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 下载中的国民党称呼解放区

“建丰同志”和他的“铁血救国会”
  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近期热播,故事放在了1948年国共内战最为胶着的北平,围绕国民党内的贪腐案件,国民党各派系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展开了角逐,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那么问题来了,《北平无战事》的主角是谁?方孟敖吗?
  
  我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金庸写《碧血剑》,故事中着墨最多的是袁承志和温青青,但金老却说,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是一开篇便已经死去的两个人:袁崇焕和夏雪宜(金蛇郎君),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具体情节中,但他们两人的性格、影响力却贯穿整个故事之中。
  
  《北平无战事》在很多地方承袭着刘和平前作《大明王朝1566》的风格和写作习惯。在“大明”中,刘和平安排了两个叙事中心:严党、太子党、宦官集团们在朝廷里斗,而他们各自的代理人在地方上斗。在“北平”中,由于谍战元素的加入,朝廷斗争被完全放在了幕后,屏幕上呈现的全部是各派系的代理人们在地方(即北平)的龙争虎斗。
  
  比如王庆祥饰演的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是掌管国民党财政大权的孔宋两家代理人;董勇饰演的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是国民党内少壮派“铁血救国会”的代理人;陈宝国饰演的北平警察局局长徐铁英,是国民党顽固派中统CC系的代理人;北平地下党诸位同志自不必说,是中共的代理人。这些在剧中都有明确的交待,因为观众会经常看到他们用电话给自己的“主子”请示,而这些“主子”们,才是本剧的真正主角。
  
  曾可达打电话的镜头最多,有时候他的电话一打就能说十来分钟,在剧中,他是完全依照上级指示办事的典型,也是深得上级信任的忠臣良将。他的上级,在剧中从未出镜,只是从电话中传来自己的浙江口音,而曾可达每每称呼对方为“建丰同志”。
  
  时间回溯到1910年,蒋介石妻子毛福梅在浙江奉化生下长子,后来蒋介石又从戴季陶那里过继了他的私生子为次子,蒋对这两个儿子期望颇高,这从取名上就能看出来:蒋经国、蒋纬国,取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意,两人的字分别是“建丰”“建镐”,“丰镐房”是蒋介石溪口故居,“丰镐”也是西周建都之名。
  
  1948年的蒋经国已经接近40岁,他爹这个年龄的时候,正是担任北伐军总司令、迎娶宋美龄的人生巅峰时刻,而蒋经国必须接受的事实则是,此时的他和国民党已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在军事与经济两大战线上,国民党不断溃败,前方连尝败绩、丢城失地、后方贪腐成风、物价飞涨,面对此局面,国民党内几乎无人可行回天之术。
  
  如果有的话,那个人只可能是蒋经国。古代大仗厮杀,总是大奖冲杀在前,欧洲城邦争雄,也往往是贵族骑士首当其冲,国家的覆灭,对于老百姓来说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并不会为之卖命,危亡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只可能是皇亲国戚,甚至于“太子”。
  
  实际上从抗日时期开始,蒋介石就对蒋经国进行了周密的培养和协助,他派遣蒋经国任赣南行政专员,他在赣南推行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蒋介石又支持蒋经国负责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干部培训,让小蒋在国民党中央和青年团都逐渐培养起自己的人事班底。1948年的上海“打虎”成为蒋经国走上舆论中心的一次大演习,我们如今还在反腐败时常用的比喻词“打老虎”就是从蒋经国那里来的,虽然这次上海整治市场的行动因为各方面阻力太大而最终失败,但蒋经国在党内的威望已经足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以往描写国共内战的影视剧中,蒋经国的形象常有出现,但其作用无一不是陪蒋介石身边说话的伴随型角色。《北平无战事》中,蒋经国虽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却是首次让蒋经国成为了独立的一方势力,“建丰同志”的名字始终笼罩在整个情节中。
  
  1948年,为了强化自己指挥和控制力,蒋介石寄希望于爱子,亲写手谕给蒋经国,要其纠集骨干,“成立一个能行动、有力量、组织严密的青年组织。”蒋经国从自己崇拜的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那里取了“铁血”二字,希望这个新生的团体能够以强硬手腕拯救日益倾危的政局。
  
