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影响下中国2014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一战时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一战时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09-06-02 & 发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年间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达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双方动员兵力达7351万人,伤亡和失踪者共计人,各交战国直接军费达3316亿美元,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新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战争搅乱了欧洲各国新闻事业的正常进程,而且还因为,通过这场大战,充分地显示了新闻宣传在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3页)战争不仅创造了新闻的供给,也创造了新闻的需求。各国政治家开始自觉运用新闻传媒来制造舆论、鼓舞士气、推进战争,各国政府亦加紧了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专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单纯的军事较量,而且是其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同时瓦解敌军斗志,各交战国均加强了对新闻传媒的控制和利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次世界大战的新闻传播 李文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年间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达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双方动员兵力达7351万人,伤亡和失踪者共计人,各交战国直接军费达3316亿美元,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新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战争搅乱了欧洲各国新闻事业的正常进程,而且还因为,通过这场大战,充分地显示了新闻宣传在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3页)战争不仅创造了新闻的供给,也创造了新闻的需求。各国政治家开始自觉运用新闻传媒来制造舆论、鼓舞士气、推进战争,各国政府亦加紧了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专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单纯的军事较量,而且是其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同时瓦解敌军斗志,各交战国均加强了对新闻传媒的控制和利用。 新闻检查,是各国实施传播控制的关键手段。新闻检查措施执行得最彻底的当数沙皇俄国。一战期间,许多俄国报刊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反战报刊不是被查封就是被勒令停刊。英国的新闻检查制度则是逐渐明确起来的。德国的新闻检查由德军司令部属下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日本的新闻检查也由军方进行。战争过程中,由于日本军方限制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致使其随军记者的报道相当迟缓。法国则依据战争状态设立了非常时期隶属于陆军部的新闻检查局。 在新闻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随军记者往往得向军事当局出示报道文稿,各报出版前则要呈交各版的校样。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英国和法国都发生了报刊主办者同新闻检查机关的严重冲突。在德国,新闻检查往往成为政府同军方意见相左的焦点。俄国的新闻检查则迫使不少报纸演变为地下报纸或流亡报纸。 严格的新闻检查不仅使记者难以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更使民众难于了解前线的战斗情形。于是,报纸只好报道军方发布的信息。这样,军方的意图倒是得到了体现,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此后历次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而这恰好从反面证明:新闻传媒为读者服务的最好方式永远在于客观和真实,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中尤其如此。 一、英国的新闻传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线上,英国的表现是最为成功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 开战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了以传单为武器的宣传战,即利用飞机把印制好的《公告》散发在德军阵地上。这种四开型的德文传单,被称为“宣传炸弹”。其内容把焦点集中于敌国官兵,首先使处于兴奋状态的敌国军人安静下来,然后再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谋略宣传。这种计高一筹的宣传,连希特勒后来也极为称道。他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宣传炸弹摧毁了其战斗精神而不是由于德国军事战略失误。这一成功战术的制定者不是别人,正是战争史上因发明坦克而闻名于世的斯温顿中校。遗憾的是,协约国在传单宣传战方面曾依据所谓“骑士精神”而中途暂停。当时,各国宣传家均热衷于宣传战争的责任及其严酷性。 在战争的持续过程中,英国人把加强对敌宣传作为第一要务,同敌方拼军心士气。1918年2月,英国政府成立了以著名报人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为总监的被称为“克尔之家”的对敌宣传部,并将外交部新闻局升格为新闻部。北岩非常重视斯温顿的传单战术,经多次努力,终于促使协约国军总司令部解除了禁令,并于战争结束前的半年时间内发起了传单总决战。据统计,其间使用飞机和气球在德军的前方和后方共投下1830万张传单。“雪片般的传单终于摧毁了德军的士气,德军纷纷叛乱。”(《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6页) 英国人还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尽一切可能去败坏德国的形象,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虚构事实,展开煞有介事的宣传。一般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宣传战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同其灵活的宣传策略及其标榜真实而又不拘泥于真实的手法是密切相关的。 一战过程中,《泰晤士报》向重要战场派出战地记者,报道军事新闻,刊发战事评论,每月还出版两幅战况地图,并附开战以来的大事记,销售量高达31.8万份,打破该报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 一战期间,北岩宣称为促进盟国胜利将不计任何后果。日,他以《炮弹的悲剧,肯赤奈尔勋爵的严重错误》为题,在《每日邮报》上指出:英国使用的炮弹中“臭弹”太多,从而使英军遭受重大牺牲;同时由于给养不足,致使英军士兵在饥饿中战斗。