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词典衔这个名有几分

以粤语、吴语或闽南语为母语的人,是怎么分得清楚各自方言里的入声发音的?
笔者根据网上的音视频和生活中偶尔的印象,明显听得出入声发音短促,当然其实是因为它听起来短促,我才判断它为入声。除此之外,完全听不出是 -h,还是 -p, -t, -k 。作为以中原方言为母语的人,我对此很好奇。这个视频里,很详细地介绍了粤语里入声的读法:
按投票排序
我说一下怎么从实践中区分粤语的三种入声。首先,你高估了粤语区人民对自己方言的了解程度。很多人说得十分标准,但你用语音问题去问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晕了。他们自己在面对你的疑问的时候,也可能把t尾和k尾的字弄混。他们还会误以为「寿」和「兽」的发音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分别发音的时候根本没错,他们自己会误以为自己发的两个字的音是一样的)。还有广州人会一口咬定粤语没拼音呢……粤语保存还是得靠香港当主力军。(为免误会还是解释一下我的意思:当然是因为政策的影响……)再来说母语无入声的人怎么听出来这三种韵尾。首先,最容易听出来的肯定是p尾。因为结尾是要闭嘴的。不管其它方言区或语言区的人觉得多麻烦多拗口,p尾的字都是发完要闭嘴的。你觉得听不出来的话,先在看视频的时候留意说话人闭嘴的那一刹那。当你留心多了,这个音也会在你耳朵里生根。关键点:p音闭嘴但无声,也就是只有口型(你可能会觉得「做口型但不发声」在一种有声语言里显得太奇怪,我只能说,无也是一种有,当你听力练好了就能体会这种「有」了)。例:sap1是入声字,发sa音之后立即闭嘴,作阴平声,即为「湿」的广州音。如果闭嘴之后还发音,那必然是鼻音(因为你的嘴已经闭上了),于是你发的是sam1而非sap1,那就是「心」而不是「湿」了。有的朋友有这种疑问:正常情况下,说完任何字都自然要闭嘴的,这就是入声字吗?p尾字发完音的闭嘴动作,和「一般情况下说完话自然闭嘴的动作」的区别在于:自然闭嘴是在读完一个音节嘴里的气流完全送出后做出的自然动作;而p尾字的闭嘴,是在口中读着音节还在送气的时候,忽然闭嘴,有一种「刹车」的感觉。然后再来看更难区分的t尾和k尾。所谓p、t、k三个韵尾,在粤语里的意思,就是在一个字尾做出要发这三个字母所代表的辅音的口型——只是口型,并不是真的把p、t、k发出来。如果发出来了,就变成英式粤语了。发p音之前要闭嘴,所以p尾的粤语字最后是以闭嘴结束。而要发t音,则要舌尖抵上齿龈,但与你发音节中第一个音素时的t音不同,你现在是在一个音节的结尾部分做这个口型。也就是说,你是把一个开放的音节忽然用这个口型收住。相对应的,要发k音时,需要舌后部隆起紧贴软颚,用这个口型能收住一个开放的音节,就变成了k尾的粤语字。你不需要明白这些舌位描述具体是什么意思,只要记得你在母语和英语中发t音和k音的时候,舌头是以什么姿势做好准备的就行。此时你就可以对比这两个「准备舌位」,很明显,k音的准备舌位中,嘴是张得比t音的准备舌位要开阔的。所以你在听的时候,就要特别留心最后「收音」的那一瞬间,感觉一下音收的程度如何。如果完全收住,就是p,因为闭嘴了;如果收到很小,就是t,因为收音的嘴型很小;如果收得相对不是很小,就是k,对于初学者感觉更像只「促音」而无「尾音」。你可以叫粤语区的朋友给你念「六十一」这三个字,感受一下三种入声的区别。可以特别留意的是,如果你在初学,要特别注意你听的素材是否够清晰。听粤语,不如弄一些蓝光的粤语原声电影看啦。至少也得是粤语教材的配套CD或MP3。网上流传的视频,基本上都经过视频网站的压缩,声音有损失,会影响判断。粤语审音配词字库【】是个不错的网站,不过读音文件也是压缩损失得厉害。可以自查试听一下只有韵尾不同的三个音,比如:datdakdap最后再纠正一个误区:粤语中入声字不一定是短促的。比如「答」(daap3)字也是入声,但并不短促。很多入声字短促不代表所有入声字短促。所谓入声,管的只是「收音」那一下。有的字会拖长,但是就是因为最后要「收」一下,所以是入声字。日语促音与汉语方言入声字的区别:日语促音占一拍;入声字的韵尾与前面元音紧密结合,而且跟后面接着说的字也衔接紧密,韵尾并不另外占一拍。
首先回答楼主的问题,即便母语有入声,没有经过语言学训练的人很少会意识到入声的存在,更别提入声的概念了。关于入声,要厘清它的定义:入声是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一,最初定义是调类的一种,后来才分入声韵、入声调等概念,它在中古汉语中表现为以辅音-p、-t、-k为韵尾的短促的声调。我们并不说英语的top、pet、cook的-p、-t、-k是“入声”,因为在英语里谈声调没有意义。也有学者把入声概念用于其他有声调语言,如侗台语(倪大白等)。此外,并没有说入声就一定是以辅音收尾的短促调,因为语言会发展变化,现代汉语中,有些方言入声韵尾简并了(如吴语太湖片苏州话简并为一个喉塞音?),也有的方言入声韵尾完全丢失但调型仍与其他声调相区别(如吴语瓯江片温州话)。这种变异了的入声,仍然是入声,因为它还是保有其独立调类的地位。至于大部分官话区中,古入声实际已经并入其他调类,这才算是没有入声。综上,我们有以下事实:入声首先是调类范畴的概念,不是指音节形式入声特指汉语的调类,也可以引申用于汉藏语系其他有调语言入声的形式在中古表现为以-p、-t、-k急速收尾的辅音性韵尾入声会随语言一起发展变化,但只要调类独立,仍可算入声存在做到音韵学和语音学概念不混淆,才能更好理解入声的定义大部分不具备语言学知识的、母语有入声的民众并不能自然感知到入声的存在
普通人是不会知道「入声」这个概念的,除非对语言学感兴趣。就像普通话拼音里的平上去的概念,我们从小都学过,现在大家也只是以第一二三四声来称呼,哪个是上哪个是平知道的人也未必会多。而如何分辨,相信大多数人也只是单纯地套进去a1a2a3a4里面。入声具体是
-h, 还是 -p, -t, -k, 就算是母语,也不是天生就会知道,同样需要给他举个具体的例子,然后让他自己一个个套进去对应。依据@发哥 评论里@米斯特菜 所举例子稍作修改一、七、六、八、十都是入声一(it)和伊(i)不同七(tshit)和痴(tshi)不同六(lak8)和拉(la1)不同八(pueh4)和杯(pue1)不同十(tsap8)和查(tsa1)不同 以上所用拼音为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台罗TL)
