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经过盛世军婚而凄凉落幕的诗词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我的诗文集
作者:&& 更新时间: 16:43&& 阅读最新章节
第二卷:惊鸿一瞥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感谢阅读。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名字。未经本人同意。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必将追究版权的相关法律责任。
女孩的嫁衣&杂感。乱的文。&写一篇与风月无关的文字&爱上香烟的日子&大宅院里的女人&手心里的温柔&月末。落地成殇&四月、比烟花寂寞&夜末、安静的想你&雨夜、冷颜凝香&烟雨、依雪染凉&倾城孤寂无言伤&忆得时光暖香熏&桃花坞、烟霞庐&烟雨、依雪&四月、与寂寞对话&烟雨、蝴蝶梦&七夜、伤城&红颜、哭砂的幸福&夜魅、轻舞云裳&七夜、晓破离&红尘、残梦断情&孤影、残烛遥红&花约、残梦江南&记、4月13日、星期五、雨&网络、无法承载的幸福&夏、在你怀里哭&花殇、月影心痕&幻、梦一场&五月、有点酸&罂粟、花落有声&伤蝶、夜雨飞扬&五月、伤城末央&乱笔、宿世情缘&尘殇、兰楼珍藏&写在荒坟上的散文诗&梦入烟雨红尘&五月、谁为你举杯祝福&怀远、漂泊红颜&酌月、念念心玫&写给千里之外的文字&梦魅、雾月仙影&夙愿、梦落红尘&月末、剪不断的情愫&缘份、走过这一季&流年、烟雨浮萍&伤城、独舞天涯&独秀、清风掠影&末雨、夜忆寒雁&谁念西风独自凉&清心、轻惋的碎念&抒怀、淡忘的孤城&月夜、孤雨听荷&羽幽、清澈游离&夜末央、念情殇&乱语、夜雨残梦&长夜独倚听雨吟&焦子、抚琴断弦泪&悲殇、思念的季节&伤城、封尘断缘&尘埃、眠于光年&遗忘、最思念时&叠影、雨夜轻诉&夜、安于半尺轻尘&倾城、烟雨清荷&蝶殇、红尘泪叹&殇城、魅舞之魂&六月、夜雨末央&蝶殇、红尘泪叹&暮霭、凝紫寒烟&情殇、青丝怨&轻寒、一朵微痛&清漓、独舞江湖&微薰、天涯海角&伤城、夜曲幽怨&清荷、倾城等待&烟花、相忘于江湖&提记、小小幸福&梦影、落花飞舞&午夜、残留的梦&心逝、红尘有你&阡陌、比烟花寂寞&陌离、轻尘若染&雨雁、灵磐若水&归途、逸影残梦&如果、网络的事&怀远、写在月末&写在月末的文字&轻捻、落笔成殇&谁许我一世安暖&烟花:纤指冷&轻捻、落笔成殇&末凉、许我一世安暖&断桥、残梦碎念&续传、纤指冷&红尘、倾城荼蘼&鸿雁、沐雨含香&怀远、写给爱人&青※丝※劫&胭脂劫&思伊、青歌岁月&纤尘、馨语清言&痕迹、蝶舞焰情&说一个故事&网络、无法承载的幸福&七月、盛夏的夜宴&掂量、思念的重量&指尖、淌过的昨天&心离、思念的四季&后记、纤指冷&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查看: 2138|回复: 5
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入编绝句选评之一、二(情感篇)作者/梦欣
本帖最后由 远浦归人 于
19:28 编辑
去年8月开始的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可谓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传统诗词赛事,据大赛主办方公布,共收到诗词稿84932首,楹联稿31290副,“创下同类赛事收稿最多的纪录”。在第一轮的初评筛选中,共有3624首诗词入编。在这3624首入编作品中,绝句将近四分之一,可见绝句依然是诗友最喜欢的写作诗体。笔者对绝句情有独锺,一遇佳作,那肯轻易放过,欣赏之余,不免随手写下点滴心得,并乐意与诗友们分享。先发其一:爱情篇。&&
& & 诗缘情,诗言志。爱情是诗词咏唱中的第一主题。此次百诗百联大赛,并没有限定主题,尽可自由发挥。既然如此,创作爱情题材的作品,自然不在少数。但在入编的绝句中,写得好、能让人一读便引发感情共鸣的作品,委实不多。个中原因,或许与下列二种情况有关。一者,喜爱并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者年龄偏大,已过了那种对爱情默默心动而炽热追求的年龄段,失却了那种熊熊燃烧的激情。二者,当今的社会,二奶和一夜情大行其道,泛滥情欲娱乐至死的大潮已把真正的爱情挤到社会的偏僻角落里,同时,有房有车才结婚的宣言也让纯洁的爱情蒙羞,如此一来,还有多少美丽情感能拿出来让人感动的呢?你可以把享用二奶的感受、把生擒帅哥的攻略、把寻花问柳的招数写成博文,你可以把“那一夜”的缠绵、把“移情别恋”的伤悲、把“单人房双人床”的滋味唱成歌儿,但你不能把情欲的渲泄升华为纯真的爱情。是所以,当今能读到果然可以打动人心的爱情绝句佳作,便是少之又少的了。
& & 但也不能说没有。我们不妨先来读一首作者年龄虽然偏大但激情犹存的诗作。此诗题为《窗前独坐》,作者是来自北京的郭战旗,其诗曰:
& && && && && &&&“独坐窗前日下迟,
& && && && && && & 老来羞写爱情诗。
& && && && && && & 久看内子桃前影,
& && && && && && & 恍若当年未嫁时。”