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北岩遭到“强烈而压倒多数”的攻击。北岩坚持不懈最终使反对浪潮逐渐归于沉寂,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北岩“纸弹”。 一战中,英国比维布鲁克报团(Beaverbrook group)的创始人威廉·马克思威尔·艾特肯(William M. Aitken)曾以军事记者身份到前线采访,1917年受封为比维布鲁克勋爵(Lord Beaverbrook). 二、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 一战期间,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展开了各自的宣传攻势,以配合战争的进程。 虽然德国的对敌宣传组织相当完善和系统,但由于德军当时轻视宣传工作,因而未能有效地展开主动的宣传战,在新闻传播方面始终处于守势。 据介绍,德国人用于防御敌方宣传的办法,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法两国在他们头顶上投放的传单,二是严密封锁边界以防止反战和攻击德国的宣传品入境。但这种被动防御的做法很难完全奏效。 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主动运用宣传战术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在1917年10月的卡波雷托战役中还是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宣传攻势。当时德军将伪造的北意大利报纸于总攻前扔到意军阵地,造成军心大乱,德军同奥匈军队乘势一举击溃敌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次世界大战的新闻传播 李文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年间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达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双方动员兵力达7351万人,伤亡和失踪者共计人,各交战国直接军费达3316亿美元,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新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战争搅乱了欧洲各国新闻事业的正常进程,而且还因为,通过这场大战,充分地显示了新闻宣传在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3页)战争不仅创造了新闻的供给,也创造了新闻的需求。各国政治家开始自觉运用新闻传媒来制造舆论、鼓舞士气、推进战争,各国政府亦加紧了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专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单纯的军事较量,而且是其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同时瓦解敌军斗志,各交战国均加强了对新闻传媒的控制和利用。 新闻检查,是各国实施传播控制的关键手段。新闻检查措施执行得最彻底的当数沙皇俄国。一战期间,许多俄国报刊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反战报刊不是被查封就是被勒令停刊。英国的新闻检查制度则是逐渐明确起来的。德国的新闻检查由德军司令部属下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日本的新闻检查也由军方进行。战争过程中,由于日本军方限制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致使其随军记者的报道相当迟缓。法国则依据战争状态设立了非常时期隶属于陆军部的新闻检查局。 在新闻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随军记者往往得向军事当局出示报道文稿,各报出版前则要呈交各版的校样。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英国和法国都发生了报刊主办者同新闻检查机关的严重冲突。在德国,新闻检查往往成为政府同军方意见相左的焦点。俄国的新闻检查则迫使不少报纸演变为地下报纸或流亡报纸。 严格的新闻检查不仅使记者难以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更使民众难于了解前线的战斗情形。于是,报纸只好报道军方发布的信息。这样,军方的意图倒是得到了体现,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此后历次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而这恰好从反面证明:新闻传媒为读者服务的最好方式永远在于客观和真实,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中尤其如此。 一、英国的新闻传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线上,英国的表现是最为成功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 开战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了以传单为武器的宣传战,即利用飞机把印制好的《公告》散发在德军阵地上。这种四开型的德文传单,被称为“宣传炸弹”。其内容把焦点集中于敌国官兵,首先使处于兴奋状态的敌国军人安静下来,然后再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谋略宣传。这种计高一筹的宣传,连希特勒后来也极为称道。他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宣传炸弹摧毁了其战斗精神而不是由于德国军事战略失误。这一成功战术的制定者不是别人,正是战争史上因发明坦克而闻名于世的斯温顿中校。遗憾的是,协约国在传单宣传战方面曾依据所谓“骑士精神”而中途暂停。当时,各国宣传家均热衷于宣传战争的责任及其严酷性。 在战争的持续过程中,英国人把加强对敌宣传作为第一要务,同敌方拼军心士气。1918年2月,英国政府成立了以著名报人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为总监的被称为“克尔之家”的对敌宣传部,并将外交部新闻局升格为新闻部。北岩非常重视斯温顿的传单战术,经多次努力,终于促使协约国军总司令部解除了禁令,并于战争结束前的半年时间内发起了传单总决战。据统计,其间使用飞机和气球在德军的前方和后方共投下1830万张传单。“雪片般的传单终于摧毁了德军的士气,德军纷纷叛乱。”(《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6页) 英国人还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尽一切可能去败坏德国的形象,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虚构事实,展开煞有介事的宣传。一般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宣传战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同其灵活的宣传策略及其标榜真实而又不拘泥于真实的手法是密切相关的。 一战过程中,《泰晤士报》向重要战场派出战地记者,报道军事新闻,刊发战事评论,每月还出版两幅战况地图,并附开战以来的大事记,销售量高达31.8万份,打破该报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 一战期间,北岩宣称为促进盟国胜利将不计任何后果。日,他以《炮弹的悲剧,肯赤奈尔勋爵的严重错误》为题,在《每日邮报》上指出:英国使用的炮弹中“臭弹”太多,从而使英军遭受重大牺牲;同时由于给养不足,致使英军士兵在饥饿中战斗。