会仲孺有服(3)。”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贶)魏其侯(4),夫安敢以服为解(5)!请语魏其具(6),将军旦日早临(7)。”蚡许诺。夫以语婴。婴与夫人益市牛酒(8),夜洒扫张具至旦(9)。平明(10),令门下侯司(伺)。至日中,蚡不来。婴谓夫曰:“丞相岂忘之哉?”夫不择(11),曰:“夫以服请,不宜(12)。”乃驾,自往迎蚡。蚡特前戏许夫,殊无意往。夫至门,蚡尚卧也。于是夫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至今未敢尝食。”蚡悟,谢曰:“吾醉,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往又徐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蚡(13),蚡不起。坐(14),语侵之(15)。婴乃扶夫去,谢蚡。蚡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1)服:谓丧服。(2)过:谓过门拜访。(3)仲孺:字。(4)临贩:犹言光顾。(5)解:推脱。(6)具:谓备办酒食。(7)旦曰:明日。(8)益:多也。(9)张具:张设酒肴食器。旦:“旦日”之省文。(10)平明:天刚亮之时。 (11)怿:悦也。 (12)不真:谓不当忘。 (13)起舞属蚡:起舞毕,邀请接续之。(14)徙坐:谓移就其坐。(15)语侵:语带讽刺。
后蚡使藉福请婴城南田(1),婴大望曰(2):“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不许。夫闻,怒骂福。福恶两人有隙(3);乃谢蚡曰(4):“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蚡闻婴、夫实怒不予,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爱数顷田!且何与(预)也(5)?吾不敢复求田。”由此大怒。
(1)请:索取。(2)大望:非常怨愤。(3)恶(wù):不愿意之意。(4)谩:犹诡,诈为好言。(5)何预:何为干预。
四年春(1),蚡言灌夫家在,横甚,民苦之。请案之(2)。上曰:“此丞相事,何请?”夫亦持蚡阴事,为奸利,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间(3),遂已,俱解。
(1)元光四年:当是“元光三年”,因死于元光四年春。(2)案:查办。(3)居间:从中调解。
夏,蚡取(娶)女为夫人(1),太后宗室皆往贺。婴过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过丞相(2),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隙。”婴曰:“事已解。”强与俱。酒酣,蚡起为寿(3),坐皆避席伏(4)。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5)。夫行酒,至蚡,蚡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6)!”时蚡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灌贤,贤方与程不识耳语(7),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贤曰:“平生毁不直(值)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曹儿呫嗫耳语(8)!”蚡谓夫曰:“程、李俱东西宫(9),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10)?”夫曰:“今日斩头穴匈(胸)(11),何知程、李!”坐乃起更衣(12),稍稍去。婴去,麾(挥)夫出(13),蚡遂怒曰:“此吾骄罪也。”乃令骑留夫(14),夫不得出。藉福起为谢,案(按)夫项令谢(15)。夫愈怒,不肯顺。蚡乃戏(麾)骑缚夫置传舍(16),召长史曰(17):“今日召宗室,有诏。”劾不敬(18),系居室(19)。遂其前事(20),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婴愧,为资使宾客请(21),莫能解。蚡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蚡阴事。
(1):指燕刘嘉。(2)以酒失过丞相:言因酒有失,得罪了丞相。(3)为寿:敬酒。(4)避席:降席(离席)。伏:拜伏于地。(5)半膝席:仅起一足,以示避席,另一足仍跪在席上。膝席:长跪于席。(6)毕之:干杯。这是强行劝酒。(7)耳语:附耳小语。(8)女曹儿:当作“女儿曹”,言儿女辈。呫嗫(chìzhè):犹叽叽咕咕。(9)东西宫:当时李广为东宫()卫尉,积不识为西宫()卫尉。(10)地:谓留余地。这里是留面子之意。(11):刺胸。(12)坐:谓坐上之人。更衣:上厕所的代称。 (13)麾:同“挥”,指挥。麾夫出:指挥退出。原文“麾夫,夫出”,重一“夫”字,当删。(14)骑:谓常从之骑士。 (15)项:脖子。令谢:令其认错。(16)传舍:招待所。 (17)长史:指丞相府长史。 (18)骂坐不敬:奉诏宴请宗室,灌夫席间辱骂,故指控犯了不敬之律。(19)居室:拘囚官吏犯罪者的处所。(20)遂其前事:《史记》作“遂案其前事”,是也。《汉书》夺一“案”字。(21)资:谋也。请:谓请求于田蚡。