& & 这首七绝诗的特色是朴素而见真情。作者没有刻意渲染爱情的如何坚实如何永世不忘,却是漫不经意地通过一个生活场景,表达一种质朴而实在的情感。窗前独坐,由老伴的身影,勾起青春激情岁月的美好记忆。一个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场面,被作者巧妙地融入瞬间萌动的情感,于是便变成几耐寻味的诗章。
& & 在作品的构思上,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主题是要写纯真爱情的温馨、一任岁月流逝而情意丝毫不改的执着,落笔却先用一句“老来羞写爱情诗”故意遮蔽一下,到了结句才迂回到主题上,这种迂回曲折,增添了诗作的委婉与含蓄,使人读之感觉情趣横生,隽永有味。
& & 爱情诗难得朴实。往往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方能把真情实感表露得恰到好处。深圳作者唐辉的这一首《思君》便属于这种善用琐碎小事表达真情实感的佳作。其诗曰:
& && && && && && && &&&“父母腰身都硬朗,
& && && && && && && && & 小儿衫比去年长。
& && && && && && && && & 家中玉米堆成垛,
& && && && && && && && & 还等君回挂上墙。”
& &写妻子思念外出务工的丈夫,可诗里却找不着一个情字。诗文中,有的是父母的“腰身”、幼儿的“衫”,堆成垛的“玉米”。父母的腰身硬不硬朗,小儿的衣衫是否比去年长,家中的玉米堆成了垛又有何妨,似乎,这一切都与“思君”沾不到边。在一般人看来,这“思君”之情,不谈到寂寞的心、合欢的床,不扯上梧桐树下的月影、潇湘庭院的雨声,便没有诗味没有情趣的了。但须知再好的意象,用久了,用滥了,也就毫无新鲜感和情趣感了。
& & 写诗,最忌入俗套。一入俗套,便面目可憎,更不用说可以打动人心了。你想,正是因为丈夫离家已久,妻子方知道丈夫心里牵挂的是什么。关心父母老人的健康,关心小孩的成长,关心家里的经济状况,毕竟这夫君身兼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三重身份啊,妻子思念丈夫,自然知道要向丈夫说什么。正是这些琐碎事务的铺陈,揭示了妻子为人女为人媳所应有的的孝顺、为人母所应有的贤惠、为人妻所应有的勤劳。然而,如果这首诗仅仅停留在这种写实的叙述上,纵使妻子如何的高尚和出色,也无法品出诗味来。幸而作者早已佳构在胸,一句“还等君回挂上墙”,纯属似实又虚的叨念语,便让全诗寻味无穷。
& & 说它“似实又虚”,正是结到妙处。你想,前面已把妻子的孝顺、贤惠、勤劳从侧面反映出来,这把玉米挂上墙的小事一桩,还能难住她吗?只不过是诗人借玉米之事表达一种强烈的相思情欲罢了。其含义,可以是有些事,她自己能做,别人能做,但偏偏要留给夫君做,这不暗示“夫君”做这事的独特意义么!但,把玉米挂上墙毕竟又是实实在在之事,所以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如果没有这虚实兼有的妙处,诗作便索然无味了。
& & 朴实能读出真情,但却不能震撼人心。如果要说读后果真能震撼人心的话,那就只有一首来自美洲的作品了。作者是一位姓Chen的美籍华人,诗作《海外相思曲》(九首之八)这样咏道:
& && && && && && &&&“锦瑟无弦再奏难,
& && && && && && && & 他乡听海最心寒。
& && && && && && && & 每临夜晚情依旧,
& && && && && && && & 月在中天不敢看。”
& &“锦瑟”二字让我们想起李商隐那首有名的让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无题诗。尽管人们对“锦瑟”的意象及含义争论千余年依然未有结果,但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把它与爱情联系起来。这里作者引入“锦瑟”而坦言“再奏难”,显然暗示作者心里深深埋藏着一段非同寻常的情感经历。或许也是一段爱情波折,或许也是一种心灵创伤,总之,必得有一种曾经的美好刻下了温馨的軌迹,必得有一段难以磨灭的日子勾起了苦涩的回忆。尽管思念的前景十分渺茫,尽管思念的过程十分悲伤,但却是难以割舍、难以淡忘。
& & 从诗题可知,这诗写于海外,那么这段情感经历便应当是发生在早年的国内的了。或许是仍然在思念着的那个人还在中国大陆,所以思念的心绪被茫茫大海所隔断。一个望不到边际的浩瀚大海,让再强烈的思绪也显得那么单薄、那么弱小、那么不堪撞击。“他乡听海最心寒”,相信不只是诗人才有的情感体验。但在这里,承接首句而来,却揭示了小女子身处异境、强烈思念起家乡思念起旧日的恋人然而举目望不到边只能望海兴叹的那种苦楚。
& & 他乡听海之感受,是此诗第一个高潮点。接着,作者把荡开的思绪收回来,笔调略归平静。作者说,一到了夜晚,总会因为某种景色的出现,便会引发心潮的颤动。“情依旧”,可以是欢乐,也可以是悲痛,可以是愉悦,也可以是无奈。因此,第三句可以看作是高潮迭起之后的回落。
& & 但回落只是为更大高潮而准备的蓄势,果然,一个反常合道的结句,把全诗推上另一个高潮之后便嘎然而止。
& & “月在中天”,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美好景象啊,但有人却“不敢看”!
