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武侠小说的文学成就以及传播方式

新武侠小说概念是什么?_百度知道
新武侠小说概念是什么?
我们的考试题帮我一下啊
提问者采纳
大陆新武侠小说崛起之我见 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47) 摘 要: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蕴含着十分重大的多方面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它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传统的雅俗观念的强烈冲击和微妙的消解,也为当代文学如何在困境中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陆新武侠;港台新武侠;武侠小说;雅俗观念;当代文学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文学从总体上仍延续着世纪末的文学消退之势,在商品经济所造就的多元文化消费的氛围里左冲右突,苦苦寻觅着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倘若我们依然固守在传统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审视当今的文学创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陆文学,或许还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波澜不兴。不过,只要我们真正以艺术的美学的和历史的眼光来考量21世纪之初的大陆文学之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大陆新武侠小说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阻遏的气势,兀然崛起,显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观。以《今古传奇•武侠版》为核心的一批刊登新武侠小说的文学刊物,在众多所谓的严肃文学刊物难以为继,甚至尴尬地消逝于文坛之际,傲然挺立,一枝独秀。《今古传奇•武侠版》于2001年创刊,2002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期发行量由最初的10万册到而今的60余万册,正朝着百万大刊的方向稳步前行。刊物持续上升的发行量表明了大陆新武侠小说读者群的不断扩大,这是文学繁荣的一个坚实后盾。当然,文学创作终归是要靠实绩来说话的,而一批新锐作家的涌现,即是其可靠的保证。小椴、步非烟、沈璎璎、沦月、时未寒、凤歌、方白羽、庹政、燕垒生、小非、风舞、骑桶人、夏洛等创作的一大批大陆新武侠小说,已经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和高度。特别是凤歌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昆仑》,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语言和技巧的运用,还是人物的塑造、意蕴的表达,都已接近经典的水平,堪称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标志着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崛起,理论批评界是颇为淡漠的。惟有韩云波、郑保纯两位先生,联袂提出“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概念,探究其新的创作特点、内在价值和成就等,对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兴盛给予了积极而充分的肯定。[1]在笔者看来,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蕴含着十分重大的多方面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必须认真思索和探究。二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新武侠小说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九十年代的中国武侠文学创作
&&&&&&&&&&&&&&&&&&&&&&
九十年代中国武侠创作综述
本文是因木剑客兄命题而作的。在整理历史资料过程中,我发现,回顾中国武侠文学创作在九十年代,对于诸如爬梳武侠文学出版史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武侠文学创作发展过程,出版产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无启迪意义。
中国大陆武侠小说市场,开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随着金庸小说的在大陆出版而兴起的。
金庸武侠小说首先出现在与香港邻近的广东省。
1981年7月,《武林》杂志在广州创刊,创刊号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这是有记载的内地第一次正式刊载金庸小说。《武林》杂志创办者之一、现在是《中国功夫》杂志总编的梁伟明回忆,创刊号一出来就卖断了,重印了几次,很多读者就冲着“射雕”来买杂志。
《武林》杂志是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旗下的杂志,出版社社长邹斯礼是当时国家的七级干部,解放初期曾是《红旗》杂志的编辑。“他拍板同意在《武林》上刊登香港作家的武侠小说,当时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可能他是向上面咨询过,或领会了上面的精神,肯定是有这个背景我们才敢刊登。”
几乎就是同时,1981年7月,作为《明报》社长的金庸在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会面之初,邓小平说:“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放了邓小平会见金庸的消息。这一事件之后,金庸作品逐渐在内地“开禁”。《武林》的领导是否看到这一新闻后才做出刊载金庸小说的决定?如今已经无法考证。
事后金庸回忆说,“和邓小平见面以后,他叫人陪我在全国各地走走,这样,我的书在内地也开禁了。仔细想一想,书的开禁和人的这种关系是分不开的。”
《武林》杂志选择金庸也是有巧合,当时的老编辑郑树荣与广东老一辈著名文人刘逸生颇熟。刘向他介绍了香港与台湾几个出名的武侠小说家,包括金庸、梁羽生和古龙。事实上,《武林》杂志后来也连载了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江湖三女侠》。
连载《射雕英雄传》后不久,科普出版社广东分社出版了单行本。到1985年,已经有近十家出版社涌入到了出版金庸小说的行列。
金庸的武侠小说出版,以及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电影在全国放映,带动了武侠热。武侠不仅青少年爱看,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爱看。不仅是中学文化程度的人爱看,具有读书能力的工人农民市井民众爱看,大学教授、学者、当时意气风发的天子骄子——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也爱看。
1984年冬天,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蔡恒平开始接触武侠小说。一天,蔡下铺的王枫从风雪中带回一本破烂不堪、繁体竖排的港台版《射雕英雄传》。“下半夜他把书给我,限我中午12点前读完,因为十二点前必须还给租书店。从那一刻起我入了江湖,至今仍未金盆洗手。”后来成了网络文学名写手“王怜花”——这个笔名取自古龙小说主人公——的蔡恒平,这样介绍自己迷上武侠文学的经历。
那个冬天连续一个月,王怜花和王枫轮流去学校附近的良友书店租金庸,常常逃课在寝室读小说,同宿舍的邱甚至创造过三天三夜躺在被窝里连续不断看金庸的纪录。他们经常谈论金庸,“我们一致同意:金庸是不世出的奇才。”
被武侠小说征服的,不仅只是北京大学的大学生才子们,还有北大中文系学富五车的教授。严家炎教授与钱理群教授,都被金庸的武侠小说震撼了。钱先生曾有文章论述他的金庸武侠小说接受史:
那时我正在给1981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天一个和我经常来往的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有一个作家叫金庸,你知道吗?”我确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于是这位学生半开玩笑、半挑战性地对我说:“你不读金庸的作品,你就不能说完全了解了现代文学。”他并且告诉我,几乎全班同学(特别是男同学)都迷上了金庸,轮流到海淀一个书摊用高价租金庸小说看,而且一致公认,金庸的作品比我在课堂上介绍的许多现代作品要有意思得多。这是第一次有人(而且是我的学生)向我提出金庸这样一个像我这样的专业研究者都不知道的作家的文学史地位问题,我确实大吃了一惊,却又不免有些怀疑:这或许只是年轻人的青春阅读兴趣,是夸大其辞的。但后来有一个时刻我陷入了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几乎什么事不能做、也不想做,一般的书也读不进去;这时候,我想起了学生的热情推荐,开始读金庸的小说,没料到拿起就放不下,一口气读完了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一天,读《倚天屠龙记》,当看到“生亦何欢,死亦何欢,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四句话时,突然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这不正是此刻我的心声吗?于是将它抄了下来,并信笔加了一句:“怜我民族,忧患实多”,寄给了我的一位研究生。几天后,收到回信,并竟呆住了:几乎同一时刻,这位学生也想到了金庸小说中的这四句话,并且也抄录下来贴在墙上,“一切忧虑与焦灼都得以缓解……”。这种心灵的感应,我相信不仅发生在我和这位学生之间,发生在我们与作者金庸之间,而且是发生在所有的读者之间:正是金庸的小说把你,把我,把他,把我们大家的心灵沟通了,震撼了。——对这样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文学史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能够视而不见,摒弃在外吗?
