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辛勤茅屋中,百年哀示又归空,夜闻鸟鹊相争处,林下经济溪涧处处通。猜一动物!

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10年用)
古代诗歌鉴赏
内容提要: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是客观之“象”与诗人主观之“意”的结合,因而蕴涵着强烈的情感,寄托着丰富的意旨。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理解、品味,把握诗歌中形象的内涵,分析其蕴涵的情感和意旨。高考命题时,主要考查对“形象”的情感认识和理性思考。
1.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1)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2)提炼描绘形象特征的词语,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3)分析形象的意义。
备考积累 :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已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9).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意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备考积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释义,如月亮、斜阳(夕阳、落日)、浮云、霜、流水、杨柳、菊花、梅花、松、莲、梧桐、竹子、红豆、芳草、芭蕉、燕子、杜鹃鸟、鹧鸪、鸿雁、寒蝉、蟋蟀、羌笛等等。(可参见语文白皮书)
3.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分析诗中的描写,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
(2)在诗歌中,某些意象表情达意往往具有固定性,如月喻思乡、水喻愁多、松喻坚贞、兰喻高洁等。了解惯用意象的特殊内涵,对鉴赏诗词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思路分析: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鉴赏诗歌,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特点:(1)精炼、含蓄。精练即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含蓄即不直白,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2)具有跳跃性。读者只有把握诗人的思路,加以想象,才能很好的理解诗意。(3)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呈现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1.鉴赏关键词语&&
品味关键词语,绝不能把该字或词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鉴赏时,一是要从语言运用和表情达意两个角度去进行;二是可以运用改写比较的方法去对比分析,反复琢磨。
要重视对下面几类词语的鉴赏,看这些词语怎样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怎样使表达更准确、生动。
(1)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中“随”“抱”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号,只有“随”字最合适,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感。
(2)名词:由于一些意象名词具有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通过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送别相思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寒塘》的“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蓄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呜叫,使乡愁更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3)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尤其是颜色词,大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些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4)数量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诗句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许浑《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的“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两句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5)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
虚词“似”,便使蔷薇在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似不经意进入诗中,但对于描画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6)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解题思路: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结合该字所在的诗句描述景象。③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蕴含的情感。
备考积累:从内容的角度看,古典诗歌的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志的消沉。
(2)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如陆游的《h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还有我们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2.鉴赏关键诗句
借助关键诗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的一大热门。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1).古典诗歌出于押韵、格律或表情达意的需要,因而倒
装现象很常见,所以鉴赏诗句要重视对诗歌中词法及句法的鉴赏。要看诗歌中词法、句法的运用,怎样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
(2).理解关键诗句,绝不能把该句孤立起来,要放到全诗
中,结合全诗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3).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因而鉴赏诗句时要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4).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在古代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因而鉴赏诗句时,如有修辞,要注意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1)理解诗句的含意。(2)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涵的情感。可从该诗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诗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加以考虑。&&&
3.鉴赏语言风格
(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除对所给诗歌进行深入地理解、鉴赏外,平日还要做好知识积累。首先要理解并识记一些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如“清新淡雅”“平淡质朴”“委婉含蓄”“明快晓畅”“华美绚丽”等。其次,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甚至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苏轼的奔放等,有助于对诗歌语言乃至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题思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备考积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用语
清新、明快、平淡、自然、含蓄、工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悲慨。(可参见语文白皮书)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做品种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而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过渡照应等。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方法,首先必须理解并积累一些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等;其次,修辞方法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鉴赏时,要把修辞方法的作用和诗句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准确把握修辞方法在诗歌意境中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1)揭示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2)结合具体语句或诗歌的主旨情感,分析其表达作用。
2.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和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白描、工笔等不同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鉴赏表达方式必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效果,然后结合意境具体赏析。
解题思路:(1)诗歌是怎样叙述(描写)的。(2)叙述(描写)了什么。(3)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有着怎样的效果)。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必须熟悉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虚与实、动与静、象征、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用典等。其次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鉴赏评析,评价时要注意术语的使用。如果题干中明确了从何种角度鉴赏,则由此入手,结合相应理论鉴赏;如果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也要做到“抓住一点,顾及其余”。
解题思路:(1)揭示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2)结合相关诗句,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其表达作用。
4.鉴赏篇章结构,篇章结构有三类:1从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来看,即景(事、物)与情(或主旨)的关系,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2从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来看,即内容上前句(联)与后句(联)关系,有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3从古诗词主旨表现方式上来看,即诗歌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的,有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结构技巧在诗歌中常见的有层层深入、承上启下、先景后情、铺垫、照应等,平时要熟悉各种技巧的特点,鉴赏时要联系整首诗,将诗歌意境(或感情)的解释和结构技巧的赏析结合在一起。