& & 不敢看,寥寥三字,如悬崖坠石、晴空响雷,令人胆战心惊。古人赏月咏月,佳句多多,感伤多多,还从未有人说过“不敢看”这样的句子。苏东坡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辛弃疾的“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不过是垂泪而已,伤怀而已,还不至于说悲伤到“不敢看”的地步。看来,这海外漂泊的小女子,一定有过美好月光下的太多美好经历,以致于如今美景在而人事非,一看便无法忍受那撕心裂肺般的苦痛。正所谓“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读之叹之,可矣。
& & 从写作手法来看,这诗的写作特点是由实入虚、虚而转实、虚实相生、步步推逼。首句从心头一念入虚,朦胧不着头绪。次句虚中有实,实少而虚多。人在异境,当为实,心能听海,是为虚。隔海思人,是为实,听海心寒,又为虚。第三句则把情景归缩到夜晚。旧情难了,夜不能眠,这当是实,但也有适度的夸饰。最后一句便定格在“中天月圆”的那一刻,“不敢看”三字把相思的情感推到极点,信为真、必为实。正因由虚到实,情感真切,方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乡情亲情友情篇& && && &(作者/梦欣)
& & 比爱情更古老的是亲情。比爱情更宽阔的是友情。比亲情、友情更重地缘气兼带水土味的是乡情。除了爱情的吟咏不绝,亲情、友情、乡情也是诗人有感必发的常见题材。当然,这类题材的诗,须是发自真情实感,方得可读之作。是所以,好诗不一定出自好诗人,盖经历、遭遇,也是好诗不可没有的先决因素也。须是有可感之事、适遇能感之心、经由善感之笔,方可写出真正感人之诗。这里,我们也分别从同类题材中选几首较能动人心弦的佳作略加点评。
& & 先看来自沈阳的作者王宗杰一首《复归故里》:
& && && && && && && &“数载归来门冷清,
& && && && && && && &&&阶围黄叶院无声。
& && && && && && && &&&此时若是双亲在,
& && && && && && && &&&迎出家门唤乳名。”
& & 这诗读来显得凄凉与伤感,但不知写于何时。一般来说,盛世无衰音。象这种冷清、荒凉、萧索、破败的诗作,放在战乱、动荡、灾异之年最合时宜,因为更具普遍性、更具时代特色。但也并非绝对。只要写的是实情,能传达出人生真挚而通达的心灵颤动,自然也能感人。此诗前二句用略带白描色彩的画笔勾勒出“复归故里”触目所见凄凉景象:由于双亲的去世,老家旧屋无人居住,树叶堆满地、堆满台阶,破旧的房门上锁,周围一片寂静。看着如此的冷情景象,一时难免伤感。然而,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悲伤的情调。反而却在后二句由实入虚的努力去寻找一丝可足慰藉的景况。可以说,此诗的成功之处,就在后两句融入了略带温馨气氛的想象。那是一种甜蜜的来自小时候的记忆。正是那一丝甜蜜的记忆,体现了亲情的淳朴与可贵。但在凄清的场合咀嚼甜蜜的记忆,自然也是更加伤感之事。所以这也是一种悲景写乐以乐笔衬悲情的手法。
& & 来自山西作者高爱辰的一首《陪牛汉老归家感赋(3)》写的是乡情友情,老辣的笔调下流露着更多人世间的沧桑感。其诗曰:
& && && && && && && &&&“揖别乡关七十秋,
& && && && && && && && & 归来不识路人稠。
& && && && && && && && & 旧朋惟剩二扁豆,
& && && && && && && && & 相抱失声双泪流。”
& & 因为诗题是《陪牛汉老归家感赋》,所以诗里“揖别乡关七十秋”的主人公便不是作者自己而是“牛汉老”了。这位“牛汉老”,自然就是那位骨头最硬的现代诗人牛汉了。说他骨头最硬,是因为他坐过国民党的牢,也坐过共产党的牢。前者因为搞学生运动,后者因为著名的“胡风反党集团案”。在“胡风反党集团”的众多成员中,他是第一个遭拘捕的。这种背景也让他在文革中遭受更多的磨难。正因了这样的遭遇,当他回到阔别七十年的老家时,“旧朋惟剩二扁豆”,何等惆怅,何等凄凉。“二扁豆”,也许就是牛汉老小时的玩伴。是土名就叫“二扁豆”,还是妙指活像扁豆的两瘦老头子,不得而知。但其实也无关紧要,因为重要的是这唯一还认识牛汉的“二扁豆”一见到牛汉就“相抱失声双泪流”。流泪的当然是“二扁豆”。因为牛汉要有眼泪的话早在监狱、在牛棚就流干了。那么,“二扁豆”的失声流泪是为何而哭的呢?为牛汉的遭遇?为那些年不敢去看牛汉?为牛汉还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为牛汉成为一个大名人后还记得小时的玩伴?作者一点也不露口风,只挂葫芦不吆喝,葫芦里装的是啥你自己猜着吧,这手法就叫含蓄。
& & 沧桑,不一定便非得沉重,不一定便非得有悲伤。同样写乡情写友情写老来相遇的情景,长沙作者符乃若这首《赠台北老友王九思二首之二》便显现另一种不同的风格。其诗这样写道:
& && && && && && && & “记得潇湘离别时,
& && && && && && && && &漫天烽火一怀诗。
& && && && && && && && &相逢却笑风情减,
& && && && && && && && &不数相思数鬓丝。”
& & 离别在“漫天烽火”之时,少说也当有六七十年的时间了。这六七十年的期间,中国大陆、台湾经历过多少政治风雨、社会变迁,作为旧日的乡亲、旧时的友好,各自也有不同的生活际遇和悲欢经历,但相逢之时,依然不改旧日顽皮、风趣、乐观的生活习气,皱纹可以多,风情可以减,伤悲不必提,恩怨何须计,“不数相思数鬓丝”。何等旷达,何等洒脱。友情在,天涯近,乡音不变,乡情永存。
& & 绝句篇幅小,七绝也就28字,要想用这28字讲述太多的情感或太多的道理便愚不可及,最能发挥其长处的是善于露一爪而令人想见其头尾、揭一鳞而令人想见其全身,言有尽而意无穷。譬如上举符乃若这首赠台北老友诗,其要表达的内容何止老友久别相逢格外兴奋那么简单,这里头涉及近七八十年的历史变迁,涉及国共两党的情仇恩怨,涉及个人命运的坎坷曲折,涉及人生理念的更新转变,但什么都想说就等于什么都没说,或者说了也白说,没有诗意没有诗味没有诗趣这诗便不如文。但作者显然深谙这一点,他只从所有能激动人心的场面、情节、话语中捕捉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用以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曾经有过共同诗书爱好的两位好朋友,因为走上不同的路而分手七十个春秋,此番久别重逢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须发开起玩笑。世间的恩怨会被飞逝的时光带走,人生的真情却随着岁月的沉积愈久愈香,好像一瓶老酒,好像一曲老歌,越老越有味。
& & 乡情的浓烈,有时一点也不逊于爱情。这在贾岛、在余光中、在于右任的诗笔下均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重庆的作者高德平入选诗作《听居台表兄诉说思乡事》,也有出色的诗句颇能震撼人心,其诗曰:
& && && && && && & “每向长空苦觅寻,
& && && && && && && &凭栏唯见月光深。
& && && && && && && &溪流六十思乡泪,
& && && && && && && &瘦到无肌只剩心。”
& & 作者写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表兄。表兄临解放时不由自主地去了台湾,六十几年后终于回到阔别的家乡,对着还能见到的亲人诉说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头,两行思乡泪,感动着亲人、乡人,感动着作者。于是,作者设身处境,写下这首佳作。前二句描写表兄凭栏望月、长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寻家乡亲人信息的具体情景,后二句便突出放大这种思乡苦楚对人的极端折磨:“瘦到无肌只剩心”。一个极度夸张的形象刻画,勾勒出一个特定的人物风貌。诗笔传神而有穿透力,让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而有特色。
& & 当然,写乡情也多有写得清新可爱者。比如浙江宁波作者张帆(看牛人)的这一首《乡 情》便属于这种风格,其诗曰:
& && && && && && && &&&“山前杨柳水前花,
& && && && && && && && & 堤远烟随十里斜。
& && && && && && && && & 看惯西湖无景色,
