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刘红军家庭成员状况怎么写状况

题聚砚斋呈刘红军将军
千古文房聚一斋,
众砚争辉耀春台。
登高一臂群英起,
滚滚春潮逐浪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武警中将到砚文化推动者
刘红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将,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考仁名!冲人学.,,丁是文化人探:命却日t他的}、学梦破碎了,所、卜的是音{二队征兵又给他带来J’机遇。好男)L志在l)[]乃”,ilJ红介犷亡想,“”介兵保!J沮f、汤也是个巧许待的选择。”他的想法命一即{吐姿到父I寸的支J’j,尽竹他足家,!,}喇的男孩,父母也没有卜点优豫,送」一、,1兵.这本来就;占斤蒙老区的光荣了l.,统。从;)r炭一川Kjl」北止i七IJ卜划K,穿1几军装、厂持钢枪的沂蒙农家子弟当上了将军“来}fl:一趟,’要为社会做饭’川占。”这足刊红军将军、}找日叨!常说的一句话。此话lljr去朴,乏尤华简简,)、单.}l[}!]支造之J」红’/I丁一‘片矢践的“1‘标。ilJ夕}_而丁出声}一在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个普迪农l吐家卜l甩,从刁、他r自lfll月介:I}11式c了尚养沂蒙径区人倔强的lfll_液,性格,...&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为了改变故乡落后面貌,刘红军扔下自己的生意回乡担任村主任,自筹资金兴建新村庄,把希望的种子播在了故乡的土地上『、舍小家顾大家.刘红军心甘情愿他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基层干部,他做了一般人不愿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一步步走上幸福路。他叫刘红军,是陕西省澄城县庄头乡林川村村党支部书记。在林川村的老址上,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的形象展现在记者眼前。常年无人居住的土窑洞夹杂在新建的房屋中间,让人觉得很刺眼。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原来的林川村各种问题丛生。道路泥泞、居住条件差、经济经构单一等。多年来村委会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改善。村民对村委会很有意见。”到了快要换届的时候,老支书和老村长找到刘红军,和他深谈了一次。希望刘红军能够回村参加村长选举。老村长对记者说:“我们选村干部一定要选在外面见过世面,并愿意为村民办实事的能人,只有这样的人当选,我们村才有希望。”此时的刘红军在西安做着...&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4于8@陕...&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陕西董凡丁子荃从战士成长为将军,再到砚台收藏家,刘红军的人生经历颇让人好奇。作为一个从军四十多年的武警部队前副司令员,曾经搏击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大风大浪的刘红军,退伍之后没有沉浸在对昔日赫赫战功的怀想中,而是立刻开始书写自己的第二段事业—砚台收藏。刘红军用他特有的一种谦逊中带着些豪迈的语气总结自己的人生旅程:“我做了三件事,当兵之前上学,参军以后站岗,退休之后收藏砚台。而在砚台方面,我对自己的个人定位是:我是砚台爱好者,我要弘扬中华砚文化。”砚寒墨香养情志百战归来再读书身为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刘红军带兵之余,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练习书法,修身养性,故被人称作“文武双全”的将军。一如刘红军的性格,他练写书法一他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四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祖国安全保卫的第一线;先后参与指挥了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安保工作;如今,爱好书法的他又集结多年收藏成果,倡导并创立了“聚砚斋”,投身于中华砚文化收藏事业,担...&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刘红军小传: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中将警衔。他从戎43年,一直战斗在保卫祖国安全第一线。他曾参与并组织指挥过亚运会、北京200日奥运会、60年国庆大典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参与并处置过多起群体性事件和汝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工作,至今他仍然承担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安全与保卫的重大职责。近十年来,他热心弘扬中华砚文化,痴心收藏砚台,现已拥有90余种材质的砚台sco余方。并出版有《砚台博览》等专著。《砚台博览》一书已被全球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酷暑的北京,在将军宽大庄重而不失儒雅之气的办公室里聚首,谈一谈砚之种种,谈一谈砚文化源远流长,愉快之情如凉风习习轻拂心头。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是在您的倡导下召开的,您的初衷有哪些?收获如何?刘红军:我订阅《收藏》杂志有好几年了,有时间就读一读,我很喜爱并获益良多。这次《收藏》杂志特地来京专访我,我很感动。十年前我就开始关注砚文化...&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1984年春节。在这个象征着新春到来、万象更新的传统节日里,深圳市的闹市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呈现一派节日欢乐的气氛。“深圳青年报,深圳青年创办的报纸,青年朋友、各界人士快来买啊!”一伙青年人的高喊声,增添了节日的色彩,吸引着过往行人。这些卖报的青年,就是这张报纸的年轻编辑记者们。那个戴着近视镜的瘦高个儿,就是该报副总编辑刘红军。 1983年3月间一个假日的傍晚,刘红军拿着自己起草、团市委批复创办深圳青年报的报告,依次闯进了四位市委领导的家。 这将是最后一道“关口”了。他跨进了市委书记梁湘的家。梁湘接过报告上楼去了,只留下他在楼下的客厅里。此刻,刘红军掩饰不住急切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顺手拿了茶几上一张报纸,却一点也看不进去。他担心自己在这儿会遇到“慢节拍”和“休止符”。梁湘同志很快下楼了,他将报告交给刘红军。清新的墨迹写着一个领导者的支持和期望。 半年多前,深圳市团委到团省委要一名办报的能人,团省委随即推荐了即将从暨南大学新闻...&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解放牛网--------
