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跟主席只因单身在一起起的人,是谁?为什么可以和主席一起照相?

组图:纪念毛泽东逝世36周年――毛主席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7】
E-mail推荐
<font color='#58年,毛主席在广东视察。
日是毛泽东主席逝世36周年的日子,为纪念一代领袖的丰功伟绩,感受伟人的精神世界,党史频道特整理一组主席与普通群众在一起的历史照片,与网友共同回忆毛泽东始终与人民在一起的经典瞬间。
【进入毛泽东网上纪念馆&&&献花留言】
来源:(责任编辑:孙琳、王新玲)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用户名:密码: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珍贵照片: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经典瞬间【16】--安徽频道--人民网
珍贵照片: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经典瞬间【16】
&&&&来源:&&&&&
  1958年,毛泽东和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亲切握手。
  编者按: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38周年。回顾党的历史,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走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伟大实践。他用他的言与行,为我们树立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可以说是联系群众的典范,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毛泽东之所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党史频道特别推出一组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经典瞬间,同网友一起感受领袖风采,缅怀一代伟人。
(责编:马玲玲、关飞)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天安门前为什么挂毛主席照片?
天安门前为什么挂毛主席照片?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着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人是谁? 日,周恩来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 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 他们以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 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 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毛主席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 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毛泽东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陈画的。 他绘制的画像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毛主席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毛泽东、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搜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毛主席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她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特殊年代里,以毛泽东的标准照为母版,毛主席像几乎也成为了神祇。昔日的黑龙江新闻摄影记者李振盛在其博客上回忆,他当年的办公桌玻璃板下面,就压着翻拍的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角度不同的毛主席照片备用。凡是拍回来的新闻照片上,领袖像不大清楚的、集会大场面领袖像太少的、远景中的领袖像显得太小的、群众举的领袖像只见背面木板不见正脸的,都必须动手修改,找出适合的毛主席像剪贴上去,哪怕是大会场中从群众背后朝前拍的大会场,贴正脸领袖像的方向不对头看着很别扭,这都没有关系,只要突出领袖,保证都会顺利过关。
陈石林成了造神链条上最初始的那一环。“文革”时期,红卫兵曾经到新华社造反,指责其封锁伟大领袖的照片。于是由陈石林负责,做了多套毛泽东像的透明片,发到全国各地。当时全国各地的图片社、照相馆等都停下了正常业务,全力以赴生产,一共生产出了上亿张毛泽东照片。陈石林告诉记者,自己离开了领袖照片工作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当时社会上的毛主席像已经达到了饱和。而他保护了照片洗印行业一批人的饭碗,当有人问,出身不好或者是给汉奸拍过照的人能否参加毛主席像的生产,陈石林回答,只要技术好,他们正好可以在生产毛主席像的过程中进行改造。
1989年,陈石林退休。制作领袖照片的陈石林,对于政治气候的变化格外敏感。1978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视察讲话中提出要给刘少奇同志平反,那时刘少奇的照片资料还被封锁着。陈石林与摄影家协会的同事合作,从老摄影家、老记者,以及王光美的个人收藏中精选了上百幅照片,进行加工。日下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刘少奇开追悼会,由他们制作的《少奇同志生平》的大型摄影图片,也在各省市自治区展出。邓小平90华诞时,陈石林又参与组织了“小平你好”大型图片展。
陈石林表示,“毛主席思想渗透到我的最底层去了,在政治方向上掌握得比较好。”而只要毛泽东或者其家人的历史照片需要修整,他更是义务配合。他曾经为邵华加工过一张与毛岸青的合影,为了效果理想,他将照片放大成2米长进行修整,没有提钱的事。他还帮助邵华最终找到了110位摄影家,展出了110张有关毛主席的珍贵历史图片,庆祝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陈石林几乎和当时所有拍摄过毛泽东的摄影师关系良好,特别是文革时期,“那种照片,不修怎么出得去啊!大多数都修了,把主席脸上修得很均匀,很好。”令陈石林满意的是,群众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其他回答 (4)
毛主席是当时人民心中的神,是建国者。这符合我们中华的传统思想,历代统治者都会把开国皇帝像挂在太庙的正中,以示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启开一串绵绵的岁月,这醇醇的怀念,虽是一份情谊,却又是永远的心情
领袖嘛,他老人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等待您来回答
摄影摄像领域专家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毛泽东最欣赏的14个女人的结局[组图]
 &&自古英雄爱美人,毛泽东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大英雄,他身边自然是美美如云,但毛泽东目光高远,一般女人难以入野,一生中他最欣赏的女人,总起来能有十四个。让我们穿越时间,来一一讲述这些激情年代的她们吧!
&&&&&&&&&&&&&&&&&&&&&&&&&&&&&&&&&&&&&&&&&&&&&&&&&&&&&&&&&
第一位:陶毅
《建党伟业》陶斯咏扮演者:汤唯(此片中,汤唯戏份全部被删)
如果有人问毛泽东的初恋情人是谁,大多人有可能想到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娇杨君失柳”所指的杨开慧。其实,毛泽东的初恋情人并非杨开慧,而是陶毅。&
陶毅,字斯咏,湘潭人(当时举家迁至长沙),是个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在周南女校,陶毅、向警予和蔡畅被称为“周南三杰”。陶毅个子很高,才华横溢,是长沙著名的美美。
&&&&&&&&&&&&&&&&&&&&&&&&&
&&&&&&&&&&&&&&&&&&&
图为在周南女校任教时的陶毅&&&&&&&
陶毅在周南女校毕业后,向警予回家乡溆浦办学,但她经常与周南女校保持密切联系。她有事来长沙时,即住已在周南女校任女生舍监的陶毅处。1918年9月,蔡畅去信邀向警予来长沙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向警予欣然答应,旋即离开溆浦来到了长沙。不久,她与陶毅一道加入了新民学会,二十年代初成了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毛泽东只是理事而已。一九一八和一九一九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现在能查到的就有五件。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陶毅在长沙共办“文化书店”,她拿出十块银元资助。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一九二一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一九二一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
<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20px" COLOR="#19年11月,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前排右二陶毅,后排左四毛泽东。
