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人养成与改造世界观的改造结合起来的意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试论培养军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世界观与知识体系---1
形而上学;形而下器。
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认为,作为知识经济要素的知识,不仅囊括科学技术的知识成果,而且还包括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同时,将知识划分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what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n-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Know-how)与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等四种。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4W”知识。其主要含义是: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What),即指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也就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观察、感知或数据呈现出来的知识等;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 )
,即指白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包括自然原理或法则的科学知识等;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How
),即指技能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等;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即指涉及到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情的知识与信息。也就是知道了谁具有何种知识,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请教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
知道是什么(Know W hat)和知道为什么(Know
Why)可以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因而可以被记录和编撰,使之成为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长距离传播,因而可被视为“编码化知识”。从事信息或编码类知识的生产、处理与传播工作的增加,对知识的编码化处理使知识获得了更多的商品的属性,可以加速有用知识存量的增长,当然也隐含着知识过时和报废率越来越高的倾向。
知道做什么(Know 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类知识,主要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在与人面刘一面直接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因而可被视为“隐含经验的知识”。在知识生产中,编码类知识可被认为是需要转化的原料,隐含经验的知识,特别是知道做什么(Know
How)类知识,可被认为是处理编码化知识的工具。识别、理解和释读信息,选择有用信息,忽略不相关的信息,学习新知识和忘掉旧技艺已成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种知识是客观世界存在被人们发现的知识,称为结论类知识或称为学科知识。数学和化学的定律定理、物理中的各类效应、各类学科知识、各类语言、世界上发生过的事件等。
这些知识都是可以从计算机和网络上搜索到的,免费的,数量有限的,不会爆炸的知识,这些知识只能解释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引领社会或组织的发展。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记忆这些知识,浪费了宝贵时间。
第二种知识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改造世界的方法,称为过程类知识。比如,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工作制度、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方法、各类条令条例、工艺流程文件、各类配方、软件等等。这些知识大都是不可以从计算机和网络上搜索到的,收费的,数量无限的知识。知识爆炸、知识经济、创新、价值等指的是此类知识,这些知识引导人们改造世界,可以引领社会或组织的发展。但是要注意,由于矛盾特殊性的规律,这些知识是很容易腐烂变化的,基本上不可能长时期使用,甚至不可能重复使用,所以不必记忆而必须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知识。第二类知识的核心是现代管理方法,是学习运用创造的重要内容。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大脑的认识能力与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巨大差异就是一个贯穿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人类大脑是进化出来的,首先,人类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早期人类大脑的进化与动物进化没有区别,人有自然进化出来的总结概括功能、发现问题的好奇心、以及记忆功能。这些功能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竞争发展,这些功能为认识世界所必须,可以发现自然规律,是发现结论性知识的必然工具,其本质原来是用于概括总结客观世界的,既是用于唯心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的,这种思维模式适合于自然进化,是所有动物的思维模式。既然是天生的,所谓天才就表现在这些天生的差异。这些能力是被动的学习认识能力,概括能力只能用来发现问题并认识世界。现代社会,人的天生的记忆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即使后天进行规划和培养,于是人已经不能靠天生的聪明来学习了。现代化造成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是创造工具和方法,改造世界。动物也有学习能力,但是没有创造的能力。人类的进步真正的动力正在于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的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但逐步的深化,而且越加困难,新的重大发现十分的困难。而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的新方法却处于爆炸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引自毛泽东的实践论)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引自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一个知名的科学家必定是在采用某种正确的过程、程序或方法解决或发现了某问题后才可能成名人。一个高级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定要了解和研究用户的需求和该专业的规范,并经过自己的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将用户的需求转换成为各种设计文件。一个政治家只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设计出类似“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过程和方法才能改变中国的面貌。
知识与金钱和商品具有相同的属性,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研究知识的来源作为突破口。
(1)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开发创造得到的知识;
创造是知识产生的根本来源。知识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开发创造的渠道得到的知识,相当于商品的生产。
这个创造的过程需要支付大量的开发费用以及劳动。
这些知识是国家或者企业、个人的生产资料的一部分。
作为公平竞争和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需要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对其进行保护。
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可以拿出部分知识参加商品的交换。
为了竞争和垄断的需要,有些作为核心技术的知识绝对不能参与交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也有专门从事知识创造的产业。
除非出现破产的情况,许多关键过程和技术给多少钱也不买。
此类知识一般处于人类知识的核心部位,大都属于过程类的知识,是人类的主要知识。
(2)通过市场商品等价交换渠道得到;
