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印秋在中国人英文名字怎么写有多少叫这个名字的?

您的位置:
家庭档案管理艺术
七、家庭、家族历史档案的形成积累
完整的家庭档案除家庭成员个人档案外,还包括一些集体性的综合性的家庭、家族历史档案,这也是家庭档案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且具有较深的学问和趣味性。
(一)谱牒(家谱)
<span style="color: #.谱牒的含义及起源、发展、变化
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等;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版,如玉牒、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就是家谱与玉牒的总称,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是记述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一姓的世系人物和人物事迹,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家族世系的繁衍。简言之,谱牒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谱牒还有很多名称,诸如:家谱、族谱、宗谱、通谱、世谱、总谱,会谱、年谱、世系谱、家传、家牒、家记、谱书等。
中国谱牒渊源流长,起源很早。
谱牒是在家庭、宗族产生之后,随着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原始社会瓦解后,进人阶级社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结束了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确立了王位世袭继承制度。
《史记&夏本记》记载了夏朝的世系,从禹到桀,共计14世17帝。这些用文字记录的世系即谱牒,说明原始社会瓦解后,已有记载世系的谱牒,并视为重要档案,藉以确保权位和财产的继承。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从考古发现,商代的甲骨档案中,除大多数为卜辞外,还有记载殷代(商朝的后期)的世系、祭祀表谱和贵族家谱,并做为殷王朝的重要档案予以保存。郭沫若将甲骨档案分为五类,其中一类为世系。司马迁编写《史记》也记述了商代的谱牒,已流传到后世。
周王朝的谱牒也有相当的发展。或《周礼》记载周朝有专门官员掌管谱碟档案。各诸侯国也有官员负责管理诸侯国内的宗族事务和谱牒。《史记世家》主要记述诸侯国贵族的家史。《史记》中的世表,主要记述古代帝国世系。《史记&三代世叙)记载:&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可见周代谱牒是很盛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纂修更为统治者所重视,各豪族都有自己的家谱或族谱。政府命官取士必稽谱牒,并考其真伪,以防庶族假冒。梁武帝时王朝中央还设立谱局,诏令精通族谱的人专门负责组织编修,并把谱牒作为重要档案由官府&考定详实,藏于密阁&,严加保管。甚至连&家之婚姻&也&必由于谱系&,形成了当时的&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的风气。可见谱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及其在社会和学术上之地位。
唐王朝统治者也很重视编修谱牒。特别是唐代宗正寺还设&知图谱官&和&修玉牒官&等,负责皇室和九族修谱之事。唐代的三次大规模修谱活动,是官修谱牒发展的全盛时期。
两宋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和架阁库的出现,为谱牒的编修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王朝只注重皇族谱牌的编修,并设有玉牒所定期编修玉牒。
清代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皇室谱系称玉牒,八旗世爵均有家谱,同时对谱牒的查阅和增修都有严格规定。
另外,我国在官修谱牒的同时,也产生了私修谱牒,故有&六朝以前谱学在官,唐宋而下谱在私家&之说。特别是宋明,私修谱牒已发展到成熟时期。到了清代则为私修谱牒的大发展时期。民国以来则为续修时期。
<span style="color: #.谱牒的种类、内容、性质
我国古代的谱牌,基本上分为母系、姓氏、宗传和族谱。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帝王诸侯世谱。这是限于帝王和诸侯的世谱。
(2)通国氏族谱。这是有关一国的诸姓诸族之谱。
(3)地方氏族谱。这是有关一地方的诸姓诸族之谱。
(4)家族谱。这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支系的谱牒
(5)年谱。记述一人生平事迹之谱。
(6)姓谱。专门记录姓氏之谱。
谱牒的内容也很丰富,有简有繁。多者达30多个篇章,一般的也有: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祠章记、祠规、家规、家训、义田记、墓记、墓图、艺文、著作等十几项。
谱牒的性质,历史上有附于&经者&,有附于&史者&。
从文献价值看,无论官修或私修的谱牒,均属档案。但从学术上看,一般认为谱牒应属史学范畴。
唐宋时代的学者,把谱牒视为&史&的一种,并把&国史&、&郡乘&、&邑志&、&家谱&四者并提,说明互有相似之处。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谱传即史传之支流,亦以备史传之采取也。又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span style="color: #.谱牒的编修方法
谱牒的纂修方法,先秦至宋已难考。宋以后基本有两种方式:
