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受到语言上独立攻击怎么算伤害另当事人受到伤害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乡治安室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故意伤害当事人造成的损害乡人民政府应否承担责任问题的电话答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3:55:00
&&【发布单位】&&【发布文号】-----------&&【发布日期】&&【生效日期】&&【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行政审判庭
关于乡治安室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故意伤害
当事人造成的损害乡人府应否承担责任问题的电话答复
(1991年10月10日)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法研(1991)45号《关于乡治安室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故意伤害当事人造成的损害乡人府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你们的第二种意见。附:           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乡治安室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故意伤害当事人        造成的损害乡人府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           (川法研〔1991〕45号):  我省一些地方乡治安室工作人员在执行治安管理职务中故意伤害当事人的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被打致残,此类损害,乡人府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有关部门和法院内部认识不够统一,我们讨论中,提出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乡治安室受乡政府领导、在派出所指导下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治安工作,其工作人员在执行治安管理职务中违法乱纪打伤当事人,不属正当履行职务造成的损害,应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乡政府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该行政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根据这一规定,乡政府应承担治安室工作人员侵权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乡政府赔偿损失后,可视情况责令行为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三种意见认为,治安室工作人员在执行治安管理职务中违法乱纪打伤当事人,不属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而属于执行职务中造成的民事侵权损害。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乡政府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我们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当否,请批复。                        1991年9月20日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人:陈薇&
电 话:(010)- 95016
传 真:(010)-
邮 编:100107
地 址:北京朝阳区北苑路13号领地OFFICE大厦B座7层
领导题词及企业文化
公司资质牌照及荣誉证书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在语言上攻击诋毁你,请问是什么心态。_百度知道
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在语言上攻击诋毁你,请问是什么心态。
提问者采纳
应该是忌妒你,对于这样的人应该敬而远之,不要解释也不要掩饰,低调处理,如果别人真想诋毁你,你理会他,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谣言止于智者,做好自己,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完全没必要理会这样的人。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我想问题肯定不是在一个人身上你觉得无缘无故,那是你不知道其中缘故吧或说他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你优秀,排斥你你愚钝,也排斥你你要确定他是在诋毁你还是在想引起你注意如果诋毁,那就肯定是不喜欢你
1,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所以自己须有所警醒2,他是什么心态都不打紧,重要的是自己知道用什么心态去应付3,有些攻击可以一笑置之,有些攻击则需机智去击破4,能将攻击你的人,收服为你能用或转为助你的人
人的心都是很复杂的那可能是对方有什么很烦闷的心事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是自己好朋友的话不妨心态方正说些即不丢自己也不让对方难堪的话,攻击诋毁自己,事出必有因,生活工作学习,还是爱情,,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只有没有用的人才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的嫉妒心理很强,这样的人称不了大事,一辈子只能做草包。
如果是一个男的的话,也许是想让你关注他,让你去了解他,也有可能是你得罪了他抑或是你得罪了他喜欢的人、、再或者是那个人有点神经病。如果是一个女的话,也许是因为嫉妒,或者你做了一件让她不满的事。放开点。
羡慕嫉妒恨!是不是哪里得罪人了?还是平日里你做事太霸道了?他的心里绝对的不平衡。
嫉妒你的优秀
无缘无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株洲骨干班主任培训讲稿回归本真,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
--优秀班主任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题解:宏观把握& 逼问:教育目标。求解:教育方法。回归:教育关系。
第一部分& 教什么:胸有丘壑天地宽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卢梭:教育即生长
⊙30年高考带来教育的嬗变 【案例:高中生是人!高考生不是人!】--《有效教学方法》--郎咸平烟台讲话《中国下一代很悲惨,我都不想讲了!》―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
⊙中学教育逐渐演变成高风险职业& 苏格拉底留下一个悖论--当代德育的困境--青春期的中学生--“社会病了!中小学教师吃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死亡笔记”--杀手的戾气--社会变革诸种矛盾郁积爆发的风口浪尖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我们到底忽视了什么东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守护的“终极价值”--接班人、“长大成人”的荒唐--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
