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夫杠子用普通话怎么讲保险

石头、剪刀、布在您的方言里是怎么讲的? - 北大中文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北大中文论坛
标题: 石头、剪刀、布在您的方言里是怎么讲的?
作者: lonelytree& & 时间:
标题: 石头、剪刀、布在您的方言里是怎么讲的?孩子们玩的“石头、剪刀、布”在你们的方言里是怎么讲的?
我们这里把“石头”称作“锤子”
游戏的时候是这样讲的:“叮、剥流、嗤”
“叮”可能是“锤子”锤东西时的象声词
同理“嗤”可能是剪刀剪布时的象声
而“剥溜”我就不好解释了
作者: 苏仔果& & 时间: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onelytree& & 时间:
那我们这里的“剥溜”可能是“包”的音
作者: wudi& & 时间:
我们跟楼主那里出奇的一致
说“叮、刚、嗤”
不知什么来源
作者: niumeng& & 时间:
石头/锤子、剪子/剪刀、布/包
东北---杠前常用/杠后偶用
说“叮、刚、嘿”
[ 本帖最后由 niumeng 于
22:45 编辑 ]
作者: lonelytree& & 时间:
看来“石头、剪刀、布”是书面语
生活中没有用这个的
我们这里还有用双脚玩的
原理等都差不多
“锤子、剪子、包子”
喊的是“猜猜包流猜”
下午听一个小朋友玩的时候想起来的
作者: lonelytree& & 时间:
联想我们这里把“捶人”说成“定”
捶你一拳=定你一拳=塞你一拳
“叮”、“定”(都是指音的)应该有一个本字
作者: 俺& & 时间:
开封:剪、包、锤,喊的是“gáng、竟、běi 或杯”(音,以中原官话音念)
作者: limkianhui& & 时间:
“剪刀石头布”,闽南人把这种玩法称为“铰刀剪”……
作者: 大海/阳光& & 时间:
石头/t'uo31/(坨)
剪刀/tc,iae53/(剪)
布/p'a13/(帕)
[ 本帖最后由 大海/阳光 于
13:54 编辑 ]
作者: 梦星羽& & 时间:
包、剪、䂿。
三个都是动词,
分别对应“布、剪刀、石头”。
作者: 潇丽临风& & 时间:
我小时候:
珠:tzi (石头)
包:pao (布)
尺:tsaq (剪刀)
也不过20来年,现在小孩都是普通话的:剪刀、石头、布 了。
作者: 无限风光在险峰& & 时间:
桂东粤语是:
锤(石头)
剪(剪子)
作者: yuran& & 时间:
豫南&&是 :& &叉子& &&&铜锤& &大刀
作者: anui& & 时间:
标题: 山西吕梁话石头:德(音)殖
剪刀:剪子
作者: jonathanlee& & 时间:
剪、包、锤。
喊的是:qi deng qi。不知道来源。
作者: 永嘉之风& & 时间:
井,布,石头
发音是&&dang deng po
作者: 悠长-& & 时间:
成都:&&砣子,剪刀,帕子..
作者: 剪径者& & 时间:
转贴:百度百科&&石头剪子布
石头、剪子、布
& & 大陆:石头、剪子、布; 香港:包、剪、揼; 台湾:剪刀、石头、布;
& & 有时使用其他的次序来表达,如“剪刀、石头、布”,各地经常有其独特称呼(见下文)。这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
& &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多于用掷硬币的方法)。
& & “石头、剪子、布”还在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中起到决定随机结果的作用,因为“石头、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 & 这三种基本手势(从左到右分别是石头,剪子,布)能赢其余两者之一。
& & 两个玩家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其中一人或者两人一起共同唸出口令,在说完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两个玩家出示自己心中想好的手势(“石头”、“剪子”或“布”)。
& & 握紧的拳头。
& & 或称“剪刀”,中指和食指伸直,其余手指握紧。
& & 五指伸直,张开手掌。手心向下,或向上,或竖直(拇指向上)。
& & 每一个手势代表一个“武器”,互相克制的原则是:剪子剪不动石头(石头胜利);布被剪子剪开(剪子胜利);石头被布包裹(布胜利)。如果双方出示了一样的手势,就是平局。
& & 通常这种简短的比赛可能会被重复多次,以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来决定胜负。
& & 使用汉语的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令。有时,人们利用口令来称呼“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
“一—二—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之间比赛时通常使用的。)
“石头—剪子—布!”
“猜(Cèi)—猜(Céi)—猜(Céi)!”(北方地区)
“丁(Dìng)—杠(Gǎng)—猜(Céi)!”(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
“猜(Cèi)—丁(Dīng)—壳(Ké)!”(北京附近。)
“砸—剪子—包!” (天津)
“锛—铰—裹!”(天津)
“恰(qià)—气(qì)—敲(qiāo)!”(承德,也有将“气(qì)”读成带er音的,即“气儿(qìr)”)
“嘿—喽—喽!”(唐山)
“Qíng—Zōng—Bāng!”(杭州)
“Qǐng—Dóng—Cèi!”(苏沪)
“Hòng—Lèng—Bā!”(温州)
“Jiāng—Jūn—Bò!”(浙北)(跟日语里的很像)
「包—剪—揼!」(珠江三角洲一带)
“程寻磨较叉烧包,老鼠唔食豆沙包!”(广东,“磨较”亦有作“糯米”,“豆沙包”亦有作“奶油包”或“汉堡包”,或只讲“叉烧—包!”或“汉堡—包!”)
“锤子—剪刀—布!”(福建地区)
“剪子—包袱—锤!”