既然知识有商品的价值,知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可以参加商品交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知识总是价值连城,购买者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在购买知识是总是捉襟见肘。
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学习可以认为是投资购买知识的活动,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很难完成高层次的学习。
即使是义务教育,也要投入个人的劳动时间去学习,这也是一种交换方式。于是在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上大家做出各种优化的选择。有一辈子读书的孔乙己,有读到一半大学去搞软件的盖茨,也有大量中途辍学打工的人。
基于前节叙述的原因,许多关系世界稳定、国家安危、企业经营的关键技术或知识是不可能参加商品交换的。需要的关键知识只能购买,不可能通过普通的学习得到。就象现代社会中有些国宝类商品是买不到的一样,学而不知是正常的事。
有时学的越多,就可能越赔本。有时为了得到知识,需要通过出卖国家的主权,出卖市场,出卖时间去交换,政治和经济的风险十分巨大,转基因作物就是如此。购买知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获得更大的利益。有时也为了囤积居奇和炒做。所以应当有赚有陪,知识需要进行理财操作,这就出现了技术市场。这些知识一般处于人类知识的中间部位,有结论类的知识,也有过程类的知识,量比较大。
(3)通过社会的公益事业得到;
为了保持社会生产的平衡和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交易环境。
有些基础性的知识是通过社会公益事业传播的。比如环境保护的技术、9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国家标准等等。这些知识属于劳动的工具。社会通过投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因为大家可以公平的免费得到,所以此类知识为社会公共所有,不需要参加商品的交换。
就象社会捐助的资金只占社会总资金很小的比例一样,这些知识在人类知识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只是外围和基础的内容,主要是一般结论类的知识,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知识,基本不涉及知识的核心部位。
(4)通过骗、偷、抢等非法渠道得到;
由于某些知识的获得有惊人的利益,一般的核心知识都关系国家命运、企业生存、个人的生存。所以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知识是大家都希望的。这是强盗常用的逻辑,要冒很大的风险。在法制社会是不能容忍的。
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研究过程发现了各种方法,包括定理、定义、主义。提供给大家在学校进行学习,这些都是类似投资。并不是所有学习的投资都一定可以得到回报的。于是可以进行知识投资的方向非常广泛。如果没有目的的进行投资,可能消耗个人的全部资源以及创造能力。
人们发明各种机器和工具用来加工产品,发明和生产工具的组织得到了回报。人们建立企业要进行设备和工具的大量投资。但是投资并不是一定应当得到回报。没有任何人可以认为一个投资家应当使用大量资金,尽最大能力买进世界上的所有的先进设备,建立超级工厂。这种做法就是自杀!当一个企业不了解顾客的需求,没有市场。管理混乱,没有各种规范对加工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加工不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就得不到回报。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我们可以认为第1种方法是产出,后3种方法是赔本的投入。
知识的创造有巨大的投入但是有更大的回报。
购买知识投入巨大,只可能从卖家分得部分的利益,基本不陪就不错了。
从社会公益事业得到的知识只是投入,只能回报社会。
我们的目的是要产出,不是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除采用重金购买以外是不可能通过学习获得的,而购买活动的最大获利者必定是卖方。
在组织内部,军事装备与军人的知识都是工作的武器知识,具有基本相同的属性。比如全寿命周期的属性,科学技术属性,创新属性,工作能力属性,价值属性等等。装备与各类知识的融合产生战斗力,就像燃油和氧气混合后燃烧产生能量一样,这就是知识的孵化。现在知识与武器的结合已经不可能产生战斗力了,这就是要培养指技合一的学员的原理。
智慧是什么?智慧、人缘、做人、宽容、协调、自信、真诚……其实,正是这一切品质集合成了人类“智慧”。智慧是人们正确处理问题的过程、程序和方法。你在参加解决矛盾的实践过程中,你拥有的过程和方法越正确,你的能量就越多,你成功的机率就越大。记忆是个人才华最突出特征,但是做事拥有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可以解决记忆不足的问题。运用常用的知识作为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是知识。
读过书就一定有知识吗?从孔子办学开始,知识的定义一直在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就一直没有认真的对待。大部分人认为读书多的人有知识。过去可以这样认为,在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时代就不对了。因为你有读不完的书,如此下去人人都成为以读书为职业的人。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人有没有知识与读书并没有直接关系,而直接与创新能力有关系。就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一样。知识属性的定义与研究工作,是决定我们教育面向未来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管有没有用都拿来,另一种是拿有用的东西”。“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指出了结论性知识和过程类知识的定义。这些就是毛泽东同志对待学习和创新的态度。纵观以上分析我们还能认为定理、定义、主义是最重要的知识吗?你还会发疯似的去记忆定义、定理、单词、主义,去考试吗?你的资源究竟应当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什么不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因为有知识的人行为不一定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不一定可以容入社会。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的反动势力。我们应当大胆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需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用这个最简单明了的说法对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过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建立创新型社会最核心的最重要指导思想。切中知识创新、学习和研究要害。因为创新就是要解决新问题,而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初始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产品质量的定义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软件工程的关键是用户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是采用辨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以进行养成教育,最后落实到我们具体的每个行动上去达到成功。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在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可是,我们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贯彻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创造知识的理念。无论是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等。我们的教育大都围绕记忆和推导这两个方面进行,在通过调查研究解决新问题方面的无能,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
在人类思想中存在着两种世界观,这就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人类生产中存在两种经济模式,物质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模式。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这就是层级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
所以,在人类知识中存在两种知识体系,这就是学科知识体系和过程知识体系。
在现代社会得到公认的管理学研究结果认为:当今世界所有的组织,不论是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也就是“学习型组织”。这两种组织的产生原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从有剩余生活产品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后就产生了“等级权利控制型的组织”,在人类发展到有剩余知识产品的信息化社会后就出现了“学习型组织”,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人类世界观的大转变,是人类关系进化的过程,也带来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大转变。这种转变的动力来自最根本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就是人类活动过程的结果,这些活动过程已经依次突破了农业、工业、服务、文化和信息产业的束缚。