从此以后,北大大学的教授们,开始关注起武侠小说、进入武侠文学研究领域,陈平原教授写了《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专著,在严家炎先生等的推动之下,金庸后来在九十年代还被北大授予名誉教授,虽然名誉教授的专业是国际法学,查先生对国际法的研究与评述文章,也当得起这份荣誉,但在会上致辞的严家炎先生,除了头尾称查先生名字,中间主体全谈的是武侠文学,这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中国文化重地与学术首府的北大向金庸武侠文学成就的一次致敬。
由于港台武侠小说的进入,也引发了大陆武侠小说出版热。在纷纷引进港台武侠小说出版的同时,本土作家的武侠作品,也顺势得到了出版,只是这种出版,在八十年代,由于作者队伍还没形成,显得比较零星,直到九十年代,大陆武侠作者的创作与出版,才形成气候。
八十年代,出版武侠类小说的大陆作家,有王占君、残墨、檀林、曹正文、冯育楠、冯骥才、张宝瑞等。
王占君是个不良于行的身罹残疾的作家,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写作侠义英雄类小说,于1982年出版《白衣侠女》,这是写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的历史英雄小说。与发韧于港台的新武侠小说风格与艺术型态,有所不同。
残墨,本名赵伯华,1952年生,河北人。1981年开端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作品有《神州擂》、《风尘洗剑录》、《血溅鸳鸯帐》、《追魂箫与无形剑》、《翡翠塔传奇》、《奇侠姻缘》、《风流丐侠》等十余部。早期作品色彩浓烈,武侠味不足。最具武侠小说型态风格的,是《追魂箫与无形剑》。其《神州擂》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追魂箫与无形剑》(上下册)是在198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檀林,原名孙继光,曾任《中国文化报》副刊负责人,1982年由宝文堂书店出版他所著的《燕子吕三》、198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故都侠女》,另有《神拳传奇》等小说出版。
至于张宝瑞、冯育楠写的是纪实武侠文学,与我们所讨论的以虚构为主的武侠文学类型不同,略而不述。
以纯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冯骥才与先锋作家余华都写过武侠型态的小说,如前者写的代表作之一《神鞭》后者写的《鲜血梅花》,时间上要略晚,因作家主要以纯文学为主,亦略而不论。
曹正文与江上鸥的武侠小说,以曹正文出书时间为早,他在八十年代出版有两部武侠小说:一九八五年,《龙凤双侠》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八年,《三夺芙蓉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曹正文,又名曹晓波,笔名米舒、文中侠。江苏苏州人,1950年生于上海,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新民晚报》高级编辑兼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以著作高产闻名出版文艺界,但武侠小说创作,只有两部小说。
曹正文在九十年代末期,曾出任由台湾明日工作室出资创办的《大侠与名探》丛书的主编。只是这个丛书半是武侠小说半是侦探小说,市场定位并不理想,影响了发行。
江上鸥武侠小说出版,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在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期间。
江上鸥,原名李荣德。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他是人。中共党员。1960年肄业于江苏戏曲学院编剧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参谋、专业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武侠小说《赤龙金戟令》、《泰山屠龙令》、
《血色樱花令》、《斩情骊珠令》以及历史小说《征服者》《拔都大王》
《戚继光》《传国玉玺》等8部图书12
集,其中《血色樱花令》与《赤龙金戟令》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泰山屠龙令》在三年后的一九九六年出版,在武侠小说型态上,江上鸥的小说比前述其他作家更接近于新武侠小说。
八十年代大陆作家尤其值得一提的作家是《今古传奇》上连载的改编自解放前老武侠作家王度庐小说《卧虎藏龙》的《玉娇龙》,改写作家是聂云岚先生,文字与社会生活功底深厚,可与港台武侠争锋而不遑多让。
八十年代在南方广州有一个本土武侠作家,在当地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戊戟先生的演义体武侠小说创作。
戊戟先生本名王影,祖籍江西吉安。戊戟是他开始写武侠小说时才取的一个笔名。出身商贾之家。幼年迁居广西柳州。佛山市文化局文艺创作室离休干部。祖父给他取的名字叫刘祖汉。抗日战争时期,20岁的戊戟投笔从戎参加了广东粤中纵队时改名为王影。革命胜利以后戊戟先后在粤赣等地的文化部门工作。生活曾经过政治磨难,文革结束后他被擢升为佛山文艺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出任《佛山文艺》副掌门。这时候,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港台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在大陆抢滩登陆。1985年,为了让《佛山文艺》走出低谷,戊戟开始试着去写第一部武侠小说《神州》,一边写一边在杂志连载。不料还未连载完毕,竟在文艺圈子内激起轩然大波。有人公开指责这部作品是“歪门邪道”、“不正统”、“品味低”的东西,“离晒大谱”(太离谱了)。与此反应截然不同的是,许许多多读者对这部小说持肯定的态度,并盛赞写得好,“弘扬了中华民族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的传统美德,给人一种积极的不畏邪恶的向上的勇气。”自此戊戟的武侠小说创作也从此一发不可收,即使是1989年离休后的十多年里也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笔。最忙的时候他得同时创作4部武侠小说,为4家报刊供稿,日产量近10万字。说来也真奇怪,论哪家报刊登载  了戊戟的武侠小说,发行数量都会节节攀升,占领不少市场份额。这一现象曾一度被期刊界称为“戊戟现象”。2006年初,完成《刀客》后,便正式封笔。至此共完成十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另外还有一部《岭南一剑》中篇故事,共计一千一百多万字。其中有八部在台湾出版,《青凤》在香港的《武侠世界》杂志上连载。
其作品现录如下:《武林》、《江湖》、《神州》、《奇侠》、《黑鹰》、《黑豹》、《隐侠传奇》、《神女》、《杜鹃》、《刀客》、《岭南一剑》。
不过从写作风格看,戊戟先生的武侠小说风格,比较传统话本演义化,与新武侠小说风格迥然有别。
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在大陆武侠小说图书市场上,以高产(以10本以上为定量标准)、发行影响大及小说质量高而引人注目的新武侠文学作家,主要有熊沐、独孤残红、沧浪客、周郎、陈天下、马舸等人。
其中以陈天下武侠文学创作期最长,熊沐动手写武侠小说最高产,沧浪客、周郎当时最受称誉,马舸武侠文学成就最让人佩服,独孤残红武侠小说以风格鲜明而令人难忘。
九十年代大陆武侠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陈天下首先推出了第一个大陆武侠作品选集,随后熊沐、沧浪客、周郎都推出了个人已出版作品全集。形成了大陆武侠四大作家这一说法。
说及九十年代大陆武侠四大作家与代表性武侠作家,研究者叫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出有个人作品集的陈天下、熊沐、沧浪客、周郎四大作家,有的认为是陈天下、沧浪客、周郎、独孤残红四位作家,不知何故,把创作量最高的熊沐先生列外。还有的研究者囿于见识,连在代表作家中,都不见陈天下、马舸之名,而列一些只有一二部作品的作家,被提的作家如上海女武侠作家火梨等。
