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历换算11月初二,新历几月几?

一九五零年农历11月初二是阳历几月几日
一九五零年农历11月初二是阳历几月几日
09-08-23 &匿名提问 发布
1950年农历六月初二,公历是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农历 庚寅(虎)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初二公历 日  星期日 射手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九五零年农历11月初二是阳历几月几日 阳历为: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日 出生于中国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 1924年 以破记录成绩毕业于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受挽留在母校服务。  1927年 因时局动乱,学校关闭而南来,先后在霹雳爱大华及印尼爪哇任抹阜任教。 1931年 “因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趁机离开任抹,应聘到马来亚巴生共和学校任教。改名“连玉”,从此沿用至去世。 1935年 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直至1961年08月被政府驱逐离校为止,再也没有离开过尊孔(除了战争期间)。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参加雪兰莪医药辅助队,一度受伤。  1943年 在巴生而榄隐居避难,以养猪为生。 1945年 主持尊孔复校工作,把变卖猪只的钱全部投入尊孔的建设。 1946年10月 回中国奔父丧,这是他最后一次回中国。  1949年 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 1950年11月 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 1951年08月 反对《巴恩报告书》,促使教总成立。  日 申请正式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公民。  1952年03月 促使教总积极参与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的计划,担任咨询委员。11月,促成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反对拟议中的新教育法令。 1953年04月 促成马华教育“三大机构”,任“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副秘书。12月19日,出任教总主席。  1954年08月 以教总名义提出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以教总名义向联合国申诉,请求关注马来亚华人地位问题。  1954年11月 与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爵士联手努力,使教育部要在华校开英文班,把华校变英校的企图不能得逞。  日 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与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巫统领导层会谈,以自治选举前不提华文列为官方语文问题以便利联盟竞选,换取联盟答应若执政将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厘订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并增加拨款两百万给华文中小学。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  1956年04月 促成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通过四大要求: - 当地出生者为当然公民;  - 留居满五年者可以申请公民权;
- 凡公民义务与权利平等;
- 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日 应邀在爪夷文的马来前锋报发表开斋节献词,提出“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思想”的主张。05月06日,教育报告书发表前,率领董教总代表团与教育部长会谈,争取到拉萨保证不把“最后目标”列入新法令中。08月,巧妙利用教育部的“火炬运动”,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入华校就读,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成功领导教总筹募基金。这笔基金,后来被用以建立教总大厦,在1958年建好后,它一直是华教运动的“司令部”。  日 提出教育工作者两大使命:教导学生效忠马来亚;培养孩子共存共荣的观念。 日 对公布的宪法表示不满意,唯认为“建国的实际工作比空洞的宪法条文更加重要”,提出应该“顾全大局”,忍让为国,信任东姑的领导。领导教总及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忙于应付华文中学改制问题、超龄生问题、学潮问题等。结果,总算是稳住了华文中学的阵脚,除一两间,都不改制,也解决了华校超龄生问题,被陈修信形容为“当前联合邦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  1958年12月 教总大厦落成,坚持不举行庆祝典礼,以示破釜沉舟应付华教斗争的决心。  日 领导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大会通过华人对教育总要求,其要点即: (1)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
(2)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日 表明不能接受教育报告书,因为接受的结果,是华文中学立刻要改为英文中学,并且在七年以后英文不再是官方语文之后,又要被改为马来中学。  日 在全国华文中学董教代表会议上重申,“我们争取的虽然是华文教育的地位,但是我们主张各民族平等却是关怀到国家的前途。我们愿意看到这个新兴的祖国民族间和衷合作,共同建设,不愿看到互相凌迫引起争论,种下未来的祸根。”“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日 他在教总工作委员会议上指出:“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  日 在教总理事扩大会议上秘指当年曾争取到拉萨答应不把“最后目标”列入教育法令中。  日 获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的公民权。理由是: - 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激动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
- 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他被迫展开一场历时三年的法律斗争。
