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和历史朝代顺序上哪一个朝代相似。

  浅论历史上各朝代对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作用    作者:日月重开    引言:近一段时间以来,宣传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这是清朝最大的历史贡献。而这种说法多方面的概念均不甚清晰,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更详细的研究。    摘要:自秦汉以来,中国境内的传统汉区就基本稳定,秦汉唐宋等王朝陆续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朝代,并且借蒙古帝国肆虐全球的机会,将中国的名义国土和实际国土都扩展到了极限,清朝承接明朝的势力,联合蒙古统治汉、回等民族,但是名义国土较之明朝大为缩减,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范围也急剧收缩,并给予了蒙、回、藏等民族更大的自治权,形成了较稳定的自主性地方民族政权。    关键词:各朝代
版图      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大国,在人类历史上多次扮演了世界第一大国的角色,其历史、文化都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现在的中国虽然算不上一流大国,但是也凭借极其强大的国土和人口资源屹立于世,仅凭这一点,现代的华人就应该深感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那么现代的宏伟版图具体是由谁奠定的,则值得研究。  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但是夏商周前三朝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势力范围也很小,远谈不上现代中国版图,而第一次统一的中国则出现于秦朝,由伟大的秦始皇赢政攻灭了六个独立王国(实际上不只六个),形成了统一的大秦帝国。所以学术界往往认为是秦朝的始皇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则指出,秦朝只是第一次名义上统一中国,但是真正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汉民族)则是汉朝,尤其以汉武帝朝为最,也就是说秦朝从形式上,汉朝从实际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之后的唐、宋、明、清等朝均是继承了这种版图。然而近段时间宣传界开始流传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而且这种观点开始渐渐扩散至学术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学术上讲很不严谨,只能停留在宣传界,而不宜向学术界扩散。  我们可以纵览整个中国历史疆域变化的概况,最初的“中国”一般是指传说中的华夏部落,大致位于今天的中原一带,有史以来,“中国”一般指以中原为核心的包括中原、江南、川陕、湖广、台湾、海南、南海诸岛的汉民族聚居区,以及东北的女真系民族聚居区、北方的蒙古族聚居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聚居区、西域的维吾尔、回族聚居区等少数民族外围区。严格的说,在秦始皇第一次从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除却几次大混乱时期,如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宋时期、蒙元时期,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实际控制版图都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都实际控制传统汉区,并在此基础上拓殖,而名义国土差距较大,也就是说外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情况略有不同。  我们不妨作进一步明确的定义,将按照秦始皇、李斯发明的传统汉民族统治方式,由中央政府层层直辖的省、州、、司、府、道、郡、县等正式行政区划作为“实际版图”,是帝国的最核心区域,也是中央政府可以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不直接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作为“边缘版图”;而将一些接受帝国册封,但不设置州、县,保留独立主权的外国国土作为“名义版图”,只是帝国名义上的藩属国,而不是“实际版图”。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因素,中国从来没有设立过殖民地,没有清晰的殖民地和本土之分,所以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古代的版图不太容易界定,但是有了这样的明确定义,版图问题则相对更容易说明。  事实上,从秦朝到现代,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中国的实际版图始终变化不大,大致都是现在的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川陕几个地区,尤其以汉唐宋明等主流王朝而言,鼎盛时期都拥有近乎相同的实际版图,略有出入的是唐朝短时间内在西域开拓更为强劲,宋朝在西域方面有所收缩,而且只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回了传统汉区燕云十六州,但在南方拓殖则相当成功。而明朝作为汉唐宋三大王朝的集大成者,其疆域“远迈汉唐”,不但接手了秦汉以来汉民族传统的实际版图,还全盘接手了蒙古帝国的名义版图,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尤其明军击败了蒙古帝国(大元帝国)的大汗国,又击败了蒙古系国家的联军,尤其是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整体俘获了蒙古帝国的朝廷,致使整个蒙古系国家全部向明朝称臣,明朝册封了一些蒙古王公,将其作为自己的边缘版图,而将原蒙古系国家及其附庸国直接纳入自己的名义版图。之后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登基,除继续稳定蒙古系名义版图,又在海路加强拓展,册封朝鲜、日本、硫球及中南半岛等国,接受了更多国家的固定朝贡。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关于朝贡关系。虽然历史上很多国际贸易都采取“朝贡”的形式,但犹太、阿拉伯、葡萄牙、西班牙等民族的“朝贡”只是一种谦卑的尊敬,而并不是正式的朝贡国,他们对中国没有朝贡的义务,中国也没有保护他们的义务,这些国家不计入中国的名义版图。只有正式确立了朝贡关系的国家才能算入名义版图。明朝的朝贡国数量各史料说法不一,从70到260的说法均有,或许是出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如将这些国家全部纳入统计,则明朝的名义版图为360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然而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边缘版图”的说明。  秦汉两朝塑造了较为稳定的实际版图,尤其在秦始皇在南方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汉武帝设置敦煌、武威、酒泉、张掖四郡之后,传统汉区的边界得以形成,范围变化不大,因为汉人基本上占据了附近适合本民族繁殖的国土,其他自然交通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在出现大规模科技革命之前并无力占据。唐朝的西域扩张行动曾经取得了一定效果,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国土,但是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郡县,未能纳入实际版图,汉人移民也始终不多,在阿拉伯帝国东征,并爆发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人基本上放弃对西域的经营,而是坐视其伊斯兰化。宋朝由于建国时机较晚,建国时契丹帝国已经很强大,站稳了燕云十六州,而在宋辽两国交兵的时机,西夏帝国趁机崛起,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汉区与宋朝反复争夺,致使宋朝一直未能将上述两地纳入实际版图,但宋朝在南方的拓殖比较成功,进一步稳定了中国对南方地区的统治权,并已将汉文明的重心从华北转移到了江南。宋朝还与吐蕃部族(西藏)建立起一定的附庸关系,宋军作战时总会出现吐蕃蕃兵的身影,尤其是著名的宋神宗元丰五路伐夏,其中两路军都征调了大量吐蕃军队,而其中泾原军指挥使刘昌祚率先攻打灵州城,其前锋一度冲入灵州城内,就是一支吐蕃骑兵。从宋朝时西藏就已经进入中国的版图。  蒙古帝国进入中原后建立的元朝,其名义版图前所未有,然而其又有着不同于华夏传统的统治方式,其版图大部分为名义版图或边缘版图,实际版图并未增加。著名的四大汗国和后来的铁木尔帝国都是典型的独立主权国家,不能算作实际版图,甚至传统的汉区也被分封给实权部族首领。不过元朝的时间毕竟很短,不足百年,更加强大的大明帝国建立了,蒙古帝国征服过的地方又都转而臣服于明帝国。明朝在传统汉区设置了两京一十三省,共十五个省市,这其实也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传统汉区,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不同于汉唐等前朝,明朝还设立了一些地方机构,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司,在东北设立了努尔干都司,在内蒙古设立了朵颜三卫,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这些军事化管理机构不完全等同于四川、山东、南京这样的省市地方政府,但取消了他们的独立主权,并驻扎军队,征收税赋,已经可以认为是纳入了实际版图。而朝鲜、日本、蒙古(鞑靼、瓦剌)等国虽然接受明朝的册封,并有固定的朝贡,但拥有独立主权和军队以及自主的君主,只能算作边缘版图。而当我们忽略明朝的全部边缘版图和名义版图后,我们发现明朝的实际版图和现代中国版图几乎一模一样,所以笔者认为明朝对奠定现代中国具有最近、最大、最直接的影响。  而到了清朝,情况有一些实质变化。首先是清朝的名义版图大为收缩,西域的蒙古系国家和南洋诸国趁明朝灭亡纷纷脱离了中国的保护,但这并很重要,重要的是清朝的实际版图也较之明朝大为收缩。清朝的统治方式既不同于蒙古帝国的部落统治,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政体,首先是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民族隔离政策,将其国土划分为满蒙藏回汉五大区,五大民族相互不能自由沟通,而是五个同时臣服于满洲帝国的半独立国家,都具有相应的部分自治权。每个地区由本民族的酋长领导,酋长们再接受满洲帝国的统一领导,而汉族没有自己的酋长,受满洲帝国大汗的直辖,这一点和蒙古帝国的方式很相近,但是蒙古帝国又将部分汉区划分给一些部落领袖成为独立的私有财产,而清朝则没有将任何汉区单独划分出来给八旗贵族,甚至没有给任何一位旗主新的独立领地,这又是其统治方式的特色之一。在清朝的这种统治方式下,原明朝的几大都司统治功能都已经丧失,其领地上的民族重新取得了自治权。以下我们将逐一分析明清易代对这些地区的影响。  一、西藏。明朝设立的乌斯藏都司,和西藏本地的世俗领袖噶厦赞普、各地宗教领袖活佛形成了三足相互牵制的局面。其中以乌斯藏都司为朝廷正统,并驻扎了强大的军力,力量最为强大,噶厦赞普势力已经开始衰弱,而各地的活佛势力则开始抬头,但由于乌斯藏都司的平衡,西藏的局势始终非常稳定,赞普没有消亡,活佛的影响也被控制。而明朝灭亡、清朝崛起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乌斯藏都司消失,活佛开始掌握本地区的实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实权中心,其中尤以拉萨布达拉宫的达赖五世活佛为最,成为了全藏的最高精神领袖。由于唐代吐蕃赞普定都于山南雍布拉康(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明朝时乌斯藏都司驻玉树(今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其他主要驻军在昌都和日喀则,故这几个地方是明代藏族的中心地带,经济最为发达,汉化程度也较高。而清代由于达赖五世活佛的重要领袖作用,藏民族的中心转移到了拉萨,原来的一些汉化成果全部宣告作废。