婴锐为救夫(1),婴夫人谏曰:“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迕(2),宁可救邪?”婴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乃匿其家(3),窃出上书。立召入,具告言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婴食,曰:“东朝廷辩之(4)。”
(1)锐:锐意,。(2)迕(wǔ):相违。(3)匿:隐瞒之意。(4)东朝廷辩:言至东宫去当面辩论。东朝:指东宫,之处。
婴东朝,盛推夫善(1),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它事之。蚡盛毁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婴度无可奈何,因言蚡短。蚡曰:“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蚡得为肺附,所好音乐狗马田宅。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天下豪桀(杰)壮士与论议,而心谤,昂(仰)视天(2),俯画地(3),辟(脾)睨两宫间(4),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5)。臣乃不如魏其等所为。”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曰:“魏其言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它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宗室(6),侵犯骨肉,此所谓‘支大于干,胫大于股,不折必披’(7)。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是魏其。郑当时是魏其,后不坚(8)。余皆莫敢对。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促)效辕下驹(9),吾并斩若属矣(10)!”即罢起入,上食太后(11)。太后亦已使人侯司(伺),具以语太后。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入皆藉吾弟(12)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且帝宁能为邪!此特帝在,即录录,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上谢曰:“俱外家,故廷辨(辩)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是时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13)。
(1)盛推:极意推崇。下文“盛毁”是极意诋毁。(2)视天:观察天象。(3)画地:指划地理。(4)睥睨:侧目。两宫:指东宫与西宫。(5)幸天下有变,而砍有大功:希望国家有变难,而企图获得大功。隐指谋反。(6):践踏,欺压。(7)“支大于干”等句:此是当时成语。(8)不坚:谓不敢坚持己见。(9)效辕下驹:好像驾在辕下的小马。言其畏首畏尾,不能自主。(10)若属:你们。(11)上食。当时有上食之礼。(12)藉:践踏。(13)百岁:死之讳辞。(14)鱼肉之:谓当作鱼肉而吞食之。(15)石人:谓常存不花。或谓无动于衷。按上下文义,当以前说为是。(16):凡庸,无所作为。(17)石建:之子,以谨慎著称。本书有其传。
蚡已罢朝,出止车门(1),召安国载(2),怒曰:“与长孺共一秃翁(3),何为(4)?”安国良久谓蚡曰:“君何不自喜(5)!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缓归(6),曰‘臣以肺附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7),不废君。魏其必愧,杜门齚舌自杀(8)。今人毁君,君亦毁之,譬如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蚡谢曰:“争时急,不知出此。”
(1)止车门:宫禁外门之名。百官到此下车,而步行入宫。(2)载:谓共乘车。(3)秃翁:头秃的老翁。或谓无官位又无扳援的老翁。指窦婴。(4)首鼠两端:言老鼠畏首畏尾。比喻心持两端之人。(5)自喜:自爱之意。(6)归:谓归还天子。(7)多:称许之意。让:谦让。(8)齚(zé)舌:咬舌,无话可说之意。
于是上使簿责婴所言颇不雠(1),都司空(2)。孝景时,婴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3)。”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婴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召见(4)。书奏,案尚书,大行无遗诏(5)。诏书独臧(藏)婴家,婴封(6)。乃劾婴矫先帝诏害(7),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支属。婴良久乃闻有劾,即阳(佯)(8),不食欲死。或闻上无意杀婴,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乃有飞语为恶言闻上(9),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10)。
