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武将官职司隶校尉和太守哪个官职大?

东汉时期的牧. 刺史 太守分别指的是什么官职?
东汉时期的牧. 刺史 太守分别指的是什么官职?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其他回答 (3)
州牧 
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西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以六百石官监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内的地方官。部为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成帝绥和元年(前8),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刺史 
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昆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东汉派皇室成员或有中央通过察举制选人去管理当时的十三个州,这些人是拿薪水的,一般不是世袭的,叫州牧,拥有一个州的军政大权,而刺史就是西汉的州牧,只不过东汉是把刺史叫做州牧,而太守就是管理一个郡的长官,相当于市长,它受州牧的管理,也是拿薪水的,不是世袭的!
州牧是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

州刺史主要是监察州里官员的,官衔还没太守大;

太守是一郡的长官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东汉司隶校尉和太守哪个官职大?_百度知道
东汉司隶校尉和太守哪个官职大?
为什么说“迁”(升迁)呢,明年迁汝南太守,擢为司隶校尉,安旁嘉之,稍迁青州刺史。建光元年,征拜尚书,劾奏贪浊二千石数人,后汉山阳高平人也。初举孝廉。世为豪族王龚字伯宗。
太守不是比司隶校尉小吗
提问者采纳
后一级就是两千石,真二千石再次。这里的迁汝南太守是升官了,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其下有比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中二千石次之,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官职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当然是司隶校尉大有一种迁叫左迁就是降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89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89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崔向东王金阳;〔摘要〕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区域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公卿”的世官转化方面,都走在全国各地豪族的最前列;〔作者简介〕崔向东,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博;〔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西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南阳豪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在国家权力的规制和引导;但整体上看,西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崔向东 王金阳  〔摘 要〕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区域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它完整地反映了两汉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的整体趋势。东汉时期是其官僚化、士族化的高峰期,从官僚化看,南阳豪族无论在为官人数和官阶方面,还是在向“累世公卿”的世官转化方面,都走在全国各地豪族的最前列。从士族化看,南阳豪族经学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家学和家风,精神风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键词〕两汉;南阳豪族;官僚化;士族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FZS004)  〔作者简介〕崔向东,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辽宁锦州121000);王金阳,1976年生,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172-  豪族是汉代社会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可以说豪族一词是作为汉代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概念固定下来的至是不可能的”〔1〕。经济、文化等问题,系,党锢之祸等体的典型代表,重的影响力。两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演变过程,是汉代豪族形态演变的一个缩影。  