就好像老外问,“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是怎么区分中文里的四个声调的”。你以它为母语,就不用思考不用区分,自然就会说
大多数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入声之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对“入声”没有概念。类似于母语为普通话的人,对语言中的变调现象,没有完整的认识,但事实上平常我们说的很好。我自学粤语两年多了,开始时需要通过音标(泛指拼音方案)死记硬背。究其原因,更多的是我并不能准确地发音,感受不到口型的区别。当发出3种入声能够有所区别时,感知也随之建立。之后无论是听还是说,都会比较自如。之前也尝试着学习闽南语,不过现在也只能算是有所了解。但是,-h入声,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概念与认识。也许,还是因为不会发音吧。
我来说个故事,因为浙江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初中都没有“物理”课,而将物理化学生物整合在“科学”一门课当中,所以对小学初中生来说“物理”这个词算是个生词。虽然吴语中“物”是入声,念作[veh],但我已经有很多操吴语方言的同学不知道“物”字怎么发音,遑论知道这是入声了。其实我就是想说,入声的概念在没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群中几乎是没有的,会不会读纯粹依靠传承。
看了前几位的回答,大多集中论证的是:以该方言为母语的人,是不会知道 入声 这个概念的。但博主所提问的是:各位母语中有入声的人,是如何将其与其他调类区别开的。尤其是有不同塞音尾的,是如何在其间进行区别的。试问诸位操普通话为母语的,纵然没受过教育,不知道各个调的名称,难道还感知不出差异么?以纯正粤语为母语的人,难道分不清 百 和 八 么?盖塞音尾并不爆破。不过是气流之中止,纵使部位不同,又如何能够区别呢?原来据现代的语音实验,从图谱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的塞音尾,能够给前面的元音的发音造成微小的区别。由是在听感上-t -k -p -h之间的区别在听感上就确立了不同,是以母语者能够分辨。——可惜我读书的习惯不好,忘了是何种 实验语音学 的材料里有论证。否则此处引用出来,更是清楚明白。至于塞音尾合并的,与无塞尾对应韵腹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想必提问者也可以轻松分辨吧。
小时候跟我表弟两个人坐在小板凳上一起听外公用扬州话教我们读一,六,七,八,十,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这个声音很搞笑,那么短, 那么高,而且特别有力。
笔者母语粤语,在浙江读大学时教大家粤语时会说到入声和闭口音的念法,但如果不是因为要进行教学而去仔细钻研发音的话,是不会想到自己讲方言的时候是如何发音的,从小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说话自然而然,不会在意是入声还是平声。即使要探究自己方言中的发音,也要用其他的语言来做比较才区分得出来。像说闽南语、吴语、粤语等的地区,那里的人民基本就只会用一种语言来交流,很多人甚至不会其他的语言,以笔者家乡的村子为例,会准确说出普通话的人基本为零,所以大家说话时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发的是不是入声。
建立在语境和上下文之上。
凭语感自己心里念下就晓得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研究的事,咱也搞不来
以有入声的方言为母语的人因为耳濡目染自然就掌握了自己母语的入声。以北方方言为母语的人因为对入声不敏感所以不容易听出分别,同样的说吴语的人也不一定能区分粤语或闽语的不同入声。我从小说普通话,上大学后开始学习粤语和闽南语,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完全听不出t和k的区别,但时间久了就自然会了。会了之后会觉得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讲闽南语的回答下:根本就没想过去怎么区分,不用区分也能讲得很流利。
母语有入声但非以上方言区的人来回答一下,我们的入声韵尾已经丢弃,只能通过声调来区分(类似于普通话的声调),比如一、六、七、八用方言读出来是一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我们是55,总结后就知道凡是在我们方言中调值为55的字就是入声字,而由于普通话入并三声,这几个数字在普通话里就是不同的声调。
爲什麽要分清楚方言里的入聲?既然是母語,那就不是像學外語或普通話那樣,先學音標,再按音標來發音,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學起來。區分每一個字它是入聲還是平聲,對學會讀這個字毫無用處。學會之後反過來想,入聲結尾會用舌頭的不同部位貼近上顎,截斷尾音。發入聲時,口腔肌肉比較緊張。單是聽的話,我也只是聽得出短促閉合的尾音而已。
本來就有,哪裡用刻意分呢~只不過大部分人不知道那個調就叫“入聲”罷了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苏非吴语区宋诗用韵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语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