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一大”后返长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咏,情谊之深可见。
陶毅后来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陶毅与毛泽东的恋情,最后还是她那个以商人眼光看人的父亲感觉毛泽东书生气太浓以及家境的原因,致使他们没有终成眷属。尽管陶毅与毛泽东分手后,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的彭璜,疯狂地追求过她,而她却拒绝了彭,认为毛泽东是不可多得的精英。&&&&&&
毛泽东对陶斯咏的爱恋确实真诚的,他老人家晚年以说起陶毅,眼睛马上就会放出神采奕奕的光芒。
陶毅一生仅此一段初恋,后来终生未再恋爱,也未结婚,大概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
1931年去世,年仅36岁。&
&&&&&&&&&&&&&&&&&&&&&&&&&&&&&&&&&&&&&&&&&&&&&&&&&&&&&&
&第二位:杨开慧
&&&&&&&&&&&&&&&&&&&&
图为毛泽东与杨开慧。&&&&毛泽东老师杨昌济的女儿,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比毛泽东小八岁。在长沙时,他们还只是纯洁的师兄妹关系。后来,毛泽东追随杨昌济到北大学习期间,与小师妹结下了深深的爱情。
&&&&&&&&&&&&&&&&
1924年,杨开慧与他们的儿子岸英、岸青在长沙的合影。&&&&&&
<font COLOR="#20年同毛泽东结婚,留下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清和毛岸龙。1921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政治活动有很大帮助;1927年毛上井冈山之后两人没有再见过面,1930年10月被国民党的何键逮捕,同年11月14日被何键枪杀。推荐阅读:
&&&&&&&&&&&&&&&&&&&&&&&&&&&&&&&&&&&&&&&&&&&&&&&
&& 第三位:贺子珍
&&&图为:日,人民日报发表贺子珍和李敏及孔东梅的合影照片。
贺子珍,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1909年9月生,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永新县委、吉安县委妇委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
&&&&&&&&&&&&&&&&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在一起
贺子珍当时属于青春美少,激情活力四射,毛泽东十分欣赏和爱慕,毛泽东认识后不长时间即结婚,成为毛泽东的第三位妻子,同时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她先后六次怀孕,三子三女,生育过密,最后只有李敏活下来。
&&&&&&&&&&&&&&&&&&&&
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李家窑院,特征是单孔窑洞,而且院子地面与窑洞地面之间有三级台阶,吴家窑院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毛泽东与贺子珍在搬迁到吴家窑院前曾居住于李家窑院。
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建国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日17时17分在上海逝世,邓小平批准提高追悼会规格,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推荐阅读: ]
&&&&&&&&&&&&&&&&
&&&&&&&&&&&&&&&&&&&&&&&&&&&&&&&&&&&&&&&&&&&&&&&
&第四位:著名作家丁玲
&&&&&&&&&&&&&
丁玲,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为蒋伟,字冰之。在少女时代曾经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同学。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了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丁玲气质高雅,才华横溢,同时风骚惹人,属于时尚性感的新派女性。毛泽东一见倾心,还专门为她写了著名的词《临江仙》。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20px" COLOR="#36年底,毛泽东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保安,为丁玲赋辞《临江仙》,词成之后,用红军军用电台发往前线,请聂荣臻同志转,前方司令部三科接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译好后呈送聂荣臻同志看了,然后由三科同志转给丁玲。
&&&&&&&&&&&&&&&&&&&&&&&&&&&&&&&&&&&&&&&&&&&&&
《临江仙》赠丁玲
&&&&&&&&&&&&&&&&&&&&&&&&&&&&&&&&&&&&&&&&&&&&&&&&&&&&&&&
&&&&&&&&&&&&&&&&&&&&&&&&&&&&&&&&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
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
&&&&&&&&&&&&&&&&&&&&&&&&&&&&&&&&&&&&&&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84年,丁玲八十寿辰时,友人提及这首词,她在深情的回忆之中说:“当时我们是在南下行军的路上,从定边到三原,刚走到甘肃庆阳。部队正准备过年时,我收到了毛主席用电报发来的这首《临江仙》词,简直高兴极了,行军的疲劳困苦一下子消失在九霄云外了,我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
1924年,丁玲与作家胡也频结婚。<font STYLE="FonT-FAMiLY: FonT-siZe: 20px" COLOR="#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胡也频和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在延安期间,丁玲在毛泽东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地聊天。有一次,丁玲和毛泽东谈起了对延安的观感,丁玲说,我看延安就像一个小朝廷。毛泽东说,好啊,那你替我封封官吧。丁玲信口说:林老,财政大臣;董老,司法大臣;彭德怀,国防大臣。毛泽东哈哈大笑说:你还没有封东宫、西宫呢!丁玲说,那可不敢,这是贺子珍的事。我要封了,贺子珍会有意见的。可见他们的关系到了什么程度,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后来对立起来了,而且还十分尖锐。
丁玲被打成“丁陈冯反党集团”时,几乎令所有文化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始料不及,但党中央的一声令下,理解的要理解,不理解的要理解。尽管左联时期,鲁迅诗悼丁君,尽管丁玲是延安的宝贝,“昔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正是毛泽东题赠的诗,那又能怎么样。丁玲说过:“他对我怎么样,我不管,我对他(毛泽东)一往情深。”
&&&&&&&&&&&&&&&
毛泽东一共四位夫人,丁玲也是先后四任丈夫。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
&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第五位:吴莉莉
&&&&&&&&&&&&&&&
吴莉莉,1912出生,北京人,名吴广惠,英文名LiLi(莉莉),遂成普遍爱称,是北平女师大高材生,英文特优。&大学毕业后,吴莉莉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
日卢沟桥战起,平津沦陷。吴小姐爱国心热,欲奔后方为抗日为祖国出点力,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史沫特莱引进一种新的娱乐:西方式的交际舞。到了三月份,她和吴莉莉晚上就在天主教堂里教交际舞,吴莉莉成了交际舞的明星。
陕北穷困风气闭塞,吴小姐虽已脱旗袍改穿军装,而仍留着烫发,也常淡抹唇膏香粉,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后来被毛泽东选为英文翻译。
吴莉莉给采访毛泽东、朱德的美国合众社驻天津记者厄尔·利夫(Earl
Leaf)担任翻译。推荐阅读:
莉莉活泼、外向、热情,透着西方女人性感的魅力,还经常为毛泽东译读英文报刊、教交际舞,有时唱中英文歌曲。使毛泽东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感觉,毛泽东经常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她。
有一个晚上,史沫特莱已经睡下,突然听到隔壁吴莉莉的窑洞有吵闹声。待史沫特莱跑到隔壁窑洞,就见贺子珍正用一个手电筒打毛泽东,毛泽东坐在桌旁的板凳上,仍旧戴着他的棉帽子,穿着军大衣。他没有制止贺子珍,他的警卫员立在门旁,显得很尴尬。贺子珍狂怒地大喊大叫,不停地打他,一直打到她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才停手。
毛泽东最后站起来,他看上去很疲倦,声音沉着严厉:“别说了,子珍!赶快回去吧。”贺子珍却突然转向吴莉莉,当时,吴背靠着墙。接着她走近吴莉莉,挥起手中的手电筒,另一只手抓她的脸、揪她的头发。血从吴莉莉的头上流下来,吴莉莉跑向史沫特莱,躲在她背后。后来,毛泽东命令警卫员将贺子珍送回了家。
经过贺子珍大闹窑洞这件事,吴莉莉也无法再在延安待下去,被强行送往西安。这里有两种说法:一个说这是中央的决定,毛泽东当时也无法违抗;另一说法是:周恩来怀疑吴莉莉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派来的战略情报人员,危害极大,就和叶剑英派人强行劫持了吴莉莉,把她送往西安,不让她再和毛泽东见面。