日 被教育部长取消教师注册。 日 被内政部宣布为禁书。  1963年07月初 《回忆片片录》(第一集)由教总出版。  日 公民权正式被褫夺。 日 接获通知公民权已被褫夺,接受报界访问时表示:“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1979年 双眼患眼疾,严重影响视力,屡医无效,从此开始他足不出户的生活。 日  出席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暨庆贺元老80大寿联欢宴会,受到热烈欢迎。发表演说指出,他已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 日 就前教育部华文组视学官钟敏璋女士的一篇有关赞扬他与沈慕羽的文章,著文指出:“马来西亚到今日还有华校继续存在,不要忘记华校教总的功劳。”  1985年11月 因为东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史实、污蔑教总之嫌,特为文驳斥,指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  日 溘然长逝。 日  灵柩在万人陪送下,从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发,环绕吉隆坡市区游行5公里。在旧飞机场路福建义山入土为安。
林连玉(),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主席、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为一普通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时代的召唤,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投身社会改革活动,领导华社积极争取华人权益和维护华文教育。被马来西亚华社誉为“族魂”。林连玉逝世之后,以教总为首的十五个华团设立了“林连玉基金”。全国华社化悲愤为力量,热烈捐献,要以这个基金来继承林连玉的遗志,贯彻他的理想及发扬他的精神。林连玉基金宗旨纪念林连玉先生,通过建立纪念馆,出版书刊,举办展览、讲座等,来达致这个目的。修建管理并维持林连玉墓园及纪念馆。从事或赞助有关林连玉先生及有关问题的研究计划,并将成果结集出版,以供社会人士参阅。从事或赞助有关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研究计划,并将成果结集出版,以供社会人士参阅。赞助出版有关文化及教育,属于普及性质或专业性质的期刊或书籍。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从事或赞助一些有利民族交流、团结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动。
林連玉先生,原名林采居,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蓬壺西昌鄉一經堂。一九0一年農歷辛丑年七月初六(即陽歷八月十九日)午時出世。他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歲貢生,也是著名的老塾師。為人高風亮節、正直廉洁,對鄉人福利,非常關心。曾募捐重建三圈石拱橋,利濟行人。父親林賡颺,字亮澤,又名奉若,是前清的廩生。生有异稟,篤好數理,竟能無師自通。曾是中國天文學會的會員。曾參與永春縣志的纂修。林連玉先生共有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有妹三人。不過長兄二十歲時即夭折。 求學經過 林連玉先生七歲入學,一直跟祖父念書。讀的課文,就是三字經、大學、中庸、論語、先進、梁惠王、天時、离婁、告子、孝經、朱子家訓、千字文、千家詩、詩經。后來又讀以仁的手抄本,共四本。祖父去世后,他又跟父親讀了兩年。學的是春秋左傳及其他古文,以及算術、代數。后來,他的父親認為讀書人沒有好出路,他們父子兩代,身為寒儒,已經窮得夠了,希望新的一代能向商界發展。所以林連玉先生十六歲時,被送到廈門中街永丰參行當學徒。那是他的姑夫與人合股經營的。他在那儿學習三年,已有經驗,預料可以在商場安身立命了。恰巧那個時候,陳嘉庚正在擴充他私立的集美學校師范部。林連玉先生好奇心動,要測驗自己的學力,便去報考。結果在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中,考到第六。因為肄業師范,一切免費,家長不必負擔,他的父親就答應他棄商就學了。林連玉先生就讀的集美師范第五組,也叫本科師范,其課程是最完整的,要五年才畢業,到第三年分為三系,即文史地、數理化和藝術。林連玉先生原是報名數理化系的,開學后發現到文史地系師資最好,就申請轉入文史地系肄業。林連玉先生在校時不敢浪費光陰,課外的時間,也是拼命讀書。因此他的學業成績,非常优异,很受同學推重,老師青睞。那時候,凡是名人到校演講,學校當局必定派他當記錄員,記錄他們的演講詞,登在校刊上。好像魯迅、林語堂、顧頡剛、陳望道等人都有到過集美演講,他們的演詞都由林連玉先生記錄。林連玉先生是以破記錄的成績在集美畢業的。那時的集美高材生,都有一個虛榮的憧憬,所謂“九十生”,即是學業考試成績,每科都達到九十分以上。這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如愿以償的,不料林連玉先生在畢業考試時居然實現了。 林連玉先生畢業后,受挽留為母校服務,充當師范部國文科教員。這是集美學校以前所未有的,學校給他相當优厚的待遇。林連玉先生在集美教了一兩年書,第二年未終,也就是蔣介石北伐,党軍入閩的時候,有几個所謂隨軍党代表,到校鼓動風潮。一小撮加入國民党的學生,倚恃党的勢力,亂肆破坏,無理攻擊,近乎發狂,使校主陳嘉庚非常震怒,宣布把集美學校停辦。林連玉先生就在這個時候(一九二七年初),到馬來亞來。他先到新加坡,謁見陳嘉庚先生,作一席長談,為母校請命,終于說服校主,复辦母校。接著,他到安順去投靠他的族兄林采仁,由采仁介紹他到愛大華國民學校代課。才一個月,他父親的學生托朋友帶他去爪哇,到泗水,巧遇同班學友庄信群。庄新任校長,正在物色教員,林連玉先生就跟著他到東爪哇任抹埠中華學校服務。林連玉先生在任抹埠中華任教滿三年后,曾回國省親一次。恰巧那時候,因庄君轉就鄰埠新辦學校之聘,他受董事部委任為新校長。一年半后,因為他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引起荷蘭政府的疑忌,有行將對他不利的消息,剛好那個時候,他的老友鄭兼三想把他拉到巴生,為共和學校服務,他就借机會离開任抹。在共和學校僅半年,又因同學林承志的介紹,轉任加影育華學校教務主任。兩年后,因母親在原籍病故,歸國奔喪。這個時候,剛好發生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气,馬來亞也受到嚴重影響。一擔樹膠才值得五元。林連玉先生沒有想到再南來了,就在永春太平小學任教。一年后,又轉到廈門大同小學服務。可是沒有几個月,因為老友黃光鐃出任尊孔中學校長,催他到回馬來亞,他只好中途向大同學校辭職。赶到尊孔中學,似乎是一九三五年十月中旬。自此以后,除了戰爭時期,他就一直沒有离開這個崗位,直至一九六一年八月被教育部驅逐离校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林連玉先生加入雪蘭莪醫藥輔助隊,在新加坡參加馬來亞保衛戰時,兩度几乎喪命。在獅城時,他曾經拜會身為南僑籌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先生,要他在星洲陷落前立即避到安全的地方法。當時很多人都已勸過陳嘉庚先生,他都不听,直到林連玉先生跟他剖析利害關系之后,他才決定离去。馬來亞淪陷后,林連玉先生曾被“雪蘭莪華校視學官”梁長齡(后來曾是馬華公會重要負責人)調派至士拉央僑民學校擔任校長六個月。