一是大宗谱法。为宋代苏洵修谱所创之法,通称为苏氏谱法。
二是小宗谱法。为欧阳修所创之法,通称欧氏谱法。
到了近代有人主张,舍弃宗法而另立谱法,要用史法修谱,强调家世的记录。在家世记录中,须&翔实可据&,并须配偶兼载,子女并列,以发挥家谱在研究遗传学和社会学中的作用。这种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
为使修谱更加规范,一些世家大族对编修族谱作了种种规定,有的还制订了谱规。如:修谱期限,有的规定了十年续修,有的规定30年成60年一修,古有&三此不修谱不孝&之说;
对入谱人物的称谓、年龄、要求等均有规定;
为便于查考世系,一般绘有宗图,如大宗总图、小宗总图、分房各总图等。
为便于区分辈列,一般家谱都规定了辈序表字,即每世必须取一字,作为辈分,同一辈在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以显示出属于某字辈。如孔府56- 75代,其辈序表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世毓传继广&&&& 晤宪庆繁祥
新谱修成,须将旧谱呈公面毁,不得留存,以防生弊;
领回新谱要妥善保存,不得霉烂、虫蛀,不得任人翻阅;
还有的在修谱时还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作谱九戒》,即不可无、不可忽、不可偏、不可误、不可内、不可伪、不可遗、不可秘、不可失去。
据现存材料看,以山东曲阜孔府纂修孔氏族谱的条款和办法最为完善。如乾隆39年(1774年)孔府制订的修谱条款有34条之多。规定孔氏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修谱时要&开馆&、&祭祖&,颁发&格丹&,严防冒认,流入僧道或下贱者不得入谱等。同时颁布了《修谱榜式》和《修谱凡例》,具体规定了谱牒的校阅、保存等方法。(见孔子后裔孔德懋对孔府修族谱的回忆,附后)。
修族谱在一般百姓中也是常见的事。不过在编修方法方面就比较简单,除遵守修谱的一般原则外,多数都是先由族人推选几个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人,组成一个&小班子&;然后&内查外调&,将修谱范围内的人员的姓名及相互关系搞清楚,编好世系表。也就是说,普通家族修族谱,主要是编写世系表。其他还应有编修说明(序)、目录、家训、公产约、主要人物事迹、祠堂、墓图等。
<span style="color: #.谱碟的作用
历史上修谱的目的,官修是为了选官的需要,并记录帝室王朝的功绩,传颂祖上恩德,编史修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一般民间修谱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维护家族的秩序,记明家族世系关系等。从当今来说,谱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也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是研究家族史的宝贵财富。谱牒是以一姓一族为记录对象的,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宗族的世族源流,迁徙繁衍,名人事迹,诰敕艺文,对研究各类家族的历史和名人历史等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谱牒资料涉及的范围极广,不仅为地区人口史、经济史、乃至华侨史、民族史等提供了微观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还为我们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弄清封建宗法系统的原貌,了解一代社会的历史风貌提供了佐证。
三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如当今许多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近几年到大陆探亲,也纷纷查家谱,寻根问祖,收到了好效果。
此外,谱碟学对研究社会学、旅游史学、自然科学史和著作佚文、风俗民情、文物考古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span style="color: #.谱碟研究
由于谱碟有重要作用,遍布国内外,被我国社会各界及世界有关方面所重视。
<span style="color: #84年12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达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各地区保存的家谱做了目录统计,仅大陆就有12000种。
山西省社科院等有关单位举办了&中国首届谱牒学研讨会&和&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创办了《谱牒学研究》专刊,有效地推动了谱碟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其中许多重要谱牒得到了妥善保管。如《家谱资料中心》已经收藏家谱3000多种,制成缩微胶卷830余盘,每盘6000页码,总字数4亿以上。著录姓氏270个。家谱研究中心与泰国、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非律宾、越南等国的华人建立了联系,为他们的&寻根访祖&做了大量工作,并参加了国际性学术活动,访问了&新英格兰家谱学会&,&犹他州家谱学会&,出版了专辑,发表了大量论文。
<span style="color: #8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曾查阅了150余部有关族谱,其中70部涉及闽台关系,包括郑成功的家族资料,为海峡两岸人民寻根问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span style="color: #.谱牒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欧美许多国家都有为数众多的家谱学会组织。家谱学会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有400多万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美、日、英、法、德等国都大力搜索我国家谱。仅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就收集中国家谱5000多种。在法国的巴黎档案馆查阅案者,半数为查阅家谱问祖者。
