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小楷金刚经字帖大概有多少字?

您(@)目前可用积分:148926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金刚经和圣经到底都说了什么不一样的?
19540 次点击
14:37:39 发布在
&&&&金刚经和圣经到底都说了什么不一样的?――从「金刚经」与「圣经」的经文辨读谈起&&&& &&&&问问&&&&浙江大学出版社新出版了一本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涌强著「金刚经」传,该书是以西方文明经典「圣经」来对比东方文明经典「金刚经」,通过对比进行阐释和经文辨读,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却有相同的终极指向,即古人今人、富人穷人都有相同的指望,都希望得到上天的赐福,以及永远的盼望,但是正如「金刚经」的作者被称为古时的先知先哲一样,中国古时也有老子这样的先知先哲,他们都认识有神,都仰望敬天,他们的作品也都指向天上那位唯一的主宰,但是&&&&<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0574.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那时耶稣基督还没有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很多人虽然盼望,但却没有能看到:今天能够看到的人有福了,假如老子他们生在今天会羡慕不已。「圣经」说:诸天诉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一直不变的神(天国的主宰,称为上帝)以他永远的爱爱着世人,他不但藉着自然向人类启示他自己,还通过先知先哲传递他的话语,圣经正是神默示先知们所记录的神的话语。而在以色列民族之外,外民族的先知也盼望本族的人得到上天的眷顾和救赎,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才是真正的眷顾和救赎,除他之外,别无拯救。林涌强的研究著作则透过「圣经」和「金刚经」的经文对比,可以搭一个跨文化的桥梁,在不同的信仰及文化背景之间起连接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终极只有一个相同的未来。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有话直说]
[华锋2008]
[compaqp710]
[比雷更雷的人]
[雅坤雅坤]
[无名怪兽]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0:07 &&
金刚经和圣经到底都说了什么不一样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0:52 &&
问问之圣经和金刚经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读者可以认真思考和分析&&&&推荐这本书是有一些挑战的,比如网上传宇航员杨利伟是信主的(亚洲周刊已经在网上证明该刊没有记者采访杨利伟,也未刊发过杨利伟信主的任何报道,证明该传闻是虚假的),我查不到确切并权威的出处,不能证实就不去转,也不去信,而这本浙江大学出版社新出的<金刚经>传,作者林涌强(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是基督徒,他新近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金刚经」,却是东方佛教古老经典,对佛教经典我是基本上什么都不懂的,不懂也不敢妄评,但林涌强今天与我分享他信主的经历,那是日,他此前曾读「圣经」,没读懂,英文版也读了,并不能一下子明白,他也读了一遍「金刚经」,但一下子就读懂了人类的未来必然有彼岸(有轮回吗?这点圣经并没有直接说),有天国,世上物质世界都是虚空,天上有位真神,有真光,东方世界的古代先知,包括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等,还有金刚经的传讲者们,其传讲的核心都指向宇宙的惟一主宰,有的称为道,有的成为真理,至善,天,神等等,林涌强认为这些古代先知、贤者的著述都是指向天上有惟一的真神,西方世界的古代经典圣经、塔木德、古兰经等,也都指天上只有一位真神,独一的神。公元纪年开始后,也就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之时,耶稣基督就成为全人类惟一的盼望(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都没有自指是上帝,耶稣则自称是上帝、弥赛亚、道路真理生命),全人类都仰望他,他是永在的真神,他来到人间是大喜的信息,但古代先知都盼望着这一位救主,他们却都没有机会看到,今天,生活在耶稣纪年时代的我们,则完全看到了耶稣基督的救赎,惟有耶稣基督是真光,是道路,是真理,如果读者读懂了道德经、易经、金刚经、古兰经等等东西方文化古籍和经典,看见了其中的终极思想,就不要被不同的宗教派别所影响,人类只有一位救主就在「圣经」里,救主特别指向耶稣基督,此外别无真神。林涌强认为这是他的看见,他通过圣经和金刚经的研读对比发现,古代人的智慧就是认识神,虽然神的名称不同,但神只有一位。而我认识真神,我的信仰就比较简单,我没有林涌强那么曲折,我先买本圣经,读,听,思想,参加聚会,查经,然后渴慕神的话语及认识神的真实,然后认罪、悔改,报名受洗,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背起他的十字架,我认为自己是不配的,但神却拣选了我,在罪恶中救赎了我,他先爱上了我,甚至在我未出母腹之前就认识了我,感谢主,他感动我成为一名小小的基督徒,并追求明白神在圣经中的话语,相信他赐给我们永生,这就是我的信仰。林涌强先是读懂「金刚经」,再是读懂「圣经」;我是从来没有读过「金刚经」,而是读懂了「圣经」,并接受了耶稣基督,所以我自己看来不需再看「金刚经」,而是直接读「圣经」,认识上帝,认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宇宙主宰、惟一真神,因为圣经上说,除此之外,别无拯救。感谢神给我认识他的智慧,愿救主耶稣基督与我们同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6:44 &&
读书,是需要花些精力的,读那本金刚经传,抛开所有成见的、客观读,会发现与圣经有不同的,但会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吗?说实话,圣经字面意思很容易懂,深层的灵里的意义很难一下子读懂,但金刚经呢?字面意思就不太容易懂,不知所云,网友们是否有类似的感想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6:34 &&
林涌强的自述&&&&《金刚经》传的前言 ( 11:55:39)经文 人类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古以来,《金刚经》作为东方文化瑰宝,一直被奉为大藏佛经的经中之经。就如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开悟,之后这部经书便成为了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这部经书虽然篇幅短小精简,但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1] ,其内容和意义的重要已是自不待言。“金刚”,本指金刚钻。据现代科学发现,金刚和石墨同属碳元素,由于微观结构的排列不同,金刚和石墨便成为“光明”和“黑暗”截然不同的两类物质(详见本书《金刚经》概述及注释)。佛陀以金刚为喻,命名此经,这就涵盖了文字浩瀚的大藏佛经之全部内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类以世界为生存向往目标,必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2] 的苦海无边,结果如同石墨;但是以天国为生存向往目标,必是“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3] 的真光彼岸,结果如同金刚。“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他指着施洗者约翰这位先知,告诉我们人类,“确实地对你们说:妇女所怀的,没有受生命比施浸者约翰还伟大的。” [4]圣经“先知”一词是希伯来语中译,就如同“佛陀”是梵语中译,意思都是指“真光明觉而讲道说法”的人。圣经既概括“真光明觉而讲道说法”的集大成者约翰所讲道的全部内容:“悔改,天国就近了” [5] ,也概括耶稣基督所讲道的全部内容:“悔改,天国就近了” [6] ,这就表明上帝与先知或者佛陀所讲道的内容是绝无二致的。我们眼见为实的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及其万物,终究是“过去、现在、未来”与“前、后、左、右、上、下”所交织的虚无缥缈和无可着落。人类既认识了如此“苦海无边”,就幡然醒悟而回转,从此心向神往,这便“回头是岸”。这个岸就是指向了天国彼岸。所以,圣经的“道”在此印证佛经“金刚”的全部内容和意义也已是自不待言。说起《金刚经》的研究,“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 [7] ,慧能说的这段话,概览了《金刚经》研究在唐朝就达到了热门和兴盛的程度。然而《金刚经》对于“上根者,一闻便了;而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 [8] ,这种状况直至今日依旧如故。这倒使我想起了《坛经》里的一段公案:慧能因为不识字,听了《金刚经》就只有专注于佛陀所说,竟成了听闻便了悟经文义旨的上等根器之人,所以能承传佛陀所传的人类核心价值观。神秀虽然博学多才,遑论识字,或许就是借着太多的文字便利而消耗了工夫在文字推敲上,因而影响了他对经文的直接观悟,也因此赶不上文盲的慧能了。正所谓慧能虽不识字,却得着塞翁失马的优势,使他能专心致志于祈祷中;神秀却因文字障碍,无法专注于神往而不得入门了。历代的许多经学家和诠释家们,尤其是当今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金刚经》著述、注解、诠释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见仁见智。虽然他们在弘扬佛法,繁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许也作出了莫大贡献,但是由于对经文义旨的理解不到位,所以作出的解释也往往是罗列种种,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仅以书名“金刚”,以及现代最为著名的几则诠释为例,如《佛光大辞典》对于“金刚”一词的解释:“梵语vajra,巴利语vajira。音译作伐^罗、跋^罗、跋折罗、缚日⒎フ勐蕖先章蕖[9] (以下敬略一千余字引文) 又如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则解释说:“(术语)Vajra,梵语缚曰罗(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罗。译言金刚。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刚石……”[10] (以下敬略八百余字引文)佛陀在经文第十一章中说:“如果善男善女们从这部经书中,甚至只是领受和修持四句偈语,又为他人传讲,这福德就胜于前者的福德”,意思是说心领神会地祈祷和传讲,哪怕只有四句偈语,这福德便胜过了以无量千百万倍的财富来用作供奉善事,更是胜过了花费无量千百万倍的精力来罗列种种佛学的鸿篇巨制。