后來他把學校關閉,跑到巴生以北的而欖,一個樹膠園里養豬過活。 戰后复出,重建尊孔大戰結束后,馬來亞華人社會重建被戰爭摧殘的華校,林連玉先生也受聘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從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七年四月,他是尊孔校務委員會主席。董事部原有意思請他做校長,不過他兩次拒絕,因為他認為董事部組織不健全。這時候的尊孔,真正是瘡痍滿目,蕩然無存。不但沒有一桌一椅,連空殼的校舍,也是門破牆穿。沒有辦法,只好借人鏡劇社為臨時辦事處,另借柏屏和州立兩校暫時上課。然后一面修葺校舍,一面購置校具,一點一滴,從新建設。由小學而中學,等于創辦一間新校。這樣奔波了兩年,林連玉先生終于把已經死掉的尊孔弄活過來。他成功了,可是他也把淪陷時辛苦養大的几只豬賣掉所得的几千塊錢花光了。這個時候,林連玉先生在吉隆坡已有一繼室,即葉麗珍女士。他在中國的發妻,早在三十年代中期即已去世。她為林連玉先生生的三個儿子,全部寄居林連玉弟家。一九四六年林連玉先生最后一次回中國時,曾見過他們一面。林連玉先生當時的經濟情況非常拮据,有時候可以說是達到三餐不繼的地步。他的學生黃東文,曾在一篇文章中記述道:為了尊孔,林先生的私人事業早巳犧牲淨盡了.林連玉先生作為尊孔校務委員會主席,曾受邀前往新加坡參加華僑复校輔導委員會會議。他在會上曾力爭中國國民政府撥款一百万美金支助馬來亞華校,可惜沒有成果。 組織教師會,爭取教師福利在戰前及戰后几年,華校教師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當時,社會人士談到教師,總喜歡加上一個“窮”字,叫做“窮教師”,其清苦的情形,可想而知。有不少教師,病了沒有錢求醫藥,死了沒有錢買棺材。有一位教師因貧病交迫,投水自殺,留下遺囑,要他的子子孫孫以后不得當教師,真是慘絕塵寰。......這些事刺激了林連玉先生,使他決心把華校教師組織起來,團結起來,以自身的力量,謀求自己的福利。于是于一九四六年發起成立吉隆坡華校教師福利基金,進而于一九四九年組織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成立后,林連玉先生首任秘書,接著于一九五0年底至一九六0年底連任十年主席。創組教總,促成“三大机构”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林連玉先生通過申請正式成為馬來亞聯合邦公民。也就在這一年,配合著馬來亞聯合邦憲制的實施,英殖民政府拋出了一個所謂巫文教育報告書(巴恩報告書),建議以“國民學校”取代“方言學校”,即以英、巫文教育消滅華、印文教育。華文教育厄運當頭。正當生死存亡的時刻,林連玉先生領導的吉隆坡華校教師會,在馬六甲、森美蘭兩州教師會的要求下,挺身而出,召集全馬華校教師會代表大會,以公意反對巴恩報告書消滅方言學校的建議。并決定成立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教總成立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它的成立,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運動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大馬華教運動晉入有組織、有計划、有領導的全新時代。可是林連玉先生并不熱衷于權力。教總成立后,他功成身退,把主席職讓給檳城的陳充恩校長,自己只居第二線,當一名理事(研究)。出任教總主席,提出列華語華文為官方語文之一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教總第三屆大會,吉隆坡當選為主席輪值區,林連玉先生以吉隆坡教師會主席身分出任教總主席,從此正式開始了教總以至大馬華文教育史上的“林連玉時代”。林連玉先生出面領導教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提出列華文為官方語文。上述建議提出后,不僅是石破天惊,也開啟了一個持續了十多年爭取華語華文列為官方語文的運動。不過林連玉先生作為教總主席,所面對的第一樁重大挑戰,卻是一九五四年教育白皮書。爭取公民權,全面解決華教問題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在吉隆坡召開全馬華團爭取公民權大會,到會的有一千0九十六個單位的代表,一致通過四大要求:(一)當地出世即為當然公民;(二)在本邦居留滿五年者,得申請為公民,免受語言考試;(三)凡公民權利與義務一律平等;(四)列巫、華、印文為官方語文。在教育戰線方面,林連玉先生領導教總,在這段時期的重要建樹是:(一)反對拉薩報告書第十二條要以國語為所有學校之主要教學媒介的“最后目標”,爭取到拉薩答應不把“最后目標”列入教育法令中;(二)利用政府的“火炬運動”,動員華人家長把子女送進華校,接受華文教育,奠定華文教育永存之基礎;(三)與嚴元章博士聯手,積极參加教育部課程綱要及時間表委員會,确保沒有不利于華校的措施;(四)成功反對掉教師特別檢定考試之措施,否則所有華校教師都不是合格教師;(五)成功解決超齡生問題,使他們不致馬上被驅逐;(六)成功平息學潮,使不致為人利用;(七)反對節外生枝的華文中學改制廿二條件,結果除一兩間外,都不改制;(八)號召華社捐獻教總基金,結果獲得檳城各界人士熱烈響應。這筆捐款后來被用來建立教總大廈,既為維護華文教育的樞紐,也為教總解決了活動經費來源問題。一九五五----五六年,由于領導教總取得一連串成就,特別是頂住了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和一九五四年教育白皮書的沖擊,挽救了華文教育,林連玉先生個人和教總聲譽鵲起。英殖最后一位欽差大臣麥基里萊,曾當著林連玉先生的面前承認說,政府的教育政策行不通,都是教總反對的結果。而陳修信在較后時的一次談話中,也指林連玉先生是“當前聯合邦最有勢力的人物之一”。一九五六年九月九日,林連玉先生出席檳城籌募教總基金慰勞大會,居然引得万人空巷,爭睹他的風采。當他步入會場時,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并高呼歡迎口號......這個時候,林連玉先生已經是五十五六歲了。他還是一樣的林連玉:不講究吃,不講究穿,住的是一間破舊的馬來亞答屋,騎的是一輛老爺腳車。 一九五八年九月和一九五九年四月,在林連玉先生領導下,先后召開了全馬華文教育大會(怡保大會)和全馬華團代表大會(吉隆坡大會)。怡保大會通過:“如政府堅持以官方語文為考試媒介,則應請政府即刻列華文為官方語文”。吉隆坡大會通過著名的“本邦華人對教育總要求”,其要點有二:(-)各民族教育均以母語母文為主要媒介;(二)各民族學校教育一律平等。 反對拉曼達立報告書,為華文教育艱苦奮斗一九五九年七月聯盟危机之前,對華文教育問題,林連玉先生是盡可能與馬華配合行事的。危机之后,由于馬華屈服于強權政治,林連玉先生意識到,此后維護華文教育的責任將落在教總和董總,特別是他自己的肩上。所以當年十二月教總大會,他當眾宣布:“我是一個對公理屈服的人,越要以無理相加,我就越要奮斗!”同時,又以英國人爭取人權的歷史,勉勵同仁准備艱苦奮斗。他很快就獲得了這個机會。一九六0年八月四日,政府公布拉曼達立教育報告書,其中規定華文中學必須改制成為英文中學,否則取消津貼。華文教育處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林連玉先生再一次挺身而出。他大聲反對改制,號召華社起來開辦獨立華文中學。他指出: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保壘,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他猛烈抨擊出賣華人利益的民族罪人,與當時馬華要員、司法部長兼教育檢討委員之一的梁宇皋展開了激烈的論戰。