第二部分&&怎么教:十分沉实见精神
§2.1 “我”是施教的重要因素--古诺特博士--教育就是创造孩子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2.2 如何把握教育的精髓--教师身上需要怎样的精神气质--赫尔巴特--
威廉.詹姆斯--额外的天赋
§2.3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意向性关系--关系是什么
§2.4十分沉实见精神--教育必须有信仰--“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
§2.5 教育关系大于一切--【案例:纪律模式的对比】--【猫不吃辣椒怎么办?】【雅斯贝尔斯对填鸭式或行为主义的质疑】
§2.6 教育的根本条件
§2.61----
§2.62-------------- ------
§2.63表达责任的智慧--【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64从--------
§2.7 ----
§2.8明确班主任的三项任务:监护、管理、资源,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
第三部分& &把握度:天以夫子为木铎
§1 从“心”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为什么教书?谋生?还是谋心?】--培养教师专业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借鉴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模式--研究教师的专家Palmer被人诘问
§2.1子绝四:毋意---------- - --------------【不要扯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忠于真实”到“忠于自己”的嬗变】----
§2.2 ---- --------------表达责任是否需要门槛?" 子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表达责任要善于创造、等待教育时机:【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思考教师工作的多元价值,消解应试教育的硬伤--克雷明《走向一种教育生态学》--高考生变成高中生----绥宁二中就有“一切为了父母亲注视的目光” --“宁乡县一中的残酷生活” --【我的半亩方塘】--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我们需要消解--孙维刚三轮实验--到底要不要家长陪读?不管什么模式,自主学习是一个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朱永新--龙迪--家长和学校应该是“岔位和互补”的关系--惩戒和体罚的区别:教育行为与学生成长的因果联系------ --惩戒教育中最重要是要把握惩戒的前提------------------合同教育--【旷考和肯德基家庭套餐】--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湖南初中生刺死老师 仅因老师两年前一句话
§2.3 子绝四毋固& --------------
§2.4子绝四:毋我------ ----------你不是救世主】--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关怀”的教育--警惕你的爱可能演变成孩子眼里的“私”。--------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株洲骨干班主任培训讲稿回归本真,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
--优秀班主任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题解:宏观把握& 逼问:教育目标。求解:教育方法。回归:教育关系。
第一部分& 教什么:胸有丘壑天地宽
中学教师是现代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班主任工作除开教材、课时计划、教学大纲、作业、考试这样的硬指标,只有全班众多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这个软指标,因为软,班主任是否优秀取决于你“教什么”,技术上讲,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教育内容、也决定了你的教育方法!根本上讲,你必须回答教育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30年高考带来教育的嬗变那么这个软指标能不能回避呢?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东南西北风”从内涵上讲,教学<教育!只教书不育人是没有这么多问题的,普通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做减法,把教育从技术上剔除软指标,或者把软指标变硬。【案例:高中生是人!高考生不是人!】『有效教师』的始作俑者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当中认为有效教师的特质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郎咸平烟台讲话《中国下一代很悲惨,我都不想讲了!》对现场某高二女生的提问作答:为什么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是失败的,因为他们选拔的尖子学生根本不是天才是解题高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培养不出真正的天才,真正的天才要像你这样问问题才能成为天才,永远怀疑。你已经帮我们所有的大学生问了朗教授一句话,我们为什么找不到事,我们连奉养父母的能力没有,我们为什么找不到事,因为产业政策都是错的,美国大学生比例这么高,我们如何搞教改,我们搞教改的原因是我们看到的美国的大学生这么多,我们误认为如果我们同样生产这么多的大学生就可以透过人力资本扩张像美国那样富裕,因为我们到处都是大学,最后发现今年培养出580万大专生,大部分找不到事。
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但是回归到人真的很难。
⊙中学教育逐渐演变成高风险职业。教育学本身就是优秀的教学,德育的功能就是引人向善,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讲,教育学是“善”是“美德”,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具备这种优秀的品质。一位缺乏这种优秀品质的老师或者父母实际上就是缺乏教育的学问。我们的先哲苏格拉底留下一个悖论:美德的观念(慈爱、明智、谨慎、勇敢、正直、节制)是最珍贵的知识,可以教,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有如此真知灼见,一旦如果把它发明出来,则立可以教人而使人人为善。