清朝册封了达赖五世活佛,达赖五世活佛承认作为清帝国的附庸,清帝国则承认其对西藏的政教合一统治,其形式类似于明帝国与朝鲜、日本等国的关系。虽然清朝派驻了专门的驻藏大臣,但这位语言不通的驻藏大臣主要作用是显示满洲帝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并不能作为西藏地区的行政领袖,廓尔喀和不列颠入侵西藏期间,都主要由西藏本地宗教政权组织兵员抵抗,清军只派遣援军入藏,类似于明军入援朝鲜的模式。这也是西藏地区自大唐大中元年(公元867年)达磨赞普以来,第一次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本地政权。这也是在历史上,达赖五世活佛最受尊崇的原因,在布达拉宫中,达赖五世活佛的佛塔专列供奉,并且其规模和气度要远远大于其他达赖活佛。  二、新疆。新疆地处大陆中央,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东欧高原游牧民族的结合部,由于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的反复迁移,这个地方较难形成稳定延续的文明,从目前来看,突厥文明和回教对新疆影响最大。从其行政沿革来说,汉朝在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西扩展,但是遭到了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强力反击,曾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唐军战败,损失了十余万蛮族雇佣军和超过三万汉军,虽然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获得朝廷批准,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反攻,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走到了尽头,中国人的势力开始淡出西域。之后蒙古帝国的西征完全统治了从西亚到新疆的广大疆域,当然,蒙古大汗又将这些国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并持续分封,后来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等众多蒙古系国家,由于这些国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所以只能算作元帝国的名义版图,不能算是实际版图。而在明朝,朝廷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等卫所,也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省市,而是属于军事管理区的类型。整个明朝期间作为明帝国的西北藩篱,非常稳固,而明朝的灭亡使该地区再次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大土司叛乱,使新疆重新成为中央帝国的边缘版图,但始终没能设置普通的州县,而清朝在新疆的驻军也是严重不足,对新疆的控制比明朝要松了很多。  三、蒙古。蒙古草原是滋生游牧民族的好地方,历史上汉民族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直面这个巨大的游牧民族根据地,必须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但是强大的汉民族也经常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踩扁在地,不过战胜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不等于可以在这片高原上设置州县,因为在古代,蒙古草原的环境还不适合汉民族居住,只能让这些游牧部落继续守土。历史上除了元朝是蒙古人自身建立,宋朝和半游牧的契丹帝国约为兄弟之国,汉唐明清等朝代均作为草原诸部落的宗主国,均属册封关系。详细论之,汉唐两朝对游牧部落联盟的军事打击最为有效,但是缺乏有效控制。明朝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册封关系,但也只是某些部落比较忠诚,某些部落则总是反复作乱。而清朝则是满洲与蒙古的联合执政,蒙古也算是中国的主人,蒙古诸部落受到了清王朝的极高礼遇,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四、东北。东北的情况比较特殊,却具有典型性。东北三省现在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在历史上并非适合汉族居住的地区,其自然条件甚至比蒙古高原更为恶劣,鲜卑、女真、满洲等民族都起源于东北三省,曾建立起大金和满洲两个非常强大的帝国,并入主中原,尤其是满洲帝国击败了明帝国的残余势力,建立起全国性统一政权。汉、唐时代中国对东北缺乏有效管理,是鲜卑等蛮族活跃的地区,宋代成为了契丹帝国的领土,相对稳定,后女真族的大金国崛起,首次融入了中原政权。后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册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管理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国土,可以作为元朝的边缘版图。至明朝推翻蒙古统治,在东北设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努尔干都司,并驻扎了大量军队,也利用当地的蒙古、女真诸部落设置了许多卫所,可视为明朝的正式版图。而清朝(满洲帝国)则正是明建州女真卫指挥使起兵反叛建立的新帝国。东北作为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受到了严密的保护,满洲帝国深知以建州女真部的实力不可能永久统治汉、藏、回等大民族,所以一早就留好后路,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民族隔离制度,除康熙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之外,东北各地严禁其他民族迁入,可以说,东北作为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在清代恰恰是和祖国其他地区最为割裂的一个时代。按照满洲帝国开过者的设计,当满清在中原对汉人的统治难以为继时,满洲人可以退回东北地区以求自保。然而这个设计却遭到了一些汉人的刻意破坏,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之后,打破了民族隔离的基本国策,大肆移民。由于清代人口激增,内地土地资源已经紧张,而东北的黑土地异常肥沃,山东、河北的汉人被袁世凯刻意设计的一些土地政策所吸引,大举迁入满洲帝国的发祥地,很快就把东北变成了汉族聚居区,而北洋军阀入主东北更将东北彻底纳入了中国的实际版图。中华民国建立后,继续了这种策略,著名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正是演绎了这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清代,各地方少数民族都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地方自治权,所以中华民国承接清朝,其名义版图和实际版图都较小,对边缘版图的控制也很不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其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却很大,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将东北三省纳入了传统的汉族聚居区,成为了中国铁定的实际版图。事实上,即使是汉、唐、宋、明这样的伟大帝国也没有作出太多这样的贡献,他们的实际版图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将西域、东北等地的外族聚居区纳入边缘版图后很难转化为实际版图。  总体而言,中国的版图实际在秦汉形成雏形,之后最核心的区域变化不大,宋朝开始向南方拓殖,结束了唐朝和吐蕃的敌对关系,渐渐将其纳入中华,明朝在四方设立司、卫,并杜绝分封,没收了很多地方少数民族领袖的自治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清朝虽然接手了明朝大部分名义版图,但没有延续明朝的司、卫设置,让很多地方少数民族事实上取回了自治权尤其是军权和行政权,民国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朝代,却将东北纳入了中国实际版图,可圈可点。现在某些人津津乐道于“清朝奠定版图”之说,实在是牵强附会,甚至黑白颠倒,清朝不仅大大收缩了元、明两朝的名义版图和边缘版图,更放弃了中央对很多地方少数民族的正式控制,容许他们重建了地方自治,尤其是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本来置于明朝非常完善、严密的司、卫治理之下,汉化融合稳步推进,至清朝却全部恢复到旧的社会秩序,摆脱了中央的绝对控制,部族政权重新确立了对当地人民的统治,即将消磨殆尽的地方民族主义又重获生机,这都成为后来独立分裂思想的根源。当然,本朝作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国家,已经不存在名义版图和边缘版图,也没有藩属国概念,表面上看名义版图远远不如元、明等朝代,但实际版图却是最大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除台湾省仍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盘踞,其它地方都建立了完全一致的省、县、乡行政体系和军区、军分区国防体系,更利用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彻底控制了每一寸地区,是历史上实际版图最大、最牢固的一朝。从这个角度讲,笔者认为 “奠定中国版图”的功劳本朝尤其是我党当仁不让。一些分裂分子总是企图从一些历史细节上考据某些国土的义理渊源,他们往往选取一些特殊的历史年代,却无不回避了本朝对中国版图的根本性奠定作用,并引诱旁人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事实上,笔者认为,在考据版图义理时,首先应强调本朝对国土的正当主权,其次有必要时再细究历史渊源作为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每一寸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枪一弹打下来的,其次才是从前面历朝历代继承而来。或许某些国土在多年之前确实不是中国的传统国土,但是时至今日,全世界人类完全应该承认中国对其的正当主权。现在的土耳其共和国伊斯坦布尔市,在历史上曾经是东罗马的首都、基督教(东正教)的中心,但是现在作为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国土、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没有受到任何质疑。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也应该拿出这样的自信,以本朝的版图作为中国的正当版图,不必过多理会那些从历史细节中吹毛求疵的言论,毫不手软的镇压这些牵强附会的分裂言论!    结论:古代中国的实际版图自秦汉以来奠定,始终变化不大,明朝达到极致,在周边民族地区都设立了完善的司、卫和驻军,但是清朝的统治却废除了这些司、卫的地方统治作用,地方民族土司重新取得了自治权,否定了这些地区的汉化成果,将一些实际版图倒退为藩属关系的边缘版图,埋下了地方民族主义的祸根。本朝作为中国版图的实际奠定者,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极其完善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彻底奠定了中国的实际版图。    参考文献:  1、《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3、《中国式管理:组织行为学》
曾仕强  4、《公共管理学》
顾爱华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指张图:    /attachment/Mon_86_f465bf.png
  赫赫,主张是主张,凭实力打下来是另外回事。  我国现有设县委的地方都是我国的主权领土,这首先是实力决定的,其实才有义理可循。
  则明朝的名义版图为360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  ====================================================  这也太能扯了,这么算整个亚洲都在版图之内了.