“叮当铃子—响!”(四川地区)
“石头—剪子—帕子是包!”(重庆地区)
“Qing Zhong Shi Zai Se!”(自贡地区)
“猜(Cài)—包—吃(Chi)!”(兰州及其周边地区)
“猜(Cài)—咚—吃(Chi)!”或者“包剪锤” (西安)
不用手的玩法
在中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即使在室外短时间伸出手也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而本游戏在玩者戴手套的情况下不能顺利进行,于是不用手的玩法应运而生。玩者双脚并拢在原地跳三下以实现同步。在第三跳落地时根据双脚的位置来表示所使用的“武器”。双脚并拢是石头,一前一后是剪子,一左一右是布。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玩法
澳大利亚人在玩此游戏时的口令经常是“剪刀,布,石头!”或“布,剪刀,石头!” ,重音放在“石头”(最后一个词)上。也有喊作“锤子,剪刀,布!”,重音的位置相同。在喊出最后一个词时(“石头”或“布”)做出手势,所以玩者们只能通过两次喊声以实现同步。
受到日生巴西人的影响,巴西人在玩此游戏时的口令是“Jan...ken...po!”,重音放在“po”上。在喊出“po”的同时做出手势。所以,与澳大利亚人的喊法相同,在真正出拳前只有两次喊声以实现同步。
在台湾,通常在进行游戏前都不喊口令。在数3声后,两个玩者同时做出手势,做出手势后手就不允许晃动。外来游客对此可能会感到很困惑,因为他们往往以为台湾人的第一次晃手是“石头”,故不少台湾人在与外国人进行游戏时会出“布”开始,以免混淆。
选手之间的策略可包括应用心理学去预测,或者干扰对手的行为。使用迷惑性的语言(例如:“敦厚老实的石头哟,可是战无不胜的啊!”)去干扰对手的作法是允许的。
从数学上来讲,最优玩法(根据博弈论)其实就是一种随机的选择,因此,当排除心理因素后,这是一个简单并且直观的游戏,就如同和计算机玩一样。但是,这里所说的“最优”是指不存在有比期望的随机概率更好的玩法。然而,对手如果不是采用“最优”策略,而是采用某种“次优”策略的话,采用随机玩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玩法。事实上,如果对手是人或者非随机程序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采用的是某种“次优”策略,这种情况下,针对对手的弱点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策略。基于这种思路而设计的Roshambot计算机程序,轻松击败了人类玩家(甚至包括它的开发者Perry Friedman,他曾经在2001年8月击败7名对手,包括前世界扑克大赛冠军Phil Hellmuth,并赢得800美元的奖金)。阿尔伯达大学的扑克选手Darse Billings组织了一个Roshambot程序大赛,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活动研究这些的非随机的概率,以及它们在计算机游戏中的其他各种应用(例如,在扑克游戏中,发掘推测对手各种非随机出牌模式是游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11岁的Alice Maclean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引人注意的出拳策略。当时拍卖行Christie's和Sotheby's协商,决定采用“石头-剪子-布”这种游戏来决定如何对珍贵的古董进行分配。Alice Maclean的父亲Nicholas当时是Christie's的一名雇员,他向女儿征询了一些意见。后来根据记者报道,Alice Maclean的策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法则:“首先每个人都知道你要先出剪刀。出石头太明显了,剪刀能够赢布”。
刚接触这项游戏的人通常很快会学得一个技巧,那就是尽量不出布,直到对手认为你可能会出石头。在多出的毫秒之间,你便可以微调自己的出拳策略。让对手认为你会出布或剪刀也有一样的效果;不过,除非你能善加运用「折返」(double-back)策略,不然隐藏出布的念头极有可能会引发对手也同样出布的直觉。
出拳之前的开赛仪式是喊口令(“1—2—3,出拳!”),这样做是为了使比赛双方同步,以达到同时出拳的目的。这样做对于初次见面的比赛选手是大有文章可作的,原因是喊口令的速度通常还没确定下来。口令速度默认是以快者为准。这样给快的一方带来好处,也就是他可以掌控比赛的节奏,使得对手花上更多精力去追上进度,而不是集中精神去出招。
数学及非递移性
剪刀、石头、布具有数学上的非递移性,递移关系R的定义是(a R b 与 b R c)则a R c。一个集合同时具有反身性、反对称性与递移性时,可称作偏序关系,类似於「大」与「小」的关系。理论上,一个集合里较「大」的元素是比较接近最优化选择,可是,在这个集合里并不存在。因为剪刀、石头、布都不具递移关系,如:石头赢剪刀,剪刀赢布、布赢石头。因为元素a,b,c都可传递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个关系可以称作非递移性。
石头、剪子、布的比赛偶尔在不同地方举行。有些比赛的网站讽刺其他游戏的网站。真正的石头、剪子、布的比赛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较量。石头、剪子、布的策略是随机地选一个,但是人类不能达到真正随机,所以比赛的技术在于利用对手的非随机性。某些有经验的选手能连续达到比赛决赛就能证明技术能影响比赛结果
在日本, じゃんけん 比赛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明星之间的比赛。石头、剪子、布也用来做广告来争取观众参与游戏。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世界冠军赛
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有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该冠军赛不单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更是争取到广泛的国际媒体关注。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的活动以其巨额的现金奖品,精心的舞台布置和各具特色的选手而名扬四海。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世界冠军赛 自2002年来的赛果
年份 主办城市 冠军 性别 国籍
2002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Pete Lovering 男 加拿大
2003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Rob Krueger 男 加拿大
2004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Lee Rammage 男 加拿大
2005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Andrew Bergel 男 加拿大
2004年起美国电视网(福克斯体育网Fox Sports Net)开始转播该冠军杯赛事。
如同围棋和麻将,「石头、剪刀、布」,或「猜拳」,也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按照明朝人谢肇淛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
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总认为是一种亚洲游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改成了“石头、剪刀、纸(paper)”。这个事实暗示着“石头、剪刀、纸”是从19世纪的日本传入美洲的。
作者: 老病有孤舟& & 时间:
西南官话:
& &&&鹅堡儿 o per
& &&&剪子 tcian tsI
& &&&布pvu
作者: cclwef& & 时间:
qing-gang-cui
作者: 上海闲话abc& & 时间:
上海叫“猜咚哩猜”。
法国人也孛相,还多一只花色。多出一个“洞”,用拇指个食指围成个环表示。
洞 =装= 石头 =砸= 剪刀 =剪= 布 =盖= 洞。
作者: bg5jg& & 时间:
江西萍乡就一个字:抢
作者: 趁月明& & 时间:
叮、刚、嗤”
作者: gwh& & 时间:
“剪子,包子,锤锤”,是我们蹦着出脚时说的,伸手时我们说“石头、剪子、布”。 还不一样!
