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劫和减劫是定数吗不论善恶都改变不了吗

回gblackgold 黑金: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查看 (800)
积分58067 等级12 香主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请看来自CCTV真诚的报导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圣严法师&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是,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的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原主体。 求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回家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原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臧,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的由外面臧进去,也不断的从里面搬出来,臧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觉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超越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与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臧进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静)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节录自《菩提树》杂志
轮回的说明 白圣 &&&& 谈到轮回二字,先要知道佛教的因果律,因佛教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条件凑合而形成的因果定律;除了因缘条件与因果定律之外,世间并没有一种现象能够单独生起与存在。比如我们面前有一棵果子树,它最初是一粒果树的种子为因,种在土中后,经过灌水、施肥、及日光空气等培养的助缘,便渐渐地发芽,抽条,才长成一棵树。到了相当的时候,树上又开花,花落又结成果实了。又如我们一个人,最初是自己的业识为因,经过父母的孕育为缘,到了十月满足,由母胎出世,便成了我们这个人了。这都是因缘条件与因果的定律。我们要研究这种因果的过程,在时间上应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过去世是因,现在世就是果。现在世是因,未来世又是果。这样我们虽没有神通,可以用因果律推知今生所遭遇到的一切苦乐,都是依着过去所作的善恶之因所招感的。来世要受的苦乐,又是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之因所招感的。所以佛法说:‘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这些为善作恶,感因招果的道理,在佛学上有个专名词,叫做‘业感缘起’。 &&&& 这个‘业’到底是什么?又是怎样有的?按业的本身,无有固定的性质,它是随着吾人善恶的心理,所生起的一种行为造作,而集成的力量,名之为‘业力’。比如我们心中存有贪嗔痴慢等烦恼的思想,引起我们的‘身’与‘口’所作的杀盗淫妄等罪恶的行为,名之为恶业。又如我们心中存有五戒(不作杀盗淫妄酒)十善(身不作杀盗淫。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无贪嗔痴。)等纯善的思想,当然所行所为的都是善业。由此即知业力之恶,就是由烦恼恶因,所造成的一种恶的行为;业力之善,就是由对治烦恼恶因,所起的一种善的行为;由有这种业行造作的力用,所为才能招感到我们现生苦乐的果报。 &&& 我们心中为什么有贪嗔痴烦恼呢?我们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就是‘无明’,由有无明薰习力故才有种种烦恼生起。所以说,无明是烦恼的发动机;现时无明也是烦恼的根本。但是无明到底是什么?是从何而有的?我们应知无明的解释,就是无所明了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心中有了一念迷惑,而不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无明只有迷理成事的作用,而没有实际存在的体性,所以修行得力,即能断除,更应知道众生心中一念迷既是无明,那么众生心中一念悟即是智慧了。由此即知迷悟是众生心中的二种作用,而不是众生心中的自性本体。 &&& 至于无明从何而有?须要知道无明是众生心中法而具足的一种力量,没有生起的时间,更没有生起的现象,故佛经云:‘无始无明。’又无明与真心虽是对立的名词,俱是无始而有的东西,但我们只可说无明是依着真心而有的,不可说无明是从真心生起的。以无明与真心本是二始同源的东西,不能说谁先谁后。如果再分析一下,真心是无始无终的――以真心之体,从来不变。无明是无始有终的――以无明妄法修行能断故。又我们能明白这种修断的道理,就可以反推到因果轮回起自业力,业力是由烦恼造作的,烦恼的根本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只要能断掉根本无明,则一切世间的因果轮回自然都会停息而断灭了。 && 但是我们到底将什么来断除无明呢?这就要依着佛法的指示先修戒定慧三种法门,才能断除根本的无明。如何修戒定慧呢?就得要先制止心中的十种恶念不起(即修前面十善法),而生出一种禅定的功夫。由有禅定的功夫而发出一种智慧的力量。由智慧之力,现起一种净化的作用。如是才能断掉心中的种种烦恼,以及无始的根本无明。从此生死轮回永息,菩提涅槃永证,一切智慧光明,功德法财悉皆圆满成就了。
轮回问生死答客七则&&& 圣严 (一)客问:人类死了,当真还有转生的机会吗?有什么证据呢? 答:人之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它的可能性,真像一件事物的作用,与反作用不能分开,进了饮食,必定有所排泄,一样的简单明了。物质的原素,永远不会消灭,精神的主体,也永远存在。至于要问证据,正因精神的主体,不是物质的原素,所以不能用求证物质原素方法,来求证精神主体来去,所以只有用精神来领会精神。宗教的作用,能够提炼精神的成份,提高精神的效能,所以唯有在宗教的经验之中,始可求得人类生死轮回的现量境界。 (二)客问:人死之后,就是鬼吗? 答:这倒不一定的,六道轮回之中,鬼道只是六分之一的可能性,所以人死之后,可能就是鬼、但也很可能不是鬼。 (三)客问:人死之后,有的会显灵,有的则毫无音讯,并且不论是凶杀死,或者是寿终正寝,都是如此,这是什么道理? 答:刚才说过,人死之后。可能是鬼,也很可能不是鬼,如果生在鬼道,如有必要,或者由于阳世眷属的召请,鬼自可能显灵,倘若生时有大福德,死后即可生天,生天之后,即不会再来人间显灵;或者生时罪大恶极死后即堕地狱,下了地狱,也不会有其自由行动,所以也不会显灵;再如人死之后,即去旁生畜道之中,自亦无从再来显灵,另外一个理由:阳寿已尽,已经该死而死者,不论其为恶死或善终,都会纳入一个规则的系统,这好像是部队改编,离开此处的组织,使会去向另一个部队即时报道,亦没有机会在外闲游肇事的可能;如果命不该死,就要像败退的散兵游勇了,他们没有立即的归趋,只得在外东闯西荡,直到政府为之成立收容所,予以安排之后,此一混乱的现象,才会结束,但在这种混乱的过程中,生人固然害怕他们,他们也是最觉困恼的阶段。 (四)客问: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一定也有他们伟大的灵魂,为什么绝对的多数,如孔孟之流,死了两千多年,尽管后人膜拜,也不见他们显灵呢? 答:佛教的宇宙观是无限大的,佛教的世界观也是无限多的。那些伟大的圣贤豪杰,为了他们的愿力,来到我们的地球世界,从事抢救的工作,当他们的工作任务,到了一定的际限时,他们就会离此他往,他们的愿力无限,宇宙无限,世界无限,人类的世界无限,众生的世界无限,以期无限的愿力,往返于无限的世界之中,在我们这个极其有限的时空之间,来探索他们的来龙去脉,自是莫测高深的事了。 (五)依照尊说,人死之后不一定是鬼,那么人死之后,何必超度? 答:根据佛教的观念,人死之后,通常都有个中间的过程,叫做中阴身时期,共有四十九日,在此四十九日之内,亦如法院诉讼尚未判决而予交保候讯之际,四十九日一到,即是判决成案,该当如何,即予如何。所以人死之后,眷属为之超度,乃在为其增德,以期减轻罪业,增长福力,但此仅为助缘,而非绝对的主因。 (六)转生投胎,其过程究竟如何? 答:根据佛教的观念,一切由业力与愿力的牵引,非由灵魂的主宰,先由中阴身,循缘而至父母之处,若遇父母交会,即起男女淫欲颠倒之想,此念一起,随即入胎,经过住胎十月,便是哇哇坠地了。 (七)客问:但是曾有许多见闻,并非如此投胎的,往往在婴儿临盆之前,产妇或其家人,见有异象现前,或人或畜,见后忽然不现,产妇随即临盆了,此当怎么解释? 答:这种现象是有的,但却不是经常,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有借尸还魂的故事吗?借尸还魂的原则,是此一生人的生理机能,仍然是健康的,但是他的阳寿已经到期,正当他死去之时,即有另一个不该死而又冤枉死了灵魂,来接收他们肉体住进去,正像有一幢房子还是好好,但是它的主人必需出远门,并且不再打算回来的话,另外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岂不可以搬进去住呢?再说到本题的现象,也正是这一同类的道理,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可以活到一百多岁,也可能落地便死,那么这些异象的发生,也是借尸还魂了。