圣经记载了先知以赛亚的一句问话:“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11] 《金刚经》一书虽然指着天国彼岸即人类的核心价值观而说,已经完全阐明了人类短暂生命的意义和永恒价值,但是“光在黑暗里照射”[12] ,人们却不能领会,而且绝大多数的人类都不能领会。圣经《罗马书》第11章4节:“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巴力即偶像)屈膝的。”“七”在圣经中是表示臻致圆满的数字,这里的“七千”就相当于佛经所引用臻致圆满的“无量千百万倍”的数字。人类只要在这臻致圆满的数字中有一人对经文“尽能领受、修持、朗读和传诵”,就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和他周边的所有人连同自然环境也都归回到光明和永恒的国度。《罗马书》第11章5节又说:“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人类只要满足了这臻致圆满的“七千”之数,宇宙和万物就必全都归回到光明和永恒的国度,正如《罗马书》第8章19~21节所说的:“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进入神儿女自由的荣耀。”当代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梵高,由于当年漠视学院派所珍视的教条,风格“另类”而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他倾心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却只在生前卖出过一张400法郎的画,甚至穷困潦倒,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如今,人们已然“发现”梵高的画作价值至少达千百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可惜他的原作纵使有再高艺术价值,也仅够极少数、极个别的人所占有和欣赏。但是我们今天的人有福了,因为这部将要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span金刚经传》,是所有穷人和富人都可以有条件享有的,而且这部书所表达的人生和艺术价值远超过梵高画作价值的无量千百万倍,以至于数字都不能形容。穷人和富人,乃至所有的人类都享有永恒生命的指望,这就是上帝对于全人类的怜悯吧,他的慈爱从没有离开过人类。本书采用古典“说文解字”,即文脉梳理和义理诠释的方式,由《说文:/span金刚经译注篇》和《解字:经文辨读篇》两部分构成。《说文》是《金刚经》的经文新译、注释及不同经文之间的互为印证。《解字》辑录了笔者讲座的四篇记录稿,主旨是关于东西方文化标志性经典之间,即经文与经文辨读的论述。兹通过《金刚经》这部东方文化标志性经典的今译、注释和印证,融汇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而集中华民族与人类文化之大成。作为今人把握跨文化研究和发现的成果,也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的特殊历史使命,笔者在此郑重声明抛“钻”引“域”:推出经过现代汉语言文字转换的、权威的《金刚经》原文,引入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文明大同领域,为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人类承传和发扬文明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笔者在此要特别感谢美国贝勒大学的校长、前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先生(Kenneth Starr),因他是我下决心写作本书的起因。2012年2月,我受美国两位参议员Jeff Sessions先生和Mark Pryor先生的邀请,参加第60届美国总统早餐会。之后顺道去德州拜访斯塔尔先生,听他谈了耶稣基督是美国文化与全球文明的焦点,公平、正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大同标识。在与斯塔尔先生谈话期间,他表示愿意与中国学人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笔者向来都争取能够在客观研究、不涉及政治与宗教争端的基础上,与相关单位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台,打造国际先进的研究团队,以完成文明即人类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工作。所以,回国之后便决定写作本书,希望借此展示集文化之大成的研究成果,能够与中外同仁进行公开探讨,争取上述合作的圆满成功。笔者在此更要感谢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特聘教授王晓朝老师,如果没有他的鼓励、支持和督促,我想这本书也许会半路熄火,而被束之高阁的。笔者在此还要感谢吕美时女士、章龙雄律师、李钧老师和施祖铨先生,以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出版社的几位热心老师,他们或提供资金赞助出版、发行,或创作插画、题写书名墨宝,或安排出书各项事务,正是因为他们的热心相助和诸多辛劳,使本书得以呈现给所有的读者朋友们。笔者在此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亲友,因他们的爱心和包容,使我写作本书如同在享受人生。愿这本书的完成,能够对我内心灵感的触动,对我所敬重的中外同仁和亲友,以及所有的读者朋友们都有一个还说得过去的交代。 林涌强2012年4月于杭州金沙学府 [1] 引自《金刚经》第八品:依法出生分。[2] 摘自圣经《创世记》第2章2节。[3] 引自佛典《楞严经》第4卷,原梵文中译为:“妙觉明圆,本圆明妙”。[4] 引自《马太福音》第11章11节,此经文依据《Nestle-Aland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第27版》翻译。[5] 查考自《马太福音》第3章1~2节,其中的经文“悔改,天国就近了”依据《Nestle-Aland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第27版》翻译。[6] 查考自《马太福音》第4章17节,同上。[7]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口诀》。[8]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口诀》。[9] 引自《佛光大辞典》第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6月第五版影印,第3532页。[1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1308页。[11] 引自《罗马书》和合译本第10章16节。[12] 引自《约翰福音》第1章5节,此经文依据《Nestle-Aland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第27版》翻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7:27 &&
&&&&林涌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言有宗,事有君,《金刚经》传是承传《金刚经》,言语指向天国的宗旨,事奉的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准确一点的说,《金刚经》传不是个人的大作,而是主说的那句话语,时候要到了。主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也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1:17 &&
林涌强的这句话或许就是指金刚经与圣经的不同吧:&& (公元前的)古圣先贤们信的是万王之王(上帝),却还不知道他的名就是耶稣(公元纪年的开始),所以不得奉他的名可以坦然无惧来到神面前,必要经历外院、内院、圣所、至圣所的过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公元前的人只能有盼望,却看不到,而公元开始后的人就不一样了,直接看圣经信仰耶稣基督就可以有永生了。金刚经是指公元前的盼望,圣经新旧约把公元前和公元的盼望都穿透了,这就是不同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9:30 &&
圣经里的话是耶稣基督说的:圣经记录:主说: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这是指新约圣经,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在耶稣基督里都打通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43:1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0:44 &&
耶稣说:鉴于佛教你们根本学不懂,所以佛教不是好东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4:37 &&
林涌强作品是向佛教徒传耶稣基督的福音?应该是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5:10 &&
16:10:44&&的原帖:耶稣说:鉴于佛教你们根本学不懂,所以佛教不是好东西。佛教在中国流传几千年:除了慧能可以插话打诨几句外,谁学懂了?都没学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9:26 &&
16:10:44&&的原帖:耶稣说:鉴于佛教你们根本学不懂,所以佛教不是好东西。第 12 楼
16:15:10&&的原帖:佛教在中国流传几千年:除了慧能可以插话打诨几句外,谁学懂了?都没学懂。既然学不懂,你还学什么?既然你不懂,你在吹什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3:19 &&
懂,与不懂,有时候大家都不懂的时候居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3:51 &&
我想是的吧,希伯来书11:39节总结了之前所有信心伟人,说“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在耶稣基督来之前的所有的圣人都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的人是有福的!
共 19540 次点击,96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79375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3321 / 昨日发帖:3395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金刚经和圣经到底都说了什么不一样的?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金刚经一共多少部啊?_百度知道
金刚经一共多少部啊?