結果,在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通過前的兩個月,八月十二日,獲內政部通知將要褫奪他的公民權。又于八月廿二日,被教育部長取消教師注冊証。當局的兩條控狀是:(A)故意歪曲與顛倒政府教育政策,有計划的激動對最高元首及聯合邦政府的不滿;(B)動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質,以促成各民族間的惡感與仇視,可能造成騷亂。 被褫奪公民權,展開三年法律斗爭一九五五年未自治前,因為非津貼班事件,曾有人密告當時聯合邦欽差大臣說:“華文教育本來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是共產党徒作祟。這里邊以林連玉為領袖。只要把這個人遞解出境,便可一切平安了。”這個陰謀未能得逞。沒有想到,六年后,人民當家做主之后,又有人認為有必要封住林連玉先生的嘴巴了。殖民時期想做而未能做的事,終于由聯盟政府出面做了。被迫害的消息傳出后,盡管當時情況是“黑云壓城城欲摧”,還是有很多人,包括學生、工友等,頂著黑云組團或發函慰問他,為他籌募生活及訴訟費用。其中為他籌措最多錢的是南大學生;尊孔學生十多名因為為他籌款而被有關方面逮捕。這時期發生了一些很可悲可笑的事情,但也發生了不少很可歌可泣的故事。被迫害了的他,因受監視,就盡量避免與朋友、同道碰面。主要的消遣處是吉隆坡金馬路的逸園公館。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地方,也不被放過,“連電話也被安裝上偷听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七日教總大會,林連玉先生正式辭卸去主席職,結束了對教總的八年領導。他在大會上發表了那篇有名的“告別教總同仁”的演說,重申本人對華文教育以及獻身為公眾服務的立場,并且痛斥聯盟政府不守諾言,要消滅華文教育。林連玉先生為保存他的公民權,被迫展開了長達三年的法律斗爭。林連玉先生起訴政府這個案件,應是我國獨立以后,第一樁(至少是第一樁最具意義的)由人民發起的、挑戰政府以爭取及确定基本人權與民主權利的案件。它經歷了四個回合:高庭、上訴庭、樞密院以及調查庭。官司從吉隆坡打到倫敦,又從倫敦打回到吉隆坡,最后是以林連玉先生的失敗而告結束。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三日,是馬來西亞司法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林連玉先生的公民權正式被取消。十一月十五日,林連玉先生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為華文教育而犧牲,永不后悔!”十一月三十日,當時反對党領袖、名律師D. R. 辛尼華沙甘在國會針對此事發表評論說:“由此事件看來,公民權証書只不過是一張紙而已,毫無保障之价值。如果對林氏的指責全是事實的話,何不將林氏在公堂提審,若其罪名成立,則任何人皆不會有何抨擊。但林氏之公民權卻是在不受提控與審訊之下,受內政部長褫奪。所謂調查庭亦是秘密審訊,其結果如何,除了部長之外,無人知曉。如果這种事情可以發生在林連玉的身上,也就可以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如果他們說一些聯盟政府不喜歡的話。”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實上,如果林連玉先生當時要保存他的“公民權”,是有辦法的。一位類似特使的政治人物曾經私下對他表示:  “只要你不出聲,公民權不會有問題的。”林連玉先生直截了當地回答道:“不能說話的公民權要來做什么!?”又有一次,有某官員對林先生說:“你要什么盡管開口。”林先生聲色俱厲的回答說:“我個人沒有需求,我所要的是為民族的利!”由于他的態度強硬、執著,有關方面對他實行了全面的封鎖。既不給他當教師,也不許他任教總產業受托人或教育顧問,又查禁了他的著作----《回憶片片錄》  (第一集)。回憶錄實際上在一九六0年就開始寫,不過當時“只是應付《教師雜志》的催稿。而已。只有等到被迫害后,失業賦閑在家,在教總新任主席黃潤岳先生鼓勵下,他才真正定下心來构思、動筆。到了一九六三年七月教總出版《回憶片片錄》(第一集)的時候,他的積稿已達二十万言。《回憶片片錄》(第一集)被禁,意味著要以著作維持生計也不行了,不過林連玉先生還是----在朋友和社會人士的支持下----堅持奮斗下去。到了一九六五年,因為公民權事已成定局,而回憶錄也已全部完成,所以他可以以輕松坦然的心情出席教總為他以及另外几名退休理事而設的餞別會了。這是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以后他第一次在公開集會上露面并發表演說。除了“感謝全体華文教育界同仁,以及同情我的廣大群眾,使我有能力進行輾轉訴訟,以及捱了五年的失業還不至餓死。之外,還總結了他十多年的斗爭經驗,重申了他對斗爭的立場和看法。此外,還作了預言:“我的主張各民族平等是正大的、公平的、合理的,雖屈于現在,必伸于將來。我的肉体可以因老病死而消滅,我的精神將在歷史上放出异彩。” “隆情小筑”的日子在一九六五年十月以前,林連玉先生一直是住在吉隆坡一個馬來人聚居地----甘榜峇汝馬來巴剎路(Jalan Raja Muda Musa)。自一九四五年大戰結束,他由巴生而欖坡遷歸吉隆坡后即賃居于此。但是這個時候,因為政府征用土地建造馬來巴剎而迫遷,他不得不告別那間已經住了二十年的亞答屋了。從這時候開始到翌年十月,他暫時栖身吉隆坡半山芭藍儿大廈(Blue Boy Mansion)。在這段時間里,他在同鄉和朋友的幫忙下,在士拉央峇汝(Jalan Besar, Selayang Baru)政府撥給作為迫遷抵償的地皮上購置了一間半磚半木的房子。此后,他就在這里一直住到逝世。為了答謝鄉親友好的情意,他把這間屋子叫做“隆情小筑”:“所謂隆情,蓋有二義。自余遭厄,于茲六年,构訟有費、生活有費、建屋有費,凡數万金,悉由愛護者支助,此人情之隆,其義一也。此小建筑物,規模雖非宏大,而所費亦近七千元,支助者悉為吉隆坡之鄉親與朋友,其人其情,乃專屬吉隆坡,其義二也。”(一九六六年十二月《隆情小筑簡志》)搬進“隆情小筑”后的前兩年,林連玉先生花了不少時間整理舊作。結果,得雜文《姜桂集》一集,舊詩《連玉詩存》一集。此外,一九五六年油印成書的《華文教育呼吁錄》也給重新整編了。在“隆情小筑”的生活基本上是平靜的。一九七九年以前,因為視力還好,可以活動自如,所以,他還常常去逸園公館和朋友聊天、弈棋、打牌、翻翻報紙。偶而,也參加集會,如:一九七二年一月的雪蘭莪醫藥輔助隊三十周年重聚;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教總銀禧......不幸的是,一九七九年底,他雙眼患上眼病,屢醫無效,視力只剩下十多巴仙。從此,只好在模糊朦朧的世界里過日子。也從此,開始他足不出戶的生活。不過,他的心還是緊緊跟華教聯系在一起。一九八0年三月,他曾經為一群有志青年講述他當年領導華人爭取民族平等權利斗爭的經過(當時的錄音后來整理成文,稱為《林連玉錄音稿》)。一九八0年十二月廿五日,他出席教總慶祝成立廿九周年暨慶賀元老八十大壽宴會并發表演說,指出:他已經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正做到“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五日,他為教總三十周年會慶教師書畫展主持開幕剪彩儀式。一九八三年五月,他參加尊孔七十七周年校慶。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他出席了吉隆坡教師會三十四周年會慶。一九八四年一月,他就前教育部華文組視學官鐘敏璋女士在《南洋商報》發表的一篇有關華教的文章,著文指出:“馬來西亞到今日還有華校繼續存在,不要忘記華校教總的功勞”。一九八五年八月,他參加董總三十周年會慶并發表演說,大聲呼喚華裔同胞起來奮斗(這是他最后一次在公眾場合演說)。