佛教揭示的轮回过程佛书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死有,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中有,亦译“中阴”,指从死后到再生的中间过渡阶段。四有说对人死亡、死后、出生等轮回转世的过程揭示得非常清晰。&1、死亡(死有)&&&&&人在死亡时的表现首先是“四大”分散,然后是灵魂(神识和生命能量)离体。&&&&“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人的肉体也不例外,如人身中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人身中的暖气属火大;人身中的出入息及身动转属风大。此四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败坏分散。四大分散的一般步骤是:(1)地收入水。外现身不能动,不能自持,自觉天地崩溃,沉重不堪,明显的视觉影像消失(“光消灭”),其时周身的气开始向心轮(两乳中点后脊骨内)收摄,内见如缕缕烟雾之相。(2)水收入火。外现汗、唾液等干涸,内见如阳焰(阳光被反射在路上闪动如火焰)之相。(3)火收入风。外现体热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摄,内见如萤火之微光。(4)风收入识。外现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断气),是时作恶业者受诸痛苦。内见如灯光朗燃、不被风所摇动之相。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现,也可能在短暂时间内顿然俱现。&&&&人在临终时,身中暖热未尽前,心中会顿然快速显现一生所作的善、恶业。因人所作善恶业不同,濒死经验有种种差异。《瑜伽师地论》卷一大体分为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类。善心死,谓由生平善业因缘,于临终之际,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悦轻快的善事,或因有关人的在场和劝导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忆中,先是“粗想”(粗线条的回忆),接着转为“细想”(细微的回忆),然后转为“无记心”(无所忆念,平安坦然),从此命终。不善心死,谓由作恶因缘,或有关的人、境物的触发,回忆起生平所作恶事及与烦恼相关联的事,生起贪、瞋、邪见等恶心,也是从粗想转为细想,从细想中命终。无记心死,谓由某种因缘,临终时什么也不回忆,在非善非恶、无所思念的无记心中死去。三种死的区别,是“善心死时,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见不乱色相”(看见不会扰乱安乐心的情境),“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见乱色相”;无记心死则即非安乐又非苦恼。临终所回忆到的,是生前多次重复,业力最强、印象最深的事,其余则不能记忆。关于临终时的痛苦,佛经中有多处描述,喻如生龟脱壳之痛,这大概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当人在最后一呼吸终了时,身中之血,皆收摄于心轮内如黄豆大的明点“都帝”中(藏有命根),此时有血三滴,依次悸动,向外呼出长息三次:当身中血点初击命根时,口眼翻成灰色,气出仅一肘许;至血点二击,则头俯下,气出一箭;血点三击,喉中咯咯作响,气出四尺,外气断尽。这时人并未真正死亡,因为灵魂尚未离体,所以守护的亲人万勿啼哭触碰之(八小时后再触之),以免令其生瞋恚之心而下恶道(临终的一念能决定死后的去向)。&&&&当外气已断,灵魂尚留体内之际,有入胎时父亲所赋予的白分明点(即白菩提),从顶上急剧下降,会感到外如月光内如烟雾的“明”(或“现”)境;继而又有入胎时母所赋予的红分明点(即红菩提),从脐下急剧上升,会感到外如日光内如流萤的“增”境;不久白红两明点会合,心中之识也同时会合,生起外觉如月蚀日之时日中所现黑月光影,内觉如油灯外蒙半透明灯罩的“得”境;继而又转入本有心光显现的“空”境,此时一切空无所有,外所觉者,见如黎明时东方曙光景色,内所觉者,见如万里无云之晴空明湛之相,这时身中一切气皆收摄于心轮内如黄豆大的明点“都帝”中,心则离一切粗细分别,呈露出尚未被分别识心遮盖的本有心地,称“净光明”或“死光明”,也称“空”。此空境实为自己的清净法身,即实相、真心的暂现。亡者自觉心识如真空,通体透明,无瑕无蔽,无中无边,并闻光中发出有如万千雷鼓齐鸣的巨响,此乃实相本有之音。若平时有此密法修持者见此净光明,便可认识,立即融身其中,则不经中有而现法性成法身佛。这就是密宗根据“临死八相”(现、增、得、空四相,与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称临死八相)设计的中阴成佛的原理。&&&&实相光明停留之久暂,视亡者身中诸脉的强弱及生前业力、是否闻法修行而定,或者极为短暂,不知体认,或者为时较长,约一顿饭顷(二、三十分钟)。之后,灵魂由中脉逸入左右两脉,自诸根孔穴外出离体,由死有进入中有。灵魂离体时,必有一窍或多窍流出黄液,这是内气脱断、人真正死亡的标志。&&&&死后去向的三种验知:(1)根据暖热在身上最后消失的部位,便可验知亡者神识离身的出口,据此可知其死后去向。据说生恶道者,识与暖热从上往下走;生善道者,识与暖热从下往上走,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往生佛国净土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2)根据亡者的濒死体验和临终表现来验知神识去向。如念佛往生净土的人有种种吉祥瑞应;修十善生天的人见有天乐天人迎接;大恶的人有地狱或饿鬼相现前;不是大善或大恶的人,临命终前数天或数星期,先患病苦,见种种鬼物境像,或见夜叉恶兽,或见阴魂往来,或见冤鬼索命等等。这些都是按照自己业力感召而来。这时,其人便惊恐莫名,有些甚至不愿合眼,有些要求亲人留在床边,有些则破口大骂,以冀驱走恶鬼或改变凶像。这时一切都没有用,而念佛则可免除一切凶像,甚至能往生净土。&&&&五道的临终表现是:将生天道者,有起怜悯心、善心、欢喜心、正念现前、无诸臭秽、鼻不欹(qī)侧、心无恚怒、于家财妻子眷属心无爱恋、眼色清净、仰面含笑想念天宫来迎十种相。将生于人道也有十种相:生善念、身无痛苦、忆念父母、怜悯爱视妻子儿女、于善恶心不错乱、其心正直不谄、知父母亲属之护念、赞叹感谢亲人等的照护管理、遗嘱家事、生净信佛法僧之心。将生饿鬼八相:好自舐(shì)唇、身热如火、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张口不合、两目干枯、无小便遗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将生畜生道有五种相:爱染妻子贪恋不舍、蜷手足指、遍体流汗、出粗涩声、口中嚼沫。将堕地狱有十五相:恶眼瞻视眷属、举两手扪摸虚空、不听善友劝诫、悲号啼泣呜咽流泪、遗失大小便、闭目不开、常覆头面、侧卧吃喝、身口臭秽、脚膝颤动、鼻粱欹侧、左眼跳动、两目变赤、扑面(倒伏)而卧、蜷身左胁着地而卧。&&&&(3)重大善恶业和临终一念决定死后去向。按佛教说法,人临死时的意识,处于从清醒向不清醒迅速过渡之间,非如平时意识之清晰、能自主,全由业力决定。如果是念佛之人,凭借着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可以在此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是平时一贯念佛已经养成功夫之人,此时即使昏迷,也会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其安乐净土。这是净土宗念佛法门殊胜的地方。&2、死后(中有)&&&&&灵魂离开身体,在体外攫取虚空中的四大,生起中有身。中有形状:与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岁孩童;行路时作“环走”状(大概有似时装模特儿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说中有前期现前世形貌,后期现后世身形。其体质由“微细四大”(微观层次的物质)构成,非凡夫肉眼所能见,唯有同类中有互相间,及修得净天眼的人能见。据说天道的中有能见下四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见除天道以外的其余四道中有。中有的颜色,唯有黑白二种,造恶业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业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说将生地狱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将生饿鬼中有如烟色,将生畜类中有如水色,将生欲界天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说将入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倒栽入地狱;将生天之中有,头上足下上升天界,其余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中有大抵以香(气味)为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歆(xīn)飨(xiǎng)祭供的饭食花果等的悦意气味,无福者食用粪秽、臭烂食物的秽浊气味。中有具有由业力所决定的六种特定神通力:(1)无影无碍,刹那间能巡绕多处(能遥见其所应去处,不论距离多么遥远,也能顷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碍);(2)随自所作他人不见;(3)能知人之所作所思;(4)不见日月星辰(所见之光,不分昼夜,皆如灰白淡色之曙光);(5)见俱生鬼神(与人同生的善恶童子)算其善恶;(6)虽见饮食未必能受用。&&&&关于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诸师有四种看法:一说中有经少时便生往诸道;一说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转生;一说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经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转生;一说中有寿命无定限,随其受生之缘而定,若不遇生缘,可住经长劫,亦不会死亡。藏密则多说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暂时闷绝,昏迷而死,然后复生,如此经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中有在死生之间,大概有无家可归之感,其心境据称甚为孤寂凄苦,《杂阿含经》有偈说:“若住于中阴,自业受苦恼,长夜远行苦,此苦不可说。”处于长夜远行颠簸无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归宿。由生前生命余气与心识结合形成的中有,在度过中有阶段,投生进入母胎后,与父母精血——红白二大结合为一,逐渐形成新的生命。&&&&死后中有的情形大致如下:多数不知自己已死,寻见生前亲友,想与其通话,而见亲友不睹不闻,因此每自纳闷。如果亲属为其举丧出殡,哀呼其名,则可以立即来到尸体旁,方确知自己已死;又或自照镜前,不见影像,才知道已死。于是便会十分哀伤,哪知伤感一起,马上便觉得有如下油锅一般灼痛。此时,中有孤苦无怙,往来飘荡,无家可归,十分惶悚,心意散乱。有时虽欲停留休息,无奈四大不同人间,不能作太长的逗留。有时甚焦急,渴望得回人身,于是又回到家中,但尸体早已埋葬或火化了,乃十分悲痛,悔恨莫名。又因不同流故,没法令家人听到他的说话,便会怏怏而去,希望可以想得一法,以解脱此欲归无所之苦。