(1)簿责:按文簿的记录一一责问。雠:当也。《史记》在“雠”下,有“欺谩”二字。(2)都司空:官名。掌诏狱(君主发下的案犯),属。(3)以便宜论上:论说其事而上达皇帝。(4)幸:希望。(5)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言查阅尚书保管的文件,没有先帝的遗诏底本。大行:先帝。(6)家丞封:以家丞印封的诏书。汉时家丞有印。(7)矫:假造。害:谓有害。(8)佯:《史记》无佯字;按下文“治病”似不宜有佯字。痱(féi):,偏枯。(9)飞语:谣言。(10)晦:月之末日。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1)。上使视鬼者瞻之,曰:“与共守,笞欲杀之。”竟死(2)。子恬嗣,中有罪免(3)。
(1)服谢罪:服罪谢过,即承认罪过。(2)死:据《史记·将相表》和《·百官表》记载,死于四年(前131)春。(3)元朔:汉武帝年号(前128—前12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刘三解:汉武帝时代是酷吏太狠还是“人人可杀”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日 16:42
作者:刘三解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窦婴  历史上小人物的戏份很少,往往挤在字缝里,抠出来未必是个故事,却可能隐藏着真相。  汉武帝即位后,田蚡和窦婴两个外戚斗法,中间夹着个配角灌夫,配角总是不甘心,闹事抢戏,在田蚡家的婚宴上闹事,把自己和窦婴都闹进了监狱,不久后,灌夫死、窦婴死,田蚡也被他俩的“鬼魂”吓死了。  男人的三角关系,很有戏剧性吧?如果往深了说,还有窦太后、王太后的婆媳关系;汉武帝朝的新贵和文景旧臣的关系;乃至于窦太后信奉的黄老学说和汉武帝崇尚的儒家思想的关系等等。  但是,这些关系对于汉武帝重要吗?  放到他的一生来看,根本不重要。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会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经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颍川郡(在今河南省)横行霸道的证据,并向汉武帝申请立案,汉武帝的回复是:“这是丞相的职责,申请什么?”  简言之,随你便。反倒是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处,让门客去谈判,两方各退一步。直到田蚡借机拿下了灌夫,逼着窦婴出头为朋友保命,汉武帝的态度就更有趣了,直接为窦婴开“东朝廷辩”。  东朝是在王太后的地盘上,廷辩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论事,窦婴此时有爵无官,却敢于盛赞灌夫的功劳,进而反诘丞相田蚡诬告、犯罪,一群公卿不但没有替丞相接招的,还有主爵都尉、内史两人支持窦婴,御史大夫则说两边都没错,请您自己决定。这符合剧本吗?汉武帝为什么一开始不杀王恢,而得知其贿赂田蚡后要杀他,真的就是简单的贿赂吗?
在陈宝国版的《汉武大帝》中,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将王恢下狱,但一开始没有想杀他。王恢儿子为了能保住王恢性命,贿赂田蚡。汉武帝知道后直接说:“王恢是保不住了。”就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判王恢死罪。王恢自杀前说:“我真是糊涂,竟用钱买了个死。”
按时间排序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史记 韩长孺列传 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大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行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宫,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汉书 武帝纪第六夏,六月,以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资治通鉴第十八卷汉纪十诸位脑洞都这么大,我也想阴谋论一下。马邑之战的背景上面说的都挺好的,窦太后薨,南方已平,社会和谐安定,可以说内忧已去、外患要平的局势了。汉武帝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小伙子,正血气方刚的年纪。本来公元前134年就不打算和亲,可惜朝臣都说要和亲,刚上台也不好太撕破脸,最终答应和亲。值得一提和亲这事王恢就极力不同意,希望打一下。韩安国倒是认为匈奴都把你爸爸(景帝)的爸爸(文帝)的爸爸(刘邦)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欺负的吕后也是快没脸了,你小子别想老打仗啊。