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后当孙子的忌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

死亡之吻:爷爷把孙子亲死 亲吻宝宝有七大禁忌
发帖于:时间: 08:45:00
老年人亲吻自家孙子也要谨慎(资料图)
  【阅读提示】
  出于疼爱,老年人亲吻自家孙子,却导致孙子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最近,这样一条微博广泛流传,引起了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家长的关注。那么,年轻的父母是如何看待老年人亲吻孩子的?记者昨展开调查。
  骇人微博
  爷爷亲孙子,致孩子死亡
  上月29日,名为“张思莱医师”的网友发出一条微博: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新生儿因“金葡”(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后死亡的病例。这个新生儿是三代单传的独生子,家里的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爷爷都要抱着孩子不停地亲吻。孩子住院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在追问病史时,母亲含着泪告诉我,孩子的爷爷下巴长了一个小小的脓包。孩子死后全家捶胸顿足哭泣,可是已经晚了。
  这条微博发出后,就引起了广大博友的关注。记者昨发现,该条微博有618条评论,而转发者也有近9230条。就连明星马伊P也转发了这条博文,并说她以前也知道国外有新生儿被母亲吻后感染疱疹病毒死亡的病例。除了孩子被吻导致死亡,“张思莱医师”还称,治疗过一个新生儿,因为长马牙,根据农村旧习俗,用锅底灰给孩子擦,结果也是感染后发展成败血症后死亡。“张思莱医师”称,这都是新生儿免疫机制低下,容易引起感染的缘故。
  记者看到,博主“张思莱医师”为新浪认证用户。在其个人介绍内,记者了解到,她是一个儿科医生,所在地为北京海淀区,但所在医院未详细透露。“我是母亲、外祖母,但更是大家的朋友,愿意晚年为孩子们和家长在育儿路上尽微薄之力。”“张思莱医师”称。且正如其介绍,她发出的5000多条微博,也都是关于新生儿医疗的相关情况。
  记者调查
  八成老人随意亲吻新生儿
  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后,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一些年轻家长甚至产生了恐慌感,不敢让孩子靠近年长者。记者昨就此展开了小调查。
  “这么吓人啊?”家住凯莱花园的小黄,看到此条信息后大吃了一惊。她告诉记者,自己半年前刚产下一女婴,而婆婆很喜欢闻宝宝呼出的气味,经常是嘴对嘴地逗孩子玩。起初,小黄也有些反感婆婆的做法,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开口。她称,有了这个病例后,她回去一定要跟婆婆好好商量,让她尽量不要吻孩子。
  刚做父亲一年的小那说,自己和妻子工作较忙,后来小孩都跟爷爷奶奶睡。小那称,孩子奶奶生怕他挨冻,都会依偎着孩子睡。“虽然孩子暖和了,可是老年人呼出的气体说不定对孩子也不好。”小那说,他在看到此条微博的第一时间就分享给了妻子。两人一合计,决定让父母注意,以免发生意外。
  记者昨天在10位老人之间展开了小调查,发现八成老人都喜欢亲吻孩子。“自家的孩子,喜欢才亲的,有什么不可以的啊?”家住东方名城的老李说,“以前生儿女的时候,不是随便亲亲也没出问题嘛。”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年逾六旬的胡阿姨立刻皱起了眉头。“孩子不能这么娇贵,我们不就年纪大点,哪有那么多细菌?”胡阿姨说,每次在抱小孙女之前,都会洗手。
  对于“尽量不要随便亲吻孩子”的建议,老人们都表现出不满,“那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记者发现,除了爷爷奶奶辈,孩子的父母也喜欢亲吻宝宝,且偶尔会在没有洗手、洗脸的情况下亲吻。
  儿科专家
  为孩子健康,习惯需改变
  对于大部分市民认为不会出现如此严重情况的想法,“张思莱医师”又称,这尽管是极为特殊的例子,且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发生在谁的家庭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我还是那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预防为主。”“张思莱医师”说。
  带着脓包亲吻新生儿,致其死亡,真有这样的可能性吗?记者咨询了有着多年从医经验的儿科专家郑俊谦。他分析,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绝对有可能存在。据郑医师介绍,婴儿的抵抗力低,他们的皮肤也很娇嫩。爷爷的胡须稍微触碰,就有可能会戳破孩子的面部皮肤,随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渗入。当细菌侵入到血循环后,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容易导致孩子患败血症。
  郑俊谦称,新生儿的特殊生理情况决定,一些细菌对于成人来说不会致病,但却容易让新生儿引起严重疾病,甚至死亡。“面部危险三角区以及眼睛,最好不要亲吻。”郑俊谦说,长辈喜欢孩子便随意亲吻的习惯需要改变,另外,在亲吻或抚摸孩子前,最好洗脸洗手。
  【读报词典】
  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为何称其为危险区域呢?这个部位血管丰富,口腔、鼻、咽喉、眼等部位的感染都可以扩展到这里。而最严重的是这个地方有不少血管通向脑子,它们一旦损伤或感染,可以把细菌及其毒素传到脑子,发生脑膜炎或脑脓肿。
  ■记者 栾佳丽
&&&&& 亲吻宝宝的7大禁忌
  为了宝宝的健康,小编建议,当与婴幼儿接触时,大人最好要注意一下手部、脸部的卫生。特别是身体出现以下7种状况时,最好不要亲或抱宝宝,避免宝宝被病菌感染。
  NO.1―出现水疱
  如果在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十几个连在一片,并且伴有发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就应警惕是否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因为上述症状正是“单纯疱疹病毒”局部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亲吻等方式传播,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却可能对婴儿致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好发年龄在1~4岁,以出生后第二年为发病高峰。
  防护措施:出现疱疹性口炎等“单纯疱疹病毒”症状表现的大人应在痊愈前尽量避免接触宝宝,并切忌亲吻宝宝。
  NO.2―浓妆淡抹
  爱美的妈妈们,总免不了浓妆淡抹。而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汞或其他化学物质,如果妈妈不卸妆就亲吻宝宝,或让宝宝亲吻妈妈,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