现将大陆武侠代表作家诸人创作情况连同九十年代同期在大陆武侠小说市场广有影响的港台武侠作家,分别介绍如下。
八十年代港台武侠作家,被介绍到大陆的,除了四大天王: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外,还有卧龙生、上官鼎、云中岳、柳残阳、陈青云、诸葛青云、司马翎、玉翎燕、忆文、曹若冰、以及侨居美国的萧逸等。
到了九十年代,还保持创作力进行写作有新作出来,在大陆有影响的港台武侠作家,其实只有温瑞安、黄易、于东楼、黄鹰数人。
作为四大天王之一的温瑞安为大家所熟知,我这里只要介绍一下后三人创作情况。
于东楼从创作年代来说,也是台湾前辈武侠名家,只是他长期为台湾诸名家代笔当枪手,独立出来较晚。
于东楼本名于志宏(1934----2003),天津人。13岁随父到台湾,高二时到日本就学,先后就读于东京玉川学园高校及国立千叶大学,大学二年级时因家中变故而辍学。
于东楼据说几乎帮所有的名家代过笔,有“天下第一枪手”之称。于东楼1972年与朋友合作成立了汉麟出版社。但他署名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铁剑流星》直到1986年才完成。1995年曾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沧浪客、周郎、独孤残红和魏琦共八人同获“首届中华武侠文学创作大奖”。
  日晚,于东楼于台北逝世。
  于东楼笔名的来历说来是一件趣闻:于先生写稿时,住在公寓最东边,完稿时于文末注明“于东楼”(写于东楼),出版社不明所以,以为这是他笔名,“于东楼”就此而得。
  其公开署名作品计有:《短刀行》、《魔手飞环》、《枪手·手枪》、《铁剑流星》。
说到于东楼,就不能不说到古龙小说的另一代笔作家黄鹰。他在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还在武侠文学圈内发挥影响力。一是小说被介绍到内地来,二是他参与武侠影视的编剧,用影视作品影响内地。
黄鹰,本名黄海明(1956——?),又名黄明(另有一说王明),另有笔名“卢令”。“灵异推理派”作家。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中山。童年来港。读中学时就开始撰写武侠小说。其创作风格受古龙影响颇深,以接写古龙《惊魂六记》成名。代表作《天蚕变》、《大侠沈胜衣》系列。其中《沈胜衣》还被香港“丽的映声”改编为电视剧。
可悲的是,很少有人知道黄鹰这个人,对于一个出色的武侠小说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悲哀。他就像是古龙的影子,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武功卓绝”,一样的英年早逝。有很多人说,黄鹰如果不是早逝,“梁、金、古”之后的武侠世界绝不会让温瑞安,黄易专美。但很可惜,这一说法已经无法证实。
黄鹰是一个多面手,在香港出版界、电影界、电视界及漫画圈内均享有盛名。1980年,创作电影剧本《贼赃》,之后又陆续创作出数十部电影剧本,并涉足出品人、监制、导演、演员等职业;此外,还曾进入“环球出版社”工作,为该社出版的书刊画插图。
黄鹰是极好鬼神的,尽管《惊魂六记》中这所谓的无稽之谈屡屡被否定,但他的小说却屡屡钟情于此,不厌其烦的运用“鬼神”为噱头吸引受众,其“僵尸系列”小说,与余无语并列“鬼王”;一手操刀电影《僵尸先生》以其“鬼才”风靡了大江南北。
黄鹰在世纪之交前后,死于非命,因此他虽然是五十年代生人,也早作了古人。英才无命,惜哉。
其作品列表如下:
小说《惊魂六记》系列(承袭古龙创意):
《血鹦鹉》(前四章古龙,之后由黄鹰代笔);《吸血蛾》;《黑蜥蝪》;《水晶人》;《无翼蝙蝠》;《粉骷髅》(又名《罗刹女》)。
《沈胜衣》系列:《无双谱》(大侠沈胜衣)、《银剑恨》、《十三杀手》、《白蜘蛛》、《相思夫人》(又名《相思剑》)、《画眉鸟》、《凤凰劫》、《无肠公子》、《天刀》、《银狼》、《死亡鸟》、《玉蜻蜓》、《屠龙》、《鬼箫》、《碧血幽灵》、《血蝙蝠》、《追猎八百里》、《风雷引》、《七夜勾魂》、《骷髅杀手》、《魔刀》(又名《天魔刀》)、《雷霆千里》、《销魂令》、《风神七戒》等。
小说《天蚕变》系列:《天蚕变》、《天蚕再变》、《天龙诀》、《云外飞扬传》。
小说《大帝王传奇》系列:《封神劫》、《飞龙引》、《飞虹无敌》、《御用杀手》、《雁血飘香》、《九月奔雷》、《铁血京华》(又名《碧血溅京华》)
小说:《大幻天传奇》系列:《名剑》、《天魔》、《五毒天罗》、《毒连环》、《风云十七剑》、《妖魂》、《骷髅帖》、《天下第一刺客》、《贼赃》
另有小说“僵尸系列”:
《僵尸先生》、《中国第一具僵尸》、《僵尸翻生》、《魔高一丈》。其他还有小说《魔界》、《霹雳无情》、《亡命双龙》、《一剑风流》、《勾魂金燕》、《血河神掌》、《虬龙倚马录》(与龙乘风合著)、《武侠聊斋》、《火龙》等。
这些小说具体创作与出版年代,笔者未能进一步考证。
黄鹰参与拍摄的武侠影视:《名剑》(1980)、《无翼蝙蝠》(1980)、《粉骷髅》(1981)、《黑蜥蜴》(1981)、《大侠沈胜衣》(1983)、《天蚕变》(1983)、《水晶人》(1983)、《妖魂》(1983)、《布衣神相》(1984,这应该是温瑞安的作品改编的)、《僵尸先生》(1985);黄鹰参与编剧的影视作品:
《贼赃》(1980)、《名剑》(1980)、《鬼打鬼》(1980)、《粉骷髅》(1981)、《水晶人》(1983)、《洪拳大师》(1984)、《摸错骨》(1985)、《时来运转》(1985)、《茅山学堂》(1986)、《甜蜜十六岁》(1986)、《流氓英雄》(1986)、《僵尸翻生》(1986)、《魔高一丈》(1987)、《义本无言》(1987)、《赌王》(1990)、《笑傲江湖》(1990);另外他自任出品人与监制的影视作品:《魔高一丈》(1987)、《赌王》(1990)、《强尸至尊》(1991,参演);参与导演的影视作品:《摸错骨》(1985)、《茅山学堂》(1986)、《魔高一丈》(1987)。
为什么在这里特意提出黄鹰呢?因为从他创作的小说与类型,开了大陆新世纪图书消费神魔玄幻、鬼棺与僵尸题材等惊悚小说诡异小说的先河,这些题材创作,分化了武侠小说的读者市场与作者队伍,这是黄鹰其人在对大陆武侠文学创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后来大陆网络与纸质出版文学创作带来非武侠化的副作用。
其实当时在大陆图书市场和对武侠小说创作发生更大影响力的是黄易。
我们回顾九十年代的武侠文化消费,就会发现在武侠电子媒介和武侠文化研究的推动下,香港的温瑞安和黄易等表现出了不同于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新的特色。黄易探索天道的神秘、李凉的搞笑、温瑞安的惊悚等都成为了1990年代武侠小说的另类表现。温瑞安的“超新武侠”,其核心在于他将金庸1960年代的传统韵味置换成了1990年代后现代人的当下心灵,“四大名捕”系列也被读者奉为经典。而香港作家黄易在推出《大剑师》、《寻秦记》后,开创了玄幻武侠小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转入玄幻武侠创作。其后的《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成了穿越小说的最初榜样。李凉则以继承金庸小说韦小宝式的小混混,以其谑笑风格著称,开了“轻松武侠”的先声。
黄易原名黄祖强。双鱼座。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后出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负责推广当地艺术和东西文化交流。1989年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至九零年代,旋即以独树一帜的武侠作品,席卷港、台两地。最喜欢的作家:金庸、司马翎。目前最满意的作品:破碎虚空、大唐双龙传、寻秦记。
从探讨武学与天道的第一部作品《破碎虚空》,黄易便沈醉于武侠创作的天地中。其后以明初的纷乱江湖为背景的《覆雨翻云》,不但是奠定其重要地位之长篇钜著,更构织出一个动人独特的武侠世界,风靡了无数武侠读者。随即他更以不断创新的手法,亟思为传统武侠注入新的元素,创作出结合历史、科幻、战争、谋略的《寻秦记》,再度成为武侠迷争睹的杰作。而《大唐双龙传》,藉由隋末乱世来探索天道无常、武道极致与生命真貌,不断地为武侠和他自身的创作版图开疆扩土,从而继温瑞安后成为九十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的旗手!