解题思路:(1)揭示诗歌结构特点。(2)结合内容赏析其效果。
四、评鉴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1.从把握诗题、诗眼的角度来评价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题眼”“诗眼”。“词眼”之说。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其核心,它往往透露给读者的是作品的写作对象和中心内容,例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蹦出。《哀江南》的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从题目“哀”即见。
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例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2.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的角度来评价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茶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对古代作品的评价,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前人。
3.从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角度来评价
要很好地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4).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5).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仕途失意的苦闷。④告慰平生的喜悦。⑤生活哲理的阐释。
(1).鉴赏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整体而只抓住诗歌中的细枝末节去牵强附会。
(2).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任何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意愿和情感的抒发,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人的身世,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的具体词句,揣摩景物的意蕴,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的情感。
(3).注意诗歌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同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结合联想和想象,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与诗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1.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
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
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自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4.从辨析用典的角度来评价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源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三种情况。
(1).引用神话传说表达思想感情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
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又如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峰前回雁”,指衡山的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本诗末两句鸿雁尚能在归路上相互追逐,自己却兄弟分离,欲返故国而不得,流露出愤懑不平的情绪。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长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示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2).引用历史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这种引用多见于咏史、怀古诗词中,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提到周瑜、小乔等历史人物和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业无成的感慨。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本诗以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侯班超作比,抒发了将士誓死戍边的豪情壮志,并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传达出诗人建功立业、巩固边防的理想。
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廉颇”表示老骥伏枥,尚思立功报国;“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不封侯”比喻有杰出贡献而生不逢时的人的遭遇,或抒写抱负,或感叹命运;“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遏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诗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和合作。&&&&&&&&&&&&&&&&&&&&&&&&&&&&&&&&&&&&&&&&
(3)引用、点化前人语句传达思想感情,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早在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用“心若怀冰”来比拟心灵的纯洁;后来鲍照《白头吟》中用“清如玉壶冰”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再后来唐人用“冰壶”比拟做官清廉高洁。王昌龄把这些意思点化成“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比喻自己的清廉高洁。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语句入典的,较常见的还有“王孙”,指高人隐士;“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高人隐士隐居之地;“归去来”,表示归隐;“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情景,同时又唤起思念家乡、故国的忧伤情绪;“鲁叟”,孔子的代称,有时也比喻老儒,常借此感叹道之不行,个人不得施展抱负;“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情,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表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二毛”指人届中年,头发斑白,表示年岁渐长,日见衰老;“山阳闻笛”“闻笛”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等等。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塑造的人物形象。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
------------------------------------------------------------------------------------------------------------------------------------------------------------------------------------------------------------------------------------------------------------------------------------------------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①,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注]①鲤鱼风:九月风。
&(1)本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景有虚有实。“莲叶初
生”“绿杨飞絮”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是虚景还是
&------------------------------------------------------------------------------------------------------------------------------------------------------------------------------------------------------------------------------------------------------------------------------------------------------------------------------------------------------------------------------------------------
(2)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
------------------------------------------------------------------------------------------------------------------------------------------------------------------------------------------------&&&&&&&&&&&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
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移居(其二)
[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
------------------------------------------------------------------------------------
9.(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
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3.(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宋]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4.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宋]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5.(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舟横渡,
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
白云满地无寻处。
寻不得也么哥,
寻不得也么哥,
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
1.(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2.(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这首诗第三联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意境?