  好贴!名义版图确实明朝最大,实际版图本朝最大。
  作者:花落长安 回复日期: 18:47:16   
    则明朝的名义版图为360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    ====================================================    这也太能扯了,这么算整个亚洲都在版图之内了.  =========  你复制人家的也要复制全吧?人家可是说名义上的版图。而且下面也说也不能这样算。
  强。  
  哈哈,终于盼到你此文了~~
  汉唐以来一直属于中国本部的越南在宋朝时独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实际版图丧失,楼主居然没有提到?    还有,明朝的旧港在永乐时期是实际版图还是名义版图?我认为永乐时候的旧港相当于汉唐高昌的地位.
  算实际版图时候要注意:秦汉和唐初对广东、越南、广西甚至四川、湖南的统治都是点状的,平原、城市主要是汉人,山区则是蛮夷。西汉则始终没有控制福建。直到中晚唐汉族移民才对广东、越南建立起较巩固的统治(粤语、越南语都是从唐朝雅言发展来的),广西则直到宋朝还是羁縻统治。明朝中后期汉族移民才把贵州、云南纳入实际版图。而今天人们受到版图中国论影响,错误的以为广西、贵州、云南是汉唐以来中国实际领土,而把真正实际领土越南(北部,越南南部是近代才汉化或者叫越化的)误划为蛮夷。如果认真看史书就会发现,唐朝以前岭南地区越南的地位一直比广西高,汉化程度跟广东相当。
  宋朝丧失的汉唐本土主要有三块:幽云、河西、交趾,河西是中唐遗留问题,后来被外来的西夏政权窃取,幽云和交趾都是五代遗留问题。幽云地区被契丹占领,是国耻;交趾地区则是不折不扣的国内统一战争的延续,宋太宗、真宗、神宗都曾考虑统一安南,可惜赵宋无能,两次战争都以惨败收场,熙宁战争宋朝战败后事实上承认了越南独立,以后越南才脱离中国。可惜的是幽云、河西问题后来的明朝都解决了,惟独越南问题明朝没有替宋朝处理好,结果就导致了越南这一传统中国实际版图的丧失.
  各朝代的版图毫无意义,强者决定版图。  现在的中国版图是靠GCD和PLA。
  作者:chen303 回复日期: 14:14:23 
    各朝代的版图毫无意义,强者决定版图。    现在的中国版图是靠GCD和PL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极正解.前面都是历史学家和文人YY,仅供娱乐/
  楼主 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明朝
  本文属于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不属于历史学专业论文.  我并未夸大或贬低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请问我怎么夸大明朝了?
  作者:将军一跳声名裂 回复日期: 13:11:40 
    汉唐以来一直属于中国本部的越南在宋朝时独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实际版图丧失,楼主居然没有提到?        还有,明朝的旧港在永乐时期是实际版图还是名义版图?我认为永乐时候的旧港相当于汉唐高昌的地位.  ————————————————————————————————————  感谢提醒,不过我看白话版宋史上面周宝珠对宋朝的南方拓殖是持肯定态度的,我的印象中,汉唐广东广西一带都是瓯越蛮夷,宋朝的时候由于南洋航海事业的发展,番禺(广州)才成为一个大城市。  明朝的旧港和满剌加港我确实忘记说了。主要是不太好意思说,不然新加坡人又要JJYY了/
  靠!论版图谁敢和元朝比.
  不实事求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汗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版图。但对于汉人,崖山海面的十万浮尸和扬州十日,南京大屠杀一样都会被牢记。
    二、新疆。新疆地处大陆中央,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东欧高原游牧民族的结合部,由于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的反复迁移,这个地方较难形成稳定延续的文明,从目前来看,突厥文明和回教对新疆影响最大。从其行政沿革来说,汉朝在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西扩展,但是遭到了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强力反击,曾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唐军战败,损失了十余万蛮族雇佣军和超过三万汉军,虽然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获得朝廷批准,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反攻,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走到了尽头,中国人的势力开始淡出西域。之后蒙古帝国的西征完全统治了从西亚到新疆的广大疆域,当然,蒙古大汗又将这些国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并持续分封,后来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等众多蒙古系国家,由于这些国家都是独立主权国家,所以只能算作元帝国的名义版图,不能算是实际版图。而在明朝,朝廷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等卫所,也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省市,而是属于军事管理区的类型。整个明朝期间作为明帝国的西北藩篱,非常稳固,而明朝的灭亡使该地区再次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大土司叛乱,使新疆重新成为中央帝国的边缘版图,但始终没能设置普通的州县,而清朝在新疆的驻军也是严重不足,对新疆的控制比明朝要松了很多。    ========================    这不扯淡呢么,这话说出来你自己信么
  而在明朝,朝廷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畏吾儿卫等卫所,也不完全等同于内地省市,而是属于军事管理区的类型。整个明朝期间作为明帝国的西北藩篱,非常稳固    =================    又想了想,倒是也有道理.都丢了可不稳固么
  要注意统计口径,元朝之大,在于其名义版图,不在于实际版图/
    一、西藏。明朝设立的乌斯藏都司,和西藏本地的世俗领袖噶厦赞普、各地宗教领袖活佛形成了三足相互牵制的局面。其中以乌斯藏都司为朝廷正统,并驻扎了强大的军力,力量最为强大,噶厦赞普势力已经开始衰弱,而各地的活佛势力则开始抬头,但由于乌斯藏都司的平衡,西藏的局势始终非常稳定,赞普没有消亡,活佛的影响也被控制。而明朝灭亡、清朝崛起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乌斯藏都司消失,活佛开始掌握本地区的实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实权中心,其中尤以拉萨布达拉宫的达赖五世活佛为最,成为了全藏的最高精神领袖。由于唐代吐蕃赞普定都于山南雍布拉康(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明朝时乌斯藏都司驻玉树(今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其他主要驻军在昌都和日喀则,故这几个地方是明代藏族的中心地带,经济最为发达,汉化程度也较高。而清代由于达赖五世活佛的重要领袖作用,藏民族的中心转移到了拉萨,原来的一些汉化成果全部宣告作废。清朝册封了达赖五世活佛,达赖五世活佛承认作为清帝国的附庸,清帝国则承认其对西藏的政教合一统治,其形式类似于明帝国与朝鲜、日本等国的关系。虽然清朝派驻了专门的驻藏大臣,但这位语言不通的驻藏大臣主要作用是显示满洲帝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并不能作为西藏地区的行政领袖,廓尔喀和不列颠入侵西藏期间,都主要由西藏本地宗教政权组织兵员抵抗,清军只派遣援军入藏,类似于明军入援朝鲜的模式。这也是西藏地区自大唐大中元年(公元867年)达磨赞普以来,第一次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本地政权。这也是在历史上,达赖五世活佛最受尊崇的原因,在布达拉宫中,达赖五世活佛的佛塔专列供奉,并且其规模和气度要远远大于其他达赖活佛。    =========================    西藏现在是敏感问题,还有很多文字游戏的东西不跟你掰持。    不过说&其形式类似于明帝国与朝鲜、日本等国的关系&也太胡扯了吧。  明帝国能在朝鲜、日本扶植起一个类似班禅势力么?可别说没机会,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并起正是在明帝国时期。    再说了,总知道&金瓶掣签&吧,那可是要驻藏大臣认定的。日本立天皇、将军用得着明帝国的什么&驻日大臣&么。    而且民国、共和国都是沿袭掣签制度,可没听说朝鲜、日本立国王沿袭明帝国的什么制度。