A2叠04:娱乐?明星
将军刘红军十年弘扬砚文化
砚台是被遗忘的文化功臣
& A2叠04:娱乐?明星 &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 作者:詹皓
  □记者&詹皓&&&&晚报讯&一位负责保卫世博会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和一个收藏了500多方各地砚台的大藏家,和谐地统一在了刘红军身上,日前,刘红军以“聚砚斋”主人的身份,携手联合国社会及经济理事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沪主办了“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他对记者说,砚台对中华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被人们淡忘了。&&&&刘红军说,砚台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书写工具之一,直到近百年,才在现代化书写工具的冲击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对人类文化传承所作出的贡献,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人文性,却不能被遗忘,“作为一名砚台爱好者,我有责任为推动中华砚文化作点努力。&”&&&&刘红军的努力蔚为大观。&“聚砚斋”目前拥有砚台500多方,涉及3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种类,堪称砚台界的“联合国”,刘红军也成为国内拥有砚台种类的第一人,有些很罕见的砚台种类,都被刘红军给找到了。比如柳砚,是在广西柳州一个景区里的沙滩上由江水冲刷形成的,唐代柳宗元发现了这种石材制成砚台使用,并推荐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也曾作诗赞美柳砚。&&&&刘红军的军旅生涯已有43年,从士兵一步步晋升为中将警衔,一直战斗在安保工作第一线,他先后参与组织过亚运会、奥运会、国庆大典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参与处置过多起群体性事件和汶川大地震等抢险救灾行动。尽管工作繁忙,但在工作之余,刘红军却有自己的文化追求。十年前,他在阅读《中国石文化》一书时,对砚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刘红军的砚台来源,一是他利用下部队的机会到当地市场上淘来,二是由于信息渠道畅通,朋友们也帮他一起寻访。日积月累,在别人不喜欢不看好的砚台中,发现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刘红军认为砚台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每方砚台上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雕刻艺术,而且砚台不易损坏,是一种很好的收藏品。过去砚台作为贡品,解放后,砚台是国礼,如今也有不少文人喜欢。&&&&为了弘扬中华砚文化,刘红军许下三个心愿,一是出版《砚台大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包罗万象的砚台种类大全;二是办好砚文化论坛,本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首届之后,将来还要为在这个行业里默默贡献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平台;三是办一个中华砚台博物馆,展示之余还推出砚文化专家工作室,鉴定和品评砚台,为砚台的市场化打下基础。刘红军说:“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就爱打抱不平,我要在有生之年里为被人淡忘的砚文化做点事情。&”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Show China--中华砚文化展览在昆明开幕
&&&&&&&&&&&
&用户名:密&&码:&登录&&
&&当前位置:&&&&&&
中华砚文化展览在昆明开幕
   来源:看中国网   作者:
飞天砚正面
&&& 本网讯& 一道文化大餐,呈现在昆明父老乡亲面前:中华砚文化展览于日上午在昆明海埂会堂开幕,观众将在一睹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砚台的同时,从中品味着华夏五千年炎黄文化的底蕴。
&&& 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创始人、会长刘红军中将,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飞天砚背面
&&& 本次参展的古今砚台共100余方,按照系统性、高品味的要求选砚,从秦汉研磨器到当代名家砚作皆有涉及,不仅有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砚,也有分布全国各地的其它一些品种砚,可以说整个展览完整地体现了中华砚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代砚雕艺术风貌。古代砚中,名砚很多,其中有两方聚砚斋收藏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砚:一方为乾隆御铭夔纹松花砚,正面刻夔龙花纹,雕工细致,背面刻有乾隆楷书亲笔所题铭文。另一方为乾隆仿古袖珍镙钿砚,用贝壳雕成寿桃状,背面刻“大清乾隆仿古”,笔法精致,配有象牙砚盒。此两砚的制作工艺代表着清代宫廷砚的典型风格。观众连连赞叹:“看到国宝了,大开眼界啊”。
