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ppt课件3-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ppt课件3
作者:毛姗&&加入日期:09-02-09
作者EMAIL:
文件大小:
文件格式: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本地下载!
* 本站使用了防盗链处理,请直接点击下载地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思想_百度知道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思想
提问者采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提问者评价
虽然我知道是百度百科里的。我早就看过了 开在你回答的份上。。。。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题_百度知道
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题
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提问者采纳
1)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2)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其他类似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案设计
16:18&&作者:&&来源:互联网&&字号:|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非常唯美的诗歌,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更是沿用至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虽说描写的是景物幽深寂静的境界,但实际表达的是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来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呢?一起来看下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案设计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破山寺后禅院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即在知识上,要让学们生不仅能最终理解诗的意境,还要求背诵这首诗;在能力上,要求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诵读与想象能力;同时,还要达到加深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操。
&那破山寺后禅院这堂课怎么开展呢?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这对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这首诗写于唐朝,诗的盛世时期,也是一个众多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的时期。这首诗的作者常建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带领同学们鉴赏诗歌时要一句句剖析。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一句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表面上是作者在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作者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的是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这种意境很难把握。需要同学们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领悟方能感受到。教案的最后,还可以安排一些练习给学生们课后完成。
&更多中学资讯请点击&&
&更多中学课程请点击&&
温馨小贴士:
  1.咨询电话:(每天 9:00-18:00)
  2.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马玉婷)
更多文章推荐
热门资讯排行
大家都在找机遇偏爱准备的头脑—抚州宜黄徐海晖小语工作室
当前位置:&&&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意 赏析 朗读
上传: 徐海晖 &&&&更新时间: 15:55:48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除钟磬音。
[作者简介]
&&&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他的官运比王昌龄更差。《唐才子传》说他&大历中,授盱眙尉。仕履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于当时。&他的生平,可知者只有这一段记载。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昭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可见在天宝末年,常建已为县尉,可能就是《唐才子传》所谓盱眙尉。大约安禄山乱后,就失去官职,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是他的晚年生活。
   常建与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也同样都是潦倒不得意的诗人。他的诗现在只存五十多首,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著名作品,几乎各个选本都选入的。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上,遗址犹存,因常建此诗而成为古迹。此诗可能是常建任盱眙尉时所作,因为在他的诗集里,这首诗之后就有《泊舟盱眙》一首,也是五言律诗,可能是同时所作。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今存《常建诗集》3卷,辑入《唐六名家集》。《常建集》2卷,辑入《唐百家诗》;《常建诗集》2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马茂元)
&&& 常建小传(录自《唐才子传》):
  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之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集一卷,今传。
  古称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鲍照卒于参军,今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属思既精,词亦警觉,&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兴僻&,&能沦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
&&&&破山寺:就是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以又叫破山寺。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处所。
&&&&禅院:即庙宇。
&&&&禅房:僧侣的住房。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
&&&&山光: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悦:娱乐。
&&&&人心:指尘心,俗念。
