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叫芷什么,行什么的。完全记不记得得了。内容是天下第一首富家里的小女儿女主十五岁的时候为了逃避皇

宽容◆激励◆赞美——钟海荣的班主任工作室
当前位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
上传: 李林意 &&&&更新时间: 7:57:14
  20多年讲台寒暑,我接触过成千上万的学生,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家长,并同他们中的不少人长谈过家庭教育问题,感触颇深,近来正想把同家长们所谈的热门话题系统地写一写。所以,我几乎不假思索便采纳了朱老师的建议,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5月1日至10日,我应约到浙江台州椒江和临海、江西南昌、广东珠海等地讲学。回校后又到大连参加&辽宁省学习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然后到沈阳、鞍山讲课,接着又到锦州参加&辽宁省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这期间,辽宁省电教馆还到校拍了12集魏书生语文教学专题片,校内每天都有远道而来的各省市领导、老师听课,座谈&&   7月1日便起程去香港和澳门开会、讲学,顺路又再一次应邀到珠海讲学。本想7月13日返回盘锦后再写,便可完成本书的写作任务了。不料这次港澳和珠海之行,成了我有生以来感触最深的一次讲学,从而也使我这本书的写作构想发生了变化。   珠海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惊喜,珠海及港澳人们思想的转变,更让我高兴。他们对教育,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大超出我的意料,使我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里的文化教育气氛甚浓,并非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的&文化荒漠&。   9年前,我曾在香港考察过半个月。当时的感觉是人们忙于生计,似乎来不及重视子女教育。这次去讲学,所见所闻所感却大不一样。短短几天内,我就见到了不少介绍家教,介绍育儿知识的广告、辅导站和展览会。我在澳门讲完课,老师们纷纷围着我,同我探讨教育学生、教育自己子女的方法。   人们关注的家教问题越来越多。我深感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人们对家庭教育就越重视。   一路上,我拟定了七八十篇的提纲,准备回来便写。但一想,那样便超过了朱老师给我规定的期限,于是决定,今天再写一篇,加在一起共68篇,算是我的第一本《家教漫谈》。其他的题目,我将慢慢写,争取写得可读性、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我期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共同研究和探讨其他的家教问题。   我常觉得,一个好人的身后,必有一位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   我又觉得,一个坏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误导。   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人民受益,集体受益,邻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实,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   一个孩子成了坏人,社会受害,人民受害,集体受害,邻里受害,但受伤害最重的,还是坏人自身和他的父母。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活得更充实,为了我们自己能生活得快乐,我们应该走进孩子广阔的心灵世界中去,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然后辛勤地耕耘,浇水,施肥。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教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   明天的大地会更新,明天的世界会更好。   21世纪,将是我们收获丰硕果实的世纪。   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如日之升,把新的世纪照亮!         2002年修订   2005年再次修订 & & 第一章 家教事小意义大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 家庭是第一道染缸 张苗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已经4岁了,妈妈准备开始教她识字看书。可有的同事劝她,说孩子受教育那是上学以后的事,上学之前主要就是把孩子养好,让孩子吃好,穿好,不得病,让孩子随随便便地玩,只用养,不用教。教不好,上学后反倒更难教育了。张苗妈妈拿不定主意,问我该不该教孩子识字看书。   其实,张苗妈妈及其同事对家庭教育的理解窄了一些,以为家教就是指认字看书。其实识字看书只是家庭教育中智育里面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   实际上从张苗一生下来,父母不仅开始养她,同时也开始教育她了。   用花,用布娃娃逗她笑,那不就是美育吗?那是在引导她喜欢美,欣赏美。   让孩子问爷爷好,奶奶好,那不就是德育吗?   告诉孩子这是草,那是树,这是电灯,那是星星,这就是智育。   引导孩子练习自己翻身,自己爬行,鼓励她扶着墙,颤巍巍地站起来,又教她学迈步,学走路,这是体育。   教孩子学拿筷子自己吃饭,学自己洗脸、洗小手绢;您教她给爷爷奶奶盛饭,教她学会洗碗,这是在进行劳动教育。   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区别在于,有的家庭教育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效果就好。有的家庭教育是不自觉的,盲目的,随随便便的,所以效果就差。   达尔文主张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进行教育。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制订了家庭教育计划。同样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差不多,大人们别的方面素质也不相上下,而孩子刚入学就立即显出有较大差距。我所任班级的张杰的母亲从孩子一岁起就耐心地有计划地教育,所以女儿张杰就成长得出众,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办事胆子都大,待人有礼貌,做事情持之以恒,识字量也更多。李小华说话吞吞吐吐,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困难爱哭。仔细一调查,原来小华的妈妈生怕委屈着女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娇惯,只重养,不重教,她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   其实,到学校才开始接受的教育,已经是再教育或第二次教育了。   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期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省的家家户户。   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   他说&&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退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朱庆澜断言&&      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6岁以前家里的教法怎样。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      朱庆澜注重学习外国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他说&&      外国人教儿子,人人都肯拼这6年的工夫,所以儿子到了20岁,个个都企(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而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紧要,把小时候顶紧要的6年,随随便便放过去了。都说小孩不要紧,等到大来再教不迟。哪知是到了大来,小孩子底子已经坏了,白花许多学费,白做许多牛马,一直做到父母进了棺材,闭了眼,儿子还是企不住,到底不成才。      他十分恳切地对父母们说&&      儿女小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本是极要紧又是极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岂不是怪事吗?      大家想想,朱庆澜所说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是不是挺有道理。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从张苗生下来的那天起,家长已经开始教育她,已经开始往雪白的丝上染颜色了。既然这样,家长就不要等待孩子上学了。现在就抓紧时间,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大人喜欢、社会需要的颜色吧!    & & 学外国家庭教育的长处 李伟是一名初中女生,今天老师上语文课时,读了一篇文章《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还让同学们讨论哪种方式的家庭教育更容易培养出有作为的人才。李伟回家给父母讲了国外的家庭教育情况,李伟的妈妈对这些将信将疑:   西方国家的家长真让中学生打工挣钱吗?真的很少给孩子零用钱吗?真的让孩子做家务劳动吗?真的让孩子吃苦吗?   这是真的。   先说日本。   日本孩子们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日本的调查统计,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   1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人数的41.8%。其中小学家长百分比高于初中,城市家长有此期望的比率高于农村。   2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占被调查家长的30.6%。其中初中高于小学,城市高于农村。   3遵纪守法,有道德。占被调查家长的12.4%,中学略高于小学,农村高于城市。   4经济上富有。占被调查家长的6.7%。   5为国家、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占被调查家长的5.5%。   6有社会地位。占被调查人数的0.3%。   7其他。占被调查人数的1.5%。   同日本的家长相比较,中国的学生家长选择为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数和百分比,以及选择希望子女有社会地位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日本学生家长。   日本学生家长选择希望子女工作平凡,但能够构筑家庭的人数和百分比,选择子女遵纪守法、有道德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国学生家长。这说明日本学生家长更务实,更富有经济思想和法制观念。   日本学生家长家教内容的选择依次为:   1注重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占被调查学生家长的58.5%。   2注重正直果断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57.9%。   3注重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占被调查人数的15.2%。   4注重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5.2%。   5注重子女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4.8%。   6注重子女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2.7%。   7注重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2.4%。   8注重学生取得好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家长人数的2.7%。   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家长注重子女学业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学历的教育的人数比率达43.9%,远远超过日本家长。这与中国长期以来重视学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息息相关。   另外,日本学生家长注重培养子女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忍耐力和自制力的人数和百分比都高于中国学生家长。   下面再介绍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   一、西方国家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之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光明日报》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   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3严教而不袒护。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三、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结果。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1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都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2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位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收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3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能不引起重视。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      1993年,中日两国近百名11岁至16岁的少年,联合在内蒙古开展了一次草原探险野营活动。组织者要求,孩子们须负重步行,自己安排食宿。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整个活动表明,中国孩子们的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环境意识也次:他们不懂做饭也不肯做饭,垃圾乱扔,借故解除&包袱&,稍有不适就坐车吃小灶。而日本的孩子们,却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和帮助别人,争着做饭,在草丛里发现鸟蛋就用树枝围起来以示保护,生病了也坚持负重步行,说是一定要经受住考验。两国少年的鲜明对比,使日方一位组织者骄傲地断言:&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      日方此言,虽结论太早,但冷静想想,比比,确让人忧从中来。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现将歌词抄录如下,供参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我觉得国外家庭教育的育儿观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都值得我们学习。但对照他们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未来的育儿观、教育方式方法,能够找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来。   李伟的父母对她就过于娇惯,母亲担心的不是她将来有没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是她今天生活是不是舒适,会不会受委屈。做母亲的老想自己小时候,大跃进,挨饿,地震,文化大革命,天灾人祸都赶上了,吃尽了苦头,尝遍了辛酸,绝不能让李伟再吃当年自己吃过的苦。于是起早贪黑地为她服务,甚至还为她梳头,为她洗袜子,您给她的零花钱比洛克菲勒给他的孩子的还多。这样孩子眼前确实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钱花了,可是家长没想过,孩子缺少与困难抗争的经验和能力,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吃苦精神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吗?   李伟回家之后,谈起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很新鲜,很激动,也许是出于好奇,她还建议妈妈也这样教育她。   妈妈又担心女儿会不会只是心血来潮,只是激动这么一阵子。   我劝李伟妈妈抓住这个契机,立即采纳她这个建议,并和她一起商量,怎样一点点地学习西方国家孩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质。不妨也一块商量一下对付心血来潮之后冷下来的办法,一块制订保持向人家学习的热情的措施。   我想,家长能学习西方国家家教的长处,在更高层次上关心儿女的成长。   儿女一定会因家教层次的提高,而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取得使人惊喜的进步。 & & &