6,共5000多字。其全书共几千字,简称为《金刚经》:
1,陈天竺三藏真谛所译的一卷本。现存的版本如下;
2,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所译的一卷本最为流行,但版本较多,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所译的一卷本,唐三藏义净所译的一卷本。该经不能说有几部,现在所见的版本皆都是一卷本,唐三藏玄奘所译的一卷本,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的一卷本,共8000多字;
5《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金刚经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金刚经精要&陈敦义《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潮州老中医的解释》
金刚经精要
上面谈了心经,现在来讲金刚经。两经都论般若,般若者即佛、即心,是大智慧到彼岸。而金刚经则是心经的母本,诸佛大义都从金刚经流出。昔人云:“六百部般若经可以浓缩简化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五千字可以简化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心经可以简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十五字,再浓缩就可简化为观自在菩萨。再简就只存一照字。照者无心,无心感应,自然而然。想是心相,妄想入心就存执着,就不能成佛,所以要远离诸相。清净寂静。考五祖、六祖都心仪金刚经,一脉相传,都认为一门深入就能证悟成佛,因于此,我多年研读金刚经的心得,就是把金刚经简化为一“化”字,如金刚经章题,“法界通化”,“化无所化”,“应化非真”,终悟“无法可得”。化就是变,就是行深般若,就是涅槃妙心。
总括金刚经之妙谛就是体悟四空、三偈、一筏喻。而其基础和辩证法根源,就是“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源于“三心不可得”,才悟证了《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之空理。六祖在《坛经》付嘱品中说:“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不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三心不可得,铸就自性空,而身、心、性、法四者皆空。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常说的:“受持读诵四句偈等”。之偈义。如释此义者即出于金刚心总持论中,四句偈论第四。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所谓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至所谓三偈者,分别出于如理实见分第五,法身非相分第廿六,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一):“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因释之曰:相者像也,字异而义同。相若挟时空之变,则镜头下纯粹为镜花水月;像若感了光照了像、则是如理实相,打了照则在纸上留下了痕迹不能再照了。所以凡所谓相是文字般若,是假设;皆是虚妄,是空观;若见诸相非相,是中道观照般若,时间变化则空间位移则诸相非相矣!这样整体观辩证地看问题,即见如来矣!虚妄源于性空,心空能含万物色相。心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体;色相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用。若见诸相非相即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即是佛的知见,即能全面辩证的看问题,既看其是的方面,亦看其非的方面。故金刚经说:“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名实相”。一切源于空假中。这就是如来的知见,即见如来矣!
何谓如来?这个宗教首领的名称起得妙!如字解作似,如来者似来未来,好像来,似未来,请你观照其来与未来。金刚经分第二十九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者就是辩证法的指南。无来无去就是“如如不动”。所以坛经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就是因为如如似似,所以请你辩证明断。
对于辩证法的具体应用,惠能说:“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所谓除二法者,就是要整体观地看问题,对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不入两边,不存边见,即片面、僵死、教条的理解。联系中国实际,如在整风运动中,对待同志的问题与态度,应是整体观与辩证法的方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即在指出其错误与缺点的同时,亦应肯定其优点和成绩方面。不一棍子打死,这就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应兼顾双方,而不出现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一边倒的现象。对待同志朋友,切莫“取其一不计其二,究其旧不图其新。”在认识问题上就应穷因究果,来去相因,把动机和效果相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教为民用。观惠能坛经思想的光辉被后世奉为六祖,确非浪得虚名。他对佛教的中国化、民族化、哲理化,通俗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如以色见声求的表面现象以“求是”,不看事物自性的内部本质,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面目。就是说色、声是表象,本性是实质。你怎能以虚妄与变幻无常的色、相来体悟如来的佛性与实质呢?所以不应以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判断他是不是佛,而要从内在的自性去判断。现用六祖在付嘱品中所说的对法,为偈一首于下:“若以质见我,以自性求我,是人行正道,即能见如来。”
(第三),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解之曰:一切无为之法,都是本于自然规律的,如以人为方法、美其名曰改天换地实是痴人说梦。所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之道,无为无不为,而一切人为的方法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它如做梦的虚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不可以无常变化的现象当事实。因用六祖对法,作偈一首于下以加深理解。偈曰:“一切无为法,无为无不为。自然独妙在,如如达永恒。”
至“筏喻”者,金刚经在第六章“正信希有”中云: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含,何况非法。”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因时达变;知佛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就是金刚经的主题思想。时移事异,事业不同,船到灵山极乐彼岸,不止行之无效的方法要舍弃,就连行之有效的方法亦不宜再施行,甚至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舟筏亦要抛弃了。所以佛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此义为整体观之义,辩证法之理。“若心取相”就是“著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取法就有倾向性,就为片面僵死和一偏之见,就是执着看问题。亦叫执相,就是刻舟求剑的死教条,就是不顾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坚执己见,其就是无智慧心之白痴,就不能行深般若。有偈为证:“诸法本相对,取法为绝对。二法能相容,是名绝对对。”
为缅怀“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文化灾难和精神创伤,下面我写了一首“读毛泽东、郭沫若‘三打’唱和诗有感”。回味郭沫若“人妖颠倒是非淆”与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之开场白。实使人感慨万千,因再以诗和之:
乾坤风雷山泽开,坎离变化谁主裁。
民心向背为根本,道德垂名盈舞台。
忠恕二字安天下,教育培溉出人材。
应无所住生能惠,仁风财雨如如来。
总括金刚经乃六百部般若经的核心,其中心思想是佛陀彻悟世界无常与无量变幻,了悟人生无我,即人生是瞬间不断自我更新的因缘和合的过程;所以有无余涅槃之乐。人生不断地以新换旧,以旧变新则何乐之至哉!佛在第十章“庄严佛土”中举“庄严世界,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起始,我们如果用非数理的公式代入,则为X即非X,是名X,这就是佛陀认识世界的世界观。这个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辩证法。再由世界说到尘、物,说到微尘众的波澜壮阔(即波性)以及现代科学所说的能量高度集中的地方(即颗粒性)这就是现代科学有名的波粒两重性。从物说到“三十二相”。“诸相具足”。“具足色身”。到“所谓法相者”。“如来说一合相”等都“是X即非X,是名X”之套用。从相说到法,则有“一切法”和“善法者”。从法说到凡夫、众生,说到“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由心说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众生四见,而有“般若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到“忍辱波罗密”、即非X,是名X。最后结论是:“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样不厌其烦地廿多次地反复论证,由“无常”开始到“无我”告终,“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名实相。”这就是金刚经的全部伟大内容,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开悟。《金刚经》中佛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说起到三十二章“应化非真”。说的无非是道由心悟,宜自性,自觉,自度,说到彻底就是无为、无得,求亦不得,得亦非真,设真有所得,那惟达“化”境。
至对“所谓X,即非X,是名X”原理。应如何解释,许多人还是茫然不知所解,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首先我试以“经”解“经”。即以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解之。释之曰:道者一也,道有可修之性,有非可修之性,如此而已哉!只是换位思考而已也。道可道,非常道。其不是“所谓佛,即是非佛,是名为佛”之换位算式而已乎?既是非佛就不是佛,“不异,即是”这非熟悉的色空辩证原理乎?再通俗的说:“道有可道,有非可道”“所谓X有非X有是X”。请君评判两者是同或是异?