当代德育的困境也许就在于我们可能简单地接受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以为美德可以作为知识来传授,但忽视美德是一种特别的知识,它有其独特性,因为知识本身如果以占有为目的,那么德性却是要由知识转化为内在信仰的并进而践行的。区区教师老师无法承受、社会精英居然更是缺乏担当,那些掌握了大量道德知识的人未必是有很高道德素养的人(博导抄袭论文、专家误导民众),更不用说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者占据高位贪污腐化、草菅人命。于是,大家只有跟着感觉走,只有随波逐流,使德性失去生存的根基。迷失了将美德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中的中学生来说,道德诘问是他们认识人生的必修课,(青春期的中学生会经常批评我们作为老师的某些行为,指出我们的弱点,发现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的缺陷。他们挑剔我们思想上的漏洞,嘲笑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听我们的劝告;然而,又想得到我们的支持,获得我们的赏识,寻求我们的指导,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他们而感到挫折。心理学上这是我们的现实处境,“孩子们在10里之外就能嗅出我们行为中的伪善”。)在社会精英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必定要寻找答案,甚至宣泄戾气,这时候,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首当其冲。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就是让社会变迁中郁积的矛盾让基础教育的教育者们来担当,换言之,是“社会病了!中小学教师吃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新一次修改特别加入“保护学生安全”引发舆论热议。从法律责任上说,班主任首当其冲,换言之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行为必须更合法、更必须合乎教育规律才行:
我查阅了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发现,关于需要班主任担负责任的条款占到学校可能担负责任的75%!
附: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九条):&&& &
(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六)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八)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十一)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十二)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但是对应于教师如何防范来自学生的人身攻击、生命威胁任何具体的条款!山西朔州案中流传的“死亡笔记”让人震撼:
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活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我的死有谁在意,我的感受有谁在意。&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是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我就是坏学生,坏到家了,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杀手的戾气不仅来自其生活的校园,更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和乱象丛生的社会,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实际上是一个个社会诸种关系的节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能成为压死骆驼最后的一根草或者被最后一根草压死的骆驼!
综合社会精英缺乏担当、弑师案件频发这两种趋势不难看出,中学德育处在社会变革诸种矛盾郁积爆发的风口浪尖之上,我们在第一线实施的教育还必须关注人,通过关注人来保护自己。现实中,有些我们没有想到的、没有办法的,甚或管了没有效果的、我们不愿意去管的“死角”可能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盲区,小则为安全隐患,大则可误人子弟甚至为杀身之祸,尽可能消除盲区当是我们工作的现实目标。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1977年,邓小平指出:“不抓教育不行”、“要强调尊重教师”。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浓厚。社会各界开始呼吁恢复和确定教师节。1979年,教育部长蒋南翔说过:“建国30年来,对文化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吃了大亏。”又是3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认可1989年小平同志的观点“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教育”,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改革是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来实施的,于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校舍、改教材、改高考等等,改来改去所费不赀,但为什么仍然没有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呢。我们到底忽视了什么东西呢?小平同志所忽视的教育,是“中国不允许乱”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国家的利益!从治国来说这个发现是睿智的,从谋生而言不能不说忽视了人,忽视了教师更忽视了学生,教师的工资低得没有尊严不说,养家糊口都难则难免到处罢教,“老师不受重视,一般而言,就意味着孩子的教育不受重视,更意味着我们并不太担心我们的未来”(梁文道)。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当前的师道来说,人道就是师道。如何恢复师道?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雅斯贝尔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绝对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众共有的,比如一个人所属的阶层、国家,或者对无限的追问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意识,另一种是个人性质的,比如真实、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绝对事物。
有人问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也是他的同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说:“我与丈夫数十年一起生活和共同工作,我这么体会:他思想的精髓是把学生当作人……他认为:教育活动是围绕着儿童开展的,人是其中心。应当人道地对待他的情感世界,人道地对待他的周围环境。教育和教学过程是自始至终充满真情实感的过程。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接近老师。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这太重要了!”