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北岩遭到“强烈而压倒多数”的攻击。北岩坚持不懈最终使反对浪潮逐渐归于沉寂,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北岩“纸弹”。 一战中,英国比维布鲁克报团(Beaverbrook group)的创始人威廉·马克思威尔·艾特肯(William M. Aitken)曾以军事记者身份到前线采访,1917年受封为比维布鲁克勋爵(Lord Beaverbrook). 二、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 一战期间,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展开了各自的宣传攻势,以配合战争的进程。 虽然德国的对敌宣传组织相当完善和系统,但由于德军当时轻视宣传工作,因而未能有效地展开主动的宣传战,在新闻传播方面始终处于守势。 据介绍,德国人用于防御敌方宣传的办法,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法两国在他们头顶上投放的传单,二是严密封锁边界以防止反战和攻击德国的宣传品入境。但这种被动防御的做法很难完全奏效。 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主动运用宣传战术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在1917年10月的卡波雷托战役中还是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宣传攻势。当时德军将伪造的北意大利报纸于总攻前扔到意军阵地,造成军心大乱,德军同奥匈军队乘势一举击溃敌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年间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达33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双方动员兵力达7351万人,伤亡和失踪者共计人,各交战国直接军费达3316亿美元,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新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战争搅乱了欧洲各国新闻事业的正常进程,而且还因为,通过这场大战,充分地显示了新闻宣传在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3页)战争不仅创造了新闻的供给,也创造了新闻的需求。各国政治家开始自觉运用新闻传媒来制造舆论、鼓舞士气、推进战争,各国政府亦加紧了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专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单纯的军事较量,而且是其政治、经济和新闻传播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同时瓦解敌军斗志,各交战国均加强了对新闻传媒的控制和利用。 新闻检查,是各国实施传播控制的关键手段。新闻检查措施执行得最彻底的当数沙皇俄国。一战期间,许多俄国报刊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反战报刊不是被查封就是被勒令停刊。英国的新闻检查制度则是逐渐明确起来的。德国的新闻检查由德军司令部属下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日本的新闻检查也由军方进行。战争过程中,由于日本军方限制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致使其随军记者的报道相当迟缓。法国则依据战争状态设立了非常时期隶属于陆军部的新闻检查局。 在新闻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随军记者往往得向军事当局出示报道文稿,各报出版前则要呈交各版的校样。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英国和法国都发生了报刊主办者同新闻检查机关的严重冲突。在德国,新闻检查往往成为政府同军方意见相左的焦点。俄国的新闻检查则迫使不少报纸演变为地下报纸或流亡报纸。 严格的新闻检查不仅使记者难以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更使民众难于了解前线的战斗情形。于是,报纸只好报道军方发布的信息。这样,军方的意图倒是得到了体现,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此后历次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而这恰好从反面证明:新闻传媒为读者服务的最好方式永远在于客观和真实,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中尤其如此。 一、英国的新闻传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线上,英国的表现是最为成功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5页) 开战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了以传单为武器的宣传战,即利用飞机把印制好的《公告》散发在德军阵地上。这种四开型的德文传单,被称为“宣传炸弹”。其内容把焦点集中于敌国官兵,首先使处于兴奋状态的敌国军人安静下来,然后再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谋略宣传。这种计高一筹的宣传,连希特勒后来也极为称道。他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认为,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宣传炸弹摧毁了其战斗精神而不是由于德国军事战略失误。这一成功战术的制定者不是别人,正是战争史上因发明坦克而闻名于世的斯温顿中校。遗憾的是,协约国在传单宣传战方面曾依据所谓“骑士精神”而中途暂停。当时,各国宣传家均热衷于宣传战争的责任及其严酷性。 在战争的持续过程中,英国人把加强对敌宣传作为第一要务,同敌方拼军心士气。1918年2月,英国政府成立了以著名报人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为总监的被称为“克尔之家”的对敌宣传部,并将外交部新闻局升格为新闻部。北岩非常重视斯温顿的传单战术,经多次努力,终于促使协约国军总司令部解除了禁令,并于战争结束前的半年时间内发起了传单总决战。据统计,其间使用飞机和气球在德军的前方和后方共投下1830万张传单。“雪片般的传单终于摧毁了德军的士气,德军纷纷叛乱。”(《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第216页) 英国人还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尽一切可能去败坏德国的形象,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虚构事实,展开煞有介事的宣传。一般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宣传战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同其灵活的宣传策略及其标榜真实而又不拘泥于真实的手法是密切相关的。 一战过程中,《泰晤士报》向重要战场派出战地记者,报道军事新闻,刊发战事评论,每月还出版两幅战况地图,并附开战以来的大事记,销售量高达31.8万份,打破该报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 一战期间,北岩宣称为促进盟国胜利将不计任何后果。日,他以《炮弹的悲剧,肯赤奈尔勋爵的严重错误》为题,在《每日邮报》上指出:英国使用的炮弹中“臭弹”太多,从而使英军遭受重大牺牲;同时由于给养不足,致使英军士兵在饥饿中战斗。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北岩遭到“强烈而压倒多数”的攻击。