黄易的文笔其实并不是最好的,他是学艺术出身,一开始不是搞文学的。
在艺术馆,由于工作的关系,黄易经常要写写新闻稿之类的东西,但他对自己的文字没有信心,每回写好之后,都要拿去给现任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的丁新豹看,请他润色一下才敢刊出。后来,因为办亨利·摩尔的展览,黄易要做材料翻译工作。这次他一如既往,先把内容译好,再请丁新豹修改。丁新豹看完他的翻译后,说:不是已经很好了么?不用改了。听了丁新豹的话,黄易非常开心,因为那证明他的文字已经不错了,但他仍没有想过写作。
&&直到1986年底的一天,黄易看到《武侠世界》扎制的征稿启事。当时杂志上刊登了很多武侠小说,他看了觉得都写得不好,很多时候根本看不下去。黄易想,既然大家写得都不好,自己不妨来试试吧。于是,黄易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武侠短篇寄给《武侠世界》。八个月过去了,这片武侠小说如石沉大海,黄易也渐渐忘记了这件事。怎料那家杂志社的编辑忽然打电话找黄易,告诉他作品被录用。他解释说早前这稿子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到最近搬办公室,才又重新找到。那天刚好还差几天便是旧历六月。
&&黄易再接再厉,有些了一两篇武侠小说。他本来想委托《武侠世界》把它的短篇结集出版的,但当时武侠小说式微,黄易有刚出道,没有出版上敢于冒这个险,于是被婉拒。黄易不甘心放弃,托朋友把另一个包装得很漂亮的武侠中篇《荆楚争雄记》拿去给博益出版集团的编辑李国威看。谁知他搁下半年都没有看,倒是另一位编辑看后觉得不错,安排黄易与李国威见面。李国威一件黄易便单刀直入:现在武侠小说出金庸、古龙外,便没有市场空间。你要么不写要么就泻科幻小说。于是黄易每天下班后挑灯夜战,以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月魔》,交到李国威手上。交稿翌日,李国威便约他到博益见面。一见面,李国威劈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以你的科幻小说挑战倪匡!于是乎,并非处女作的《月魔》成了黄易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书,他也因此他入了科幻小说创作的行列,一发而不可收拾。
任何人想要接替倪匡的位置,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巨大的创作数量。到现在为止,也只有黄易接近了这个标准。当黄易的作品开始在大陆流行开来的时候,甚至有人以为黄易是倪匡的另一个笔名。
&&黄易比倪匡更具创作科幻小说的自觉性。他的短篇作品集《幽灵船》收集了早期创作的六个科幻小说,包括《乐王》、《幽灵船》、《蝶梦》、《机械人之恋》、《换天》和《故乡》等。从这些习作式的小说里可以看出,黄易是希望严格按照科幻小说的样式来创作的。八十年代末,黄易还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幻世界》(当时叫《科学文艺》)杂志投过稿呢。
&与仅读过几个月大学进修班的倪匡相比,黄易的学识更高,把握文字的能力更强。这使得他的作品在认真创作的前提下体现了更高的水准。但他同时也有创作不是十分认真的时候,单纯依靠本身才气而不讲究创作技巧,随意拖长作品,早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差距很大,相当一部分作品不经过修改就直接拿出去出版。
《月魔》出手不凡后,此后九年内,黄易相继授权给博益出版社出版了《上帝之谜》、《光神》、《湖祭》、《异灵》、《兽行回归》、《圣女》、《乌金血剑》、《超脑》、《浮沉之主》、《尔国临格》、《诸神之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结合科幻、战争、奇情等诸多新型元素,自成一个的武侠叙事笔法,令人叹为观止。
&后来,黄易的书畅销了,负责人也终于看到了《荆楚争雄记》,还写了一张字条给他,说“你的书很好看!”这个经历了无数曲折的《荆楚争雄记》讲的是战国末年诸雄争王,楚国四大剑手之一的却宛为奸人所害,惨遭灭族之灾,其自却恒度历尽千辛万苦逃离楚境。机缘巧合之下,去恒度得到《孙子兵法》,又化名为孙武,借吴人之力活用兵法,震惊当世。哀怨缠绵的儿女之情于刀光剑影纵横交织,写下了古战国时代悲壮浪漫的史篇。
&1989年,黄易毅然辞去高职厚薪,隐居离岛深山藏风聚水之地,专心从事创作,开始了他在大屿山的文学历程。&&&&&&
&&1991年,踌躇满志的黄易成立了黄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它堪称代表作品的《覆雨翻云》、《大剑师传奇》、《星际浪子》、《寻秦记》、《破碎虚空》、《大唐双龙传》等都是由他自己的公司出版发行的。黄易本身是念艺术的,又在艺术馆浸淫过十年,对出版包装有一定的要求。博亦出版社替他出版的书他并不是很满意。直到他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才可以决定一切,包括设计和市场侧略。他用自己的方法包装,连字体和封面设计的人选都是他亲自挑选的。黄易采取写一集出一集的方式,当时没有人会这样做,黄易此举无疑是开先河的。
&&黄易于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诸多前辈中,对金庸和司马翎最为推崇,每每细心领会他们作品中的精髓,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感悟。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最爱的这两位名家作品“他们两人的文笔均臻达圆熟无暇的境界,魅力十足。”黄易的创作从内涵、布局到人物构造均可看出司马翎对他的影响。黄易觉得司马翎应坐台湾武侠界的第一把交椅,他认为其作品非常有内涵,而且将人性写得非常真诚,毫无虚假。他毫不讳言的指出自己武术方面所重视的精神与气势是受了司马翎的影响,不过他们两者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主要是黄易的作品更重于玄幻,希望“藉武道以窥天道”。黄易认为,司马翎写得最好的书,当是《檀车侠影》、《焚香论剑篇》、《剑海鹰扬》这三部,这是司马翎的代表作。
温瑞安武侠小说,在八十年代后期与九十年代初期,在大陆非常有影响。资深武侠读者,对此知之甚多,已达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程度了,笔者不赘。
下面说说大陆武侠作家在九十年代的重要创作作品与主要作家。
推出个人作品全集与选集的四大武侠作家中,以熊沐年岁为长。
熊沐,本名高光。。生于1952年。东北人。编剧、作家。曾在八十年代写纯文学小说,先后在全国获各种奖项。
他写作武侠小说,第一部作品为《骷髅人》。他以熊沐为笔名的武侠小说在大陆发行三十八种(部),在港台海外发行二十余种(部),在东南亚甚受欢迎。武侠小说以写感情和故事见长。共创作39部作品,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出全,书目如下:
&1女儿国记    &&&&&
3性杀篇;       &&
4狂客迷花;
5九重阴阳记;     &&
6女人令;
7返老还童传;     &&
8两性人;
9贞女小刀;    &&&&&&&
10情迷心窍;
11换妻记;    &&&&&&&&
12狼心人;
13毛竹大侠;    &&&&&&
14邪门外道;
15女人当家;    &&&&&&
17黄珠;      &&&&&&
19人欲;      &&&&&&
20情剑录;
21毒王记;     &&&&&&
22剑王篇;
23疯人楼;     &&&&&&
24孪生女传;
25骷髅人;     &&&&&&
26八子夺嫡记;
27病夫情毒;    &&&&&&
28毒人记;
29相思记;     &&&&&&
30残红记;
31恨天记;     &&&&&&
32断肠记;
33任娘花店;&&&&&&&&&&&&&&
34无花和尚;
流花女人谷;&&&&&&&
伎刀;&&&&&&&&&&&&&4)&&&&&
阴阳九转;&&&&&&&&&&6)&&&&&
痴情令主;
媚娘孩儿;&&&&
女儿刀;&&&&&&&&&&&10)
情迷心窍;
换妻记;&&&&&&&&&&
12) 狼孩;
傻侠胡敦;&&&&&&&&
14) 奇门兵刃;
女人当家;&&&&&&&&
16) 天残地缺;
地老天荒;&&&&&&&&
18) 人鬼妖狐;
剑痴书狂;&&&&&&&&
20) 情剑录;
毒王记;&&&&&&&&&&
22) 剑王篇;
疯人楼;&&&&&&&&&&
24) 绝世双姝;
骷髅人;&&&&&&&&&&
26) 神木令;
病夫情毒;&&&&&&&&
28) 鬼天下之一;
鬼天下之二;&&&&&&
30) 鬼天下之三;
鬼天下之四;&&&&&&
32) 鬼天下之五;
媚娘花店;&&&&&&&&
34) 无花和尚;
有读者评熊沐“近年在中国大陆大行其道的熊沐笔法十足章回小说,国学根底出奇深厚,可惜他的《东邪黄药师前传》、《西毒欧阳锋大传》抄袭金庸的故事。我不喜欢他。”这是偏见造成的,另有读者认为熊沐小说写得特别好。“奇门兵刃为人的天下第四部,我当初是一读倾心,惊为天人!精彩绝伦!”他那三十多本书,其中分“人的天下6部,鬼的天下6部,兽的天下6部”,里面其实包含了他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的认识,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读者这样评价熊沐作品:“熊沐是个很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原名叫高光。网上可以找到他的博客。熊沐的小说是我在看过的武侠小说中描写人性最透彻的作家。看他的第一本小说,当时署名卧龙生,名字叫寂寞独行剑,后来才知道是兽心人,太让人震撼了,对于闹书荒的行家来说,绝对是好的选择,唯一不足的是篇幅不是很长,但仍然有一些内在的关联。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人物就是米离。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人物。注:想找快餐文学的幼稚书迷可以免了。”可谓熊沐知音。
熊沐说他是大陆最好的武侠作家,我绝对同意。因为当时武侠界,黄易还没出来,温氏创作渐入低迷,独熊沐以他的天才视角,奇异手法,起了启上承下的作用。我当时也是见一部读一部,是熊沐小说的喜爱者。我认为他比港台一些二三流作家写得好,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一是很会编故事,情节曲折,故事离奇,很会注意悬念,故事大开大阖,变化快,有古龙讲故事的本事,而人性了解与知识古博程度,更胜古龙。
有读者说对《九大绝技》印象极深:喝酒的米离,离身剑的离玉,还有那句“剑离身实苦,情是一点毒”……
其实,熊沐小说好处又岂止这一些?看他小说,交待场面,叙事笔法极好,有种爽利的动人:
又押来了一个男人。
这男人是一个白面青年,他情知必死,人便铁骨铮铮,站在楼上,对钱不多吼:“钱不多,要杀便杀,我绝不叫一声疼!”