但公元前133年一个大商人聂壹给王恢说我有个法子,我和匈奴来个无间道,故意说我要投诚,让他们到马邑来,然后你们打个出其不意,这不就成了嘛。王恢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听了很开心,决定就这么干,当然还是要和群臣讨论一下。韩安国又不同意,理由无非你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或者你十八代祖宗都打不赢,你打得赢就怪了。汉武帝心说你反正死活不同意吧,不同意我也干。于是汉武帝派出五位将军前去,慢着!这就有点问题了,汉武帝头一次这么大规模打仗,而且群臣意见不一,而且他还安排韩安国也去,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了。一没有统帅,五位各打各的。这种情况王恢死便顺理成章了,你提议的你打不赢,你不死才怪了。二有统帅,并且这个统帅必须要有管理这五个人的能力和职位。但是,不仅资治通鉴汉书没有记载统帅是谁,连史记也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汉书没有记载有情可原,因为时间久远也许忘了呢。但是司马迁没有记载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了吧,司马迁生活在那个年代,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他十二岁才打的,十二岁记忆力应该正常,纵然太史公痴呆健忘了,但是太史公到处访问难道问不出统帅?而且太史公是个汉武黑,这种穷兵黩武的事情不值得黑几发统帅无能吗?答案呼之欲出,如果真的有统帅,那么统帅只可能是汉武帝,汉武帝自己兴师动众却功亏一篑,内心的憋屈可想而知,这种时候必然要找替罪羊,王恢提议,那么王恢必死无疑,不是王恢不死无以谢天下,而是王恢不死汉武帝那罪己诏恐怕要早写多少年了。至于太史公没有记录,也许是太史公真的怕作死不敢记录这么丢汉武帝的脸,但看孝武本纪残缺应该不是这种情况,也许是写了被某人删去了吧。
这个问题已有专业回答了,现在不自量力,仅提出一种可能。马邑之围的背景是:窦太后薨,窦家开始失势;王太后上台,田蚡担任丞相;汉武帝开始执掌朝政;汉与匈奴刚刚和亲;南方的叛乱已被平定,精兵北调防御匈奴。这大致就是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当此主少国疑、内局不稳之际,王恢首倡马邑之围,汉朝廷在激烈争论后决定出兵。而在此之前,汉朝廷为了与匈奴和亲之事也进行了一场大争论,结果是维持和亲。两次争论的双方代表是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韩与王都是干将,还一起率兵平过南方叛乱。从马邑之围的规模看,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部署的,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电视剧中,编剧安排了不少剧情,是合理的。而这么长时期的预谋,要说汉武帝不知情,是不可想象的,应当说王恢是奉了上意而谋划的。那么韩安国作为反对派又代表谁呢?一是汉朝奉行的对匈和亲政策,二是无为而治的大政方针,三恐怕也代表了王太后和田蚡的意思。韩安国是老臣,与田家的关系非同一般,与窦家也还过得去,为人比较持重,他的意见可以说是代表了大半个朝廷的意思。王恢首倡,皇帝“一意孤行”,所以马邑之围成功与否都对皇帝的威信有极大的影响。汉武帝是怎么点将的呢?“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汉武帝打仗用的都是最棒的将军,但让“反战”的韩安国做统帅恐怕还有一层“处心积虑”的意思。谋自王恢出,功自安国成。打赢了,韩安国有大功;打输了,韩安国也得一块兜着。总之这浑水,韩安国必须得去趟。王恢的任务是击敌辎重、断敌后路。围歼战的关键就在于阻击的成功与否,汉武帝对王恢寄予厚望,才将此重任交给他。说实话,五将军中能担此任的,王恢最合适,韩安国最不合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任务只能交给心腹。可是,马邑之围落空了。匈奴不入套,仗没打起来。汉朝廷不得不面临追究责任的问题。“上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也。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祗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王恢在阵前,君命有所不受。作为一名干将,他的判断能力不会比年轻的汉武帝差。汉武帝不听其解释,让廷尉处理,表现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廷尉当恢逗桡,显然有汉武帝的意思。汉武帝把事情定了调子,是想让王恢独自把责任全担起来,掩盖自己决策失误之过。电视剧中,卫青向汉武帝分析马邑之败的原因时说,马邑之围要是成功的话也属侥幸,数十万人埋伏,等着敌人入套,不被发现实在太难。“恢行千金丞相田蚡,田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田蚡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王恢为了求生,向田蚡行贿。