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守护的“终极价值”将是人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基础教育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接班人),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株洲骨干班主任培训讲稿回归本真,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
--优秀班主任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题解:宏观把握&&逼问:教育目标。求解:教育方法。回归:教育关系。
第二部分&&怎么教:十分沉实见精神
§2.1 “我”是施教的重要因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的:“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教育就是创造孩子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者如何知识渊博,也不在教育者有何等的高尚,其精髓在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把握教育情境和教育时机?这个孩子的生活中“我”意味着什么?在孩子的发展当中“我”该做什么?你与教育对象构建了一种怎样的教育关系?是每一个教师需要回答的第二层次问题:
§2.2 如何把握教育的精髓
教师身上需要怎样的精神气质方能把握教育的精髓?德国人做了最早的系统研究。赫尔巴特1802年在他首次关于教育的演讲中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他认为,机智介乎理论和实践之间,往往在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中显露出来。对机智的理解通常是“一种对情境的特殊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
&90年以后,美国心理学权威威廉.詹姆斯在1892年和教师谈心理学的时候,有人推崇心理学的地位,他论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都不是来自心理学的,甚至,教育学不可能来自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绝对不可能保证我们会成为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我们必须有额外的天赋:那种告诉我们在孩子面前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的天赋,那种面对学生、追逐学生的天赋,那种对于具体的情景而出现的机智是心理学一点也帮不上忙的,尽管他们是教师艺术的最基本的知识。
§2.3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
这种天赋指引我们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关系,一种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的奉献和意向是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成熟。它是指向孩子个人发展的--这就要求教育者看到现在的情境和孩子的体验,并珍惜它们的内在价值;而且教育者还需要预料到孩子能够参加的充分展示自我责任的文化活动的情境。
关系是什么?按照权威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彼此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而绝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这种关系于孩子(或学生)来说,远不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受到教育或成长)尤其是外在物质利益目的的手段,它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本身就具有意义、价值。比如,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伟大的教师,那么他令你难忘的,往往不是他教给你的知识――也许,这些知识你早已忘记了――而是他的行为方式、性格、气质等一辈子都历历在目,譬如,他对生活的热情,他的严于律己,他的疾恶如仇,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博爱胸怀,等等。他和他的这一切,与你相遇,就产生了教育的“化学反应”,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教育关系。这样的教育关系,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功利的;是互相的心灵沟通和师生积极的心理互动,而不是单向的情感输出。
§2.4十分沉实见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清代诗人朱文治有“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的名句。要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代风骚”必须在行动中“寄托”什么呢?毋庸置疑,课程改革为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示我们教师要改变日常教育的流程、思想、方法来适应社会的变革,空谈无益,显然只有做才能解决问题、适应新课标,而要想做好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寄托”对教育的理想,要成为一种“有理念”“&有理论”“有发展”的行动。“沉实”之实,应当为一种需要、一种利益,是要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沉实”之中“见精神”是我们在行动中要寄托的追求。
§2.5 教育关系大于一切&&& 不同的教育哲学会引导我们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而定位不同的教育关系。您会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取决于什么?对比三种程度的纪律管理模式不难看出,三种模式最大的不同是教育关系的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教育方法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性质是不同的。
【案例:纪律模式的对比】在班级管理中,你以一种创建成功的学习环境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学生的自由程度。你希望使你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自由或者受到控制呢?你坚持某种程度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表格&&各种纪律模式的特点