语言游戏告一段落,现用恩格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以证之。所谓X就是麦粒,即非X就是发芽长为麦株,麦株源于麦而非是麦,是名为麦(穗),麦穗当然不止一粒麦。所以植株是对麦的否定,麦穗又是对植株的否定,而因缘和合就是增量,这就是有名的“否定的否定”规律。当然每次否定都有变量,这又是有名的质量互变规律。
最后我想还是以“金杯之喻”比较直接。把金杯当X,那么X即非X,是名X就可化为“所谓金杯,即非金杯,是名金杯。”且规定杯是圆筒状上开口装饮料的金器,在这里只有金性是真的,杯是假物为用。所谓金杯在佛教叫“假观”。即非金杯叫空观,是名金杯叫中观。这就是佛学有名的假、空、中三观。“金杯喻”,金是体性,杯是法相,性、法一如,不入空、假两边,这就是中观的妙用无穷。而且“三观”推到原子还不是最后。毛泽东曾打趣云:“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并赞扬佛教很有辩证法的味道。只可惜能品味的伯乐太少了。人类的活动是一个不断求是的过程,所以有“佛说,即非”的辩证过程。有一个是非左右转换的过程,打太极就是一个阴阳转换的进程,因而有不断化解矛盾的招式。世界是无常的,你若僵化地站在那里不动就等着挨打。
再据坛经记载说:六祖在听了五祖讲述《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顿即开悟。查这句话在“庄严佛土”分第十,即在还不到金刚经三分之一处惠能就开悟,这一方面说明惠能悟性高,另方面说明前十分内容之重要。《华严经》说:“佛法若无人解说,是智者不能解。”惠能确是与佛经有缘。下面我再阐述金刚经精要,请看“法会因由”,佛不是以言传而是以身教,自己实践佛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影响其弟子。佛在日常衣食住行中,从我做起,为师为范,担荷如来事业。起先锋模范的作用。至在“善现启请”中,佛说:“如是、如是!”并不见言语开示,是说而不说,以行证说的用启发式方法以开启众生智慧,这正是佛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的优良传统,是拈花微笑之传承和继续。这正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的高端教学行为艺术!所以佛陀把实践提高到一个相对空前的高度。
至“大乘正宗”分第三处,其中心思想为“应如是降伏众生之(妄)心。”这是三句很难懂的话:“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能破解难懂的话就是智慧。降伏不是压服,是令人口服心服;降服不是压制自我而是善巧引导。从而把自己心思才力用在转变和利益众生上,帮助众生度尽烦恼、妄想、习气之无余。众生解放了,自己亦解放了;度人就是自度。这是一种福慧双修的事,即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自己也不应存在着度众生之功劳。而最重要的还是度他,使人人自性、自悟、自觉、自度,这才是佛陀的涅槃妙心与实相无相。上面这三篇是很重要的篇章,所以佛在“妙行无住”分第四中云:“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用现在的语言就叫做坚持无产阶级继续革命,无私奉献。若“如理实相”分第五说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正信希有”分第六说的就是“种诸善根”,即今日之所谓“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至“无得、无说”分第七中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因释之曰:“取”就是著相,片面性。“说”就是背离了“时效性”,即离开时间与空间,不知道在某一情况下是正确的,而在另一情况下即是错误的。
至“依法出生”分第八中所说的就是精神力量胜于物质力量,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从《金刚经》中所流出。若“一相无相”分第九中所云的无诤三昧,即是以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无念、无住就能客观地把握事物,而不陷入主观、教条主义和斗争哲学的泥坑。至“庄严佛土”分第十中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是坚持运动发展学说,继续革命,无往不胜的精神,这些都是金刚经精义,读之倍感亲切,都与共产主义思想和情操相契合。足可佩服如来的先知先觉。鸣呼!可惜多年来,世尊的光辉理论被没有文化的人与没读过佛经的人所批判:被读不懂佛经的人所曲解,以至于被一些愚痴之人所神化,这些都是需要正名核实,澄源正本的!
佛法在众生日常衣食住行中
俗语说:“菩萨怕因”,是因者果之源。维摩诘示疾,是菩萨之病,为众生之未度。心经云:“观自在”是强调主观能动自性在物质世界的作用。我读《金刚经》法会因由,数年不解悟,认为如此平淡之文,有何深意,但读经多了,再深入体悟,始悟其妙义,原来佛法在平常日用衣食住行中。请看法会因由,开章明义说:“如是我闻。”说的是佛所讲的经义我听懂而且深信不疑了。这就是证信序的信闻。接着“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把法会的时间、地点与人物(我、佛、比丘众)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也求之,无也求之,这是多么严谨的科学态度,把信、闻、时、处、佛、众六个要素按科学程序交待,其如法院判决书之严谨,是绝对不能分差厘错的。
佛为何行乞?经文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是佛教磨练、考验、培养人材的戒律制度和方法,堪称绝等无上妙法。考“乞士”,以阶级分析方法,是属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思想。这样说佛教之行乞是有深刻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总结行乞的妙处是(一),剥除权贵富豪的画皮,使其还原为一平常凡夫并自由自在生活。(二)是能亲身实践,体验生活,艰苦奋斗,体察了解民情。这就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了。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历史使命。而最特别重要的是佛陀本人的阶级成份。佛是太子,现在的接班人,未来的最高统治者。如过去呢?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肆意所为之人。无产阶级政策所必须口诛枪指的阶级敌人了,但滑稽的是这个家天下的主人却不要至高的权力和无穷的富贵。而要出家,且要亲自去乞食。这是良心发现呢?抑或是高尚的情操?实不可思议。但严肃的事实却是如此,暂不要说他是太子,就以其讲经说法的水平就是院士、博士生导师了。他却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这就不仅仅是平等之德,而是平常人所难能的伟大事业了。其“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体、洗足已,敷座而坐”,无一件不是自己亲力亲为,善始善终。而且是无报酬的讲经说法,进行法布施。这是什么立场,是什么境界。未经点破,不惊醒梦中人。可是在唯成纷论的时代,他应被打到牛棚中去。叫干复杂劳动的人去干简单劳动。这简直是糟蹋人才。
回想“社教、四清”
运动,与民三同,及“五七干校”其动机未尝不是教育、爱护干部、培养接班人的有效方法,可惜乎后来方法方式有些变样,甚至变成整人的场所。佛陀发明的深入实践,体验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亲力亲为的方法,与倡自由、平等、民主之德,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乞食者,有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者,道其实是无产阶级,只有新生的无产者才有革命的将来,这也是我们教育、培养干部的方法,请师斯语。这就是我们学佛求开悟的基础课。无独有偶,中国亦有信愿出家的开国皇帝顺治,他曾懊悔的为诗曰:
朕本西天一衲子,可怜生于帝王家。
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
正是:酒肉朱门纨绮家,几多想入志士嗟!
如来劝勉此门出,可怜进来有你他!
试问世上究有多少人,能舍弃自己的权贵与地位而去干乞丐这样低贱的事情,其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的壮举,实是洗心换脑的妙法。而且,行乞可以去除你的骄傲、懒隋和偏食、自洁癖等习气,去除你的贪、瞋、痴。有善辩者说行乞是寄生虫,那就请他试试求乞的滋味,错过乞饭的时间,你是要吃西北风的。你能明白自己是乞士,则会视人民群众是施主,是衣食父母,你的高工资是从他们的口袋拿过来的,这样你就会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读懂“法会因由”,金刚经就等于白读。而离开实践的理论是不可靠的。总括《金刚经》法会因由,世尊首创乞食制度是一件使接班人纯洁、智慧,使国家长安久治的妙法,一个伟大的领导者要走在运动的前头起先锋和模范的作用,如来佛祖“行为典范”“学为人师”从我开始,次及王族宗室。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才能改过向善,只有用这样震撼灵魂的方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心尽言绝,辞穷理极之时,善法就产生了,正人君子的接班人就形成了。联系现实,我们现在的青年干部缺少的不是学历,而是不会自己动手煮食,所以要当好公务员,先过好向自己乞食这一关。当好官你是否有决心下基层锻炼一二年。这是反腐倡廉,增长知识的有力保证。当好官先吃苦的制度也是人人都支持的事。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组织路线就是决定的因素。这说的是如何选拔人材和如何锻炼人材、培养人材的问题。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渴望、尊重人才和如何辨别利用的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领导者的责任。释、道有三宝,共产党亦有战胜敌人的三宝:“党的建议,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现今为阶级斗争)”。而欲三宝的顺利贯彻就要以三大优良作风为基础,这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自我批评”。有此优良作风,你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说到彻底仍是人的因素,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是民主和法治问题。不论佛陀的“乞士”手段亦好,干部“三同”办法亦好,都要形成一种制度,对干部的任免,锻炼和培养都要有一套办法。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如果你是有一点点良知的人都会赞成,但如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尚未提到议事日程来,对于贵二代与富三代,有良知的父母都忧心衷衷,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制度,有为工农群众谋利益的精英,究有多少四体能勤,五谷能分呢?究竟有多少工农情结?这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严重问题,举之以引起大家关注。对于干部能上能下,及下基层锻炼,应使大家认识到这是一种文明制度而不是升降的面子问题,这是锻炼、储存善用干部的先进制度,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则以亡身之鉴戒。现在不少太子哥儿们犯了枚乘《七发》所讽的楚太子之病:其病源都是出轿入车,高楼大厦,皓齿小姐、肥甘厚味之病。“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者也”,虽有西医治外,中医治内,尚何及哉!这些现代职业病,都是良医所不能及,“但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良方是藜藿与体力劳动能根治。谈到兴奋处、虽有小人谈国事之嫌,然赠与庙堂好参商。