北岩坚持不懈最终使反对浪潮逐渐归于沉寂,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北岩“纸弹”。 一战中,英国比维布鲁克报团(Beaverbrook group)的创始人威廉·马克思威尔·艾特肯(William M. Aitken)曾以军事记者身份到前线采访,1917年受封为比维布鲁克勋爵(Lord Beaverbrook). 二、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 一战期间,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展开了各自的宣传攻势,以配合战争的进程。 虽然德国的对敌宣传组织相当完善和系统,但由于德军当时轻视宣传工作,因而未能有效地展开主动的宣传战,在新闻传播方面始终处于守势。 据介绍,德国人用于防御敌方宣传的办法,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法两国在他们头顶上投放的传单,二是严密封锁边界以防止反战和攻击德国的宣传品入境。但这种被动防御的做法很难完全奏效。 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主动运用宣传战术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们在1917年10月的卡波雷托战役中还是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宣传攻势。当时德军将伪造的北意大利报纸于总攻前扔到意军阵地,造成军心大乱,德军同奥匈军队乘势一举击溃敌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列举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四个节日。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近代历史事件]列举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四个节日。[近代历史事件]列举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四个节日。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01:13:58阅读:所属专栏: 列举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四个节日。题型:列举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1)日“五四”青年节(2)日“七一”党的生日(3)日“八一”建军节(4)日“十一”国庆节考点:考点名称: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日举行的会议,内容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考点名称: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1、国际方面背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国内方面背景:阶级矛盾加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4、时间:日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阶段:第一阶段:日~6月初,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学生学生以罢课和游行示威的形式进行斗争。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7、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免去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和合约上签字。“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考点名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中共一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党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日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3.内容:(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2)党的中心工作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4.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的画舫上):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迥异人生:1、毛泽东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2、董必武 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日,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 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DD血洒疆场志未酬3、何叔衡 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不料与敌“义勇队”遭遇。何叔衡落崖受伤,被两个匪兵发现,结果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4、邓恩铭 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邓恩铭出身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8年,邓恩铭在亲戚帮助下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革命的起步。在1920年末,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了,邓恩铭和王尽美成为负责人。中共一大召开时,正值邓恩铭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从青岛赴沪,是到会较早的代表之一。在这次会议上,他是较活跃的青年。一大之后,他又作为中国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8年底,当邓恩铭在济南深入进行革命活动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日黎明,30岁的邓恩铭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然后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向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5、陈潭秋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时,他不仅是武汉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已是著名的学生领袖。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在江西、满洲、江苏等地做党的工作,曾被捕入狱。1933年春,陈潭秋与谢觉哉化装同行,秘密进入中央苏区,出任中华苏维埃粮食部长。1935年7月,陈潭秋回到上海。不久,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中央电示他留在新疆接替邓发任中共中央驻新疆办事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并担任我党与“新疆王”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的盛世才秘密杀害于乌鲁木齐。