清代宫廷砚~乾隆御铭夔纹松花砚(砚面)& 清代宫廷砚~乾隆御铭夔纹松花砚(砚背)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精品砚部份,除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组织评选的“出国(境)精品砚”获奖作品及一些当代砚雕大师的佳作外,还将特别展出一方由聚砚斋推出、刘红军会长题铭、吴笠谷副会长创作的歙石“飞天砚”。该砚因搭载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14天,成为名震中华的“中华飞天第一砚”。&&
清代宫廷砚~乾隆御铭象牙盒贝壳砚
&&& “中华飞天第一砚”长9厘米、厚5毫米,多角度体现了我国传统数字文化中“九五之尊”所特有的恢宏气度。砚面雕成象耳宝瓶形,寓意“太平有象”;一对瓶耳之间刻有获世博会金牌的“聚砚斋”三字;砚池刻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砚背刻“敦煌飞天”图案,是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刘红军将军亲笔题铭“飞天砚”三字,银钩铁划,点明主题。
&&& 伴随“中华飞天第一砚”的精彩亮相,本次展览还同时展出了为纪念“神九”胜利飞天和中华砚第一次进入太空,由聚砚斋所仿制的珍藏版、纪念版“飞天砚”中的两方样品。这两款砚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由云南楚雄中国苴却砚精品博物馆提供的精品苴却砚。
  相关链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东路华天大厦26层
邮编:100038
咨询电话:86-10- 电子邮件:zl@showchina.org 
京ICP证041074号 京公网安备号 0102001
五洲传播中心/北京五洲泛华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用户名:&密码:
刘红军将军接受《山东人》杂志专访
中华砚文化网
 & 刘红军
 & 祖籍:山东省平邑县
 & 简介: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将警衔
 & 刘红军:我为祖国站岗
 & 刚刚从武警部队副司令员位置上卸任的刘红军中将,伸出温暖的大手,热情地欢迎《山东人》杂志社记者一行的来访。戎马生涯43年的他,言行仍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只是多了几分军人的英武和儒雅。看得出,对于老乡的来访,他充满喜悦之情。
 & 略沉吟,刘将军说,就从他在武警总部党委为他的退休举行的由师以上干部参加的欢送会上的讲话说起吧,因为那是对我军旅生涯的总结。在会上,他讲了4条:很幸运,很努力,很满足,很感谢。很幸运,是自己生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参军43年,换了20余个工作单位,遇到了许多好领导。亲历了许多国家大事。从尼克松访华的安全保卫工作开始到现在,国内的许多大事都赶上了,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自己的平台,让自己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己;很努力这方面,自己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高中毕业来到部队,没有任何背景,全靠沂蒙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对命运的不屈,认真工作,奋发向上;如今自己官居武警副司令员,被授予中将警衔,回过头看走过的路,没有任何遗憾,很满足;所以很感谢自己人生道路上遇到、陪同前行的所有的人。
 & 记者听完将军一席话,很感慨。付出了“努力”才可能得到“幸运”,满足于“幸运”,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满足”。
 & 沂蒙精神沂蒙人
 & 忠诚、朴实、勤奋、执着的沂蒙精神,润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沂蒙人。
 & 刘红军有6个兄弟姐妹,自己是老大,也是家中惟一的男孩。上高中的20元钱学费是借来的,住校期间,刘红军只能和同学同盖一床被子。
 & 高中3年,刘红军过着令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铺着草苫子和同学盖一床被子;每周要步行往返36里路回一趟家,带一包袱煎饼和一瓶腌制的辣椒咸菜;每月1元钱的生活费中5 毛钱用来付水费,剩下的用来买铅笔和纸;一小撮油炒辣椒只需5分钱却也吃不起。但刘红军在平邑一中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
 & 1966年春天,18岁的刘红军盼望能如愿考上“北京大学”。预考已经结束,志愿已经填报了,大学骄子的生活就摆在眼前。“北京大学”,这四个字是多少山区孩子梦想的殿堂,走进她,就意味着一种辉煌人生的开始。
 & 但 1966年6月 18日的晚上,“高考推迟半年,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让平邑一中的校园里一夜之间贴满了大字报。“文革”开始了,大学梦破灭了。
 & 一年后的1967年年底,刘红军选择了参军。父母非常支持。在沂蒙人的心里:最后一寸布要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口粮要拿去做军粮,只有一个儿子,也要把他送去上战场。
 & 40余年一件事
 & 20岁的山里娃,入伍后来到北京。刘红军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促使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刘将军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做什么工作,都尽心尽责,别人能干好的事,我要努力干得更好。对待上级的安排,从不说“不”字。为了工作什么都可以放弃。所以他在军旅生涯的40多年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最好的。