汉武帝对匈开战,本就有很多人等着看笑话,田蚡就是一个。窦家与田家、王家,此消彼长,斗争不断,而帝党势力夹在其中并不占优势。皇权不集中,汉武帝是决不会为马邑失利负责的,只能丢车保帅。“从其言为此”,汉武帝撇的多干净!只要王恢死了,就能给朝廷一个交代,并掐断了别人挑事的由头。王恢向田蚡求助,是汉武帝所不能容忍的。汉武帝不想让田蚡抓住自己的过错,也不想让这个他所看不惯的舅舅把事情弄得更糟。汉武帝是决不允许别人拿这事做文章的,不管这人是母亲、舅舅还是其他人。王恢此举真是犯了大忌。王恢在为自己辩解之时也说了“固知还而斩”,但被定为死罪后又走后门求生。从这点可以看出,王恢的求生欲很强。甚至可以大胆推测,面对匈奴大军,王恢不出战确有怕死的因素。那么汉武帝是否因看到这一点才毅然决然地杀王恢?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即使有可能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至少从他与王太后的对话看,基本上是推卸责任的意思。而且汉武帝似乎也没有那么伟光正,这与他支持马邑之围的侥幸心理十分不符。马邑之围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对匈的政策也就在客观上转变了,但汉对匈奴的战略进攻还需要做些准备。轻开边衅,责任至大。王恢之死,与他的谋大智疏有关,与汉武帝丢车保帅有关,与政治斗争也有关。如果汉武帝能够乾纲独断,王恢尚有一丝可能不死。可朝政纷扰,汉武帝没有足够的威信。我们可以看看后来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兵折将,公孙贺“公费旅游”,韩安国渔阳失守,张骞失期……也没见谁死啊!不出战而已,何须必死。王恢的辩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私心揣度,王恢真要是出战,导致全军覆没,那就是惨败而不是无功了,怕是连汉武帝自己都承担不起责任,还得回上林苑“面壁”去。而给王恢一个逗桡的罪名,既贴近王恢的行径,也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大转变定了规矩,客观上威慑了以后的将军,使他们在征战之时不敢逗桡不前。那么,汉武帝自始至终有没有保过王恢呢?史书记载似乎没有保过。最后,王恢是怎么死的?《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恢闻之,乃自杀。”《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汉书-武帝纪第六》:“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汉书-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恢闻之,乃自杀。”《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十》:“于是恢闻,乃自杀。”自杀,或许是王恢最有尊严的结局。
反对一下最高票的阴谋论。最高票认为“王恢却非死不可,因为他是田党”,而王恢是田党的依据一是王恢曾和韩安国一同出兵平定闵越叛乱,二是王恢向田蚡行贿千金以求活命。这种论据疑点太多了。其一王恢和韩安国共同平定闵越叛乱,韩安国是后党无疑,这不能断定两个人共同出差就是同党了。而王恢和韩安国共同出征征讨叛军,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想安排自己的人来牵制韩安国也就是后党,要不然为什么平定一场叛乱要有两个将军共同领导呢?王恢和韩安国同时作为出征的领导人,也许是帝党和后党妥协的产物。其二王恢向田蚡行贿千金,这更不能说明王恢是田党或后党啊,如果真是田党的话,王恢还何必行贿,他不用行贿,田蚡也自会想办法保他性命啊,同党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那么为什么王恢要向田蚡行贿呢?一是因为田蚡在朝中势力最大,在王恢心及当时很多大臣的心目中只有田蚡有让自己活命的能力;二是因为,田蚡这个人喜欢钱财,只要有足够的钱,他就会办事。仅从最高票的答案来看,并没有太多的证据支撑王恢是后党或田党的观点。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非杀王恢不可?这个答案还要从史记本身下手。廷尉对王恢的判死刑的依据是”当恢逗桡,当斩”,翻译过来就是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那么为什么同时出行的五个大将军,单单对王恢一个人逮捕判刑呢?这和当时的战略布置有关,王恢在马邑之围的主要任务是“从代主击其辎重”,汉武帝让王恢带领三万人截断匈奴的后面的辎重,而韩安国的等主力在马邑包围匈奴主力。但是汉军的计谋被匈奴识破了,匈奴的主力并没有进入汉军的包围,这个时候王恢要是对匈奴开战的话,面对的就是匈奴的主力,所以“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汉武帝之所以判王恢而没有判其它将领“曲行避敌观望不前”,是因为王恢和匈奴最为接近,而且王恢眼睁睁的看着匈奴大军从自己面前回行,而其它将军则是“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等其它将军得到这一消息时,已经追赶匈奴不得了,所以真正曲行避敌观望不前的就只有王恢一人而已,按汉律确实当斩。