& && && && && && && && & 风光总觉不如家。”
& & 西湖的风光,西湖的景致,在中国是公认最美丽最迷人的了。但再美丽再迷人的景色如果与自己毫无关联,这美丽和迷人终究会有一重疏远、不沾边的陌生感。而自己屋前的老树,自己村居的土墙,远处的青山,近邻的池塘,同样是垂风的杨柳,同样是歪斜的云烟,却别有一番奇趣,别有一份亲切感。这是人们都体验过的、触摸到的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这一心理作用写入一首小诗之中,从而提炼出“看惯西湖无景色,风光总觉不如家”的警句来,使朴素的乡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诗味隽永而悠远。
& & 这几首,当是风格不同而各以妙句见长的咏唱乡情亲情友情的佳作。
三首 绝句,归人老师写出这么多文字,叹也
为此再次琢磨远浦归人的含义。。。
呵呵,先生误会了,归人没那水平,己标明天作者是梦欣。谢赏读。。&
百诗百联,从入选的看,真只是个名份,别太认真。
就这三首,如从情感表现上,诚如梦欣所析,但从遣词萦境上,尚不尽诗意!
玉笥山翁 发表于
百诗百联,从入选的看,真只是个名份,别太认真。
就这三首,如从情感表现上,诚如梦欣所析,但从遣词萦境 ...
三诗并不见得十分好的!以宋诗论尚可,以清诗论不得其六、七,更不说以唐诗论了。
本帖最后由 舒杰 于
13:58 编辑
地板也好坐,坐下来,好好读。
Discuz! X3.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与情感经历     我们今天提起林徽因,更多想到的是才子徐志摩对她至死未了的真挚爱情以及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美好婚姻,想到的是那富丽大方、美观庄重的共和国国徽和肃穆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很少有人将她那些精美优雅的诗歌拾来重温。“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所以当我今天又读到这些真挚而清丽的诗歌时,内心被她那份珍贵朴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素有“一代才女”之称的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作为后期新月派的成员,林徽因的绝大多数诗作发表于20 世纪30 年代,而此时正是新月派从理论到创作都遭到严峻挑战的时期。因此,新月派嬗变过程中的种种交替性与复杂性,都可以在这位女诗人旺盛期的创作中找到形象的印证。可以说,林徽因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斑驳错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们很难在诗人仅存的六十余首诗中探寻出始终如一的风格。这与她曲折复杂的情感经历有很大关系。    女性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使林徽因的诗充溢着一种浓郁的唯美倾向。诗人笔下的美带有女性特有的柔媚浪漫。其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特别注重抒写个人微妙的情绪波澜,注重于恬静生活中作内向的精神发掘,于其中探索生活、生命的意义和纯美,而她的诗歌中抒写的最多的便是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然的赞美和在爱情中温婉细腻的感触。    《莲灯》是林徽因表达对生命的感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这样写到:“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这盏“莲灯”是林徽因为自己找到的一个美丽的象征, 纵然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风会把她推向渺茫的远方, 但她仍无悔地“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即使人生如梦, 也要做个“美丽的梦”。尽管在林徽因智慧的双眼中看透了生命的终点是死和美的短暂性,但她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仍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对生命之美,林徽因诗中所体悟到的是弱小者所放射的一剪玲珑的光华和一种执着通达的人生境界。    通览林徽因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与抒怀,这显然是受中国传统诗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理论的影响。譬如,在《十一月的小村》一诗中,诗人营构了 “淡泊的天”、“映红了的叶子”、“转折来去的山路”、“篁竹围着的茅屋”、“童子”、“老农”、“牛羊”、 “黄土墙”、“青石架起的大门”、“一湾水田”、“几处荒坟”等一系列标示自然景物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这首诗勾勒了一幅颇有动态美感的深秋田园风光图,是抒情主人公在面对黄昏时刻的荒郊小村时,萌生的质朴的情怀。一旦我们的心灵与诗人一起融入诗的意境中,就会不由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其中悠长淡远的氛围。与这首诗风格类似的还有《旅途中》、《去春》、《八月的忧愁》等。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营造小山庙门、小桥流水、笠帽草鞋、红白曲径、园门丁香,水塘白鸭、山岗村庄、田垄土墙等充满古朴、清幽、静雅情趣的意象,流露出其自身对自然景致的迷醉与悟感,使诗歌映现出反璞归真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林徽因抒写自然美的诗作相比较其他作家而言呈现出了一种本真而从容的别样风味。    我想,林徽因诗作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不仅源于她敏感而追求本真的性格,也受到特殊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家知道,林徽因短暂的生命一直受到久治不愈的肺病的侵噬,这使得她在内心里对生命,对自然都萌生出一种健康人无法体味的崇敬和向往,也使得她比一般人更珍视世间无数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林徽因自身客观因素是形成她独特审美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林徽因感情历程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即对爱情的温婉细腻的感触。我们知道,内外兼修的林徽因是一位美女加才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情感经历像她一生的际遇一般纷繁复杂。她16岁随父到英国学习,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新月派”重要诗人徐志摩,并与之发生过热烈的初恋,但她最终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为终身归宿,而且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甚至“逐林木而居”,可以说,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林徽因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特别是她与徐志摩哀婉深刻的恋情更是受到普遍关注。    在这里我要说到的是一首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文献这样记载:“‘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指的是徐志摩,他们可能是对林徐的恋情情有独钟,倾心于他们之间的感情设计成一段遗憾的难圆的爱作一种心理补偿。