  防护措施:妈妈平时应尽量减少浓妆,亲吻宝宝前唇部应彻底卸妆。
  NO.3―伤风感冒
  并不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等明显感冒症状,才值得大人们警惕。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甚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症或合并脑炎、心肌炎,因此即使自己只是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比如轻微的头疼、咽痛,也应避免相互亲吻等亲昵之举。
  防护措施:出现感冒症状的大人和宝宝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
  NO.4―口腔疾病
  亲吻是直接的口唇接触,如果大人本身有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口腔中就会有大量致病病菌存在,通过亲吻宝宝,这些病菌就会进入宝宝的口腔,引发宝宝的口腔疾病或其他并发症。
  防护措施:在口腔疾病痊愈前不要亲吻宝宝。
  NO.5―出现皮疹
  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星星点点的皮疹,就应警惕是否是麻疹发作。因为许多年轻妈妈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所以本身是麻疹的好发人群。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而儿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尤以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母子间的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
  防护措施:一旦妈妈有得此病的嫌疑,应立即母婴隔离,并积极治疗。
  NO.6―拉肚子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致病的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因此带菌者的口腔也是传染源。大人亲吻宝宝,或者给宝宝喂饭前,用舌头尝冷热等动作,都可能增加宝宝得痢疾的几率。
  防护措施:如果大人最近肠胃不太好,应尽量避免亲吻宝宝。
  NO.7―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
  如果你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亲吻宝宝是不够安全的。甲肝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而乙肝则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染,乳汁、唾液、眼泪都是不安全因素。
集团报刊系列您好, []|
爷爷把孙子亲死 亲吻宝宝的七大禁忌
核心提示:近日,一名注册为张思莱医师的微博称,其曾治疗过一例新生儿因家人亲吻时不慎感染疾病导致死亡。看见可爱的小宝宝去抱抱亲亲也有错吗?提醒,如果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咱们喜欢亲亲宝宝的习惯或应改改了!
微博热传:爷爷的吻让孙子患上败血症该名注册为张思莱医师的微博称: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新生儿因金葡感染引起败血症后死亡的病例。这个新生儿是三代单传的独生子,每天爷爷都要不停地亲吻着孩子。孩子住院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在追问病史时,母亲含着泪告诉我,孩子的爷爷下巴长了一个小小的脓包。孩子死后全家捶胸顿足地哭泣,可是已经晚了。微博发出后,立即引来众人围观。明星马伊琍也转发了微博并表示:“疱疹病毒致疱疹性咽颊炎和手口足,若入侵脑部或肺部易致命。国外也有新生儿被母亲吻后感染疱疹病毒死亡病例。妈妈们有责任保护宝宝摒弃陋习啊!”对此,湖南省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陈铁强也表示,“从微博内容看,不能单纯认定该名新生儿的死因一定是来自爷爷的亲吻。”微博中提及的金葡实际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致病菌,如果感染局限(脓疱疹)尚不构成危险,但要积极处理。如果感染扩散,尤其是形成败血症,就非常危险了,直接后果是化脓性脑膜炎。据了解,婴幼儿感染金葡菌的临床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新生儿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弱,感染几率本来就较高,感染途径也很多,可能来自所在的周边环境,也有可能来自与大人的接触。一般而言,其通过皮肤途径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除此之外,在亲吻宝宝时,成人很可能把自己口腔里带有的病菌、病毒,尤其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病菌传给宝宝,使宝宝染上结核、脑膜炎、感冒等传染病。此外,经常亲吻宝宝的嘴,还会使宝宝口水增多,影响消化功能。因此,在走亲访友时,要格外留神,尽量避免他人随意亲吻宝宝。像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肝炎、结膜炎、口腔疾病等,都可能通过亲吻传染给宝宝。为了宝宝的健康,家长不妨学着“婉拒”亲吻这样的示好方式。亲吻宝宝的7大禁忌为了宝宝的健康,小编建议,当与婴幼儿接触时,大人最好要注意一下手部、脸部的卫生。特别是身体出现以下7种状况时,最好不要亲或抱宝宝,避免宝宝被病菌感染。
推荐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meteorlin]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功能障碍对男子的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男人心中永远的痛……[
让宝宝多接触阳光对维生素D 的合成有很大的好处,能使宝宝……[
道家的宗旨是把握人生,争取竞其天年,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
您是否因鼻炎困扰影响生活?您是否因鼻炎反复发作而绞尽脑汁?您是否…[
两名初中男生闽江溺亡,尸体打捞上岸家属痛哭
四川农民工在厦门BRT起火事件中砸开车窗,拽出十多人
关注排行图片评论新闻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老人去世百天结婚或者三年之后-55BBS 我爱购物网
&&老人去世百天结婚或者三年之后
老人去世百天结婚或者三年之后
七是数字的“七”,过去以七为一轮回或者是一周,具体说法忘了,烧百天的说法可能根据地域差异说法也不同,最好去问下你们那里的老人
8条其他回答
老人去世,儿子守孝五七,或百天,不能理发。孙子没有忌讳。可以理发的
所有鬼魂的梦不能轻易断之 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弗洛伊德德梦学说是潜意识的 压抑的欲望 替代物(形象)的满足 隐喻而神灵 鬼魂的梦却是直接的 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 梦见鬼 大多是自己宿世的怨亲债主前来索偿 并会对自己一生的运势 命运产生影响 以迷信处理 置之不理不妥另一方面