生前曾信奉任何神教的,无论怎样呼叫,诸天神等都无从援手,因为神自己也在轮回中,出不了力,唯有佛菩萨才能感应。生前信佛念佛的,此时正是解脱之机,当自念阿弥陀佛,佛号一起,便睹光明,化佛现身,接引往生西方净土而去。或自思维:“我今在中有时,时机已熟,当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是猛切祈求,至心专注,竭诚渴仰,无间即生彼土,脱离生死轮回。生前没有修持的,如果亲属能以佛法替他超度,也能凑效,助念亦同,因为念佛声可达中阴,中有能跟着念佛,胜境便可现前,得往生极乐世界。中有期间,最笨的人也容易超度解脱,这是因为:(1)因中有之识各具“有漏”神通,一经听闻呼唤,即来现前;(2)因生前虽为盲为聋,斯时六根齐具,任何言说,俱能了悟;(3)因常为恐惧怖畏之所追逐,善自为计,心不散乱,记忆力强,一经思维,即来现前;(4)因识神已失凭依,欣求欲乐,一经嘱告,立即即至,易于调御。又于此时,记忆力强,明晰灵敏,九倍于生前。生前鲁钝,此时缘于业力,自内证智,光明显照,对于一切教诲,均有串解之功能,而能达其要害。中有期间,如果无人超度,亡魂在极端痛苦、渴望解救之际,便会感到有强劲的业力狂风从背后吹来,推其奔波不已,想望得一归宿之处。或见无边黑暗,或如入浓雾中,黑暗中出喊杀声,令肝胆惧裂。或见食人罗刹恶鬼各持兵刃,口出杀声,纷拥而至,或见猛兽扑来,或见狂风暴雨,大雪深雾,闻巨响如山崩,海啸,如火喷轰,如风怒吼(此是中有境相四种恐怖之声,分别为地、水、火、风四大之力在听觉上的反应),于惊慌逃命之际,见面前有白、红、黑三色千仞绝壁挡道(此是中有境相三种恐怖之境,分别为内心贪、瞋、痴三毒之力在视觉上的反应)。此时中有被自作业力决定,应生何道,即身不由主,随彼道之光而去。当时若亲人为办他的丧事而杀生宴朋,中有便会感应更凶恶的境相,加速堕落三恶道。&&&&显密佛典,皆一再强调中有如同梦境,一切所见所闻,皆是自己心识变现,然而生前未经佛法之切实修行而了悟者,必视为实有。当知中有乃自习气所成,为意生之身,当体本空,本来无相,触不可得;所见境相,乃自识迷幻境相所变,故在外界则有阎罗、狱卒、神鬼、饮血罗刹、牛头等,其实毫无实事可得。为防业感鬼卒追逐,务必深具信念,称念佛菩萨名号,能令一切障难碎为微尘,便可与追命狱卒脱离。&3、出生(生有)&&&&&人的出生,是各种条件合集的结果,所需诸条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佛典中所说的成胎条件,大略有以下诸项。&&&&(1)父母及子女须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之果的业因。如果彼此无感得眷属之业,或者虽有而双方还各被其它业缘所牵,都不能形成血缘眷属关系。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业,大概以财物及感情上的债务酬偿居多,如《十二因缘经》说子女以三种因缘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钱,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钱,三者怨家。过去杭州城隍庙有副对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当然,也并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属债主怨家,佛典中说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缘而结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债务怨家关系,能否结为亲眷,互相间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宝积经》卷五五说:“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2)父母交合以时,生理上无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须由爱染心交合,交合适时,在妇人腹中无胎、月经正常、受孕期内,交合才可怀胎。佛书中还强调,即使男女按时交合,若双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产房有风、热、血气闭塞、胎闭塞、内增结(肿瘤等)及各种畸形者,皆不能怀孕。而且,交合时须出“不净”(精液),“种子”(精子)亦须正常。另外,父母双方交合时性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怀孕。&&&&(3)中有及时投入。与父母有宿世业缘,正当父母交合时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条件,诸佛书中皆说,中有投生,必须在见到来世父母交合时,于父母身起贪爱的“颠倒想”,方由产门入胎。“颠倒想”是指当中有见其父母交合达高潮时,若于女身生贪,即于男生瞋,自见己身与母交合,而迷闷入胎,生为男子。若于男身生贪,则于女生瞋,自见已身与父交合,而迷闷入胎,生为女子。还说双胞胎是两个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后,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应以后生者为长。中有虽然机灵无碍,可穿过须弥山,漂游四大洲,但一入胎,虽有悔意,但不能穿过母体子宫,而成后有身了。所以闭胎之法,在于不贪淫欲、不起嫉妒,一见男女合体交会相现前,即一心念佛,便可解脱。至于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候补佛位),因已离男女***,所以在入胎时不从生门入,而从右胁入,无颠倒想。转轮圣王、独觉圣人,入胎虽无颠倒想,但也起淫爱,或无淫爱。转轮圣王入胎时,正知入胎不知出胎、住胎;独觉圣人入胎时,正知入胎、住胎,不知出胎。&&&&中有入胎后,若男胎,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女胎则依母左胁,向腹而住。中有入胎后到出生的过程,佛书中分为五位,称“胎内五位”:①羯罗兰位,意译“和合”或“杂秽”、“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团凝滑的东西;②頞(è)部昙位,意译“庖”,至二七一十四日,渐渐长成如疱疮之块形;③闭尸位,意译“血肉”,至三七日,渐成一团血肉之物;④健南位,意译“坚肉”、“凝厚”、“肉团”,至四七日,血肉渐坚实;⑤钵罗奢佉(qū)位,意译“支节”、“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渐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渐长,直至出生。出生之后,又经婴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阶段(“胎外五位”),最后走向死亡,由所造新业而经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环不休。&&&&凡人入胎时起“颠倒想”后,即入昏昧不觉,有如熟眠的状态,唯有神识及业的种子潜藏于胎中,促使胎儿长成,成胎后渐有低级感觉,而无意识,及至出生与婴儿位,皆无记忆。经过这一阶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变化,前世所历,自然忘得一乾二净。据说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断三界生死,达罗汉、缘觉及菩萨位的圣人,若投人胎,出生后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声闻犹昏隔阴(或作初果犹昏隔阴),菩萨尚昧出胎”之说,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能于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忆前生宿世。&&&&一些人能记忆前生,证据确凿,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应属佛家密乘等所说的“夺舍”,即因特殊原因,不是在父母交合受孕时投胎,而是在降生之际或出生以后投胎,逼走原来胎中的神识,夺其肉体舍宅而居。其神识未经住胎之迷,便可能明记前生。心灵学调查到的记忆前生案例,多数盖属这种情况。那些记忆前生者,说起投生的经过,几乎都说正赶上生孩子,进去就发现已投了胎,生为另一婴儿。而且,记忆前生者中,以前生少壮暴卒者为多,这种人阳气(生命能量)尚盛,与阳气有关的记忆功能强,故夺舍转生后,尚能明记前生。至于其所夺舍宅的原识,佛书中有释为“代识”(暂替代投胎)的。道教则有释为魄先投胎,魂于降生时投胎的。记忆前生的另一种情况,是由修道而开发宿命通,将这种神通力带到后世,如活佛转世不昧宿因之类。宿世多生的历程和遗留信息,皆储藏于自心阿赖耶识仓库中,乃至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众生、诸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出一绝对真心。故无量世的过去、未来,皆有可能被自心所知见。世人终日被声色货利所诱,杂念妄动,有如猿猴躁动不停,因而不能直窥自心底层的库藏。修道者通过瑜伽禅定等方法止息念虑之波动,寂静自主的意识,便可能提取自心储藏的前世信息,知晓宿命,宿命通熟练坚固到一定程度,便可投胎转世而犹不昧前生。中国史籍中所载少时记忆前世者,即以前世曾为僧尼、修过道者为多。有的人虽小时未必知宿命,但偶遇前生境缘,或身心放松,达到如四禅“舍”的心境时,也可能在刹那间突然显现潜在宿命通,忽忆前世。有些人则可能在被催眠而达无意识时,显现出潜在的宿命通。&&&&&&三、灵魂的解脱&1、念佛为什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在往昔时,曾发下四十八宏誓愿,利益人天。以本愿力,成就了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并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净土,这是诸佛菩萨的秘密庄严,是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力。我们念佛的心是因缘,佛的愿力是增上缘。我们念佛能发愿求生,就可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如铁遇磁被吸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发愿很重要,人若能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发愿人的身上;若不发求生的愿,就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据佛经讲,凡是生到极乐世界去的都不是骨肉凡胎,而是从莲花里化生出来的。