一、南阳豪族的官僚化  (一)西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南阳豪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在国家权力的规制和引导下,南阳区域的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种种途径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成为中央或地方官吏,纳入到政治结构和王权体系之中,向集地主、官僚、士人为一体的士大夫豪族转化。在此我们主要考察西汉时期南阳豪族官僚化过程和区域性特征。据统计,西汉南阳豪族有21家,从这21家豪族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21家豪族中一代或数代担任官僚的有14家,占总数的2/3。可知西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已具有普遍性,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官僚化最早、最突出的区域性豪族群体之一。其次,从南阳豪族官僚化的途径来看,其起家有以赀入仕的,如堵阳张氏;有以担任郡县掾吏出身的,如穰宁氏和杜衍杜氏;有以宗室贵族后裔任官的,如蔡阳刘氏和新野来氏;有以才能入仕的,如宛孔;,如湖,如卓茂。〔2〕可见西汉时,其经学化(儒化)。再次,汉代豪族的官僚化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西汉时期以豪族的官僚化为主,东汉时期以豪族的世官化为主。〔3〕但在西汉中后期,南阳豪族的世官化特征已初现端倪,在14家曾任官僚的豪族中,有9家是两代或两代以上为官,约占总数的6316%。南阳豪族已经初具“累世公卿”的豪族新特征〔4〕,呈现出从官僚化到世官化演变的总体趋势。但整体上看,西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程度与全国其他区域豪族相比并不算高。根据李泉的统计,西汉一代高中级官吏(指秩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即三公九卿及郡国守相等)籍贯可考者共有302人,分布于54个郡国中,南阳郡有12人,列全国第8位,约占总数的4%。〔5〕而根据刘太祥对《汉书》诸传纪和《百官公卿表》的统计,西汉南阳籍官吏也只有18人而已。只有到了东汉时期,〔6〕南阳豪族才真正进入了官僚化、世官化的高峰期。  (二)东汉时期南阳豪族的官僚化、世官化南阳豪族从西汉中后期便已开始其官僚化进程,并初显世官化特征。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南阳豪族是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核心力量,加之“帝乡”的优势,南阳豪族无论在为官人数和担任官职的高低方面,还是在向“累世公卿”的世官化方面,都走在全国各地豪族的最前列。我们首先来分析南阳豪族担任官职和为官人数的情况。相比颍川、关陇、河北等其他地域豪族群体,南阳豪族在东汉官僚体系中占据着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光武帝时期,在东汉开国32位云台功臣中南阳豪族占据13位之多,远高于其他地域豪族。在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三年,光武帝所任命的63位将军中,南阳豪族有40人,约占2/3。光武帝时期共任命大将军17任,南阳豪族占9任,超过一半以上。〔7〕第二,南阳豪族在东汉中高级官僚体系中特别是在中央权力体系中处于最重要地位。据统计,东汉六百石以上官吏有籍贯可考者为1077人,南阳籍官吏为122人,占总数的1113%,位居全国首位,仅东汉前期就有53表1 人,占东汉南阳官吏的4313%。〔8〕据对《后汉书》诸传纪的统计,东汉南阳籍官吏达195人,任职三公的27人,任职九卿的38人,南阳人被封侯王的120人。〔9〕由此可见南阳豪族与东汉政权结合的紧密程度。郭吃蚬馕涞劢:“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10〕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是时在位多乡曲故旧,故逞约爸!薄11〕下面我们对东汉各时期南阳豪族担任中央公卿级官员和地方郡国守相的人数加以统计和分析,以考察其在荆州部及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首先,看中央公卿级官员,见下表1。  东汉南阳豪族任职三公九卿统计表三公九卿占全国三公人数之比率39139%(23).).10.17(59)0(15)13.66%(161)官职人数光武明章和阶段安顺桓灵献帝总计943622占荆州豪族三公人数之比率100%(9)100%(4)50%(666.)078.57%(28)人数99035(80%(10)69.23%(13)75%(12)0(2)77.78%(45)占全国九卿人数之比率20%(45)10.81(74)12.86%(70)9.57%(94)0(43)12.37%(283)  资料来源:本表三公级官员依据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华湛恩:《后汉三公年表》、黄大华:《东汉三公年表》,九卿级官员依据万(以上诸表均见《斯同:《东汉九卿年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43-593、597-626、629-640、643-684(页)、刘增贵:《后汉各州三公时代分布表》、《后汉各州九卿时代分布表》《汉代的益州士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3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第541-542页)绘制而成。其中若同一人担任两任或两任以上者,均作一人计算。九卿表中,除九卿外,还包括司隶校尉、尚书令和河南尹。势来看,整体上是呈下降态势。东汉中前期,南阳豪族一直保持着在政权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和地位。卿级官员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从全国范围看,东中期以后,南阳豪族的这种政治优势逐渐下降,到汉时期南阳豪族为官人数在全国各区域豪族中占汉献帝时期,三公九卿中竟已无一人为南阳豪族,据较大优势,其担任三公人数达22人,占全国总数南阳豪族在东汉后期政治格局中地位发生了变化。