朝鲜古代谱牒的起源可追溯至曾统一朝鲜半岛450多年高丽王朝期间。讲究谱牒,重视血缘关系的文化传统,在韩国延续至今,也就是韩国社会仍是地道的各姓氏血缘集团的集合之体。各家族最珍重自己的族谱,城镇街道到处设立&族谱相谈所&,可资咨询。每个姓氏都从传统的祖宗世系排列至今。给孩子取名字也一律按族谱规定的辈别程序提一个字,在名字上显示出属于某字辈。
日本宗谱学专家多贺秋五郎对我国的宗谱进行过长期研究,写成了一部厚厚的专著《宗谱的研究》,由日本东洋文库出版。
总的说,潜碟的收集、整理、研究虽然正在引起人们重视,但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存有一些偏见。就国内国外相比,日本、美国的些研究机构做的工作,比国内学者做的工作更多而系统,以至出现了谱牒学的研究中心不在中国,而在国外的奇怪现象。据此,有关部门和有关人正在呼吁和采取措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span style="color: #.现代社会要不要修家谱
家谱、族谱既然是一姓一家的历史记录,那么现代社会和现代家庭是否还要修家谱呢?
从唯物主义看,只要有家庭、家族的存在,就会产生反映家庭、家庭成员历史及相互关系的家谱。这既是谱膝历经数千年之久而未根绝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今仍有许多家庭、家族仍在修家谱的根本因由。
从各个家庭来说,要了解其发展历史,追根求源,只有通过修家谱来提供依据。而了解家史,追根求源是人之常情,是研究家史的需要。反之,如果各家庭都不修家谱,就会使家史的研究出现&断层&。
从全社会来说,家史是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记录家史的家谱修的多了,反映社会历史的内容也就更十富了。
另外,修家谱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我国历来都有盛世修志、修谱的传统。就是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条件修谱。从国内情况看,当前有些地区也正在形成一股修谱风。特别是一些华侨多的地区及南方省、市,往往都由华侨或有钱的私营业土资助,使修谱活动具有经济保证,进展的比较顺利。
当然,修谱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宗族活动,但也要正确引导,不能借此搞封建迷信活动,也不能因修谱而发展宗族势力,冲击或影响基层的领导。同时,修谱也应奔着改革的精神,以记录家庭、家族历史为主,摒弃旧时代修谱中的一些不良做法和形式主义,尽力使共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首先要坚持自愿、民主协商的原则。愿意参加的就参加,不愿参加的也不能强迫命令。特别涉及到经费问题,不能乱摊派,不能增加族人的负担。
第二,有条件的家族可以修,没有条件的特别是族人过于分散的就不必修。事实上,所有的家族都修家谱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要简化手续,简单易行。不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第四,要男女平等,男女都可入谱,避免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修谱中,只要能注意上述问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至于修谱的方法,可按前面所提到的家谱编修方法进行。
中国最大的家谱&&清宫皇族家谱
清代皇族家谱(玉牒)共2600余册,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这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皇室谱牒,完整无损。
清室皇族玉牒分汉满两种版本,男女不同册。男册又分直格档和横格档。直格档内容记述较详,有辈分排序、人名、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官职任免年月及娶妻纳妾情况、生母的身份,是父之嫡妻还是继妻,或者是妾,生母名、外祖父名及官衔等。女册直格档则记注下嫁年月、婿名及亡故年月。
清代皇族玉牒每十年修一次,共修28次,1921年为最后一次。每次修玉牒时,其人活着,书名红字,若其人亡,书名黑字。
修牒时,续旧增新,故玉牒一次比一次厚。最后一次修的玉牒,宗室汉文直格男册,厚72厘米(长90厘米、宽50厘米,重210斤,约6480页)。宗室满文直格男册,厚80厘米(长90厘米,宽50厘米,重230斤,约7200页),为我国纸质档案单件重量之最了。
&孔府修族谱
孔氏家族的族谱,在我国历史上最久也是最完整的族谱,自宋朝元丰年问建谱以来,一千多年谱系不乱,按旧例族谱是每60年一大修,每30年一小修。我的祖父孔祥珂小修过,最后一次就是我的小弟孔德成大修的。
这次大修距前一次大修已经一百多年,小弟德成八岁那年,母亲陶氏和&四十员&商议修家谱。为此事筹备了两年,建立&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小弟德成&是宗子,担任总裁,由族长孔传堉,四十员中的孔印秋、孔继伦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还有一些勤杂员役,办公地点设在大堂、二堂、三堂。三堂院里东西两厢十多间房腾出来当印剧车间,由济南聚文斋印刷所派来了30多名工人,在屋里安装了机器,排满了铅字。平时冷冷清清的孔府顿时热闹起来。谱馆于1930年夏历10月初10日告庙开馆,全国各地孔氏族人派代表前来参加,仪式在孔庙诗礼堂举行。八岁的德成穿着古代祭服、率领全族长老、族众有执事者,朝北面跪举行告祭。族长孔传堉宣读修谱誓词,读罢将誓词供在香案上,德成率众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众人又依次向德成作揖行礼。仪式完毕又在大堂设宴招待族人。大堂前扎起彩棚,鸣放鞭炮,吹奏乐器,我虽是女孩子,也跑出跑进,像过年一样高兴。