所谓“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的,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思维和控制系统。它强调以“制度+控制”迫使所有的人“更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以达到组织的目标。等级权力控制型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前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它对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指挥具有积极意义。美国的电话与电报公司,在改革以前,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一共93层。
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后,层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组织在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新军事变革的形势下竞争取胜的需求。无论多少层,这些组织都缺少一个由发展战略到个人思想和信息交流、学习和控制的层次,所以,面对信息社会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传统层级组织的思维决策和执行的效能存在问题,这些多层级的组织在思想的传递中存在着巨大的失真、延迟和阻力,已经无法处理复杂事物造成的知识和信息爆炸,特别是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无穷变化,谁的思维更快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类通过实践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了了新的思想方法(世界观)。于是,政治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和管理学家们都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能顺应时代信息化需求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在传统的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中,领导者主要负责思考、决策和控制知识,被领导者只负责做,负责行动和应用知识。在这样的组织中,知识被少数人控制传递和运用,知识的体系结构以学科划分为特征,以适应层级组织的运行及信息传递和控制过程的要求,于是,以学科为代表的知识体系为社会精英教育和组织发展提供了基础,培养组织顶层的精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组织中,被领导者的行动往往是被动的,是接受命令式的去行动,长此以往,被领导者的行动就会变得很消极。在这类组织中,准确的记忆传达执行上级指示和理解各类知识是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由于知识数量和质量的缺乏,知识容易被少数人控制和运用,组织不需要在知识的传播和加工上花气力,领导个人的能力完全可以实现对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控制,个人可以学富五车。
而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除了思考、决策之外,更重要的是会主动与被领导者进行多方面信息和知识的沟通,所有人的思考、决策、沟通、创造都是思想的工作过程。在这样的组织中,知识被主动的传递到有需要的地方,知识的体系结构以过程体系结构为特征,以适应学习型组织结构,于是,以过程分类为代表的知识体系为社会教育和组织发展提供了基础,培养人的素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带领大家所做的集体决策往往有的放矢,决策的依据是客观证据,决策的方法和流程存在于组织的过程资产中,有效地克服了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的领导者个人独断做决策的盲目性。在这类组织中,对过程知识的研究、创造和控制成为组织成员的最核心能力素质。由于此类组织的知识存量呈爆炸增长趋势,并且不在现有的学科知识影响范围之内,处于组织顶层的领导人对于知识的识别、控制和运用能力已经崩溃,为了在社会中实现组织的价值,必须通过有组织的、系统的活动进行知识管理实现对知识的控制和运做。
在等级权力控制的组织中,领导者被认为是万能的决策者皇帝或神仙,任何事都要向他们请示,他们也似乎可以给任何事答案。领导者常常是坐在办公室中想当然地下命令和传授知识,于是也就想当然地等待结果,其实,这样的领导方式是很被动的,因为这样的领导者总是在等待,等待被领导者执行命令,也等待被领导者汇报执行的结果。这样的领导方式只会导致工作的低质、低效。
学习型组织强调的却是被领导者的被尊重,领导虽然身居高位,虽然也要负责思考决策,但是他们只是进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决策和思考,对于下面具体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他们不仅要自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思考,而且要通过上下互动来推动被领导者也依据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让被领导者的思考和自己的思考彼此推动、彼此激发,这样就使被领导者的行动越来越有效,也使领导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决策越来越完善。
学习型组织强调一种上下互动的力量,这种力量越大,组织的能量也就越大。如果一个组织上面推不动下面,下面也推不动上面,那么组织的能量必然都会消耗在中间。这样的组织在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劣势。学习型组织和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处于主动态,另一个处于被动态,对知识的学习、管理和运用也是如此。学习型组织提倡共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现成的答案。
学习型组织与层级型组织存在着不同的知识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对于组织的各级成员,我们的眼光只看到了认识到了人类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其原因是观察知识的方法(思想方法或世界观)不正确,立场不正确(站在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位置)。人类爆炸增长的知识不是小小的一成不变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承载和控制的,我们必须拥有更深邃的眼光,这个眼光只能来自思想的解放。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眼光决定的,发展的道路决定了组织和国家的命运,知识不可能改变命运。
不同的世界观、社会经济模式和组织结构,就需要有与之适应的知识结构。
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物质生产经济模式和层级社会组织结构下,人们将事物进行分解和分类处理,于是就得到了与世界观、经济模式和组织结构对应的人类教育的层级式的学科体系。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体系一共有12个学科,作为军事学有8个一级学科,下面有几十个支撑的二级学科以及几百个三级学科。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是建立在这个知识体系之上的,是不可动摇的。
层级型组织的的知识存在于每个学科的片段中。在论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实践》一书的开始,对这种学术方法的思想体系存在的问题就有这样的描述:
“自幼我们就被教导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来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无形中,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于是,当我们想一窥全貌时,便努力重整心中的片段,试图拼凑所有的碎片。但是就如物理学家鲍姆所说的,这只是白费力气;就像试着重新组合一面破镜子的碎片,想要看清镜中的真像。经过一阵子努力,我们甚至干脆放弃一窥全貌的意图。”
这种学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理论脱离实际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概括总结过程,是靠人大脑天生的思维能力完成的。可悲的是,人的大脑结构天生不是用来“反概括”(现在突然发现概括总结行为反向的这个行为动词人类好象还没有)。如果要运用这个知识体系,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伪命题是我们最头疼的,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就是象王明、陈独秀、张国涛那样聪明的教授也都搞不清楚,更别说一般的百姓了,我们从来就没有解决好过这个问题,久而久之这个问题变成了人人都会用来装潢门面的口号。