【猫不吃辣椒怎么办?】据说,建国后,新当政的共产党要推行有关革命新措施了。毛泽东向他的战友提出了这个问题:&&&&&刘少奇说,捏着猫的嘴,用筷子捣下去。毛泽东摇了摇头,显然不赞成这种明显的“强迫”的方式。周恩来说,用辣椒和肉作馅,做成包子,轰猫吃下去。毛泽东也摇了摇头。他也不赞成这种带有欺骗性质的方式。周恩来问,主席的意见呢?毛泽东笑着说,做成辣椒酱,抹在猫腚上,猫&觉得热辣辣的疼,就一定自己自动去舔,添一点自己觉得还很舒服。添净,再给她抹上。朱老总听了苦笑不得。&&&&猫不吃辣椒怎么办?人本主义的方式是完全尊重猫的自由,愿意吃鱼也行,愿意捉老鼠吃也行,愿意吃火腿肠也行。人文主义的方式则是把吃辣椒纳入集体规则,或者说每个人都吃和你商量,你看吃不吃?三种方法都是“己之所欲,必施于人”,自己觉得辣椒好,就想推广开来,希望大家都吃。行为主义的方法根本不考虑猫的意愿,或强迫、欺骗、设局都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主体的自由天赋人权。
&把情境换成补课、春游就离我们的真实情境相去不远了。
&【雅斯贝尔斯对填鸭式或行为主义的质疑】完全从外部改变一个人,其对应的教育方法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类似,可以使人在外观上有所改变,人成为教育者纯粹的客体。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1.2)bullshit: 人们相信,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之中,逐渐接近遁迹于知识背后的精义。但这种对强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2.6 教育的根本条件
自由与教育者对他们的控制在教育中是一对二律背反的东西,一边倒是会出问题的。我们需要对这种二律背反保持清晰的意识,一方面,我们积极主动地给儿童生活以指引,另一方面,对放任自流和控制的要求保持高度的敏感。你表达责任的智慧对一个教师来说很重要,我们可以从圣人那里找一些感觉:
第一句:表达责任的必要性【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的恶果将是很严重的!好为人师的人,首先是自信, 但自信超越了一定的限度, 总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有些情况下,适当地劝戒是必要的, 但好为人师者往往总是以教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是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在别人不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好心办坏事,被人说成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好为人师者表面上乐于助人,实则不尊重别人、自满自大,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所以,佐藤学指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教师和教育学家们最恶劣的品性,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就忙着去教训孩子们。可惜的是,好为人师的土壤很深厚: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所谓“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而《三字经》上“养不教,父之过”的信条也为许多人烂熟于胸。于是乎不经意间,家庭教育情境催生“好为人师”。第二,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历来被称为“学问”。按说,不“问”哪来“学”?可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学问传播方式却主要是直接灌输式,即传播者根本不管传播对象“问”不“问”,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不懂且必须得“学”,而自己理所当然是这种“学问”的教导者。 第三,自诩为智者、长者、过来人,言外之意是见多识广或经验丰富,所谓“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等等自我膨胀也是许多教师表达责任的盲区。&
§2.8明确班主任的三项任务:监护、管理、资源,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
株洲骨干班主任培训讲稿回归本真,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
--优秀班主任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题解:宏观把握&&逼问:教育目标。求解:教育方法。回归:教育关系。
第三部分& &把握度:天以夫子为木铎
那么教师应当秉持怎样的行动哲学呢?在构建和谐教育关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应当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智慧:过人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对复杂而不确定事物的真知灼见】
§1 从“心”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们为什么教书?谋生?还是谋心?】崔永元问易中天其于《百家讲坛》是谋生还是谋心?易氏答“谋心”。以本职谋生,讲的是责任;以爱好谋生,不仅讲责任更有一份快乐存在,可以说是幸福;我们大多数人只考虑了谋生之道,忽略了谋心的功夫;教育工作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唯一平台,所以,由谋生进而经营自己的人生,积极地谋心则可以更深远地提高自己的幸福程度,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有高品味的生活。
当前社会转型课程改革,当务之急是培养教师专业自觉的意识和能力,诺伊斯(Knowles)认为这是“一种借助或无需借助他人帮助的、由个体自己引发的,以评价自己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
借鉴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模式,每一个入门者都要进行系统的自我分析并加入相关的督导团队,经常分享咨询中的体验、收获和困惑,纾解精神压力、倾倒精神垃圾。我们的班主任师资建设缺乏这种体系,
研究教师的专家Palmer被人诘问不必和教师谈心,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从而能在教师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不是来得更直接吗?“方法固然重要,但根本上说,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2.1子绝四:毋意