的13.66%;担任九卿的人数达35人,占全国总数的12137%,这在全国各地豪族中比重是最大的。第四,从南阳豪族在公卿中担任的具体职务来看,多为职高权重的要位。如掌管天下兵事的大司马最高峰期均在光武帝时期,可见在东汉建立之初,一职,从光武帝建武元年始,至明帝永平十八年48南阳豪族处于整个中央官僚体系的核心位置。第年间,除陈留人虞延曾短暂担任5年外,其余43年二,从荆州范围看,南阳豪族所任公卿占荆州七郡均为南阳豪族担任,其中吴汉任19年,刘隆任7国豪族的绝大多数,分别占据了荆州豪族所任三公年,赵熹任17年。东汉尚书台是总理国家政务的和九卿总人数的78157%和77178%,均在3/4以行政中枢,“虽置三公,事归台阁”〔12〕,“尚书出纳上。尤其是在东汉中前期即光武帝和明、章、和时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13〕。据《后期三公占了100%,而九卿也占到90%和80%。南记载,东汉一朝尚书令共55人,南阳豪族有6阳豪族的官僚化、世官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域。汉书》人,分别为韩歆、宋均、朱晖、樊准、左雄、曹节,占总第三,从东汉各时期南阳豪族担任公卿数量变化趋  通过图表分析可知,东汉南阳豪族担任中央公数的10191%,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比第一位的颍川豪族少一人。东汉司隶校尉领一州七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其监察权很大。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位于九卿之上。南阳豪族有4人担任此职,占东汉可考者的83人中的4182%,次于山阳(8人)、汝南(6人)、沛国(5人)位居第四。东汉定都洛阳,建武十三年将洛阳及附近地区改为表2 时期南阳豪族守相人数光武明帝章帝和殇安顺冲质桓帝灵帝献帝总计2河南尹,下辖21城,人口约百万,属于京师重地。《续汉书?百官志》云:“河南尹一人,主京都,特奉朝请。”其地位明显高于一般守相。东汉河南尹可考者共70人,其中南阳豪族5人,占总数的7114%,仅次于汝南(7人),位居第二。①其次,我们看南阳豪族担任地方郡国守相的情况。  东汉南阳豪族担任郡国守相统计表人数比率荆州豪族守相人数南阳豪族占荆州比率3267.74%78.57%100%44.44%.44.44%62.88%全国守相人数5206714南阳豪族占全国比率15.82%21.57%11.90%3.81%3.16%8.99%6.29%5.83%11.62%(  资料来源::《东汉郡国守相表》《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1-275页)、刘增贵:《后汉(各州守相时代分布表》《汉代的益州士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3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第543页)绘制而成。若其中一人任两任或两任以上,均作一人计算。表3 司隶南阳荆州1518  东汉南阳豪族郡国守相级官员地域分布表豫1114冀1316兖56徐66青33荆1226扬36益1019凉911并22幽33交610总计98140(  资料来源:本表参考刘增贵:《后汉各州守相数量比较表》《汉代的益州士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3分册,(见前揭《)统计而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第540页)、严耕望:《东汉郡国守相表》两汉太守刺史表》  从表2、表3统计,可见东汉南阳豪族在担任郡国守相级官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全国范围上看,南阳豪族担任地方郡国守相级官员的人数在全国豪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南阳豪族共有83人担任郡国守相,占全国总数714人的11162%。明帝时期达到最高值为21157%,和、殇、安与顺、冲、质时期为最低值,亦分别为3181%和3116%。第二,从荆州范围上看,南阳豪族仍占荆州豪族中担任郡国守相的大多数,占总数的62188%。特别是在光、明、章、桓、灵时期都占到了50%以上,而章帝时期5名荆州藉郡国守相全是南阳人。第三,从东汉各时期南阳豪族担任守相人数的增减变化趋势看,整体上呈现波浪状发展态势。光、明、章时期和桓、灵时期为其高潮期,和、殇、安时期和顺、冲、质时期则是其低谷期,且差距较大。第四,从南阳豪族所担任守相级官员的分布区域看,遍及东汉十三(①有关司隶校尉和河南尹的统计数字均参照严耕望:《东汉司隶刺史表》《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7-324页)。州。南阳豪族共担任守相98任,占荆州豪族140任的70%。任职州部多集中在司隶、豫、冀、荆、益、凉、交诸州,大多为地域广、人口多、地理位置重要的州部,说明朝廷对南阳豪族地位的重视。第五,献帝时期,南阳豪族共有12人担任郡国守相,其中4人在荆州,6人在益州。可见,虽然当时中央公卿级官员已无南阳豪族,但其在地方上仍占有一席之地。此时南阳豪族多任职于荆、益二州,这也是后来南阳豪族多归属刘备集团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从东汉南阳豪族担任公卿守相的人数和官职上来看,其在全国各地域豪族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豪族与权力结合而官僚化,豪族家族持续与权力结合,世代为官而世官化,东汉豪族在官僚化的基础上普遍世官化。根据不完全统计,东汉公卿约2/3出自豪族。出自两千石以上三代为官的家族超过1/3。史料中表现豪族世官性的词语有“家世州郡”、“世仕州郡”、“家世衣冠”、“家世两千石”、“世为两千石”、“累世两千石”、“世吏两千石”、“五世两千石”、“七世两千石”等,这些词语在《《汉书》中没有出现,在《后汉书》,向世官化演变14东汉时期,征,,特别是在中央权力体系中更为突出。