我们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念佛,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生出一朵莲花来。莲花中间还有坐台,叫做莲台。念佛的人越多,池里的莲花就越多。念佛的人功夫越深,池里的那朵由他念佛所产生的莲花也越大越鲜艳。若是念佛的人懈怠或完全不念了,则其莲花便会枯萎或消失。及至念佛的人快临终时,阿弥陀佛就捧着这座莲花台(随念佛功夫深浅而有金台或银台等)和观音、势至等菩萨大众来接引他。这人的神识就坐进莲台中,往生西方净土去了。等到莲花开了,就可以看见菩萨的金容,听见佛菩萨的说法,渐渐深入了解佛教的道理。经过继续不断地修持,可以成为菩萨,最后也和佛一样了。但是往生的人,平日念佛的功夫不同,所以莲花开放的快慢就有早迟的区别了。根据莲花开放的快慢,分成九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九品莲台了。最好的叫上品上生,一生到西方,莲花立刻就开,立刻可以见佛,若不是根基很好、功夫很深的人是不能得到的;最下等的叫下品下生,要经过很多年代莲花才开。我们念佛越多越好,就是为的往生时候品位高、见佛快。不过,就是下品下生,也已了却生死,脱离轮回,早晚一定见佛,一定成佛,比生在天上人间要好得不知几千万倍了。正如诗云:“三辈往生分九品,同生净土宝池中,一者进退有迟疾,二者所乘有殊异,三者花开有早晚,四者见佛有明昧,但使得生下下品,亦得永阶于不退。”&&&&生到极乐世界后,能自然成就各种神通、智慧,而且成佛前的修行,都是在极乐的状态下度过的,能保证只进不退,包括:位不退,进入圣人的领域,不会再退为凡夫;行不退,在修行上不会再退转了;念不退,不再会有别的杂念了。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在于不退,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修行,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是退缘,有种种障碍,寿命很短,干扰太多。但是求生净土的目的,不是为贪图神通、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2、求生极乐的理由&&&&&(1)缘份特殊:虽然,佛佛道同,证理平等,无有高下,但诸佛因中发愿,彼此互异。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成就净土,通过佛号,摄受众生,来生其国,而且发愿,亲来接引念佛众生,故大慈菩萨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随愿往生经》说:“十方佛土,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但悉不如无量寿佛国,何意如此?因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两大侍者),初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难怪此土众生,对西方三圣是那么熟悉、亲切,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凡有急难,无不恳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凡是特别开心,或遭受委屈时,就不自觉地叫一声“阿弥陀佛”。原来娑婆世界,是西方三圣的故乡。故乡的子孙们,是何等的苦恼?又是何等急于需要救济?西方三圣是知道最清楚的,所以开始发心修行时,就决意摄取二百一十亿清净佛国中,所有的庄严与福利,来建设一个特别庄严,非常美妙的极乐世界,来安顿故乡苦恼的亲人,以及其它十方世界,所有苦恼的众生。古人说“弥陀骨肉亲”,也许就是根据西方三圣与娑婆世界众生“偏是有缘”而说!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其国,岂不是辜负我们的乡亲父老——阿弥陀佛的恩德?&&&&(2)远离诸苦: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莲华化生,故无生苦;寒暑不迁,故无老苦;身离分段,故无病苦;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无父母妻子眷属,故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怨憎会苦;所欲自在,故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故无五阴炽盛苦。此外,极乐世界,更无地震、风灾、水灾、火灾种种自然界的灾祸,也无人事界的困扰与侵犯,更无战争的恐怖,无政治的逼害,无恶友的牵连,无烦恼的困扰,无生死轮回的束缚……有的,只是佛菩萨的教导与加被,善知识的接引与提携,所以一生极乐国土,立即可以远离人间诸苦。&&&&(3)依正庄严: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入莲胎,莲华化生,清净香洁,无父母血肉的污秽,无住胎十月的痛苦;无论上中下品,皆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身光无量,寿与佛齐。不仅生处清净,寿命殊胜,正报庄严;而且依报国土,亦非常清净美妙,无三恶道众生,无空气污染,无高低不平。物资丰富,宫殿楼阁,栏杆街道,皆七宝所成,光洁严净,无需要清洁打扫;衣食自然而至,无需要买菜造饭;日用品丰盛具足,无需要选择购买;遍地黄金,七宝载道,无需要唯利是求,辛苦劳碌。《无量寿佛经》说:“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花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又说:“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缨络,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环境如斯,实有助于修行办道。&&&&(4)方便殊胜:在释尊所说无量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方便。例如:&&&&①见佛方便:娑婆世界,释尊早已入灭,弥勒菩萨,当来下生,现在我们生在无佛之世,没有机会见佛闻法,非常苦恼;但阿弥陀佛,于今正在极乐世界说法,但得往生彼国,立即可以见佛闻法。&&&&②受持方便:其它法门,必须时处许可,面对佛前,始可礼拜诵念;或在清净寂静的环境中,安顿身心,然后可以修习禅定。但念佛法门,行住坐卧,忙碌安闲,迎宾送客,办公做事,甚至舟车劳动,皆可以心念佛号,非常方便。何况念佛法门,具诸功德,但念一句弥陀,就得总摄六度万行。例如:一心念佛,万缘俱舍,就是布施;一心念佛,不作恶业,就是持戒;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不嗔不暴,就是忍辱;一心念佛,净念相继,永不退堕,就是精进;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就是禅定;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修一行,即具足众行,在受持方面,是非常的方便。&&&&③解脱方便:修持其它法门,必须断尽见思烦恼,业障消除,才可以解脱生死,超出轮回;念佛法门,但能专心精进念佛,即蒙阿弥陀佛慈悲摄受,带业往生;一生彼国,即横出三界,超越轮回,解脱生死。&&&&④成道方便:佛道遥远,非一生一世可能成就,特别是在娑婆世界修行,进难退易,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持,方证菩提;念佛法门,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往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一生补佛之处,疾成菩提。&&&&综上可知极乐世界,是何等的美妙,助道因缘,又是何等的殊胜!我们无论是为了投靠乡祖父老的荫庇,或是为了远离众苦,享受依正庄严的快乐,抑或是为了见佛闻法,在助道因缘特别殊胜的环境中,修行办道,速证无生,疾成佛道,都应该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附录一】&认识佛教&&&&&佛教的学说不同于世间的学说,它是开悟的结果,揭示的是生死之谜、宇宙之谜,最终目的是了生死。&&&&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是以智能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佛教高张“了生死”之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宇宙之谜,尤其是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谜,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备受诸苦。在佛教看来,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无常的本性,确实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实认识生命秘奥,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自觉进行生命的变革进化,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形态为“常乐我净”、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佛经中,对人的身心结构、生死及生前死后的情状,天宫地狱、鬼神魔梵、诸佛菩萨罗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国土,种种众生,描述至为详悉,展现了一幅极其广大壮阔、多层次、多结构的宇宙全景。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开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能的直观。佛教声称: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觉知宇宙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能,揭破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能证同诸佛,无所不知,不生不死。&&&&生死问题,的确是做人应予考虑的大事,以解决此问题为中心的佛家学说,自是一个文明人,尤其是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所应知晓的常识,于此无知,是为遗憾。