从上面的演讲和剖释中,我们有理由觉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有三大问题须引起关注。
其一,就是乞士的问题。
乞士是不同于单纯为了饱肚的乞食,乞士是有目的的体验生活,改变社会人生的志士。以阶级分析的观点,乞士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佛陀在《金刚经》法会因由中还特别申明,强调“次第乞已”的程序和戒律。以彰明佛法是平等和民主的,佛是没有分别心的。但这一条戒律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根本就没执行过,违背了佛祖的初衷,因而效果是大打折扣的,且其社会历史根源是佛为中国统治阶级请来的“圣者”。由于定位之不同,阶级关系就起了变化,就一变而百变了。由于传教士是客人和佛学的博大精深,出于尊重和传道需要,佛学就有与客观实践相脱节了,所以古今中外有不少空想共产主义者“犯了共产主义左派幼稚”,幻想不用经过艰苦奋斗就能到达极乐彼岸。难矣哉?当然我们亦不是食古不化者,叫现代人全去求乞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用相似的方法如过去的“三同”,“干校”“寺庙僧侣教育”等多样有益的方法皆可仿效,再科学以实验之,我想是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或云现在印度和泰国也还存在着僧侣乞食化缘事,其实乞食是山穷水尽无路时寻求帮助而已,说是化缘就没那么难堪,可惜乞食这种制度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从来没实行过,这就与佛陀身体力行和推行背道而驰了。若如佛陀设想那样,欲做官就先求乞以体验生活、体察民情,那是人民的福祉。在今日,若再加上自力更生和生存体验的内容就赋予时代精神了,就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所喜见乐闻。
其二,就是在家与出家的问题。
在家者讲居家之利,出家者讲出家之长。诚然,出家则无室家之系累,确较容易修真成佛,在家者则确烦恼妄想多,但居士者有俗世莲花之称,诚处濁世不染尘者。故六祖云:在家亦得,去寺亦行。在这里我对那些出家修道、忘私弃欲以弘扬佛道者表示衷心敬意,但观世尊简历,知其亦曾成家立室,但他不但能成佛道,而且为一代教主,不要说榜样的力量,但至少说明成家不影响成佛。另者佛还遵父嘱生一子以继承王位,这就是孝道。自不同那些儒家所垢病的不负责任的抛亲弃子的人,所可同日而语。而且佛赞《维摩诘经》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可见佛对居家弟子的肯定,在家与出家并没有不同,而修与不修才是佛与众生和区别,只有这样才壮大了学佛的阵营,扩大了学佛的影响。我希望不论出家与居家弟子应以宽广心怀拥抱社会、求同存异、尊重人权。
其三,就是关于荤素的争议问题。
佛教在印度是不论荤素的,食是为了养生,这是根本的道理。如藏传佛教,因是游牧部族,为了生存繁衍生殖,食肉是必然的,拘执就不是佛道。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人多富贵病,故提倡多素食我是支持的。佛讲清净斋戒,乃是杜绝人们对山珍海味的无穷欲念,对保护物种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关于杀生问题,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为了生态平衡,特殊情况下以杀制杀,不名为杀。诚然佛教的戒杀是从培植人的善心为出发点,其远杀与爱生我们是持肯定态度的。但食肉、食斋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植物亦是生物,人各有志,不求一律。禅性是自由自在的,不必多套绳索以自缚。弥勒佛以笑容、宽容著称;律已则寡过,绳人则寡合。但现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即常被人们所遗忘,其就是“法会因由”所申明的戒律:“次第乞已”,是按秩序守戒律,无特殊、无分别心的行为。这才是彰显平等民主之德,去除养尊处优之心。请君细心体会、实践躬行,则佛道隆矣!
管仲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总括释家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崇共产主义之礼,行社会主义之义,倡无产阶级之廉,灭资产阶级之耻,其思想是前延的,博大精深的,这大同于无产阶级政治。为此学术界对佛家思想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鉴于其阶级构成和社会实践上无室家之系累,及空观思想的牢固。作为一家之言,是诚有净化社会风气和崇尚人性、直指人心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概说
何谓宗教?宗教是宗门教下,是教育。是祖宗的遗教,是传统文化的发扬,是民族智慧的总括。何谓宗?何谓教!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教固有宗、宗也有教。宗不异教,教不异宗;宗即是教,教即是宗。传承有宗目教足,非目无以见道,非足无以修行。马克思说:“佛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孙中山说:“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为教有辅政之功,政有辅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毛泽东在五九年曾急召任继愈商宗教事,并指示曰:“宗教问题很重要。宜深入研究。”可惜彭德怀事件失衡,把阶级斗争推向刀尖浪口上,无暇顾及。任继愈在晚年说:
“儒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之三大柱石。”并说:“儒教是宗教,孔子是教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昔前清雍正皇帝在上谕中,对于儒释道治世、治身、治心是有公心正论的。其对于三教之共融、共荣、共创而不互相攻击是有独特的见解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对于促进清统治的和谐安定亦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是民族的智慧。谈三教就必须读经典。语曰:“君子欲诲民成俗就首重教育”。其实读经典虽不嫌多,但贵于精专,精则神,专则明,故教育首重选文。下面这些经典文章是一定要背诵并能译注体会的:《心经》二百六十字。《大学》二百零九字。《中庸》一百零玖字。《论语》首尾两章。孟子梁惠王《仁义篇》和《舜发于畎亩》。《道德经》选读,若道德经串珠仅二百六十八字。《感应篇》十六字“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诗廿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感应篇是开祸福之门,启修善之行。因果篇是澄源正本,明三世因果。若金刚经之三偈、四空(身心法性空)、一筏喻。明辨证大义,察水流舟走之理,皆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皆培本益元法,区区不过千余字,而为心性哲学和开启智慧种下良好的根基。
至三教以儒为首者,儒者人之所需,所以治世之法为基本大法,生产、生活两相依;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兴也。儒学重孝慈、明仁义,用中庸方法而臻和谐。孝慈者、崇本也,使民知恩育教养之义,儒教卫道士韩愈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此定义就是说广博的爱心是慈仁,凡事都做得很适当就是正义。至中庸之为用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就是说,“发”就有倾向性,未发就是全壁宜整体观之。发而皆中节就是符合义理而“中的”。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所以说中是天下之大根本,人间通达的道路,就能达到家天下之和谐,则天、地、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取所酬,皆得到养育,是为治世。儒家剔除其封建的糟粕,余下的就是《易经》所说的“保合太和、万国咸宁。”使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保持和平、和睦、和谐与安宁,如是而已,岂有他哉!国学以《易经》为群经之首岂虚言哉!易经崇太极,本阴阳,立三才以和合,有变易、简易、不易之大义,行有鬼神不测之机,百姓日用而不知,确是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但《易经》在现实实践中,因易卦由互不关联之单字组成,故在实用中,只有把错综复杂的单字用卦序诗贯穿联系起来,才彰显其奥义和作用。不然如查常用的十二消息卦,就不知其居何位,何序。这是我多年学易的辛酸苦辣,说与诸君好明道。自我用所作的序卦诗背诵之后,就已胸有成竹而左右逢源了。因为诗于下:
乾坤屯蒙与需讼,师比畜履泰否宗。
同人大有谦共豫,随蛊临观噬贲从。
剥复无妄臻大畜,颐过坎离三十同。
咸恒遁退及大壮,晋则夷伤家睽冲。
蹇解损益夬逅继,萃升困井革鼎轰。
震艮渐归丰思旅,巽兑涣节孚过功。
既济之后有未济,三十四卦下经中。
六十四义隶八卦,阴阳为纲太极通。
至道家无为无不为,彰无用即为大用。其有、无之辨、道、名之学,可以通天地而泣鬼神,洋人称道家为聪明之学,也即智慧之别名。其执“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三宝,所向无敌,诚治身之妙法。而后世亦本太极而谙阴阳,其理如珠走圆盘,变化无极,熠熠生辉,其配合干支以演绎阴阳五行,明四象八卦妙义,使易、医、命学共创辉煌。道学致虚极,守静笃,当为治身第一义,其道法自然与反复阐扬得一、抱一、守一,及祸福倚伏之机,历来有辩证法大宗师之誉。
为了弘扬道教玄妙大义。我把十多年来学习道德经心得,研究清静经体会,概括其整体意义,用串珠方法,即四字诗为主的方法,把道德经主体意义勾划串连,使成互相联系的首饰珠链。庶几使道德经这个传统哲学辩证法更珠光宝气,更妙中生玄。:“道德经串珠”于下,诗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名曰母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天。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无败,无执无失。
吾之有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者富,自胜者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天道若弓,上抑下举,吾有三宝,慈俭不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柔能胜刚,正言若反。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上善若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而己愈有。
既以与人,而己愈多,天道利而不害,圣德为而不争。
跋:全文64句268字,可与心经260字上下求索,义贯易经64卦,理彰道德八十一章,儒道治世修身,而佛明心见性矣!