在这个知识体系引导下,学科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矛盾成为学校的主要矛盾,学校去行政化是学科带头人的期望,但是,这些人没有认识到,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层级化的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平衡作用,学科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在这个知识体系下的学校能力被定义为,向学生灌输更多数量和规模的学科知识,超过其他学校。由于层级组织信息的不对称,学生家长只知道这个知识体系的存在,“知识改变命运”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旗帜,在这个旗帜下,集合着被传统旧思想被奴役着的几十代人,他们向着虚拟的梦想狂奔,为了这个梦想抛弃了一切甚至灵魂,前赴后继,最终到达终点的没有几个人,不少人在半途就已经跳楼了。
靠学科建设大家可以活的更好,如果你成为某个学科带头人,一切好处都会得到。无论研究生写什么论文,必须在本学科要求的范围内,否则通不过。学科办的杂志成为敛财的工具,本来杂志应当是传播思想的工具,现在成为学霸的战刀和堡垒,维持着学科以及利益群体的尊严。你的学术思想,必须符合我的胃口,我必须进行审查,你还必须给我上贡。如果你不在我的学科杂志上发表论文,搞到网上去了,后果不可设想,各类规定十分明确,让你在网上的学术观点不能成为个人绩效评价的成果,因为上级确实也没有什么办法来客观的评价你的绩效,所以要听学霸的。相比之下,网络上只有尽义务的人在裸奔,学术自由变成了少数学霸的自由。一个个学科搞到如此地步,发展就会停滞。
下面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人叫陈志杰,在读博士时的毕业论文不幸被教育部抽查,结论是:“一篇工程报告,没有学术价值。”教育部发文向全国有博士、硕士点的学校实名通报该同学以及导师,取消博士资格。几年后,陈志杰因工作成就突出被录取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事物的本质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现有的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在教育体系的外部,不是投入不足,西南联大的投入明显不足,一样培养人才。教育的问题是在教育体系的内部,教育部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现在教育遇到的矛盾错综复杂”。至于主要矛盾就没有说明,也没有研究,可见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划是存在致命问题的。知识体系落后于生产力一个阶段,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具有小农经济的特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了。
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存在于一个主要的过程之中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生命周期,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从人出生到火葬场的全过程。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应当围绕这个过程的需求进行的,绝对不是围绕学科建设。就是说,专家治校与行政治校都不对,应当是需求引导。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之所以处于困境,就是研究的方法和目标有问题。
目前社会组织普遍的采用过程资产元素结构为知识体系,与教育部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接口的困难,我们有必要改变现有教育系统的知识体系,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职业教育就是向这个方向走的。
只要是素质教育,无论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其形成的过程知识元素数量都是完全相同的,过程之间的关系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过程体系中的各个元素之间交换的信息和知识不同。这样各类素质的形成过程之间就可以在任何层次产生影响,素质的体系的综合作用自然形成。
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每个知识和思想都有确定的“社会地位”。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要研究,如果不按学科划分,人类复杂的社会活动的真实的过程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方式决定了知识的体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以工农业生产垂直管理关系为基础的学科分类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知识融合的需求。
由此可以认为,人类的知识已经靠过程方法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人类的思想和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我们对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公开的网上,不难找到各类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叫做组织的过程资产。我们看到了五个层次的金字塔型的过程体系如下:
顶层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规律(世界观)
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人类基本认识规律和思想方法;为人类进行正确有效的进行思想给出了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要求和八项管理原则为代表的社会基本关系要求的知识;为组织管理体系的的建立、运行和发展给出了正确有效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1937年,自从马列主义传到了中国,就产生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中国共产党15年的实践过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其代表性的著作有《矛盾论》《实践论》《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些个实践活动在中国的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是党在17大正式提出的,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又经过50年的实践,我们党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指导思想就是控制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世界也没有闲着,经过二战、冷战、冷战结束,到信息技术发展。世界从工农业化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对组织的管理从传统的层级组织管理进化到学习型的组织管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管理思想被大家接受。战争形态也已经从第三代战争进入到第四代战争。
直到这时,我们才能够从实践的层次,清晰看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原来这些在信息化社会产生的管理理论,居然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革命中就已经有系统的实践并取得成功。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中国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于资源匮乏的共产党,只有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发挥人的数量和能力优势,发挥先进管理制度的优势,发挥先进军事理论的优势,发挥一系列不对称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这一切的优势都必须来自先进思想的优势。
《弹弓与石子—论21世纪的战争》一书作者引用《圣经》中这个典故作为书名,意在强调第四代战争将是弱者利用不对称优势,专门打击超强敌人的致命弱点,从而赢得胜利的战争形态。本书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托马斯·海默斯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直在海军陆战队步兵组织和情报部门工作,曾在美国各种防务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在美三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授课。他是伊拉克战争后,率先提出并讨论“第四代战争”的美国军事理论家之一;他的这部著作,也是系统研究“第四代战争”的首批军事著作之一。这个人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战争性质的。