  按照蒋经国的安排,由“中正学社”(又称“青年问题座谈会”)来指挥“铁血救国会”,“铁血救国会”再指挥校友会和青年军联谊会,这就组建起了太子党的网络系统,“中正学社”及铁血救国会由蒋经国的智囊团成员俞季虞、方庆延、江国栋、王升、戴明震担任核心成员,之后的具体运作人员全是蒋经国的嫡系人马,甚至包括了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副局长的贾亦斌。最兴盛时,铁血救国会有200多人参加,多为复员青年军大学生。
  
  让蒋经国出面在党内组建少壮派团体“铁血救国会”,其用意不言而喻,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党内严重的分裂和贪腐顽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中共地下党的渗透和统战工作,与其争民心、争舆论。正像蒋经国为“铁血救国会”定下的目标那样:“一手反共、一手反腐、一次革命、两面作战”。而蒋经国不仅身份特殊,在组建秘密团体上也有着旁人无法取代的优势,那就是蒋经国曾经留学苏联,并加入过苏共,对共产党的政工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他在赣南进行改革试验时就采取了许多苏式的经济模式和土地模式。在组建“铁血救国会”中,蒋经国要求会员背景可靠、绝对忠诚、精干得力,在内部互相称“同志”,甚至向国民党其他派系和中共方面安插卧底和眼线,种种做法与中共特工无异。
  
  加入铁血救国会(有的回忆文章也称“铁血救国团”)还需要宣誓,誓言如下:“余誓以至诚,服从领袖,参加铁血救国团,愿在最危急时机效忠党国,完成任务,保守机密,至死不渝,如有改悔,愿受最严厉之处分,此誓。宣誓人XXX。”
  
  在《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所率领的空军大队被改组为北平青年服务大队,成为“铁血救国会”彻查贪腐、清查账目的一支得力军。
  
  那么问题又来了?历史上有这样一支青年服务队吗?其实,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期间,“铁血救国会”控制之下确实也有一支“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编剧刘和平的创作很可能借鉴于此。当时蒋经国受命赴上海平抑物价、整顿经济,需要得力人手,就安排心腹王升、王异组建了号称有数千人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并将他们集中在江湾体育场学习经检条例和缉私办法一个星期,在蒋经国上海“打虎”行动中,“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承担了搜查行人、实行宵禁、清查物资等行动任务。但随着蒋经国“打虎”失败,黯然离开上海,这支队伍也解散了。
  
  “铁血救国会”虽然没有如蒋经国期待那样,在国民党的危亡时刻起到挽救时局的作用,但它为蒋经国组建自己的嫡系人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也使得蒋经国在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后,依然在党内保持强大的政治势力。蒋介石死后,蒋经国的接班何等顺利,没有发生像海峡对岸一般刀光剑影的动荡。
  