阮向华所在的学校搞了一次问卷调查,要求每位学生写出最受自己尊敬的人有多少位,依尊敬的程度排列顺序,要求每人至少写出10位。阮妈妈问向华,同学们写的第一尊敬的人都是谁,向华告诉妈妈,有的写梦露(美国演员)、琼瑶(台湾作家)、小虎队,有的写张明敏、郭富城,有的写三毛,有的写金庸,有的写克林顿,也有的写周恩来、爱因斯坦&&   阮妈妈很希望向华写的能是妈妈,并且能把妈妈排在前面。可是向华的回答使她很失望,女儿说了一串影星歌星的名字,也没说到她,她感到很悲哀。自己起早贪黑,为向华的衣食住行操劳,为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向华有一点不高兴,她都想方设法哄着,劝着。结果在最尊敬的人中,竟然是那些一点都没理过她,没看过她的唱歌的,跳舞的,演戏的。她大惑不解,问我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份调查。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高中生。统计结果,日本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105名美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迈克尔&乔丹(球星)、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甚至不如一位电影明星。   哀哉,中国为人父母者!中国自古提倡孝道,如今且不说孝顺,连尊敬也不可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   社会原因在于从1957年反&右&起,到10年&文革&运动,国内便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地鼓吹人整人。鼓吹&亲不亲,阶级线上分&,鼓吹&儿子要敢于造老子的反&,鼓励揭发批判老子的儿子。   这样,中国受传统文化教育最深的,觉得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的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便首当其冲遭批判,倒了霉。其实,解放前念得起书,受过较多教育的,主要是这些人,他们便必须和父母划清界线,必须对父母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当时的荒唐政治才允许他生存。   &文革&运动更把造父母的反推向了极限。不仅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要背叛父母,连所谓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出身的,也要重新站队,&站到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队伍中来&。如果不是&造反派&,那就是亲爹亲娘,也得斗争,也得批判。七斗八斗,斗得父子母女之间都伤了感情。   1976年宣布&文革&运动结束,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父母儿女之间的感情和传统美德,并不是宣布&文革&运动结束就可以恢复正常的。更何况,&文革&结束以来,我们还没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进行过全社会规模的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以致个别&文革&中成长的中年人还认为孝敬父母是&封建流毒&,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采取不孝不敬的态度,他们的下一代自然效法,对他们也采取不孝不敬的态度。   家庭原因则是相当多的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他们觉得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孩子吃、喝、穿、住,把孩子养大就行,至于教育孩子,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你让孩子吃娃哈哈,我给孩子喝太阳神,有的甚至给十来岁的孩子吃什么鳖精!穿着方面,有的家长也傻乎乎地比着让孩子穿名牌鞋,穿上千元的名牌衬衣,几千元的名牌皮外套。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似乎给孩子吃名牌,穿名牌,就能培养出名牌孩子了。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   他们的爱,只停留在养的阶段。这些自以为是的爱,用有的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妈妈只关心我吃穿的那种爱,让我受不了,让我感觉发腻。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种来吃穿的动物一样。&   孩子说的没错。只注重养,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那跟养一只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真没什么区别。孩子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领,高尚的人格,这些人生最必要的东西,他们还要向别人学。学到手的孩子,当然尊重那些教给他最必要的东西的人。没学到手的孩子呢,则往往在社会上吃尽苦头,难以自立。回过头来,自然要埋怨他们的父母。   向华忘记了需要尊敬妈妈的根源,在于妈妈忘记了在养向华的同时需要教育她。家长如果从她五六岁的时候开始,便把教看得重于养,教育她自立自强,让她认识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必须首先从尊重、孝敬父母和长辈做起。教育10年,决不会是今天的局面。   孩子有时做得不对,客家人往往斥责为&少教&;北方有人骂别人的孩子很刻薄:&没有爹娘教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重要。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向华16岁了。16岁,正是人生最关键的年龄,是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最容易变化的年龄。向华并不是不尊敬母亲,她只是忽视了母亲还需要人尊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有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孩子都把父母往后排,以不尊敬父母,以把父母称为&老爸&&老妈&为潇洒,为时尚,向华怕自己若把父母亲排在前面,同学们会笑话自己太传统,太守旧,太不跟潮流。   对向华这样的孩子,稍加教育引导,多让她看一些伟人和杰出人物的传记,她很容易就能从浮躁浅薄的风气中解脱出来,学会深沉理智地思考问题,真诚地把尊敬父母当作人生的一种美德。 & &
初二女生陈晓艳的母亲最近很伤心。她每天起早贪黑照顾晓艳,给她做饭,给她洗衣,可她却不喜欢听您的话,最近她竟跟姥姥说:&我最不喜欢妈妈!&   起早贪黑地给孩子服务这么多年,孩子上了中学,长大了,懂事了,却换来这么一句话,刚一听,的确是挺让人伤心的。   我想,做家长的别把注意力放在伤心上,想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在分析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原因上,心情就会好一些。   日河南《教育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文章写道:      日前,常州市妇联对家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有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而80%以上的家长则表示&唯父母是从、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对&你所关心的家庭大事是什么&这个问题,近9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子女教育&。然而在面对教育期望、最喜欢的人是谁以及对待学习与劳动的态度等问题时,家长和孩子的看法则往往不一致。      我觉得这些孩子决不是全盘否定家长,而只是不喜欢家长的某些教育方法。   这些年来,经常有学生向我诉苦,说家长如何如何唠叨,如何如何埋怨。归纳起来,学生不喜欢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点。   1.对孩子采取命令式。中国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些思想深入人心。为人臣者、为人子者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的传统思想观念,一代一代就这么承袭下来了。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当年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也大都是命令式的、指令性的教育。这些命令、指令有时是对的,但有相当多的并不符合下一代的实际。我们当年面对这些不符合实际的指令时,心里不也是不喜欢吗?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大了之后,他有一种自立意识,面对家长的命令,尤其不喜欢。   2.唠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翻来覆去&&&的那么几句话。孩子学习不勤奋,或者只是觉得他不勤奋了,&&&&就说:得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途&&这些话也许已经向孩子重复过几千遍了。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常常来一番忆苦思甜:我们下乡上山那时候,菜汤都喝不上;我们当年,野菜都吃不饱;我们当年,玉米面都吃不饱&&而这些&我们当年&的故事,细细算来,也已经给孩子讲过上千遍了。设身处地地想,我们当年听上一代讲那些讲了上千遍的故事时,不是也不喜欢听吗?不少学生都跟我说:&我最怕爸爸妈妈忆苦思甜。&   3.埋怨、指责。孩子犯了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许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他们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偏偏又得不到。回忆一下,咱们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顿指责、训斥,那时咱们不也是不喜欢吗?   4.打骂、体罚。更有个别家长,用打骂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一个女孩向我告状,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跪搓衣板。