作者接受了一些历史学家将现代战争划分为四代的做法,认为现代战争在过去数百年间已经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转变,现正经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过渡。推动战争从一代向另一代演进的动力,有军事的,更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组织之所以能够运用先进的战术,是因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率先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代现代战争是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出现的,体现在横队和纵队工作战术上,基本要求是向主要工作地点集中兵力。推动战争演变的不只是火药,还有欧洲从封建社会制度过渡为君主立宪制的民族国家时出现的新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第一代现代战争随着西欧社会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并伴随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中大规模组织的运用而达到顶峰。
如同第一代战争,第二代战争并非主要源于兵器性能的改进,而源于人类各活动领域的变化。尽管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基本成形于拿破仑战争的后期,但国家的征税权却是在滑铁卢战役和马恩河会战之间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增强的。西欧和北美的快速工业化,工业社会的财富创造力和批量生产能力,使国家支持战争的能力空前提高。四通八达的铁路组成的运输系统和与之配套的电报网络,加强了国家控制与调动人数急剧膨胀的组织的能力。膛线滑膛枪、后膛炮、铁丝网、机关枪,以及间接火力的出现,使战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众历经战争磨难却士气不减的爱国主义热情,也是第二代战争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第二代战争的工作原则是集中火力,所谓“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工作样式,使这一代战争达到巅峰。
海默斯认为,第三代战争表现为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动战。在分析第二代战争演变为第三代战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领域的变化后,他强调战争的发展是渐进的演变,而不是突然的革命。机动战作为第三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有迹可察,闪击战正式亮相之前,已经过数十年的孕育发展。在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机动战已经发展到极致,第三代战争也达到巅峰状态。
第四代战争几乎与第三代战争同时出现,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遇到的抵抗属于第四代战争,但第四代战争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就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海默斯的眼中,毛泽东是第四代战争的最早践行者,他不仅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并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第一次成功实践了第四代战争的思想。继毛泽东之后,越南的胡志明和武元甲也通过第四代战争打败了强大的外国组织。拉丁美洲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中东的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基地组织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第四代战争。
海默斯认为,美国在历史上几乎赢得了所有第一和第二代战争,现在也有足够的能力轻松赢得任何第三代战争。但是,美国已经不仅一次面对第四代战争,例如在越南、黎巴嫩和索马里,却没有一次能够赢得胜利。
在对第四代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海默斯提出第四代战争是长期战争,而不是所谓高技术、高强度、干脆利索的短暂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打了27年,越南人打了30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打了18年,巴勒斯坦人从1967年一直打到今天,而阿富汗人先用了10年的时间打败前苏联的组织,随后为了夺取政权一直打到现在。因此,第四代战争将以10年,而不是以月或年作为计算单位。迄今为止,只有运用第四代战争的人打败过超级大国,越南人打败过美国,阿富汗人也打败过前苏联。美国当前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世界各地的反恐战争也属于第四代战争,孰胜孰负尚难见分晓。
说到思想,就不得不研究世界观,基本思维模式是世界观,而世界上只有两种世界观。学习辨证唯物主义是为了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以适应和理解现代管理的思维模式。不学习和转变思维模式,无法深刻的理解管理知识的奥秘,很容易将管理工作形式化,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顽疾。
不要认为你的政治课有学分,你的世界观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了,你还没有熟练的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甚至你还没有眼力看到究竟是谁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本文中将用客观证据给你展示人的思想方法,展示怎样系统的应用辨证唯物主义,当你看到事实后,就会认识到改造思想的重要性,认识到什么是政治思想工作,什么是共产党。同时可以看到我们组织的危机是什么,看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提高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你们的成功打下基础。
在下一个知识体系的层次中,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采用“过程方法”,这个思想方法是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总结于马克思,叫“辨证唯物主义”。由持续改进的过程产生效益。这些核心的思想方法在全世界研究质量管理的专家门的脑袋中是模糊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写书论述过这个思想方法到底是什么,有幸的是,我们中国的毛泽东写有《实践论》《矛盾论》,对过程方法和持续改进做了详细的论述,这些论述早于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发现这个方法30年,早就在中国共产党中开始使用了。
第二层的组织体系结构过程方法的知识
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代表的建立人类组织管理体系知识;为各类组织系统的控制和作用提供体系上的支持,为将各种需求转换为实现过程的能力而建立体系进行指导。
体系是组织的实质,体系的作用是将发展战略使命分解成具体的项目、目标和过程,通过运行项目实现目标。任何事物,无论是人还是组织,必须要有与之存在相适应的过程体系。
机械化战争是力量对力量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战争。现代信息化国家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是体系对体系的竞争。所以,建立和改进组织的体系十分重要。我们30年前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对国家体系的改革,现在,我们明确的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军事体系变革就是这个体系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落实的问题,提到了我们组织和各级组织的面前。
1950年以后,美国质量管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戴明提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最早进行论述的。随后许多学者对其实际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观念。在1970年左右逐步的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和确定了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需要的8项基本原则,这个管理知识体系在全世界应用,提高了各类组织工作的质量。现在在我们组织的装备部门使用的是《GJB
9001B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的,这些原则被称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最高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研究一下各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的内容,不难发现与八项原则完全的相同,再研究一下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几乎都有对八项原则的解释。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采用八项原则比现代管理早60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不是撞大运,是在超前世界的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的必然。所以,我们应当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信心。有关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研究。