  ====================================================
  
  微信公众账号:成长的文化站
  
  这里是由《北京晚报》文化新闻部记者成长创建的自媒体平台。这里没有团队,没有推销,只有一个以文化与写作为业的人,利用生活的间隙,与你一起分享思考、见解与新知。
  
  关注本站,您将收到不时推送的【对话】【温故】【见解】【看点】【行走】等关乎文化、历史、娱乐、艺术的图片与文字。
  
  查找公众账号:chengzhangcuc
  给庄主点个赞
剧情 / 战争
孔笙 / 李雪
刘烨 / 陈宝国 / 王庆祥 / 王凯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求北平无战事里梁经纶批国民党的那段台词_百度知道
求北平无战事里梁经纶批国民党的那段台词
提问者采纳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只懂得,民兵两百万,在国统区,推向灭亡,国军就已经锐减到三百万!四一年的党团之争、在东北!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什么是三民主义。一亿三千万的人民分到了土地,谁让他们生存他们就跟谁走,深知国情,人心尽失,没有土地就没有饭吃!” 是先总理创办同盟会时就提出的纲领。城市的资产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里,早年改组国民党更是写进了党章。中央党部甚至说他是苏俄的共产党。去年一年。先总理领导国民革命,四亿多农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你们中央党部赢了、在华北,上千万的居民竟然要靠美国的救济粮活着。在党内,什么是共产主义,一亿三千万人的土地全部都是他们的后援补给。共产党的正规军迅速扩充到了三百万,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张,孔宋的财团赢了、在华东,一亿三千万的人变成了共产党的坚决拥护者,耕者有其田,国民党却被你们一步一步地推向失败、他们不懂得。这个主张被国民党抛弃了,政学系赢了。少数人的利益被你们保住了,共产党已经在他们的解放区全面推行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没有饭吃。民不聊生,在西北,占中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农村,他们不知道国民政府因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不得不推行币制改革的时候,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在农村依然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经国同志看到了这一点,竟然受到了你们的攻击,在城市依然是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资产,却让共产党在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民心,竟然还是发不出军粮。
“平均地权,在赣南试行土地改革
非常感谢!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北平无战事》中的经济学常识:解放区当时怎么样
早报记者 李淑平 实习生 马衍
&&发表于 07:24
热播史诗大戏《北平无战事》10月24日晚上演了大结局。北剧虽然没有正面战场上的枪炮声,却展现了一场决定全局的国共两党、国民党内部的金融战、经济战。
  热播史诗大戏《北平无战事》(下称&北剧&)10月24日晚上演了大结局。北剧虽然没有正面战场上的枪炮声,却展现了一场决定全局的国共两党、国民党内部的金融战、经济战。下面是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和研究延安社会历史的学者朱鸿召,对北剧中一些经济学常识的解读。
当时留学生几乎全部回国
  东方早报:北剧中,央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以及梁经伦都是留学美国的经济人才,其中何其沧还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顾问。当时美国高校的经济学地位很高吗?
  梁小民: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当时都是享有盛名的。中国的留学生想要留学,都是去好的学校。
  当年留学有三个途径,一是公费,二是获得国外奖学金,三是家庭条件好自费留学。不管什么情况出去的,几乎100%的留学生回国。除了报国心,回国就业条件好也是一个原因。
  留学回来的经济人才有进政府当官的,也有进高校当老师的。只要是留学博士,回来直接当教授,不用一步一步评职称。抗战前一个教授的月收入都有三四百银元,而当时月工资10元左右就可以维持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当官的话,收入更不用说了。
  东方早报:北剧第一集中,为解救方孟敖,央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崔中石带着10万美元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见徐铁英。崔说:&今天上海交易所的比价,1美元兑换法币1200万元。&这个汇率是什么概念?
  梁小民:法币在1935年发行,取代银本位的银元。在外汇制度上,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国家控制,统一收兑外汇,实行固定汇率。根据史料记载,一开始,1元法币兑换1先令2.5便士。1936年后,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施压下,经谈判商定,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又与美元挂钩。初期,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
  剧中的时间为1948年,十年左右的时间,法币贬值的程度可想而知,国统区当时的通货膨胀程度可想而知。
  剧中说的兑换汇率其实是黑市价,并非政府规定的&官价&。黑市价才能真正反映当时供需关系。由于国民党政府无限发行法币,导致通胀厉害,老百姓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所以都想尽量把手中的法币换成美元或黄金,这也客观上推高了美元的价格。
&币制改革&与通胀
  东方早报:北剧中自始至终都在讲&币制改革&,为了顺利进行币制改革,国民党政府要稳定民心,给老百姓发好配给粮,配给粮人人都有吗?
  梁小民:抗战后国内物资紧缺,并且因为交通中断,物资调配也是问题。国民党实行物资调配,成立民食调配委员会,主要是给城市居民及大学生发放配给粮。后来物资进一步短缺,不得不靠美国援助物资。
  东方早报:在金圆券发行前,国民政府号召民间上缴金银首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还逼迫几大企业负责人限时上缴外汇和黄金。