作者: 阿温04080& & 时间:
要是有音频亲耳听听就好了,
作者: linxiao& & 时间:
我们厦门玩的时候说
ga1 de1 jian4~~~~~~ga1 de1 li5 de1 jian4
以上都是汉语拼音。。数字为声调
[ 本帖最后由 linxiao 于
11:05 编辑 ]
作者: 越是故乡名& & 时间:
广西宾阳(平话)
我们什么都不叫,只叫拟声词bongh,玩的时候叫一声bongh出一次手
作者: Rainight& & 时间:
湖南常德:
我们那里没有“石头、剪刀、布”,只有“锤、刀、叉”,全是兵器。
喊的是“赛擂”,“赛”音与普通话有一点区别,接近于“se”。
手势也有些不一样,“刀”是大拇指和食指弯曲,其他伸直,也可以是只弯大拇指;“叉”就是数字“八”的手势;“锤”还是握紧拳头。
[ 本帖最后由 Rainight 于
11:16 编辑 ]
作者: osfans& & 时间:
分别叫:包剪锤
“猜拳”那个动作叫:搉
猜的时候叫:“一盘两盘三”
作者: 味之素& & 时间:
乒铃乒郎大差有福里气
作者: doublex57& & 时间:
今-中-八(帮)
铰剪-石头(猛棰)-布
作者: 偷偷地跑& & 时间:
我的家乡话叫做:
剪刀-剪子;石头-砣(tuo2)子;布-布
作者: RongZi& & 时间:
成都将这个游戏叫做“识圈儿”(具体怎么写不知道)。其中,石头叫做“砣子”(即拳头),剪子叫“剪刀”,布叫“帕子”。
& && & 在游戏之前还有一个小游戏,一边唱儿歌,一边比动作:盘海壳,八只脚,两个眼睛,这么大一砣,砣、剪、帕,帕、剪、砣。然后就正式开始“识圈儿”了。
& && & 所比动作如下:唱“盘海壳”时,右手五指弯曲,掌心向下,活像一个螃蟹壳;唱“八只脚”时,掌心翻向上,拇指和食指比一个八字,另外三根手指弯曲;唱“两个眼睛”时,手掌又翻向下,食指和中指弯曲前伸,另外三指弯曲向掌心;唱“这么大一砣”时,各人都把拳头伸出来;唱“砣、剪、帕”时,手形分别变成拳头、剪刀(伸直食指和中指,其余三指曲于掌心)和手帕(五指伸开成平掌),唱“帕、剪、砣”时,如上做相应的动作。然后把手藏在背后,一边说“识----圈儿”,一边出手。
作者: liric& & 时间:
敍永官話:
偶們這兒把這個遊戲名字叫做“剪刀石頭布”,在大家都出手后互相比較時稱呼可以有所變化:
剪刀——剪刀
石頭——石頭,坨子,錘子,錠子
布——布,帕子
作者: codegeass& & 时间:
石头 剪子 布& &
作者: 蕊寒香冷& & 时间:
河北霸州:包,剪,锤;喊的是cei,beng,cei。
作者: 方言猫猫& & 时间:
剪,锤,布----卑吃。
作者: 白狄& & 时间:
石头、剪子、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子、布,或剪刀、石头、布,各地经常有其独特称呼(见下文)。这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多于用掷硬币的方法)。
“石头、剪子、布”还在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中起到决定随机结果的作用,因为“石头、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目录 [隐藏]
1.2.1 跨地区
1.2.2 华北
1.2.3 华东
1.2.4 华南
1.2.5 西南
1.2.6 西北
1.2.7 其他方式的口令
5 数学及非递移性
6.1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世界冠军赛
8 流行文化中的小知识
9 参考文献
10 外部链接
[编辑] 玩法
这三种基本手势(从左到右分别是石头、剪子、布)能赢其余两者之一。
[编辑] 规则
两个玩家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其中一人或者两人一起共同念出口令,在说完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两个玩家出示自己心中想好的手势(“石头”、“剪子”或“布”)。
握紧的拳头。
或称“剪刀”,中指和食指伸直,其余手指握紧。某些国家(例如韩国)玩家以伸直大姆指和食指代表剪刀。
五指伸直,张开手掌。手心向下,或向上,或竖直(拇指向上)。
每一个手势代表一个“武器”,互相克制的原则是:剪子剪不动石头(石头胜利);布被剪子剪开(剪子胜利);石头被布包裹(布胜利)。如果双方出示了一样的手势,就是平局。
通常这种简短的比赛可能会被重复多次,以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来决定胜负。
[编辑] 口令
使用汉语的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令。有时,人们利用口令来称呼“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
[编辑] 跨地区
“一—二—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之间比赛时通常使用的。)
“石头—剪子—布!”或“剪刀—石头—布!”
“猜(Cèi)—猜(Céi)—猜(Céi)!”(北方地区)
“丁(Dìng)—杠(Gǎng)—猜(Céi)!”或“丁(Dìng)—杠(Gǎng)—锤(Chúi)! ”(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
[编辑] 华北
“猜(Cèi)—丁(Dīng)—壳(Ké)!”(北京附近。)
“猜(Cèi)—丁(Dīng)—壳(Ké)![丁(Dīng)—丁(Dīng)—壳(Ké)]*”(北京附近,第一次为平局,则反复“丁丁壳”直到分出输赢。)
“𤭢(Cèi)—丁(Dīng)—戗(qiāng)(石家庄)
“砸—剪子—包!” (天津)
“锛—铰—裹!”(天津)
“恰(qià)—气(qì)—敲(qiāo)!”(承德,也有将“气(qì)”儿化的,即“气儿(qìr)”)
“嘿—喽—喽!”(唐山)
“杠(Gàng)—剪(Jiān)—被(Béi)!”(河南新乡)
[编辑] 华东
“Qíng—Zōng—Bāng!”(杭州)
“Qǐng—Dóng—Cèi!”(苏沪)
“Hòng—Lèng—Bā!”(温州)
“Jiāng—Jūn—Bò!”(浙北)(跟日语里的很像)
“剪子-包袱-锤!” (山东)
[编辑] 华南
“包—剪—揼!”(珠江三角洲一带)
“程寻磨较叉烧包,老鼠唔食豆沙包!问你饱唔饱?唔饱食到饱!”(广东,“磨较”亦有作“糯米”,“豆沙包”亦有作“奶油包”或“汉堡包”,或只讲“叉烧—包!”或“汉堡—包!”)
“锤子—剪刀—布!”(福建地区)
[编辑] 西南
“剪子—包袱—锤!”