【不要扯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忠于真实”到“忠于自己”的嬗变】
& 第二句:表达责任是否需要门槛?" 子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版67-68页)译作"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历来对“束”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的性质来判断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刻意比较了孔子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我认为,“自”很重要,不管是“自"还是”自行“”自行束修"这个前提太重要了!孩子只有不依赖 父母,自立自强,才会为自己而学,才能自动自发,求知似渴,见贤思齐,知错必改,才有可能火尽薪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现实情况是太多的家长溺爱孩子, 消灭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剥夺了他们的自我成长机会.学生不知道喜好啥,不知道负有责任,没有目标,听之任之打水飘.这样的状态孔子也教不好,所以才有"自行束修"的前提条件."现实中还有人不知原因,就是不愿意读书;也有纨绔子弟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如此等等佛祖也没有办法,"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陀慈 悲只度有缘之人"."自行束修"意义深远得很,这才是真正教育家的至理名言.同时又说明了孔子是人,不是高深莫测的神."&&& 第三句:表达责任要善于创造、等待教育时机:【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悱(匪):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或者】 愤:想搞却搞不明白 ;悱:想说却说不出来;隅:方向。【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传统教育的那种从容在今天的德育中是看不到的。墨子主张主动积极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问则答,不问则讲。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 ”孔子实施的是“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而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施教,这叫做“行说人”。《墨子?公孟》中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显然,这与孟子“人之患患为人师”是相反的。不过,社会教化上孔子有教无类,但教育过程中则强调愤悱 状态,一则为责任一则为技术,两项平衡才能中庸。教育时机的问题。
要思考教师工作的多元价值,消解应试教育的硬伤“就系统教学和学习而言,学校乃是社会的一个卓越机构,具有高尚和普遍的价值,不过,学校正依据一种剧烈变化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工作,必须使教学适应那已经变化的生态学模式。”(克雷明《走向一种教育生态学》1983&美国教育论坛)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高考一定存在、且在湖南当前人口状况下高考的严酷性也一定存在,所以,无论新课程改革如何推进,我们的教育不能忽略这种现实需要,不能回避这种教育生态,问题在于怎样求得一种平衡,要在高考这个平台中添加人文的东西、价值观的东西,把高考生变成高中生。
信念教育可以是净化成长环境的良药: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宁乡县一中的残酷生活”为农村中学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个辛酸的注脚。绥宁二中就有“一切为了父母亲注视的目光”的班训,通过信念培养孩子们集中学习的动力,非常不容易。【我的半亩方塘】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我们需要消解。这种模式郁积下来关于交往、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种种“自主成长”的课题都要到大学补课,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中学时代,我们是成人眼中的孩子,谁都没有告诉过我们要自我成长、如何成长,但进入大学之后,人们则以衡量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使我们备感压力。”《黄冈制造》中特别提到一些中学奥赛的高中生,非常厌恶学习,考上大学后看到题目甚至都吐。“我一定要把这些可恶的题目做完,考上名牌大学,永远也不要理这些东西”,金牌得主的课余生活是把乒乓球一次砸破,金牌得主袁新意只能给美国同学解释自己的班级是一支军队(Army)。
孙维刚三轮实验:“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 “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到底要不要家长陪读?不管什么模式,自主学习是一个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大多数父母是“无证上岗”,这与马路杀手是一样的,而且危险性更大。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希望父母与孩子共读共写,避免让父母与孩子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北京理工大学&龙迪教授:传统的要求是修身齐家平天下,新社会的要求是做好孩子(比如三好),随着教育窄化成应试训练和遵守教育制度的要求,家长便成为应&试教育的陪练。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交往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功课的要求和反要求,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老师的打手,孩子不仅不能从父母哪里得到心理支持,&化解在学校的挫败感和孤立感,反而还要花精力对抗父母的打击,于是,在孤寂乏味的生活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而父母也带着强烈的挫败感越来越对女儿绝望。奇怪的是,和孩子不谈学习,一家人关系很好,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身上的宝贵品质一钱不值。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入膏肓让人痛心之处。