  『股市论谈』 [股市论谈]中国石油的底部是15.5         作者:日月重开 提交日期: 15:17:00
    ??在它上市当天我没有这样认为,甚至认为它会冲击100元,但是一个星期过后我就改变了看法。当时我就认为他的底部会在15.5元,当然,我说出这话的时候遭到了周围所有人的耻笑,现在距我的目标位已经很近了,于是我终于敢发出这个帖子来了。我个人准备如此操作中国石油:    日,以15.60的价格全仓买入中国石油,静候推升。    日,以42.20的价格全仓抛出。    当然,我不是大仙,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股神,具体情况还要到时候再说,立此贴为证,到时候供大家崇拜或者耻笑我,谢谢。    =======================  不好意思,偷窥了一下  原来是股神,还是普通版的    不管真的假的先膜拜一下
  是啊,我一直在想,要是能够为国家疆域的增减设立一套认沽期权产品就好了,肯定有利可图阿,比股票来得快。
  mxhlp 兄。  清朝驻藏大臣的权力比起明朝的乌思藏都司权力可是下降了不少,达赖喇嘛的重要性在明朝的时候本来就不高,都司根本就没有重视达赖的问题,而正是清朝对达赖喇嘛的册封承认了其政教合一的地位。正文正是说的这个意思哦。
  哎,这两天亏惨了。
  熙宁战争中,宋朝战败了吗?    谁说的?    8-]    
  作者:南渡之前传 回复日期: 12:57:22 
    熙宁战争中,宋朝战败了吗?        谁说的?      ===============================================================  就战事发展来说,胜负难分,越南没攻进来,宋军也没打出去;就实际损失来说,宋朝吃大亏了,军民被杀无数,其后又放弃了广源州
  宋朝的越南战争就和美国的越南战争差不多吧。
  作者:日月重开 回复日期: 20:33:05 
    宋朝的越南战争就和美国的越南战争差不多吧。  =================================================================  不一样,美国实力比越南强的多,而且是进攻作战,撤军就算是败了。  而宋朝实力比越南强的多,又是防御作战,只是把敌人赶出去,却付出了军民伤亡无数的巨大代价,即使“平手”都很难称得上
  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清朝比明朝弱?搞笑太搞笑
  秦汉最重要。清是为清奠定版图。清的中国意识不强,尤其在初期。清还限定汉族与蒙、藏、维族联系,几三百年关系冷淡。所以外蒙古分出去了,不回来了。清限制汉人移民东北。清遗还有建伪满洲国呢。
  抒情党出现啦,楼主要小心。
  你比满遗还能颠倒黑白
  我的天啊  真恐怖的言论
  就战事发展来说,胜负难分,越南没攻进来,宋军也没打出去;就实际损失来说,宋朝吃大亏了,军民被杀无数,其后又放弃了广源州    ~~~~~~~~~~~~~~~~~~``  胜负难分?奇怪了?    那越南太子怎么被宋军抓住的?越南猴子又是怎么被上万上万被宋军赶到富良江里去屠杀的?    8-]    越南那伪帝为什么要乞和?    广源州?抽你个爽的:    “    越南的一些史学家们,在记述富良江战役的最后结局时写道:      
公元1077年3月,宋军在一片混乱中狼狈夺路逃回国去。宋军撤退时,李常杰派兵尾随,收复了失地。我军很快收复了桄榔、门、苏茂、思琅等州。只有广源州(高平),宋朝妄图长期占领它,但后来也被迫交还给我国(公元1079年)。(47)      这段记述是否都对?我们说,只有在1079年宋廷才把广源州交还李朝一事是对的,其他诸事则全都不对。在宋军撤退的当时,除了李乾德在降表中所献纳的苏茂、思琅、门、谅、广源五州以外,宋军并未宣布占领其他州郡,郭逵之撤军,实已足可说明,宋军已自动撤离了交趾境土了,因而根本无所渭收复之事。至于桄榔等州县,那就不能说是“很快收复了”的。据《宋大诏令集》卷二三八《交趾》卷内,载有元丰元年九月初二日(公元日)宋廷《答交趾郡王李乾德诏》,今抄录如下:    
省所上表,乞还广源州、门州、苏茂州、桄榔县等处(48)。卿失于听任,扰我边陲,弃祖考忠顺之图,烦朝廷讨伐之举。师行深入,势蹙始归。迹其罪尤,在所诎削。今乃遣使修贡,上章致恭,详观情辞,烛见悛悔。朕绥怀万国,不异远迩;但以邕、钦、廉三州之民,迁劫遐陬,久失乡里,宜尽根刷,牒送广西经略司交割。俟人口归复省地,其广源、思琅等处兵甲,当议追还,复隶交州管属。前奏所称“构乱首领,愿押就界首断遣,以谢朝廷”,可如来请。夫虔命守封者可保于遐福,生事干纪者必蹈于后艰。其务自新,永安尔服。    《宋史·神宗纪》虽未摘引这道诏旨,却也在这一天概括地写道:“李乾德表乞还广源等州,诏不许。”这可见,直到1078年的9月下旬,距离郭逵南征军之撤离交趾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而苏茂、思琅诸州还仍旧为宋军所驻守,还并没有因为李乾德的哀乞而归还给他。实际上,并不只广源州是在1079年才由宋廷交还李朝,苏茂、思琅等州,也是与广源州在同一时间,是在李朝遵照宋廷的意旨,归还了所掳掠的邕、钦、廉三州居民之后,才一并归还给他的。这在《宋会要》中有一段极为明确的记载:    [元丰二年十月]十三日(公元日)广南西路经略司言,交趾归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诏纳之。废顺州,以其地畀交趾。初,郭逵伐交趾,首下广源州、思琅州等,诏以广源州为顺州,置官吏,发兵戍守。元丰元年秋,李乾德遣使人入贡,且以广源等州为请。诏:能归所略邕、钦、廉三州人口,当还其地。至是,以其地与之。然广源州旧隶邕莞羁縻,本非交趾有也。(《蕃夷》四之三九)    《续通鉴长编》卷三百,也在这一天有一段记事说:    广南西路经略司言,交趾归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诏纳之。废顺州,以其地畀交趾。——初,李乾德遣使入贡,且以广源等州为请,知桂州赵禹请留弗与。岁戍以三千人,十损五六,不可守。上日:“乾德犯顺,故兴师讨罪。郭逵等不能讨灭,垂成而还。今顺州荒远瘴疬之地,朝廷得之未为利,岂可自驱戍兵投之瘴土?一夫不获,朕尚闵之,况使十损五六耶?”    在上引两段记载中,既都说李乾德“且以广源等州为请”,可知直到1079年的十一月,上距郭逵南征军之撤离交业已经两年半以上的时间了,宋廷才议定要把思琅、苏茂、门、谅、桄榔县和广源州一起归还交趾。这又怎么能说,李朝的军队很快就收复了除广源州以外那许多地方呢?这完全是一种背离史实的说法。”      
北宋王朝与越南(交趾)李朝的战争
邓广铭    
  白痴,知道抽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么?    邓广铭()    
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日生于山东临邑。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深受指导教授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邓广铭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他治学严谨,领域宽阔,勇于探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精于历史人物传记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他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宋辽金史纲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辛弃疾传》、《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治史丛稿》等。    
      作者:啪啪小铁锹 回复日期: 10:35:17 
    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清朝比明朝弱?搞笑太搞笑    ——————————————————————————    最烦这种人,就知道抒情,说不出道理来的。
