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香龙傲天最早出自哪里那本书

[转载]如何破解十大医学难题?&(转载)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 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
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 左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
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
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 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
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的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 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彭子益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
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保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
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
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完备。他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
所有的道理;它是一个整体。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
二、如何破解十大医学难题?
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上述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一)关于器质性心脏病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我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
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
1、风心病和肺心病
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风 心病”和“肺心病”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
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如果阳气不虚(病体阳虚),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会侵犯人,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
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
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 个“阳气”即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所以《易经》
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
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的书时,有一段话是讲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的生命就终结了。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再 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是: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内经》有“五脏皆禀气于胃”。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
生,无胃气则死”。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所以《易经》说后天脾胃是“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一个是先天,即太阳是万物的
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后世治法有“补中土以溉四旁”,即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
了。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而肾气伤的话,则如彭子益所说“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以 上个点可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
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
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
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也是始终
遵循这一个道理。
我的治疗方法
我 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还有一句话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
路。病从太阳来,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内
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
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出自《阴阳应象大论》。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
《内经》的结论。这就是病的来路。所以无怪乎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的现代医学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
对 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而且由于反复
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病的每次治疗使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后的治疗又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
的忙;所以《内经》有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的太阳经,所以“太阳经”篇的条文最
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
我 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就是说不管前因后
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
托邪外出!
这 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
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所有的外感病全都
夹有内伤。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的太阳少阴同病。大家都清楚,这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
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原则上的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
关于古方的剂量,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后,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 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
一钱可也”。也就是只用到“伤寒论”古方原方量的四分之一吧,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我是怎么样发现的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
子和我是朋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
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能回来。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
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着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他当时,老太太病重的时候,家人手忙脚乱,要准备后事
还要熬药,所以三副药熬在一块。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这就误打误撞,病人好得很快。据他儿媳告诉我,因为她急急忙忙,药熬得过火了,剩下不多一点,加了水量不够,过一会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老太太眼睛睁开时,药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
所以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用药这么大剂量会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这个大家过虑了,这个剂量,我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做的,一直到81年7月, 我们国家考古,发掘出东汉的度量衡器——权。当时发现有量液体的,量固体的,量粉末药的方法,很全面。最后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
授,作了系统的总结。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查来查去,从李时珍
开始就是现在的小方子,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我治以上两种病的思路方法,来路就做这么个交待,供大家参考。
两 种病的症候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按六经来讲,就是表里同病。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