“叮当铃子—响!”(四川地区)
“石头—剪刀—帕子是包!”(重庆地区)
“Qing Zhong Shi Zai Se!”(自贡地区)
“实~拳儿!”(成都地区)
[编辑] 西北
“猜(Cài)—包—吃(Chi)!”(兰州及其周边地区)
“猜(Cài)—咚—吃(Chi)!”或者“包剪锤” (西安)
[编辑] 其他方式的口令
也有使用童谣的方式作为口令的。
[编辑] 策略
选手之间的策略可包括应用心理学去预测,或者干扰对手的行为。使用迷惑性的语言(例如:“敦厚老实的石头哟,可是战无不胜的啊!”)去干扰对手的作法是允许的。
从数学上来讲,最优玩法(根据博弈论)其实就是一种随机的选择,因此,当排除心理因素后,这是一个简单并且直观的游戏,就如同和计算机玩一样。但是,这里所说的“最优”是指不存在有比期望的随机概率更好的玩法。然而,对手如果不是采用“最优”策略,而是采用某种“次优”策略的话,采用随机玩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玩法。事实上,如果对手是人或者非随机程序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采用的是某种“次优”策略,这种情况下,针对对手的弱点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策略。基于这种思路而设计的Roshambot计算机程序,轻松击败了人类玩家(甚至包括它的开发者Perry Friedman,他曾经在2001年8月击败7名对手,包括前世界扑克大赛冠军Phil Hellmuth,并赢得800美元的奖金)。阿尔伯达大学的扑克选手Darse Billings组织了一个Roshambot程序大赛,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活动研究这些的非随机的概率,以及它们在计算机游戏中的其他各种应用(例如,在扑克游戏中,发掘推测对手各种非随机出牌模式是游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11岁的爱丽丝·马克莲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引人注意的出拳策略。当时克里斯蒂拍卖公司和苏世比(索斯比)拍卖公司协商,决定采用“石头-剪子-布”这种游戏来决定如何对珍贵的古董进行分配。爱丽丝的父亲尼古拉斯当时是克里斯蒂的一名雇员,他向女儿征询了一些意见。后来根据记者报道,爱丽丝的策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法则:“谁都知道你该先出剪刀。出石头太明显了,而剪刀能够赢布”。于是尼古拉斯出剪刀胜出。
[编辑] 作弊
刚接触这项游戏的人通常很快会学得一个技巧,那就是尽量不出布,直到对手认为你可能会出石头。在多出的毫秒之间,你便可以微调自己的出拳策略。让对手认为你会出布或剪刀也有一样的效果;不过,除非你能善加运用“折返”(double-back)策略,不然隐藏出布的念头极有可能会引发对手也同样出布的直觉。
出拳之前的开赛仪式是喊口令(“1—2—3,出拳!”),这样做是为了使比赛双方同步,以达到同时出拳的目的。这样做对于初次见面的比赛选手是大有文章可作的,原因是喊口令的速度通常还没确定下来。口令速度默认是以快者为准。这样给快的一方带来好处,也就是他可以掌控比赛的节奏,使得对手花上更多精力去追上进度,而不是集中精神去出招。
[编辑] 变种
主条目:石头、剪子、布变种
[编辑] 数学及非递移性
石头、剪子、布具有数学上的非递移性,递移关系R的定义是(a R b 与 b R c)则a R c。一个集合同时具有反身性、反对称性与递移性时,可称作偏序关系,类似于“大”与“小”的关系。理论上,一个集合里较“大”的元素是比较接近最优化选择,可是,在这个集合里并不存在。因为石头、剪子、布都不具递移关系,如:石头赢剪刀,剪刀赢布、布赢石头。因为元素a,b,c都可传递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个关系可以称作非递移性。
[编辑] 比赛
石头、剪子、布的比赛偶尔在不同地方举行。有些比赛的网站讽刺其他游戏的网站。真正的石头、剪子、布的比赛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较量。石头、剪子、布的策略是随机地选一个,但是人类不能达到真正随机,所以比赛的技术在于利用对手的非随机性。某些有经验的选手能连续达到比赛决赛就能证明技术能影响比赛结果
在日本,じゃんけん 比赛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明星之间的比赛。石头、剪子、布也用来做广告来争取观众参与游戏。
[编辑]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世界冠军赛
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有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该冠军赛不单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更是争取到广泛的国际媒体关注。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的活动以其巨额的现金奖品,精心的舞台布置和各具特色的选手而名扬四海。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世界冠军赛 自2002年来的赛果
年份 主办城市 冠军 性别 国籍
2002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Pete Lovering 男 加拿大
2003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Rob Krueger 男 加拿大
2004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Lee Rammage 男 加拿大
2005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Andrew Bergel 男 加拿大
2006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Bob Cooper 男 英国
2004年起美国电视网(福克斯体育网Fox Sports Net)开始转播该冠军杯赛事。
[编辑] 历史
关于“石头、剪子、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和爱尔兰起源说。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亚洲起源说。因为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总认为是一种亚洲游戏。
“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有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按照明朝人谢肇浙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暗示着“石头、剪刀、纸”有可能是从19世纪的日本传入欧美的。
[编辑] 流行文化中的小知识
在日本漫画Hunter × Hunter中小杰的念能力攻击招数就是使用“石头、剪子、布”三种手势攻击敌人
在世嘉 Master System 的游戏《阿历克斯在魔域里》,阿历克斯·吉特就跟他的敌人玩上了“石头、剪刀、布 ”。而且,游戏里的大头目就叫Janken(日语中的猜拳)。
在《That ྂs Show》节目中出现过“石头、剪子、布”的一个比较时尚的变种:“脚、蟑螂、核弹”。脚能击败蟑螂,因为脚能踩扁它;核弹赢脚,因为核弹能炸飞它;而蟑螂赢核弹则是因为蟑螂在核弹爆炸后能够存活下来。
皮尔斯·安东尼在他的幻想系列Xanth里弄出了一新游戏变种,叫作“火,水,沙”,以推动情节发展。对于这三种招数相生相克的关系有两种看法。美人鱼族认为水能灭火,火能融沙,沙能盖水。龙族则认为火能蒸发水,水能稀释沙,沙能扑灭火。这种分歧造成了两种族间长时间的世仇。
在电视系列动画片《南方公园》中,Cartman和他的朋友们常玩“用Rochambeau来决定”的游戏,游戏方法是猛踢对手的档部,第一个翻倒的人就是失败者。这个,当然意味着第一个出招的人往往就是胜利者。这是一种选择的方式,而且称作Rochambeau(石头、剪子、布的英文)。但需要郑重指出的是,这个游戏显然与于此处讨论的实际意义上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不同。
在美国电视剧《宋飞正传》,Kramer 与 Mickey 猜拳:
KRAMER 与 MICKEY:石头、剪子、布(英文为paper,即纸),出拳!
MICKEY:嗯,石头赢布!
(Mickey 打 Kramer 的手掌)
KRAMER:布不是赢石头的吗?
MICKEY:不是,扔石头可以飞穿纸嘛。
KRAMER:那什么才能赢石头?