那么汉武帝斩杀王恢是否就单单因为王恢”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呢?在马邑之围之前,汉朝一直奉行的是和亲的屈辱政策,由于国力强盛,再加上汉武帝想做一个有为之君,所以他继位以后就想由和亲政策而改为征战政策。但是这个时候反对和匈奴战争的声音很大,一是因为汉初尊崇无为而治,二是因为历次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以失败告终,汉朝人心理有阴影,不敢对匈奴发动主动攻击。而汉武帝就是想通过马邑之围来破除人们对匈奴的畏惧之心,所以这一次马邑之围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汉军是否敢向匈奴军队发起主动攻击,这才是汉武帝的战略着眼点,汉武帝想通过此战来鼓舞士气与民心,可惜王恢没有理解汉武帝的真正意图。王恢的畏敌让汉武帝感到很痛心,对于求战心切的汉武帝来说,任何畏敌心理都不不能存在呢。所以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而王恢也非死不可啊。
来来来,听我讲故事。以下全是私货。电视剧上这一段是真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杀王恢?→汉武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杀王恢,是从何时起想杀王恢的?这其实是个很值得玩味的政治话题。《史记·韩长孺列传》: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恢曰:“始约虏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禔是取辱耳。臣固知还而斩,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於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私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后曰:“王恢首造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於是恢闻之,乃自杀。元光元年,从王恢兵败而归,到王恢自杀,这一幕幕精彩纷呈,可以分成三场戏:一,王恢的申辩与廷尉的论罪。二,王恢的贿赂与田蚡的求情。三,汉武帝的论断与王恢自杀。第一场。王恢带兵埋伏马邑委顿而还,汉武帝很生气。王恢辩解说,虽然我跑了一趟马邑劳而无功,但那是因为匈奴单于太机警,而且我带了三万人去,又带了三万人回,实在并没有损失陛下您的兵马呀。汉武帝于是干脆将他交给廷尉去论断。廷尉的论断是:王恢有意避敌,首鼠两端,当斩。等等,为什么要斩?这个“廷尉”是谁?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一年的廷尉是……一个叫“殷”的人。不要问我他是谁,我也不知道,史书中没有留下他的任何事迹。发扬历史学人的八卦精神,我们要问:跟王恢一起出兵的还有好几个人呢,他们又是怎样判的?继续往前看《史记·韩长孺列传》,我们发现跟王恢一起出兵的人都是大名鼎鼎,而且一个都没死: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李广、公孙贺、李息、王恢、韩安国,我们看到,这五个人里只有王恢论罪认罚,其他四个,一丁点毫毛都没伤到,该干嘛干嘛去了。什么,你说这是惩治首恶?不对。虽然马邑之谋是由王恢首先倡议,但是——王恢并不是这些将领的领头人。他们的领头人是韩安国,也就是《韩长孺列传》的主角。韩安国这个人呀,非常地精明,属于老滑头的类型,就在马邑之围的前一年,他和王恢在朝堂上发生了争执,王恢想要出兵攻打匈奴,韩安国则认为应该和亲。汉武帝最终采纳了和亲的建议。第二年,当汉武帝问:我该拿匈奴怎么办呀?韩安国和王恢又吵起来了。王恢说要打,韩安国说要和,来来去去论辩六七段,最后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发兵匈奴。于是问题来了:一个爱谈和亲的“忠厚”老者,却被任命去当马邑之围的总司令,而他所统属的正是和他吵过架的主战派王恢,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再看韩安国这个人的人际网络。非常自然地,我们发现韩安国有两个非常密切的人脉:一是田蚡,一是王恢。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韩安国与田蚡的交情不用说了;韩安国与王恢好像曾经出双入对地去出差?那么他俩到底是朋友还是政敌?我认为,还是朋友,或者说是利益相关者。原因,还在田蚡身上。这两个人,都属于“田党”,“田党”更深一步说,是“后党”。这点容后再论。但是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韩安国是个老滑头,王恢却是个一根筋。王恢主战,合了汉武帝的心意,而当王恢献策在马邑攻打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安静地点了韩安国去做护军将军。说到这里,可曾懂了一丁点?第二场。