但其中的‘四月天’的确与徐志摩毫不相关,与爱情毫不相关,实际上它是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是一位被母爱充盈的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而我想说的是,诗人作此诗的初衷其实难下定论。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个人情感上更支持“四月天”是为徐志摩而作的观点。诗的内容如下:“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里“四月天”是爱,因为它酝酿生命;“四月天”是暖,因为它提供生命成长的外在环境;“四月天”是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中“爱”、“暖”、“希望”起点于四月天又超越了四月天这个季节。此诗的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我们首先避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她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主观抽象的对象,她把它寄托于众多纯客观的事物表达出来,含蓄中透露着热烈。    据说35岁的徐志摩为了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机遇难,文坛上吊唁纷纭,而与徐志摩有着刻骨恋情的林徽因却在数年之后才写下了悼念亡人的诗作《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结合背景读这首诗,心里荡起一种感动的哀伤,其中还有隐隐的心痛,诗人似乎在冥冥之中与逝者对话,又好象是自语,表述上的有意错位隐藏了联想的桥梁,情绪远距离跳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诗人的情感在不同的意向深处暗暗流动,理性冷静而又平和,仿佛每一个景致——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灯火、星斗、山谷的回音都有万千愁绪,诗人的情感可触可感,同时又通过这背景致使“过往的热情”具象化、知觉化。以“别丢掉”为题,像与徐志摩对话,要他别丢掉活着时的率真单纯的性格,别丢掉对生活的热情,也别丢掉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此时其实也是诗人内心的情绪志愿的抒发,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逝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在时代的潮流中,林徽因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林徽因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底蕴, 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更为丰富、更为广泛的情感世界,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节制。在今天这个文化大荟萃的时代里,重温林徽因那闪烁着生命的智慧的诗篇,多少会给予我们一些新的启迪吧。    上面发的是我的学生的一篇文章,很希望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沙发沙发!
  首页推荐:)      欢迎访问天涯人文频道。  
  我喜欢!
  我的高度不够,似懂非懂!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  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林徽因《纪念志摩》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地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  以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论建筑》      ai 这样的才女怎么我到去年才知道啊!!!  好多男子膜拜她!!!!
  她是才女,大家闺秀,有才又有情的女子。情不单指爱情,一个女人如果只为自己的爱情活,那她的人生有点小,有点窄。
  太太的客厅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呢 好奇ing
  每次看到有关林的文章,这首诗我都会传,我想,把林徽因当女性的偶像比把超女当偶像要好些吧?媒体有责任把林徽因传播给青年,不要整天都是那些低俗的女生占据我们的视野。         《女人是宗教》   ——献给林徽因   肖振海
  轻柔间 您化身四月   绝世的白莲 一千年才有一见   诗如其人 其人如春天     衣裙淡漫 落了些笑音在梦沿   那回声 像隔山的灯火   又像一弯明月 悬挂桥边   头带百花的冠冕的仙 您是   晨风刻画的经典 灵妍的筑建     丢不掉 来路的真切   为难您了 这不能平分的爱恋   云烟似的愁叹 飘向幽谷   正是她 锤炼了情操和容颜     一辈子或永远 您都有您的信徒   女人是宗教的传说 从此兑现     
  林缺乃一代才女加美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美的化身!
  真是旷世美女加才女啊,现在的社会有点浮躁,重读这些美好的诗句能主让人心灵稍稍纯净一些,感谢楼主让我们重温一回这些美妙!
  羡慕ing  其实女人都希望如林徽因一样优雅而美丽的生活  有稳定的婚姻家庭生活  有喜欢自己的纯洁的知心朋友  这么多年了  她的美好仍然被世人记住  生而为这样的女人  真的很值了    
  写的真好呀
  这么有才华的女子
现在世上还有几个?
  头带百花的冠冕的仙 您是   晨风刻画的经典 灵妍的筑建
  可怜的梁某人...  谁又曾经想过她丈夫的感受呢?    一笑而过~~~~
  如果真如所传的那样,相信那是每个女人都向往的.
  不喜欢这样的诗,人因该挺美的
  在下注意到 林徽因的异性缘很好     但很少听说林徽因的女性朋友..    呵呵 失言失言
  喜欢这个优雅、克制、理性的女人。
  百年幽兰,我心中最美的女子
    写的真好呀
  才女,美女,奇女!
  呵,只是太自恋了,另外作者写的徐志摩出事原因也有些出处,徐是在济南开山撞山的,也不是为了去见林,一个人在陈述事情时太感情化了,会无意有意的偏离真相的.
  膜拜 我看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
  抓图了,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与情感:)
  她是才女,大家闺秀,有才又有情的女子。情不单指爱情,一个女人如果只为自己的爱情活,那她的人生有点小,有点窄。   ----------------------------------------------------  这句话,我喜欢.我讨厌,那些为了爱情,而要死要活的人.
  嗯,周六晚上别忘了看纪实频道的梁思成
  感性,理性
  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也请尊重别人。                        ——风信子62
  才女、美女,林徽因是我的偶像
  现在的社会有点浮躁,重读这些美好的诗句,能让人心灵稍稍纯净一些,感谢楼主让我们重温一回这些美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当年看老照片真的被震撼到了,长得太美了!
  天堂的终归于天堂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单是那光一闪啊花一朵,像一叶轻?驶出了江河,婉转它跟随命运的波涛/等待阵阵风向远处推送/就算做一次过客在这人世里/见识这玲珑的死/从容的死/这飘忽的尘土/也就是个 /美丽/美丽的/梦
  还有一个金岳霖...
广告删除!