信心归信心,但是只要用以上的原则分析一下我军的规范与美军的规范就会发现,美军运用马列的本领和落实党章的能力比我们党领导下的组织要强。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本标准鼓励组织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以视为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采用《GJB 9001B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组织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对组织质量建军工作的要求,是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按照人类实践认识过程为基础框架;以国家的要求为各项工作的要求;以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为依据,抓住教育训练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推动教育训练工作进展;以基于客观测量证据为依据进行教育训练工作持续改进;靠组织过程能力的提高来适应新军事变革产生的要求。所以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与现有的按三大条令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是什么关系呢?质量管理体系与原来的管理体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实现质量建军目标有关的结果,换一种眼光看,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目标是从组织主要工作过程的侧面,客观的测量组织工作满足三大条令条例要求目标的程度,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偏离三大条令条例要求目标问题,最终产生对工作过程的持续改进。
质量建军的目标来自新军事变革产生的人民需求和期望,该目标可以补充原来的管理目标,如军事训练效益、组织战斗力建设、政治教育、民主环境、干部战士身心健康、加强纪律性和组织安全等等目标。我们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应当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使用通用要素的综合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三大条令的执行和工作的落实,有利于工作的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以及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有工作的质量。在我军的装备部门已经建立并运行着质量管理体系,在其他部门还没有开始,面对新军事变革,我军的装备部门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其他部门则茫然。
组织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以下关键21个核心过程的要求,本文按原文件的章节号给出:
4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4.2文件要求;4.2.1总则;4.2.2质量手册;4.2.3文件控制;4.2.4记录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方针;
5.4策划;5.4.1质量目标;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5.5职责、权限和沟通;5.5.1职责和权限;
5.5.2管理者代表;5.5.3内部沟通。
管理评审:5.6.1总则;5.6.2评审输入;5.6.3评审输出。
6 资源管理:
6.1资源的提供;
6.2人力资源;6.2.1总则;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6.3基础设施;
6.4工作环境。
7 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7.2.3顾客沟通;
7.3设计和开发:7.3.1设计和开发策划;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7.3.3设计和开发输出;7.3.4设计和开发评审;7.3.5设计和开发验证;7.3.6设计和开发确认;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采购;7.4.1采购过程;7.4.2采购信息;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7.5生产和服务提供;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7.5.4顾客财产;7.5.5产品防护;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2监视和测量;8.2.1顾客满意;8.2.2内部审核;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3不合格品的控制;
8.4数据分析;
改进;8.5.1持续改进;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
“我们过去没有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照样发展,只要发挥大家的积极主动精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的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对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大多数人持反对或消极的态度。这是思想没有解放的结果。这些思想的产生是过去知识没有爆炸的情况下,靠个人的能力可以控制组织各兵种的发展,靠兵种协同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在知识爆炸的现在,成员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技术和知识的要求都变化了,需要将各类知识管理融合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工作指挥的需求。靠少数领导的智慧已经不能完成联合工作使命。靠传统经验管理求组织发展已经是进入死胡同,只有靠科学管理求得发展才是出路。只有从过去的工作思想中解放出来。在后面的课程里我们将系统的讲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
第三层的通用实践过程体系的知识
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组织能力成熟度模型》为代表的人类生产(包括创新)过程规律知识体系;为有效的过程和过程之间沟通提供了可以进行系统控制和作用的方法。
在管理界,组织的转型、变革以及各类任务都被称为项目。在这个体系下怎样更好的完成任务?一个任务有多少个过程?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项目过程管理的知识。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需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来实现知识的应用。
项目管理协会(PMI)成立于 1969
年,其成立的前提是在不同应用领域(如建筑业和制药业)的项目中存在许多通用的管理实践,现在已经被美军用于联合工作和训练。在1976
年PMI 蒙特利尔年会上,人们开始广泛讨论通用实践过程标准化的问题。这又导致了对项目管理职业化的讨论。但是直到1981 年,PMI
董事会才正式立项来开发支持项目管理职业化的程序和概念。该项目建议书提出了3 个重点:
识别职业从业人员的特征(职业道德);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标准);
对项目管理职业成就的认可(认证)。
个主要知识领域的标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
教育认证(对教育机构课程质量的认可)与资格认证(对个人职业资格的认可)指南。
该报告后来成为PMI 教育认证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初始基础。1983
年,对西卡罗来纳大学的项目管理硕士课程进行了认证。1984 年,颁发了首批PMP&资格证书。
作为项目管理协会(PMI)的标准和指南,本指南是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愿参与和共同协商而开发的。其开发过程汇集了一批志愿者,并广泛搜集了对本指南内容感兴趣的人士的观点。PMI
管理该开发过程并制定规则以促进协商的公平性,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写作,也没有独立测试、评估或核实本指南所含任何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本指南所含任何判断的有效性。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是一部公认的项目管理专业标准。“标准”是一种描述既定规范、方法、过程和做法的正式文件。与法律、医学、会计等其他专业一样,本标准所包含的知识也提炼自项目管理工作者公认的良好做法。正是项目管理工作者推动了本标准的发展。
PMBOK&指南的目的是什么?