吴光伟到西安之后,不久就被国民党拘捕。此时,吴莉莉已经离婚的前夫张研田,已经当上了胡宗南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得知吴莉莉被捕的消息,把她救了出来,两个后复婚。后来吴光伟,在丈夫的周旋下,安排在西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工作。此时的吴光伟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共产党队伍里来,但由于婚姻关系以及难以裁决的“吴光伟事件”影响,她被谢绝在革命阵营之外,永远没有实现她的梦想。
&&&&&&&&&&&&&&&&
这位光彩夺目的吴光伟(艺名吴莉莉)是早期延安最靓丽的女性,在当时被誉为“延安第一美女”
吴光伟和张研田复婚后,感情一直不好,吴莉莉根本不爱张研田。他们的夫妻关系很奇特:虽然在人们面前,夫妻二人卿卿我我,亲密和谐。但是一关上家门,就形同路人,谁也不再理谁。就连张研田在外面终日和两个歌女鬼混,吴莉莉也不闻不问,置若罔闻。但吴莉莉还始终不能忘情于毛泽东。往往在吃饭时,她会站起身来,举杯高呼:“为那位北方的伟人祝福!”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
吴光伟和张研田复婚之后,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张小芒,女儿张小菲。几年之后,吴莉莉和丈夫去了重庆,中共建政前夕,已是少将的张研田预感国民党大势已去,便离开军界去了美国,在史丹福大学粮食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学农业研究所做客座研究两年。1949年,吴莉莉带着两个儿子随同国民党撤退到成都,此时国民党要将她们遣送台湾,吴莉莉得知消息后,带领两个儿子逃跑,准备回到延安,结果途中被抓回,还是遣送去了台湾。1951年底,张研田由美国去了台湾,在台湾曾担任台湾驻日的“亚东关系协会”理事长,曾任台湾农学院院长,兼职经济部政务次长,对台湾土地改革有杰出贡献。
  后来,张家人丁凋零。1975年,吴莉莉在台湾去世;1986年,张研田去世。他们的儿子张小芒也死于帕金森病;女儿张小菲现居美国,是一位经营中药材的富商
&&&&&&&&&&&&&&&&&&&&&&&&&&&&&&&&&&&&&&&&&&&&&&&
第六位:江青
&&&&&&&&&&&&&&&&&&&&&&&&&&&&&&&
江青,原名李云鹤,1914年出生,山东诸城人。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
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的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7月中旬,“七七事变”爆发不久,蓝苹离开上海,抵达西安;8月,到达延安,改名为“江青”;1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
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江青担任戏剧系指导员,演出话剧《被糟踏了的人》、《锁在柜子里》。8月改演京剧《打渔杀家》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
& 江青看毛泽东看报。
江青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毛泽东,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有江青的演出,几乎都要到场。随后她被调任军委办公室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照顾毛泽东起居(毛泽东当时的妻子贺子珍正在苏联“长期养病”)。日,经康生做媒,中共中央批准,江青与毛泽东结婚。成为他的第四任妻子。1940年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李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青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夫人。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50年曾主导对武训的调查并推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63年起推动现代京剧的改革,其成果被称作“八个样板戏”,曾有著作《谈京剧革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江青号召红卫兵学生打倒了一大批政治人物和社会名流,其中包括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以及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
江青年早年照片,此时她是一个明星,艺名蓝苹。
江青是毛泽东晚年时代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1969年中共九大上,江青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71年林彪事件后,她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联盟,即后来被中共所批判的“四人帮”。
日,毛泽东逝世。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李先念等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四人帮和毛远新等人逮捕、隔离审查。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江青被永远开除党籍。
&&&&&&&&&&
&&&&&&&&&&&&&&&&&&&&&&&&&&&
江青受审。
<font COLOR="#80年11月20日至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了四人帮和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江青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将对江青原判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
&&&&&&&&&&&&&&&&&&&&
北京福田公墓中的江青墓&&&&&&&
<font COLOR="#91年5月14日江青于北京公安医院上吊自杀。
推荐阅读:&
&&&&&&&&&&&&&&&&&&&&&&&&&&&&&&&&&&&&&&&&&&&&
&第七位:宋庆龄
&&&&&&&&&&&&
宋庆龄,日出生上海,与毛泽东出生同年,但宋庆龄比毛泽东大11个月。年轻时,毛泽东只能仰视宋庆龄,那时他就被宋庆龄美丽和高贵所征服,同时他也十分欣赏宋庆龄的为人,认为她是完美的女性。
直到1945年9月,毛泽东才得以在重庆上清寺张治中住所见到宋庆龄。从那以后,他们书信往来频繁。她是毛泽东在书信中除了家人以外唯一称呼“亲爱的(大姐)”的女人。
1949年7月,毛泽东写信邀请宋庆龄参政,并安排周恩来和邓颖超亲自去上海做宋庆龄的工作。9月21日至30日,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第八位:王光美
&&&&&&&&&&&&&&&&&&&&&
王光美,1921年生,出身名门。父亲王治昌,字槐青,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在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任工商司长,还曾出使英国、美国。
&1945年,王光美在辅仁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科学硕士学位。后她与是中共北平市委负责人崔月犁结识,1946年8月赴延安。
王光美属于大家闺秀,举止优雅,很有贵族气质。一到延安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毛泽东几次找她谈过心,对王光美十分赞赏,江青十分嫉妒。1948年,经毛泽东和江青介绍,王光美和刘少奇结婚。成为刘少奇第五位正式夫人。
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后,王光美成为第一夫人,她魅力四射迅速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毛泽东也很喜欢和她交谈。这把江青的妒燃到了极点。借文化大革命欲治其死地,毛泽东得知后,迅速做出批示,坚决保护王光美。
&&&&&&&&&&&&&&
&&&&&&&&&&&&&
1948年8月,刘少奇同王光美在西北坡。
文革中受迫害,关押秦城监狱12年。出狱后,王光美致力于慈善扶贫事业。1995年,“幸福工程”正式启动。王光美作为这一大型扶贫计划的发起人多方奔走。到2006年“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已在全国设立了389个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人口69.5万。她曾荣获“中华人口奖”荣誉奖。
&日凌晨3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4天后,她获得了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
&&&&&&&&&&&&&&&&&&&&&&&&&&&&&&&&&&&&&&&&&&&&&&&&&&&&&&
第九位:张玉凤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东北牡丹江的一个清贫之家,家中有八个子女,排行第四。因为家庭太穷而无法完成学业,1958年就成为了铁路客运列车的一名列车员。1962年被调到毛泽东车厢任服务员,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
&&&&&&&&&&&&&&
张玉凤(1944年-),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60年代曾任职于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服务员,广播员。图为:1964年毛泽东与张玉凤合影.