廷尉给王恢定了死罪,在此同时,与王恢一同出兵的几个将军以及他们的总司令韩安国,屁事没有。王恢急了,给丞相田蚡送去千金,希望田蚡给自己求情。田蚡不敢直接找皇帝,而找到了太后,说了一通理由。于是汉武帝来见太后时,太后便为王恢求情。田蚡这人呐就是有受贿的习惯。前面引的一段,韩安国给田蚡送了金子,田蚡就去找太后,太后又去找皇帝,皇帝就给韩安国升了官。这样的事情田蚡做得可不少,他“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汉武帝就凉凉地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朕也想任命几个呐。”这正是元光年间的事情。建元六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汉朝政权的大事:窦太后死了。同一年,汉武帝马不停蹄地任命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皇帝与窦家的矛盾开始摆到台面上来处理,而皇帝与王家的矛盾开始崭露头角,这是建元六年到元光五年中央内部权力斗争的主题。汉武帝刚即位时是很倚重舅舅田蚡的,为什么?因为窦太后及其“窦党”势力太盛,他不能不倚靠自己的母族,田、王一党。然而现在窦太后死了,窦党一个个被清理,汉武帝腾出手脚来,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王太后及其“田党”。田党中首当其冲是田蚡,现在还动不得,但汉武帝已经微妙地运用起窦婴的力量与之对抗;其次是韩安国,于是汉武帝让他去当护军将军;而王恢,只能算田党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喽啰,他的官职大行令虽然是九卿之一的外交部长,但其实并不是影响到国内实际政局的大衔儿。田蚡元光元年为丞相,元光四年就死了。这中间经历了“选官被骂”、“讨地皮被骂”、“与窦婴互掐”等等事件,最后死状凄惨,这都说明汉武帝烹走狗的时间到了。好死不死的王恢,这个时候狗急跳墙,竟然,找上田蚡去求情了。第三场。汉武帝大义凛然地表示:王恢是首先出这个主意的人,朕相信他,给了他兵马;他打不了匈奴单于也就算了,怎么连人家的辎重都不知道去捞一捞?朕不杀王恢,怎么对得起天下?王恢知道以后,自杀了。电视剧并不像史书上写的那么隐晦,它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汉武帝诛杀王恢和王恢行贿有关。如果我们单纯相信司马迁记的表面文字,我们还真以为汉武帝大义凛然呢。汉武帝当真是为了王恢的失败而生气吗?不是的,如果真是这样,他应该把其他几个将军全都收斩了。那么汉武帝当真是为了王恢的行贿而生气吗?我看也不是的。汉武帝是真生气了,但他是因为王恢走了田蚡——太后的门路而生气。——傻瓜才猜不出太后为什么忽然来为一个大行令求情呢!我在前面说到,王恢是田党。我有什么根据?1,王恢和韩安国有旧,而韩安国是地地道道的田党。但这个根据并不那么靠谱。2,汉武帝在王恢这一事件中从头到尾的反应。我们看第一场,王恢申辩,汉武帝直接将他下了廷尉,廷尉论断是死罪。这个名叫殷的廷尉显然是经由汉武帝授意而做出了这个论断,不然怎么解释对其他几个将领的只字不提?我们又看到,汉武帝一开始是指了韩安国当总司令的,可是韩安国在这场风暴中连根毛都没伤到,为什么?韩安国是个有根基的臣僚,而且他的根基不止于田蚡。单看他在田蚡死后还能继续混官场,就知道这人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很深广的人脉。汉武帝当然不会期望马邑之围失败,但是他无论如何清楚马邑之围是个火坑。他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就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可惜竟然没有能够推倒,那么只能推首倡之人了。电视剧上陈宝国说:“王恢是保不住了”,还带着几分惋惜的意味,那是因为王恢是个难得坚定的主战派。汉武帝自己当然也是主战的,所以这时候能有一个臣子跳出来说皇上啊我们一定要打仗,汉武帝心中一定是高兴的。其他几个将领没有受到惩罚,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正想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对于能用的将才大都是比较宽容的。但是王恢却非死不可,因为他是田党。而后,王恢又通过自己行贿的实际行动,再一次明白无误地告诉汉武帝:我是田党。汉武帝后来还想过好几次,如何把韩安国往火坑里推。但是韩安国竟然一次也没中招过。虽然最后死的很凄凉不愉快,但到底没有被汉武帝害死。田蚡元光四年病死,韩安国代丞相职务。有一次驾车不慎摔了腿,汉武帝这时候正想任命新丞相,去找韩安国转正顶缺,发现韩安国真是瘸得不像话,遂作罢。看看,这个老妖精,段位比王恢真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因为这事武帝知道了,那么下面的人自然就更知道了。如果不杀,犯事的人不会知道武帝的本意,只知道是行贿了之后才得救的这样一来就助长了行贿的风气+田的影响力这两样都是武帝不想看见的,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安侯田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