应用适当的知识、过程、技能、工具和技术,能显著促进项目成功,因此项目管理正日益得到广泛认可。PMBOK&指南旨在识别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被普遍公认为良好做法的那一部分。所谓“普遍公认”,是指这些知识和做法在大多数时候适用于大多数项目,并且其价值和有效性也已获得一致认可。所谓“良好做法”,则指人们普遍认为,使用这些技能、工具和技术能提高各种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良好做法并不意味着这些知识必须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项目;组织和/或项目管理团队负责为具体项目选择适用的知识。
PMBOK&指南还旨在提供和推广一套项目管理专业的通用词汇,用于讨论、书写和应用项目管理概念。对于一门专业学科而言,制定这样一套标准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项目管理协会(PMI)将本标准作为其项目管理专业发展计划和认证工作的基本参考资料。
作为基本参考资料,本标准既不包罗万象,也不面面俱到。它是一份指南,而不是一套方法论。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实施本指南所确定的框架。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的“临时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当项目目标达成时,或当项目因不会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中止时,或当项目需求不复存在时,项目就结束了。临时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持续时间短。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服务或成果一般不具有临时性。大多数项目都是为了创造持久性的结果。例如,国家纪念碑建设项目就是要创造一个流传百世的成果。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也往往比项目本身长久得多。
每个项目都会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尽管某些项目可交付成果中可能存在重复的元素,但这种重复并不会改变项目工作本质上的独特性。例如,即便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或者由相同的团队来建设,但每一幢办公楼的位置都是独特的,连同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承包商等。
持续性的工作通常是按组织的现有程序重复进行的。相比之下,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其创造的产品、服务或成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项目团队所面临的项目任务很可能是全新的,这就要求比其他例行工作进行更精心的规划。此外,项目可以在所有的组织层次上进行,一个项目可能涉及一个人、一个组织单元或多个组织单元。
项目可以创造:一种产品,既可以是其他产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本身就是终端产品;一种能力(如组织战斗力),能用来提供某种服务;一种成果,例如结果或文件(如某研究项目所产生的知识,可据此判断某种趋势是否存在,或某个新过程是否有益于社会)。
项目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改变一个组织的结构、人员配备或风格(如军事变革);开发或购买一套新的或改良后的信息系统;建造一幢大楼或一项基础设施;实施一套新的业务流程或程序。
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需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来实现知识的应用。
某个战略、战役、战术,某项装备工作,某项政治思想工作,都是一个特定的达到政治目的项目,战略实现的过程就是项目实现的过程。在战略实现过程中,项目管理的5个大过程(42个项目管理过程)是必须的。项目管理将战略、战役、战斗是武装斗争的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的组合起来。将各学科理论具体的、创造性的融合并落实到军事斗争的具体实践的各个过程中。我们将在后面更详细的介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及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层的专用实践过程体系的知识
以各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经验教训、客观事物、事实和技术基础工作为代表的作为过程资产的知识;为人和组织为取得成就展开的行动过程提供指南的知识。
项目光有管理是不行的,在项目运行中需要大量的过程方法知识作为项目实现的必要资源(过程资产或革命传统),于是技术基础工作就十分的重要了。在军事装备领域,装备技术基础工作包括军用标准和与装备建设有关的计量、质量、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的管理工作,是装备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技术基础就是是已经系统系化、信息化、通用化、标准化、效能化的知识。技术基础工作是对知识的加工、处理、翻新、融合、转换、测量等孵化工作。这些知识如果存放在能人的脑袋中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实践证明人是不可靠的因素,人会生老病死,思想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人沟通能力有限。
技术基础是军事装备发展和使用的综合性技术支撑体系,既广泛渗透于所有军事装备系统之中,又贯穿于军事装备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和各个重要阶段。在贯彻中央军委“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依法治军”的战略方针,实现军事装备建设和科学管理、科技创新、质量保证、成本控制等方面,装备技术基础具有决策咨询、技术监督、技术服务等保障作用。科技成果管理对激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和生产力,具有决策咨询、服务保障、依法监督的重要作用。
军用标准化工作建立了覆盖整个装备系统各过程的标准体系,是装备技术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军事装备学经过多年的技术基础研究,以经拥有许多标准。覆盖范围从军事装备的发展战略研究,到具体的元器件使用,都有标准和规范。为此,总装备部专门一直有技术基础局。目的是从技术基础上提高装备的效能,为全军装备的发展系统的积累知识,装备技术基础工作的产品在管理学上叫组织的过程资产,是知识化社会的核心资产,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装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学科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装备质量管理这个工作的抓手中狠下气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新军事变革中能够主动转型和发展,根本原因只有从军事装备学科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上能够解释。
大量的客观证据表明,虽然军事装备学的书本中没有明显的写着辨证唯物主义的文字、口号、光荣历史或结论,却在进行装备的技术基础工作中,将《矛盾论》《实践论》的方法以及《党章》的要求明确地写入军事装备技术基础工作标准中,作为工作的指南,一同作为装备技术基础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具体要求,系统的进行实施。十分幸运的是,军事装备学大多数从国外学来的基础性工作方法,以及所有的基础的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完全吻合。
军事装备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管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正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不是他们从马列那里学来的,是自己实践出来的,社会淘汰出来的,概括总结出来的。因为客观规律是存在的,不是能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是谁来做结果只能相同。