因得到毛泽东的欣赏而于1970年7月被调入中南海,随后成为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而后兼机要秘书。陪伴着老年毛泽东走完了伟大的一生。
&&&&毛泽东之所以喜欢张玉凤,是因为她的性格很像贺子珍,那时他老人家对江青已经十分反感了,身边也没有子女,很是孤单。
&&&&&&&&&&&
图为:张玉凤陪同毛泽东接见群众。&&&&&&&
权利无上的毛泽东对张玉凤也是要让三分。有一次,张玉凤对待客人有些怠慢,毛泽东批评她,她一生气,不但反驳毛泽东,还甩手走了。在张玉凤离开毛泽东的这一段日子里,毛泽东是茶饭不思、工作不做,每天就是写张玉凤这三个字,后来是汪东兴安排把张玉凤接到了毛泽东身边,最终还是毛泽东妥协了。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事后毛泽东给了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毛泽东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人,一辈子没低过头,却对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秘书无可奈何,可以想见,这时的毛泽东对张玉凤已经有了一种深厚的依赖和感情。
&&&&&&&&&&&&&&&&&&
&张玉凤(左一)陪江青与毛泽东遗体告别。&&&&&&&
毛泽东去世,江青以主席夫人的名义,提出要清理主席的私人财产。不料,在江青向张玉凤索取保险柜钥匙时,张玉凤却说:主席留下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的财富,若要清理必须经华主席批准。这让江青大为光火。随后,张玉凤如实地向华国锋汇报了情况,说明了这批文件的重要性,引起了华国锋的高度重视,使得江青的算盘落空。可以说,作为毛泽东晚年最信赖和依靠的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张玉凤对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
江青与毛泽东秘书张玉凤。
张玉凤离开中南海之后,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在她自己的要求下,又调回到铁道部,做了一名普通干部。
2000年,她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过着十分幸福的晚年。
&&&&&&&&&&&&&&
推荐阅读:[组图]
&&&&&&&&&&&&&&&&&&&&&&&&&&&&&&&&&&
&第十位:至今未嫁的女人唐闻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一位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女外交官唐闻生
唐闻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大“千金”。她的母亲张希先女士曾是燕京大学未名湖畔“最漂亮的姑娘”(斯诺夫人语)。唐闻生诞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家普通的产科医院,所以,1971年,唐闻生接待第一次秘密踏上中国国土的基辛格博士时,基辛格调侃她“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1950年深秋,当随父母回到未曾谋面的故国的时候,唐闻生还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1962年仲夏,唐闻生告别师大女附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进入新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后,唐闻生的英语潜力得到超常的发挥。唐闻生用3年时间就读完了5年全部课程:在一、三年级各跳了一级,让众多师生刮目相看。早在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和跟随自己10余年的第一任英语译员冀朝铸多次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物色高级翻译人才,在地处京郊的“北外”校园一眼就看中了活泼可爱的英语系高材生唐闻生。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1965年暮春时分,浑身洋溢着少女青春风采的唐闻生,迈着轻捷的步伐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分配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不出数年,唐闻生便脱颖而出,成为冀朝铸之后中国外交界最优秀的英语译员。唐闻生一口漂亮流利的美国东部口音的英语使她轻松自如地从跟随周恩来总理17年之久的冀朝铸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唐闻生的译技以及她天真可爱的活泼性格给来访的外国贵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江青陪同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观看“革命样板戏”。唐闻生(中)担任翻译,是端庄恬静的美女
1966年7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武汉三镇。7月9日,在北京参加亚非作家会议的53个国家、地区的代表以及5个国家组织的观察员,联袂南下来到中南重镇武汉,恭候毛泽东的召见。外交部为毛泽东的接见配备了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和英语翻译唐闻生。平心而论,依资历而言,这样的大场面根本轮不到初出茅庐、天真可爱、一脸稚气的“小丫头”唐闻生扛大旗,这“活儿”只有冀朝铸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大腕”方能胜任。齐宗华、郑达庸、唐闻生才星夜直奔云横黄鹤的中南重镇。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次日清晨,接见了53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后来毛主席不准备正式讲话,唐闻生这时才如释重负。但领袖与伟人那种曾经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的宏大气度魄力和不可名状的魅力,使唐闻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在此后的五六年中,她不止一次地有幸聆听毛泽东高屋建瓴、天马行空的谈话,她领略了主席勾勒出未来中美关系的蓝图,深深地感受到他老人家胸中奔腾起伏着一种改变世界格局的宏伟构思。
&&&&&&&&&&&
图为<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20px" COLOR="#69年毛泽东和王海容(右)、唐闻生合影。
&唐闻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虽然无可挑剔,但是由于生活环境、阅历和学养等方面的原因,她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背景的掌握和熟悉稍有不足。但唐闻生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吃一堑,长一智,她苦练译技,蓄势待发,唐闻生那出类拔萃的译技,深受政要夸奖。1970年,无论是对中美关系还是对唐闻生个人道路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于万众欢呼声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当年12月18日清晨,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与斯诺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畅谈,这是两个月来毛泽东与斯诺的第二次会见。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王海容担任记录,唐闻生是主译。毛泽东告诉斯诺:“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华沙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又不要公开,神秘得很。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美国要拉中国整苏联,对美国不利。”“你看中国和美国会不会建交?”斯诺问。“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吗?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长岛。”领袖的宏大气度和不可名状的魅力,使唐闻生受到极大的感染。
& 上世纪70年代初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唐闻生和王海容几乎参加了这两位伟人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在外交界乃至中国政坛崭露头角。她的倩影总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边出现,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1971年,唐闻生参与过中美之间的历史性外交会谈,她是毛泽东、周恩来使中美两大国从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历程的见证人之一,为中国和世界的磨合与对话立下汗马功劳,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在自传中盛赞唐闻生的机敏和魅力。
&&&&&&&&&&&2006年8月,唐闻生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
& <font COLOR="#71年,唐闻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28岁,紧接着升至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两年后,在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并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她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迄今为止,她仍是外交部现职官员进入中央委员会的惟一女性。唐闻生和王海容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员,还担当起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的“桥梁”,成为毛的东身边叱咤风云的女人。
人生如大海,总有潮起潮落。毛泽东主席谢世之后不久,唐闻生和王海容一样,便从老百姓的视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1977年9月,王海容到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1979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84年3月,彻底告别了外交生涯,调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1986年4月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后任铁道部外事司司长、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1999年7月,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也许,外交生涯的岁月给唐闻生心灵的痕迹太深太重,她和王海容一样情感空缺,至今未婚,只身一人。
&&&&&&&&&&&&&&&&&&&&&&&&&&&
&&&&&&&&&&&&&&&&&&&&&&&&&第十一位:至今未嫁的女人王海容
&&&&&&&&&&&&&&&&&&&&&
&&&&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王海容,文革其间挺有名的,当时就传是毛主席的亲戚。
王海容,湖南长沙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一位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父亲王德恒英年为党捐躯,毛泽东为此常说没有照顾好王德恒,感到愧疚,毛泽东对王海容、王起华姐弟俩自然特别照顾。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照理说她应该做一名教师,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和自己是烈士遗孤,使王海容得以“飞黄腾达”。据说“海容”这个名字,有说是她祖父给她起的,也有说是毛泽东为她改的,乃是取自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见,王家希望这个女儿,要胸怀四海,博学广闻。
& <font COLOR="#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后又进入北京外语学院读英文,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1965年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11月,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分量”。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按一般的情况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搞了三四年。这期间,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时过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3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继后,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3年多,直到失势倒运。
&&&&&&&&&&&&&
&&&&&&&&&&&
&&李敏(左一)、王海容(后排中)和毛泽东在北戴河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据孔东梅回忆,当年毛泽东与王海容初次见面曾经有过如下对话:毛:你这人挺怪,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王:我干嘛怕你啊?你又不能吃了我。毛:你第一次给我写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王:我还向你要了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到毛、王当年“血浓于水”的情形,这也难怪后来这位“徒工王波”一跃而为“伟大领袖”的联络员之一了。也就难怪后来此人在呵斥周恩来的时候那么盛气凌人、出语恶毒。而在批周会结束后,王海容颐指气使的对周恩来的卫士高振普说:“小高,你又可以吃宴会了。”王海容能这样对待周总理,答案也都要从他与毛的亲属关系上寻找了。&
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都被隔离审查。由于王海容自己的特殊身份,也被宣布停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从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1年。但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3年。
&&&&&&&&&&&&&&&&&&&&&&&&&&&&&&&&&&&&&&&&&&&&&&&&&&&&&深居简出的王海容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20px" COLOR="#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职务虽然比外交部副部长低,但依然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从此,围绕在她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却浮现了出来。王海容至今还是独身,从未婚嫁。&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天,传达室又给她送来几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她身边一位多嘴的工作人员禁不住问:“海容,是不是又有向你求爱求婚的信呀?”听到这位冒失鬼唐突的问话,周围的同事都暗暗吃了一惊,不知王海容将会如何发火生气。谁知王海容一点也没恼怒,她笑了笑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新鲜。有一次,大门口还找上来一位自称是我丈夫的男人哩!”