  也转一篇关于熙宁战争的论文:      黄纯艳 , 王小宁 &&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宋代,今越南的北方为交趾政权,南方为占城政权。熙宁战争是宋朝以统一交趾为目的的最后一次努力,也是宋朝与交趾关系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它改变了宋朝对交趾的政策及宋朝、交趾和占城三国关系格局,也暴露出宋朝军事和边防的若干问题。这次战争既是考察宋朝与交趾关系演变的最关键环节,也可以使我们通过一次具体的战例了解宋朝军事制度的实施过程及其问题。学界已有对这一战争的研究,①但对这次战争发生和失败的原因仍然缺乏客观的认识,对其影响的研究更是有待深入。本文拟对熙宁战争的经过及其对宋朝、交趾、战城三国关系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熙宁以前宋朝和交趾关系的发展  熙宁战争既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统一计划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宋朝和交趾关系发展的影响。从  ① 具体请参见郭振铎、张笑梅:《论宋代侬智高事件和安南李朝与北宋之战》,《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郑琪:《浅议两宋之间的战事》,《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丁部领开始,宋朝就仅册封交趾首领为交趾郡王,并逐步形成了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依次进封的制度,未承认其“国”的地位。从丁部领至李天祚,除了丁部领和黎龙廷在位日短,未封南平王即去世,又因臣下篡权换代未获追赠,李阳焕因在位日短,只在死后追赠南平王外,只有李日尊一人未正常追赠南越王,其他首领均依次册封交趾郡王、南平王,死后赠南越王。这是淳熙元年(1174)以前宋朝对交趾典型的册封程序。这一册封制度源于宋朝视交趾为郡县的基本观念。王应麟曾说:“交趾本南越之地,汉置交趾刺史,唐交州总管,调露中改安南都护。”[1](卷133,开宝安南都护)蔡诜等人也说:“国朝故事,待蕃夷之礼最为详备。若高丽嗣子,则待其请命然后封以为高丽国王。若占城、三佛齐、婆诸国,则待其入贡而遂以为本国王。惟是奉命安南甚有次第。其始嗣立,则封交趾郡王,中间数年以后,则封南平王,及其身后,则追赠南越王。自太祖太宗至于累朝必加三命,未之或改者,盖以安南本交州内地,实吾藩镇,因仍世袭使护安南一道,非他外邦自有土地人民不尽臣之比也。”[2](卷9,蔡诜等集议安南国奏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4也说:“虽曰宋之土宇,北不得幽蓟,西不得灵夏,南不得交趾,然三方之在版图亦半为边障屯戍之地。”其意仍指这三地本是中国版图,并非外国。这一观念来自于秦汉至唐五代交趾一直是中国郡县这一基本历史事实。  这一观念决定了宋朝不承认交趾为“国”并将统一交趾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政策。太平兴国五年(980),宋朝以黎桓胁主擅政为由发动了第一次以收复交趾为目的的战争。宋太宗在“征交趾诏”中说,交趾乘“唐宋继乱,区内剖分”之机,“遂为僭伪之邦”,“未归舆地之图”。卢多逊和侯仁宝也说:“交趾内扰,此天亡之秋也”,“舍今不图,恐失机会”。[3](卷2,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月征交趾诏)宋朝认定这是收复交趾的良机,但战争未如宋朝所愿一举平定交趾,而以宋朝大败结束。
  太平兴国战争及随后的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宋太宗无限期搁置了统一交趾的计划,转而对交趾实行宽忍的政策。淳化四年(993)宋朝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对黎桓“制度逾僭”,“屡为寇害,渐失藩臣之礼”,太宗都“志在抚宁荒服,不欲问罪”。[4](卷307,李若拙传)宋真宗继承了太宗后期的政策,即位伊始就进封黎桓为南平王。但宋朝在政治上仍未承认交趾“国”的地位,保持着“必加三命”的关系,统一交趾的思想也依然存在。景德三年(1006)黎桓死,交趾再陷内乱,凌策和邵晔等认为这是平定交趾的最好时机,只需“发本道屯兵,益以荆湖劲卒三二千人,水陆齐进,立可平定”。邵晔劝真宗抓住机遇完成太宗未遂宏图。但宋真宗主张:“祖宗开疆如此其大,慎守而已,安用劳民以贪无用之土乎?”[5](卷7,真宗皇帝)宋仁宗朝,交趾对宋朝的侵扰不断加剧,并不断蚕食宋朝边界,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天圣中云河洞还是边界,到嘉四年(1059)“乃入蛮徼数百里。盖积岁月侵削,以至于此”。[6](卷189,嘉四年九月戊申)李日尊即位后连续寇边,两国关系更趋恶化。宋朝也转而持强硬态度。嘉四年交趾寇边,宋朝将其回程使节截留于广州,令其交还所掠人畜,“苟不听命,即发兵深讨”。萧注认为“乘此时不取,他日为患不细”,力主出兵攻取。[6](卷189,嘉四年二月甲戌、嘉四年九月戊申)嘉五年(1060),余靖“悉发荆湖兵”至邕州,并“遣谍诱占城同广南两路兵甲趋交趾”,“日尊惶怖上表待罪”。[7](上卷23,余襄公靖神道碑)《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3称,该年“宋兵来侵,不克”。这是太平兴国以来两国规模最大的对抗。英宗登极不久即提出交趾问题,询问“交趾于何年割据”。治平元年(1064)陆诜在左右江编练土丁五万人,由将“每岁一教土丁”作为定制。这一举动使“交趾大恐”。[6](卷203,治平元年十一月己卯)这是仁宗朝以来双方关系不断恶化的结果。李日尊也因其在位期间双方关系恶化,迟迟未进封南平王,死后亦未追赠南越王。
  宋仁宗朝以后交趾加紧了对占城的控制,庆历四年(1044)、庆历六年(1046)、熙宁二年(1069)、熙宁七年(1074)、熙宁八年(1075)多次对占城用兵。庆历三年(1043)李乾德说:“先帝于今已十六载矣,而占城未有一介使来,何也?意朕之威德不加乎?抑彼自恃山川之阻险乎?”毕露其征服占城之心。[8](卷2,李纪1)此后占城开始频繁入贡交趾。嘉五年余靖约占城夹击交趾,占城转而“修武备以抗交趾”。[9](蕃夷4之34、71)但熙宁二年李日尊亲征占城,再次迫使占城臣服。[10](卷中)熙宁战争以前形势正如张方平所说“交趾近岁并占城邑,其势稍张”。[11](卷22,请监防交趾人事)这打破了宋朝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战略格局,双方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熙宁战争的爆发也受到两国关系日益恶化的影响。  交趾和宋朝的史籍都认为王安石是熙宁战争的始作俑者。《太平治迹统类》卷17称,王安石秉政,用王韶取熙河,以章取湖北夔峡,“于是献言者谓交趾已为占城所取,众不满万,亦可计日取”。[6](卷373,元元年三月己卯)《越史略》卷中和《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3记载与此略同。这是王安石和宋神宗共同的宏图。如宋人所说:“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夏河西专于拓拔,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6](卷363,元丰八年十二月己丑)宋神宗和王安石感叹宋朝多次丧失了统一交趾的良机:“真宗时交趾可取,乃失机会”,“乾德初立时,用二万精兵足了。以中国之众,募二万人精兵岂患无之。择五七中材将帅,亦岂患无之。一举灭交趾,则威立矣”。神宗还曾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6](卷276,熙宁九年六月丁亥;卷275,熙宁九年五月巳卯;卷273,熙宁九月二月甲寅)神宗和王安石的计划体现了宋初以来视交趾为中国郡县,意欲统一交趾的观念和政策。  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6](卷373,元元年三月)实际上沈起和刘彝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如李焘所说:“熙宁中朝廷遣沈起、刘彝相继知桂州以图交趾。”[6](卷373,元元年三月己卯)在两人知桂州以前,熙宁三年(1070)十一月王已提出统一交趾问题:“臣顷于广西转运使杜杞得所奏交趾事,其言自盗据以来世次与夫山川、道路、兵民之类为最详,其末又言存取之计,颇可采。”这是一份攻取交趾的计划书。[6](卷217,熙宁三年十一月乙卯)该计划书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肯定。于是熙宁四年(1071)正月“有言交趾为占城所败,众不满万,可计日取也,因命(萧)注知桂州”,取代前知桂州潘夙。李焘推测“交趾可取”及“众不满万,或是(潘)夙所陈也”。[6](卷219,熙宁四年正月癸卯)潘夙知桂州时就曾“上书陈交趾可取状,且将发兵”,提出过取交趾之策。[4](卷333,潘夙传)萧注因曾于嘉四年力主攻取交趾而被视为对交趾用兵的“造谋者”。[4](卷334,沈起传)当神宗欲对交趾用兵时首先起用了他。这表明神宗确定了取交趾的计划。熙宁五年宋朝罢诸路经略安抚勾当公事官,独广西温杲不罢,因“实上所命,且方有意图交州,故不即罢也”。该年和斌出任广西钤辖时神宗召问道:“议者谓交州可取,何如?”这些都显示了神宗正在谋划攻取交趾。[6](卷237,熙宁五年八月甲辰;卷240,熙宁五年十一月己巳)