梦见去世的亲人
大多是亲人在于恶道 有求于自己 希望宿世骨肉帮助超度 本人如果不信佛
怕是不信 难以理解的如果确有此心 愿信的话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看后你自然会明白怎么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此梦将永不出现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念: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萨" 满一万遍 会在梦中见到故去亲人目前的情况。很灵验!一试便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专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持斋10天 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佛像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7遍 每读完一遍 读如下回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亲 冤亲债主即可解脱!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祁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如果是专门超度特定的人,则:回向给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如果坚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满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可用来超度亡人的。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于佛经,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个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不出百天 或者三年之后
老兄啊,现在是21世纪了,别再迷信了,正如楼上的楼上所说你们家太封建的话,那就没办法了
民间各地风俗不太一样。刚去世第一祭期叫‘五.七’就是35天,因刚去世不久,也叫无期,死者的子女几个就提前几天,那就不是35天了,然后将提前的天数加入百天(百日、百期、百晌一码事),这就是人们说的‘短五七,长百晌’(总算还是100天)。至于从何时计算,是从去世当天,有一天算一天,哪有国历旧历之分?
两位老人没过百天先后去世,也是缘分,也说明他们缘深不止一世,还有什么理由不能一起合葬呢?况且也没听说有什么禁忌
先把证领了,准生的手续办好了就行了,等过了年连孩子满月一起补桌吧。
结婚就是个仪式,啥时候办都一样的。
关于守孝期的长短其实各地讲究都不太一样,凡事但求心安就好,我各人认为把结婚证领了就得了,喜宴还是不办的好。要是非得办就简单点,不要太过热闹。从你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来你们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不管是忌讳也好,迷信也好,一年之内不要有太多的动作,比如婚礼,装修,动土这类的,回避一下比较好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扫描下载客户端老人死后当孙子的忌什么_百度知道
老人死后当孙子的忌什么
提问者采纳
可以理发的,或百天。孙子没有忌讳,不能理发,儿子守孝五七老人去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韩军)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韩军
朱自清《毁灭》里说,
“在风尘里老了,
在风尘里衰了,
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
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这应该是最合乎朱自清自己心思的《背影》主旨吧。
&年、、月,我在凯里、成都、乌鲁木齐、贵阳、合肥、石家庄六讲《背影》公开课,又对特级教师王君讲我对此文的“新解码”,反响均出乎意料,王老师因此成文《生之痛爱之深》。下面我就说说对《背影》的“新解码”。
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背影》年月发表至今载,影响和感动了无以数计的中国人,几代中国人,少年时朗读它、成年时默忆它,似乎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中了。此文入选教材版本与次数之多,在教材中保留历史之久,引起的关注之广,研究之深,研究文字之多,均堪称之“最”。围绕《背影》所发生的事件,不但映照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像”,也折射出中国教育历史走向的某些信息。还没听说,哪个国家的中小学课本中,有如此神奇的文本。这是一个太“中国化”典型的文本。上世纪年代初,《人民教育》杂志载文讨论此文教学,已经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著名的“教育历史事件”。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
——被忽略86载的“祖、孙”
若问读过《背影》的人,文章写了几个人物?十之八九的人脱口道,两个人物嘛,“我”与“父亲”。
错了,写了四个人物,祖母、朱自清的父亲(简称“朱父”)、朱自清、朱自清的儿子(简称“朱子”)。
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忽略了两个人物,即“祖母”和“朱子”,忽略了载。
而祖母、朱子,这两个人物,断不可忽略!
写祖母,只在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话,“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祖母亡故”似乎仅是全文的“背景”,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逻辑起点,仅是为渲染“家庭祸不单行、父亲命运蹇劣”的一个远景而已,似乎最终还是为实现一个目的,突出“父爱”这个主题——父亲在那种多重困境下,仍送子并无微不至照地关爱,更令人动容。
写朱子,更少,在结尾只半句话。父亲“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子,在文章中似乎只是一个道具,一个被父亲惦记的道具而已,是为衬托父亲的“爱意无限”,即父亲不但爱我,也爱我的儿,他的孙子。于是,读者觉得,这是一个中国化的、儒家人格的老人,既疼子又念孙。
以上理解,不为错,但粗浅。载了,应把忽略的重视起来,把粗浅的予以细化、深化。
祖母、朱父、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这根链条名叫“生命”。这条“生命链”,血脉流通,既坚韧,又脆弱!