------------------------------------------------------------------------------------------------------------------------------------------------------------------------------------------------------------------------------------------------------------------------------------------------------------------------------------------------------------------------------------------------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处士卢岵是怎样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3.(2010·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归燕诗①
[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
(1)张九龄的诗中塑造的归燕有什么特点?作者借燕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2)这两首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4.(2010·模拟)闻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颔联中“摇”“滴”二字用得非常传神,试作简析。
&------------------------------------------------------------------------------------------------------------------------------------------------------------------------------------------------------------------------------------------------------------------------------------------------------------------------------------------------------------------------------------------------
5.(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指出并分析其妙处。
&------------------------------------------------------------------------------------------------------------------------------------------------------------------------------------------------------------------------------------------------------------------------------------------------------------------------------------------------------------------------------------------------
6.(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 (1)这首七律的诗眼是
------,颔联所用修辞手法为----------。
(2)请结合全诗赏析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及其思想内容。
-------------------------------------------------------------------------------------------------------
---------------------------------------------------------------------------------------------------------------------------------------------------------------------------------------------------------------------------------------------------------------------------------------------------------------------------------------------
7.(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8.(20l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9.(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智度师①二首(之二)
三陷思明④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
[注]①师:禅师。②思明:指史思明叛军。
(1)这首诗为上下结构,即首句与后三句内容各有侧重,请结合其结构特点来分析其内容。
------------------------------------------------------------------------------------------------------------------------------------------------------------------------------------------------------------------------------------------------------------------------------------------------------------------------------------------------------------------------------------------------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2010·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宋]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 (1)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0·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宋]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
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0.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1)诗的第二联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温高考 &参考答案及解析:
1.“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句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暮春时节,傍晚时分,面对东逝江水,最易引起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水无情”是全词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明写长江水浩荡东去,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的潮水无情淘汰,他们的奢靡一去不复返。在词人对江沉思默想的过程中,晚霞已收敛隐没,东方升起一轮圆月。“空有”句明写六朝繁华已逝,只剩明月高悬,暗中用典,借吴王夫差荒淫作乐导致吴亡的历史悲剧,警示后人切莫重蹈覆辙。
2.(1)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②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首先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其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2)①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②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花伤春”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阕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解析】鉴赏时应先搜集有关的信息。从题目、诗前小序和注释中,可知这是黄庭坚为苏轼和李公麟合画的画所写的诗,属于题画诗,应先找出诗中有关画的内容的诗句即前四句;后四句中“甚爱”“勿遣…‘残”体现出诗人的主观情感。
& 由此可知前四句是画意,后四句是感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饶有情趣。
4.【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5.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是对“鹦鹉洲”的情感,另一方面是主人在此居住的生活情趣。注意分析时应结合全曲内容。
新题模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这两句通过鸟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呜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意味。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竞怀疑是在做梦。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是凄苦的,相逢很不容易,一起畅饮长谈,害怕天亮就要分手,这一切充分表现出同乡之间深厚的感情,意境深刻。末句写出无限留恋惜别的心意,语短情长。颈联对秋夜萧疏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旅况的凄清。
2.(1)写了众多山峰,在雨中变得幽暗,小径蜿蜒曲折,直通云端。营造了处土山居之所的高峻、幽深,仿佛处于云端的意境。(2)卢岵住在幽深的山居,第二联写古树衬托其古朴,急泉清沙衬托其清雅;第三联写居处幽深,衬托其孤高;第四联中的养麦花衬托其高洁。总之通过对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了卢岵古朴、清雅、孤寂、高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卢岵处士的景慕之情。
【解析】题(1)关键在于对诗句的理解,第三联写入望的远景,写出了山居之所的高峻、幽深。解答题(2)要明确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衬托出其人品的高洁,表达了作者的景慕之情。
3.(1)作者所咏的归燕一到春天,不知“泥滓"之贱,只要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结果还是被猜忌。作者借燕喻己,自己出身微贱,来自民间.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无心与他人争权夺利,却仍受猜忌、排挤,对此,作者表示: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以燕喻人,表达了退隐之意。(2)不相同。《隋宫燕》:目睹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以燕衬人,表达吊古伤今之情。《归燕诗》: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借归燕表达退隐之意。
【解析】《归燕诗》是一首“托讽禽鸟’’之作,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诗中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分析归燕的特点要抓住“微眇”“暂来”“岂知”“日几回”“无心”等词语,并深入体会其中隐喻的含义。
&《隋宫燕》中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写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况人乎?