&1、佛教的宇宙观&&&&&关于宇宙的问题,佛曾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世界)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佛教所谓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准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佛教宇宙观,从无量空间上说有两个世界:&&&&(1)情世界——情者即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这世界是就有情众生的区别方面而说的。内分三界九地五趣(即五道):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欲界,是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欲界乃五趣杂居地,包含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色界包括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则有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三界九地五趣众生所居,其特色与居处虽有优劣,却免不了生死的轮回,故属迷界;《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佛教圣者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则超出三界之外。五趣众生因善恶业缘而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如果能趋向圣道,则可往生佛国净土,不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与宇宙实相相融不二。&三界五道身长寿长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8万大劫无所有处&6万大劫识处&4万大劫空处&2万大劫&&&&&色&&&&&界&&&&&&四&禅&天&不还天色究竟天1.6万由旬1.6万大劫善现天8千由旬8千大劫善见天4千由旬4千大劫无热天2千由旬2千大劫无烦天1千由旬1千大劫凡夫天广果天、无想天500由旬500大劫福生天250由旬250大劫无云天125由旬125大劫三禅天遍净天64由旬64大劫无量净天32由旬32大劫少净天16由旬16大劫二禅天光音天8由旬8大劫无量光天4由旬4大劫少光天2由旬2大劫(1大劫约128亿年)初禅天大梵天1.5由旬1.5中劫梵辅天1由旬(40里)1中劫(约32亿年)梵众天0.5由旬0.5中劫&&&欲&&&&&界他化自在天3里16千天年(934400万年)化乐天2.5里8千天年(233600万年)兜率天2里4千天年(58400万年)夜摩天1.5里2千天年(14600万年)忉利天(三十三天)1里1千天年(3650万年)四天王天0.5里500天年(912.5万年)北俱卢洲人&1000岁东胜身洲人&300岁西牛贺洲人&300岁南赡部洲(地球)人&100岁(佛在世的平均年龄)饿鬼&500鬼年(15000年)畜生&差别不等地狱&1中劫(约32亿年)不等&&&&&(2)器世界——器者器物之谓,这世界是就有情众生所依住,即以生活的物质世界方面来说的。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起世经》中记载:首先由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此称“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意为“无量高”)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南曰南赡部洲(即是地球),北曰北俱卢洲,西曰西牛贺洲,东曰东胜身洲。须弥山山根之下有铁围山,即阴间地狱。须弥山上有二十八天。南瞻部洲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其上的陆地都是北广南狭,故南洲人的脸形也与之相仿,是瓜子脸,下巴尖。东、西两洲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东、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北洲陆地形状是园形。将四大部洲圈起来,其中的范围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此一小世界(从五趣、六欲天到初禅天)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即二禅天);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即三禅天);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即四禅天)。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即每一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众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天下,有的有万亿四天下,大小不一。《华严经》上说,有正世界,有侧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别万端;人民的身体、相貌也千差万别,有的头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并有不同的寿命、名字、礼仪、住处……每一世界悬浮于空中,下有风轮(无形的强大引力)执持。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佛教宇宙观,从无限时间上说有世界的成住坏空说。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中劫”,四中劫之中各有二十小劫,总合为八十小劫,称为一大劫。&&&&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从究竟上说,每一大千世界的成立,皆有两个原因:一者,诸佛愿力,二者,众生业力。谓诸佛欲取何土调伏众生,即方便成立何种世界;众生因受何种业报,即生何种国土。如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的成立,是贤劫千佛的愿力,也是我等众生的共业所感。当世界初成时,大千世界主——摩酰首罗王观见世界海中生千朵宝莲,即知此劫中,当有千佛次第兴世。(见《华严经》)&&&&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小劫含括增劫和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减劫”;人寿由十岁,每百年增加一岁,渐次递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合一增劫减劫约当一千六百万年,二十小劫合计为三亿二千万年。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坏劫:此一时期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待世界又成,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如此循环连续,所以在时间上依然是无始无终。&&&&这无边无际的空间,无始无终的时间,无量无数的众生,悉依因果法则而生而有,而变而灭,就是佛经上所称的世界。&2、众生的起源&&&&&三灾到来时,世界毁坏,其中生活的众生乃至诸天自然是在劫难逃。然而,按佛经之说,那时也是沦堕众生上升解放之日。于火灾到来之前,人们大概是受“天谴“的启示警省,都是不再作恶,而齐修十善,三恶道众生报尽后也都生于人间修十善行,劫灾来临时,人中有自然修禅定证初禅者,乃力宣初禅的寂静安乐,教人修禅,人类皆依其法修行,死后都上生于初禅天。当大火快烧到初禅天时,初禅天中修得二禅者力宣二禅安稳快乐,诸天皆依其教修证二禅,上升于二禅光音天而躲过火灾焚毙之苦。光音天,为佛经所说众生的老家。&&&&当火灾坏尽初禅天,众生皆回光音天老家后,尔时无日月星辰,唯有大冥,宇宙中是一片死寂的黑暗,然后渐渐从黑暗虚空中兴起大云,降注大雨,依次生成风、金、水、地“四轮”,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的种子;然后再慢慢形成天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时光音天有人寿终,堕于初禅天,即为大梵天王。后来又有人从光音天相继堕落,初堕者见之,便以为是自己所创造、变化,后堕者见先堕者,亦以为自已是他所创造,认为天父。此天父又见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各类众生,都在他以后渐次出现,便以为这些也都是他的作品,这便是上帝创世说的出处。&&&&佛经说,地上众生,皆从光音天堕落,“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初时身有光明,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后来贪染渐生,食地上物,身体沉重,失去光明与神通。劫初的人类,男女未分,都是化生,后来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变为胎生。然后渐渐有了私有观念,贫富分化,贵贱有别,分疆立界,你争我夺,刀杖斗讼,演出这人间善恶交争、兴衰成败、悲欢离合的一幕幕活剧。佛法的这种人类起源说,属以天为本位的球外智慧生命移植论;其劫初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种子及畜类本生存于大海中的生命起源说,则与近代生命科学的生命起源学说有所相近。&&&&佛教所说六道众生中,除人和畜生中有的大部分之外,其余天、鬼、阿修罗、地狱及畜类中的龙、金翅鸟等,究竟实有,抑或是庄生寓言、神话想象,或古印度神话的承袭?若说实有,有何理由?如说天神住在天上,那么如今人造飞船遨游太空、登上月球,为何不见天宫天仙及佛教所说月天子?如说地狱在地底下,那么如今地下钻探、科学探测,为什么只发现地下有水石岩浆等,不见有地狱存在?关于此类疑问,佛经中早有解答:此类众生身,为由微细四大集成的“细身”与人身边常住的鬼神相类,非人类肉眼所能见。故即至天宫地狱,若仍以肉眼观之,则视而不见。