李汉俊、李达DD脱党而不放弃信仰6、李汉俊 是中共一大代表,后来血染刑场,被敌人所害。但此时他已不是中共党员。李出生湖北潜江,后留学日本。在京都大学遇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汲入马克思主义营养,由学数学转而钻研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一定见解。一大召开后,他把自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与兄居住的厅堂做会场,终日备烟沏水准备会务,同时也阐述了大量建党主张。会议后期,他从容应对特务的骚扰,保护了与会代表。二大后,李汉俊与张国焘和陈独秀发生矛盾,就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李汉俊不在党组织中活动,但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利用“合法”职位,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日下午,李汉俊在寓所被新上台的桂系军阀胡宗铎抓走,在未审讯的情况下,当晚被枪决。桂系军阀在刑场贴出告示,称李汉俊为共党首要分子。呜呼,烈士没有在党的花名册上,却死在“罪”为共党首要分子的布告下。7、李达 1890年出生在湘江之滨。完全靠苦读,他考入北平师范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留日官费生。 1918年6月,李达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成了一个热烈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他放弃了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早在20年代,如此醉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多,这为李达后来成为党的理论家,从而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奠定了基础。1920年他启程回国,很快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共同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李达在一大上提出许多见解是自然的,因为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过他的人并不多。   一大结束后,李达还在上海机关做了一年的实际工作。但不久,他便携家返湘,同毛泽东等合作办湖南自修大学去了。李的这次返湘,既有毛泽东所邀,也因他与陈独秀和张国焘的矛盾所致。是年,李达愤然宣布脱党,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949年12月,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为介绍人,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奉命改造湖南大学,很快取得成效。接着又去改造武汉大学,同样成果甚丰。这一期间,他主要是办校和从事党的理论研究。他是在毛泽东晚年少有的几个能够与之理论对话的人。毛称李达为:“真正的人!”。“文革”一开始,他就被迫害致死,终年78岁。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DD背信弃义叛党投敌8、陈公博 是广州代表,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日,一大会场遭敌探骚扰,次日会议移至南湖,惊魂未定的陈公博脱离集体而逃,返回了广州。此时,正赶上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中国共产党特别会议决定联孙反陈,但陈公博却拒不执行。 此后,他又在党的会议上明确宣布:不再履行党的任务。在汪精卫的支持下,陈公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5年回国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1年之后,当选国民党中央执委。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蒋汪再次联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后,陈公博出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长、行政院实业部长。日,他在南京就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立法院长及军事委员会训练部长要职。然而,就在汪陈联手、多行不义之时,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陈公博由汉奸中的二号人物升为一号魁首。日,日本侵略者投降,陈公博仓皇逃到日本。随后,国内掀起惩罚汉奸的浪潮。陈被送回南京。日,江苏高等法院审理陈公博。6月3日,将陈公博移往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判处死刑。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声,陈公博罪恶的一生结束了,时年54岁。9、周佛海 是旅日代表。1917年初夏,周佛海赴日留学,进入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学习。通过阅读大量社会主义书籍,周佛海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1年,周佛海在鹿儿岛接到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信件,成为唯一从境外赶回来的一大代表。11月初,周佛海返日,改入京都大学,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周佛海逐渐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并为生活所困而沉沦。回国后,周佛海很快与国民党右派分子沆瀣一气。1924年9月,周佛海给中共广州执委写信要求脱党。周佛海一脱党,便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为蒋介石翼下一得力谋士。然而,蒋介石的重用未能满足周佛海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九?一八”事变后,周佛海、汪精卫一见如故,共谋“和平”。日,周佛海以视察宣传为名,先期到达昆明等待汪精卫等人逃往河内。此事最后取得成功,周立了头功。 继而,周佛海出谋划策,建议汪精卫开展“和平运动”,建立和平政府。与此同时,周佛海非常重视特务工作。他采用种种特务手段,使自己成为伪政权起事人和“开国元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历时5年4个月的汪伪政府作鸟兽散。周佛海故伎重演。他迅速给蒋介石发电,利用他担任上海市长一职表示将沪完整交给中央。蒋介石收电后,任命周佛海为行动总队司令。1946年3月,蒋迫于全国压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谋敌国、图谋反叛本国”之罪被判处死刑。周佛海的婚外恋人杨淑慧以公布蒋周往来密电为由,要挟蒋介石特赦周佛海。日,国民政府下达主席令,特赦周为无期徒刑。日,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一囚室之中。10、张国焘 是北京代表,一大会议主持者,中途叛党。五四运动期间,张国焘参加示威游行,成为“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北京学联主席。