&&&&万籁: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中诵经和斋供时用以敲击发出信号,钟响开始,磬响停止。
&&&&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译诗、诗意]
&&&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倪其心)
常熟兴福寺
&&& 兴福寺,位于北郊虞山山麓。南齐时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年)改名兴福寺,唐咸通九年(868年)懿宗赐&破山兴福寺&额。唐代诗人常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后,寺名声更盛,历代文人名流题咏甚多。寺屡经兴废,&文革&中尽毁。1980年起,特别是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院后,兴福寺得到全面恢复,成为常熟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及游览胜地。
&&&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这首五言律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写。破山寺,就是常熟的兴福寺。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已称之为&古寺&,可见它历史的久远。
&&& 据地方文献记载,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一块石头,清除石上泥土后,发现此石纹路左看如&兴&字,右看象&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保留了下来,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兴福寺&。常建称之为&破山寺&:据古籍载,相传唐代贞观年间,虞山出现一条白龙,白龙变化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高僧问他从何处来,老翁答:我不是人,是龙。问:可以看看你的本相吗?答:可以,但你别害怕。老翁现出原形,果是一条张牙舞爪的白龙。高僧见了感到恐惧,连忙口诵咒语,召来揭谛神,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白龙相斗,白龙不能胜,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而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因与龙有关,又称为&降龙古涧&。由此可知,兴福寺改为破山寺当是唐贞观后的事了。
&&& 唐代的武则天倡导佛教,但到会昌年间,武宗李炎却厌恶佛教,诏废天下寺庙,破山寺遭到了极大破坏。唐宣宗即位,佛教又得以复兴。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赐破山寺一口大钟。咸通九年又赐&兴福寺&匾额,于是又恢复了兴福寺原名,延用至今。
&&& 兴福寺自常建题诗后,名声远播,慕名来游寺者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名士骚客文人诗僧,或步韵题咏,或赋文作记,如唐代皎然、吴融、皮日休,宋代仲殊、李光、居简、莫俦、高翥、真山民,元代周才、张著,明代吴讷、魏冲、黄淳耀,清代钱谦益、吴伟业、陈瑚、毛晋、邵陵、钱曾、钱陆灿、汪绎、汪应铨、王应奎、邵齐熊、邵齐然、孙原湘、翁心存、翁同龠禾,清末民国陈三立、康有为、张鸿、杨圻、蔡寅、于右任等;为寺留墨题字的有翁同龠禾、康有为、陆抑非、沙孟海、田桓、朱剑芒、沙曼翁、赵朴初、陈从周、谢稚柳等。
&&& 兴福寺高僧名师,代不乏人。唐怀述、常达,经历了武宗灭法之劫,寺宇被拆,佛塔被毁,僧众被逐,但他们奉佛信教立志修行之心始终不渝,后来佛教中兴,他们重披迦裟,为恢复兴福寺而殚精竭虑。五代彦 ,出家后,严奉戒律,刻苦修行,唯善是从,有为虎拔箭疗伤劝猎户不杀生之美谈。宋晤恩慧根极深,精通佛典,演绎天台宗教义,在兴福寺建宗教院阐述佛学,宏扬佛法终身。这四位被称为兴福寺&四高僧&,墓塔留存至今,永为后世僧俗尊崇。四高僧之外,还有智宏、格庵、希鲁、无著、洞闻、道源、雪鉴、惠宗、月霞、应慈、持松等等,或以律显,或以禅称,或表天台之法,或阐华严之宗,讲席宏开,名闻遐迩,兴福古寺亦因此而跻身名刹之列。
&&& 在兴福寺山门前隔破龙涧的坡地上竖有两座佛教石刻&尊胜陀罗尼经幢&,其中一座因是唐代遗物,故又称&唐幢&,是佛教艺术珍品。兴福寺前的一条山涧就是有名的破龙涧,过涧上的石桥,就到了寺门口。寺门外一对石狮是用绿石雕刻成的,不多见,是1983年由别处移来的。寺门上&兴福禅寺&四字,原匾毁于&文革&中,现为陈从周请当代书法家沙孟海补书的。匾下砖刻&毗尼法界&四字是清初邑人孙朝让所书。寺门两侧&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原为藏海寺联,今集翁同龠禾字,移于此处。
&&& 兴福寺的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布局跟一般寺院大同小异,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都依中轴线而建。天王殿大门两侧楹联&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八十年前由持松法师撰书,现由曹大铁重书。殿内当门而坐的是袒腹露脐、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两厢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是面对大殿的护法韦驮塑像。三佛殿内莲座上趺坐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大雄宝殿&匾原为清代陶浚宣书,亦毁于&文革&,现为田桓补书。大殿里高高的莲花宝座上三尊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金身趺坐,妙相庄严,阿难、迦叶分立两旁。大殿东西两壁十八罗汉,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三佛祖身后背壁上是鳌鱼观音和海岛诸神浮雕,七彩斑斓。大殿香案上终日烛火长明,青烟袅袅,清净佛地,香气弥漫。殿柱上有楹联二,一联是&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沙门弘裔(弘一)撰书。另一联是&破宇宙人生大谜,舍我佛谁敢置喙;证实相色空真理,在诸仁自觉皈心。&持松法师撰书。大殿后门内地上有一块隆起于地面的岩石,大如伏牛,纹筋纵横,这就是&兴福石&。导游至此每每止步,讲解此石来历,于是游客俯身抚摸,希望能沾点福气。
&&& 兴福寺的后禅院分为东西两园。在大雄宝殿旁向东可去东园。先经过&四高僧殿&,殿门上有&为甚到此&四字,这里是出家人剃度的地方。殿后墙壁上有康有为等人的题诗石刻。往东有米碑亭。亭内竖一块石碑,上刻常建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此诗与《全唐诗》所载吻合,与《唐诗三百首》所载略有不同),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手迹,由清乾隆时名刻手穆大展刻。名诗名书名刻,此碑堪称&三绝&,为兴福寺一宝。东园北有清水一泓,名&竹香泉&,常盈不涸;园之中部有一池,就是因常建诗句&潭影空人心&而名播四方的&空心潭&。潭上石板曲桥名&景心桥&。潭里产绿毛龟、无尾螺,为稀见之物。泉与潭之间有亭名&空心亭&。园之南部有救虎阁,就是彦 拔箭救虎之处。阁前放生池名&白莲池&,池内种植莲花,历史上曾开出过名贵的千叶重萼白莲花和罕见的双头白莲花。整个东园浓荫蔽日,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游人品茗、会友、休闲的好地方。
&&& 西园是从大雄宝殿往西,走过一个名&无漏泉&的小潭,拾级向上进入一门洞,里面是一条曲廊,循廊而行,右侧是陡峭的山坡,树木蓊郁,修篁斜插,块块嶙峋的山岩从绿草青苔中凸现,山岩之中现一泉水,名&君子泉&,干旱不涸,久雨不溢,如君子之大度,故名。再往前行,有&印心石屋&、&日照亭&等建筑,还有放生池,池内有石舫。池之北有清冷室、廉饮堂,往东,则有五观堂。兴福寺西园环境幽静,游人每至此小憩、拍照。
&&& 出兴福寺,沿破龙涧溯流而上,就可以登虞山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