 & 刘将军刚入伍时,当时的部队里,有高中学历的士兵是很少的。刘红军的工作不断变动,先是在连队当战士、通信员、文书、班长、排长,当副连长,后来进入团、师、北京卫戍区当参谋。1983年,刘红军调任团参谋长并随部改编为武警部队。
 & 改编为武警部队后,刘红军接受了人生中第一件终生难忘的任务——鸣放欢迎国宾仪式的礼炮。
 & 鸣放礼炮是隆重欢迎国宾仪式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遇。每当迎接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时,响彻寰宇的礼炮声便成了向五洲宾朋展示我国精神风貌的最独特的语言。
 & 新组建的礼炮队对礼炮鸣放的技术要求所知不多,几番周折之后,才从炮库里找到了在战争年代缴获的已经满是灰尘、锈迹斑斑的日本造山炮。
 & 乐起炮响,乐落炮停。根据外交礼仪的要求,多门礼炮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发出同一声响,误差不能超过一秒钟。刘红军担任鸣放礼炮现场的第一指挥员,经过多次调整每一个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与三军仪仗队、军乐团多次配合演练后,他们成功做到了多门礼炮同时鸣放,并把迎宾礼炮的鸣放规则延续到现在。刘将军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用战争年代缴获得日本山炮作为迎宾礼炮,第一次迎接的贵宾竟然是日本首脑。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 有了这样的经验和锻炼,每逢重大节日在天安门广场鸣放礼炮、施放烟花,包括奥运会、亚运会等开幕式、闭幕式上燃放礼花也都成了武装警察部队的任务,都是由刘红军担任总指挥,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很圆满漂亮。
 & 1992年,时任武警北京市总队参谋长的刘红军又圆满完成了“改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这一神圣任务。在这之前,天安门广场升旗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由北京市供电局的两个工人每天升旗;后来,由北京卫戍区每天安排3个战士升旗。改革升旗仪式的任务交给武警北京市总队后,刘红军组织“改革小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世界各国升旗的方式。最后确定了两套方案:100人方案和40人方案。100人的方案中有国旗护卫队和军乐团,用于节日和国家重大活动;40人的方案只有国旗护卫队,用于平时每日升旗。两套方案制成录像上报中央批准后,从1992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升旗仪式已经超出了升国旗本身的实际意义,成为扬国威军威的一个窗口,许多外国电视台纷纷来天安门广场录制升旗仪式。观看升旗仪式,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大项目。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已成为大多数初到北京的游人首选的日程安排,成为北京一景。每逢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因为有数十万人欢聚天安门广场,刘红军和他的部队为维护秩序、保证安全,经常一夜不睡觉。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勾起人们对于历史记忆,平日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情感被激发、唤醒,一种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得到了生发与强化。付出的再多,刘将军无怨无悔,感觉欣慰。
 & 1999年50年国庆时,武警北京市总队在刘红军的带领下,圆满地完成了受阅、游行、升国旗、鸣放礼炮、放焰火和安全保卫等29项任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也极大地提高了武警部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 40多年来,刘红军参与组织了许多重要外宾访华,国家举行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以及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国际盛会的安全保卫任务;参与处置过多起群体性事件;参与过长江、淮河、湖南“四水”抗洪以及重庆开县井喷抢险,组织领导四川汶川抗震等抢险救灾工作等等,均圆满地完成任务,被大家称为执勤专家、大型活动安保专家。
 & 在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举办的每一场盛会,突发情况的上演和处理都在瞬间,此时,只有妥善应对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 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我们普通百姓看到的是鲜花和成功,却没有想到,刘红军和他们的部队,承受了多少压力,做了多少工作。奥运会一天不结束,他们就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中。这个被某大国当成颠覆中国机会的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圆满举行,出现了多少情理之外、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但在刘红军和他的战友们周密部署下,没给破坏者留下任何机会,保障了奥运会的顺利举行。
 & 刘红军总结说:“40多年来,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站岗、放哨。当然这个站岗、放哨的意义比较宽了,也可能是给重要单位站岗、放哨,也可能是给中央领导站岗放哨,也可能是给首都站岗、放哨。而实际上,这都是为我们的祖国站岗、放哨。在不同的职位上起不同的作用,不管走到哪里,困难再大,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无论在哪个岗位,奉献于祖国和人民都是我最高的荣誉!”