从孩子10岁的时候起父母亲就采用这种方式,到孩子16岁了,还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低,仍然要跪搓衣板。这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位处级干部呢。我问罚跪的根据,他回答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前不久,一个16岁的男同学跟我说:&我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挨打。我爸打我,他也难受,一边打我,他还一边掉泪。&我问他的父亲:&既然打孩子时你也掉泪,孩子也痛苦,那么不打不行吗?&他答得也很怪:&不打不行,不打也没别的办法呀!&我说:&打也不是个办法呀!&后来我同他们父子一起商量了不打的办法,父子关系不紧张了,孩子成绩也提高了。   5.爱得过分,爱得过细。有的家长,面对自己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时那样爱法。尽管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的爱,还是不能使儿子满意,甚至反倒使儿子更不喜欢自己。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女青年Q给我来信说:&真受不了母亲那腻乎乎的爱,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还要给我梳头,我不让,她就站在一边指导,唠叨着该怎么梳。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天天这样,使我感觉很不自在。现在我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母亲还爱得这么细,这么具体,我一想起来,心里真替母亲难过。由于得到的爱太多,到现在参加工作了,我的自理能力还非常差。&   我觉得晓艳妈妈对她的爱就属于第二和第五种类型。唠叨得多,爱得过分,爱得过细,孩子当然不喜欢了。还是开头我说的那句话,她不是不喜欢家长这个人,而是不喜欢这些教育方法。一旦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会非常惊喜,非常高兴,会更深地爱父母,更全面地喜欢父母。父母不必为孩子说过不喜欢的话而伤心,父母应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想出更好的办法而高兴。怎样让孩子喜欢自己呢?我建议从以下五点入手。   1.变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家长想让孩子不看琼瑶的长篇小说,可以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处于朋友的地位,一起商量,看这些小说利有几分,弊有几分:书不是不可以看,而是学业紧张的中学阶段,最好看一些激励人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文学作品,谈情说爱的作品读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再看也不迟。这样商量的方式,很容易使母女形成共识,孩子也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觉得自己有了自主能力,觉得自己的认识能力正在提高,也一定会更喜欢民主型的父母。   2.寻找新的话题。那些已经唠叨了上千次的话题,尽可能避开。非说不可的话,也尽可能换个说法,如&我们当年&&妈妈小时候如何如何&&&,完全可以改成&华罗庚当年,陈景润当年,李嘉诚当年,王永庆当年,李晓华当年&,&马克思小时候,列宁小时候,周恩来小时候,华盛顿小时候&&&这样说,孩子喜欢听,会觉得是在激励她,暗示她会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她还会为家长知识面宽而感到自豪。忆苦思甜也不是不可以,适当地忆苦会使学生更珍爱今天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但决不能把忆苦变成逼着孩子吃饭的工具,而是要把忆苦变成激励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动力。   3.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误时,我们要帮助她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订出提高成绩的措施,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想不出办法措施呢?那就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安慰吧!引导孩子回忆一下自己最辉煌的时刻,最成功的一天,回想效率最高之时也行,另外还可帮助孩子找到目前自己存在的长处和优点,学科优势,或学科中的单元优势。这样孩子会树立起信心,会觉得母亲理解自己,会觉得母亲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支持比生活上的关心更可贵。决不能在孩子失误时,再施加一顿埋怨、指责、训斥。火上浇油,只能浇得孩子更加心焦。   4.勇于向孩子认错。人都有急躁、激动、愤怒、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孩子又确实犯了较大的错误,家长在气头上,控制不住自己,而骂了孩子,甚至打了孩子几巴掌,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很后悔。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孩子会更喜欢家长,孩子也会学习家长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成为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人。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商量今后预防打骂事件再重演的办法。这样做,使家长、孩子双方都变得更聪明,更理智,更高雅。   5.去掉多余的爱。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哪些爱是她不愿意接受的。诸如给她盛饭、劝她吃菜这类事,五六岁的时候这样做可以,她都16岁了,还这样做,她当然不会喜欢。凡是她能做,时间又允许的事,就让她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她还会增长能力。还可以引导她给家里做一些事情,承担一些责任。这使她感觉自己坚强了,长大了,还会增强责任感,更深地体验到家长的甘苦辛劳,会在更深层次喜欢家长。   相信母亲一定能化解和孩子之间的隔膜,一定能去掉那些孩子不喜欢,对自己也有害处的言行。那时晓艳一定会跟姥姥说:&我最喜欢妈妈!& & & &
郑冬上了初中后,叛逆情绪越来越明显了。他的父亲读了一些书,听了我的劝导&&&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并试着以良师益友的角色,去分析、理解郑冬,去和孩子谈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郑冬愿意听他的话了,也愿跟他说心里话了。但郑冬仍不知体贴父母,甚至对奶奶说话很蛮横。父亲想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可又担心这样做是不是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相矛盾,会不会使刚刚缓解的父子关系又紧张起来。   我觉得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因为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一方面是为了父母,更主要的方面,还是为了孩子活得更有尊严,为了孩子成为受朋友、受他人推崇的堂堂正正的人。   一个爱顶撞父母的人容易被人唾弃,被人瞧不起;好人不敢和他交朋友,长大了,人们也不敢和他共事。   1996年第3期《现代家教》载文写道:      某幼儿园一个6岁男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来客,就当着客人的面揪住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小学的孩子是另一番情景:今春,一位母亲因丈夫遭车祸住进医院,动用了她三年级的孩子230元的压岁钱,孩子发觉后,硬要妈妈偿还,说:&凭什么用我的钱?&   中学生孝敬父母状况如何?一位母亲把饭菜做好后到人工湖洗衣,初二的儿子回家见菜香可口,竟毫无顾忌地吃光。妈妈回家问为什么不等父母,儿子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几年前我市(指烟台市)某初一学生用刀捅伤父亲,民警问他:&你捅伤生父心里不难过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他批评我的下场。&一女生在校搞恋爱,因父母进行阻止,竟吃了近30片安眠药,并留下绝命书:&我的死是爹妈逼出来的。&      家长要想想,并让孩子也想想,这样的孩子还有人性吗?正常的人谁敢跟他们交往?谁都会说:&他对他的亲生父母都那么残忍,就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这样的孩子不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一个不孝敬父母,对抗父母正确引导的人,伤害得最重的,首先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本人。   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   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骗得越厉害,他就是越想从高呼口号中捞取个人的私利。   