——风信子62
  什么样的女子是完美?恐怕没有。漂亮的花瓶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优雅的气质却让人在平淡的日子里时时怀念。 很多女人不知道,男人终究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对大部分男人来说,是那种禁得起时间的。  所以,靓女们,自己努力吧,不要把子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爱情里,否则,会为爱所岂。
  果然是才女!
  作者:kerbin 回复日期: 22:23:55  可怜的梁某人...    谁又曾经想过她丈夫的感受呢?        一笑而过~~~~     一眼望去,都是赞誉一片,只有Kerbin的看法是不同。    如果林是最幸福的女人,那么梁就是最可怜的人。林不挑徐志摩并不是不爱,而是她很清醒,很现实,也很自私。她挑的是一种生活,如果有一个徐思成能够给他,恐怕这段佳话就要变成徐林恋了。她给人留下的诗歌是很不错,但是为人的确不敢恭维。    她与徐,岳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处理。也不至于令徐英年早逝,也不至于令岳终生不娶。既然她选择放弃徐,岳,又明明知道他们对她一往情深,那就不应该再与他们来往。此事的处理态度上足可见她的自私。    冰心之所以一直对林心存鄙视,多出于此。太太的客厅,挺有意思的。    斯人已逝,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看到楼主写到她什么幸福美满的婚姻以及一串评价,也胡乱说两句个人看法。    客观来说,她的诗歌和建筑上的成就还是不错的。欣赏这些就够了,至于她什么传奇的爱情故事,甭提了吧。    
  asdsadasd你已不是第一次贴这图片了,警告你一次-- 77
  如果以冰心的&太太的客厅&来否定林徽因,那未免太狭隘了.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冰心最失败的一篇,我不认为一个人负气时候的作品可以当真的.    两个女人间的纠葛,没有对错可言.没必要因为一面之词而厚此薄彼    对人,都宽厚些好.不论是现在的人,还是已逝斯人.
  让梨花体去死吧。。。。  最爱林,徐的诗。。。。
  恭喜老师,帖子上聚焦了:)
  发送者:朴素 日期: 17:04:00
[回复] [消息列表]   您好!您的文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与情感经历》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的&热点推荐&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的支持!     谢谢部落的推荐.
  看来还是和TAE99的看法近似.    以前也崇拜过这个女人,确实算美女+才女了.还曾略微看过她的传记~,好像还是半个老乡.    现在,抱歉, 只能说有点看不起这种女人.
  路过    
  十一月的小村      林徽因     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     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     是这映红了的叶于疏疏隔着雾;     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     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     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     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声响,     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     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     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     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     山拗子叫我立住的仅是一面黄士墙;     下午通过云霧那点子太阳!     一棵野藤绊住一角老墙头,斜睨     两根青石架起的大门,倒在路旁     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     我都一样心跳;我的心前     虽然烦乱,总象绕着许多云彩,     但寂寂一湾水田,这几处荒坟,     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     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长的日影     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    
  对此人不感冒,主要是头次从某本书上了解到此人印象不是很好
  林徽因的诗,文艺价值极高。
  情感这东西,不是谁能说得清楚的
  双料大师级人物,林徽因
  赞一个
  我是学建筑的,林徽因 可以说是我的嫡师祖。学建筑的人都称呼她“林徽因先生”。
  能娶这样的女人,要在佛前潜心修练一万年。只是一想到求佛那首歌,这句虔诚的表达就感觉别扭了。可见粗俗的文化糟蹋精典。    喜欢林,梦中出现的女人。真的只在梦中出现的女人。
  都是名人呀,心中最美的女子 :)
  她与徐,岳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处理。也不至于令徐英年早逝,也不至于令岳终生不娶。既然她选择放弃徐,岳,又明明知道他们对她一往情深,那就不应该再与他们来往。此事的处理态度上足可见她的自私。  ======================    不敢苟同。  男人的痴情,不是女人的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很喜欢林徽因
    世人对她有些盲目崇拜了吧,她那个时期,诗也不见得有多么艺术和灵性,只是作为承前启后的诗歌时代,那些诗歌作品应留下来作为参照和纪念,比起今天已较为成熟的诗歌表现形式和手法,那个时代的诗太显拙朴和寒碜。    另外,徐志摩与林的所谓恋情,其实是不存在,只是世人的美丽误会,又或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吧。林徽因也许从来没有过对徐怎样的想法。    林是一个生性好玩的女子,有一次她同时写给徐志摩和徐的几个朋友每个人一封情书,除了称谓内容完全一样。呵呵,只是好玩而已,却引得徐和他的朋友误以为真,众人知道后当然作罢。    
  嘎嘎,收藏拉  
  惊了,我现在所在的网吧里,面前一个女孩子在打游戏,酷假照片上的林,酷似酷似,惊呆了,怎么办???