钱不多一斜头,喝道:“好汉子,只是你得慢慢死。”
钱不多站在楼边,慢慢扯着女人的头发,把她的身子放在楼外,起风了,风呼呼响。钱不多对那个男人说:“你要是愿意救她,就跳下去,我放她走!”
那男人扑过来了,一步,两步,三步……
他只是扑过来三步。
十二个人里,没有一个是江湖上的无名之辈,眼看着钱不多,他们不怕钱不多的武功,他的武功再好,也不是十二人的对手。他们怕的是钱不多的钱。
一个很有钱的人要与你过不去,你岂不是很倒霉?
这人正是那个病夫米离。
仗着一把寂寞剑,骑着一匹瘦马,马叫狗东西,四海为家的米离。
红衣女说:“你是至情至性人,不必去流花女人谷。”
米离一笑,说:“我愿意去看看,看看有没有谁乐意与我一起走出流花女人谷。”
红衣女说:“不会,流花女人谷的女人再也不会喜欢一个男人。”
米离说:“我不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死人。”
你看,熊沐的文笔是不是很不错?有点古龙风,但又比古龙多了一点东西,一点属于熊沐自己的东西。
据熊沐作家班当年的同学讲,熊沐为写武侠小说很刻苦,准备了很多资料卡片分门别类放在各种袋子里,用过的材料就撕了,这样不会使材料引用雷同。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国内作职业作家创作准备的武侠作家。
也许是熊沐写得太猛了,把武侠素材写光了,也许是他觉得武侠写倦了,或者影视与历史小说创作更有挑战性,熊沐后来洗手不写武侠了,深令人惜。以他的功力,一直写下去,写得慢一点,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就更大的武侠大家,成为一代武侠大师。
说了熊沐,再说另一个武侠作家独孤残红。
独孤残红,本名代云,湖南人,专业作家,自由撰稿人,中国通俗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沙协会副主席,长沙市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开始武侠小说创作,主要作品为“江湖”四部——
沧桑江湖系列三部曲:
《销魂一指令》
《销魂十指令》
《销魂百指令》
嬉笑江湖系列集:
《七邪蝶恋花》
《七煞木兰花》
《七妖小梅花》
《七怪夜合花》
险恶江湖系列:
《负剑少年游》
《看剑念奴娇》
《掷剑踏莎行》
《挥剑满江红》
寂寞江湖系列:
《炼刀忆江南》
《藏刀长相思》
《封刀一剪梅》
有人这样评论独孤残红:“脱颖而出的独孤残红,创造出万花筒般的武侠世界,离奇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诗化的意境,深邃的哲理,正义侠情,儿女私情……令读者目不暇接,爱不释卷,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热烈欢迎。”这评论似乎书业广告,但独孤残红笔奇文活,既元所淋漓又诗意醇郁,小说写得富有传奇味,又有地方风情,其内容如以辣椒的辣度为品级,亦属独创。故事写得很有情感与人性味,品格正淳,有文艺风味。
从笔名来看,自然独孤残红与台湾武侠名家独孤红有联系,但从文笔风格与故事经营方法来看,我觉得独孤残红的成就,还在独孤红之上。
九十年代,武侠文学风行一时。一九九四年由出版界与学术界发起,成立了中国武侠文学学会。武侠文学学会在次年组织评选“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鉴于古龙已逝,学会特设金剑奖两名,作专为表彰香港金庸、梁羽生终身成就的奖项,获银剑奖获的有温瑞安、于东楼和周郎,沧浪客等获铜剑奖。
周郎与沧浪客武侠小说一时为世人所注目,那么他们主要写出了那些作品呢?
周郎,又称周郎兄弟,是一对兄弟写手,主要作者与我是本家,姓陈,名苍。九十年代后周郎不知何故弃曾获奖的笔名不用,以陈苍本名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武侠小说《烟雨杀》。
周郎,一九六九年生,安徽宁国人氏。自幼好读书,曾在父亲的指导下对中国古典文学诸如先秦诸家散文、诗经、两汉诗文、唐宋诗词、元杂剧及明清小说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中学时代对英、法、俄、意、德、美、西、拉美、东欧诸国经典文学作品亦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就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都做过程度不同的尝试。
在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大赛上,周郎是与作品《鸳鸯血》与港台名家于东楼先生的《短刀行》、温瑞安先生的《温柔一刀》一起,共同荣获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赛最高奖――银剑奖。这是大陆当时诸多参赛的武侠小说作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获奖时,周郎时年二十六岁。
周郎自1993年首部作品《鸳鸯血》问世以来,周郎便以其独有的孤傲和每年百万字的速度迅速崛起江湖。七年间,写了二十四部作品,其作品有《伤心万柳杀》、《燕歌行》、《潭柘》、《续燕歌行》、《横刀万里行》以及《白雪刀》、《楚叛儿》、《风雷鼓》、《蝴蝶戟》等。
后结集出版的作品集,共收有定名为《鸳鸯血》、《天香血染衣》、《野王旗》、《雪刀血雨》、《鸳鸯血》、《横刀万里行》、《苦情玄铁剑》、《赤拐织心》、《金戟蝶舞》、《合欢梳》、《九合掌》、《金花鞭》、《震天弓》、《美人拳》、《归忆江湖发浩歌》、《胭脂扣命》、《黑色月亮》、《魔伞离魂》、《香剑迷情》、《伤心万柳杀》、《燕歌行》、《潭柘》、《伤心万柳杀》、《天香血染衣》的武侠小说二十四部。
沧浪客,本名姚霏,日出生于云南,15岁考入上海华东师大,历任校刊记者及文学社主编。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岁大学毕业到云南师大教授《大学语文》和《大学写作》等课程,1985年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从1984年起,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福建文学》和《上海文学》等刊发表《红宙二题》及“《城疫》系列”等百余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作品,被列为中国“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990年辞去大学教职,以“沧浪客”为笔名创作出版长篇武侠小说15套46本约800万字。1995年因武侠小说《一剑平江湖》获首届中华武侠文学创作大奖铜剑奖。
关于沧浪客如何走上武侠文学创作道路的,我在这里引用一篇对他的采访报道,这篇报道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1989年冬日的一个午后,他(姚霏,即沧浪客)觉得那天的阳光很自由很温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他便从师大宿舍搬出,到大观路附近的一个小招待所住了下来。砸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没了工资,他写先锋小说那点稿费,已经远远不足以支撑他的基本生活。
&&于是,他找到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朋友张维,让她帮忙想个办法。当时,全国的武侠作品在出版物市场越来越火爆,该社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才能从中分一杯羹呢。张维便立即说:“你写武侠试试吧。”
&&姚霏对自己很有信心。借了点生活费,他便回招待所开始琢磨。想到金庸的《连城诀》里有一套“唐诗剑法”,觉得自己也可以编一套剑法出来,再设计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肯定不难。独孤樵、童超、胡醉,以及一号反派东方圣,各主要人物的性格、江湖人脉谱系,还有各自的绝招,他每想出一点就写在小纸片上,贴在墙上。到四壁全是纸片的时候,他就正式动笔了。
&&他习惯晚上写作,喝点酒,将房间打扫干净,然后将指甲剪干净,坐在桌前,只开一盏台灯。一写就思如泉涌,一刻也停不下来。那时全靠手写,很累,夜间,他不时会喝些啤酒提神。就这样,直到次日早上天亮停笔,右手总是麻得好久才能恢复知觉。平均每晚写一万多字,两晚上就会用完一只圆珠笔,
“你知道一支圆珠笔芯能写多少字吗?我准确地告诉你,28000字左右。”
熬了整整一个月,近40万字的《一剑平江湖》一气呵成,300字一页的稿纸,在招待所里的小书桌上,堆起了大约20厘米高的一摞。
那天早晨,姚霏抱着稿纸来到出版社。“你真写了?一个月你写了这么多?”