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决不单是骨肉亲情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为了使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我们不站在做父母的角度,就是站在孩子的良师益友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道理,他也会很容易明白这是为了他好。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从哪里入手呢?我觉得要从引导孩子做小事入手。   一些父母总觉得一些小事无所谓,认为只要在大事上孝敬父母就行了,因而忽略了教育。   据烟台市海滨浴场卖冰淇淋的摊贩反映,去年夏天父母给孩子买冰淇淋的队伍中,70%的孩子不礼让父母,只顾自己吃。其实,这是大人们没引导孩子的结果。如果告诉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长辈,每次都这样引导,家家如此,养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孩子心中就有别人了。   某小学在四年级学生中调查发现,父母病了,50%的孩子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其实这也是父母平时忽视教育的结果。如果家长从小引导,父母长辈病了,小孩子要给找药,95%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某高中班98%的学生要求父母给自己庆生日,但98.2%的学生不知父母的生日。其实这也是家家户户的父母争着从小给孩子过生日,而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形成的思维定势。大家都这样做,就形成了社会风潮。如果所有的父母从小便要求孩子记住父母亲的生日,每个家庭最热烈的生日宴会是父母亲的生日宴会,孩子过生日都不搞宴会,那社会上就很容易形成一股父母亲生日宴会风。从小开始,年年如此,习惯成自然,再到高中班去调查,完全有可能倒过来,98%的高中生要求给父母亲庆生日,98.2%的学生不要求过自己的生日。   《现代家教》的文章写道:&某高三毕业班有4名学生让母亲给端洗脚水&&&我觉得这件事的根源,绝不在孩子,而在母亲。如果母亲从小引导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到了高三,绝不会产生让母亲给端洗脚水的念头。说不定这几位端洗脚水的母亲还为此而感觉快乐和自豪呢,不然的话,立即停止这样做,高三的孩子也不会哭叫着不满意的。   父母亲一定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便要为父母分忧解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在父母有病的时候端水找药或陪同就医;外出和父母道别,回家与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请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听从父母的规劝。孝敬,要孝就要敬;孝顺,要孝就要顺,而且孝不如顺,因为孝比较抽象,顺则比较具体。即使父母、长辈有时批评过严甚至委屈了孩子,也引导孩子不用顶嘴的方式对抗,学会先顺着父母和长辈的心,事后再平心静气地向父母及长辈解释。   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一点都不矛盾,只有良师益友才会引导孩子孝敬父母。如果有哪一位老师教育学生对抗父亲,打骂母亲,那还算什么教师?那不是教唆犯吗?如果有谁告诉孩子逼迫母亲给他钱花的方法,教给孩子欺骗父母的招术,那还算什么朋友?那不是把孩子推进罪恶深渊的对头吗?   大多数孩子本性都比较纯朴善良,为人厚道,只是不懂该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引导得法,他一定会成为体贴父母、对爷爷奶奶恭敬有礼的好孩子。 & &
许多家长都同我谈过。一批评孩子学习不好,他就埋怨父母不能辅导;一说哪个孩子学习好,他就说:&那个同学的母亲是教师,爸爸是工程师,回家以后,爸爸妈妈轮流辅导。&又举出一个不是教师子女的例子来,孩子又说:&他爸爸是局长,有权又有钱,给他买了计算机、录音机,还有大量的资料。咱家父亲是普通工人,妈还是农村户口,要什么没什么,我学习中等就不错了。&   听孩子这么一说,一些家长哑口无言,甚至有些自卑,甚至感到有些对不起孩子了。   家长千万不能这么想。中国12亿多人口,8亿多农民,城市里也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店员和自谋职业者占绝大多数。瞧不起工人农民,将来当了工人农民不就会自轻自贱吗?即使当了官,一个瞧不起工人农民的官,是个什么东西呢?那还不是欺侮老百姓,被老百姓反对的官吗?   另外,也绝不能让他埋怨父母的情绪的幼芽再增长。父母亲生了他,养了他,疼他,爱他,他却埋怨父母,他还会爱谁呢?自习课没完成作业,他会埋怨同学干扰;上课没听懂,他会埋怨老师没讲明白;毕业工作不如意,他会埋怨社会。如果容忍他埋怨父母的幼芽继续成长,他就会成为一个一无所成的弱者。   家长千万不能在他的埋怨面前产生自卑的想法,更不能觉得没能像有权有钱的人那样让他挥霍而产生对不起孩子的想法。如果这样想,孩子脑子里埋怨的幼芽便会节节疯长,变成幼苗,长成大树,遮蔽了孩子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就毁掉了孩子。   家长应该果断地拔掉他心灵中埋怨别人的幼芽。怎样拔掉呢?   首先,可以向老师了解,他们班上前十名孩子,有多少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子弟。一般情况下,各中学,各教学班的前十名学生中,普通工人农民子女都要占一半以上。也可以不问老师,而问孩子:第一名到第十名,每位同学的家长都是做什么的。孩子心里也明白,普通人家的子弟占了大多数。即使不占大多数,而只有一两位同学的父母是工人或农民,可他的成绩的取得不也主要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吗?   第二,可以给孩子讲许多出身贫寒后来却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的事迹。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诞生在农村,父亲是一个粗野、古怪而又&很窝囊的人,37岁才和一个不很聪明的农家姑娘结婚,婚后几&&&个月就死了。除此之外,就不知道牛顿父亲的其他详情了。牛顿&是在父亲死后不久出生,在根本不知道父亲长相什么样中长大的。   大发明家瓦特出生于英国苏格兰一个叫格里诺克的港湾小镇,父亲是一个专门制造航海用具的手艺人。小学毕业后,瓦特便在父亲的小作坊里干活儿。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父亲是钟表匠,生下没几天,母亲就撇下他死去了。   大画家达&芬奇的父亲是村子里的公证人。他生下来,就离开了亲生母亲由继母抚养,继母对他完全放任自流。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自传中,有如下记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祖父乃至祖先都是天生的农民。父亲后来移居曼斯菲尔德,在那里当了矿工。这样,我就是农民出身。父亲年轻时是一个贫穷的矿工。母亲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柴禾回家。父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抚育了我们的。&   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修鞋匠,家里连床都没钱买。娶妻的时候,才从旧家具铺买来某伯爵办丧事停棺木用的台子,把它改成了床。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家就是在这张床上诞生的。他的母亲也没有学问,但是个充满信心的正直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奠基人,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出生于德尔镇,是一个制革业者的儿子,家里十分贫穷。   毛泽东则是湖南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相信孩子听了以后,能激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能自觉地把心田里那根刚刚萌生的埋怨父母工作平凡的幼芽拔掉。   接下来,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埋怨父母的危害,最主要的不是给父母带来不愉快,而是使自己成为一无所成的弱者。用宝贵的时间、精力来埋怨父母,自然就放弃了个人的努力奋斗,心灵中勤奋的幼芽,自强不息的幼苗,苦干实干的幼苗成长所需要的水分、养料都用来支援那棵埋怨父母、埋怨环境的幼芽的成长了。结果好学上进幼苗枯萎以至死亡,那棵怨天尤人的幼芽却发育成小树,直至长成覆盖心灵的大树。对别人动不动就埋怨指责一番,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天也太昏,地也太暗,自己除了会埋怨,什么本事都没有,那不是活得太苦太累,太可怜,太没意义了吗?   如果这样分析,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仅今天拔掉了埋怨的幼芽,今后他也不会让埋怨父母、埋怨别人的幼芽在心田复生。   再接下来,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班上那些工人农民家庭的孩子学习领先的原因,他们怎么预习,怎么听课,怎么写作业。引导孩子学习他们的经验,从一点一滴学起。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那些穷苦家庭出身的杰出人物,有哪些共同的良好的品质和学习工作特点,以激励孩子在大的方面以杰出人物为榜样,形成更持久的前进动力。   不许孩子埋怨父母是工人农民,决不是为了使家长心理轻松,最要紧的,是为了孩子的现在和将来。    & &