考佛教肇于释迦牟尼,如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弘扬佛法,谛造大乘,修十善业,持六度万行,明心见性,出生死苦海。至达摩遥望东土有大乘气候,乃传道于华夏,并与儒道共融,共荣,共谋而发展。至三教中,儒道是本地风光,释氏是择优而入,良种嫁接也。而使佛教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应称六祖惠能的功劳。他把佛教民族化、平民化、通俗化,使坛经的光辉思想照遍神州大地。任何宗教都是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的。对于僧众的阶级基础,如来开始的本意是乞士、善知识、上层社会的王室和传教土。它是培养精英的熔炉。其阶级构成显复杂情况。有无产阶级,有自由职业者、善知识居士、有僧官贵族等。在中国,则有些变味,因为阶级的经济需要,除善士捐款外,有些寺院僧团成为死者的吹鼓手。而宗教教育的大任日益欠缺。
何谓佛学世界观?佛教是色空对立统一世界观,他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心物一原的认识论和辩证统一观。何谓辩证法?它有辩论、辨别、证悟三部曲。辩论是文字般若唇枪舌剑以决高低,辨别者是观照般若观察比照以辨别是非。至证悟者是实相般若,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者像也,是以不变而应万变,是禅住静定。如心经就是诠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妙心,就是唯象辩证之心,象者变也,辩证就是明理实证,理论联系实际。佛法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如来所说“筏喻”就是以变适变,以变制变的典范。“X即非X,是名X”原理就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具体应用,而质量互变原理随之。而科学的抽象就是易学简易的具体应用。有诗为证:
相若写照为时物,象如云水处处新。
道名可道非常道,观照辩证审伪真。
论儒释道三教同异
昔雍正皇帝上谕曰:“朕惟三教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同归于善。”下面是我融合儒释道三教之心得。所谓理出一原者,天道光明是其德性。儒家大统,正大光明高悬。释学地藏经有十大圆满光明云。而道家云:“自知者明”。“是谓袭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是三教皆崇尚光明之德性也。再举儒家“致中和”,故宫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而佛学六和敬,可谓治心之法也。至道学之“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和之至”也,是三教“和”之理出一原者也。至所谓因于善者。儒家经典“性善说”。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释学“善知识”、“十善行”。至道学云:“上善若水”,“善行无辙迹”。是证三教皆与善同归也。天明、地和、人善,此三才之德可以一而概之。我因以明和善自号,而为修学的圭臬,处世之慈航也。
至若儒家《大学》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法,其与道德经三十四章所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乃从’身至家、乡、邦、天下,其德乃普。”二者思想是多么相同。至佛虽讲出家,然僧团之和合众,其布施、持戒以弘德,实心系天下。
至如立场,观点、方法,更是不少理本一原的。只是其表述不同而已,这仅是行文纵横之异。观乎儒讲仁义,佛号慈悲,道彰道德,此非同为爱物乎?从立场上说:儒讲“正心成仁”,释讲“无我法”,道云:“及吾无身”。其义皆同。孟子曰:“涂之人皆可为禹”;佛陀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道家曰:“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又有多少差别?佛讲奉公守法,释提布施、持戒,道倡与人、为人,非同归而殊途耶?而观照之法今日称为辩证者,易云:乾统天,太极生两仪;释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佛家不二法门。道倡得一、守一、抱一,其理一也。儒云“可离非道”,佛讲“色空异同”,道倡“营魄抱一”,其理皆同。考易者变也;佛说:“如筏喻者”;道言:“上善若水”。水能载舟,舟行境迁,是与时俱进也。若夫,“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释曰:“色空异同,诸法空相。”道说:“有物混成,负阴抱阳”。义又有何不同?如《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释之“所谓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道家云:“正言若反”,“道可道、非常道”。此非辩证法之先驱乎?如变易、简易、不易之三易。与释之三宝:佛、法、僧。道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此非方法论乎?非佛所讲之开方便之门乎?三教之中庸、中道、中和,岂不是处理人际关系所常用的方法?若儒之“公用射隼”,释之“不入两边”。与道家之“天之道,犹张弓”。你又觉得有何分别。至从性情来说:儒恕、释悲、道柔;儒乐、释喜、道妙。孔子云:惟恕一字可以安天下;至悲以拔苦、以利济;柔者胜刚,此汉文帝治天下之法,耍太极以制人之术也。儒乐乎天命,孔子陈蔡绝粮,犹弦歌不掇。据说查遍论语全文,竟无一苦字。至佛常存欢喜心,面露微笑容,“喜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笑天下之人不明自性。至“妙”字乃好极而至不能言达者也。儒谦,六爻皆无咎;释“无得”实无所不得;道家无为无不为。都为亘古以来之妙法。若易云“成性存存”,释云“如如不动”。道云“似或存”。岂不是开模糊哲学,混沌理论之先河呢?金刚经反复论证X即非X,是名X二十多次,三教之理出一原,同归于善,我也反复仿效二十多次,孜孜不厌其烦也,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故志同则道合,所可异者,治世、治心、治身稍有不同而已哉!下面有律诗一首:“三教觉民善法宗”,与君共欣赏,诗曰:
共产革命称泽东,小平经济颂和衷。
江山代有泽民策,长江后浪锦涛功。
忠恕仁义儒家本,道德有无近平中。
金刚般若悟筏喻,三教觉民善法宗。
佛教与科学
爱因斯坦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就是佛教。”又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就精辟的揭示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而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至科学虽精确详细,但它只是某学科的一个分科而已,它割断了与各学科的联系,因而是狭隘、片面和局限的。苟能以宏观哲学为主导,以科学微观验证则尽善尽美矣!确实科学在初具生命力时,人们把佛教视为唯心与迷信,但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定理、公式纷纷变成佛学的注释,下面我们可听听科学家的语言,就可证明佛学的伟大和精深。还是西方认为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先说:“物质是人类的错觉”,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他又补充一句:“实质上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的地方。”他彻底地把人类头脑中唯物史观的认识给彻底地否定了。再看物质,在科学上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如氢氧等化合变幻而已,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及不负不正的中了所形成的。这又好似佛学假空中三观,而且这些科学仪器视之可见的原子也不可得,所可得者,波粒二重性而已,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而已。在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即“子”,把子封闭起来,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变空了,有些子又在空中生出来,此量子力学所由生。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空,是道教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幻相。宏观天体也是如此,有的在崩溃,有的在新生。人体也然。每秒钟都有不少细胞在新生与绝灭。这就是佛学悟空、体空而不执空之理,“见相非相”之法。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种种条件凑合而成,色物只不过是某历史时间点的静定寂静时的产物与影像而已。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对微观世界的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而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观察者促变律,这又是对“存在决定意识”的修正。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量子力学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非物质能力”。量子力学原理得到的是概率,是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合相”。它说明世界是混沌的,是模糊哲学,因此模糊数学亦应运而生。但佛又说:“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据此世界又是有规律可循的。爱因斯坦说的物质是“错觉”,只有“场”。进而说明了宇宙只是一个舞台场所,让我们这些角色去扮演人类文明的灿烂多彩。一切科学成果都是人我所创造,一切悲欢离合也是我人所表演,但给科学家一个难题是:“我是谁”。“我”说远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说近点,每秒内都有细胞在生灭。增减了,肥瘦到人们认不得我,垢净了,变到连自己都认不了自己,所以佛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样只有当下之心就是“我”。活在当下就是我们的口号,“莫等闲”就是我人的精神,蹉跎了岁月就等于自杀。这样当下之心就是佛心,语曰:“千生万劫,只在此生,一生百年,只在此日,此日一信,历万劫而不磨,此日一疑,度百年而若梦。人生难得,自性难明,珍重当下机缘,莫教当面错过”。而禅定之心就是我。问题是恨时间之永逝,觅心了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神明,“神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就请君非悟空不可了。悟空才有七十二般变化,如此而已哉!佛以一音演众法,此法就是体空而不执空之道。请悟世尊之言:“佛说有我者,即非有我,是名有我。”道德经云:“自知者明”。知我即为非我,只是暂时名我;则一切名利、权势、地位与烦恼、罣碍都宜抛空、解脱、放下,你就得大自由和大自在了。最后佛告世人:忘我之人是大德,无我之心是大悲,济世利人是本份。你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你有无私的奉献,你不是众生敬仰的神明是什么?你就是通达无我法的菩萨,成佛不远了。
信佛要悟空,要能,要净,此西游记之所以烩炙人口也;但另方面西游记也把佛陀神化和迷信化起来,宜科学以辨析。至“空”究系何物,是何境界?是处此心于熙风丽日之间,则触目皆有佳思。熙风之拂煦,感而遂通,而抓之则不可得;丽日之普照,光明大德,思攫之又岂能得。如此境界,惟苏子瞻游赤壁能悟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江风、山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此非空之境界乎!对比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水阔波平,原可独善其身,但为君子者,却具兼济天下之心,故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淡定,而有“先忧后乐之壮歌”有恢宏正气与一往无前的决心,此诚悟空而不空之志士,觉而圆满的达人之所为,臻佛境界矣!