  梁小民:当时的国库很空虚,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采取这些措施。国库空虚的原因,一方面是抗日战争导致,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税收不涨反跌。内战爆发后特别是内战后期,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让社会各界对它失去信心,能少交的税绝不多交。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只能不断发行货币堵财政亏空,导致通货膨胀,失去民心,这样一来就是恶性循环。
  说到逼迫大企业上缴黄金和外汇,当初金圆券发行之初,普通老百姓是被&违者没收&和人还要坐牢的压制下,没办法只能上缴。那些大资本家就没那么听话了。为此,蒋介石特派蒋经国到上海亲自督阵经济管制,确保币改顺利进行。
  当时蒋经国和杜月笙先&座谈&,杜月笙拿出了1000万美元。蒋经国很不满意,说如果不老实上缴外汇和黄金就把杜抓起来。后来杜月笙又出了不少钱才&过关&。
  东方早报:对金圆券,老百姓一开始还是抱有希望的,在北剧第47集,金圆券发行前,有百姓憧憬:&听说1元可以买20斤猪肉。&
  梁小民:这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舆论宣传的结果,也只有一般的老百姓上当。老百姓一开始对金圆券改革也曾寄予了一些希望,通过上缴手中的黄金外汇表示支持,但后来发现受骗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怨恨可想而知。
  其实蒋介石自己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在为自己找退路了。国民党政府也是借着币改的机会从民间搜刮黄金和外汇。后来一看战争无望,就把大部分黄金和美元运到了台湾。
  东方早报:虽然当时国内战乱不堪,老百姓苦不堪言,但还是会有人从中渔利,比如说北剧中提到的&扬子公司&。
  梁小民:对,国民党国库空虚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当时的官僚资本损公肥私。扬子公司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该公司由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掌管,虽然是孔家私人企业,但可以利用孔家的政治地位获得便利和预先知道商业资讯,从而牟利。
  当时政府规定外汇不能随便买卖,而扬子公司这种公司则是例外,而且是以非常低的&官价&买外汇。在国外购得物资后,再卖回国内赚钱,获利甚丰。
  东方早报:币制改革为什么失败?
  梁小民:国民党想通过金圆券改革控制通货膨胀,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无法控制货币发行量,反而加剧了通胀,币制改革也告失败。
解放区的经济情况
  东方早报:在北剧中,刘烨扮演的方孟敖经常出现抽雪茄、喝红酒兑可乐的镜头,是不是那时候上层社会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梁小民:飞行员在什么社会都是比较稀缺的人员,解放战争时期更甚,国民党要靠飞行大队运输军队和物资。飞行员有特殊的待遇也不奇怪。不知道红酒兑可乐是什么说法,但是喝红酒、抽雪茄这都是美国人的做派。当时飞虎队里面既有美国人也有中国人,方孟敖跟美国人在一起待久了学会美国人做派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其他留美归来的教授学者、官员也保留了很多美国的生活习惯。
  东方早报:相比之下,解放区的经济情况怎样?
  梁小民:解放区的日子算不上多好,但是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因为当时解放区基本是自然经济,老百姓自己种地,自己吃。加上解放区政府实行很多减税政策,后来还实行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金融方面,解放区沿用在抗战时期在边区发行的边币,跟国统区的贸易很少,没有受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影响。
  另外,解放区行政、军事开支相比国民党也是少得多。
  东方早报:解放区的财政状况怎样?财政收入主要靠什么?
  朱鸿召: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几经变化,经历了和缓、特别困难、逐渐变好的阶段。抗战开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央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先后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由国民党政府给发军饷。军饷约占革命根据地财政收入的70%,剩余15%左右是国际支援,还有就是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到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国共交恶。国民党政府停发新四军的军饷,并对解放区进行政治和经济封锁,使之失去内外援,经济异常困难。
  东方早报:于是解放区开始自救?
  朱鸿召:对,在这种情况下,1941年下半年,革命根据地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在经济上发展大生产。对农民的政策,一是减轻税负;二是鼓励耕种,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提高生产率;三是农忙时组织便工队互助组帮助农民收割庄稼,这个便工互助组就是后来生产队的原型;四是评选&劳动模范&,给农民政治荣誉。对于其他政府、学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则鼓励他们开荒种地,或者给工厂帮工,使他们至少&赚&到自己一半的生活费用。
  另外,根据地政府还大量吸收其他地区的移民和难民。
  东方早报:那时解放区的金融情况怎样?
  朱鸿召:那时解放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边区银行,保障农、工、商业的发展。边区银行发行&边币&,用以流通。正是因为解放区这种相对闭合的自然经济,跟国统区很少贸易,才没受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影响。
录入编辑:王卉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财经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平无战事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