4.“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动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而这些露水就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一样。“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解析】“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传神。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是城也摇荡起来了;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的似的。“滴”与“摇”使本来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
5·第三句中“斜"字用得最好。首先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寓诗人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因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第三句和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浑然无迹。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深入体会诗句中字词的内涵,第三句中内涵最丰富的一个字是“斜”。“斜"字不仅有景——残月西沉,而且有时——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同时与上句“一宿’’呼应,不显斧凿之痕地将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一宿因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跃然纸上。
6.(1)愁& 对仗
(2)首联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点出题旨。颔联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引起的边关之愁。颈联由心忧边关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激起壮志难酬之悲。全诗以“愁”为线索,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报国心志毕现纸上,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解析】题(1)考查诗眼和修辞手法,从全诗来看,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因而诗眼为“愁”;从修辞来看,是诗歌常用的对仗。题(2)要注意体会诗歌在记叙中蕴含的情感。
7.(1)动静结合(或“白描”手法)。老牛自行归来,寒鸦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包含了寒鸦之静,动静相衬,构成了新颖的面画。(2)通过写青竹绕篱、绿水映陂、榆钱落尽、槿花稀疏、牛背寒鸦等景物,描绘出了。幅静谧淡雅又略带清寂气息的村居图,表达了诗人闲适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情感。
【解析】第三旬写“牛背无人卧”.第四句接着写寒鸦立于牛背之上,这样一大一小,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乡村晚归图。“寒”字略带清愁。
8.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解析】此诗首联写除夕守岁到三更已尽,但仍离家万里,思归无计。颔联写卧听雪落竹林,梦中没有离开家乡。颈联写终是孤枕难眠,听将晓的号角响起,更漏已歇,长夜已过;看孤灯掉落着细碎的灯花。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全诗充溢着凄苦的思乡之情。
9.(1)这首诗首句写过去:用“三陷”“三突围”表现了智度师往昔与史思明叛军作战的勇敢和所立的功劳;后三旬则连作一气写今日的情状:出家为僧,无人认识的孤独凄凉和凭栏望“落晖”的消极无聊。
&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赏罚不公、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智度师的同情。
【解析】这首诗为上下结构。首句好似急速转换的快镜头,用“三陷思明三突围”将智度师往昔的勇敢和所建立的功勋写得酣畅淋漓,后三句连作一气写今日之孤独凄凉、消极无聊,犹如逐渐横移、放大的慢镜头,并最后停止下来,把人物的感情通过一种姿势在一瞬间里像造型艺术那样加以固定,让读者面对这最终形成的“闲凭栏杆望落晖”的定格而沉思回味,从今昔对比中见出封建统治者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
10.(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在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2)这两句以景写情,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烘托出无边无际的愁苦。
【解析】题(1)要在准确理解典故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故人久别重逢后却要分离,这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作者赵彦端联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此诗后来谱入乐府,名《阳关曲》,为送别之歌。但作者此时连唱《阳关》的心情也没有了,因为他是客中送别,比王维居长安送友人西行时还更多了一层愁苦。题(2)要抓住景与情的关系分析。
11.(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诗歌多撷前人语词人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挑灯看剑、孤馆梦、故乡心、梧桐语,各种积淀深厚的意象唤起曾经熟悉的心理响应。对意象的成功驾驭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历史纵深感。诗中有知己之叹、故国之思。第(1)题的回答,首联要抓住“酒自斟”“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颔联只要结合注释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再加上“少知己”“空好音”等词语,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第(2)题的回答主要考虑“万叶秋风”“孤馆”“一灯”“夜雨”“梧桐语”等景物的渲染,概括出这些景物的相同点,以及这些景物对人物心情的影响,从情和景的关系人手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12.(1)反映了一种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疑为梦境的典型心理。表达了悲喜交集的感情。因出乎意料的突然相逢而惊奇、欣喜,因分别时间太长,见面后看到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悲伤。(2)孤灯、寒雨、湿竹、暗烟,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解析】题(1)分析诗人的心理和感情,要抓住“翻疑梦”“悲”等词语。“乍见翻疑梦”,因为相见实在不易,今日晤面,反而疑心是在梦中。当双方都证实这并非梦境时,却又忍不住悲从中来,相互询问对方的岁数,同时感叹似水的年华。“相悲各问年”一语,重心在一“悲”字。久别重逢,本当欣喜,而此刻竟然只是悲怆,正说明双方的情谊非同寻常。无论是喜极而悲、为坎坷的命运而悲,还是为对方的皤然老态相视而悲,都能证明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了解的透彻。题
(2)第三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是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客舍话别,夜静更阑,离人心情未免孤寂、沉重。诗中未正面写人,而从侧面渲染环境: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孤”“寒”“湿”“暗”,字字凄冷;“灯”“雨”“竹”“烟”,字字凝重。明写景而暗喻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