  二、熙宁战争的过程  (一)沈起、刘彝经边与交趾攻宋  熙宁时期的萧注已转而主和。他认为广西峒兵器甲皆非昔日可比,而“交人生聚教训又十五年矣,众不满万恐传者之误也”。他到任后“有献平交州者辄火其书”,将神宗的计划束之高阁。这时“沈起独言交州小丑无不可取之理。安石喜,乃罢注归,以起知桂州”。[12](卷17,神宗平交趾)熙宁六年(1073)二月沈起取代抵制对交趾用兵的萧注出任知桂州。沈起上任以后“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点集土丁。继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更为激进强硬。他“遏绝其(交趾)表疏”,“妄意朝廷有攻取谋”,不仅继续点集土丁,且“集舟师寓教水战,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一切禁止之”。[4](卷334,沈起传)沈起和刘彝的举动使交趾明确无误地看到了战争的信号,于是先发制人,侵入宋朝。熙宁八年十一月交趾“乃先发诸道兵十万人,分为二道”,一路攻钦、廉,一路攻邕州,“未旬日,攻陷钦、廉二州”。邕州在坚守42日后被攻陷。“是役也,所杀获邕、钦、廉三州人无虑十万。”[10](卷中)交趾迅猛的攻势和残酷的杀戮震动了宋朝朝野。《太平治迹统类》卷17称:邕州城破,“安石忧阻形于言色”。宋朝仓促应对,交趾入侵当月,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6](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癸丑)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职其致寇罪悉在起”。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这不过因为数州“横蒙屠害”,必有人担此责任,更因十万大军出征在际,需立威警众,使“南征将校知陛下行法之明,有以耸动”。[6](卷272,熙宁九年正月丙寅;卷273,熙宁九年二月)刘彝当然不是妄言朝旨而是确受神宗旨意。神宗曾“令起密经制交趾事,诸公皆不与闻,凡所奏请皆报听”。[6](卷244,熙宁六年四月戊寅)沈起和刘彝集训峒丁也符合宋神宗“用峒丁之法”。神宗曾给赵亲授“用峒丁之法”。[4](卷191,兵五)  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调动“秦晋锐兵十万人,发军骑总九将军”[12](卷17),调用了广西、荆湖、广东、河北等路兵员和物资。湖南选差使臣十数人。广西“选募丁壮三二千守邕、宾等州城,不足即选土丁”,又于诸州军“选配军少壮有胆勇堪披带者赴桂州,每约五百人团成一指挥教阅”。[6](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广东路也如广西之法,拣选少壮配军。熙宁九年(1076)二月,“诏逐路共募武勇万人赴广西效用,广东五千人、福建二千人、江西三千人”。[6](卷273,熙宁九年二月、三月庚申)又募夔州路黔州义军千人赴安南招讨司。并发河北第三十五将赴桂州,第十九将驻潭州,寿州契丹直等五指挥赴虔州,预备广南前线调用,同时令自京至广西“逐程各准备兵二万、马三千一月刍粮”,“更令自京至邕州逐程各准备兵十万,其自京至广州止准备兵二万,逐程一月粮”,并限九年正月齐足。[6](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卷273,熙宁九年二月壬寅)为了尽快将交趾军驱逐出境,乃令“陕西、河东见选募赴安南马军不俟秋凉起发”。[6](卷273,熙宁九年二月己亥)熙宁九年(1076)二月,宋朝首批援军进入广西。交趾破邕州后正“谋入寇桂州,前锋行数舍,或见大兵自北来”,“遂引归”。[12](卷17,神宗平交趾)
  (二)宋朝反击及其失败  赵和李宪尚未到广西上任,宋军就换了主帅。熙宁九年二月郭逵出任正使,赵为副。宋朝确定的作战计划是海陆并进,与占城和真腊三路合击。海路的目的是配合策应陆路主力,“陆路进兵抵贼城下,尚隔大江。交人善水战,虑贼船据险,大兵难济”,“俟大兵进讨有期,即令水兵径入交州系贼,分船北岸以济大兵”。[6](卷276,熙宁九年六月辛丑)水军的规模据《范太史集》卷40称有“和斌、杨从先将材士数万,战舰数百艘”。富良江之战前郭逵还鼓舞将士:“和斌、杨从先且至。军中皆喜。”实际水军进至“交趾东泾港口,久不闻大兵消息声势”,水陆两军联系不畅,未能实现配合,致使宋军达到江边“交人数万鼓噪薄官军,前军不利”。[6](卷288,元丰元年三月己亥)熙宁战争时张方平提议:“今揣能害交趾者惟林邑”,建议“募能使外国之人,谕以讨交趾事,约之师期,使自一面入会王师”。[11](卷26,论讨岭南利害九事)熙宁八年十二月宋“委许彦先、刘初同募海商三五人,作经略司委曲说谕彼君长预为计置,会王师前进,协力攻讨”。[6](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癸丑)熙宁九年二月又派李教和罗昌皓出使占城和真腊。[9](蕃夷4之71)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6](卷277,熙宁九年九月乙丑;卷288,元丰元年三月己亥)《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3也称“宋军总九将军,合占城、真腊来侵”。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神宗对罗昌皓等出使的评介也只是“虽不能成元初受命之功,然勤劳海道亦可矜奖”。[6](卷292,元丰元年九月乙酉)郭逵二月任命、三月到广西,至十月宋军才大规模进攻交趾境内。熙宁九年十月燕达攻取广源州,“十二月十一日举兵出界讨伐”,“二十一日抵富良江”,两军决战。Georges Maspero称“至此役究竟胜属何方颇难明矣”。[13](P68)中越两国的记载也差异颇大。《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3称:“帝(指李乾德)命李常杰领兵逆击,至如月江,大破之。宋兵死者千余,郭逵退。”《越史略》卷中称:“常杰知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取广源州。”宋朝则称宋军大捷。《范太史集》卷40称:“贼大败,蹙入于江者不可胜数,江水为之三日不流。斩首数千级,杀伪大将洪真,禽左郎将阮根。乾德大惧,奉表诣军门请降。”《玉海》卷193上称,此战“开拓千余里,先后降贼将刘纪共百九十人,飞捷以闻”,“群臣称贺”。宋军确在江北大破交趾军,但最终归于失败,未能突破富良江,“与贼隔一水不得进”,于该年十二月撤退。不仅“兵夫三十万人冒暑涉瘴地,死者过半”,更未达到宋神宗“覆贼巢,俘乾德”,将交趾郡县治之的目的,亦即“郭逵用兵安南,失朝廷旨”,“不能讨灭,垂成而还”①之意。
  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一)失败原因  一是战术失误和将帅不和。这看似两个问题,实则都反映了宋朝军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宋朝出于军事集权和北方边防的需要,禁军都集中在京师和北方沿边,广西驻军很少。庆历六年张方平就指出二广“城池甲兵仅自保,小州荒僻,兵力单微,孰与为守”。[9](蕃夷5之71)熙宁以后广西边防有所增强,但仍仅足自保。《岭外代答》卷3载:“祖宗分置将兵,广西得二将焉”,约一万人,其中“邕屯全将五千人”,邕州城仅二千人。从交趾围困邕州时苏缄尽集堪以披挂的军民才得两千七八百人来看,邕州城防实际不足两千人,其余州县可以类知。即使广西驻军足额,战事一起,也万难应付千里海陆边防,主要依靠北方调兵。这就带来两个问题:辽乘虚而入和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熙宁战争时杨绘上书:“交蛮扰于南方,其于出师命将及偏裨之选皆西边北边之官素号能者在行。然臣亦虑国家锐意南讨,而忽于西边北边之备设,万一有乘虚掩不备之寇,则其忧又大矣。”[14](卷143,边防门)李评也指出“王师南征而取卒于西北,使蛮闻之,得以窥我”。[4](卷264,李平传)此言决非杞人忧天。熙宁九年六月神宗批付郭逵等:“谍者多称北人缘朝廷方事南讨,欲乘时牵制。以此观之安南之举惟万全速了为上。”[6](卷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子)因此宋朝不能与交趾作持久战。熙宁战争却未能速了。自熙宁六年沈起、刘彝点集峒丁至八年交趾内侵,宋朝并未将大军集结到广西。英宗朝已在广西编练土丁,王安石和宋神宗认为这是免于调动不服南方水土的北兵之良策,最初的设想是依靠广西土丁打击交趾,对交趾先发制人估计不足。