原来不久前,有个对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飞行员,先后给她寄了好几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无奈都被王海容藏之屉底,不回一言。这位飞行员按捺不住心中的思慕之情,决意要作一次爱情的“冒险飞行”。他不知道王海容家居何处,但她的工作单位办公的地方还是知道的。于是,他径直找上单位的门来,想直接找海容“当面谈谈”。像所有国家机关一样,参事室的大门也设有传达室,外人不经允许是进不了门的。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在院门口也不例外地被传达室的门卫挡住了。他给传达室的人说找王海容,他是王海容的丈夫!”传达室的门卫一听是王海容的“丈夫”,一时也慌了手脚。他们原来虽然听说过王海容迟迟没有成家,但谁能保证她一直不成家呢?说不定他们就在上一个星期天结婚了呢!赶紧通报。门卫立即陪上笑脸说:“你等等,我马上给她打电话。”电话拨通了,门卫对着话筒说:“海容同志吗?你丈夫在门口找您来了......”话还没说完,门卫突然变哑巴了,脸变得死灰一般。原来,耳机里传来了王海容的大声斥责:“什么?你说什么?!我至今还是光棍女司令一个,哪来什么‘丈夫'?你给我把他轰出去!轰出去!讨厌!”
这位勇敢的飞行员最后会领教到些什么,可想而知。那位门卫因轻信来人之言受到斥责,心中羞愧难当,对这事也一直不好意思对外人说起。直到王海容将此事抖落出来,大家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奇闻。
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
&&&&&&&&&&&
&&&&&&&&&&&&&&&&&&&&&&&&&&&&&&&&&&&
王海容和她的侄儿王宇清
他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住房原是过去的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海容的母亲肖凤林,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但如今由于年老多病,再加上历经沧桑,饱受挫折磨难,身心受损的老人脑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点儿的刺激。王海容对母亲很孝顺,虽然家里已经给老人请了保姆,但下班之后她依然经常买菜下厨房。
&&&&&&&&&&&&&&&&&&&推荐阅读:&&
&&&&&&&&&&&&&&&&&&&&&&&&&&&&&&&&&第十二位:和毛泽东谈古论今的女“侍讲”芦荻
在新中国说来似乎没有“侍讲”这个职位,但在毛泽东晚年又实实在在有这样的角色,最后一位能和他谈古论今的还却是一位女“侍讲”芦荻。她不仅不逊色于古代封建王朝翰林院的侍讲学士,而且在同毛泽东的侍讲之中,还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政治运动。
&&&&&&&&&&&&&&&&&&&&&&
&&&&&&&&&&&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芦荻(晚年),毛泽东身边最后一位女侍讲。
&&&&&&&&1974年春天开始,毛泽东的视力明显减弱了,被医生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但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尤为爱读古代的诗、文、史。因患眼疾,机要秘书可以读文件,可是为他讲史论文就勉为其难了。于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委托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大中文系物色人选。
没几天,谢静宜送来北大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吧!”
毛泽东缘何要让芦荻当他的侍读秘书?毛泽东是博览群书著名,他的记忆力又极强,唯独他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很喜欢其中的《触詟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别赋》、《滕王阁序》,芦荻则是文章的选注者,记忆力甚强的毛泽东,当时便记住了文章选注者芦荻的名字。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抗美援朝期间,她跨过鸭绿江,做起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教授,毕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唐诗、宋词颇有研究,造诣深厚。
&&&&&&&&&&&&
推荐阅读:&&
&&&&&&&&&&&&&&&&&&&
第十三位: 孟锦云:毛泽东身边的最后一名护士和守灵人
&&&&&&&&&&&&&&&&&&&&&&&&&&&&&
在毛泽东晚年的岁月里,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年轻女人:一个是机要秘书张玉凤,一个是护士孟锦云,是她们陪伴毛泽东走过了最后两年岁月的幕后人物。至于张玉凤为大家所熟知,而对孟锦云则较陌生。
&&&&&&&&&&&&&&&&&&&&&&&&&&&&&&&&&&&&&&&&&&&&&&&&&&&&
&半个小老乡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了舞蹈演员。1963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但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苗条,皮肤白晰,特别是双眼明澈如水。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
1963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但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苗条,皮肤白晰,特别是双眼明澈如水。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
孟锦云第一次进入中南海陪中央首长跳舞,心禁不住砰砰地直跳,紧张、兴奋、好奇、胆怯。第一曲舞乐响起,孟锦云没有入池,第二曲响起,毛泽东用微笑和点头向这位新来的小姑娘发起邀请,孟锦云立即步入舞池和毛泽东跳舞,她的心突然猛烈地跳动,舞曲、节奏都成了模糊的一片……毛泽东轻轻地对她说:“小同志,别紧张,你的舞步不错嘛。”跳着跳着,小孟又找回了轻松的感觉。“你是新来的?”“第一次。”“怪不得没见过你,叫什么名字?”“孟锦云。”“孟锦云,跟孟夫子同姓。这个名字好听,锦上添云。你是什么地方人?”“湖北”“湖北,一湖之隔,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呢!”……一边跳,一边闲聊着,小孟的紧张、慌乱感全部被驱散了。
&&&&&&&&&&&&&&&&&&&&&&&&&&&&&
孟锦云和毛泽东在中南海舞会
就这样,孟锦云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的“专职”舞伴,几乎每周都来都和毛泽东跳舞,毛总是称她为半个小同乡,结下了结下特别的情谊。有一次小孟说:“主席,您嘴下巴有一个痣子,听奶奶讲这是有福气。”毛看了看小孟,发现她的脸蛋上也有个痣子,便笑着回答:“你脸上也有个痣子,那你也有福啦。”“那可不是,你的湖南痣子和我的湖北痣子长得地方不一样。”毛听了哈哈大笑:“没想到,你还是个小九头鸟呢!”
几年之后,“文化大革命”把中国闹得翻天覆地,中南海的舞会也彻底停了。文革初期,孟锦云和其他几位军内“小将”找毛泽东告另一派“打着红旗反红旗”,她万万没想到空军大有“通天”人物,自己后来会因之被打成反革命,1968年年被逮捕,然后劳改。还是孟锦云的战友小丽见到毛泽东,提起孟锦云的事情,毛泽东发话了:“空政必须放人!”1973年,孟锦云才得以释放出狱,并很快被分配到武汉军队医院。可是,孟锦云在出狱时被告之:对谁也不准讲自己文化革命中的问题。孟锦云想到她为什么突然出狱了?为什么待遇低于其他同伴……种种迹象表明她的档案里仍有黑材料。孟锦云东奔西走,要为自己讨个清白。
&&&&&&&&&&&&&&&&&&&&&&&&&&&&&&&&&&&&&&&&&&&&&&&&&&&我是来找你平反的!