设想一下,若朱自清乐意,为突出“赞美父爱、表达子愧”的主旨,则开头完全可以不写“祖母”;后文也完全可以不提孙子。那样,也不会影响“父爱情深似海,儿子愧悔难当”的主旨,反而更集中、鲜明,更减少枝蔓。但,那样的话,文章就显得单薄,没有“像基石一样厚重的东西”坠住全文,轻飘。事件、线索固然单纯了,主旨固然鲜明、突出了,但意蕴轻浮了,与任一中学生写的“父爱”作文没有根本区别。
“祖母”向读者暗示什么?死亡。
“朱子”向读者暗示什么?新生。
四个生命向读者展示什么?生命链。
“祖母亡故”在开首,“朱子被惦记”在文后,向读者展示,这条生命链,不是“闭合”的,是“开放”的。
在朱家的现实中,四人物,并不曾“共时性”地组成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即“祖母”并未看到过自己的重孙,祖母年就去世了。当时朱自清还在北京大学哲学门读书。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小名阿九),年月日出生在扬州。朱家有过朱父、朱自清、朱迈三代同堂的光景,而不曾四世同堂过。
《背影》写在年,回忆的是年祖母去世时,回家奔丧,又返北京上学的情景。
但在文章中,我们恍然发现,这四个人物,四条生命,俨然组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
于是,读者极易产生联想,四个人物的生命勾联起来,组成一个血脉流注的完整的生命链。
由此,我们对这篇千五个朴素文字,产生了“连锁式”的深悟——
第一,父亲也是儿子。正因文章提到了祖母,那么,我们感觉,朱自清的父亲,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他也是一个儿子。朱父,还仅是“朱自清的父亲”这个单纯身份吗?他还是一个“刚刚永别了母亲的儿子”呀!
第二,儿子也是父亲。正因结尾提到了朱子,让我们感觉到,眼前的这个被“父亲”送别的“儿子”身份的朱自清,他不仅是儿子,他也是父亲!(当然,须说明,朱父送别朱自清时,是年,朱自清还没做父亲。)
第三,儿子也是孙子。正因为开头提到了祖母,朱自清才具有了孙子的身份。他是以孙子的身份为祖母“簌簌”流泪。
由此,捧读这千五字的文本,就一下变得不简单,如音乐,它不是“单声部”,而是“多声部”了——
、这不单是一篇“儿子怀想父亲”的文章,这还是“一父亲怀想另一父亲”的文章。姑且名为“双父故事”。朱自清只有做了父亲之后,才体悟到自己父亲当年的不易,是一位年轻父亲向一位年老父亲表达愧悔。(“父亲”角度)
、这不单是“父亲送别儿子”的浅薄的温情故事,这还是“一儿子送别另一儿子并牵挂儿子的儿子的故事”。姑且名为“三子故事”。(“儿子”角度)
、正因为有了“祖母”与“朱自清的儿子”,朱自清在文本里才具有了三重身份:孙子儿子父亲,且具有“上承”与“下启”的作用。上承父亲、祖母,下启儿子。朱父也具有了三重身份:儿子父亲祖父。他是朱自清“祖母”的儿子,是朱自清儿子的“祖父”。
朱自清年写散文《父母的责任》,年写散文《儿女》。在年与年之间的年写《背影》。正是这种“上承”“下启”作用的不自觉觉醒。
、朱父不仅关爱着“眼前”的“儿子”,还惦记着“远方”的儿子的“儿子”。其实,朱自清已是“父亲”了(写作此文时,他已做了年“父亲”了)。另外,读者能否想像,那个已岁的朱迈,将来也会成为又一个“父亲”。那时,才能体会朱自清这个父亲的不易。由此,我们又可名曰“三个父亲的故事”:两个“现在进行时”的父亲,一个“将来时”的父亲?如此想像,不能说荒诞。
如此想像下去,我们会发现,本文俨然就是生命、血脉传递的故事,父父、子子、孙孙,又父父、子子、孙孙。(生命、血脉链条“承续传递”的角度)
、文章中的“儿子”朱自清,不仅为父亲“洒泪”,还为祖母“洒泪”。文章四写“洒泪”,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皆为父亲而洒,第二次是为祖母而洒。
洒泪(而不言),是最典型、最深刻、最刻骨铭心、最中国化的“感情表白”。如果纯粹的按照现代观念想开去,社会中每个人,是完整个体,是独立的生命,躯体皆独立,所谓“我血供我心脏”,为何因“他人”的生命亡故而“洒泪”?“那个人”与“我”有何关系?中国传统却有截然不同的回答:他命非他命,我命非我命;他命乃我命,我命乃他命;“没有他哪有我?”具有亲人伦理的个体生命之间血脉相联、心灵感应,这是一条没有断线的生命之河流!
我们也极容易想像得到,“朱父”看到儿子朱自清为祖母“洒泪”一瞬,会否恍然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祖母亡故而哭得一塌糊涂。当然,我们也极易往下联想,假如朱自清的父亲亡故,朱迈也会不会像朱自清一样地为自己的祖父痛哭流涕?!假如朱迈有了儿子,朱自清会不会也像自己的父亲惦记孙子一样,以祖父的身份惦记朱自清的孙子?!