一九八五年九月,他听聞董教總准備與回教党對話,特地致電教總秘書處表示關心和支持。一九八五年十月,他應《教總33年》主編之要求,寫了一篇《有關馬六甲會談的兩點辯正》。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他因為東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歷史事實、污蔑教總之嫌,特著文駁斥,其中指出:“爭取民族的權益是神圣的任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濫用權力者辣手摧殘,仍然昂起頭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奮斗到底!” 戰斗到最后一息林連玉先生臨終前三星期的《答東姑》,充分顯示了他的性格作風和精神:他雖然八十四歲了,還是一樣的直率、認真、倔強、剛烈;他是立場堅定而鮮明的;他是戰斗到最后一息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與邪惡抗爭的。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六日,林連玉先生因哮喘被家人送進同善醫院救治。在醫院病床上,他還很關心他那篇《答東姑》,頻問來訪者報章有否跟他發表了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一時四十五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社會運動家終于停止了呼吸,离開了人間。當天,教總、董總、各州大會堂等十五個華團為他組成了一個治喪委員會。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為他打破了六十年的慣例----將大廳辟為靈堂。全國華社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哀傷----不分階層,不分職業,不分党派,不分老少,為失去一位導師、英雄、斗士而黯然神傷。遺靈在大會堂停放的三天里,每天都有大群來自各地的社團代表和公眾人士瞻仰致敬。人們也熱烈響應十五華團的號召,捐獻“林連玉基金”,以紀念林連玉先生,發揚他的精神,貫徹他的理想。盡管政府褫奪了他的公民權,人民決心以人民英雄之禮相待。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廿一日下午,林連玉先生的靈柩在万人陪送下,由大會堂出發,環繞吉隆坡市區游行五公里后,在舊飛机場路福建義山入土為安。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廿八日,十五華團成立了一個以教總主席沈慕羽局紳為首的“林連玉基金委員會”。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九日,林連玉基金委員會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舉行“林連玉導師追悼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五日,林連玉墓園落成。截至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林連玉基金總額$1,045,350.60。在這筆基金的支持下,林連玉基金委員會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版林連玉先生的遺著,包括:回憶錄《風雨十八年》、言論集《華文教育呼吁錄》、雜文集《吳鉤集》;《雜錦集》,詩集《連玉詩存》;論爭集《林梁公案》、《林連玉公民權案》等。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林連玉忌日被訂為“華教節”。林連玉先生的遺孀葉麗珍女士,在他死后五年----一九九一年五月廿八日才去世,享壽八十二歲。留下養女林達。她和夫婿朱治平先生,育有兩儿----岳孟和岳傳。在中國的親屬方面,林連玉先生與發妻生的長男多欣,早已去世(他的妻儿,住在印尼峇來);次男多才,在故鄉,歷任公社書記、郵政局長、稅務局長;三男多文,在陝西省韓城任電机工程師。他們在林連玉先生生前,與他有密切的書信來往。另外,林連玉先生的妹妹林子貞女士也是一樣。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族魂----林連玉先生傳略
族魂林连玉   林連玉(),前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主席、馬來西亞偉大的教育家。1927年南來,原為一普通教師,第2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時代的召喚,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投身社會改革活動。1945年主持戰後尊孔學校的復校工作;1949年推動吉隆坡華校教師會成立;1951年推動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的成立;1954年正式出任教總主席,領導教總8年。在任期間,為馬來亞華文教育以至華裔公民權益的實際代言人,主張國家獨立、民族平等、非巫人要效忠馬來亞,巫人要抱著共存共榮的思想,共同建設國家,領導全國華人爭取華教、爭取公民權。1961年因反對「達立報告書」強迫華文中學改制,結果被搋奪馬來西亞公民權並吊銷教師註冊證。被迫退隱後,完成及出版《回憶片片錄》,不到一個月,便成了禁書,但乃繼續關心時事,爭取華文教育,堅持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日因病去世,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中華大會堂等15華人社團特設立「林連玉基金」以紀念他對民族、國家的貢獻。「族魂林連玉」,林連玉這3個字可說是為馬來西亞人民爭取民族教育的權威。林 连 玉 精 神[香港]庄汀(一)    集美师范校友,身后得到荣誉最高的,当推旧五年制五组、旅居马来西亚的林连玉(采居)。林连玉逝世于日,此时,他已被吊销教师执照并 夺公民权。    但是,他辞世的消息一传出,新马最主要的华文大报《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便立即郑重其事发表社论,表彰他为“为民族教育和命运鞠躬尽瘁”,肯定他一生“光照日月,维护与鼓吹侨居地独立,号召华族人担负起作为国民应尽的责任,与各友族和衷共济,共存共荣”,是位赤胆忠心的爱国者。    马来西亚教师总会主席沈慕羽惊悉林连玉逝世消息当日,立即发起设立“林连玉教育基金会”以教育和培养后人继承与发扬其爱国爱族伟大精神。全马各族各业群起响应,目前这项基金已超过数千万元(马币)。    林连玉去世当日移灵入吉隆坡中华会堂,三天内 ,全马各政党、各族团体或个人前去赡养吊唁的何止千千万万!出殡时,送殡行列长达二公里外,中途摆祭及个人跪拜者不计其数。    郑良树博士称林连玉是“族魂”。他说如撰写华族史,要把林连玉的事迹编为“世家”的首篇,像司马迁看待孔子事迹一样,与历代帝王同列。    林连玉的周年祭上,全马教总主席沈慕羽宣布以林连玉辞世之日为“华文教育节”,教总特为此发表《华教节宣言》。(二)    林连玉在马来西亚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做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领导反对52年华文教育法令 马来西亚本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原住民仍山居野外。先后入住的华、马、印三族中,华、马二族约各占45%,印度约占10%。