&3、众生的分类&&&&&佛法是佛神通智慧的产物,佛眼中的世界与一般人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人的肉眼有局限性,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看不到的东西很多),他所看到的众生种类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不仅包括我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还包括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所有生灵。佛法对一切众生从不同角度分成各种类别,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九法界等,并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形相、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很详细的介绍。佛看到了五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事实真相,教导了我们很多修行的方法,按照佛法修行,我们不仅能得到健康长寿、聪明智慧、财富尊贵等等,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解脱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生死问题。&&&&五道(又称五趣)是从众生死后去处的角度,分为五类: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这五道众生又按性欲的有无及身体的物质形态分为欲、色、无色三界,欲界众生有食、淫、睡三种根本欲望,有男女雌雄之别,有有形有碍的身体,包括人、鬼、畜、狱和天道中的六欲天;色界众生已无食、淫、睡三欲,无男女雌雄之别,但还有有形的身体,包括天道中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众生不但无食、淫、睡三欲,而且也无形体,包括天道中的四空天。五道众生又按出生的方式分为胎、卵、湿、化四生,胎生,从母胎而出生,如人、象、牛、羊等;卵生,从卵壳出生,如鸡、鸭、雀、鸽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从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虫、蚁、鱼、虾等;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初人(劫初的人类)、中有(刚死时的生魂)等。以上四生,以化生的众生为最多。五道中,人、畜二道各具四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狱、天二道,唯为化生。六道是在五道中加上阿修罗,阿修罗是天、人、鬼、畜四道众生中的一类,故一切有部不立此道。九法界是在六道上加声闻、缘觉、菩萨,其中前六法界(即六道)为未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凡夫,称“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虽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寿数没有定限,只是身心有微细的生灭,或有如神通变化一样的转变,故亦名生死,或称“不思议变异死”),故划归众生阵营。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已出三界生死的圣人,称“四圣法界”。&4、五道皆苦&&&&&人一出生就带来的苦有八种: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个世界又不断的发生各种灾害,如水火、飓风、地震、战争、瘟疫、饥荒、车祸等,使人类蒙受各种苦难;更有一种永久不断的苦,那就是五道轮回苦。俗话说“一息不来,三途有分”,受了一生的辛苦,实指望一死完了,谁知又有“三途”在后面等着,三途就是畜生道的血途、饿鬼道的刀途、地狱道的火途。&&&&凡空中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水里有鳞甲的,以及飞腾蠕动的大小昆虫等类,都叫作畜生。它们为人宰食,或是为人服苦役,后来还是杀了吃。就是人捉不到的,也是以强欺弱,互相吞啖;终免不了流血,所以又叫作血途。&&&&再说到鬼,虽有多财(包括得弃鬼、得失鬼、势力鬼)、少财(包括针毛鬼、臭毛鬼、大瘿鬼)、无财(包括焰口鬼、针咽鬼、臭口鬼)等类,总是挨饿的多。如多财类的得弃鬼,遇有祭祀时抛弃的东西才能得食。少财类的大瘿鬼,脖子下面垂着一个瘿瘤,内里装着脓,饿极了时,只得挤出脓来充饥。无财类的针咽鬼,肚子大的好像瓮,咽喉细的好像针孔,慢说一滴水见不到,就是遇到也下不去;就是咽得了一滴水,又怎能解大瓮肚般的饥渴?更有焰口鬼,火从口出,食物化为灰烬,那就更苦了。并且还常受到刀杖的逼迫,所以又叫刀途。&&&&至于地狱种类,更加繁杂了,千百不止,只可拣容易懂的简单的举例。如碓磨、油锅、锯解等器具,剥皮、耕舌、掏眼等刑具,灰河、寒冰、粪尿等处所。因为有火的居多,如火狗、火象、火狼、火屋、火柱、火山、火床、火箭、流火等,所以又叫火途。这地狱受苦的时间,往往百千万劫(此世界坏时还有移置他方世界地狱的)。受苦的众生,不分羌胡夷狄,天龙神鬼,都脱不了。造作重大恶业堕于地狱的众生,罪毕从地狱出后,还要受增上果、等流果等余报,按其所作业堕为十类饿鬼,鬼寿亦极长,鬼寿尽后,生于畜类中,畜类命终,然后才有可能再生于人中,还要受余报,或偿命还债,或贫穷厄难,并且由等流果,形成继续作恶的习气,导致再次堕入地狱,恶性循环,无有出期。&&&&听说还有天堂,假若多作善事,到那里去好了。这话倒也不假,可惜是暂时的小安,并不究竟。天界包括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欲界天有五衰,寿将尽时,自然头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体臭秽、不乐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现时,知必当死,愁忧恐怖,苦等地狱。又色界天有三灾,初为火灾,劫火兴时,初禅以下,尽化灰烬;二为水灾,劫水起时,二禅以下,皆遭淹没;三为风灾,大风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尘,皆无余在。呜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况寄居众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禅天人,虽具深禅定,一旦命终,即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余皆有苦。又、无色界四天,虽无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疮(空无边处天)、如痈(识无边处天)、如病(无所有处天)、如箭入体(非非想处天)等微细苦;且寿命尽时,定力遂失,知当死堕,譬如高山忽坠深涧,生大恐怖。&&&&要知这五道就是生死苦海,在这道死,向那道生,旋转不停。一时升天,好比在海里淹着忽然伸出头来;报尽以后,被余业牵着,还是再入三途,好比在海里又没下头去。不见上面说的地狱里边的众生,也有天龙鬼神吗?但是伸出头来的时间短,没下头去的时间长;有这样的情形,所以才叫作轮回苦。轮回不是外力强加的,纯属自作自受,为各自造作的业力所推动:造作上品十恶堕地狱;造作中品十恶堕畜生;造作下品十恶堕饿鬼;谨守五戒能得人身;修行十善(十恶的反面)可升天界,按其修证十善品位的高下,命终后可生于欲界诸天。若生色、无色界,尚须修习禅定,按其所成就禅定的深浅,命终后生于相应的天界。&5、佛教的修行方法&&&&&(1)人乘法是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得现世福报,不失人身。&&&&(2)天乘法是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能得胜妙天福,死后生天道。&&&&这两种法都不究竟,不能出生死轮回,因此称为世间法。&&&&(3)声闻乘是修四谛,能断见思惑(见惑包括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共有八十八使,思惑包括贪、瞋、痴、慢、疑共有八十一品),证阿罗汉。阿罗汉具有如实了知苦、空、无常、无我而不动摇的“无生忍”,能行不令众生于自身起贪瞋等烦恼的“无诤行”,具六通、三明等神通智慧。六通:一宿命通,知自他宿世前生,最远可追溯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前;二天眼通,见六道众生及其生死去向,超越时空而前知、遥视;三天耳通,能闻常人不闻的障外之声(遥听)及所有六道众生之声;四他心通,知晓他人的心意;五神变通,能速疾来往、飞行、穿山透壁,变化无方;六漏尽通,断尽一切烦恼,能自主其心。佛家说六通中前五通外道也可以证得,唯漏尽通只有阿罗汉等出生死的圣人才能证得。六通中,宿命、天眼、漏尽三通的直观能力与智慧结合,称“三明”:知宿世多生的经历及业报因果,称宿命明;见自他生死去向及因果,称“天眼明”;知自他烦恼是否断尽及其因果,称“漏尽明”。阿罗汉虽然断尽烦恼的现行,但尚未断尽烦恼的习气,因而会因各人宿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有时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烦恼。与烦恼不同的是,习气虽然使罗汉们貌似有烦恼,但并不致于造能引起三界生死的有漏业。&&&&(4)缘觉乘是修十二缘起,能断见思习,证辟支佛。&&&&这两种法是小乘,自了生死,不主动度化众生,其指导思想是业感缘起论。&&&&(5)菩萨乘是修六度万行(万行就是四弘誓愿),是大乘,能普度众生,自行化他,最后证成佛果,其指导思想是阿赖耶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佛具有五眼、六通、三明等智慧神通。五眼,为五种直观能力,肉眼、天眼、慧眼(见诸法空性)、法眼(见人法二无我及众生种种根性)、佛眼,五眼中唯佛眼是佛所独具,为全知一切的智慧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说:“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维,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三明六通,虽罗汉、缘觉、菩萨也有,但佛的三明六通要比罗汉、缘觉乃至十地、等觉菩萨,都通彻得多,不受时空拘碍,如经言罗汉的宿命明能见八万四千劫往事,佛则见无量无数劫。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见无穷无尽的世界海。佛的神通智慧、自证境界,就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觉菩萨,亦无法测度。