、由此,我们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生命链“承接延续”的角度)
这是一个漫长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永世传承,香火旺盛!每一男人,就像一节根,根生树,树生干,干生枝,枝生茎,茎生花,花结果,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如此下去,就会繁衍成一个宏大的图谱,一座宏伟的森林,这是一幅由人生到家庭、到家族、到民族的图谱,是一座森林。
由此角度,我们可对“父送子的故事”再进行一次命名,这是一个“无限传承着的生命故事”,是“生命不息的中国家庭、家族故事”。只不过,《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我们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像全链”。
本文结尾提到代表着“新生”的朱自清的儿子,显示本文的生命链条,不是一个“闭合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结构”。
中国人的生命像森林、河流,中国人特别重家庭、家族、群体,几乎没有“独立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人”,是家族图谱上的一个“笔划”,是家族大树上的“一枝一叶”。比如,在中国农村,描述“某一个人”,常如此说:“某某家的、某某家族的那个谁;他父亲是谁,他叔伯是谁,他爷爷是谁”,如此,听众就豁然开朗,就明悉“某一个人”是谁了。你看,每个个体生命,都关联到一个宏大的“图谱”上了。
因此,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往往不是关乎个体的,而是关乎群体的。很多中国老人晚年看到子孙满堂,儿女绕膝,全家融融泄泄,他感到视死如归,乐观圆满,即使自己死去,也了无遗憾,因为自己的生命仍在延续。所以,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感,非常坚韧!从“群体生命”看,个体生命不必担心自我生命的消亡,只要有三五个儿子,即使一子绝后,还有彼子传香火。
这就是生命的传承、接续,所以,朱父才铭心刻骨惦念朱自清的儿子朱迈,他觉得,朱迈的生命即他的生命!年朱自清写散文《儿女》,提到朱父给朱自清写信嘱托朱自清务必照料好朱自清长子朱迈,朱父对朱自清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话中这个“他”指嫡孙朱迈,可掂量这语气,俨然是在说“我”,说他自己,他觉得那个朱迈就是他自己。
本文中,生命传承、命命勾联,最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动作,共两个。一是,朱父对朱自清的儿子遥遥、刻骨铭心的“隔代惦记”,另一个是,朱自清对于祖母的痛彻心扉、肝胆欲焚的“隔代洒泪”(朱自清写此次洒泪用“簌簌”)。朱父“惦记”朱自清的儿子,中间隔着朱自清;朱自清“痛哭”祖母,中间隔着父亲。前者我们可以看作生命的“隔代下传”,后者我们可以看作生命的“隔代上承”。
课堂设计:
、我问学生,文章中有几个孙辈?几个儿子?几个父亲?几个祖辈?
、我让学生把四条生命特征概括如下:
奶奶的背景-已逝的,
父亲的背影-将逝的,
作者的人生-壮年的,
儿子的生命未来的。
三、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被忽略86载的“死亡”
人们还忽略了《背影》文本的核心要素:死亡。
若只看到“四次洒泪”,肯定表面化了。本文实际突出写“死亡”。
若把本文比作核弹,“死亡”是本篇的“核按扭”。不足千五之篇幅三次写到“死亡”,极不寻常。
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或让读者感受到“死亡”的叩击。“洒泪”背后,隐藏着“死亡意识”,或曰“死亡意念”推动着“洒泪行为”。
首先,“死亡意识”促成了本篇文章。《背影》的写作缘起,是“死亡”。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朱自清在是接父亲的信之后,才提笔写《背影》这篇文章的。而深受触动、摇撼朱自清灵魂的,就是信中的“死亡”。这是本文的“核按扭”!
如果,父亲没有强烈的“死亡意识”,就不可能有那封信,父亲其实是用“死亡”来震醒儿子;如果,朱自清自己的“死亡意识”不那么浓烈、那么敏感,就不会有本文。
、心灵的预感:唇亡而齿寒。
三次写“死亡”(包括“对死亡的预知”),颇不寻常。
开篇,祖母去世,是第一次写“死亡”。“死亡”的氛围一下攫住全文。
第二次写“死亡”,在文末。父亲信中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是中国人对于“死亡”的委婉说法。
第三次是间接写“死亡”。朱自清感喟,“在晶莹的泪光中,……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此话隐含三意,、盼相见;、相见时少,相处日短;、不祥预感,父可会“大去”——死亡!总之,生命苦短,相处时艰。“何时”会变成“无时”,“再”会变成“无”。所以,朱自清掬心底真泪,才有“晶莹的泪光”!
三次写“死亡”,还是相互连带、承接、暗示的。
第二次“死亡”(父将“大去”)是对第一次“死亡”(祖母“亡故”)的被动、连带反应,第一次“死亡”(祖母“亡故”)客观上,暗示了、波及了第二次;
第三次间接写“死亡”(朱自清感喟“何时再相见”),是对第二次“死亡”(将“大去”)的被动、连带反应,而第二次“死亡”,主动、明确暗示了第三次。
为何说第一次(祖母“亡故”)暗示了第二次(父“将大去”)?
这是一种“唇亡齿寒”的生命预感,是作为智慧动物的“人”对生命短暂的一种必然预知。一个人,父母健在时,他(她)处在子女位置奉养父母,无论儿女年龄多大,总觉得自己是孩子,还年轻,离死神很远。若真有“死神”召唤,肯定首先召唤老迈的父母,不会临到我。所以,健在的父母,似乎是一堵又高又厚的墙壁,阻拦着外面的“死神”。然而,一旦父母亡去,子女即使年龄不大,也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离“死神”不远,老之将至,死期倒计时矣,与“死神”之间,无墙壁阻隔。父母犹唇,子女犹齿。
祖母已去,“死神”一下降临朱父身边。朱父将去,亦必去,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祖母死在年,朱父“大去”之言写于年,但我们说,年朱父在生母刚去世时肯定产生过此念,年已经年过半百的朱父愈加强烈(“死亡的必然”角度)
第二次“死亡”对于第三次的暗示则带有主观性,是明确、主动暗示,“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甚至带有夸饰成份。
为何这样说?