日,身着空军装的孟锦云在张玉凤的带领下,走进了那道以前封建社会时的“紫禁城墙”,当时社会主义的神秘的“红墙”。
张玉凤告诉毛泽东有人来看你了,毛泽东点头同意。小孟怯生生地来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记忆力惊人。八年了,他接触了多少人物、事情,已经八十多岁了,而在他的脑海里竟仍为孟锦云这个小姑娘留了一席之地。小孟兴奋地走上去:“主席,我是湖北来的孟锦云。”“记得,你不就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吗?”“主席,我是来找你平反的!”她自己都难以置信,脱口而出。毛泽东拉着小孟的手,轻轻地模着。他又用手模着小孟的面颊,仔细端详。毛此时正患白内障,只有一只眼有微弱视线……“你这么多年不来看我,见面就让我给你平反,这个反莫法平啊。”“我怎么不想来,只是来不了啊。”小孟不顾一切地讲了自己被捕、劳改等经历。毛十分认真地听着,一直拉着小孟的手,抚摸着,渐渐眼睛湿润了:“你不要讲了,你来了,就什么都好办了,你就留在我这里工作。”小孟被毛这突如其来的决定弄的将信将疑,留在主席身边工作,这怎么可能?我行吗?“我是找您来平反的,我的档案里肯定有黑材料。”小孟又把话题转回来时的目的。“你在我身边工作,就是平了反,你是我的女儿,也是朋友。”
毛泽东郑重地对孟锦云说:“你就留在我这里工作。”孟锦云万万没有想到。然而,毛泽东所作出的这个决定,应该是孟锦云这三个字,包含了毛泽东多年来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女人情结——杨开慧。这个情结越到晚年,越在毛的心头挥之不去,人越到晚年越想早年,毛泽东亦然,不然,他就不会读《枯树赋》落泪了。
杨开慧尽管杨不是毛的初恋,但杨为毛生了三个儿子,晚年对毛泽东困扰最大的是接班人问题,毛越寻思这事儿便会越想毛岸英,越想岸青、岸龙这三个儿子,便会想起他们的母亲杨开慧,甚至还会想起他的老泰山亦是他的恩师杨昌济。杨开慧号霞,人称霞姑,字云锦,这时,孟锦云又出现在毛泽东面前,于是,他当即留下这个女孩子。应该说,孟锦云为毛泽东情有独钟,应该源于此。
事情竟然如此离奇,小孟终生难忘的日子“日,她又进了中南海,成了毛泽东生命之路上的最后一名护士。作为毛泽东晚年少数的身边人之一。她与张玉凤两人每天轮流照顾毛泽东,寸步不离。任是谁人要见毛泽东,必须经由她们两人的安排。可见孟锦云亦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据说有一次还是孟锦云劝服毛泽东动白内障手术。事实上毛泽东对她工作相当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有时甚至让她处理信件、代毛圈阅党中央文件等等。孟锦云与毛泽东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共同度过了489个日日夜夜,成为了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
&&&&晚年毛泽东,得到孟锦云像亲女儿一样精心护理,特别满意。毛泽东也像父亲对待女儿一样,听孟锦云的许多建议,他迟迟不做眼睛手术,就是孟锦云的劝说下做的。毛泽东的眼睛看得见了,还特意送一条红裙子给孟锦云,所以毛泽东一生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向孟锦云讲的。
几个月过去了,小孟仍心里不放心自己的平反结论。毛主席年事已高,小孟想着自己更长远的事情。有一天她对毛讲了自己的担心:“主席,我觉得我的问题还是有个书面结论才行,光您说了谁能证明。”“孟夫子,还在耿耿于怀吗?倒也是,空口无凭。不过,我的历史上也曾被扣过许多帽子……没人给我平反,那些帽子早不翼而飞了。”“您是主席呀,我是什么?……”“这个好办,找汪东兴办就可以。”果然,不久,小孟就收到了她的书面平反结论:
空政文工团歌舞团舞蹈演员孟锦云,女,1948年生,家庭出身职员,本人成分学生,1959年入伍,1964年入团。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孟锦云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和广大革命群众一道,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曾向中央首长写信揭发叶群、吴法宪在空政文工团所搞的阴谋活动,并对叶群、吴法宪在空政文工团所推行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林彪死党叶群、吴法宪出于反革命阴谋活动的需要,捏造罪名,于日将孟锦云同志逮捕。日,空政部党委根据空政文工团革委会的报告,报吴法宪批准,将孟戴反革命分子帽子,送兰州军区空军农场监督劳动,后转至兰空高炮雷达修理所,直至1973年1月,近五年时间。现已查明,这完全是叶群、吴法宪对孟锦云同志的政治迫害。过去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现决定撤销??政治部党委日的报告,给孟锦云同志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团的生活,分配工作,过去凡整了与本结论不符的有关孟锦云同志的一切材料,予以清理,一律作废。
  &&&&&&&&&&&&&&&&&&&&&&&&&&&&&&&
&空军政治部党委
  &&&&&&&&&&&&&&&&&&&&&&&&&&&&&&&&&&&
在空军政治部党委的落款上面,盖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委员会”的红色印章。这是一份郑重其事的平反结论。又过了几天,就在中南海的湖边上,一个环境极为幽雅的地方,汪东兴、张耀祠、孟主任、孟锦云,四个人在一起,烧掉了一份材料。随着一把不大不小的火的燃烧与熄灭,小孟成了历史清白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夜之间,甚至一瞬间,也可以改变。
&&&&&&&&&&&&&&&&&&&&&&&&&&&&&&&&
中国有“红学”,西方也有“红学”
毛泽东遇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会滔滔不绝,有时忘了自己的身份。即使到了晚年,他依旧谈锋甚健。那还是小孟刚进中南海时,毛精神尚可,虽然视力已完全不行,但说说笑笑的时候还比较多。
一天,毛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儿看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红与黑”。看过以后,大家不免对影片的情节议论一番,客厅里出现了少有的热烈气氛。毛泽东只是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等大家走后,毛看了一眼仍坐在那里的小孟问,孟夫子,对刚才的电影有何意见哪?没等小孟回答,毛就接着说,有何高见,今日可以不谈。你去借一本“红与黑”,至少看一遍,然后再谈。你不是读过“红楼梦”吗?可以再借一本“红与黑”,对比着看一遍,也许会更有意义。小孟真去借了书,仔细读了,并记下了很多问题。
&一天,毛泽东问,怎么样,两本书都读了吗?小孟点点头。毛说,真是无巧不成书,“红楼梦”和“红与黑”两本书的名字第一个字都是红字,可见东西方都有“红学”。今天我们先谈西方的“红楼梦”。你看了书,有发言权,先谈谈。小孟说:那个于连是个无事生非、大胆包天的坏蛋。他无耻地勾引市长夫人,破坏别人的家庭……
&&&&&&&&&&
等小孟讲完了,毛十分自信而又肯定地说,你说于连胆大包天,我看,他是有些胆大,却没有包天。他只敢在小桌下面摸夫人的手,还是夜晚没有人的时候。他到夫人的房间里去,也是紧张得很啊。即便是胆大包天,也不是什么坏事。我看那个夫人就是欣赏他的这个胆量……
此时,毛侃侃而谈,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谈话的对象,忘了国情,无所顾忌。
小孟睁大眼睛惊奇地听着毛的“奇谈怪论”。那么,您说于连是大好人了?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去看,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你说于连不值得同情,我可是多少还是有些同情他。你看他多可怜,想说的吞吞吐吐,想干的躲躲闪闪。为了感情影响了他的职守,我看也不足深怪嘛!那也不能光凭感情用事呀!小孟不同意。你说于连破坏了别人家庭,是幸福的就破坏不了。破坏了,可见不幸福,那个家庭是有压迫。我看于连是帮助夫人进行反抗的解放者。
毛兴奋地接着说,你不了解那时,也就是19世纪,西方的家庭,尤其不了解那些家庭的虚伪和残忍……至于家庭,我看东西方加在一起,真正幸福的不多,大多数是凑凑合合地过……那于连把人家的家庭搅得四分五裂总不好吧,小孟说。毛哈哈大笑,不破不立嘛!那于连到处钻营,一心往上爬,不象个堂堂正正男子汉,小孟还是不同意。照你的看法,堂堂正正男子汉,就不应该往上爬,而应当往下爬?毛说,当然了对于连还要分析一下,他眼前没有路,都是崖……他不能走,不能跑,只能爬……
毛泽东停了一下,突然问:如果于连是个有钱有势的人,而夫人是个穷人家的奴女,结果将会怎样?小孟想不到毛会问这样的问题。她怔了好一会儿,说,那就好办了,于连就娶这个奴女吧。毛说,你看,换个位置就好办多了。有钱有势就可得到一切。关键是那夫人没有实实在在的权势。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说到底,还是阶级的压迫,阶级的较量。
&&&&&&&&&&&&&&&&&&&&&&&&&&&&
&同样具有普通老人毛病的毛泽东
在毛泽东身边最后的护士孟锦云的回忆里,和自1954年到毛1976年去世,一直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达22年之久的,被人称为“狐狸面孔”的李志绥大夫在西方发表的回忆里,都提到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情,那就是张玉凤骂毛泽东是“狗”!一个是在中国国内很谨慎的公开发表,一个是在西方的任意漫谈和对毛泽东的全盘否定。但在张玉凤曾骂过毛这一点上,描述却基本相同,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据小孟回忆(郭金荣著),那天她睡觉之后来接张玉凤的班。刚走到主席卧室门口,就听见里面大声吵嚷的声音:“你给我滚!”小孟听出是主席在大声吼着。声音显得又高又细,是竭尽全力发出来的。“滚就滚,谁不让我走谁是狗!”小孟听到小张那不太高但也显得很激动的声音。“你骂我是狗,你……”主席显然是气得在发抖。小孟听到这里不知是该进去,还是该退出,她心里又是紧张,又是好奇(是啊,这对一般人,岂止是好奇!)。后来小孟听说主席还把张玉凤骂她是狗的话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还交给了有关工作人员。
据李志绥回忆,日,李和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北京医院内科主任陶桓乐去会诊毛泽东的病情。他们一进去,毛就叽叽咕咕说了一大套(当时,毛说话已不清楚了)。张玉凤不肯翻译。毛发了脾气,举拳跺脚,张才说明真相。原来是6月8日张玉凤出去了。毛要读文件,等了很久,张才回来。毛生气了,写字条说:“张玉凤,滚。”张玉凤回骂毛泽东:“我要不滚,你就是狗。”毛说:“我的脾气不好,张玉凤的脾气更不好,她还骂我。”朱、陶二大夫是第一次来,听完后都不禁愕然。张在旁边说,这些话也要同医生们去讲,有什么意思?