熙宁八年十月神宗担心安南进犯,王安石仍“以为不足虞”。[6](卷327,元丰五年六月壬申)熙宁八年底策划反击,仍至九年十月才大反攻。这足以让交趾从容备战,也必加重水土问题和北方边警。这其中也与宋朝情报不灵、轻敌自大有关。张方平曾说,自景德至熙宁七十余年,“王人久不涉其地,不复知其虚实”。宋朝所知的交趾还是淳化遣使所了解的“兵器有弓弩木牌梭枪竹枪,弱不堪用,势不能为中国患”的交趾。熙宁时实际已是“城栅隍堑乃有数重,兵力民众必益充足,颇略旁近占城等诸小国,事势设施比前为强大”。[6](卷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子)水土问题也成为宋军的障碍。十万大军“行及长沙,病死相属”,自邕州开拔后,“一行士马多染瘴疫”。富良江之战时兵夫三十余万,“死亡过半,存者皆病瘁”。②《太平治迹统类》卷17更称:“瘴毒日甚,十万之众死亡十九。”《岭外代答》卷2说郭逵本来“几覆其国”,“会王师大疫,逵受表班师”。熙宁战争从始至终都被将领间的矛盾所困扰。沈起、刘彝就与苏缄不和,独揽广西军权。  ①见[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0《郭公(逵)墓志铭》,《宋史》卷290《郭逵传》、卷332《赵传》,《西台集》卷12  《常承议墓志铭》,《太平治迹统类》卷17《神宗平交趾》。  ②据《宋史》卷303《范育传》,《乐全集》卷27《论诸路州军关报边事》,《范太史集》卷40《郭公(逵)墓志铭》。
  安南行营成立后依然将帅不和。赵要求委以统一指挥权,“节制号令即乞归一”,招致李宪不满。宦官李宪代表皇帝参与军事,要求赵“边事止奏禀御前指挥,更不经中书枢密院”。赵认为“朝廷兴举大事,若不经二府不合制度”。李宪问赵:“将来若至军中,御前有指挥事当何如?”赵答:“事若未便, 军中不闻天子诏,当从便宜尔。”二人尚在京城,矛盾已经闹到御前。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罢。赵李的矛盾并非个人恩怨,更是军事指挥权之争。宦官李宪提出军机只听命于皇帝,不仅将领无自主权,二府也不得与闻。沈起在广西时已是如此。李宪罢职后,赵推荐郭逵。神宗未直接任命正副,而是征求赵的意见,结果赵由正使成了副使,这不能说没有神宗显示皇威的因素。经此变故,赵到广西后忠实执行神宗的“用峒丁之法”。这一人事变动还参夹着宰臣的政争。宰执吴充与王安石在用兵交趾问题上意见相左。易帅风波中吴充极力推荐“尝害熙河事,为安石所黜”,“安石雅不喜”的郭逵。如李焘所说“逵所以得用虽因荐或充实主之”。[6](卷273,熙宁九年二月戊子)但赵郭依然不和。宋神宗给赵讲用峒丁之法实即确定了安南之战的基本策略。出征前神宗问郭逵“何以平南”,郭逵答以“不可前料,愿至边图上方略”,并未表示谨遵圣算。赵到任后准备执行宋神宗的意图,“欲乘兵形未动,先抚辑两江峒丁”,“然后以大兵继之”,遭到郭逵反对。[15](卷40,郭公墓志铭)赵郭“议论不务协和”的事也闹到了御前。宦者李舜举等也因“愤沮罢李宪,因交斗其间”。于是郭逵公然与赵决裂,“分都总管司,与燕达自为长贰,进止节制宣抚副使不与知”。[6](卷278,熙宁九年冬十月甲辰)神宗的解决办法是将安南宣抚招讨总管司职权一分为三:“宣布德泽、安抚军民等事属宣抚司,谋猷机策等事属经略招讨司,行营将校军马等事属都总管司”[6](卷277,熙宁九年九月乙丑),使将领间相互牵制。神宗在赵出发前面授机宜,不是教导将帅精诚团结,而是特别嘱咐:“郭逵性吝啬。卿宜谕朝廷不惜赏。恐逵好作崖岸,不通下情,将佐莫敢言,卿至彼为言之”[12](卷17,神宗平交趾),授予赵约束郭逵之责。  宋军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后勤不继。熙宁战争“凡费钱帛金银粮草五百一十九万贯疋两石束”[12](卷17,神宗平交趾),计“合用般粮人夫四十余万”,经郭逵建议部分随军自负,部分就地购买,使“般粮人夫内减一半”只需二十万人[6](卷274,熙宁九年四月丙戌),与10大军合计仍动用30万人。安南行营下设由赵亲领的安南都大提举计置粮草司,“应干计置粮草路分转运司、朝廷差去官如有失办集,并令都大提举司一面取勘施行”。[6](卷273,熙宁九年二月丙午、丁未)广南、荆湖、福建沿途各路转运司受命协力应副军兴,动用了京西、江西、两浙、福建、荆湖、广南等多路物资,采用了朝廷直接下拨钱粮、动用上供钱粮、封桩钱和常平钱、颁发官告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既由官府组织搬运又招请商人入中,但粮草不继还是成为了宋军撤军的一大原因。《范太史集》卷40载,郭逵“与诸将议帅师济江。诸将曰:‘九军粮尽矣……’乃班师。”张弹劾主管粮草的周沃说:“安南师出无功,沃领漕运粮食不继,不为无罪……沃初被旨差夫二十万随军入溪峒,差发不如数,馈军失期。”[6](卷299,元丰二年八月辛亥)
  (二)战争的影响  熙宁战争促使宋朝君臣重新思考对交趾的根本之策。如张方平所说:“传闻其事(指熙宁战争)可为痛心,然此为既往之咎,方当虑将来之策。”他指出的将来之策就是“太祖皇帝弃之不欲勤中国以事荒徼,列之外蕃使隔限诸蛮,此天机神算,长辔远御之术也”。[11](卷26,论事论讨岭南利害九事)他对宋太祖思想的曲用实际是欲借祖宗家法论对交趾的将来之策,即“列之外蕃”,放弃统一计划,不再以郡县视之。从以后的事实来看,这确实成为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的基本政策。熙宁战争以后宋朝未再有对交趾用兵之议。熙宁十年(1077)交趾上表,次年入贡,双方重续中断了四年的朝贡往来。元丰元年(1078)双方开始进入长达七年的边境划界谈判。划界遭到郭逵、赵等大臣的反对。郭逵说,当初撤军时双方“已尝议定,大兵所至即是封疆”。[6](卷300,元丰二年九月戊申;卷349,元丰七年十月戊子)但这些意见未被采纳。元丰七年(1084)双方划定边界,将“保乐、练苗、丁放近六县、宿桑二峒归属交趾”。[6](卷349,元丰七年十月戊子)方因为领土归属和人口移交等问题关系多次趋于紧张,但度过划界风波以后,双方总体上又重归“必加三命”的关系,当然已远非熙宁以前的三命关系了。边界谈判和归还已置郡县的领土,背离了宋朝最初郡县治之的设想,是宋初以来双方第一次全面划定边境线,意味着宋朝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交趾的独立地位,放弃了统一交趾的计划。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政策逐步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中心。政和五年(1115)宋朝令燕瑛等措置与交趾开禁通商事宜,“通其交易,务得其心”。[9](蕃夷4之29)宋初以来两国一直限制于廉州如洪寨互市。祥符二年(1009)黎至忠“求互市于邕州”,宋以“濒海之民数患交州侵寇,承前止许廉州及如洪寨互市……诏令本道以旧制谕之”。祥符五年(1012)李公蕴又“乞发人船直趋邕州互市”。真宗依然答复“谨守旧制”。[6](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癸未;卷78,大中祥符五年六月甲子)南宋时邕州永平寨钦州博易场已十分繁荣。“交人日以名香犀象金银盐钱与吾商易绫绵罗布而去”,甚至“交趾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还有“富商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至蜀”,“每博易动数千缗”。交趾来贸易的不仅有普通商人的“小纲”,且有政府所派的“大纲”。[16](卷5,邕州永平寨博易场、钦州博易场)南宋对交趾政策依然沿着熙宁战后的政策继续发展,最终于淳熙元年给交趾册封了国号,双方的贸易也有了更大发展。
  熙宁战争也改变了宋朝、交趾、占城三国关系格局,提高了交趾的国际地位。熙宁战争以前,宋朝将收复交趾作为战略目标,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交趾,努力抑制交趾对占城的侵扰。宋朝作为特例给占城回赐兵器鞍马,如占城王所说:“近蒙皇帝赐臣内闲驵骏及旗帜兵器等,邻国闻之,知臣荷大国之宠而各惧天威,不敢谋害”[4](卷489,占城传),起到了震慑交趾的作用。宋朝还积极帮助占城招抚因交趾侵扰而逃散的流民。雍熙三年(986)“占城人蒲罗遏为交州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避难于儋州,次年又有“占城夷人斯当李娘并其族一百五十人来归”,端拱元年(988)又有“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4](卷489,占城传)宋朝或主动放还,或由其使臣“尽数点集”,“乘便风部领归国”。[17](卷332,占城)占城国王在表章中称“臣自为长,声势尚卑,当时外蕃颇相侵挠。况以前庶民如芥随风,星散流离,各不自保”,“今臣一国安宁,流民来复,若非皇帝天德加护,何以至此”,“自假天威,获全封部,邻无侵夺,俗有苏舒”。[9](蕃夷4之66、67、69)这并非全然为逢迎之词。宋朝扶持占城的目的是要以占城牵制交趾,这在嘉和熙宁战争宋联合占城夹击交趾的行动中已得体现。