经过七年的工作,到1937年才完成这次修谱工作。那时德成已就任&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有些新式礼节了。谱成仪式仍在孔庙诗礼堂举行,将一部新修的家谱置放在香案上,德成先率领族众到报本堂告祭,然后到诗礼堂鞠躬四拜,执事者捧家谱授给德成,德成跪接,族众在德成身后依次敬跪。德成接过家谱后,族众又依次向德成作揖行礼。当天在大堂摆宴,大肆庆贺一番,德成并和各地族人代表合影留念。
在这次大修家谱中,各地有些孔氏族人因年代久远或生活变迁,过去没有续谱的,这次也续了谱。孔祥熙就是这次修谱时续的家谱。后来我听到一种说法,说孔祥熙是山西太谷县人,不是曲阜孔族,花了两千元买了个纸坊户,孔祥熙的祖辈究竟是不是曲阜孔族,我没有考证过,我所知道的情况是:明朝确有大量纸坊户从曲阜迁到山西太谷,家谱中记载孔祥熙的先世五十六代孔希翥是在明朝时迁到山西的。从孔希翥到七十五代孔祥熙这中间十九代也都是按烈曲阜孔族字系行辈取名。
&&&&&&&&&&&&&&&&&&&&&&&&&&&&&&&&&&&&&&&&&&&&&&&&&&&&&&&&&&&&(孔德懋)
(二)家史
家史即一个家底或家族的历史。
家史详细地记载着家庭或家族成员的业绩,家族兴衰情况等。它比家谱记录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一些。可以说家谱主要是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是封建社会记录家族历史的一种形式。而家史多为当今社会采用的记录家庭或家族全面情况的家庭历史资料。
由于各家庭、家族的情况不一,写家史的要求、角度、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家史的内容及编写方法,没有完全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掌握。
<span style="color: #.家史如极内容
(1)家庭、家族所在地的情况;
(2)家庭、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变迁情况;
(3)家庭主要成员的经历、业绩、回忆录等;
(4)家庭经济状况;
(5)家规、家训;
(6)全家福等有关照片。
<span style="color: #.编写家史的方法
(1)知名人物家庭可以以知名人物为核心,或以知名人物的主要业绩为主线组织编写。
(2)家庭主要成员集体编写。可由家庭主要成员分别撰写个人的经历,然后进行汇总。其家庭的历史渊源、世系表、原籍情况及汇总工作,可由一文字水平较高的家庭成员承担,最后集体讨论通过。
(3)应确定一定的体例,使家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多数家史都以记述本家族主要成员的经历为主,而对外姓(外甥、外孙等),可只提及,不详述;家史的时限及涉及人员范围应有一定的限定;家史的书写一般用第三人称。
(4)家史的内容可以围绕一主题写。如有的写革命的家史,有的写过去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家史,有的写改革开放后的发家致富史等。也可以不选专题,只按家庭成员的一般经历写。
<span style="color: #.提倡写点家史
家庭养育了每个人,有了家庭人们才有幸福。因此,人们应当关心、了解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历史,有条件的就应当组织写写本家族的历史。
写家史,一是能反映社会历史,为历史研究服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都反映到家庭中。有更多的家庭撰写家史,才能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更丰富的事例和素材。
写家史也是一种家庭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写家史,可以回顾及研究家庭的发展历史和家庭成员的成长史,总结从严治家和人生处世的经验,对家庭成员,特别对后代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熏陶和激励。
写家史可以增强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发挥家庭的职能,促进家庭文明建设。
写家史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促进身体健康。老年人经历广,阅历丰富,也有能力组织家人写好家史。
写家史还能把零散的家史材料集中起来,载入史册,永久保存。
附:&&&&&&&&&&&&&&&&&&&&&&&&&&&&&&&&&&&&&&&&&
我为什么要写家史
在我的倡导下,我们年届七旬上下的兄弟(妹)六人,历时三年编写一部15万字的家族史。印发给儿孙们很受欢迎,亲朋好友阅后也甚加称赞,认为这是老年人应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为什么要倡导写家史呢?
一、留下家史不留遗憾