笔者统计了东汉32位开国功臣中13位南阳豪族和邓晨、阴识、樊宏、来歙等共17家典型的中央士大夫豪族,以《后汉书》各本传所记载为准,传至7代的有1家;传至6代的有4家;传至5代的有6家,传至4代的有3家;传至3代的有2家。最为典型的是邓禹家族,《后汉书?邓禹传》曾这样评论:“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两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通过对邓禹家族的分析可知:第一,邓禹家族延续时间长,历经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十帝近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与东汉政权相始终。家族成员所任官职多位高权重,这也是在开国功臣南阳豪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从邓禹家族的兴衰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保持与王权相结合是豪族发展的关键所在。自邓禹从龙到邓训女绥为和熹皇后,邓氏家族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期,邓后兄邓骘以大将军辅佐朝政,兄弟五人中四人为侯,众子又有五人为侯。及建光元年(121),邓后崩,安帝废贬诸邓,邓骘与其子凤“并不食而死”,邓广宗、邓忠、邓豹、邓遵、邓畅皆自杀。直到顺帝即位后,才“诏宗正复大将军邓骘宗亲内外,朝见皆如故事,除邓骘兄弟子及门从十二人悉为郎中”。到桓帝立邓香女为皇后,邓氏家族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但到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邓后被废,“从父河南尹万世及会皆下狱死。统等亦系暴室,免官爵,归本郡,财物没入县官”〔15〕。邓氏家族大势已去。纵观整个邓氏家族史,我们可知,豪族要想实现世代权力的延续,就必须保持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在王权的支配下实现家族权力的再生产。〔16〕  二、南阳豪族的士族化官僚化和士族化是汉代豪族发展的总体趋势,果。,成,文,故又称之为士族”〔17〕。而。可以说,士族占据、文化、宗族三方面的优势而更趋强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习儒通经成为豪族与权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经入仕的观念在豪族心中日益增强。“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18〕“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19〕西汉时期,南阳郡的文化并不发达,因此,南阳豪族的士族化进程也十分缓慢。卢云在《汉晋文化地理》一书中,统计出各地区的四项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发展要素,即各郡国所出书籍、产生的士人、博士和私家教授,从统计结果看,南阳郡与周围相邻郡国相比,并无文化优势可言(见表4)。从表中看,西汉共出书籍282部,南阳郡仅有两部;西汉士人共510人,南阳郡占9人;西汉五经博士96人,南阳郡无一人;私人教授197人,南阳郡占1人。上述各要素中,与周围其他九郡国相比,南阳郡比重都很小,其文化发展状况在西汉最多算得上中等水平。西汉时期,南阳豪族士族化程度较低。到了东汉时期,南阳豪族在王权支配下,豪族经学化程度较高,士族化进程加快。  (一)南阳豪族的经学化东汉时期,南阳豪族不断经学化,这为其士族化提供了文化上的凭藉,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第一,东汉诸帝对经学的大力提倡和推行,加速了东汉豪族的经学化。光武帝刘秀是在通经入编牒不下万人。〔22〕书籍士人五经博士私人教授此后明、章二帝继承并宏扬了刘秀的做法,比要素(部)(人)(人)(人)其更显示出对儒学的重视及由儒学修养所培养出南阳2901的文质性,并有意识地把这种优雅的文质性推广为整个社会的行为标准。汉明帝要求“功臣子弟,莫河内51037不受经”。他的尊师重儒行动甚至让人感动,“坐明东郡6702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河南151425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弘农0200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郡梁国1015411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陈国4412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陈留1813矣”。这对豪族的经学化、士族化无疑起到加〔23〕颍川4614速作用。汝南31115第二,南阳豪族为保证家族势力的不断延续,全国总计重视自身的儒学修养,。东汉的开国功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卢云:《汉晋文化地理研究》之附表1、表2、,赵翼在《东汉功臣表3、表4(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7年),并参考刘太祥:《河南。(汉代诸郡国书籍、士人、五经博士、私人教授统计表》《河南汉代文,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化格局及成因》,《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制而成。。……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是仕的政治―――,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其,。