  关于林徽因的才智,我只觉得一般,她固然漂亮,不过让她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因为她生在那样一个家庭,在其他中国妇女连人字的权利都没有的时候,她却可以留洋读书。  关于林徽因的感情,我安全理解和支持。别人喜欢她是别人的事情,她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看到多少女人在男人的激情过后孤独寂寞,她选择了梁也是正确的,她要的是一个丈夫而不是一个情人。  她对不起徐志摩了吗?徐志摩不是很快就找了陆小曼了吗?感情恐怕比对她的还要炙热。  她对不起岳了吗?她没有给岳任何承诺,岳自己要这样过,而她能做的就是依然把岳当成朋友,如果结了婚的女人都对其他的男人怒目圆睁冷若冰霜,恐怕最受不了的首先是男性群体吧。    讨论林徽因对那些追求者的伤害,有点像说一个女人被男人非礼了,不是男人的错,而是因为她太漂亮了。  脑子里恐怕是封建的东东在作怪吧
    她与徐,岳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处理。也不至于令徐英年早逝,也不至于令岳终生不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是金吧,金岳霖。人家的确是终生不娶,不过好像曾经短期和一个外籍女士同居过。
  喜欢林徽因的诗,意象丰富,不是无病呻吟。
  暮年金岳霖重谈林徽因        作者:陈宇    找个机会去拜访金岳霖先生,是心仪已久的事。这不仅仅因他是中国现  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人物,还因为他有许多奇闻轶事令我好奇与  疑惑。    金岳霖一九一四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  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  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  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  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  泰,与鸡平等共餐。听说他眼疾怕光,长年戴着像网球运动员的一圈大  檐儿帽子,连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眼镜,据传两边不一样,一边竟是黑  的。而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  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    一九八三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结  集工作。林徽因已于五十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  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八十  八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  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能十  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  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已停笔  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  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  的事情是古代史。”    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  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檐遮光帽,头顶上露出  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  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  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  来意。我趁陈钟英先生跟他慢慢解释的当儿,打量着屋里的摆设。屋里  右边,一张老式横案桌上摆着一些书,桌边挂着一根手杖,还斜靠着一  根拳头粗、一人多高、顶端雕有兽头的漆金权杖,大概是学生们送的。  作为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权威与泰斗,这根金色的权杖,于他是颇具象  征性的礼品。屋子右边,则摆着一个有靠背的坐式马桶。他要靠人扶着  就此如厕。这金色的权杖与暗淡的马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顿令我感到  人生易老,时光无情。    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沙哑的  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  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  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  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  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  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  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  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  句一句把诗读下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  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一  九三六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  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  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  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  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  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州来的,显然他倏  忽间就忘了。已经谈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  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  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  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  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  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  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  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  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累了,  我们便退了出来。    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  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  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  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  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  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  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  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这是我早有所闻  的。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  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  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  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  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  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  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  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  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进了屋,刚刚跟护理阿姨  寒暄几句,想不到金岳霖闻声竟以相当纯正的福州方言喊我们:“福州  人!”我们不胜惊讶。这肯定是当年受林徽因“耳濡目染”的结果。我  们的话题自然从林徽因谈起。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生活的种种琐事,讲  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我发现他称赞  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  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  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  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  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讲着,讲着,他声音渐小,渐慢,  断断续续。我们赶紧劝他歇一歇。他闭目养了一会儿神。我们取出另一  张林徽因照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那时徐  志摩也在伦敦。——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  的。”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  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  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  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我不免有点愕然,他竟  说得有点像顺口溜。我拉长耳朵听他讲下去,“当然不是说他滑头。”  经他解释,我们才领会,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  “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  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  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  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  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  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  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  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徐志摩、