我之所以倡导写家史是受到两件事的启示才有这个动意的。一件是:我们单位有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并担任过部门领导职务的女间志,十几年前就离休了。她的孙子从记事起就看到奶奶整天洗衣做饭忙家务,认为奶奶就是个普通家庭妇女。一次有人在电话中找某某局长,孙子说他家没有这个人。当得知奶奶就是电话中要找的局长时,惊奇地问奶奶,你还上过班,还当过局长?可见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革命历史一无所知。第二件是: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短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他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离休后与他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不久父亲因病去世,他除对父亲的死非常悲痛外,更感遗憾的是,对父亲前半生的生活、战斗、工作情况一无所知。他后悔平时怎么不抽点时间与父亲交谈一下过去呢?现在想知道也无法弥补了,非常遗憾。以上两件事对我有很大启示。为什么不趁我们还健在时把过去的事、包括上辈人和家族的事写一写呢?不要等我们死后让儿孙们遗憾。我们应当留下历史,不留遗憾,这比物质财富都宝贵。
二、写家史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人人都可以写自传或家史,但我们很难指望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家史。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文化,不具备写史的条件,即便是有点文化的人也忙于生活奔命。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出来工作的同志,不管你原来文化程度高低,经过几十年的锻炼现在都能拿起笔来。再加上我们的晚年又处在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具备了写家史的条件。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旧社会我们也生活过一段,上辈人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一些;新社会是我们亲自参与建设起来的,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新发展也是我们亲眼目睹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阅历最丰富,写出来的家史内容也最丰富。我们的儿孙们大都有一定文化知识,但他们只知道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历史,旧社会那种吃糠咽菜、用火石火链取火、点煤油灯以及战争年代的兵荒马乱情景,他们只在电影、电视和书本里看到。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和家族里那段生活记录下来,他们就永远不知他们的祖辈们是怎样生活的。所以说写家史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三、为丰富社会文化添砖加瓦
自传、家史是家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写自传、家史固然是留给子孙后代,但也是留给社会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发现历史上某人的家史、遗稿、族谱等,历史学家和文物部分如获至宝,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上存留的这类文化遗产太少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文化遗产既是个人、家族的,也是社会的。我们处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时代,为什么不把这类文化搞得更好呢?我们写点自己家族的历史留给子孙后代,既充实了我们老一代人的生活,也为社会文化添砖加瓦。
我们知道,那些名人文士、英雄模范人物的传略、家史等都正式出版发行,而我们普通人的自传、家史是不能也不需要正式出版发行的。出版发行只是个形式,只要把历史留下来,其社会意义、价值都是一样的。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印制的精致一些分发给子孙们,经济条件不允许,打印一下总是可以的,就是手抄清楚留传下去也是可以的。希望感兴趣的老年人都来写写自己和家族的历史。
&&&&&&&&&&&&&&&&&&&&&&&&&&&&&&&&&&&&&&&&&&&&&&&&&&& &(张心侠)
(三)家规、家训、家戒、家劝
为了加强对家庭成员、子孙后代的教育,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达到兴家立业的目的,历史上许多家庭都制订了家规、家训、家范、家戒等。就是现代社会和当今时代的不少家庭,特别是革命家庭、文明家庭也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制订了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家训&、&家戒&,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修养,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规、家训、家戒本是封建家庭中的规定,是家史、家谱中的重耍内容,有其局限性和封建糟粕,但在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确有其精华,荟萃着先哲圣贤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熠熠发光,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当今社会中有关家庭或有条件的家庭,也可制订本家庭或本家族的&家规&、&家训&、&家戒&以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规范家庭生活热心服务社会。只是在内容形式上,既应吸收历史上家规、家训的精华,又要根据本家庭的实际,采取新的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要发扬家庭民主,充分协商共同制订,当家人也应带头贯彻执行,及时检查,按时总结。