佛虽然穷彻法性,于生死迷梦中觉醒,得大自在,无所不知,但尚非如一神教所信仰的上帝、真主之具全能的本领。佛在自受用、他受用(与法身菩萨交往)境界中,获绝对自由,随心所欲,超越因缘,但当他分身化现入生死界度化众生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生死界因果业报法则的限制,其功用须依佛与众生双方的因缘具足,才能显发,不能一厢情愿成办所欲。唐代嵩岳元珪禅师告岳神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景德传灯录》卷三)。&&&&(6)二门并修:一、解门是阅藏(博学多闻)研宗(专精深入);二、行门有律宗(三业清净,正法时期成就)禅宗(明心见性,像法时期成就)净土宗(带业往生,末法时期成就)密宗(三密相应)。&&&&(7)一禅二诵:佛教规定出家僧尼的正业是“一禅二诵”, 禅即坐禅,诵指读研佛学经典。历代一些专门修定的高僧,常年居山洞或古墓中修习禅定,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坐禅中度过。现在是末法时代,人多贪图享受怕吃苦,一看经典就头痛,一提戒律就害怕,坐禅修密更是耐不住寂寞,所以适合现代的修法是净土宗。&&&&(8)净土宗,即通过平时念佛祈求阿弥陀佛接引,临终时便可看见佛来迎接,欢欢喜喜地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莲花胎中,从此便“长揖娑婆(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永出三界,横渡生死之流。这种法门既简单易行又高超殊胜。化生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不仅正报庄严:纯乐无苦、寿命无量、一生成佛;而且依报庄严:与阿弥陀佛(手托莲花)、观世音菩萨(顶上有化佛标志)、大势至菩萨(顶上有宝瓶标志)及其它诸大菩萨、声闻、天人在一起,随意听法,衣食不愁,生活环境优美。极乐世界具足种种能保证只进不退、快速成佛的优越条件。在佛菩萨的直接指导下,种种胜缘的熏陶下,修行者可尽快断诸烦恼,证到分身化现,入生死中济度众生的神通、福德、方便,然后再回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成佛的时间,避免走出生入死中难以避免的退转弯路,为“安乐易行之道”。末法时代的众生,若不入此门,几无即生解脱的希望。依自力修小乘道、大乘道,都没有即生超出生死的可能,小乘说最快三生证果,大乘说一大阿僧祇劫方可见道,何况到了末法时代,据说是“有教(教义)无修无证”,没有几个精进修行,能当世证到圣果的人。佛教徒即生出离生死的唯一可行途径,便只有依仗阿弥陀佛他力,求生西方净土了。而净土法门的修行,又极为简易,老少愚智,无有一人不能修。不须广学玄深教理,不须参禅明心见性,只凭一急求解脱、确信净土法门的深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常念不忘,即于念中,消无量亿劫生死重罪,于临命终时,便会蒙佛接引,径赴西方莲池。虽然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往生有九品之差,证得方便回入此土,有快慢之别,但只要一生西方,便已永出生死、稳操成佛左卷了。&&&&(9)往生净土的征兆:有的预知时至(预先知道何月何日何时寿终往生)。有的异香满室(香气不平常,亦不知何来)。有的光明照身(室外有光辉射在身上)。有的天乐鸣空(户外空中有仙乐飘飘)。有的说偈励众(即使没有读过书的人也会留几句偈语以勉励后人念佛)。有的看见佛菩萨或莲花。往生后头顶温热,全身凉透,身体柔软,有的白头发变黑,秃眉长出新眉,面相变殊胜等等。&&&&(10)佛菩萨感应的事实:有经像放光、佛菩萨现相、见菩萨化身及诵经奉佛祈念菩萨而得治病、延寿、脱厄等灵验。&&&&(11)佛教修行有成的事实:有舍利子、肉身不腐、虹化尸解、坐脱立亡(自主生死)、往生证据、神通自在、长寿、亡后现形等。&&&&(12)印光大师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13)善导大师偈语:①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②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③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④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附录二】 佛教的基本知识&1、四圣谛和十二缘起&&&&&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就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的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乙丙丁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因,也就没有绝对的果。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无明缘行。“无明”即无知、对佛理无知。例如,人生是无常的,终归要死灭的,而人往往企求它“常”。人生是由“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包括了人的身心全部。其中色是物质方面的,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精神方面的。色蕴,指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包括肉体;受蕴,即众生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和合而成,没有自体的,而人往往相信有“我”——永恒的不变的自体(实体)是实有的。这都是无明的表现。“行”是指意志活动。“无明缘行”,是说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行缘识。“识”是指托胎时的心识,精神活动。由意志活动作牵引力,使识向与意志活动相应的处所投生。&&&&识缘名色。“名”指心,精神,“色”指色质、肉体。“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体。“识缘名色”,是说在母胎中身心得到发育。&&&&名色缘六处。“六处”也作“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即五种感官和心(合称“六根”)。这里指胎儿由身心混浊状态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也就是胎儿即将诞生的阶段。&&&&六处缘触。“触”指触觉。这里指胎儿出生后,六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触觉。相当于幼儿的阶段。&&&&触缘受。“受”指感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渐次发达,认识器官与外境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童子阶段。&&&&受缘爱。“爱”指渴望、贪爱、贪欲。人进入青年了阶段,对于外界事物就会由感受进而产生贪爱。&&&&爱缘取。“取”指追求执取。成年以后,贪欲转盛,对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着不放。&&&&取缘有。“有”指业,即思想行为。由于追求执取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行为是能产生未来果的善恶业,故名为“有”。&&&&有缘生。“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生缘老死。即有生必有老死。&&&&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合称为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依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十二缘起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小乘佛教认为,在十二缘起中,前两个缘起即无明和行是作为现在生存的原因,是属于过去(前世)造业所招的果;中间八个因缘即从识至有是就现在的存在说的,其中识、名色、六处、触和受是由过去的无明和行所招的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即招未来果的原因;而最后两个缘起即生和老死则属于未来,表示由于此生贪着生存即爱、取、有所招的下一生的果。这样,十二缘起包涵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三世二重因果&&&&&十二缘起归纳起来就是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2、业报轮回说&&&&&释迦牟尼时代,在印度的思想界中有轮回说与反轮回说两种尖锐对立的学说。所谓轮回,轮是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比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当时主张轮回说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婆罗门教宣传梵神是创世主,人的灵魂是梵赋予的,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灵魂属于心脏。人若能在森林中修习禅定,净化灵魂,以苦行排除各种物质欲望,并以祭祀向梵神赎罪,那么死后灵魂就能和梵同住,否则下世就会落到比现世更为低下的境界。二是,瑜伽派反对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的说法,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不依附于神的,称为“神我”。如果一个人在现世纵任欲乐,下世神我就会堕到更加痛苦的去处,相反,如果静修瑜伽行的禅定,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制止神我所起的爱欲,死后就可超出轮回,获得解脱。三是,机械命定论者认为,不仅今生的苦乐祸福、吉凶寿夭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而且今生举手投足等一切行动也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人应当听任命运的安排,等到过去的宿业消灭了,灵魂也就随之得到解脱了。