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放弃了统一交趾的计划及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占城与交趾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趾进一步加强对占城的控制。据笔者统计,宋仁宗朝以前占城共入贡宋朝34次,入贡交趾仅2次。宋仁宗朝至熙宁战争结束,宋朝与交趾关系日益紧张,交趾对占城的控制也不断加紧,占城向交趾朝贡显著增长。此时期向宋朝和交趾朝贡各为13次。熙宁战争结束至北宋灭亡,占城转而主要朝贡交趾,为交趾所控制。此时期,占城朝贡宋朝8次,朝贡交趾31次。①这一变化是三国关系变化的反映。在交趾的武力胁迫下,“占城执藩臣礼,贡奉不缺”。庆元四年(1198)占城国王主动请求交趾册封,交趾册封其为“占城王”。[8](卷3,李纪2;卷4,李纪3)与此相应,占城对宋朝的态度也逐步变化。不仅朝贡日益减少,而且于淳熙二年因宋朝拒绝占城在海南买马,双方发生了宋初以来的第一次冲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绝占城到海南通商。[9](蕃夷7之50)此后占城基本上断绝了对宋朝的朝贡。这也说明熙宁战争以后交趾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强国地位更加巩固。  ①据《宋史》本纪及交趾和占城传、《宋会要辑稿》蕃夷4及蕃夷7、《续资治通鉴长编》、《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越史略》卷中、《文献通考》卷332、《玉海》卷154、《山堂群书考索》卷64等统计。  参考文献:  [1]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韩元吉.南涧甲乙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黎.安南志略[M] .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3.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杜大.名臣碑传琬琰之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M].陈荆和校注.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8.  [9]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越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张方平.乐全集[Z].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3.  [12]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  [13] Georges Maspero.占婆史[M].冯承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4]赵汝愚.宋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范祖禹.范太史集[M].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3.  [16]周去非.岭外代答[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熙宁战争就是宋朝版本的台独.李公蕴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此文作者也太不尊重的事实了吧,新疆自始至终没有纳入明朝版图,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试想,新疆闹得这么厉害,我国政府是千方百计要证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如果和明能扯到关系,政府早就宣布了,你想翻案也要尊重事实,还有整个外蒙内蒙,也不是明朝版图,台湾,明朝更没有想把它纳入自己的版图想法,如果有,就不会怂恿葡萄牙人放弃澎湖列岛,去占领台湾了。
  楼上的兄台不仔细看文。明朝的版图3600万平方公里,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实际版图,主贴想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名义上的,就象现在美国那样在欧洲,亚洲有驻军,有影响力那个样子吗,那是不是我们可是说,日本,伊拉克,德国等等,都是美国名义上的领土。
  你这不是恰恰说反了么?美国索然在日本德国都有驻军,但是现代国家有明确的国界线。美国队这些国家的国家战略有主导作用,但恰恰没有纳入名义版图。  这也就是现代美国名义版图不大,但却比历史上很多名义版图超大的国家更强大的原因。
  作者:日月重开 回复日期: 14:01:08 
    楼上的兄台不仔细看文。明朝的版图3600万平方公里,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实际版图,主贴想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明英宗都被人俘虏了,有这样的名义版图吗。有这样的名义驻军吗。
  作者:深夜风 回复日期: 22:56:37   
    作者:日月重开 回复日期: 14:01:08       楼上的兄台不仔细看文。明朝的版图3600万平方公里,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实际版图,主贴想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明英宗都被人俘虏了,有这样的名义版图吗。有这样的名义驻军吗。  ——————————————————————  嘉庆年间紫禁城都被汉人的箭射进去了,皇帝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照你这样说,紫禁城外都不是清朝版图了?  
  作者:春雨湿归衫 回复日期: 23:12:33    嘉庆年间紫禁城都被汉人的箭射进去了,皇帝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照你这样说,紫禁城外都不是清朝版图了?    
先回家把比较的概念从新学一遍,  什么叫比较,俩种基本性质差不多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嘉庆农民起义人员和宫内太监勾结,他们都是嘉庆的直属臣民,是给嘉庆上税,吃嘉庆饭的,  名英宗那叫亲征,是俩个军事组织之间的战争,啥时候林清还算是军事建制政治实体了。  你是不是中文学的不好?还是初中没毕业,胡搅蛮缠,国家就是被你们这样的人搞得乌七八糟,什么东西都要瞎几把抬杠说,都什么样了,散架了你就开心了。别以为你这样的自以为多高明,和国观的5毛有屁区别。
  满清贡献? 不要那么无耻了。    “甲午海战”日本人可是称为日满战争。 满清时,中国可是公认的亡国时期,也就一些SB和满清余孽会认为 满清有贡献。
  刚才在一个帖子里看到说宋朝打越南,歼敌10W,到底是真是假 ????????????
  作者:抽筋还是抽射 回复日期: 0:09:59 
    满清贡献? 不要那么无耻了。        “甲午海战”日本人可是称为日满战争。 满清时,中国可是公认的亡国时期,也就一些SB和满清余孽会认为 满清有贡献。  --------------------------------------------------------  说的好 !!!!!!!!!!!
    嘉庆农民起义人员和宫内太监勾结,他们都是嘉庆的直属臣民,是给嘉庆上税,吃嘉庆饭的,    名英宗那叫亲征,是俩个军事组织之间的战争,啥时候林清还算是军事建制政治实体了。  ——————————————————————  本人小学都没毕业,哪还敢奢望初中啊。只是喜欢胡搅蛮缠。如果像你老所言,国家因为我的胡搅蛮缠而散架了,那也太抬举我了,你也太忧国忧民了。不明白林清打进去的时候,算不算军事组织?至于上税,都说清代蒙古是领土,不知道清朝蒙古又是如何和内地一样上税的?清代后期还有太平天国,是不是因此也算太平天国控制的地方都不是清朝领土了?
  谈史论政群
  这个深夜风是不是太液秋风的马甲?
  深夜风同学,请问您认识沈野枫吗?
  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就是而且只是清~虽然身为汉人的我也希望是汉人打下来的江山,可是希望归希望,历史还是满清。。。明对新疆、内外蒙、西藏都没有实际控制权,就连东北都没有立稳足,何来3600W平方公里?我的天拉~~~~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