张维简直不敢相信。她兴奋地找来了一个外号叫“老白”的书商,此人大喜过望,立即收下书稿,并预支了1000多元稿费。“当时在大学当老师,一个月才120块呀!”姚霏感觉很神气,写了一个月,就能拿到接近于教书一年的收入,所以,就跑到上海玩了一趟,顺便回母校显摆了一回。
&&在上海一住就是一年。一年后,张维打来电话,“你的书出了,回来拿稿费,一万三千块哟!”这回可真把姚霏给惊呆了,“啊,我怎么一下成‘万元户’了?”
&&原来,《一剑平江湖》已经正式出版,首印30万套,而且备受追捧,连续加印了好几次。那是1990年初,港台作家的武侠作品已经铺天盖地,但由大陆作家创作的武侠,这却是真正的第一部。因此,评论家认为,虽然作者“沧浪客”模仿金庸的痕迹比较明显,但其“大陆武侠第一人”的地位无可争辩。
“沧浪客”第一把火了,第二把接着烧——很快,40多万字的《剪断江湖怨》又出版了。这次的稿费是14000元,姚霏依然是美滋滋的。但一个懂行的朋友帮着算了笔帐,说书商至少赚了一百万。姚霏一听就觉得自己太亏。到完成第三部《寒魂江湖泪》(上中下)时,他的稿费就猛飙到了7万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
&姚霏感觉自己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内力”从丹田源源不断地涌向指尖。这回出手,书商要求他给《笑傲江湖》写续集。他发现,该书中没有交代具体的时代、背景等,反复阅读后,推算出背景可能是在明朝中期。于是,他专门花1000多元钱,买回全套《二十五史》,将其中的《明史》挑出来,仔仔细细研究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约两个月后,他又捧出了上中下三册的《红泪萧琴》。这部《笑傲江湖》的续集同样卖得很火爆,据说,还曾得到过金庸本人的首肯。
大约五年间,署名“沧浪客”的武侠小说,出版了达15部46册之多,盗名出书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沧浪客究竟是何方神圣,在读者中和武侠小说界依然是一个“谜”。直到《一剑平江湖》出版三年后,这个“秘密”才被昆明作家崔亚楠在《女声》杂志(即现在的《女性大世界》)上捅破。
沧浪客作品有《一剑平江湖》《红泪箫琴》《剪断江湖怨》、《寒魂江湖泪》、《梅影情剑录》、《雪剑恨满天》、《傲世剑客》、《雪残冰哀》、《中原魔侠》《矫龙惊蛇录》等,其中有八本书,他还按金庸作品首字作对联法,也合成一副对联:“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一剑平江湖
    剪断江湖怨
    寒魂江湖泪
    梅恨走天涯
    傲世剑客
    立马狂啸
    雪残冰哀
    中原魔侠
至于沧浪客后来为什么不写武侠了,这与他从事武侠文学的心态有关,因为他并没有把这看作是文学事业,一旦靠武侠致富后,他转而从事影视等其他领域的创作了,从而与武侠断了缘份。
当时,武侠文学地位一方面市场很火,一方面在学术界文学界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这可从沧浪客在获奖武侠会上的遭遇可以看出来,在这里,再引一段写沧浪客获奖的文字——
1995年,该会组织评选“首届中华武侠小说创作大奖”。当时,嗜酒如命的古龙已经早逝,组委会特设金剑奖两名,是专为表彰金庸和梁羽生而设立的终身成就奖,获银剑奖获的有温瑞安、于东楼和周郎,而姚霏,是三名铜剑奖中的第一名。
八位武侠世界的“绝顶高手”,八把代表武侠文学最高荣誉的龙泉宝剑。1995年9月的颁奖典礼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从不穿西服的姚霏,被勒令穿上了一身很不合身的西装,还有他平生最讨厌的皮鞋。他的感觉是,“别扭死了,就像参加了一次庄重的追悼会”。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陈建功颁奖时对他表示祝贺,问:“你怎么去干了通俗文学呢!”姚霏感觉脸上烫了一下,这话他理解为是在说:“你这不是自己糟塌自己吗?”
他匆匆和颁奖嘉宾柳残阳、卧龙生合了影,就抱着自己那把“铜剑”出了人民大会堂。居然有人冲上来堵着,想收购他的宝剑。他说,“你要能把金庸先生那把买到,我这把就送你了。”
&次日姚霏就买机票回昆,但在首都机场安检时,因宝剑疑似凶器,他不被允许登机,只有郁闷地折回中国作协,开了张介绍信,结果,搞得“先锋小说家姚霏堕落成写武侠的沧浪客了”这个消息进一步扩散。返回机场,人家不认介绍信,最后,是时任文化部长的王蒙亲自给机场打电话才解决了问题。姚霏的郁闷就像癌细胞一样,在浑身蔓延扩散。终于回到昆明,他发现,自视甚高的云南文坛已经彻底认定了,他就是一个自甘堕落的坯子——自甘堕落地去搞“俗不可耐”的武侠小说——咱们云南文坛出了个沧浪客,丢人啊。于是他选择离开,去了深圳,一别十年。
周郎与沧浪客作为当年的获奖者,其武侠小说现在很少被人提及了,我想这与他们当时写得比较匆忙,有一定关系的。如果他们准备工作充分一点,写得从容一点,可能作品会耐读一点,也许读者口碑会流传下来,成为有历史影响的武侠作家,作品还会有读者市场的。
在这方面,后来出道的马舸,显然应成为周郎、沧浪客学习的榜样。马舸虽然写得少,但他写出的书,是非常耐读的,文气极厚。
马舸,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自幼酷爱读书。考入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93年学业期满,就职于中检公司。一年后,自觉年华虚掷,遂弃职还家,开始武侠创作。悠悠五载,壮心在怀,不言利、不成家,殚思竭虑,笔耕不辍。幸有友人慧眼识珠,阅其文稿,许为“自金庸封笔之后,大陆之最得武侠精髓者”,力荐至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数载纯功,终为人识。
  代表作品:《以待天倾》、《幻真缘》、《傲君刀》、《望月楼》。
他的作品出版是在2000年,但创作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应算是九十年代武侠创作的成果。
马舸有网络上倍受读者好评——
“马舸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我们却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一种大家风范来。也许是他对人性的刻画太过真实直白,也许是媒体对他的宣传远远不够,我总觉得的才气远远超出他的声名,但是现在仍有很多读者不知道他,这实在是武侠界的悲哀!他的文字古朴浑厚,意境悠远,就如一碗浓汤,令人回味无穷。此外,他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结构布局也绵密有序,每部作品都堪称佳作。”“马舸绝对不是什么新人,更不是所谓大陆新武侠作者。此人是90年代末武侠界力挽狂澜之人物。其人及作品虽然在市面上不为人知。但文化圈里还是坡(颇)有声望之作家。此人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几个第一。作家出版社第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纯文学之外的武侠小说之出版。原中国最大的网站-博库网站(乃至全国各网站)第一部武侠小说的买断刊登。开创了武侠小说的网络电子图书之先河。”
“首先要说,在当今的武侠界还有马舸这样的作家,是一个奇迹,也是真爱武侠的读者的幸运。他的书之所以好,有以下几点:
(1)功力浑厚,当世无匹.即便与金古等前辈相比,也是不遑多让.我甚至认为已在诸前辈之上.