朱父是用书面语、书信表达,不是随口说,书面语肯定深思熟虑、字斟句酌,主动感强烈。父子间的纠葛已多年,朱自清十分执拗,不肯向父亲主动表达亲密、消除隔阂。父亲主动给儿子写信,肯定要找些借口,要摆出哀兵计,有可能把小事说成大事,说严重。一来给自己找个话茬,二来引起朱自清注意,三来给两人都找个“转身”的台阶。所写的“膀子疼”“举箸提笔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当然是实事求是,但也不能否定有夸大成份。目的就是诚恳期待儿子回头,相逢一笑消怨气。朱父心里话是,我快入土了,爷俩相处日子不久矣,不要再怨怨愤愤,冷面相对;老父若有错(如娶妾,还有支走朱自清的工资等等),你也该原谅我这个快要大去的人。所以,主动暗示的意识强烈,形成“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的效果。
朱父写信时并不老,只岁,而朱父送别朱自清时是在年前的年,只岁。岁勉强可以说是老年人了,而岁还应算壮年人。(在年岁时写信说“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朱父,又活了年,去世时岁。朱父生于年,死于年。)
朱自清三写“死亡”实现了什么目的?达到了什么效果?这本是一个问题。
让读者感觉到(他自己当然首先感觉到),生命短暂,生命虚幻,生命脆弱!
也许朱自清是无意识的,但效果却是客观的。生命看似强大、壮实、恒久、鲜活,但转眼间就可能随风飘散,遽然而逝。
命命勾联,看似稳固,坚韧,但细细想,很单薄,很脆弱,说断就断,且是“连锁反应”。
所以,“洒泪”是表层,“死亡”才是内核。这是命命链条间“心灵传递”,对“死亡”的传递。这是本文的深刻所在。
肉体的难堪:风烛残年。
朱父在亿万读者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印象?
第一,是老年人;
第二,已步入老境的身体虚弱的人,将死的人,已百病缠身。
读者印象中,这位老迈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拗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这样的画面,场景,这样的老人,足以震撼亿万读者心灵!
这样的印象,实乃朱自清有意或无意“铺陈”“渲染”,而让读者产生了“艺术错觉”。也即,你受“骗”了。
首先,结尾那段文字,故意或无意营造了朱父“风烛残年的影像”。看这些词语,“出外谋生”“东奔西走”“独立支持”,结果“家境一日不如一日”,于是“老境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膀子疼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不远”……这些文字,当然大部分是实事求是,但集中陈列,就有朱自清“铺张”“渲染”的意识了。令读者觉得这个朱父“风烛残年”“老迈沧桑”“诸事不遂”“晚境凄凉”。其实,如上文所说,朱父写此信时岁。若说岁的人算老年人尚可,但读者感觉到他“风烛残年”,肯定是“铺张”“渲染”起了作用。朱父写了这封所谓“大去不远”的信后,又活了年。
其次,对朱父“攀爬月台买橘场景”的细细摹刻,着意“渲染”了老父的吃力与艰难,让读者感受到吃力与艰难中灼热的父爱。“探”“攀”“缩”“倾”“努力”,这些细描,越细微,越精密,读者就越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历历在目,感同身受,就愈加震撼!如上文所说,朱父此时只岁,无论如何不能算老年人,甚至可说是壮年人。连中小学课本插图都被朱自清的文字“误导”,画成了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
再次,叠化效应。朱自清此文是回忆之笔,是年回忆年,是手捧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信,回忆年的送别场景。这回忆,就不自觉地把由“大去”引发的“悲”、“怜”、“惜”“痛”交织的种种情绪,不自觉地投射、叠化到年的那个“攀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上去了。前者的情绪强烈影响了后者的场景。换句话说,读者是把年那个自我觉得“大去不远”“风烛残年”的朱父形象,叠化、投射到年那个攀爬月台的壮年朱父形象上去了。于是,年的父亲,就恍然也是一位“风烛残年”、“病魔缠身”、“已入颓唐”“老迈沧桑”的老人了。
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如此“渲染”乃至“叠化”,是有意还是无意?我认为是无意的。也就是说,朱自清并非有意“误导”读者。在朱自清心目中,那个岁甚至岁的父亲,真的就是“风烛残年”“油将枯灯将灭”“老迈沧桑”“随时西去”!朱自清俯身案头,一边捧读“大去不远”的信,一边写《背影》此文,真实强烈的感觉就是:一,父亲呵,你真的老了;二,你老得太快了,你的青年、壮年流逝得太快了;三,岁的父亲老了,年前那个“攀爬月台买橘子”的岁的父亲也老了;四,父亲呵,你真的会遽然而“大去”吗?
人,对自己铭心刻骨深爱着的最亲的人,总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很难用纯客观眼光去打量。总希望他永远年轻、恒久壮实甚至长生不老;此愿望愈强烈,自己就越敏感,就越觉得亲人老得快,即使亲人额头的一根不起眼的白发,也逃不脱眼睛,不能容忍。也即,朱自清这种无意的“渲染”“铺陈”“叠化”,实际泄露了、显示了朱自清对于父亲的浓烈深重的爱!爱之愈深,就愈敏感;愈敏感,笔头就越不自觉铺陈、渲染、细描细刻。所有这些,都无形中流露出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喟。
结尾一段对于“风烛残年”影像的无意识“渲染”与“营造”,是在强调:“生命”这个血肉躯体,非钢铁也,实在单薄,不堪折腾,不堪岁蚀,不堪岁月沧桑。如树叶不堪风霜,遽然凋零。
“攀爬月台买橘”的“场景”,是在摹刻一位老年人肉体生命的虚弱、单薄、吃力,在写朱父由一个青年而壮年而老年衰老之快,在强调一个壮年壮实的躯体(“背”也)老去、衰去之迅捷。所以,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了,他大概在想什么?父亲,昨日,我恍惚记得,你还是壮年、青年,你今天怎忽成老年?你的坚韧、厚实“背”哟,衰老得太快了!