1921年6月,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北京党组织的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张国焘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发展全国工人运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受命此任,并与同仁一道发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揭开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序幕。日,张国焘及夫人杨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敌手,张国焘被迫投降自首。出狱后,张国焘隐瞒变节行为,参与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留在苏联。客居苏联三年的张国焘一回国,立即撰文拥护王明。不久,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1935年夏,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马壮,先是要夺红军总政委一职,继而在中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要官要位,并发展到对抗中央路线,对中央北上的决议拒不执行,直至最后抛出一个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1938年初,张国焘利用离开延安到陕西中部黄帝陵祭祖的机会,只身投靠国民党,并面见蒋介石,决意叛党。张国焘叛党后,立即投奔到戴笠门下,从事反共活动。他在上海办过宣传反共的《创进》报。1949年,张逃往香港,同第三势力一起办起《中国之声》杂志。   1966年,张国焘匆匆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几年后,客死他乡。刘仁静、包惠僧DD历经曲折迷途知返11、刘仁静 出身在湖北应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中学时代到武昌博文书院就读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民主意识和外文知识。刘仁静真正的革命旅程是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此基础上,他与李大钊、邓中夏接近,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在一大会议上,刘仁静极力反对西欧社会党的议会政策以及改良派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为共产革命作准备。他的这些观点与另一位代表毛泽东有许多相同之处。1926年,受中央派遣,刘仁静赴莫斯科国际马列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料,他在学习上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年,我在马列学院学习时,看过托洛茨基的文章,我同意他的观点。”1929年,刘仁静在苏学习结束。回国途中,刘仁静突然转到土耳其,拜见托洛茨基,由于受托派思想影响,刘仁静回到中国,便投入陈独秀门下。此间,刘仁静自命为“中国托派天字第一号”人物和“特等理论家”。1939年,刘随着国民党三青团机关撤离武汉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刘仁静回到上海,进入特务刊物《和平与统一》担任主编。刊物停办后,又辗转于国民党各个机关。1951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直到退休。日凌晨,一位司机因刹车不及,撞死一名老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DD刘仁静。  12、包惠僧 是陈独秀指派的,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并负责向陈汇报会议情况的代表。包惠僧当初是武汉党组领导人。上海党组织负责人李汉俊委托包前往广州找陈独秀回上海主持工作。包到达广州,陈独秀不同意,并把包留在广州工作。 而后,李汉俊来信说要各地派代表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陈独秀因事不能赴沪,于是就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人去出席会议。革命低潮时期,他回到上海。上海是白色恐怖,苦闷、灰心、失望跃上心头,加上在党内有张国焘的处处责难,他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1931年,包惠僧任蒋介石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1936年转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参事至1944年。1944年夏,国民政府缩编时,包惠僧看透黑暗,加上终不得志,便自动申请遣散。获批准,携家眷到澳门谋生。1957年,包惠僧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从此之后,他就笔耕不止,写下大量历史回忆,最后结集《包惠僧回忆录》。日,包惠僧因病久治无效去世。 王尽美DD英年病逝感撼后人13、王尽美 是济南代表。1921年6月,王尽美接到一大通知后,乘轮船到上海。一大结束后,他与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会议,并会见了列宁。回国后,王尽美协助罗章龙组织了京奉铁路、开滦煤矿等地政治大罢工,亲自指导了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从1923年至1925年5月,王尽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他积极发展组织,办报写文章,还经常组织民众演讲。日至22日,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因肺病逝世。考点名称: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八七会议:中共中央于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进行镇压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共产党要不要进行反抗,要,如何反抗――武装起义同时,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军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军队的领导权在国民党手中。2、时间:日3、领导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4、结果:歼灭南昌守敌3000余人,起义取得胜利;接着,国民党调重兵进行反扑,损失惨重。起义军,一部分进入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南昌起义的意义:(归结为四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创建了第一支革命军队,这也是为什么把南昌起义定为建军节)的开始,拉开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十年对峙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八七会议:1、时间:日2、地点:汉口3、内容:(1)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4)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思想。4、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贡献。南昌起义示意图: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