MICKEY:(望一望手)没有东西可以赢石头。
KRAMER:那好,我们再来。
KRAMER & MICKEY:石头、剪子、布(英文为paper,即纸),出拳!
KRAMER:石头。
MICKEY:石头。
双方不断出石头。
在电视连续剧“辛普森一家”里,The Simpsons,Bart Simpson以下简称Bart 和 Lisa Simpson以下简称Lisa 在9F16一集里玩了一把这游戏,“The Front前线”,以确定在他们写的脚本Itchy and Scratchy中,谁的名字排头:
LISA:看来,只有一种办法决定这事了,石头、剪刀、布。
LISA'S 想:可怜的Bart,很容易就猜到他的招数,他总出“石头”
BART'S 想:好啊“石头”,战无不胜!
BART:石头!
LISA:布!
BART:啊!
[编辑] 参考文献
Sogawa, Tsuneo (2000). &Janken&. Monthly Sinica, Vol.11, No.5. (Japanese)
Culin, Stewart. (1895). Korean Games,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at China and Japan. (evidence of nonexistence of Rock, Paper, Scissors in the West)
Gomme, Alice Bertha. (). The traditional gam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2 vols. (ditto)
[编辑] 外部链接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地方性的“石头、剪刀、布”变种, 从 &Multiculturalpedia&
RoShamBo 程序比赛
BombBeatsThemAll, AIM Rock Paper Scissors bot that allows two people to play RPS over AIM
斯坦福大学的 RoshamBot
Javascript RPS 游戏在 CoolToons
用Email来玩的“石头、剪刀、布” (二人)
stensakspapir.dk - 挑战你的朋友或者看人家玩 (Flash制品)
香港政府曾出版包剪拳邮票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F%B3%E5%A4%B4%E3%80%81%E5%89%AA%E5%AD%90%E3%80%81%E5%B8%83&variant=zh-cn&
页面分类: 儿童游戏
作者: 白狄& & 时间:
石头、剪子、布变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石头、剪子、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衍生的游戏形式。这里主要介绍在使用中文的地区的基于由三到四种据有反传递性关系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的博弈游戏。
目录 [隐藏]
1 洋人、百姓、官
2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 杠子、老虎、鸡、虫子
7 不用手的玩法
9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玩法
[编辑] 洋人、百姓、官
规则: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
玩法:失传。
背景:中国清朝末年,一些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半殖民化,所以官怕洋人。而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洋人怕百姓。
[编辑]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规则:孙悟空打白骨精,白骨精吃唐僧,唐僧管教孙悟空。
玩法:二人同时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最后一字时摆造型:单手反手在额头搭凉棚为孙悟空,双手相互抱肘为白骨精,双手合十为唐僧。
背景:参见西游记。
[编辑] 杠子、老虎、鸡、虫子
规则: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蚀杠子。杠子、鸡或老虎、虫子是平局。
玩法:二人同时念“杠子、杠子、(选择)!”,其中选择的是玩家选的杠子、老虎、鸡、虫子之一。另外一种玩法通常在餐桌上,两人同时用筷子敲打杯子,并念“敲一下,(选择)!”。另外,这种游戏会使用的另外一种念法,叫“棒打老虎鸡吃虫。”
背景:无。
[编辑] 猜皇帝
玩法:由二人游戏,变成多人游戏。有两种玩法:
由皇帝与其他人对战。赢了皇帝的可以做皇帝,与其他人对战。
倒转过来,排在队尾的,与前一个人猜,一直往前挑战。赢了双方要换位,一直猜到成为皇帝为止。若猜输了则停留不动,让新的队尾再往上挑战。
[编辑] 猜楼梯
玩法:二人游戏,以上楼梯居多,亦有下楼梯的玩法:
赢的人可以往上走一级,直至完成为止。
[编辑] 双手猜
玩法:二人游戏,用两手同时玩,双方念出“左一拳,右一拳,我们大家收一拳”,先出一猜,再出一猜,再而收回其中一猜,每念出一句口令,造一下动作。如“左一拳”,出一猜,“右一拳”,出一猜,“我们大家收一拳”,收回一猜
[编辑] 不用手的玩法
玩法:玩者双脚并拢在原地跳三下以实现同步。在第三跳落地时根据双脚的位置来表示所使用的“武器”。双脚并拢是石头,一前一后是剪子,一左一右是布。
背景:在中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即使在室外短时间伸出手也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而本游戏在玩者戴手套的情况下不能顺利进行,于是不用手的玩法应运而生。
[编辑] 古井
在台湾的一些地方,有四种手势的玩法。第四种手势叫做“古井”,也就是拇指与食指环成圆形,其余三指张开,类似“OK”的手势。“古井”手势胜石头、剪刀,负于布。此种玩法较为少见。
[编辑]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玩法
澳大利亚人在玩此游戏时经常喊的是“剪刀,布,石头!”或“布,剪刀,石头!” ,重音放在最后一个词“石头”上。也有喊作“锤子,剪刀,布!”,重音亦在最后一词,这是因为双方在喊出最后一个词的时候就要出手。也就是说玩家只有靠前面的两次喊话实现同步。
日本玩家通常会在开始喊“saisho wa guu”(以石头开局),同时挥拳表示石头,之后每一局之前喊“jan-ken-pon”(猜拳-碰)以实现同步,如果平局,那么下一局之前喊的是“aiko desho”(这不是平局么)。在日本,剪刀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女子的手势与其他国家的“剪刀”类似,伸出分开食指和中指,其余手指握拳;男子表示剪刀则是分开拇指和食指呈90度角,其余手指握拳。
受到巴西籍日本人的影响,巴西人在玩此游戏时的口令是“jan-ken-po”,和日本人的一样。喊的时候,重音放在最后一个词上,同时做出手势。所以,与澳大利亚人和伊朗人的玩法相同,在真正出拳前只有两次喊声以实现同步。
在台湾,通常在出手之前没有其他手势。在数3声后,两个玩者直接做出手势,而没有之前的点拳(指数1,2,3的同时上下点动拳头,在手势上保证双方同步),这常常使外来的游客不知所措。
在菲律宾,这个游戏叫做“Jack en Poy”,是来自日语的“Jan Ken Pon”,有可能是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菲律宾的时候。在游戏之前通常玩家会唱“Jack En Poy, Hali-hali-hoy. Sinong matalo, siyang unggoy”(猜拳-碰,哈里哈里呼,输了的人是猴子)。
在瑞典,这个游戏叫做“石头、剪刀、袋子”。游戏中的手势与普通玩法相同,只是平伸的手表示“袋子”,袋子可以包石头。
在印度,这个游戏叫做“人、枪、虎”,指人大于枪,枪大于虎,虎大于人。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F%B3%E5%A4%B4%E3%80%81%E5%89%AA%E5%AD%90%E3%80%81%E5%B8%83%E5%8F%98%E7%A7%8D&variant=zh-cn&
页面分类: 儿童游戏
作者: houlouti& & 时间:
我们湖南津市不玩石头,剪刀,布.我们是一个拳头(叫锤头),用手比划的一个八(叫叉),还有一个三(叫三娘娘).叉胜锤头,三娘娘胜叉,锤头胜三娘娘.