家长和学校应该是“岔位和互补”的关系,即学科教学应该由学校承担为主,不应把课业负担“转嫁”给家长。而家长则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包括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举止、言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互相牵引,让孩子受益终身。现在小学一年级家长的焦虑度比过去高,将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压力也传递给了孩子,表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状况不放心,整天对孩子“盯、关、跟”,特别是一些“心急”的家长一上来就“逼”着孩子,试图“赢在起跑线”上,这是绝对不利于孩子长期发展的。
惩戒和体罚的区别:教育行为与学生成长的因果联系
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行为和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往往不是由一个方面决定的,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与校园伤害相关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不取决与教师的动机、也不取决于措施的轻重、甚至与不取决于教师的操守,更多的来自学生的感受。在惩戒教育中最重要是要把握惩戒的前提,前提不是“该罚”,也不是你天生为“执法者”,而是你是否拥有惩戒的“权威”,只有当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时,成人才能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影响。所以,建立在尊重和保护自尊心基础上的惩罚甚至体罚,你可以获得“最大”的权威,否则,容易助长孩子的逆反行为。
合同教育: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不清楚的,而且他们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可以以“自由”治“自由”。一般,事前约定,有助于预防不良行为;自选有挑战性的方式承担责任,确保不再重犯;时时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杜绝不良行为,从容留出自主决定的时间和空间。【旷考和肯德基家庭套餐】
根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教师对于违规行为的控制应该是明确和坚决的,但是,却不应该是粗暴的,或者是带有威胁性的。
第二,对于违规行为的控制因该是具有十分明确的对象或指向,而不要单纯地为了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而采取一种比较模糊的批评和控制。
湖南初中生刺死老师 仅因老师两年前一句话(图)& 嫌犯名叫王强(化名),另一男青年名叫田华(化名),两人之前都是城关中学的学生,但和曾庆岩并无直接的师生关系。据万新春了解,嫌犯王强家在县城,2006年考入城关中学,但初一时被该校开除。王强被开除的原因与打架斗殴、勒索同学有关。18日晚,王强回到澧县,约了就读初一时的同学田华等一起吃饭。席间,王强等人喝了点酒。酒过三巡,话题转到了王强被开除的事情上。酒席上,有人告诉王强“你的名誉遭人诋毁”。两年前,曾庆岩担任初一班主任,当时学校周边环境比较恶劣,不时发生学生自行车遭抢的事情。在班会上,曾庆岩告诫学生:“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听罢,王强大怒,拍着桌子放言:“有这种事情,我明天要去搞定他(曾庆岩)。”
§2.3 子绝四毋固&
§2.4子绝四:毋我
你不是救世主】2008北京残奥会前,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学会了一句新的中文:不用谢。从语义学上说,这个词暗示了这样的意思:发出方是根据提供帮助的一方,往往比接受方具有某个方面的优势。“IPC要做的,不是如何去关怀我们的运动员,而是让他们可以独立地发展自我。关怀并非不好,但是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让残疾人(孩子)获得独立的能力,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发展。如果整个社会只是对残疾人(孩子)进行关怀,而忽略他们作为个体发展的能力,这种关怀会变得像捆绑,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的囚犯,反而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把这些词替换,我们可以清楚地类推,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许只是“关怀”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总是把孩子当作是残疾人一样,而且更加可怕的是,会把孩子们当作 “脑残”来对待:孩子没有思考能力。在诠释“教育行动”的时候,范梅兰指出“遭受到被动虐待的孩子可能永远也学不会实现他们的潜力,并且不会利用生活给予 他们的种种可能性。(P107)
警惕你的爱可能演变成孩子眼里的“私”。
论语中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夫子被人推崇为“木铎”(木制的铃铛),声音很微弱,但却足以担负重整社会道德的使命,我们的手中也应当有一个木铃铛,不需要用孔夫子那种木铎治国平天下,但愿我们手中的木铎足以给孩子们的人生积极的影响。
“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将产生一个更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汤江波,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湖南省气象学会理事。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从教19年。2000年独立翻译美国科普畅销书《经度》并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读者》《环球》等杂志刊载,并于2000年底入选《科学时报》“科学家推介的20年来100部科普佳作”。2001年为参加湖南省高中新教材培训的各地骨干教师作现场教学示范。2006年心理地图课题获得全国地理教学创新一等奖。2003、2006年被评为长沙市一中德育标兵。2007年被评为长沙市德育标兵。2008年省厅推行新课程理念,一中现场会核心发言。汤江波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省内德育、高中新课程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攻击怎么算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