反轮回说是古代唯物主义顺世派的主张,此派认为,人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人体产生感觉思想。死后形体复归于“四大”,同时也停止了感觉思想。死后没有灵魂,更没有轮回。释迦牟尼与上述各种观点不同,他把灵魂不灭,轮回不断的主张,称为“常见”外道,认为是一种将灵魂和轮回视为恒常实有的错误理论;又把否定灵魂和轮回的主张,称为“断见”外道,说它是一种断灭心身的错误理论。他从主体的行为和道德责任的角度出发,吸取和改造了其它流派的思想,把业力和轮回说结合起来,阐发了业报轮回的主张。&&&&释迦牟尼宣扬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业是行动或作为的意思。作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动,是意业;后发之于口,是口业;表现于身体上的行动,为身业。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往往是由无明即无知决定的。众生是无我、无常的,没有自体,终归要消灭的,众生却要它有我,要求它恒常不变。众生的行为往往就是这种无知的表现。众生由于这种无知而发生的行为,就是痛苦的总根源。业,体现着力量和作用,功德和过失。释迦牟尼认为业力的影响是不会消除的,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比如,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其一生动作或行为的总和(这一总和在许多方面等于是个人的性格)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结果,并且决定转生的生存者的性格。由于业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佛教宣传,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下沉,不断在苦海中沉浮,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永无了期。只有皈(guī)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轮回的樊笼,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脱。&3、有漏皆苦与涅盘寂静&&&&&“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成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正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涅盘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盘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愁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盘。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盘,也叫做“现法涅盘”。涅盘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智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证得涅盘而成佛,不过当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盘”。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盘”。&&&&如何能达到涅盘的境界呢?上面所说关于涅盘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提出的如何达到涅盘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盘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戒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修成后能出欲界)和四空定(修成后能离色界),有出世间的灭尽定(修成后能超无色界而了生死)等。从定而后能引发慧。&&&&(3)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①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②正思维,依正见思考抉择;③正语,端正自己的言语;④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⑤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式,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⑥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⑦正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面经常现前;⑧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4、四法印&&&&&&&&&&&&&&&&&&&&&有四准则可用以判断任何见解是否何于佛理?可否导致清净解脱?这准则是佛法对宇宙、生命和解脱的基本见解。一切佛法,终不与此四准则相悖,否则便不名佛法。这四准则就是四法印。&&&&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和涅盘寂静。&&&&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印可,择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驳斥摒弃,视作导致桎梏、妨碍解脱的邪见。&&&&什么是诸行无常呢?&&&&在相对的世间里,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两者兼具的,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极大的星体,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前念死,后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不得永久。这就是诸行无常。&&&&什么是诸法无我呢?&&&&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灭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毁坏。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无论是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灭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在物质和精神里,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这就是诸法无我。&&&&什么是诸受是苦呢?&&&&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不断因无常的现象、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起各种痛苦的、快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称作乐;快乐的感受,却要赖外缘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怅然不悦,徒令惘然追忆。因此一切快乐背后,皆隐藏著痛苦,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当然不能称为乐了。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真面目,在最高的要求底下,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在这定义下,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在这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这就是诸受是苦。&&&&什么是涅盘寂静呢?&&&&众生若依佛法修行,锻炼心智,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在这境界里,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我”,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在这解脱的境界里,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这境界是常、是我、是乐,与世间有别,名为出世间。这出世间就是涅盘。&&&&涅盘、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我差别的超越、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众生于色身尚存、世间生命尚未终结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盘之中。尚有色身而住于涅盘的就是有余涅盘,弃色身而住于涅盘的就是无余涅盘。&&&&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盘境界之中。这就是涅盘寂静了。
学习中,有很多平时纠结的问题,现在有点稍稍理解,不过,还要精进学习。谢谢!
信仰须是从心底里接受、相信的,所有的疑惑应从信仰里都能找到答案,不是为了信仰而信仰;有了信仰,人的心才会定,才会无所惧;我对于佛教的认识还很肤浅,希望能够悟到真理,感谢儒医。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大家一起加油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呵呵,随喜赞叹,一定能的。
本圈最新话题
楼主最新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增是利好还是利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