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炙甘草60g&&
麻黄10-45g&&
辽细辛45g&&
红参30g&&&
蜂蜜150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伤寒论》麻黄汤中麻黄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用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现在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是因为剂量太小;如果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以上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就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为了万一发生中毒,准备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是30g、50g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或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志,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2004年 时,在南宁有刘力红教授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就单纯尝附子。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
附子有那么大的毒性。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不晓得力红是不是跟大家讲过。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
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辩证,立出方子那就不会有问题。所以当时方子里用防风、蜂蜜、黑豆都是为了解毒的,这样就是有副作用时,药的力量
也减弱了。如果同志们要试我的方子,还是用原来的方法,等到你有把握的时候,就可以不要这些东西。
另外关于细辛,《伤寒论》基础剂量是三两45g。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特别是接受了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的经验之后,对有些特殊的病的治疗,最高时用到120g, 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唯一的缺陷是细辛味道太大。我们用的是辽宁产的北细辛,我多次喝这个细辛的汤,都恶心。关于细辛用量“不过钱”的问题大概是在宋代出现
的,而且讲话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故事说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旁边放着些药,他鉴别后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就流传细辛不过钱这样的一种错
误的说法。你说张仲景的用量超过他多少倍?所以我们用药要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原则。
我 们看病、辩证要遵循《内经》,《伤寒论》的方法;而不是后世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些方法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不会出问题!只要
你辨证准确!外界找我看病的非常多,特别是山南海北,有的在国外,经常平均每天打十几个危重急症的电话。我说只要你方法对了,这些人都可能治疗好。这个并
不奇怪,也不要大惊小怪,附子并不是现在讲的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你无所作为就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救不了性命,你连个方子都不会开。我讲这
个意思就是要大家放心。
还讲一个故事。河南一个40多岁的妇女,她有个男孩13岁, 可能由于脑部受伤从生下来后就发癫痫,一直多年没好。那年听到北京某医院有进口的现代新药可以治这个病,他就到那儿把药买了,医院告诉他说这个药有很大的
毒性,不平安,最好住在医院来用。因为他十几年来一直在给孩子治病,山南海北跑遍全国各地,花钱就海了,也没有在意。回去小孩吃了以后就突然昏迷不醒、四
肢冰冷。要求医院抢救,医院说这种病我们没有办法。可巧他在北京买到我的那本书,按书上的“破格救心汤”大剂取了一剂,住在小旅馆里找了个电炉子熬好,给
孩子一点点灌,看能不能醒过来,能不能活过来。最后把药灌进去,孩子真的救活过来了!这孩子他的癫痫从1岁到13岁 每年犯,严重的时候一天三到四十次。但最后一剂大剂“破格救心汤”喝完以后,从北京回到河南,再没犯过。这个故事是山西出版社的郭博信打电话告诉给我的,
说这个人要表示感谢给我寄钱,问我的地址,我说你就说“不知道”算了。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一个无知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药有多厉害就糊里糊涂就用了,可惜
我们在大问题上不敢“糊涂”!
在2005年时,一位老同志(延安保育院最早的第一任院长)病了,是由肺癌、胃癌转移到胰头,最后并发心衰,北京方面建议他们找我。当时周围有几位同志就劝我,这事不要冒险,他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个老革命,他是对国家有功的人,他在战争时收养的21个孤儿中有17个 是少将。他是对国家有很大贡献,你这么几千里,贸然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个方子,你把他吃死怎么办,我考虑再三,说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救他,根据我的经验,不
会出问题。告诉力红就把这个东西发过去,老太太吃了药,第三天就下床了。但是他是有多种癌症的,阴阳气血都竭绝了,以后我还专门去看过他一次,最后多活了
三个多月,死在什么情况呢?西医说好容易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再用化疗的方法把它攻一下,把它消掉不是更好么?最后大剂量化疗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大 家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信心: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方法,不是骗人的,绝对无害!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
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由于历史的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2005年后以后,凡是用大剂量附子长期服用的病人,我让他们每月作生化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损害,全部没有!而且长期有血尿、尿蛋白的病人,经过长期温阳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者,加止痉散(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或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用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啰嗦了!
我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 生半夏45g
&&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45g& 赤芍45g
说明:高丽参研粉冲服。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对于生半夏45g,大家不要怕,我已用过的生半夏在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用量30到50公斤, 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伤寒论》的方子中半夏都是生半夏,而且“生半
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混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 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再一个问题,《神农本草经》说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
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我
知道卢老师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
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有一个病人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病人吃上方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去掉了。最后这个人好了没有,现在我还不敢断言,还要见见面才知道。
这两种病(风心病和肺心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附子200-500克净山萸肉12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
红参20克(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30克麝香1克(分3次冲服),
说明: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这个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所以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我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之厥阴病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芋肉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在四逆汤类方中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 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冠心病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病机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
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阳气虚了,阳气到不了头顶,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
一类病,就错了!