三族向来各办各的母语学校,分头发展,相安无事。但上述的教育法令,则只容许以英、马文为媒介语文的国民学校存在,强制实行日帝南侵时的同化政策。林连玉看出这是个不利于三大民族团结、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各族有权传授母语、母文规定的落后政策,从52年起,先后发表了28篇文章与信函,通过种种渠道,指出其危害性;提出把华文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 林连玉出任教总主席后,率领教总、董总与马华公会陈祯禄会长一道,在马六甲与马族统一机构主席鸭都拉曼会谈,着重提出把华文华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的要求,奠定了教总关于华文教育代表华族发言的地位;推动全马华人主动争取公民权,提出非马族要效忠马来西亚,马族也要抱有与华印二族共存共荣思想。当时华族的一般倾向是堂堂正正的华人,对独立后的居留国的政权不存在幻想,暂住不下就卷铺盖回国或去其他港口谋生,随遇而安。林连玉提出这一主张,引起华、印族人的重视,解决了华、印族争取在当地正常生存的大方向问题。 (三)    林连玉其所以会有上述的优秀事迹,主要是由于接受陈嘉庚思想的潜移默化。    接林连玉手担任教总主席的陆庭谕说“读过《献侨回忆录》与《陈嘉庚年谱》之后,(认识到)陈嘉庚的高大形象,完全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的化身。从集美师范出身的林连玉与陈嘉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确实,林连玉的爱国爱族思想,首先是陈嘉庚在海内外坚持办报办学的苦心孤诣领悟到个中奥秘而发扬开来的。他毕业后的留校任教,学校因三次学潮而停课,便趁机到新加坡。一抵埠,立即去向陈嘉庚汇报母校实况,说学生因忧国忧民所致,触范校规情有可言。林连玉早就职听说过校主于1918年创办师范之初,就宣布把其全份财产献给集美学校的事。为了在校中增设国家迫切需要的科系,必须增建大批校舍,要求他提供大量资金,他因而要取之有道地去开展商务活动。林连玉建议尽快复课,正符合校主心意。林连玉的一席谈,使陈嘉庚体察出眼前的这个毕业生的成熟状况,仅此足以说明自己办学并不白费。    由于殖民者无力抵抗、也不想抵抗,日帝南侵,势如破竹,到处奸、杀、虏、掠。陈嘉庚是抵制日货、支援祖国抗日最著名的南侨筹赈总会主席。林连玉知道校主处境特别危险,为了校主的安全,他第二次去见校主,具实汇报日帝入侵惨状,促使陈嘉庚于翌日即提早他避。这是林连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顾日后日帝追捕自己的危险,而作出的永铭民族史册。    林连玉是学习陈嘉庚精神的典范之一。他在集美学校学习与任教六年,耳濡目染陈嘉庚的爱国爱民思想。`他懂得接受外族越多文化越好,也懂得坚持母语母文的重要性,日帝投降后,在山芭里养猪三年的林连玉,拥有一群另人羡慕的猪。这群猪变成资金,可建座舒适安乐的住房,也可以此为资本做起老板、当起侨领来。但是他入市完,不建房屋也不做生意,而是去探候旧教师与旧校董,组成尊孔中学复校委员会,把卖猪所得资金全拿出来,雇来土木工人修理破败校舍及破旧椅桌,请来教师复课,使日帝统治时期荒废学业四年的超龄青年及适龄青年得以复学。林连玉自己一家则随便租间房子安置。林连玉的这一精神,可以从倾资兴学的陈校主事迹中找到根据。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
日 出生于中国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 1924年 以破记录成绩毕业于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受挽留在母校服务。  1927年 因时局动乱,学校关闭而南来,先后在霹雳爱大华及印尼爪哇任抹阜任教。 1931年 “因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趁机离开任抹,应聘到马来亚巴生共和学校任教。改名“连玉”,从此沿用至去世。 1935年 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直至1961年08月被政府驱逐离校为止,再也没有离开过尊孔(除了战争期间)。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参加雪兰莪医药辅助队,一度受伤。  1943年 在巴生而榄隐居避难,以养猪为生。 1945年 主持尊孔复校工作,把变卖猪只的钱全部投入尊孔的建设。 1946年10月 回中国奔父丧,这是他最后一次回中国。  1949年 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 1950年11月 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 1951年08月 反对《巴恩报告书》,促使教总成立。  日 申请正式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公民。  1952年03月 促使教总积极参与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的计划,担任咨询委员。11月,促成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反对拟议中的新教育法令。 1953年04月 促成马华教育“三大机构”,任“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副秘书。12月19日,出任教总主席。  1954年08月 以教总名义提出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以教总名义向联合国申诉,请求关注马来亚华人地位问题。  1954年11月 与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爵士联手努力,使教育部要在华校开英文班,把华校变英校的企图不能得逞。  日 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与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巫统领导层会谈,以自治选举前不提华文列为官方语文问题以便利联盟竞选,换取联盟答应若执政将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厘订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并增加拨款两百万给华文中小学。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  1956年04月 促成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通过四大要求: - 当地出生者为当然公民;  - 留居满五年者可以申请公民权;
- 凡公民义务与权利平等;