(2)思想深刻,无儿戏娱乐之笔,使武侠真正成为文学.他的思想之深刻圆融,作品触及问题之深广,当代一人而已!
(3)文笔之老练严谨,这一点已超越所有前辈.有网友评为雄\深\雅\健,我以为是知言.
(4)文章具现实意义,对当今多有反思反讽,对人情世故描摩之深,武侠作品中仅见!而对侠义精神在世俗社会的不被包容,更多有慨叹.
(5)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和弘扬,武侠界无人可比.他本人纵不是大高手,也一定是武术的理论家.这一点不多说,大家都能看出.但也有读者不懂真的武学,还处在金庸的"想象武学"体系中,这就可笑了.
(6)真正的作家,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也是有信仰的人.这一点马当之无愧!我常想,无论从水平和职业道德来说,当代也许只有他才配称职业武侠作家.
下面是其不足:
(1)不和流俗,所以读者群小,有点曲高和寡
(2)文笔太过古雅,连我有时也看不太懂
(3)太重侠义,若能放下些,会写得更好.我感觉&以待天倾&和&幻真缘&放开侠义的纠缠,反而洒脱飘逸.
&总之马实为当代武侠之最健者,其功力之深,思想之高,文笔之佳,境界之奇伟瑰丽,代仅一人!我很期待他的新作.……”
“我不想推书,只想推作者,因为这个作者的作品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令我感动。这个作者就是马舸!有人形容
“金”戈铁“马”雄天下!我个人认为绝不为过。
“马舸这个作者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读过他书的人,只要不是喜欢看YY文学的,或者是有些文学功底的,都会立即拜服在马舸作品之下!
“马舸的作品含盖元末到清初300年的历史。他的江湖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除了主人公是虚拟的外,大部分都是江湖历史人物。所以看他的书在社会与武林等方面讲有教科书式样的典范。
“而武打场面及对中华武术的描写,更是到了令当今练家子击节叫好认为有教科书式的展示。他的武打描写,摈弃了其他作者不懂武术而只起招式名称花样翻新的弊病。他对武打的描写绝对是有实战意义的。而且对内家拳的了解让很多练家子佩服不已。
“而其作品的文笔,更是达到当今武侠界无人与其比肩的境地!文白相间的文字,古朴睿智,言简意赅!今古李编辑曾叹道:删一个字都难!
“而其思想境界,更是让我们对他的书期待更深,可以说写前人之未敢写,道前人之未曾道。他的思想性,在武侠界来讲,只能说是待到凌云始道高了!
“所以,有人评价马舸的作品四个字——深、雄、雅、健!我深以为然!”
据马舸作品研究者提供的书目,马舸创作的书的体系如下:
1.《幻真缘》
2.《傲君刀》
3.《洪光寺》
4.《玄门劫》(部份)
以上属于《江湖拾遗录》系列,其余包括未发表的《傲醒峰》、《泣雨亭》等
5.《望月楼》(部份)
传闻与未发表的《平安镇》、《月性云心》合为三部曲
6.《以待天倾》(上部及下部部份)
传闻与未发表的《风雨清明》为姊妹篇。
一个作家,有佩服得五体投体的粉丝,有人为之整理作品体系,这其实是最幸福的事。武侠小说写到这样,也算是无愧无悔了!
九十年代写武侠小说的大陆作者其实有很多,但大多籍籍无名,有的只是为市场而写作,如沧浪客这样没什么准备匆匆上马的,加上出版商的功利主义,因此,好多作者连名字也不能署,只能冒一个港台武侠作家的名或仿一个名,出些武侠小说以为稻粱谋。这就是市面上出现许多挂名“全庸”“金康”“金庸新”“查良居士”以及“左龙”“右龙”“吉龙”“古尤”等名称冒充金庸、古龙的西贝货武侠小说的原因。当然也有严肃武侠小说家以自己的笔名作为独立于港台武侠小说群体的标签进行写作的。如牛不也先生与陈天下的武侠小说创作。牛不也先生是杭人,本名叫,是杭师院的老师。著有长篇小说《潇洒江湖》《风尘侠士情》《江南游龙》等,他系中国作协会员,写作武侠小说同时还从事纯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著述。
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职业作家的武侠作家陈天下的武侠文学创作,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他自出道,便打自己的笔名与品牌,以与港台武侠相抗,但颇有讽刺味道的是,市场把陈天下的武侠小说出版,搞得令陈天下哭笑不得,他一直陷在被侵权出版、盗版、冒名与“被冒名”出版的武侠小说出版是非圈内。
陈天下是作家诗人陈舰平写武侠小说专用笔名。此前他还用过圣小鱼这个笔名出版过武侠小说。
陈天下准备武侠小说的准备期比较长。他是在1981年在浙江当兵时开始接触武侠小说的,接触后他就有了决定以后写武侠小说当职业作家。
陈天下自幼酷爱文学,十二岁写诗,十五岁起写长篇小说,他初中起就立志当作家。在中学读文科班时就发表过作品,后当兵入伍,一直进行着文学创作。当时主要以诗与散文、评论及当代生活小说为写作主要内容。但以当时的稿费,要靠写诗写散文之类的稿费收入,是不可能谋生的。因此陈天下决定研究写武侠小说,以后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纯文学,走以文养鸡文之路。
陈天下认为,其实文学没有题材之分,只有文学水平高下之别。如果有思想,有感觉,写得好,武侠小说也能写出人性,写出社会思想与政治意义来。是可以做到雅俗同赏,有市场的同时也可以传播自己的文中之“道”的。但这要作长期的充分的准备才能写得好武侠小说。
于是他在部队时期,主要就是积累写武侠小说的经验。广泛阅读港台武侠小说。在舟山当水兵五年多,他就研读了武侠文学五年。回到地方后继续为武侠小说创作作准备,从1981年开始,到1988年开始动笔写武侠小说,陈天下共研究了七年时间武侠小说,为武侠小说创作阅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与创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图书,积累了一大批写作武侠小说参考资料。他第一部武侠小说《神魔武林正传》七十五万字,从动笔到定稿投稿,也用了三年多时间,直到1991年初才投到出版社。
陈天下武侠小说投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李一安非常赏识这部武侠小说,小说也通过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社、局两级论证,正准备出版在即,湖南出版的领导决定全力出台湾诸葛青云的全套武侠小说,把已通过出版论证的陈天下武侠小说出版“给先撂下来,过一段时间再说。”责任编辑李一安对此很不满,但无可奈何。他无奈之下就把陈天下的书稿转给同行、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我安排出版。王我又把陈天下的书稿介绍给了延边人民出版社出书。这样,本来早就可以出版的书,拖到1993年底才出版。这本其实被书商暗中操作的书,出版时要求作者使用一个笔名:“圣小鱼”,因为当时陈天下兼着香港金陵图书出版公司的编辑职务,出版商要求署名为“香港&
圣小鱼”,打的其实还是港台武侠作家的牌子,其命名,是仿香港言情女作家“玄小佛”而生的。于是,陈天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第一版,就成了“香港&
圣小鱼”著的《天意如环》(上中下三册),这书名取自小说最后一章的章名。小说出版最令陈天下气愤的是,书商为压缩篇幅,竟腰斩了十几万字内容,只用几百字串联起来,使得小说阅读前后脱节,仿佛是两部书拼接而成的,且小说校对极差,还开了不少天窗。