有类似的地方吗?
作者: liric& & 时间:
原帖由 houlouti 于
12:50 发表
我们湖南津市不玩石头,剪刀,布.我们是一个拳头(叫锤头),用手比划的一个八(叫叉),还有一个三(叫三娘娘).叉胜锤头,三娘娘胜叉,锤头胜三娘娘.
有类似的地方吗?
偶覺得這個遊戲和“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本質可能都是一樣的,只是外在表達形式不同而已!
作者: Saintngok& & 时间:
呼和浩特说cei-dong-cei,包头说cai-dong-cai,
看起来更接近北京-河北,而与晋语区不同。
晋语区一般说“钉钢锤”;
北京说cei-ding-ke,
石家庄说cei-ding-qiang,
霸州说cei-beng-cei。
作者: hongchenming& & 时间:
原帖由 味之素 于
17:01 发表
乒铃乒郎大差有福里气
崩溃了!……
这个是很多人出黑白的时候喊的
猜包只要看着对方眼神就可以了,都会很有默契地同时下来的,根本不用说话
作者: 博陆之光& & 时间:
北方的:cei、ding、ke
cei是使劲摔的意思,摔瓶子就说cie瓶子
ding是敲打的意思,钉钉子,第一个“钉”是动词
ke是用力撞,用力碰的意思,硬ke,死ke本意都是从撞的意思引申而来
cei、ding、ke都是动词,而且都是比较用力的动作
一般喊的时候还有同时跺脚,加强用力,cei、ding、ke;ding、ding、ke;cie、ding、ke;ding、ding、ke........不断重复,而且声音也越来越大,直到决出胜负
与这个类似的还有以出“手心”“手背”来分拨的,出手时同时叫“手心手背”、“单人我吃蜜”或者“单人我倒霉”,以规则而定
[ 本帖最后由 博陆之光 于
22:52 编辑 ]
作者: 剪径者& & 时间:
洛阳中原话是“猜、包、尺”
原帖由 俺 于
00:03 发表
开封:剪、包、锤,喊的是“gáng、竟、běi 或杯”(音,以中原官话音念)
原帖由 yuran 于
15:49 发表
豫南&&是 :& &叉子& &&&铜锤& &大刀
我知道也有说“剪、包、锤”的,看来在河南至少有三种说法
[ 本帖最后由 剪径者 于
15:04 编辑 ]
作者: gexin0& & 时间:
晋东南:叮 刚 嗤
作者: jinyan& & 时间:
标题: 回复 #41 houlouti 的帖子我是湖北宜昌的 我们那里玩的和你这个差不多 我们是叫金叉 娘娘 砣子,比划和你们一样&&娘娘管金叉 砣子抵娘娘 金叉叉砣子
[ 本帖最后由 jinyan 于
08:53 编辑 ]
作者: u105u& & 时间:
我们那里读起来像&&揣 测 猜。。。。。。。。
作者: 永夜光& & 时间:
原帖由 houlouti 于
12:50 发表
我们湖南津市不玩石头,剪刀,布.我们是一个拳头(叫锤头),用手比划的一个八(叫叉),还有一个三(叫三娘娘).叉胜锤头,三娘娘胜叉,锤头胜三娘娘.
有类似的地方吗?
荆州沙市松滋都是玩这个的
游戏个名字就叫&三娘娘管金叉&
三娘娘,金叉,砣子
原帖由 jinyan 于
08:52 发表
我是湖北宜昌的 我们那里玩的和你这个差不多 我们是叫金叉 娘娘 砣子,比划和你们一样&&娘娘管金叉 砣子抵娘娘 金叉叉砣子
跟你们的一样
...发现这个论坛有好多算的上老乡的啊,宜昌,真市,跟我们松滋都挨倒的
作者: 永夜光& & 时间:
原帖由 hongchenming 于
20:04 发表
崩溃了!……
这个是很多人出黑白的时候喊的
猜包只要看着对方眼神就可以了,都会很有默契地同时下来的,根本不用说话
看到这里想到个有意思的.
我们出黑白的时候喊的话是
&黑白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
作者: liric& & 时间:
原帖由 永夜光 于
22:03 发表
看到这里想到个有意思的.
我们出黑白的时候喊的话是
&黑白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
敘永官話里也有這種叫法,不過現在已經很難聽到了,好懷念啊,又想起了小時候......
作者: houlouti& & 时间:
原帖由 永夜光 于
21:41 发表
荆州沙市松滋都是玩这个的
游戏个名字就叫&三娘娘管金叉&
三娘娘,金叉,砣子
跟你们的一样
...发现这个论坛有好多算的上老乡的啊,宜昌,真市,跟我们松滋都挨倒的
这又证明了荆州地区,宜昌地区,和我们津(zen)市,常德一带的文化渊源啊.还有很多吃的都是一样,比如鲊辣椒,就是这几个地方有,其他地方没得.
作者: houlouti& & 时间:
三娘娘管金叉,这个游戏还有后续的呢?口诀我都记不全了,好多年的回忆啊.
好像是三娘娘管金叉,赵子龙,小飞机,大老爷什么的.都有不同比划.