- 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日 应邀在爪夷文的马来前锋报发表开斋节献词,提出“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思想”的主张。05月06日,教育报告书发表前,率领董教总代表团与教育部长会谈,争取到拉萨保证不把“最后目标”列入新法令中。08月,巧妙利用教育部的“火炬运动”,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入华校就读,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成功领导教总筹募基金。这笔基金,后来被用以建立教总大厦,在1958年建好后,它一直是华教运动的“司令部”。  日 提出教育工作者两大使命:教导学生效忠马来亚;培养孩子共存共荣的观念。 日 对公布的宪法表示不满意,唯认为“建国的实际工作比空洞的宪法条文更加重要”,提出应该“顾全大局”,忍让为国,信任东姑的领导。领导教总及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忙于应付华文中学改制问题、超龄生问题、学潮问题等。结果,总算是稳住了华文中学的阵脚,除一两间,都不改制,也解决了华校超龄生问题,被陈修信形容为“当前联合邦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  1958年12月 教总大厦落成,坚持不举行庆祝典礼,以示破釜沉舟应付华教斗争的决心。  日 领导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大会通过华人对教育总要求,其要点即: (1)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
(2)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日 表明不能接受教育报告书,因为接受的结果,是华文中学立刻要改为英文中学,并且在七年以后英文不再是官方语文之后,又要被改为马来中学。  日 在全国华文中学董教代表会议上重申,“我们争取的虽然是华文教育的地位,但是我们主张各民族平等却是关怀到国家的前途。我们愿意看到这个新兴的祖国民族间和衷合作,共同建设,不愿看到互相凌迫引起争论,种下未来的祸根。”“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日 他在教总工作委员会议上指出:“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  日 在教总理事扩大会议上秘指当年曾争取到拉萨答应不把“最后目标”列入教育法令中。  日 获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的公民权。理由是: - 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激动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
- 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他被迫展开一场历时三年的法律斗争。
日 被教育部长取消教师注册。 日 被内政部宣布为禁书。  1963年07月初 《回忆片片录》(第一集)由教总出版。  日 公民权正式被褫夺。 日 接获通知公民权已被褫夺,接受报界访问时表示:“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1979年 双眼患眼疾,严重影响视力,屡医无效,从此开始他足不出户的生活。 日  出席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暨庆贺元老80大寿联欢宴会,受到热烈欢迎。发表演说指出,他已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 日 就前教育部华文组视学官钟敏璋女士的一篇有关赞扬他与沈慕羽的文章,著文指出:“马来西亚到今日还有华校继续存在,不要忘记华校教总的功劳。”  1985年11月 因为东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史实、污蔑教总之嫌,特为文驳斥,指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  日 溘然长逝。 日  灵柩在万人陪送下,从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发,环绕吉隆坡市区游行5公里。在旧飞机场路福建义山入土为安。 &BR/&附件:&a 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60/89/03/.1302213.htm&filename=林连玉先生生平简介.htm& target=&_blank&&林连玉先生生平简介.htm&/a&
林连玉,一九零一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一九一九年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一九二四年以优越成绩毕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科教员。一九二五年来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后到印尼爪哇中华学校服务。一九三一年应聘回巴生共和学校任教。一九三二年转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沦陷时期,在巴生务农为生。光复後,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一九四七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任秘书,接着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零年任主席。一九五一年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同年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一九五四年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一九六零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呼吁华社筹办独立中学。一九六一年因反对达立报告书而被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被迫退隐後写“回忆片片录”他虽然退隐,但他还继续关心华校与华社的工作。直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因病去世为止。一九八六年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个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华族及国家的贡献。林连玉著作丰富,有“连玉诗存”“杂锦集”“风雨十八年”及“吴钩集”等。林连玉基金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来纪念他。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争取公民权及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事业而奋斗。 常年活动 举办〈华教节〉、〈林连玉论坛〉、〈林连玉讲座〉颁发〈林连玉精神奖〉 林连玉语录  “成为马来亚国的国民, 是以尽义务、效忠诚为条件, 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的。 ”~1954年“我们的文化, 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我们的教育机关, 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1955年“ 我们必须以不惜牺牲来避免牺牲,以不免压迫来反抗压迫,然后我们的民族在马来亚求生存才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一日。”~1959年