秦志忠小时候是个乖孩子,觉得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伟人,对父亲自然言听计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在他心目中的伟人地位开始动摇。现在志忠16岁,上高中了,父亲的话,他不太愿意听了,他还觉得父亲落后于形势了,不了解青年人了。   这不奇怪。设身处地想想,咱们对自己的父亲不也有这样一个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吗?   咱们4岁的时候觉得:我爸无所不能。   5岁的时候觉得:我爸什么都知道。   6岁的时候好夸耀:我爸比你爸聪明。   到了我们上学后才发现,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   到了10岁会觉得,我爸小时候生活环境和我们差别很大。   12岁时会觉得,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不记得他的童年,也不理解我们。   14岁时,我们会在心里说,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个老古板。   21岁时会觉得,我爸的落伍实在无药可救。   25岁时会想,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的人常常感到,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怎么想,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的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力量,除非我和老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到了不惑之年,我们愈加感受到父亲的智慧,我不怀疑老爸能处理这么复杂的事情。他如此有智慧,有经验。   也有的50岁的人说,如果老爸还能在这儿让我跟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是再糟不过的事。我本来是可以向他学到很多的。   以前是我们的父亲在衰老,我们在长大。   现在是我们在走向衰老,我们的孩子在长大。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对人对事对物的认识,有时会片面,甚至偏激,都是正常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人、事、物。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孩子在16岁的年龄便全面、辩证地评价我们,就像我们的父母当年并没有苛求我们一样。   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尽可能少一点片面性,尽可能全面地辩证地评价我们。这主要不是为了我们心里更好受一些,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辩证法,以便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许多成年人对自己的父亲的认识过程。   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孩子理解,小时候把父亲看得无所不能是片面的,现在16岁把父亲看得落后保守也是片面的。   辩证地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有讲求实际、目光远大的一面,也有脱离孩子实际、急功近利的一面。   父母可以和孩子平心静气地商量,您的见解,您的主张,哪些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哪些可能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可能超出了孩子所应该或所能够达到的标准。   在这种平心静气的商量和交流中,孩子的头脑会更理智,更冷静,孩子能学会从正反、好坏、利弊、得失两个方面分析父母的见解和主张,父母的威信也会由于气氛的融洽和方法的正确,而越来越高。孩子会由于掌握了辩证法而更成熟,更聪明,更有能力。 & & & 第二章 家教有法无定法   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亲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当然孩子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亲由衷的爱。 &
父亲对郑冬从小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是严厉,想让郑冬什么都听他的。父亲想说一不二,觉得当爸爸的就得让孩子怕。可郑冬小时候还怕,越大,越不怕了。上了中学,父亲对他提出一些要求,他当面听了,背后却不听。父亲听别人说,郑冬当着同学的面,还表示对父亲有意见,表示不满。父亲气急了,训斥了一顿,甚至打了孩子一顿。孩子嘴上没说什么,但父亲看得出来,孩子心里对父亲的意见更大了,和父亲的心理距离更远了。父亲问我怎样扮演父亲这个角色才能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又能使父子感情融洽。   恰好我在今天收到的《辽宁广播电视报》上看到这样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孩子喜欢父母像师长、朋友》。文中写道:      据调查,80%以上的孩子(这里只包括中小学生),对父母有意见,50%的孩子还对父母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是对孩子全部的爱,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父母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孩子真正喜欢的父母,是那种既像师长,又像朋友一样可以倾心交谈的父母。   即便是对婴儿,也不能忽略他们内心的感受。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已经有着分辨是非能力的少年儿童。      父子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过严,一种是过于溺爱。   郑冬的父亲属于过严的父亲。   教育家陈鹤琴,谈到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严厉,6岁以前未曾和父亲一同吃过饭。他特别怕他父亲,一听说父亲要来了,&正如同听见轰雷一般,吓得魂飞九天之外&&&他父亲死后几十年,那可怕情景还印在脑海里。他认为:&父子不做伴侣,则父子间容易发生隔膜。父不爱子,子也不爱父,名虽是父子,但实际上是陌路人。子女一见了他的父亲,就不敢出声,父亲问他一句,他就说一句,不问则不说;叫他立则立,叫他坐则坐;叫他进则进,叫他退则退。天真烂漫的一个小孩子,此时竟同木鸡一般了。&   这样的父子关系,显然孩子不会对父亲说心里话。父亲不了解孩子,教育自然难以适合孩子的实际。这样严厉的父亲,常常是怕孩子轻视自己,不尊重自己。结果呢?当然是事与愿违。回忆一下咱们小时候,那时父亲过分严厉,有时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一顿的时候,咱们从内心是更尊重父亲,还是更疏远呢?咱们不也是觉得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比原来低了些吗?相反的,父亲跟咱们谈心,关怀咱们的时候,咱们才发自内心地觉得父亲高大,父亲慈祥,才发自内心地尊重父亲,敬爱父亲。自己有了什么心里话才愿跟父亲说,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听听父亲的意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做了父亲,就该经常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希望自己的父亲怎样对待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孩子打碎了饭碗,父亲还在一边叫好;孩子谩骂小朋友,父亲明知不对,但怕孩子不高兴也不批评。后来孩子发展到对长辈也无礼,甚至对祖母说脏话,父亲还是舍不得管教,以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自然变得有礼貌了。孩子想骑马,父亲便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两三岁的时候骑还可以,儿子都十三四岁了,还这么骑着父亲在地上跑,这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溺爱孩子的父亲,也是怕孩子不尊重自己,怕孩子轻视自己。岂不知,真理多走了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爱,无疑能得到孩子的重视、尊重,但爱多走了一步就成了溺爱。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明知孩子言行错误也不制止,那样孩子只会轻视自己的父亲,只会更不尊重自己的父亲。   我觉得,一个称职的父亲,就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可以是严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师,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医生,可以是心理诊疗医生,可以是图书管理员,可以是运动场上的教练员。在儿子需要的时候,您能够扮演的角色越多,您和儿子的感情越深,您在儿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您自己也生活得越快乐,对人生会感悟得越来越透彻。