六祖云:“说通及心通,如日照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自性能生万法,佛教是活泼泼天机,上基础课时讲无常、苦、无我、染,而佛晚年讲涅槃经时即证悟常、乐、我、净。觉天地之无常而常,处苦当乐,证明自我,看似不同,而实因时以说教,因人以设教也。所以为人处世,以立心向善为基点,以乐观心态,恢宏自我,清净行为,入佛境界矣!立心向善则日积善行,以苦作乐则心常天堂,若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则心常地狱。天堂、地狱,惟在人心之向背。纯洁自我,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以善为邻,则读书声、织机声、碗筷声、孩儿啼哭声,皆为家声。若愚痴者以为噪音,非见有不同,只惟观念不同,心态相异耳!
六祖说:“道须通流,何为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故体空而不能执空。六祖又说:“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长执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则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就是教导人们要知变适变,以变制变。心要通达,要全面、整体地把握事物体性,一分为二分析问题,而不入于偏见与执着。若终日空心静坐,百物不思,即是法缚,即是边见,是为天下最愚蠢之人,不可与语。“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既使你通读经典,读金刚经而开悟了,那也只是说明你的思想对头了。开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你还要修行,你要修功业与奉献,要学为人师,法为典范。佛开悟了还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些才是功业。惠能大悟了,还避难于猎人队中凡经十五、六载,历经生死磨难,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传坛经妙道。其文后世崇为经,历千锤百炼,盛称为中国佛,岂偶然哉!成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功业贡献宏伟壮大,是口说心行的知行统一观,六祖说:“佛法在世间,只求世间觉。”“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智有愚,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这就是佛教教育,培溉出人才的功业。留与后人永成荫。
生命之学与养生之道
人所生之谓命,命所本之谓性,此所谓性命之学。性者与生俱生,情者接于物而后生;是性者体也,情者用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者不可须臾离也。”易云:“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佛曰:“王舍城。说的是心与性的关系。“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可谓引喻达义。至道家彰有、无之学,集无为无不为之德,开启玄妙之门,看似无心而莫不皆心之感应。佛学说:“性命在于吸呼之间。”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则心动不已,则生命长生久住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是蛋白体的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坛经强调自性。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知命也,性也,心也,三者即一,一即是三也。人与天地相参,禀三才之德。佛祖把苹果放在手心,以示天之圆满与无边,无量。牛顿见苹果掉在地上,而悟地心之引力。而人为万物之灵,有顺天适地之能,是天地、世界、宇宙,人心,天人合一也。六祖云:“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天人相应也。谈世界欲先知天体之演化。而科学观察,已接近了佛学三千大世界之思想。《地藏经》讲十大光明云,是宇宙首推光明之德性,而圆满排第一,圆满就无偏缺,就是立体圆,而圆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因而圆具平等之德。心经中摩诃是大,而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故不能悉知悉见,加之圆之随意性,所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才有错觉到是无边无量的。其实或许宇宙的直径是有限的,或许是自然把一批太极球放在宇宙场内,因为圆的自转运动与大的结合,就成为不可知性、神秘性与不可思议化。我们也知圆周运动是宇宙的运动规律。圆运动最快,最圆融无碍。如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根据推理得出绝对运动是寓于相对静止中,则运动变化的世界是要挂靠在一不动的中心上,用神话说:就是太极球是要挂靠在如来神掌上。佛陀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禅定的理论。这是佛陀的专利。实践证明,运动是要消耗能量的,如相对静止就能少消耗能量。而且心的妄想消耗能量远比体力劳动多。所以禅宗把坐禅认为是一件大事,一件能长生久视大法。何名为禅?禅为自由自在。何为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六祖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远离诸相则心不妄动,内部不乱则心平气和,和则阴阳交,和合而定矣!”入了定则无来亦无去,空了空间性,亦空了时间性。如坐飞机,我不动机动,入了定则物我两忘,入定即入静,世界静寂,则何烦恼妄想之所由生!这个境界是高僧的证悟,非人人可及。但这个证悟是活人的体验,而非是医生尸体的解剖。这也难怪血液循环很慢才被发现。如佛陀说的如如不动就是禅定。你要说动,你明明坐在那里不动,要说不动呢?你即从北京飞到纽约,如如不动是动,还是不动呢?。易学云“性相存存”。道家说:“似或存”。三圣所说,理本一原。禅定空了时空性。时空公式:时间乘以时速等于空间距离,而距离要耗损能量。禅定就是保合太和,就是圆寂静定。就是长生久视之法。这就是我对生命之学的参透和解悟而已,说与诸君共证悟。
另者考禅定坐姿既是科学那也就很重要。标准坐姿有双盘腿和单盘腿,或双参腿亦无不好,只以舒适圆融无碍为要。考其原因,心经以心为中心,跏趺坐缩短了身高,使心正而不偏,心血渗灌均衡,则心为君子之官、主神明也宜矣?盘坐时使臀部稍微垫高,使臀与膝成三角形,三角形最牢固,手环抱于丹田处,坐姿中正则神灵气通矣!