小孟当然和张玉凤不一样了。在她眼里,毛泽东也是人,也是一个爱发脾气的老人,他也和普通人一样,要吵架,要发怒……
小孟记得1975年夏天,她来到毛的身边4个月后,对她很热情的毛泽东突然变得冷漠起来。小孟几次想同他说话,毛都不愿理睬,要不然就用手示意让她出去,显得心烦的样子。这是怎么啦?主席过去不是这样啊,讲故事、开玩笑、唱京戏……小孟思前顾后,找不到答案。经张玉凤问询,毛告诉她,毛让小孟吓着了。毛房间里特别静,小孟进房时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常常把毛吓一大跳(这或许是一个82岁体弱病人的普通反应)。张让小孟以后进屋时,先给他点声音,比如咳嗽一声,或出点儿粗气。这样毛好有个思想准备,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据小孟回忆(郭金荣著),身居“夫人”地位的江青对张玉凤百般殷勤。“小张啊,我从杭州带来一块真丝双皱的料子,是淡粉色的,送给你做连衣裙,可再合适不过了……”“小张啊,送给你一块瑞士金壳小表……&.”一有机会江就找张聊天,照相,吃饭,打电话。张玉凤见毛不同意见江青,有时就撒娇地说“你干什么老不见人家啊,人家老太太怪可怜的。”“你就见她可怜了,你还没见到她可恨的时候呢!”毛这样回答。有一次,张穿上江送给她的衣裙,站到毛的面前:“您看我穿这条裙子好看吗?”毛说:“好看,好看,谁给你的?”“你猜不着。”“还不是小刘送给你的。”“嗨,他上哪儿去买这么漂亮的衣服啊。告诉你吧,这是江青同志送给我的,我特意穿给你看看。”毛马上把脸一沉:“快去脱下来,一点都不好。以后不要要她的东西!”
有一天,孟锦云把朱老总的一封亲笔信交给了毛泽东。毛感到奇怪,为什么不打电话,或叫秘书传话呢?这是文革以来仅有的一次。信的开头仍然称“润之兄”,毛笔行书,寥寥几语,毛一下满脸阴云,顺手拿起铅笔在信下写道(指江):孤陋寡闻,愚昧无知,30年来恶习不改,立刻撵出政治局,分道扬镳。然后重重地签上“毛泽东”。原来朱老总的信就是向毛反应有关“红都女皇”的事件。毛被激怒了,批示转到总理处,周恩来却批示“暂缓执行”,当然周这样办是有他的考虑的……毕竟如果毛真的彻底下决心搞掉江,周何乐而不为?
毛泽东和江青在实际生活中是什么关系呢?李志绥曾提到毛和江早已分居,他认为毛允许江在政治上出头是作为生活上的一种“交易”。这毕竟是李的个人见解。据小孟的回忆,毛泽东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坏,冲小孟也发脾气。有一天,毛突然问小孟:“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小孟楞了一会儿,才说:“您不是没跟江青离婚吗?”显然,毛的问题不是问小孟,而是问自己。毛泽东很和蔼地给孟锦云说:“孟夫子,不要你回答,你是回答不上来的。离婚,我到哪里去起诉哟。离婚总要办个手续吧。到那时,不知是法官听我的,还是我听法官的。那可能要大热闹一番。总有一天,一了百了,统统解决。”
&&&&&&&&&&&&&&&&&&
&&&&&&&&&&&&&&&&&&&&&&&&&&
孟锦云近照
据孟回忆,毛后来根本不愿见江青。江青每次想见毛都十分困难。毛的房间只有两个人可以随便出入,那就是张玉凤和孟锦云。不管是谁,上至政治局常委,下至毛的私人亲友,无论是国策大计,还是私人访问,都必须经过张或孟的通报之后,方能决定见与不见。她们两人24小时轮流值班。甚至连毛服用的饭食,都是放在客厅后,由张或孟拿进去。就是江青,这个不可一世、对谁都霸道无理的泼妇,对张、孟却是一反常态,格外热情。江青为了接近毛泽东,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本性。尤其是对张玉凤的“巴结”、“献殷勤”,在小孟的回忆里和在李志绥的书里都被提到多次。李称有一次,第一“副主席”、总理华国峰要见毛泽东,正好张在睡觉。华在外等了一、两个小时,张未醒,华最后只好回去了。不知李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当然,即使是在中国公开的“四人帮罪行”材料里也可窥见一斑。
&&&&&&&&&&&&&&&&&&&&&&&&&&&&&&&&&
孟锦云成功说服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
孟锦云来到毛泽东身边时,白内障很严重,基本失明,很多人劝他做个手术,他却总是不愿意,就像劝他吃药一样。他常说:“医生的话不能听,最多只能听一半。”
一天上午,小孟见毛泽东心情很好,就劝他:“主席,你做个手术吧,很简单,手术之后,你就能看清楚我了。”
不知为什么,这次主席没有表示反对,但也没有当时点头答应。主席的习惯就是这样,同意做的事不一定立刻答应,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就在这天下午,主席对小孟说:“我要做手术。”小孟听了,立刻打电话通知主席的医务人员。半个小时后,一切准备就绪。
尽管很多人多次劝他动手术,但他没有同意,不过眼科医生们却早在几个月前就做好了准备。就在他从卧室去客厅的宽宽通道上,早就布置了一个小手术室,预备好消毒及手术用的器具。而且在这之前,眼科专家唐由之大夫,给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做了四个这样的手术,都相当成功,当然,这也为给主席做这个手术取得了经验。
次手术,就是唐由之大夫来做的,是用了针拨的方法。先把主席推到小手术室后,不一会儿,唐大夫问主席:“可以开始了吗?”主席轻轻点点头。唐大夫在主席的左眼眼角部位打了一针麻药,部位找得准确无误。打完针后,主席突然提出要听京剧。小孟赶紧找来唱片,用电唱机放了京剧《李陵碑》。她知道,这是主席平时最喜欢听的。主席边听京剧,大夫边给他做手术,前后用了近一个小时,非常顺利。手术后,唐大夫给主席戴上了眼罩。
手术后的第二天,唐由之大夫给主席打开眼罩,上点眼药水。刚摘掉眼罩,主席一下子觉得眼前那么明亮,眼前一切都清清楚楚。他很兴奋,忙说:“好了,好了,手术做得好,我看不用戴上眼罩了。”就这样,本来应该再戴三天的眼罩就戴了一天。
毛泽东做了眼手术复明后,特别高兴,他与医生唐由之、孟锦云、吴旭君、张玉凤、唐闻生张耀祠等合影
从此,主席又配了副眼镜,因视力的恢复,他有好长一段时间很愉快。不久的一天下午,小孟穿着一条米黄色的裙子出现在主席面前,主席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她。然后摇摇头说:“这条裙子颜色不好看,你去做条红裙子穿吧,玫瑰色的,算我送给你。”