陈天下所创作的第二部武侠小说,便是现在犹网上文讼不断的《坐战天下——少年无情外传》。当时是某书商拿着温瑞安的出版授权书,找到陈天下约写的温瑞安武侠小说《少年四大名捕》系列的续作。这本书后被不法书商拿给宁夏人民出版社非法出版,书名就径用了《少年无情》之名,署名也侵犯了陈天下的署名权,冒用了“温瑞安著”的名义。这便是温瑞安小说迷们最痛恨的陈天下“伪作”《少年无情》事件。
宁夏版《少年无情》于1995年3月出版,引发武侠文学图书出版奇观:半年不到时间狂销“正版”与盗版《少年无情》五十万套(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数)其中出版商自承印了三十万套。小说投放市场不到半个月就卖得断了货供应,随后被盗版无数,除了仿宁夏版之外,还有什么云南版等。
陈天下在1995年同年又紧随着创作了两部武侠小说,《刀歌剑笑》(又名《刀道》《刀帝传》)与《负伞的侠者》(又名《铁伞震江湖》《铁伞书生》)。这两部书稿也被不法书商骗走,以“温瑞安”名义在宁夏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书名成为《刀帝传》(上下)、《追魂伞》(上下)。
鉴于屡被侵权出版,陈天下曾致函温瑞安要求联手与不法出版商打官司,因温瑞安不理而无果。无奈之下,为了正名,捍卫一个武侠作家的尊严,陈天下决定与中国文联的大众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自己的作品全集。于是,1998年,《陈天下武侠作品首选集》十六册出版,内收《神魔武林正传》系列长篇武侠小说三部:《武痴情魔引》、《龙蛇千幻曲》、《铁琴长剑行》,《坐战天下——少年无情外传》系列长篇武侠小说四部:《七杀令》《将军令》《百炼剑》《无情月》,《刀歌剑笑》(上中下三册)《负伞的侠者》(上下册)以及一部武侠小说中篇小说集《江湖三弦》(内收陈天下三部武侠中篇小说《一剑七重天》、《红灯笼》《无影刀》)。这部洋洋三百二十万字、十六册的武侠作家作品选集出版,开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武侠作家出版个人作品集的先河。由于一时市场热销,出版商见机就先后把大陆武侠作家其他几位有实力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结集出版,于是市场上就有了四大大陆武侠作家的作品集:陈天下武侠作品首选集、沧浪客武侠作品集、周郎武侠作品集、熊沐武侠作品集。
此后,大陆武侠图书市场跟风之作,还出版有龙人作品集、公孙宇作品集、公孙千羽作品集等。其中有些据研究者认为是拼凑之作,托名出版的跟风书,如公孙千宇,无论大陆还是港台,都没有人承认这个名号。
&陈天下武侠小说,处女作《神魔武林正传》系列,师法金庸、梁羽生、古龙、司马翎等诸家之长,写得比较厚实,注重人性描写。《刀歌剑笑》与《负伞的侠者》主要师法古龙与温瑞安及倪匡等武侠小说创作特长,并加进自己的某些特点,注重情节结构与人物性格,挖掘作品思想性。如《负伞的侠者》讲的其实是一个侠者的忏悔意识:杀错了人后如何救赎与忏悔的主题。小说以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战争与和平,民族与国家,政治错杀与忏悔,这种主题,在当时,都是大陆其他武侠作家所反映较少的主题。
陈天下那一时期写作的小说,进入新世纪后曾重新修订出版的,有《刀歌剑笑》,再版时易名为《天下无极》,被评为“2006年当年最经典的玄幻小说”,在网络上比较受热捧。虽然后来温瑞安自己出版了《少年无情》,但陈天下所写的《坐战天下——少年无情外传》还是受到网上武侠迷们欢迎,甚至屡屡出现“跪求陈天下《少年无情》之类极端字样。陈天下与温瑞安两部《少年无情》孰高孰下,也成为不同读者群争论焦点。
进入新世纪,陈天下又开始创作系列长篇武侠小说《剑侠李白》系列,已写的《剑侠李白前传》完成一百多万字,后面还将续写《剑侠李白大传》“剑侠李白外传”“剑侠李白别传”三部书稿。另外,陈天下还写作了长篇武侠小说《红拂》及若干中短篇武侠小说,并倡导“书斋武侠体”武侠写作。
纵观武侠文学九十年代创作以来的武侠文学创作,笔者认为,武侠文学经历了港台武侠小说占主导地位、港台武侠与大陆武侠创作呈对等状态,到大陆武侠小说创作占主体、港台与海外作者武侠小说成为生力军这样三个阶段变化。九十年代由初期到末期大陆武侠作家一个总爆发,集中反映了大陆武侠创作力量的由积累到小高潮,而港台武侠创作相对岑寂后继乏人这样一个形态。九十年代尽管还有个别港台武侠作家在创作,总体力量,已经不及大陆武侠作家了。
期间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又经历了三波武侠推动。
第一波是日,北京大学以金庸本名查良镛礼聘他为国际法专业名誉教授。本与武侠无关,但在隆重的仪式上,致辞的是中文系的严家炎教授,除了一头一尾提到“查良镛”之外,讲的全是武侠。严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武侠地震之始。
第二波是1999年,正值金庸武侠风生水起,王朔集数年怨愤之大成,把金庸武侠贬得一无是处,出言谩骂,人身攻击,成为世纪末最吸引眼球的文学事件。而在这前后,陈天下等大陆四大武侠作家作品集集中出现,是对王朔等一波攻击武侠文学的市场回击。
第三波是进入21世纪的大陆原创武侠通过刊物平台得以涌现。2001年,新中国第一本专业武侠杂志《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2002年,《英雄》以2.5亿元占据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1/4强;2004年,这个新武侠时代被《今古传奇武侠版》主编郑保纯定名为“大陆新武侠”。武侠成为“文革”后一代人的心灵鸡汤和审美时尚,显示了武侠小说推陈出新的内在魅力以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对传统文化阳刚人格和正义伦理的呼唤。而大陆新武侠作者队伍,其武侠养料的吸收,与成长,主要来自大陆九十年代的武侠生态。如后成为《今古传奇武侠版》与《奇幻版》主要作者的武侠女作家沧月,最初是由九十年代参加《大侠与名探》杂志举办的征文活动获奖而推动她终究踏上武侠文学创作之路的。
纵观这个时期武侠创作,我们还发现,出版业对武侠创作对文学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港台武侠作家成批出现,作品大量出版,与他们进入出版领域比较便捷有关。如黄易与于东楼,都可以自己办出版社出书。金庸当年也是有自己的报纸刊物与出版社的。古龙小说写得多,就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大陆武侠作家无此便捷,被推出来的也就比较少。熊沐武侠作品被大批出版,也是由于出版商与他关系密切,为他小说出版提供了便利条件。沧浪客的小说创作,更是图书市场推动的结果。而陈天下的武侠小说完成后被拖了几年才出版,还有后面他创作的书稿出版风波,可以看到出版商与出版社对作家创作能力的钳制。因此,无论是武侠小说也好,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创作,要繁荣,开放文学出版是必须的。新世纪以来的武侠创作,与《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存在与有力推动,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
&&&&&&&&&&&&&&&&&&&&&&&&&&&&&&&&&&&&&&&&&&&&&&&&&&&&&&&&&&&
(宗侠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