作者: hanshan19& & 时间:
剪子,包袱,锤&&鲁南地区
作者: notsword& & 时间:
粤语叫猜拳为“猜枚”
作者: policek9& & 时间:
剪子&&包袱&&锤 较多
也有 钉&&钢&&锤的喊法
山东梁山&&鲁西南
[ 本帖最后由 policek9 于
12:24 编辑 ]
作者: 在北京的广州人& & 时间:
在广州这个游戏叫“包、剪、揼”。(揼,是动词,用锤子或手等击打,如揼钉,是钉钉子,揼骨,就是松骨、按摩。)玩的时候,2个或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手放在身后,一起喊“包、剪、揼”,然后出拳,规则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有喊“澄沉磨铰叉烧包”的,澄沉(不是程寻),是模拟石头掉进水里的声音,代表石头,磨铰(也有误以为是糯米的),是指剪刀(粤语叫铰剪),以前广东有个帮人磨刀具的行业,他们招徕顾客的喊声就是“磨铰剪铲刀~”,叉烧包代表布,是广州人闹着玩的叫法。前面有网友提到还有后面几句,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的,是现在的小朋友加上去的,是“老鼠唔食香口胶”,香口胶是口香糖,不是网友讲的豆沙包,因为前面一句已经有叉烧包了,后面就不会重复××包的。
作者: notsword& & 时间:
我記得鉸剪好像並非只有廣州如此叫法。
作者: dengkun_1212& & 时间:
划拳叫做dung21 cei24
&交剪&的说法在江西也很普遍
作者: qujiamin1984& & 时间:
原帖由 Saintngok 于
18:04 发表
呼和浩特说cei-dong-cei,包头说cai-dong-cai,
看起来更接近北京-河北,而与晋语区不同。
晋语区一般说“钉钢锤”;
北京说cei-ding-ke,
石家庄说cei-ding-qiang,
霸州说cei-beng-cei。
听忻州的同学说他们那里这样说:cei-geng-
我们方言里这样说:cei-dong-ci.
【注】:本人为祁县人氏。发音这样发:[ts‘ei]- [təm]-[ts ‘ɿ]。ɿ即普通话中的变体-舌尖前元音韵母。
[ 本帖最后由 qujiamin1984 于
14:02 编辑 ]
作者: sattar& & 时间:
廣東四會﹕
活动本身叫:“猜前秦”﹐
出手時齊喊:“前秦輸”。
可能是用來紀念東晉謝玄謝安打贏前秦。
[ 本帖最后由 sattar 于
09:35 编辑 ]
作者: ghos& & 时间: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ezhao& & 时间:
锤子,剪子,包
活动本身似乎叫:“锤东锤”
作者: 余少平& & 时间:
武汉根本就不出“剪子”和“布”这两样手势!
相当于石头的手势——握拳头,我们叫“锤子”。
另外一个是“叉子”,就是“八”的手势。
再就是“三娘娘”,是“三”的手势的一种,蜷起大拇指和食指,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跟“叉子”正好互补。
规则口诀:“三娘娘管金叉”。还有什么我忘了,大概是“叉子管锤子”吧。
动作口令:每次开始时喊“叮叮帮帮[tshe]!”,如果没有胜负就继续喊“[tshe]!”“[tshe]!”……
[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19:04 编辑 ]
作者: alexanderzou& & 时间:
赣州:猜拳叫“董锤”,一般口里念的是“锤剪麻布包”。
另外玩黑白的时候一般念“轰隆白”,小孩子还会念“乒铃乓啷锤、豆锄豆角锤”。
作者: 南园颸& & 时间:
成都是砣剪帕。但是这个行为被叫做“拾圈儿”(音)不知本字是什么
作者: 朱筠清& & 时间:
苏州话:石头,菜剪,报纸。
作者: 瑩雪草& & 时间:
谢谢你回复我的帖子,新手上路请多支持。
我们那里是这样说:剪(tsian)子、包袱、锤(ts'ui)。或者是: 将(tsiang)、军、包(不知是否是这三个字,但音是这样的)。
[ 本帖最后由 瑩雪草 于
21:57 编辑 ]
作者: 山西运城人& & 时间:
gang jin bao
作者: 绿饼,龙与锅贴& & 时间:
标题: 回复 2楼 的帖子闽语:
堆(二音,锤)
翘n(和日语一样,n连读)(剪刀)
作者: 团鱼背脊& & 时间:
作者: 57257& & 时间:
作者: lily7575& & 时间:
广府话,包,剪,拾
作者: RongZi& & 时间:
原帖由 RongZi 于
10:11 发表
成都将这个游戏叫做“识圈儿”(具体怎么写不知道)。其中,石头叫做“砣子”(即拳头),剪子叫“剪刀”,布叫“帕子”。
今天在报上看见一则消息,题为“剪刀石头布
机器人输了还要哭”。文中报道了人形机器人到都江堰为灾区孩子慰问演出时,和娃娃些玩猜拳游戏即人们常说的“石头剪子布”。所以,我想,我们曾经玩过的这个游戏,应当叫做“识拳儿”。因为“识”和“拳”都读阳平调,在成都方言里,阳平调与阳平调连读的音节,常常后一个音节会变读为阴平调。于是,“识拳儿”听起来就成了“识圈儿”。
作者: jaxon& & 时间:
看来北京的说法最土了,而且跟这三样东西的发音对不上。我小时候玩儿这个游戏的时候两个人会一起喊 “cèi dīng ké”,如果一个回合没决出胜负(出拳相同),第二、第三个回合这三个字有时候又会变成“丁丁壳”和“豆儿 丁壳”……
作者: 采采卷耳& & 时间:
原帖由 jaxon 于
23:23 发表
看来北京的说法最土了,而且跟这三样东西的发音对不上。我小时候玩儿这个游戏的时候两个人会一起喊 “cèi dīng ké”,如果一个回合没决出胜负(出拳相同),第二、第三个回合这三个字有时候又会变成“丁丁壳”和“豆 ...
长沙话叫 锤钉壳 壳字读阳去(长沙话白读层无入声)
作者: 南园颸& & 时间:
北京话那三个是
碎(cei4,或者写(卒瓦)那个字)钉壳、钉钉壳、逗钉壳儿吧
好像“钉壳”是个什么东西?
作者: 无为& & 时间:
原帖由 RongZi 于
22:47 发表
今天在报上看见一则消息,题为“剪刀石头布
机器人输了还要哭”。文中报道了人形机器人到都江堰为灾区孩子慰问演出时,和娃娃些玩猜拳游戏即人们常说的“石头剪子布”。所以,我想,我们曾经玩过的这个游戏,应 ...
从读音来说,南充好像是“试圈儿”;我猜可能是“试拳儿”变来的。也可以说“叮当”。
问下四川灌赤片的人就清楚了。
作者: 团鱼背脊& & 时间:
原帖由 南园颸 于
13:16 发表
北京话那三个是
碎(cei4,或者写(卒瓦)那个字)钉壳、钉钉壳、逗钉壳儿吧
好像“钉壳”是个什么东西?