毛泽东祖辈的家劝、家戒
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坠海沉渊,吃斋念佛也陡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若还忤逆悖天伦只恐将本雷震。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结交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竞分家,百忍千秋佳话。五、和睦乡邻。风俗何以近古?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享常相问讯。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岸,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舐犊养成无状。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难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八、婚姻随宜。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逞兴务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歌《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冻志无休,诵读不分昼夜。任他数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十、勤劳本业。天下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技巧。韶山毛氏家戒有十戒: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讼;四戒攘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七戒为胥隶;八戒为僧道;九戒谋风水;十戒占产业。
&&&&&&&&&&&&&&&&&&&& &&&&&&&& &&&摘自《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周恩来的不成文&家规&
在&家规&方面,周思来同志也为我们树立了楷模。特别是他为自己的侄子、侄女、侄媳等作了一系列不成文的规定,如: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可以去看着;来看时只能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淘钱,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什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凡个人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
周恩来同志还经常教导晚辈说:&在任何时侯都不要说出和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和我的关系,永远不要搞特殊化。要说特殊化的话,那只能在工作上做出特殊成绩来。&他的一个侄子在北京读书、工作十儿年,同志们都不知道他是周总理的侄子。
又据有关报刊报道,邓颖超同志也很重视对亲属的教育,她的惟一的侄子邓光弼同志也定有&家规&,到外边一律不说是邓颖超的亲成。几十年来,这个家庭的所有亲属都严守着这条规定。
&&&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无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謟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舆时驰,意舆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庐将复何及。
包拯、郑板桥的家训
宋代包拯把为官不贪作为后代子孙务必遵守的家法,并自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普子孙。
郑板桥则教育家人: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唐国强父亲的&治学十戒&
唐国强的父亲是青岛的一代名医,当他听说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兴奋得三天没睡好觉,之后为儿子写下&治学十戒&〔附后)寄给儿子。唐国强把父训裱好挂在墙上,时时鞭策自己奋进。
&&&&&&&&&&&&&&&&&&&&治学十戒
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
戒浮浮则不深,戒躁躁则不德,戒急急则不达,
戒粗粗则易错,戒袭袭则无创,戒奇奇则常谬,
戒名名则难实。
&&&&&&&&&&&&&& 八五年八月,唐之曦书。&&&&&&&&&&&&&&&&&&&&&&
&&&&&&&&&&&&&&&&&&&&&&&&&&&&&&&&&&&&&&&&&&&&&&&
寻常百姓立&家规&
据有关报刊报道,当今国内有些地区悄然兴起了一股&家训文化热&,不少普通的家庭也热心于订立&家规&。
赣南老区一位退休干部的家训是:&学心底无私情怀,建小康文明家庭,干子孙后代大事,做堂堂正正之人。&
一位退休教师的家训是:&凡子女,谨守家训:早起早睡,勒于拼耘;尊老爱幼,修身养性;尊纪守法,一介平民;志在天涯,学无止境;一旦为官,清正廉明;报国为家,吾日三省。&
〔四〕家庭主要社会关系记录
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的主要杜会关系情况也应有所了解,并做些必要的记录。这也是反映家庭历史的重要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名字英文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