成功教育儿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孩子犯了错误,母亲管不了,爷爷不愿管,这时,您便要进入严父的角色,不能迁就孩子的错误,要设法帮助孩子想出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孩子以后再面对歧路时,就会想到:爸爸不让我走错路,而告诫自己不往错路上踏出第一步。   当孩子妈妈出差,半个月不在家的时候,孩子需要慈母的关照。这时,您进入慈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商量吃什么饭,怎样做饭,怎样换洗衣裳;您帮孩子收拾书包、书架,晚间催促他睡觉,早上召唤他起床。您会发现这半个月培植的父子感情要超过以前的半年,甚至几年。您会发现进入慈母的角色去关怀儿子,有一种特殊的幸福感。您会觉得自己适应能力更强了,自己更热爱生活了。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麻烦,学习上遇到了难题,老师因为忙没有发现,孩子急需老师辅导的时候,您若让自己扮演良师的角色,那是再好不过了。孩子被老师误解,被批评错了,心里正烦,这时您以儿子班主任的角色,帮他分析老师批评的动机无非是为了孩子好,批评错了,不是对孩子有偏见,而是产生了误解,然后您再帮孩子想出消除误解的方法。您这样分析和处理问题,既增强了自己化解矛盾的能力,又使孩子由衷地佩服您。孩子上小学时,遇到难题您还能帮着解决;上了中学,许多难题您也不会了。这时您可以给孩子以激励,可以给他介绍名人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他往前复习复习,再往后预习预习,答案可能就出来了。这样孩子会觉得您是了解学生心理的良师。   当孩子和朋友有了矛盾,一气之下暂时绝交的时候,当孩子感觉寂寞孤独的时候,您应该去扮演他的益友的角色,找儿子谈心。谈学习生活的喜怒哀乐,谈交朋友的苦辣酸甜。谈每个朋友有长处,也有短处。谈每个朋友,既需要关怀,也需要谅解。谈咱们自己,有为朋友尽责任的时候,也有对不起朋友的时候。您可以以另一位朋友的身份,引导儿子想一想,这位暂时绝交的朋友曾经给过自己的帮助,这位绝交朋友的优点&&这样想一想,孩子孤独的心,会觉得不再孤独。您再引导孩子回忆校园中那些美好的日子,回忆同学们一起开联欢会,回忆和同学们一起爬高山,下大海,孩子会从寂寞烦恼中走出来。您再从大海谈起,海有风和日丽的时候,也有乌云翻滚的时候;海有安详平静的时候,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人生也像天,也像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涨潮落&&这样引导,这样谈心,孩子当然容易把您看作最知心的朋友,愿意和您讨论交友,讨论为人,讨论处世,讨论人生&&当孩子被孤独烦闷笼罩,用语言难以改变他的情绪时,您不妨抽空领孩子到公园打打拳,到田径场玩玩球,或到游泳池游泳,到旱冰场去溜冰。环境变了,一活动,出一身汗,孩子的心情会好起来。您可以在玩中引导孩子坚强地面对困难,理智地面对矛盾。您这样做,孩子能不觉得您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吗?您这样做了以后,自己的心情能不愉快吗?   当儿子跑步扭伤了脚时,您便进入保健医生的角色,给孩子讲什么时间吃什么药才有利于恢复,指导孩子自我按摩,提醒孩子以后跑步前注意做好准备运动就不至于扭伤了,孩子一定佩服您的知识面宽。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心里焦虑,甚至产生自卑情绪时,您若帮他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害处和清除的方法,引导回忆自己最成功、最辉煌的时刻,用那时的必胜心态激励自己去战胜自卑,孩子一定佩服您,说您善解人意。   孩子愿看书,您便扮演图书管理员的角色,讲图书的分类,讲世界上每天都要出几万种新书,世界上有十几万家报纸杂志社。要想从书中得到益处,最重要的是善于选择,不然随随便便地看,看了不适合自己实际的书,即使书本身没有毛病,但对自己的生命却是一个浪费,是一个损失。您这样劝孩子,孩子能不愿听您的指导吗?   孩子愿打拳,您便扮演武术教练的角色,给孩子介绍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六和拳、少林拳、通臂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讲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武术和气功的不同点,讲练拳贵在一个字&&恒。您这样做,孩子能不为有这样支持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吗?   甚至您还可以进入儿子的学生的角色。儿子使用电子计算机比我们熟练,儿子英语学得比我们好,在适当的时候向儿子学习学习,请教请教,儿子会觉得父亲更亲近,更平易。   当然一位父亲要把这些角色都塑造得很逼真、很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您站在这些应该进入的角色位置上,就比不顾儿子的需要,不管孩子心境、处境如何,一律板着一副严厉的面孔,只知道批评和训斥要强得多。   这些角色里面,我觉得最要紧的是良师与益友的角色。   愿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那样孩子一定会发自内心地爱父母,敬父母,父母一定会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心贴近了。自己在进入良师益友角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心胸开阔了,性格开朗了,知识水平提高了,也生活得更愉快、更幸福了。 & &
莉杰知道妈妈看了自己的日记后,不高兴,说妈妈这是偷看她的日记。妈妈不愿听这个偷字,便批评她,莉杰不服气,妈妈一怒之下,把孩子的日记本给撕了。孩子十分伤心,只是哭,这几天也不愿说话,母女间感情上有了一道沟。妈妈也觉得自己做得过分,想跟女儿说自己错了,可又不好意思张口认错。她问我还有没有别的沟通方式,使母女的心离得近一些。   我觉得一种比较好的沟通方式是写信。   亲人之间,天天见面,语言交流,习以为常。偶然相互之间用笔交流,双方都会感到很新鲜,很激动。这等于在你们母女的心灵之间,除了说话的桥之外,又架设了一座新桥&&书信之桥。   国内外有不少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都经常用书信这种方式和子女沟通。即使天天见面,也会有些话是不方便说的,写封短信,写个纸条,也会一下子缩短父母和子女之间心的距离。   国外一位母亲,从女儿4岁开始,便给她写信。后来,她们母女在共同生活中,经常用书信交流。她们从写信、读信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母亲从女儿的信中汲取力量,汲取爱,度过了离婚之后艰难的日子,独自把4个孩子一个个养大。   女儿18岁生日之前几周,母亲问她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女儿没有当面说,过了两天交给母亲一封信,下面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不久,我就要到大学过独立生活了。这些年来,严格遵照您所制订的生活规则(除了极少几次例外),我终于进入了成熟期。   作为18岁生日的礼物,我盼着自己从此能作为一个成熟和负责的人而得到对待和尊重,我希望:   1.晚上可以推迟回家,或者干脆去掉时间限制。   2.允许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或接电话。   3.有自己作决定的自由。   4.在家里被看成一个亲密朋友。      这一次,轮到母亲提供忠告了。那一天,母亲写回信一直写到深夜。      亲爱的朱莉:   成年并不意味着突然获得随心所欲的自由,它不过意味着从此要更多地自负其责。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能够像成年人那样,我愿意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对待你&&      随后母亲写了作为礼物的建议表,包括要女儿慎重考虑关于推迟回家和晚上打电话的要求,同意她对自己的事有最后决定权。并说,愿意在确实必要时才对她提供告诫。   母亲的信结束时说:      朱莉,我祝愿你一生快乐&&充溢着爱,同时每个重大决定都能以可靠的价值观为基础。我还希望你进一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天赋才能。   祝生日快乐,我的朋友!   妈妈      朱莉后来离开家上了大学,母亲非常想念女儿,有幸的是,笔谈传统仍把母女的心联在一起。女儿从大学里写来的每一封信,都给母亲带来欢乐,带来安慰,带来美好的感受。   读了她们母女之间的信,您不觉得自己也该给儿女写点儿什么吗?   孩子正在逐渐长大,十六七岁的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一部分愿意袒露,一部分则只想自己欣赏,自己知道。还有的是想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告诉别人,告诉父母,让别人大吃一惊,给别人一个惊喜。于是,他们把它写在日记里。这时,父母没经过孩子允许,便去看,等于把孩子珍惜的秘密一下都公布出来。孩子生气,说是偷看,都是有道理的。父母不该发怒,更不该把孩子的日记撕掉。   知道自己错了,又不愿当面认错,那就写封信吧。只写两三句话也可以,早上夹在孩子常看的书里,或放在孩子的文具盒里。孩子在学校,看到这信,一定会非常激动,一定会为自己有这样豁达而又高雅的家长而自豪。   如果想看孩子的日记,就应当跟他们商量,征得他们同意后再看。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信,也可以鼓励孩子经常给父母写信,互相交流看法,沟通感情。如果这样做了,您将会发现,你和孩子的思想和感情,在这座心灵的桥上,可以随便地走来走去了,家庭生活又多了许多乐趣,孩子的学习也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 &