还有一种呢&&cei ding ka ber ber ber ding ding ka ber ber
作者: chfdsj& & 时间:
江西宜春:剪子包子锤。该做法叫做“冻浅”(音),本字不清楚。音标见附图。
作者: RongZi& & 时间:
原帖由 无为 于
13:55 发表
从读音来说,南充好像是“试圈儿”;我猜可能是“试拳儿”变来的。
“试”字在成都方言里读作去声调,而成都人说“识拳儿”的“识”是阳平调。
作者: 南园颸& & 时间:
阳平和去声很容易混。。
作者: 河洛生& & 时间:
河南卢氏县
出两指叫“剪子”,出一指叫“锥子”,两者同效果。全手掌叫“包袱”,拳头叫“锤子”
出拳时口号为“chui51 gang34 chi3”,三门峡市区说“chui bao chi”
[ 本帖最后由 河洛生 于
22:54 编辑 ]
作者: jaxon& & 时间:
原帖由 采采卷耳 于
11:03 发表
长沙话叫 锤钉壳 壳字读阳去(长沙话白读层无入声)
还真有跟北京的说法像的啊
这个“钉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
作者: xhq& & 时间:
我们家最土的吧:嗨,嗨,嗨,每挥一下拳头就叫一声“嗨”就可以了。胶东某地
作者: 珂丽丝& & 时间:
剪刀:铰,读做巧
作者: 芜湖小家伙& & 时间:
不晓得大家可曾听过我处的说法,“轰!巴!基个!”……
作者: gggccsk& & 时间:
我们青海西宁土话和楼主差不多,开始的时候说“菜,包浪,吃 ”
作者: lonelytree& & 时间:
原帖由 gggccsk 于
20:54 发表
我们青海西宁土话和楼主差不多,开始的时候说“菜,包浪,吃 ”
刚才看你发的青海方言小品,也有这个感觉,他们说话的音调听起来的感觉跟合肥土话有点像。
作者: Travolta& & 时间:
我们叫 设设机
作者: okxxl& & 时间:
我觉得北京话标准的应该是:
卒瓦(Cèi)丁(Dīng)壳(Ké)
参考资料:
... r=qrl&fr2=query
剪子、锤子、布 (“猜顶壳”对不对)
有谁知道,小孩玩“剪子、锤子、布”时爱说“猜顶壳”,我想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写,是不是这样写,到底怎样念是caidingke 还是cedingke 或是ceidingke及它们的由来!
这是个跨地区的游戏所以地区不同,叫法也不同。
1. “一—二—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之间比赛时通常使用的。)
2. “石头—剪子—布!”
3. “猜(Cèi)—猜(Céi)—猜(Céi)!”(北方地区)
4. “丁(Dìng)—杠(Gǎng)—猜(Céi)!”(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
1. “猜(Cèi)—丁(Dīng)—壳(Ké)!”(北京附近。)
2. “砸—剪子—包!” (天津)
3. “锛—铰—裹!”(天津)
4. “恰(qià)—气(qì)—敲(qiāo)!”(承德,也有将“气(qì)”读成带er音的,即“气儿(qìr)”)
5. “嘿—喽—喽!”(唐山)
1. “Qíng—Zōng—Bāng!”(杭州)
2. “Qǐng—Dóng—Cèi!”(苏沪)
3. “Hòng—Lèng—Bā!”(温州)
4. “Jiāng—Jūn—Bò!”(浙北)(跟日语里的很像)
1. “包—剪—揼!”(珠江三角洲一带)
2. “程寻磨较叉烧包,老鼠唔食豆沙包!”(广东,“磨较”亦有作“糯米”,“豆沙包”亦有作“奶油包”或“汉堡包”,或只讲“叉烧—包!”或“汉堡—包!”)
3. “锤子—剪刀—布!”(福建地区)
1. “剪子—包袱—锤!”
2. “叮当铃子—响!”(四川地区)
3. “石头—剪子—帕子是包!”(重庆地区)
4. “Qing Zhong Shi Zai Se!”(自贡地区)
1. “猜(Cài)—包—吃(Chi)!”(兰州及其周边地区)
2. “猜(Cài)—咚—吃(Chi)!”或者“包剪锤” (西安)
由来:如同围棋和麻将,“石头、剪刀、布”,或“猜拳”,也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按照明朝人谢肇浙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 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总认为是一种亚洲游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改成了“石头、剪刀、纸(paper)”。这个事实暗示着“石头、剪刀、纸”是从19世纪的日本传入美洲的。
1. “猜(Cài)—包—吃(Chi)!”(兰州及其周边地区)
2. “猜(Cài)—咚—吃(Chi)!”或者“包剪锤” (西安)
我们叫那是ding gang qi.山西的.
作者: liu3daniel& & 时间:
剪刀,砣子,包
还有一种用脚的剪刀石头布,并脚石头,平行开脚布,上下脚剪刀,这时喊dong3 dong3
cei2,就不知道为何了。
四川,泸州
作者: lphhum& & 时间:
原帖由 osfans 于
15:59 发表
分别叫:包剪锤
“猜拳”那个动作叫:搉
猜的时候叫:“一盘两盘三”
淮安和盐城差不多,“猜拳”的动作叫:啊(读第三声)搉(cei)。
作者: 蒂姆文& & 时间:
石頭—剪子—帕子是包! (重慶主城)
重慶的口令爲什麽以最後帕子的動作爲結束?
作者: 鱼在江湖& & 时间:
整理起来真累啊!
作者: shenj& & 时间:
  “石头、剪子、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石头、剪子、布”发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
  “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全唐诗》录诗《招手令》,以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类似的游戏。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英美等国家称之为“Rock!Paper!Scissors!”或“Ro! Cham! Beau!”。
  这个事实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
  名称:“石头、剪子、布”,又被称作“剪子、包袱、锤”或“猜拳”。
  规则:石头打剪刀,布包石头,剪刀剪布。“非递移性”或者“循环相克”特性,使得石头剪子布成为最平衡的游戏,规则绝对平衡。
  口令:使用汉语的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令。有时,人们利用口令来称呼“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
  跨地区口令:
    “一-二-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之间比赛时通常使用的。)
  北京口令:“𤭢(Cèi)-丁(Dīng)-壳(Ké)!”之后如果平局重复“丁(Dīng)-丁(Dīng)-壳(Ké)”
[attach]128165[/attach]
[attach]128167[/attach]
作者: 对一华& & 时间:
sha1纸包dap6锤。
作者: 二不小心& & 时间:
湖南湘潭长益片读作“kho pan”,玩法同石头剪刀布但是不这么叫,一直不知原字,甚以为奇葩…
作者: 对一华& & 时间:
两个人的话用石头剪子布,多个人的话用翻手掌。
欢迎光临 北大中文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讲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