东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相近,有不期然汉建立后,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24〕并列举邓治整合和引导,因此对经学大加提倡。禹、寇恂、冯异、贾复、耿况、祭遵、李忠、朱v、郭凉、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窦融、王霸、耿纯、刘隆、景丹等14人为例,其中4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人为南阳豪族。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安”,天下既定,“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四民月令》〔25〕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中有田庄主对宗族子弟进行学校教育的史料,这说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明掌握文化资源,获得文化优势,是豪族实现家族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权力延续的保障。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槛第三,南阳郡地方长官以儒治政,重视教育,推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广教化,促进了南阳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南阳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20〕豪族经学化的基础。《汉书?地理志下》称,南阳本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夏禹之国”,“俗杂多事,业多贾”,“其俗夸奢,上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气力”。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大兴教化,使其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社会风气为之好转。东汉章帝时,鲍德为南阳太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守,“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21〕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自光武中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服”〔26〕。桓帝时,弘农人刘宽任南阳太守,其本人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痒序,聚横塾者,少学欧阳尚书,京氏易,尤明韩诗外传,称为通儒。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刘宽治郡,“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  表  4 西汉南阳郡与周围郡国文化发展对照表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89等内容。 
 (8) 4、王子龙: 东汉豪族的精神世界, 渤海大学硕士论文, 2013 5、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 化 ,社会科学辑刊,、孙腾达: 东汉...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 8页 1下载券 SGB620-40T刮板输送机的... 暂无...大型综合机械化 开采的装备依赖进口,鉴于此,金鼎煤机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六产”...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 11页 免费 快速阅读10大信息定位技巧 4页 免费 发邮件的礼仪汇总 5页 免费 2010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 7页 免费搜...求详尽的东汉官职,军职序列如题,求东汉系统详尽的官职和军职序列,需标明级别与职权简介·多多益善.请精通历史的大虾受累指教,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求详尽的东汉官职,军职序列如题,求东汉系统详尽的官职和军职序列,需标明级别与职权简介·多多益善.请精通历史的大虾受累指教,
求详尽的东汉官职,军职序列如题,求东汉系统详尽的官职和军职序列,需标明级别与职权简介·多多益善.请精通历史的大虾受累指教,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合适的.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br/>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幕府、太守属官.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原秦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原秦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三队编制,大致是部,曲,屯,队,什,伍六级.伍辖五人,设伍长;什辖二伍,共十人,设什长;队辖五什,共五十人,设都伯;屯辖二队,共一百人,设屯将;曲辖五屯,共五百人,设曲长;部辖二曲,共一千人,设千人督牙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龙在天司隶校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