军事装备学系统的将我党的政治理论用于指导所有军事装备具体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中抓住军事装备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军事需求与装备质量之间的矛盾”;军事装备发展以“满足军事需求”为主题主线开展工作,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装备质量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方法;以《实践论》的理论指导持续改进组织过程资产,作为解决未来矛盾发展军事装备的利器;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主要内容作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扎实的理论基础,造就了军事装备学持续、科学发展的能力。
军事装备如此,在组织的其他工作中就没有那么科学了,以组织政治工作为例,除了口号式的要求和概括的案例外,没有人研究过政治是什么,政治是过程吗?每个政治工作的过程是个怎样的过程,过程分几个阶段,这些过程是怎样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不断的进行思想的进步的,这些过程中的矛盾有那些特性,譬如普遍性、特殊性,也没有按这个唯一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研究就更别提了。我们的政治课居然还可以用马列文章和结论作为课本,向学员灌输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军事装备至少在表面上会引领军事变革。
沿用装备学的原理,党委提出了“整治技术基础”的目标,开展整治活动,技术基础不是工作,是工作的抓手,就是讲技术基础是工作过程的规范和制度,规范和制度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是完成任务的资源。技术基础工作是工作的抓手就是这个意思。在后面章节我们的每项内容都涉及到技术基础工作,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耳边一定要有技术基础的回声,这样才能促进对管理的理解。
按此过程知识体系结构,知识不再受学科的控制,只受社会需求的驱动实现从思维到行动过程的控制,组织只以军事需求为关注的焦点,以实现需求的工作能力为目标。这样就可以彻底的解除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制约关系。
这种知识体系是与人类的活动过程完全融合的,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活动,全部的融合,绝对不可分割。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伪命题。这个命题一直是政治理论研究的重点、盲点、弱点、缺点,理论脱离实际是学科划分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说,如果理论不脱离实际,就不能上升成为学科。
现有的知识体系分类方法是按照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分类的,没有实现分类之间的关系互通,也断绝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实世界,是由各类事物之间相互传递能量而组成的复杂系统,分类研究的方法不能处理复杂事物造就的矛盾,这种研究方法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于是,现有的知识体系与政治思想是脱离的,需要额外的政治思想工作,新的知识体系已经将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融合到过程中。因此某个研究方向的带头人身在山中,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
现有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概括总结的方法上的,创新不可能靠概括总结出来,需要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不包括在本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中,是隐性的知识,一般在某个学科只有少数人掌握。学习型社会到来,旧的信息交互行为模式逐步的被取代,效率被提高。新的知识体系应当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来描述知识的变化,这样就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了。既然是事物的发展过程,需求产生就是事物的开端,满足需求就是事物的结束。在这个知识体系下,质量、能力、素质、绩效都不是过去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由客观证据支持的可以看到的事物区别的特征。创新已经成为每个人自觉的依据规范进行的活动,不需要领导更加关注。
在工程领域,采用这种知识体系已经多年,并形成了系统的国家标准和制度体系,正是这个体系,支撑着国家重点工程有效的进行,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才。我们国家的军事理论研究和组织体系建设正是因为没有建立在这个知识体系之上,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组织还没有突破数量规模型的体制和思想,这与知识体系的本质是有关的。
传统的知识体系的结构,已经成为我们组织建设的障碍,组织只能在中间来回的选择,没有自己创新的余地。军事理论虽然也承认满足工作需求是组织发展的目标,但不承认工作的需求是超越和超前人们认识的,就是说是超越学科知识的。如果在现有的学科知识中搞组织建设,怎么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所以新的知识体系,必须能够满足任何的工作需求,这就要在知识体系中存在需求分解的方法方面的知识,这在原有的军事理论研究中只是以口号存在着的。
这些由人民大众实现的过程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价值观。非人民群众不可,未来社会,被抽象出来的英雄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被抽象的知识体系并不存在政治思想特征,而新的知识体系的政治思想特征十分明显,任何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方法的人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知识体系的组织中。而政治思想和组织将对知识系统产生方向和效能上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知识体系的生命力。在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中无关重要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新的知识体系中真正的成为了生命线,因为政治是一切过程的导向。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各级组织的领导为了产生工作的目标体系,不得不主动的做思想政治工作,用以保持组织的知识体系的生存和发展。
新的知识体系是组织中每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任何人一旦脱离了这片土地将被组织淘汰,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不断的研究学习,相互交流,不断的为土地增加营养,共同开辟新的土地。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是寄托在有一个好的皇帝或英雄,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
过去的政治、军事理论研究,更多地强调对以前政治、军事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上,以避免在下一过程中犯上一过程中的错误;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总结式的军事理论研究逐渐被创新式的研究模式所代替,人们更加强调对未来工作需求的预测,超前设计未来军事理论,并以其牵引组织建设,做到理论怎样设计组织就怎样建,未来工作就怎样做。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的话应当为我们所理解。
转型不是靠共产党员的资历、博士的学历和教授的经历牵引的,是靠人民群众的需求(政治)牵引的。面对这些需求,我们组织的任何人都必须作出选择。传递知识的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没有必然的联系,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存在着系统的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不是存在学习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我们的组织存在学习马列理论的过程,不代表就存在系统运用马列理论的过程,即使存在着局部运用马列理论,也不一定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结合部改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