教师导学&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分析诗词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被弃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解析】:这首五言律诗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由题干“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可知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首先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即“夕阳”“炊烟”“嫩竹”“荷花”等景物意象,然后由景物特征分析其中所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写出J'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解析】这是一首状物诗,在分析形象时,既要依据诗句的字面意思,正确理解句意,更要结合诗歌中的景物往往融入主观情感这一特点,作深层次的理解。本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实则是暗示读者:此瀑布,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之物,而且是某一类人的象征。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然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人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4.【解析】对于重点词语的分析必须结合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感,突出说明这些词对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的独到妙处。“穿’’字前的“独行”,“数”字前的“闲坐”,对理解诗人情感,把握用词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
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5.【解析】(1)开篇两句,很清楚地点出了环境和季节,“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把春末夏初时节写得生机勃勃、飞动流走。“向晚”即傍晚。薄暮将来的时候,江面上吹来初秋的凉风。“断送”,这里指的是打发和送行。在渡口附近的江面,出现了一只画舫,它已扬起了彩帆,在朦胧的暮色里,不知风又要将它吹向何处。故莲叶、绿杨为虚写,是主人公想象之景;其余为实景,写眼前所见。解答此题,注释的作用非常重要。(2)本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解答此题要紧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暮春(初夏);虚景。(2)词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漾的烟雨衬出主人公怅惘失意之情。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6.【解析】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惜花惜春之情,清新婉丽。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小白长红越女腮”,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花以少女的娇艳和精神。“嫁与春风不用媒”,以花拟人,写出了日暮落花的无奈结局,含有惜花亦惜春之情,也是作者的自伤自悼。
7.【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语“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在诗中应找出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诗句,“更相呼”“斟酌之”“辄相思”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这种乐趣,在表达方式上是通过白描来表现的,因此诗句简洁朴素,不加渲染。
参考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8.【解析】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2)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9.【解析】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对即可)
备考诵读精选:
(一)鉴赏人物形象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赏析: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
未入眠。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了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的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剧烈的痛苦。&&&
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然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居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画出他想归而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独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种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引领”而望,可是又怎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呢?这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于是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于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层深似一层的,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访城西友人别墅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作者从平常的题材中,发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揭示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像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
彩素淡而又清香袭人,不失为一篇别具风姿的佳品。“澧水桥西小路斜”,紧扣诗题,展开情节。“澧水桥西”交代诗题中的“城”,是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澧水”就从城旁流过。句中省略了主人公的动作,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
“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彳亍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
练。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的急切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
全诗已写了一半,还没有涉及友人的住所,似乎有点让人着急。接下去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多相似”三字既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
虽然寻友心切,但首先注意的还是“门巷”,在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现在,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怎么能不被它吸
引呢?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变化。
那么,诗中难道真的丝毫没有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当然不是,只是没有直接出现而已。其实,从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从那朴素、划一、洋溢着闲情野趣的画面中,不是也多少可以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么!而且,在这投影之中,谁能说,它没有蕴涵作者对于别墅主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这种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清新别致,更耐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鹬蚌相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