林连玉精神 : 从国家及人民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人民团结友爱,互相忍让,互相帮助,共存共荣共同建设祖国的思想;从民族权益,特别是民族语文教育合理地位的维护与争取的角度来说,就是敢于斗争和牺牲-- 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而且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从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则是不计名利,敬业乐业,全力以赴,“干为孺子牛”,以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从组织思想,工作作风的角度来说,则是那种依靠集体,善用人才,注重组织,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积极建设的作法;从个人生活修养的角度来说,则是那种不注重外表,可是非常致力求知充实自己,不过却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维护正义,树立风标”,并且如此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态度。
林连玉,一九零一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一九一九年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一九二四年以优越成绩毕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科教员。一九二五年来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后到印尼爪哇中华学校服务。一九三一年应聘回巴生共和学校任教。一九三二年转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沦陷时期,在巴生务农为生。光复後,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一九四七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任秘书,接着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零年任主席。一九五一年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同年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一九五四年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一九六零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呼吁华社筹办独立中学。一九六一年因反对达立报告书而被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被迫退隐後写“回忆片片录”他虽然退隐,但他还继续关心华校与华社的工作。直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因病去世为止。一九八六年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个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华族及国家的贡献。林连玉著作丰富,有“连玉诗存”“杂锦集”“风雨十八年”及“吴钩集”等。林连玉基金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来纪念他。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争取公民权及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事业而奋斗。著作书籍连 玉 诗 存吴 钩 集林 连 玉 记 事 录 ~ 风 雨 十 八 年 ( 下 集 )林 连 玉 记 事 录 ~ 风 雨 十 八 年 ( 上 集 )杂 锦 集此外,你可以到&;获取最详细的资料其实,他们也大都从网上COPY下来的,不如自己找来得直接
林连玉:一九零一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一九一九年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一九二四年以优越成绩毕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科教员。一九二五年来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后到印尼爪哇中华学校服务。一九三一年应聘回巴生共和学校任教。一九三二年转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沦陷时期,在巴生务农为生。光复後,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一九四七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任秘书,接着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零年任主席。一九五一年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同年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一九五四年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一九六零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呼吁华社筹办独立中学。一九六一年因反对达立报告书而被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被迫退隐後写“回忆片片录”他虽然退隐,但他还继续关心华校与华社的工作。直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因病去世为止。一九八六年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个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华族及国家的贡献。林连玉著作丰富,有“连玉诗存”“杂锦集”“风雨十八年”及“吴钩集”等。林连玉基金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来纪念他。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争取公民权及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事业而奋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九五零年农历11月初二是阳历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座算农历还是新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