金岳霖、  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  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  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  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  慢慢地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的死,  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  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  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  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但追悼会的规模和  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带上几分冷清。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别  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  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  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  富饶。金岳霖“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  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他沉默了  下来,好像已把一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  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  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意识观念层面上  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  了解到了一件事,却不无收获。有个金岳霖钟爱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  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亲去安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  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  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  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精神危机中  解脱了出来。由是我联想到了金岳霖,对他的终生未娶,幡然产生了新  的感悟。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送书稿,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    天已转冷,金岳霖仍旧倚坐在那张大沙发里,腿上加盖了毛毯,显得更  清瘦衰弱。我们坐近他身旁,见他每挪动一下身姿都皱一下眉,现出痛  楚的样子,看了令人难过。待老人安定一会儿后,我们送他几颗福建水  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  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  似乎又一次跟逝去三十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  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  寄托。他现在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我们不时听到他提  高嗓门喊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隔一会儿又亲昵地问:“从诫回  来没有?”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他对我们说:  “过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现在我和梁从诫住在一起。”  我听从诫夫人叫他时都是称“金爸”。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难怪  他不时显出一种欣慰的神情。    看着瘦骨嶙峋、已经衰老的金岳霖,我们想,见到他实不容易,趁他记  忆尚清楚时交谈更不容易。于是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  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  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待着,等待着,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  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  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  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  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    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  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  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  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    第二年的一天,偶然听到广播,好像说金岳霖去世,顿感怅然。找来报  纸核对,几行黑字攫住了我的心。    也许是天意吧。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去世,因其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  碑设计有贡献,建坟立碑,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梁思成文革  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  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  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毗邻而  居了。金岳霖从人间带去的话,终有机会跟林徽因说了……    摘自《传记文学》九九年二月号       
      深夜里听到乐声    林徽因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原载1931年9月《新月诗选》)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    火车禽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即使人生如你底下所说: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就在那时候我记得火车慢慢地由站台拖出,一程一程地前进,我也随着酸怆的诗意,那“车的呻吟”,“过荒野,过池塘,..过噤口的村庄”。到了第二站——我的一半家乡。    今年又轮到今天这一个日子!世界仍旧一团糟,多少地方是黑云布满着粗筋络往理想的反面猛进,我并不在瞎说,当我写: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地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摆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渺,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    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地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说到你的诗,朋友,我正要正经的同你再说一些话。你不要不耐烦。这话迟早我们总要说清的。人说盖棺论定,前者早已成了事实,这后者在这四年中,说来叫人难受,我还未曾读到一篇中肯或诚实的论评,虽然对你的赞美和攻讦由你去世后一两周间,就纷纷开始了。但是他们每人手里拿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平;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有的单单尊崇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哲学,有的仅喜爱那些软弱的细致的句子,有的每发议论必须牵涉到你的个人生活之合乎规矩方圆,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朋友,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但是现在的情形与以前却稍稍不同,你自己既已不在这里,做你朋友的,眼看着你被误解,曲解,乃至于谩骂,有时真忍不住替你不平。    但你可别误会我心眼儿窄,把不相干的看成重要,我也知道误解曲解谩骂,都是不相干的,但是朋友,我们谁都需要有人了解我们的时候,真了解了我们,即使是痛下针砭,骂着了我们的弱处错处,那整个的我们却因而更增添了意义,一个作家文艺的总成绩更需要一种就文论文,就艺术论艺术的和平判断。    你在《猛虎集》“序”中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你却并未说明为什么写诗是一桩惨事,现在让我来个注脚好不好?我看一个人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铿锵的语言(哪怕是几声小唱),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的冲动,这本来是个极寻常的事。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时代,都不断有这种人。轮着做这种人的多半是为着他情感来的比寻常人浓富敏锐,而为着这情感而发生的冲动更是非实际的——或不全是实际的——追求,而需要那种艺术的满足而已。说起来写诗的人的动机多么简单可怜,正是如你“序”里所说“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虽然有些诗人因为他们的成绩特别高厚广阔包括了多数人,或整个时代的艺术和思想的冲动,从此便在人间披上神秘的光圈,使“诗人”两字无形中挂着崇高的色彩。这样使一般努力于用韵文表现或描画人在自然万物相交错时的情绪思想的,便被人的成见看做夸大狂的旗帜,需要同时代人的极冷酷地讥讪和不信任来扑灭它,以挽救人类的尊严和健康。    我承认写诗是惨淡经营,孤立在人中挣扎的勾当,但是因为我知道太清楚了,你在这上面单纯的信仰和诚恳的尝试,为同业者奋斗,卫护他们的情感的愚诚,称扬他们艺术的创造,自己从未曾求过虚荣,我觉得你始终是很逍遥舒畅的。如你自己所说:“满头血水”,你“仍不曾低头”,你自己相信“一点性灵还在那里挣扎”,“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    简单地说,朋友,你这写诗的动机是坦白不由自主的,你写诗的态度是诚实,勇敢而倔强的。这在讨论你诗的时候,谁都先得明了的。    至于你诗的技巧问题,艺术上的造诣,在这新诗仍在彷徨歧路的尝试期间,谁也不能坚决地论断,不过有一桩事我很想提醒现在讨论新诗的人,新诗之由于无条件无形制宽泛到几乎没有一定的定义时代,转入这讨论外形内容,以至于音节韵脚章句意象组织等艺术技巧问题的时期,即是根据着对这方面努力尝试过的那一些诗,你的头两个诗集子就是供给这些讨论见解最多材料的根据。外国的土话说“马总得放在马车的前面”,不是?没有一些尝试的成绩放在那里,理论家是不能老在那里发一堆空头支票的,不是?    你自己一向不止在那里倔强地尝试用功,你还会用尽你所有活泼的热心鼓励别人尝试,鼓励“时代”起来尝试,——这种工作是最犯风头嫌疑的,也只有你胆子大头皮硬顶得下来!我还记得你要印诗集子时我替你捏一把汗,老实说还替你在有文采的老前辈中间难为情过,我也记得我初听到人家找你办《晨报副刊》时我的焦急,但你居然板起个脸抓起两把鼓槌子为文艺吹打开路乃至于扫地,铺鲜花,不顾旧势力的非难,新势力的怀疑,你干你的事“事有人为,做了再说”那股子劲,以后别处也还很少见。    现在你走了,这些事渐渐在人的记忆中模糊下来,你的诗和文章也散漫在各小本集子里,压在有极新鲜的封皮的新书后面,谁说起你来,不是马马糊糊地承认你是过去中一个势力,就是拿能够挑剔看轻你的诗为本事(散文人家很少提到,或许“散文家”没有诗人那么光荣,不值得注意),朋友,这是没法子的事,我却一点不为此灰心,因为我有我的信仰。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美,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你走后大家就提议要为你设立一个“志摩奖金”来继续你鼓励人家努力诗文的素志,勉强象征你那种对于文艺创
造拥护的热心,使不及认得你的青年人永远对你保存着亲热。如果这事你不觉到太寒伧不够热气,我希望你原谅你这些朋友们的苦心,在冥冥之中笑着给我们勇气来做这一些蠢诚的事  吧。    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  (原载1935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非常欣赏林徽因的浪漫情性和逼人才气。    美女+才女=完美    发誓要当一樽盛满墨香的花瓶~~这是我对自己最理想的期许,我相信我能做到。
  文章的意境不错,顶一下.
  现在的中国 恐怕产生不了 这样的美 才女
  怎么还有人拿三角恋爱说事啊?林徽因知性、睿智、聪慧、美丽、才气,堪堪完美。关于她和老金的感情,她曾经很坦诚的对梁思成说出过自己心中的苦恼:我同时爱上两个人了。当时的梁思成充分尊重林徽因的感受和选择,表现颇为君子。要说梁、金、徐三人,我觉得最男人的是质朴金,终身在心里守候心中圣洁的莲花;最差的是风流徐,摘不到的玫瑰念念不忘,难怪他老师在他和陆小曼婚礼上当面斥责,自己还振振有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结果比钟镇涛还倒霉,活该;对于“老实”梁,(老实?老实怎么会后来娶林姝?),至少在他们的婚姻期间还算老实。林徽因的生命短暂而美丽,如果说还有离完美还有一步之遥的话,那就是气节,虽然在四川李庄的时候,她曾经对孩子说过一旦归为臣虏,将殉大节的豪迈语气(原话不是这样说的,但是意思如此),但是没有经过真正的检验。她是幸运的,她在1955年春光明媚的人间四月离开,没有死在浊浪滔天的57、反右,没有死在人鬼不分的文革,“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沟渠”,如果,只是如果,如果经历反右文革,她的叔父林觉民的身份或可抵挡,但是梁启超的帽子可就大了去了,那时候林梁二人能够相濡以沫吗?这个想法可能有些卑劣,但是假使他们能以傅雷、朱梅馥的淡定从容和决绝来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那末我想,中国有史以来乃至以后,最完美的女人非林徽因莫属!(最完美的男人在我心中已有定论——周恩来)
  很欣赏林的处事风格,和现在的文学女青年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好文,恭喜了:)  问候朋友们!!!
  林徽因,这娘们儿骚的实在离奇!!!够味!!!
  如今还能有这么多人喜欢林徽因,原于大家都有追求美好的愿望.  林徽因的才貌确实令人倾倒,可能是在其身上可以看到道德与智慧的外化.为什么当时的社会能造就出这样的经典?    我们今天的人文环境是进化了还是后退了,还会有人认为我们身边存在出现这种女性的可能吗?    想在我周围的女孩子里找到一个读过林语堂\沈从文的,发现听说过这两人的都很少.这也许是生活中的一种缺失,所以能做的事只有回顾这样的经典,感叹世间种种.
  天凉好个冬.
  这是习作,当散文读倒有点意思!!!
  读了,提上。
  美貌与才华集于一身的女子,谁能不言爱?
  呵呵,强帖的魅力经久不息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世嫡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