坐禅优点:下不致静脉曲张而瘀阻,上不使血液渗灌不周而脑贫血。因为人站时,则血液渗灌不衡,人卧时则血归于脑,而容易昏昏欲睡,惟坐禅、禅定则神定而气闲,把握中道和平,此明心复性,修身妙法,养生立身之本也。
禅定既具此神功,为何六祖在“顿渐品”中批评“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有何利益。”而作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说的是坐禅在心不在坐,禅定在心不在身。坐禅是功课,一日二至三节课即可。多则拘身,这就是六祖之圆明灵活处。他处处闪烁着自性整体观辩证法的光辉。功课是每日必读,持之以恒;但不可凌驾于生产劳动之上,做功课是生活,作工是生产;惟生产才能养活众生,生产是功德,不是福德,不劳而获实无功德。所以学佛莫学错了念头,若终日空心静坐,不是智慧,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是为愚痴。终日口中念念有词,而心中不见此行,是为心口不一。惟口念心行,能至佛界。六祖在《无相颂》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如果离开社会实践,而想作佛求真是不现实的。“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都是惠能踯地有声的铿锵之言,这就是中国佛,是惠能吸取西方佛学精华,融合于中华血肉有情的传统文化而作出的伟大贡献。
上面谈了性命之学,与宇宙观、人生观的问题,以及实践佛法的问题。下面就谈养生之道。有了性命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若离开了性命,则一切都是空了。为了长生,甚至奢望成佛成仙,历代多少统治者倾注了不少心血,但都事与愿违。违背不了自然规律。现实的课题是“尽终其天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态度。我行中医四、五十年,也可谓老矣!也写下一些论文,我想能被一代名医干祖望称为“神来之笔,虽经岁月更替,犹然印象未泯。”也不应是空口说大话之人。我苦研岐黄术,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仅二十字,言简意赅,养生之义尽矣!其以阴阳五行作为哲学主导,顺四时之变,禀八风之异,以阴阳表里为纲,以寒热虚实为纪,理彰矣!养生在食,“节”之一字可谓抓住现代养生之要领。一切富贵病都由饮食不节所引起,甘餐毒药,酒色财气,都由于食之不节,神之不调。如起居无时,就打乱了生活节奏,违背了自然规律。春夏阳气欲发泄,可他安上了空调;秋冬欲收藏,他开大了暖气;肠胃欲温养,他置了冰箱。如此行与时乖,动皆背理,其不病且早逝,未之有也。至于五劳所伤,皆由不守中道和平,物极而必反。如妄心劳神、体劳伤气,房劳伤精,精气神竭,而想享荞松之寿,梦想也!
内经畅谈古有真、至、圣、贤之人养生大法,年寿皆百致。其共性皆为“和于阴阳,”其云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打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尽天地。其契合天地规律,把握阴阳,自有得道全生之妙。何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故不明阴阳四时者如舟行无指针也。在这里内经特别强调呼吸精气。人断食七日,犹有生者,如一呼不吸,即登仙界。故历代气功、坐禅,这个灿烂传统文化实具妙理全真,可惜尚欠挖掘。因悟形神之统一实养生之大本,区区二十字已概括养生之道,其惜墨如金,我后辈敬服矣哉!如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善养生者宜明此理。
或曰:听先生高谈医道,诚若一代大医,但如何养生方能健康长寿呢?余曰:“大医则不敢,中医则能称。夫形与神俱,方称寿考。若植物人和偏瘫者,非称寿者。有良好生命质量方称长寿。如长寿的好帮手应有良医之指导。良医之道,首重自性,天道有常理,病者有异禀,知其同而察其异,审四诊而知表里,明寒热而虚实辨。”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此之谓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此“猫论”是弘。是知良医者,养生之指路明灯也!夫中医者非仅为中国之医学也,其深义乃中医特色本中道、缘中庸而致中和也。中医所云开方者,乃根据个别体质特点之不同而指明调治之方向也,方向明,则终无南辕北辙之虞!治之法,虚则补之,寒则热之,此中医之泛应无穷也。
我年已至古稀,说寿也契合。我今跳跃腾挪,如昔童稚。或云养生得法亦然!总括我养生有三法,与君共研之。
其一、我平生酷爱读书,以明阴阳之理,则神明志达,此治心,养神者也。其二、无烟酒茶嗜好,俭啬以养精气,此治身藏精之行也。《道德经》:“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乃我养生三宝也。仁者寿,俭者存,不先则无险。嵇康养生论云: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诚然哉!其三、气功、坐禅、打太极以养气。呼吸精气,此性命之所系,其可大书而特书之,我十八岁就向往气功,可惜其心不静,断断续续至晚年,所幸者与太极结缘已十余年矣!对比十年前心跳气喘不止,而今健步如飞,自不可同日而语也。语曰练太极五年中成,十年大成,赵师更云练成可增十年寿。说与诸君增信心。谈其果说其因,今摘录古人名言、铭、诗与君共欣尝。
行气玉佩铭,四十五字:
行气、深则畜,畜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此“深”字,得气功之精意矣!而顺逆本于自然,如太极拳之拳式呼吸,得其旨矣!古来盛传太极拳乃张三丰所创,其有诗一首可阐扬其至理。
诗曰:百日归一见笑颜,看准阴阳往上翻。
即见黄婆为媒娉,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禁兮谁能言,混身上下气冲天。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苦接落丹田。
顷刻间,水火既济通宵眠,百日归老返童颜。
其诗妙在一个笑字,笑则喜,喜入心,则体松,为发功埋下伏笔。其阐气功之理在一“翻”字,腹式深呼吸之圆运动就是气功之妙用。为了阐扬太极真妙理,我将体悟之义为太极拳赋于下:
太极名拳,精妙绝伦。崇尚哲理,易道为尊。阴阳进退,刚以柔存。虚实开合,一气吐吞。道家三宝,玄妙可循。慈柔俭啬,不敢为先。左旋右转,圆活无为。快慢相间,上下相随。借力打力,穷寇莫追。意在气前,无坚不摧。原为技击,今以健身。宁神益寿,固吾本真。太极拳好,国人咸宗。走向世界,蔚以成风。
名天地之混沌兮道太极之一气,提阴阳以为纲兮察五行之生克。履八卦之方位兮审四时之循环。独哲人称远识兮善假物以比类。生命在于运动兮盖静者动之根。彼太极之名拳兮怀刚柔以进退。左右为道之径兮下者为上之基。虚虚实实为用兮本一气以流行。太极拳之绝妙兮陈家沟之真传,赞王廷之神技兮唯鑫能以理彰。传说若张三丰兮斯技源于哲理。功夫贵在有心兮拳精在于勤练。行拳有如转轮兮上仿星球运行。松静轻柔为主兮圆活谐衡以用。松始可能发劲兮静方可以生明。柔柄锤可破石兮短距慢可制快。谐和可制失衡兮圆活方符惯性。一动无有不动兮拳求整体连贯。掤捋挤按四正兮采挒肘靠四隅。若进退顾盼定兮皆十三势精妙。根于脚发于腿兮宰于腰形于手。先于心后于身兮以意行气则神。明虚实知进退兮三年可以小成。臻虚静善调气兮九年自然艺精。轻灵柔缓圆匀兮初学常须揣摩。立身中正安舒兮宜先打好根底。松肩含胸坠肘兮气自沉于丹田。展指转腕旋膀兮螺旋圆活凸现。弓腰收臀屈膝兮下盘自然牢固。此一身备五弓兮弯弓能射猛虎。走架沾连粘随兮引进落空称雄。太极妙在化劲兮擒拿之术尤精。陈传杨吴孙武兮太极遍地开花。械及枪刀剑棍兮特色各具千秋。斯拳轻柔和缓兮学之广结善缘。实工夫之舞蹈兮习之心身舒畅。舞之体态苗条兮蹈之举止优雅。静观明理体道兮动若轮转水流。柔能化解矛盾兮和可陶冶情性。可以安国保家兮尤能防身健体。余作太极拳赋兮实恋斯拳神妙。晨昏习练数遍兮顿觉神爽身轻。养吾浩然正气兮为君现身说法。凡吾同志同道兮共道太极拳好。
上面气功说到热闹处。我把养生功一宝贡献给诸君。其俗名叫倒立,头栽地,脚朝天,有一峨嵋道士见我演功,称此为易筋经绝招,练成铁头铜咽喉,美名曰:神仙一柱香。此乃我体悟先后天八卦妙义之所发,命生后天,而根系先天。胎儿未生,足上头下,生产之后,顶天立地,实先后天上下颠倒。溯其源先天为后天之本源,故欲长寿者宜不断培植先天,头者先天之本,发者后天之根,夫种养者宜头栽地故能生根长叶,故善养生者应常培植先天,常练倒立,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而能生生不息。练此功可以改善心脑循环,增强心力、手力,腰力,保持身心平衡;主圣臣明,自无脑血管意外之虞,有返老还童之功。但有严重循环系统之病者不宜,轻者可循序渐进之,趁年壮学之,自能得大利益,我六十岁左右才练此功,自我感觉良好。观我演功者叹为观止,云寿可逾百,因与诸君共敏之。
最后历观养生之道,可以简要归结为三句话:即&#9312;修持一明善之心;&#9313;养吾浩然正气;&#9314;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于是乎精充、气和而神怡,欲不长生久视不可得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字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