读者,也随着朱自清,不自觉地把这个父亲想像成一个“油将尽灯将枯”的衰病老人。
这些,不正是“死亡之传递”吗?
由中国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来看,生命是一根长得不能再长、遥不可及、无限延伸的链条,是一个漫漫的队列,一座浩瀚的森林。每个人都排在队列的固定位置,都勾连在固定环节中。任一生命,都无法看清这个链条的全貌,除非你是造物主!因为,我们无法走出队列,逃出链条,我们没有恒久的时间,也无法退到辽远的空间,我们没有一只“巨眼”!每个个体都太卑微、渺小、孱弱!生命个体宛如一粒尘埃。这真令我们无奈、无力,令我们讶异、错愕、震惊!
那么,个体生命,能伸手抓住的,睁眼看到的,握手触及的,能有点脚踏实地的感觉的,是什么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庭的亲人,儿孙,父祖,妻儿,兄姊等等;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生命,只能抓及紧邻的上下两三环儿(即亲人)而已。三环儿,就是三世同堂,四环儿,就是四世同堂。我们强烈感受到生命之短暂,转瞬而过,人生如惊鸿一瞥!
处于下一环的“生命”,向上一环的“生命”遥看,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影子,“背影”!
上一环的“生命”终究要走,留给下一环“生命”的是什么呢?永恒烙印的,还是那个影子,“背影”!
个体生命的长度如此短暂,而相邻上下两环儿的生命,相持、相处、勾联的时间,就短乎其短!如同两辆快速行驶的车,交错的一刹那。父子,相处相持的时间,不就是交叠的一瞬吗?不就是几个场面吗?真如影子一般,一晃而逝!父子同在南方(扬州、杭州、温州、台州、徐州)时,各自劳碌,“东奔西走”,现在,儿在北方(清华任教),父在南方,天地遥隔,父又老了,还能相处几日几时呢?
这种感觉,更如“背影”之“影子”闪过,匆匆促促,虚幻短暂。
这恐怕就是朱自清《背影》的真正主旨!
课堂设计:
我让学生通过四次洒泪,把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概括如下:
第一次洒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洒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洒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洒泪——父将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
——被忽略86载的“背”与“影”
《背影》发表载,居然还无人审视过“背影”这两个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疏忽!
这是两个太值得玩味的汉字,隐藏太多信息。我们试着“说文解字”。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对于老人、孩子、家庭,壮年男人的“背”,要撑持、背负、担承,意味着责任,苦力,受难,是一个家庭的全体生命的“基石”。这个壮年男人,这个基石一样的“生命”,很多时候是父亲。
、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对于女人,男人的“背”,意味着强大、厚重,意味着依赖、温暖,是女子安托自我、遮挡风雨的所在。在女性意识中,想起男人,很多女性不自觉想起男人的“背”;看身旁匆匆闪过的男人,牵引住女性目光的,往往是高大男人的厚厚的“背”与“肩”,“肩”“背”相连,很难细分。
、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乳房(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极易理解,儿女出生,就在母亲的前胸找到甜美的食物(乳汁),而在父亲的肩背上找到安全、踏实,找到游戏的刺激与快乐。父亲常把儿女扛上肩背,儿女似乎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最安全的地方。
、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烈冲击力。
、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背”的同义词是“负”。“负”与“父”“夫”同音,似乎“父”就意味着“负”。能“负”之人方为夫。“背”此时就等于“背负”“负重”。唐代罗邺有诗,“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
朱自清是一个诗人、艺术家,选取“背”这个影像来写父亲,深刻的寓意不言自明。
、“背”让我们想起“别”。“背”是后面的一个轮廓,我们可以把“背”的物像的抽象化:人走远了,淡去、消逝的在远方视野里的是“背之影”,所以,《背影》我们可以理解为“别影”,“生离死别之影”。让人忆起江淹的《别赋》。
、“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课文中父亲“东奔西走”“出外谋生”。到南京送别朱自清,仍在谋一份“差使”,仍奔波。让人想起马致远《汉宫秋》中的一句,“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父亲在本文中展现的是悲剧的一面。生母辞世,差使交卸,家道中落,祸不单行,悲剧厄运双双降临。
、“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即命运不顺遂,蹇劣,灾难频仍。父亲,三重灾难压身,不正是“走背字”吗?