我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
基础方: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
加减:⑴、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见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薤白30g【加白酒2两事先浸泡薤白】,雪丹参120g、檀香、降香、沉香各10g、砂仁泥30g、桂枝45g、桃仁泥30g、麝香0.5g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 说明: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但乌头、附子这一类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快。相反相
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
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
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⑵、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清代火神郑钦安传下来的这套东西是我们医学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是非常造福全人类。我们讲以上的东西现在西医没办法。我们现在解决的这些问题,如果国家领导人能想到中医目前的状况,适当的引导,中医复兴之后,世界人民都会受益(掌声)
关于心脏病的一大门类,基本就是这样,这不是我的东西,这都是老祖先历代传下来,由医圣张仲景写在书里面,我只不过误打误撞的用了一下,就用出这么些明堂,大家要深信不疑。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一个是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他的生活就是非洲几个月、其他地方几个月,常年在海上生活。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好,他没有查的时候无所谓,反正海上潮湿很厉害,检查完了,西医把实际情况告诉他,结果吓坏了,还不定啥时候和你们说拜拜。情绪压力很大,他是我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住了45天,基本就是以上方法,不过他用的奔豚汤比较多,症状有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这实际上是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证。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g增加到450g, 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了,回去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跟他讲:“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
了”。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难题,可以解决(掌声)。
另一个是急性肾衰合并心衰,这个病人就是中央电视台12台导播小白的爸爸,他家是山西人,301医院和协和下的结论是:“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慢慢养吧!”他就跑回山西来了,因为他是肾衰合并心衰,没有功能的肾排的小便是清的。在用麻、附、细等45剂一个多月后,小便发臭,混浊,他父亲吃药的过程惊心动魄。反应很大,几乎要死了,邪正相争也非常厉害,当然剂量也比较大。最后这个病人,心衰肾衰都基本痊愈,现在功能恢复很好,已经2月 没有透析!这是梁浩从网上和小白沟通后告诉我的。所以我感觉,温阳的方法、托透伏邪的方法,可以解决中医急症。如果我们很好的再深入研究探索,可以攻克好
些现代医学没有办法的东西。真正就是毛主席当初说过的“如果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所贡献的话,那首先是中医!”(掌声)
二)关于中风与大、小续命汤
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有2000年 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但是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这和中医向西方靠拢,最早搞中西会通的重要人物张山雷有关,他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重点批判
这个东西。加上现代药理认为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上大小续命汤就被禁用了。我曾经和刘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
大、小续命汤的组成
小续命汤: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大续命汤:麻黄、芎藭、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杏仁。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现介绍这两个方子:
1、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
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 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孙思邈说:“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日服四服,十
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大家知道,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的适应症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组成和用法: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附子、人参、防风、茯苓、升麻、辽细辛各二两、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我用“续命煮散”的方法:肉桂用紫油桂较好;附子用生附子比较好,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药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加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续命煮散”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2、大续命散。
“大 续命散”主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
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组成和用法: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
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二次/日,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我用“大续命散”可治: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
我治100多 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
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
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
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 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
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
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 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了药出大汗
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古代治疗中风的大、小续命汤,收录在
《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机理问题比较难,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
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他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
【刘 力红: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
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在《思考中医》
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
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给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
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
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
【刘 力红:大家都知道,李老是善用大剂量的附子治疗急危重症,请问李老,您在善用大剂量的方子效果非常好,但也有一些人人用小剂量治疗同样疗效也很好,请问剂
量的大小您是怎样定夺的?尤其是对附子、细辛一类被认为有毒药物是如何定夺?李可老先生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的治疗初期,治疗急危重
症的时候,其中有6例心衰患者,在救之后很快就死了。后来一直冒打冒撞,经过详细的印证,我发现在急危重症这块,用小剂量的话只能是隔靴搔痒。大家好像是
有一种误解,这么多看来有毒的药物,会不会中毒?我反复讲了这个问题,只要辩证准确,大量药物是不会中毒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
辩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的。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药物能够治疗成功的。中药的毒性是有针对性,中医的治病是以寒制热或以热制寒,是相对
的。假如他是个寒证,用多大的量也不会过,假如他是个热证,是个假寒证,你辨证有错,用再小量的附子他也受不了。我在治病的过程中,也曾想向前辈学习他们
那种轻灵,但是最后都失败了,这也许是我的功力不够!】
【刘 力红:李可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辨证准确了,不会因为大剂量导致中毒,因为中医的治疗是以偏救偏,但是如果你没有辨证准确,不该用,那就是很小的剂量他
也要中毒,他老人家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例子,他用了那么几十年的附子,他本人开的方子里没有出现过过附子中毒,反而倒是他参加过抢救乌头碱中毒的,就是别人
用了出问题,他去抢救。别人用的量是很小很小,可是中毒了,这就说明了当用不当用的问题,最关键是这个。所以大家更多是应该学习如何把握当用不当用,切忌
片面地追求大量或是轻剂量。】
文章来源:http://rongxq./_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东狮吼最早出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