小孟去“红都”做了件红色凡尔丁的连衣裙,做好之后,立刻穿起来给主席看。主席看着,已显得灰暗的眼睛里放出了光彩。他说:“我就喜欢这样的玫瑰红,好看。”小孟穿着这件连衣裙,工作在主席身边,像一朵俏丽的玫瑰花在主席的房间里闪着光,一段时间,毛泽东特别高兴。
小孟和李都提到周总理对毛的病一直是十分关心。尽管李对周恩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持否定态度。但他还是承认周待人的和气和周到。李曾提到,毛1972年第一此昏厥过去后,通知周。总理当时正在人大会堂开会。周听说后,当场大小便失禁。周在最后已知道自己不行了,仍关心毛的病情。李说,周的病都和普通人不一样,膀胱、结肠和肺三个部位分别各自是原发癌,从来未见过先例。1975年11月,毛让李看望周。周说,我是不行了,你们要好好照顾主席。
但李说,毛对癌症的看法是,不要开刀,反正也治不好。周验尿发现大量癌细胞,毛起初不信,觉得周不象有病。后来大量尿血,毛才同意周开刀。后来又需要第二次开刀。毛对李说,你看,我说不要开刀。现在是开了一次又二次,还会有第三次、四次,直到死。对于周总理的去世,当时全国人民的悲痛是众所周知的。但李说毛的“一组”毫无反应。大家要求悼念。张耀词说一不许去医院,二不许戴黑纱。
据李讲,相反,那一年总理去世后,不久春节,张玉凤提出要放鞭炮热闹热闹。自1949年,中南海内任何人不许燃放花炮。张玉凤一句话就打破了这道禁令。张耀词马上让买了许多鞭炮,在中南海里大放。
小孟描述毛泽东听到周恩来去世的消息完全不一样。她讲,那一天,小孟值班。看到总理去世通知主席的消息,她把纸放进口袋,走进毛的房间。到中午饭后,毛又睡了一觉,精神较好,孟才决定让毛知道。在给毛读报时,她突然大声念起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
毛闭上眼睛,流下泪水,直流到面颊、嘴角、脖子。在周的追悼会前,氧气袋、轮椅都准备好了,毛的病又反复,坐都坐不起来,就没有问他是否参加。
据小孟回忆,毛对吃的东西不很讲究,喜欢吃的就吃,不听医嘱。毛自己讲,他认为,想吃什么东西,说明你身体里某种程度需要这种东西。毛说他自己也说不请为什么,这里可能有目前不清楚的机制。医学、科学都有还没搞清楚的东西,否则为什么还要研究呢。他认为医生的话最多听一半儿。李对类似的描述就更多了。当然叙述的态度不一样。但李承认,到了最后,毛的脑子反应仍很敏捷,如中美问题,后来任命华国峰时,毛都是在生命危险、抢救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
李讲到张玉凤多次干涉医疗方案。毛已心肌梗塞,十分危险需要休息。张却要看一些国外电影,而且把毛也搬去看。日,毛心脏出现早跳、反常,张玉凤不让医生检查。后来进行了检查、抢救。护士小孟和李玲诗告诉医生,毛会见凯山总理后,张就和毛大吵一架。到了毛完全不能阻止任何事时,江青又来大闹。非要给毛翻身,医生说十分危险,她大闹非要弄,似有置毛于死地而后快的劲头。
据小孟讲,毛最后不行了,政治局的成员围在床边,当叶剑英过来时毛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小孟长时间照顾毛,意识到他想说什么。就告诉了叶帅。叶走过去,拉住毛的手,毛张开嘴,却说不出声音……
&9月8日晚7点10分,毛很低声地对小孟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就昏迷了过去。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他再也没有醒来。日0时10分,毛的心电图显现出一条平平的直线……
新华社播发为毛泽东守灵的名单中,这位忠于职守的姑娘孟锦云跃然其中。
&&&&&&&&&&&&&&&&&&&&&&&&&&&&&&&&&&&&&&&&&&&&&&
第十四位:伊梅尔达
&&&&伊梅尔达,生于1929年,家境平平,父亲是一位普通教师,9岁丧母,有6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从上大学起,就开始半工半读。伊梅尔达生性好强,她的格言是:“永远把微笑挂在嘴边,永远把泪水藏在心底。”,后来成了菲律宾第一美人,不但艳丽俊俏,而且有大家闺秀风度,还有一副婉转动听的甜美歌喉。再后来很自然成为了总统夫人。
&&&&1974年9月,毛泽东会见马科斯夫妇,毛泽东那时身体是疾病缠绕极度虚弱,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强打精神站在客厅的门口迎接客人。
&&&&&&&&&&&&&&&&&
<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75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菲律宾总统和夫人以其子女。毛泽东与夫人伊梅尔达亲切握手(来源:顾保孜撰文,杜修贤摄影《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出版)
当雍容华贵面容美丽光彩夺目的马科斯夫人出现时,毛泽东突然放射出无比惊奇目光,以至于旁边的江青又产生了酸酸的嫉妒。再往下就出现了令世人惊讶的一幕,毛泽东突然拉起了伊梅尔达的手,而后文雅从容地将手托到胸前,搁在嘴边轻轻地一吻,在场的人都没有来得及反应,夫人激动地说:“我太荣幸了。”这个场景,只拍下了一张照片。
&&&&&&&&&&&&&&&&&&这张毛泽东唯一吻女性的照片迅速传播了世界。
从1965年执政到1985年下台,马科斯一家的财富从最初的数万美金,暴涨到后来的50亿至100亿美元。马科斯夫妇成为了菲律宾历史上最为腐败最为臭名昭著的总统和第一夫人。菲律宾人民在推翻马科斯政权之后,审判了伊梅尔达,后赦免。她一直未离开政坛,80岁还竞选议员。
在她的家中最显著的位置放的照片就是这张著名的“世界第一吻。
&&&&&&&&&&&&&&&&&&
&&&&&&&&&&&&&&&&&&
我的更多文章:
( 23:16:41)( 15:11:34)( 13:57:34)( 18:38:26)( 15:47:08)( 00:56:07)( 18:01:14)( 22:38:02)( 00:59:16)( 15:56:2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兰花在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