、“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朱自清手捧“大去”之信,说不定会想到李密《陈情表》中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背”也让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父亲娶妾,对于朱自清的母亲显然是“背弃”,对于祖母的忠恳教诲也是“背弃”。朱自清祖母之死,就与朱父的妾大闹有关。受新思潮爱情观念感染的朱自清,对于父亲娶妾肯定看不惯,朱自清曾多次告诫弟弟不要接触妻子之外的其他女人。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朱自清作为诗人和艺术家,对于“影”偏爱与敏感,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看看朱自清散文《威尼斯》中的一段话:“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这表明,朱自清对“影”,有艺术的慧眼,且非常敏锐。
朱自清先生至少有两篇散文以“影”为标题,一篇是本文,另篇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一篇虽标题是《荷塘月色》,所谓月“色”者,实乃“月光中的种种物影”。
朱自清散文中对于“影”的描摹,俯拾皆是——
《毁灭》中,“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我们回顾那渺渺的黄光,不胜依恋之情。”
《白马湖》中,“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
《扬州的夏日》中,“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冬天》中,“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匆匆》中,“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笔下,“影”如此繁多、摇曳多姿,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同时,“影”又静默无声,不喧嚣。朱自清意识中,生命就如“影”!生命是造物主用肉体骨血、用灵魂之气抟塑的“精灵”,绚烂如花,壮丽如火,鲜艳如霞,多姿多彩。所以,《背影》以及众多文章中,强调那“生命之影”,正是强调“生命瞬间之影”的美丽、美妙、动人。
、“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背影》强调“生命如影”,取光阴、生命之短暂、匆匆、疾逝之意。朱自清年在著名的散文《匆匆》中,明说“光阴”实说生命,“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本文强调“生命如影”,取“影”的“虚幻不实”、“易于破灭”之意。正如朱自清长诗《毁灭》序言中说“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
、“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实体的威胁,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从“背”的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看,“背”是真实、壮健的,有生机而可触可感的;而“影”是虚幻、不实、无形、死寂的。“背”,是一个实在之“体”,“影”是一个虚无之“景”。
“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这大概就是朱自清的对生命的深刻体认。任何人,最终留给世界的都只能是“背的影”。人活着,轰轰烈烈、慷慨悲歌也罢,默默无闻、寂寂无名也罢,都不过是“刹那”般匆匆促促的“一闪”而已,留下的无非是“影”。终极处,连“影”也破碎。
课堂设计:
我让学生对“背”“影”二字“说文解字”,并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写“影”的句子——
如上所述。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
&&——“背影”遮蔽的人生观念
亿万读者,只看到文章中的“背影”是“父亲的背影”,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背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酷爱佛学,因此他对于生命有深刻的洞识,对于人生的“幻灭不实”感觉十分强烈。
朱自清的人生哲学是“刹那主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
年月日,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演讲《刹那》,郑重提出人生的“刹那主义”哲学。据学者段美乔研究,“在年的月和月,朱自清两度致信俞平伯,把‘刹那主义’由一种生活方式推进为一种人生观。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人生观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他认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是由一个个历程(即“刹那”、段落)组成。这些历程既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细节。其次,每一个历程都有其独立的价值,‘每一刹那的事有那一刹那底趣味。’第三,人们应当认真地度过每一个生命的‘刹那’,使每一个‘刹那’都和谐、健全。无论是历程、段落还是刹那都是对个体生命的静态概括。”“在此基础上朱自清又提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生命做了一个动态的概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生命的一段历程,每一个历程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刹那’一词源于佛经,意为瞬间是表时间的最小单位。佛家认为,刹那之间具有生、住、异、灭四相,称为‘刹那无常’,因此每一刹那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历程,应当细细品味。现在之一刹那称为‘现在’,前刹那称为‘过去’,后刹那称为‘未来’,是为‘刹那三世’。它强调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时时在变,永无静止。前刹那不同于后刹那,异灭的刹那也永不回返。事物转化无常,生命刹那流逝人生一步步地走向毁灭,佛教的‘刹那’本就充幻灭感。”“朱自清认为突破生命的有限性的方法是承认其‘有限’,然后在‘有限’之中追求‘无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享受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朱自清认为,他的‘刹那主义’人生观是求生意识的积极体现,试图以形而下的实际的工作来摆脱形而上的空虚和绝望带给人们安心和平静。”
从另一角度说,朱自清的人生哲学,也可以叫做“颓废的唯美主义”。其意思是,人生是暂短的,稍纵即逝的,人类的文明也是暂短的,并非永恒绚烂;像世上本来不存在永不凋谢的花朵一样,世上所有生命,鲜活的,具体的,最终都是要走向消亡。这种结论,是非常令人痛苦的、焦灼的、忧虑的、惶恐不安的,但又是无可奈何的。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走向死亡,就是倒计时了。因而,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命的态度,那就是,在痛苦中找寻美妙、赏鉴人生的刹那之美景,享受刹那之美好,使暂短的人生更为“舒服”“美妙”(朱自清原话)。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把烂漫的人生看到颓废”的卓越洞识!注意,这“颓废”绝不是当代汉语中消极、堕落之意,而是指人生终极方向上,价值的虚在、空无。寻找美妙、赏鉴人生“刹那”的态度,也不是游戏人生、寻求感官刺激之意,而是适应、顺从、安适、宽忍,用积极去应对消极。这“颓废的唯美主义”,实际是喜读佛学的朱自清的彻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它,不悲观,不放弃,不厌倦,宠辱不惊,沉静自守,豁达大度。用朱自清挚友俞平伯的话来说,就是:“生命至脆也,吾身至小也,人世至艰也,宇宙至大也,区区的挣扎,明知是沧海的微雨,然而何必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呢?”
回看《背影》,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之脆弱;看到父亲的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逝,虚幻与暂短!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的人生观念。
借用《匆匆》里的话,变换一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祖母的生命,我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长诗成名作《毁灭》里说,
“在风尘里老了,
在风尘里衰了,
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
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这应该是最合乎朱自清自己心思的《背影》主旨吧。
课堂设计:
我让学生谈朱自清的人生观,感受“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死后魂魄回家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