 & 刘红军说:安全保卫涉及的是方方面面,影响是世界性的。所以说,安全保卫工作充满了挑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有句话让刘红军铭记在心:没有安全就没有活动的成功,没有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形象。
 & 笔砚蕴情书心声
 & 日,对于所有砚文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被上海世博会定为“上海世博园——砚文化主题日”: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这一天,刘红军收藏的砚台精品和编写的《砚台博览》一书得到中外砚台专家、学者、制砚大师、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 全球华人联合会对《砚台博览》一书的评价是:填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随后,刘红军获得了两个金奖,一个是联合会颁发的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一个是世博会给刘红军的“聚砚斋”颁发的金奖。
 &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堂女士在参加论坛后激动地对刘红军笑言:“我们这一辈子也想出这么一本书,举行砚文化论坛,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如愿,看来我这个会长得让给你了。”
 & 故宫博物院的砚台专家张淑芬对刘红军说,我们看的砚台可能都是高端的、宫廷里的砚台,但是民间这些砚台,我们却不熟悉,你搜集的这些砚台和出版的书籍弥补了空白。
 & 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肩负重担的军人,竟然对砚文化有着这样深厚的研究,实在令记者感到意外。
 & 刘将军告诉记者,那还是出于1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
 & 刘红军平时喜欢练习大字书法,自悟写大字如行军用兵,可以锻炼遇危不乱、逢险莫慌、沉着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把性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于笔触中。但写大字时对用墨量有要求,对砚台的要求自然也高。有一次,刘红军无意中看到了《中国石文化》一书,其中介绍了一些砚石,引起了他对砚台的兴趣,从此致力于砚台的学习研究,很快即被砚台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魅力,所蕴含的故事和人文历史所深深吸引。从那时开始,他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砚台的书籍,学习有关砚台的知识,收藏各个种类的砚台。
 & 正因为对砚台的喜爱,对砚台的了解越来越多。刘红军说,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是记载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它见证了伟大华夏文化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华夏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 但遍寻书海,刘红军也没找到一本完整记录中国砚台的典籍。这让他有了一个想法:编著一本《砚台大全》,为中国的砚文化做点事情。
 & 从那时起,刘红军开始下决心收集各种砚台资料,造访砚台专家和砚台生产厂家,稍有空闲时间就进行整理。逐渐地,一本系统介绍各种砚台的产地、历史、材质特点、雕刻工艺、文人墨客评价,且具有广泛性、可读性的知识性读物《砚台博览》面世了,并在世博会期间展出。
 & “人生很短暂,能为社会、为国家多干点事,就尽量地干。”自称弘扬中华砚文化志愿者的刘红军已把退休后的日程排满了:创办了“聚砚斋”,作为收藏鉴赏、研究博览、销售砚品的场所,打造普及砚文化知识的基地。目的是想利用这个平台,编著有关砚文化研究的书籍,举办砚文化论坛,开办砚台博物馆,进一步弘扬中华砚文化。
 & 听着将军的侃侃而谈,我不禁由衷地感叹:刘红军,这位从沂蒙山走出的将军,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用忠诚为笔,以热血为墨,在人生的道路上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绚丽画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红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