大海是个贪玩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最近家里安了电话,不安还好,一安,大海有事没事总背着父母给几个爱玩的孩子打电话,商量什么时候去玩,商量玩什么更有意思,甚至在电话里就猜谜语玩儿。父亲说,早知如此,就不安电话了。倒不是心疼电话费,而是心疼孩子的时间,电话助长了他玩的劲头,孩子花在玩上的时间太多了。孩子还有一年便考高中,这样玩下去怎么得了。父亲问我该不该把电话撤掉,等孩子长大了再安。   我觉得,没有必要撤掉电话。   孩子在安电话之前,不就已经很贪玩了吗?只是安了电话以后,玩得更厉害一点罢了。这样看来,孩子贪玩不贪玩,和安电话没有必然的联系。   电话只是一个工具。创业者用它去创业,坏人用它去作案。勤奋的人用它节省时间,懒惰的人用它消磨时间。孩子利用电话达到贪玩儿的目的,您为什么不可以利用电话达到教孩子不贪玩的目的呢?   利用得好,就会觉得电话是教育孩子的好助手。   大海打电话背着父亲,这说明他玩的时候内心还是矛盾的:玩吧,问心有愧,还怕父亲知道,怕父亲说;不玩吧,又控制不住自己。我建议父亲跟大海谈一次心,充分肯定他自己有上进心,有勤奋心,只是管不住自己而已。怎样管住自己呢?父子俩不妨商定,请电话做个帮大海上进治懒的助手。请这个助手做哪些事情呢?我想,它至少可以做这样五件事。   第一,劝说大海贪玩的伙伴,减少玩的次数。懒人找大海玩,大海不好意思推辞,父亲可以接过电话,同对方商量,今天先把英语、数学题做完,明天晚间再去玩好吗?还可以通过一位贪玩的同学,了解另外三位好玩的同学的家庭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给他们,同他们交朋友,同他们的家长交朋友,同他们一起商量治疗懒病的方法,这样大海的贪玩的心一定会收敛一些。   第二,通过大海,了解他们班上先进同学的家庭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长,向他们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可以询问他们的孩子有什么良好的自学方法。了解之后,挑适用于大海的,让大海也这样去做。这样既增长了家教经验,又多了几位家长朋友和学生朋友。   第三,可以从学习先进的同学中,找一位和大海最合得来的同学,征得他和大海双方的同意,使他们两个建立一个互助组。先进的同学帮助大海学会学习,大海则给先进的同学提供一种增长管理能力的机会。他们两个联系的方式之一,便是放学后打电话。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和这位先进的同学商量帮助大海的具体办法。   第四,可以通过电话和大海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下班后,往装有电话的老师家里打电话,征求老师对家长的意见,同老师一起商量教育大海的方法,老师们都会很高兴的。这样做比老师家访或家长到老师家去访问都要节省时间。还有更好的用途,就是当大海做家庭作业,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给任课老师打个电话,既方便,又增进了师生感情。   第五,针对大海青春期心理上、生理上发生的一些变化,遇到的一些难题,家长还可以通过电话去咨询,去求教有关信息中心,或有关专家。   这样,电话就会变成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助手了。 & & &
李晓华同学的父亲是特别爱儿子的父亲,是重视儿子教育的父亲,也是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可是随着儿子一年年长大,父亲感到原来常用的训斥儿子的办法不灵了,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孩子越不听话,父亲便越提高训斥的音量。父亲也感到,训斥的音量越大,自己越累,孩子越不当一回事。   晓华升高中了,开学那天,父亲语重心长,轻声细语地嘱咐他:&你已经16岁了,长大了。以后,爸爸要少管你,少给你出主意了,凡事自己要多想想,三思而后行。在学校住宿,注意别着凉,吃饭要跟大家一起吃学校食堂,初中经常一起下饭馆的那几个同学,我看还是少来往好&&&   父亲没想到,就是这么轻声细语的几句话,晓华听了,居然眼里流泪,用从来没有过的诚恳的语气说:&爸爸,过去我错了,今后您放心。&   放声吼叫,大声训斥,为什么没轻声细语的嘱咐好?   我觉得,原因在于大声训斥的时候,父亲更多展示的是一种父亲的尊严、威严,有一种居高临下、君临天下的味道,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一种心的交流。   而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亲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当然孩子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亲由衷的爱。   轻声细语批评孩子方面,美国的家长做得好一些。请看两个镜头。   洛杉矶的一个大型商场的玩具架前,小男孩顺手拿起一支卡宾枪,高高兴兴地举来举去,示意他的父母买下这支枪,一会儿又使劲喊道:&我要!我要!&这时他的母亲赶紧走过去,用左手食指放在嘴唇上嘘了一声,示意小男孩轻声点。然后她弯下腰轻轻地对小男孩耳语了几句。小男孩默默地放下枪,又向前跑去。   一个男孩抢了一个女孩的电动车玩,女孩向男孩要,男孩不给,女孩哭了起来。这时男孩的母亲微笑着走过来,轻轻地对男孩说:&你过来一下。&说完就起身走到一边。小男孩不太情愿地跟了过去,这位母亲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轻声地跟男孩交谈。开始小男孩还反驳,一会儿母亲在小男孩耳边又讲了几句,小男孩就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低着头,拿着小车走到小女孩面前,把车还给小女孩,并认真地讲了一声&对不起&,说完了,向女孩欠欠身,然后挺胸抬头像个男子汉似的走回到他母亲的身边。   家长采用耳语,弯下身子讲话,甚至把孩子找到僻静处悄悄地说话,这都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保护。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如在商店玩具柜台前孩子嚷着买玩具,父母越训斥,孩子越要买;父母声音越大,孩子哭得越厉害。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孩子哭是对父母大声斥责的抗议。孩子坚持买玩具,其实也不一定是非买不可,而是一时下不来台。   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与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   其实咱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大声训斥或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难受,咱们心里更难受,更后悔。总觉得发火发怒,伤害的不仅是孩子,伤害更重的还是自己。因为那时,我们自己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是被自己所爱的孩子不理解,二是助长了爱训人、爱发火的坏脾气。   俗话说:&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我们批评方式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偿失的。   现代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一厢情愿,本着良好的动机却收到消极的后果。   难得的是,很多家长改掉了大声训斥的习惯,采用了一种轻声细语的批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批评方式,孩子当然容易被感动。这也体现出家长举止的高雅。   愿天下父母更科学地教育孩子,更艺术地批评孩子,使父母儿女关系更融洽,使孩子进步更快!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研修主题&&对中学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欢迎加入研修群:;
江西教师网YY频道:,
工作室负责人yy号:<font color="#ff1607
&&&&&& 本专题围绕后学生中的后生进行研究。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从心里辅导、自信心培养、学法指导等方面展开研讨,交流班主任工作中成功案例,为班主任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提供参考等。
子专题一、对中学后进生形成原因的探究
&&&&&& 研修方向:探究中学后进生形成原因,为班主任的后进生转化提供方向,让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效率打好基础。
子专题二、对后进生心理辅导的探讨
&&&&&&& 研修方向:就如何对后进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展开研修,交流心理辅导方法,分享心理辅导体会等并形成文章。
子专题三、如何加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教育
&&&&&&& 研修方向:就如何加强后进生自信心教育展开研修,交流自信心教育辅导方法,分享自信心辅导体会并形成文章。
子专题四、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学法指导工作
&&&&&&& 研修方向:就加强后进生学法指导工作展开研修,交流学法指导经验交流,分享学法指导经验,为班主任指导后进生学习作提供参考。
子专题五、后进生转化案例、心得体会
&&&&&&&&研修方向:分享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后进生转化案例,后进生转化心得体会。
(欢迎加入研修群:;yy语音号:)
学员可任选其中一个子专题进行研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号不记得了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